要是历史能有如果,那是不是很多发生的 故事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呢?总有人会问我,要是当初项羽不在乌江自刎,而是成功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他是不是就有机会组织一群江东子弟东山再起了呢?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项羽乌江自刎是他最好的选择,因为即使他渡过乌江,也没有机会东山再起了,并且倘若他渡过乌江,项羽也就不会像如今这样以英雄气概留名青史,让后人不断敬仰怀念。为何这么说呢?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失去人心
要说项羽的失败,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失去人心,在他灭秦之后,其实人心还是很足的,奈何他火烧阿房宫,大肆杀害秦兵,就让跟随他的一些人已经感觉到项羽的残暴,在乱世之中,人们为了苟活,也许还能忍受项羽的这种残暴。
随着时间发展,后来项羽分封诸侯,并且最终杀掉义帝,更加让天下人觉得害怕,对项羽的残暴已经可以说是忍无可忍,也就是在这样的特殊阶段,刘邦才能够迅速收获很多人心,并且不断发展壮大。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已经失去民心的支持,身边猛将都死的死,投靠刘邦的去投靠刘邦了,即使项羽渡过乌江,回到江东地区,估计想要跟随他一起再东山再起之人也为数不多,因为大家都明白,项羽得不到民心,也就很难得到天下,没有人会傻傻追随的,这就是现实问题。
能力欠缺
项羽之所以失去民心,最主要的就是他的能力和性格所导致的。从能力方面而言,项羽军事能力很强,勇敢威猛,杀敌无数,但是他缺少政治领导能力,对管理天下没有什么能力可言,这就注定了项羽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是无法守住的。
这一点有十分明显的例子已经证明过,其实项羽控制楚怀王,分封天下诸侯的时候,他就已经算是得到天下了,当时刘邦仅仅是一个汉王,根本不算什么。可惜项羽已经得到天下,还是不懂得如何管理天下,导致他分封的那么多诸侯,没有一个是好好听从项羽安排的,总是混战,刘邦才在夹缝中求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要是项羽有一点点政治领导能力,对已经得到的天下好好进行管理,那刘邦就不会脱颖而出,项羽则可以顺理成章称帝,这样一来,后边的悲剧就不会上演了。
从性格而言,项羽实在有些不知变通,他就是典型的盲目自大的贵族性格,根本不懂得一些计谋策略,打仗总要自己冲在前边,也不会考虑一下战术问题,这就导致项羽和韩信的战争中,总被韩信使用计谋收拾,虽然说这些计谋有点无耻,但是在战争中,所谓兵不厌诈,只有胜利才是王道,失败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正因为项羽这种刚正不阿还不知变通的性格,注定他在那样的乱世之中,是无法取得最终胜利的,只有像刘邦一样,几乎看起来没有原则底线,一切只要以胜利为目的即可,才能在那样的时代最终胜利。
我们可以看看垓下之战,原本当时刘邦与项羽已经签订好鸿沟协议,约定鸿沟以西是刘邦的地盘,鸿沟以东是项羽的地盘,项羽已经打算撤兵离开,刘邦就突然偷袭项羽,还以封地讨好韩信与彭越带领大军一起攻打项羽,才让项羽彻底失败而乌江自刎。
假如当时偷袭的是项羽,想必刘邦就被灭了,当然,要是项羽会那样想,鸿门宴上刘邦就灭了,根本不可能有后来那么多故事,可惜项羽根本不会那样想,这就注定了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大局已定
经过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后,可以说天下大局已定,当时最强大的就是刘邦,刘邦深得人心,成为天下之王已经是大势所趋,即使项羽真的渡过乌江,回到江东组织好江东子弟一起攻打刘邦,想必也是以卵击石了。
毕竟刘邦当时拥有的是天下的贤才能人,而项羽就算拥有整个江东,以一个地方之力来对付整个天下,胜算几乎就是为零的,更何况刘邦麾下能人太多,萧何、韩信、陈平等等,根本就是千年一遇的人才,项羽想要再去找到这样的人才与刘邦抗衡,那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项羽深知天下大局已定,自己大势已去,只能认命,项羽也是一个聪明人,与其回到江东面对那些江东父老,自己没有任何脸面,最后还没有翻盘机会,还不如乌江自刎,英雄末路,还能留下一个美名,并且死得轰轰烈烈,没有什么遗憾。
也正是项羽乌江自刎的英雄末路之遗憾,才让项羽的美名一直流芳百世,人们想到项羽,就会想到一个不怕死的英雄,从这一点而言,虽然项羽在军事上失败了,但是在知名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方面,毫无疑问他是成功的,而且是一个十足的大英雄,这就足矣。
结语
有的事情,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没有回头路的了,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像破镜难以重圆,很多事情,我们只能遵循它的发展规律,想要逆天改命,那是不现实的,更是愚昧的行为,项羽虽死,可是项羽的精神永远活了下来,这难道还不算成功么?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