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黑的说成白的,贪污腐败成风,把平民不当人看……那离灭亡就不远了。
统治集团变成利益集团,利益集团的所求脱离国家利益所求时这个王朝就该灭亡了。
封建王朝将要落幕时的迹象有很多,比如“国之将亡,必出妖孽”、“天灾人祸不断”、“各种起义不断”等等凶兆,预示着其灭亡的宿命即将到来。
封建王朝也有它的发展规律,盛衰交替之间,昭示灭亡之结果。王朝建立之初,只要不瞎折腾,秉持“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会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很快就会步入治世阶段,进而迎来盛世的局面。王朝中后期,由于封建王朝本质的强化,必然会出现社会的危机。此时,若遇上有作为的君主和“治世之能臣”,经过改革的手段,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不利局面的蔓延,“中兴”会掩埋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到了王朝末期,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激化,加上国力的急剧下降,这些社会矛盾就会全面爆发,并一发不可收拾。
封建王朝的立国根基是小农经济,极为地注重精耕细作,倘若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统治危机。王朝中后期,地主阶级贪得无厌,肆意进行“土地兼并”活动,加剧了“土地集中”的趋势,封建土地私有制遭到破坏。到了王朝末期,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了,造成了大量“流民”的出现,社会开始动荡不安。“佃农”的迅速扩张,地主的瞒报土地、人口数目,使得朝廷赋税难以收取,影响到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便会加大对其余“自耕农”的剥削压迫。如此日积月累之下,人民不堪重负,阶级矛盾极具尖锐化,社会危机日日益激烈。
封建王朝的社会危机,还表现在政治危机上。王朝前期,大多会吸取前朝的教训,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到了后期,外戚专权、宦官干政以及权臣当政轮番上演,皇权极度被削弱,内耗严重。又地方势力做大,诸侯割据纷争不断。在吏治上,贪官污吏横行霸道,极尽搜刮民脂民膏之能事,百姓苦不堪言。最终,爆发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不可避免,通常会沉重打击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加快其灭亡的步伐,奠定了未来的发展大势。
总而言之,封建王朝要灭亡时候的各种迹象,都是社会危机的集中体现,它的背后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激化。待到其不可调和时,就会爆发“农民起义”,进而完成“改朝换代”的使命。
这是一个很凄惨的景象,我经过多年思索,发现王朝要灭亡有好多迹象,说得不一定对,请大家讨论。
第一.严重的腐败
每一个王朝灭亡的时候,都有这一迹象。严重的腐败造成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均,一方面富人巧取豪夺特别富有,而穷人都是挣扎在贫困线上。试想,如果一个帝王具有杀贪的勇气,说明还是对政局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如果到了皇帝惧怕下属,不敢杀贪,那说明政局已经相当混乱了。
第二.奸臣当道
许多王朝灭亡都是由朝堂上的奸臣助推的,有的是他们直接政变。秦朝时候有赵高,唐朝时候有安禄山,北宋要灭亡时候有高俅。
这些人贪污腐败,把持朝政,搞得民怨沸腾,所以容易引发起义,所以,领导者能够识人很关键。如秦始皇伟大,还是留个赵高在身边,赵高指鹿为马,干了许多坏事,罪恶最深的就是赐死扶苏,立胡亥为皇帝,这件事导致秦国领导者无能,而引发起义。
北宋的高俅扰乱朝政,那时候本来就发生许多农民起义,要不是宋朝武备废弛,金国也不敢大举进犯中原。
第三.往往都有严重天灾
明朝要灭亡的时候,据说那时候是地球小冰期,气温很低,导致粮食减产,农民没有饭吃就参加起义军。后来还发生了严重的鼠疫,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大国,实际上是很难维持的,据说那时候崇祯皇帝要穿带补丁的衣服。
第四.出现豪强
汉朝时候有曹操集团,隋朝时候有李渊集团,明朝后期有努尔哈赤的八旗军的崛起,唐朝时期有安禄山。
赵高
胡亥
第五.最主要的一点是领导者弱小
这一点其实是主因,政治斗争考验的就是实力,如果领导者太弱,当然就难敌对手,最后失败也是在所难免。这种例子太多了,你们可以自己举一些例子一起讨论,比如汉献帝、比如崇祯等等等等。
总体说来,王朝灭亡,无不冥冥中似有天意,首先是朝廷混乱,君主弱小,生产低下,这时候老天往往出来凑热闹,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出现败迹。
谢谢观看,谢谢点赞,欢迎转发!
不论古代或现代,统治阶级行将灭亡时的基本特征几乎是惊人的一致:1.制度、官员腐败泛滥;2.老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3.对老百姓施以专横跋扈的强权欺凌4.被剥削被压迫日趋严重等。
从国家机器看,从上到下的官员腐败,文官不敢谏,武官不敢战;从经济制度看,农民的土地被强取豪夺,大量圈占;从文化意识形态看,充斥靡靡之音,歌舞升平,\"商女不知亡国恨\"。…
用尽一切手段让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增加,二是严控有危险的器械(比如古代十户一菜刀),三是出台有利于王朝家族的条款,从而不利老百姓,四是官员穷尽一切手段收刮民脂民膏并极度共同腐败,并且封锁一切不利剥削者的言论,这就是封建王朝倒闭前的共同迹象。
执政者腐败无能,官员欺上瞒下,鱼肉百姓,人民群众失去了对当局的信任。社会风气败坏,社会道德沦丧,坑蒙拐骗盛行,社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最终形成了天怒人怨的局面,这样的王朝必将走向灭亡!
纵观古代历史,伴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寻常迹象发生。实际大部分都是国家内部矛盾尖锐化形成的,部分是后代史官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渲染天命论思想。
中华五千历史,在久远的历史交融中形成一个整体。历史上中国与外族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秦汉之于匈奴;两晋时各族的入侵,将中华大地分割成十几个国家;隋唐时与突厥的矛盾冲突;北宋、南宋与辽、金、西夏、蒙古之间的战争;明朝与蒙古、女真之间的较量;大清朝末期被洋人的欺辱。中国与外族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宋、明之后最为明显。
在历史王朝的更迭中,王朝的败落大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而是创始之初遗留的弊端,在后世王朝的交替过程中由于王朝统治阶级腐化、奢侈、暴虐等原因,矛盾冲突进一步被激化,使国家陷于没落,最终导致灭亡。
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都是出现明君和治世能臣,对社会弊端加以改革,化解社会矛盾,使朝代得以延续。朝代更迭的原因很多,总结起来无出以下几种类型。
一、奢侈无度、暴虐不仁。
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开端,但秦朝只坚持十几年就灭亡了,其灭亡的具体原因是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和对百姓暴虐不仁导致的。
实际来说,秦朝从创始之初就统治阶级就充满暴戾之气。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导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满足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秦二世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有过之而无不及,使秦朝失去维护统治的最重要的民心。最后秦朝内忧外患,不仅农民起义和匈奴大举入侵,其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出现了扶苏、李斯和赵高三个派别,彼此为了掌权而兵刀相向,加剧秦朝灭亡的速度。
二、外戚篡权,宦官专政。
宦官为乱,从秦朝赵高开始,到汉朝宦官乱政,再到唐朝中后期的宦官逼宫杀帝,专权无度;最后是明朝阉党横行朝野,可以说宦官之病是封建王朝的不治之症。
另外外戚篡权也是封建王朝没落的直接原因。汉初吕后专政,几乎使刚建立起来的大汉政权改姓。东汉时,子弱母强的事頻出,使整个东汉政权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在就是唐朝中后期,强势入主宫阙的武则天,虽然能力超强,必定是篡夺李氏江山。还有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更是其中外戚篡权典范。
三、藩王割据势力
中国从奴隶制时期,藩王割据势力就比较常见。春秋战国数百年都是周朝天子弱于地方藩王割据势力。汉朝初期的七王之乱,差点动摇汉朝根基。而晋朝八王之乱,把本就不稳定的王朝,击打得七零八落。唐朝的安史之乱,拖垮掉唐朝中后期国力。明朝的靖难之役和清朝三藩之乱,都是动摇统治阶级根基、损耗国之基础的弊病。
四、使治不清,贪腐盛行。
由于皇帝昏庸无道,使治不清,导致贪官污吏横行朝野,百姓怨声载道,国库空虚,动摇国之根本。从秦朝赵高开始各朝各代就有贪官污吏横行。如西汉的田蚡、西晋的石崇、唐朝的元载、北宋的蔡京、明朝的严嵩父子、清朝的和珅等。
以上几点都是封建王朝没落的原因,伴随着皇朝的没落,也同时出现一些王朝灭亡的迹象。这些迹象表现在上层统治阶级醉生梦死,下层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权力被少数人垄断,腐败盛行;乱发纸币,货币快速贬值;思想混乱,人心浮动;官民对立,社会动荡不安,谣言四起;加强社会管理,严厉控制舆论;军队贪生怕死,上层腐败无能。
总之,一个王朝灭亡的时候,除了以上迹象,还会出现各种异端邪说、妖言惑众,也会出现各种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马屁精来麻醉、安慰统治阶级混乱的内心世界。对比当前世界,哪个国家有以上迹象,就是这个国家没落的边缘时刻。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般封建王朝要灭亡时通常先是官僚机构和人员的膨胀和腐化,然后导致土地兼并加速,王朝天命的丧失,最后引发农民大起义,从而王朝被推翻,一个新的王朝重新开始……
一、官僚机构及人员的膨胀和腐化
一般说来,一个新王朝开始建立时,官僚队伍较小而且较廉洁,机构效率也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机构和官员越增越多,冗官滥吏就像官僚机构中的废物那样,越积越厚。最后,造成官僚机构生锈、腐坏。
历代官僚数量虽不同,但有一个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任何王朝末期,官僚的数量都比王朝初期的大得多,常常膨胀了数倍至数十倍。
例如公元627年,精明的唐太宗省并官职·偌大一个唐帝国的京都——百余万人口的长安,只留用了643至730名京官,外官数量也相应减少。30年后,高宗显庆年间内外官员膨胀到13,465名。到元和年间(806-820年),文武官吏及诸色胥吏已达36868人。如以当时全国纳税户144万计算,平均每七户就要供奉两个官员。
明初洪武时,文武官员为24000余名,一百年后宪宗时膨胀为八万余名。机构的膨胀也很快。以蓟镇为例,原为一个机构,到神宗时,把边分为镇,一镇分为三路,各路均设机构。这样,机构为原来的12倍,设官为原额的20倍。
宦官系统也是处于不断膨胀之中。洪武初年宦官尚不满百人,明中叶已达一万余人。明亡国时,仅宫内阉人就有七万,加上全国各地的就有十万。阀宦自成系统,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
官僚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官僚机构自身的腐化。腐化造成行政效率越来越低。行政效率越低,又要达到强控制的目的,就不得不增加机构和人员,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明末的情况相当典型。当时官员已比初期增加十余倍了,但由于内部摩擦和腐朽反而出现了官员匮乏的反常现象。万历末年,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办事官员「十缺六七」。有的中央官的缺俸竟达五个月之久。内阁大学士应有五、六人,实到办公的只有叶向高一人。给事中应为33人,实际只有五人供事。
而湖广、河南、福建皆缺巡抚,另一方面,当时有上千名新录贡生长期滞留京城,向主事官员乞求任命。明末这种有官无人当,有事无人用的瘫痪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官僚机构已经完全腐败。
大量官员挂官籍以支取官俸却不到职办事,官僚们因循苟且,结党以谋私利。官僚机构越腐败,所需的官员也就越多,膨胀也就越快。
而官员腐败最直接的导致结果就是官员身后的整个官僚系统对于土地的兼并集中,从而攫取更多的利益。
二、土地兼并的加速
一般说来,每个王朝初期自耕农占的比例较大。正因为有大量自耕农存在,才会出现自耕农失去土地演化为佃农的土地兼并问题。而且,国家利用有统一信仰的知识分子组织庞大的官僚机器来对社会进行管理,而在县以下单位则依靠有功名的儒生作为地方领袖以及下层知识分子作为吏员来组织社会生活。正是这些国家机器的组织者成为土地兼并中的主要力量。
这充分表明土地兼并是封建统治阶层对经济结构进行调节所释放出来的毒素。虽然就内容来说,土地兼并不同于官僚机构腐化,但从产生的根源来说,它们都是短期有效的调节作用所带来不可克服的弊病。而自耕农、半自耕农向封建国家交纳赋税,「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的生活源泉。」土地兼并必然破坏封建统一大国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
同时,它又不能在经济结构中造成新经济因素。所以说土地兼并是中国封建社会地主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无组织力量。
在封建国家中实现土地兼并控制是靠各级官僚吏目,而他们本身往往就是土地兼并者,封建国家所代表的整个地主阶级利益的公与一己一家利益之私,根本不能维持平衡。
执法者对抑兼并政策的破坏就意味着凭借政治地位和权势等非经济因素参与了经济活动过程。这样,必然导致封建国家对经济结构控制力量的削弱这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会使土地兼并的潜流,突然冲决国家控制的堤坝,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的问题。于是土地兼并进入加剧、爆发危机的阶段。
三、王朝天命的丧失
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指导管理国家的作用。朝廷上下道德败坏。这时候,便出现思想混乱,纲纪崩坏,小人当道,正直君子退避林泉,百姓怨声载道的情况。于是王朝威信丧失,人们开始把种种自然灾变看作是旧王朝天命丧失的征兆。这样的观念思想占了上风以后,就充分显示这个王朝面临崩溃的危险了。
仕途的阻塞意味着儒家国家学说对于管理国家事务的指导作用逐步丧失。一个王朝是否能把理想主义的儒生吸收和组织进官僚机构中,取泱于两个因素:一是官僚机构本身是否健全而有效率,能维持仕途的严肃性;二是这个王朝政府(包括皇帝在内),对理想主义的儒生是否还有吸引力。
随着官僚机构腐化膨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个腐朽的机体便再也不能吸收较为新鲜一点的血液。这样,每个王朝后期便出现那种贪官污吏横行,官员们「非奸即迂」,不堪任用的情况,再也不能像唐太宗那样夸口天下人才「尽入吾彀中矣」。
本来,一个王朝后期的社会问题增多,更需要各种有用人才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但官僚机构已为昏官、贪官和势利之徒所挤满,他们压抑异己力量,大量较有德才的儒生,便落拓朝野,抑郁不得志。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的官僚机构再也不会推行儒家学说指导下的“制民之产”的农桑政策和忠君保民的原则,儒家道德也失去了对他们的约束力。趋炎附势,胁眉谄笑,成为升官发财所必备的政治品质。每到一个王朝后期,官僚们拍马逢迎,甘作两面派或乡愿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四、农民大起义的调节作用
在古代中国一个王朝的中后期,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中的无组织力量合流以后,加剧了土地兼并,自耕农大量破产,转化为佃农。夹在封建国家与佃农之间的地主阶级,就充当了一个剥削放大器。
尤其是官僚地主更是有恃无恐,削无度。致使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越到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佃农人数骤增,地主剥削所占比重也越大。
剥削放大器的作用随着无组织力量的增长而增大,其恶性发展,一方面造成农民失去简单再生产的能力,被推到饥饿死亡的边缘,封建统一大国以生存的经济条件被瓦解;另一方面,造成封建国家财政桔竭难以维持庞大的国家开支。唯独这个饱吸农民血汗的中间剥削阶层,像肿瘤一样越长越大最后吸干了国家机体的营养,导致农民铤而走险,国家全面崩溃。
如果把封建国家剥削与地主剥削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两种剥削是相互加强的,呈现出剥削放大效应。这一放大效应是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而加剧的。
开始有部分自耕农破产,出卖土地变为佃农。但国家总收入不能减少。当官的怕失职,便采取”只于见在户中,分外摊配的办法”,保证地方总赋税。其结果是,剩余编户「每年加配、流亡转多」。这种加剧农户逃亡的现象,叫做「摊逃」。同时,地主对农民也趁势扩大剥削。这就又造成了更多的自耕农的破产。往复恶性循环,自耕农经济如雪崩般解体。
佃农化意味着农业劳动者生产地位的急剧恶化。对于佃农来说,他们不得不忍受比封建国家重得多的残酷剥削以出卖劳力维持生活。
佃农化程度提高,势必造成同等数量耕地所能吸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大量破产自耕农失去就业机会,流窜于社会。无安身立业之所,生活陷于赤贫状况。所谓「农夫输于巨室」、「巨室输于州县」,就是佃农化的结果。
这些巨室大家的膨胀和对社会财富的侵吞,不仅使国家难于支持,而且使百姓无以立家。总之,我们在分析剥削放大效应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总趋势:在王朝初期时,封建剥削的可控部分占优势,使得封建大国能够支撑并发展;但随着无组织力量增加,不可控部分特别是地主阶级封建剥削这一中间层次,就会恶性增长其结果是堵塞了国家的财源,吸干了农民的血汗。这样,平衡破坏了,封建国家丧失了以生存的物质僚件,整个社会的崩溃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