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要分开来看。

  • 如果岳飞在刘彻手下,则岳飞不会马上死,但事业成功之后就会被借机处死;

  • 如果岳飞遇上李世民,则岳飞不会被处死,他将寿终正寝。

为什么有这个结论,请看凌烟阁展开来说。

一、以刘彻或李世民的性格,他们在赵构的位置上,一定会重用岳飞并光复中原。

先说刘彻。从刘彻对匈奴持续打击几十年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彻把国家的尊严看得很重。打击匈奴是恢复荣誉、守卫边疆,同时开拓西域则显示出刘彻做事的主动性。

刘彻继位时,汉朝已经经过了60多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在经过多方筹划后,刘彻主动发起了对匈奴的战争,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并没有阻止刘彻反击匈奴的决心。随后又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灭匈奴战争,重用了卫青、霍去病、李广、公孙贺、公孙敖、赵信等将军,经过几十年时间对匈奴主动出击,已经是漠南无匈奴王庭。后来一直持续到刘彻任期结束。最终,虽然汉朝是惨胜,但之后北方草原和西域再也没有大的祸患。汉朝得以和平发展,才有了后来的昭宣之治。

刘彻反击匈奴的决心非常坚定。打到了户口减半的程度,依然不停止。打到了没钱的地步,卖官鬻爵做军费也要打。

总之,刘彻对于战胜强敌的信心和决心,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主观意愿有了,客观实力也不差。在北宋时期,江南的人口已经占到全国的62%以上。后来经过金对北方的破坏,南宋的财富更是胜于北方。

有实力、有决心,因此,如果是刘彻在赵构的位置上,一定会坚决反击金国,并能光复中原。

(汉武帝刘彻)

李世民也一样。

大唐起事的始作俑者就是李世民。随后遇到的各种挑战,基本上每次都是李世民亲自率兵前往。从大唐建立起,李世民亲自参与了四场关键性的大战役。

  • 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对大唐西方的威胁;

  • 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大唐的北方;

  • 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使大唐取得了华北之地;

  • 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李世民的这些重大战役当然不是它一个人完成的,他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大部分都是跟他出生入死历经大战的大将。直至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定鼎了大唐和他个人的天下。

后来在面对突厥的吉利和突利联合大军兵临长安的时候,李世民一个人到两军阵前,对吉利晓之以理胁之以力,退掉了突厥大军。等到隐忍过后,李世民则纵横捭阖,对突厥开始反击;直到其子李治时期彻底平灭了突厥。

(唐太宗和他的文臣武将)

总之,假如刘彻或李世民在赵构的位置,一定会光复中原。

在光复中原的过程中,无论刘彻或李世民都不会对岳飞怎么样,只会重用他。

但是,等到光复中原之后,问题就来了,事情将走向不同的方向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是由刘彻与李世民的性格决定的。

二、刘彻在光复中原后平定天下之后,一定会借其他事由除掉岳飞。

下面先说说刘彻对待人才的黑暗历史,这样我们就能推测出他在胜利后如何对待岳飞了。

这里举两个例子,来看刘彻用人的一贯作风。

1、窦婴。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七国之乱”的平定,窦婴的功劳很大,因功被封为魏其侯。汉武帝继位之后,窦婴曾任丞相,帮助汉武帝推行新政。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逐渐开始统一中央集权的工作,因此疏远了窦婴。窦婴的宾客们,本身就是趋利避害的人居多,因此渐渐离他而去。但是,唯独灌夫这个人还对窦婴一如既往。公元前131年灌夫因在酒席中对田蚡(汉武帝的舅舅)很不礼貌,因而被田蚡罗织罪名逮捕入狱,后来竟然被判处了死刑。窦婴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他全力以赴搭救灌夫,但最终不但没有救得了灌夫,导致自己也被捕入狱。

遇到权臣构陷,一般很难逃脱。但是窦婴还有最后一招,他以曾受汉景帝遗诏为名,请求面见刘彻,当面把问题说清楚。但是,王太后竟然抢先一步把汉景帝遗诏的宫中副本给烧了,这样一来窦婴的罪名就加了一条“伪造诏书“,这是死罪。刘彻拿着汉景帝遗诏的正本(窦婴手中的那份),他心知肚明,知道窦婴是冤枉的;同时,他刘彻此时已经掌握了实权,并不是受王太后控制的傀儡。但是,刘彻依然下令将窦婴斩首示众。

2、主父偃。

主父偃也是刘彻时期的一大功臣,他与董仲舒一样,向刘彻提出并执行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他还拿出了大一统的具体行动---建议颁行推恩令,这样进一步削弱了各封国;同时他提出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最终,主父偃帮助汉武帝加强了皇帝集权的统治,彻底消除了诸侯国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主父偃也因这些功劳得到了刘彻的破格任用,一年中升迁四次,最后官至中大夫。

但是,主父偃因为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得罪了宗室的赵王。赵王就诬告主父偃受贿,还诬陷主父偃逼死了齐王。刘彻以此为由,功劳也全都忘记了,把主父偃逮捕下狱,并灭族。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刘彻对人一贯是用完即弃。

一个阶段目标完成后,刘彻就会对人才进行清理:一旦该人的智慧与能力被用得差不多了,该人就会被刘彻借其他人或者其他事情除掉,就是俗话说的“借刀杀人”。这就是刘彻的风格。还有例子如卫青、霍去病,死因不详,蹊跷的很。

以上述逻辑推测一下岳飞的命运:

假如刘彻在赵构的位置上,我们不怀疑刘彻光复中原的决心和努力;以江南半壁江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已经占整个中国一大半),恢复中原的基础足够雄厚,所以只要最高统治者愿意,克复中原是一定能成的。

那这样一来,岳飞就成了真正的中兴名将,汉家江山再一次扩大版图。但是,随后岳飞就将迎来祸事加身的命运,然后史书上一定大书一笔:刘彻“忍痛”斩杀功臣岳飞。

(主父偃,刘彻喜欢借刀杀人)

三、李世民在光复中原后,一定会重用并善待岳飞。

我们这里也通过两个例子,来看李世民对功臣的态度。

1、魏征。

史家对魏征的评语是: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魏征一生经历跌宕起伏,他曾因家贫去投奔瓦岗军,兵败后投降了唐。后来被窦建德俘获,因其才而没有杀他,留用了他。后来窦建德败于唐,魏征又重新归于唐,成为了李建成的近臣。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任用为谏议大夫,后升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史载魏征犯颜直谏李世民达二百余次。他643年去世,李世民说他失去了魏征这面镜子。魏征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李世民后来虽因他人的事和一些谗言而毁了魏征墓碑。

但等到645年李世民征高丽死伤众多返回时感慨:“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李世民立刻让人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重立纪念碑。

2、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与魏征一样,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原是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与郑(王世充)决战时,尉迟敬德曾单骑救了李世民,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领导的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亲手杀了齐王李元吉,又率兵直接去威逼唐高祖李渊禅位。突厥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争取了阵前离间吉利和突利的机会。

天下安定后,尉迟敬德就开始居功自傲了。公元632年9月29日,李世民临幸庆善宫(唐太宗出生时的旧宅)召集显贵们饮酒赋诗。

起居郎(皇帝起居注的记录者)吕才是现场歌舞的编剧与导演,被李世民赐坐在首席。这时,时任同州(今渭南市大荔县)刺史的尉迟敬德到了,他看见竟然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就勃然大怒说:“你有什么功劳,竟然坐在我的上方!”任城王李道宗(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坐在尉迟敬德的下首,反复劝解。结果尉迟敬德把李道宗打了一顿,李道宗的眼睛被打得几乎瞎了一只。

李世民很不高兴地对尉迟敬德说:“我看汉高祖刘邦大肆诛杀功臣,内心常常责怪他,所以想和你们一道共同保持富贵,令子子孙孙延绵不绝。然而你身居高位却屡次犯法,由此可知韩信、彭越被杀,并非只是汉高祖的罪过。朝廷的纲纪法令,无非是赏与罚,非分的恩遇,也不能几次得到,深望你好自为之,不要到时后悔都来不及!”尉迟敬德从此才知道恐惧而约束自己。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李世民的待臣之道:自己错了能改正,功臣错了再给机会,不杀无罪之人(张亮和侯君集因为谋反确凿被处死)。

唐太宗李世民身上具有个人英雄的色彩,以皇帝身份单骑阵前会游牧民族的大可汗,这是历史上仅有的记录吧?李世民雍容大度,宽厚容人,个人能力强并且非常自信,因此,李世民没有杀功臣的习惯。

假如李世民处在赵构的位置,我们一样毫不怀疑他能克复中原。在半壁江山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基础上,雄才大略、善于用人,同时极具个人能力与魅力的李世民,一定能克复中原。最终很可能不但克复中原,反而进行大反攻,直接灭了草原群雄也说不定。

岳飞作为李世民大帝旗下的功臣名将,只要他自己不谋反,那么他一定不会被冤杀或者找借口处死;他一定会像其他的凌烟阁功臣一样,寿终正寝。

(李世民待臣厚道宽容)

结语:如果岳飞遇到汉武帝刘彻,那么他将依然很不幸;如果他遇到唐太宗李世民,则可以功成名就寿终正寝。

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即使是帝王也不例外。从刘彻与李世民对待功臣宿将的不同历史逻辑上,我们可以得出上述的结论。

(完)

凌烟阁论史谢谢你的阅读!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

最佳贡献者
2

重文抑武赵家策,

震主功高心不安。

任用奸贼莫须有,

长城自毁丧江山。


3

大侃认为不会,如果汉武帝或李世民在宋高宗的位置上,不仅不会杀岳飞,并且有可能夺回失地,迎回二圣。

为什么大侃会这么认为,接下来我就拿唐太宗李世民举例说一下。

一、政治信仰不同,李世民靠战争赢得天下,平定四海,开创“贞观之治”,是积极主战的。赵构是因为两位先帝被金人掳走,才坐上皇位,并且被金人的撵的四处逃窜。他讨厌战争,是典型的投降派!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前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推翻隋朝,建立新政权,先后带兵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

李世民继位后,积极对外用兵,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反观宋高宗,南宋建立初期,天天被金兵撵的东躲西藏,甚至逃到海上。对外政策上,启用求和派黄潜善、汪伯颜、秦桧等人,迫不得已启用韩世忠,岳飞等主战派,也是打打停停,多次在北伐形式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班师回朝。甚至杀害抗金名将——岳飞!

所以说同样是主战派的岳飞,在李世民手下绝对能发挥最大作用

面对徽钦二帝的问题上,李世民与赵构做法必定截然不同!

李世民文治武功,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李渊却决定传位给李建成,并且自己性命也受到威胁,李世民毅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自己来做。所以就算徽钦二帝回来,李世民也会让他们退位,丝毫不会影响自己做皇帝。



而赵构当上皇帝是因为前边两个皇帝被抓了,他才上位的,说白了就是代理皇帝,如果徽钦二帝被迎回,朝中必定会有大臣建议赵构让位,而赵构又宽心仁厚,估计也做不出弑父弑兄之事,所以赵构不愿北伐的原因也在于此。

唐太宗知人善用,从谏如流,用人为贤;高宗近小人远贤丞,弃用李纲,韩世忠等主战派,重用秦桧等投降派,为祸朝纲!

李世民爱惜人才,身边聚集了杜如诲,房玄龄等一大批贤臣,并且主张群臣谏言,魏征在朝堂上直接批评他,他也能听的进去,虚心接受。



反观宋高宗,听不得批评,听不得大臣提及北伐,岳飞就曾上书,建议北伐收复中原失地,结果被罢了官。反而听信谗言,杀害忠良。

所以综上三点,大侃认为,如果唐太宗在宋高宗位置上,岳飞必定能大展宏图,收复失地,名扬天下!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文抑武乃大宋之国策,即便换成汉武大帝和天可汗李世民也会杀了打了三次大败仗的岳飞,以刘彻之英明神武杀罚果敢决不会莫视将领打败仗,是想马邑之战他对将领们是多么的无情,如岳飞还胆敢十二道金牌才招回,若是武帝唐太宗也会以抗命不尊王命而杀之,别说迎回二圣了,以大明王朝的朱启镇为列,在土木堡之役后被俘,其弟朱启钰就享着皇位根本不顾瓦刺要送还那个炀手的山药,还是一位巧辫之士带回了英宗,还有太上皇李隆基也死于李享的囚禁似??,皇帝也又私心,随然刘彻唐太宗没有宋高宗那么无耻,有明断是非的能力,但谁会有喜欢一个对皇帝家事说三道四的大将呢?









5

不请自来,包容!

我是新人,昴日星官!


我最喜欢答这种假设求证的问题了。

不过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是不是都该有个已知条件

如同数学,做任何假设之前,你必须要有已知,才能做求证!

第一个已知就是性格,从史料上得出来一个帝王的性格,行事风格,才能得出他的行动轨迹,所以这道题就可以求解了。

第二个已知条件就是历史时空,也就是大环境,岳飞战功赫赫是不错,可惜缺少政治目光,在迎回二帝的决议上,不果断投机,直爽是直爽了,可惜了壮志未酬


汉武帝

汉武帝的一生是丰功伟业的一生,也是好大喜功的一生。

站在后世的我们,总能清楚的看到他的功过得失,总喜欢把他和秦皇列在一块比较。

由此可见,他也可谓一代人祖,千古一帝。不过汉武帝的性格是非常的复杂,具有多面性。

  • 第一,率直又老谋深算。他这一生,培养了两个一流统兵大帅,分别为卫青、霍去病,名留青史。其他的准一流名将也不少。会不会杀岳飞?那要看岳飞这个直男会不会被卷入那个知名的政治事件当中去。就古代任人唯亲的那种尿性,如果是汉武帝一手培养起来岳飞的话,十有八九是去官罢职赋闲一段时间。如果不是汉武帝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十有八九给他最艰巨的任务,活着就是荣耀,死了不可惜,看看飞将军李广的下场你就知道了。

  • 第二,雄才大略兼穷兵黩武。汉武帝的帝位从来都不是上位赐予的,他是从一众兄弟当中突围而出的,这就造成了他天性坚毅自负极有主见,从不受制于人。所以他对匈奴的战略能从始而终,无论国内遭受多大的损失,他都会摈弃一切负面影响。如果是晚年的汉武帝代替赵构,可能,照岳飞的性格来说,在这里要说句招人非议的话来,岳飞是大将之材,不是帅才,不会审时度势,所以极有可能被汉武帝操控,用以对付文官。结果是岳飞获得个人在军队里极高的威望,文官被他得罪完了,该杀的杀,流放的流放,最后,岳飞即便不死在抗金的路上,也会死在开疆拓土的征途。

综上所述,汉武帝代替赵构,岳飞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分析,都会获得个人名望提升,最终结局还是一个字“死”。只不过情况好在,能在岳飞的内心留下一个词“死而无憾”。

唐太宗

题主如果代入进去读唐朝历史,你可以发现一个让你颠覆三观的李世民。

唐太宗到了赵构哪个位置的话,他绝对是和赵构一样先投降图存,然后谋大业。虽然历史给了他一个地狱程度的开局,但好在条件上没有限制他,一个富饶的南方留给了他。同样我们还是要从性格上分析李世民,借此推测出他怎么用岳飞,再借岳飞的用途来推测岳飞的命运。

唐太宗是历史成就唯一接近汉武帝的人,他比汉武帝强在性格柔和,差在战略运筹。汉武帝能够驱赶匈奴人,唐太宗终就一生都没有设计出来对吐蕃(今西藏)的政治攻略,只能通过和亲来解决。

  • 心胸宽广。说得好听是能屈能伸,他代替赵构,第一步必定主动找人去“和谈”,从抓紧时间坐稳帝位,稳定朝局。那么格局立马出现了,文人一半,武将一半,能者上,庸者下,一番谋略下来,朝局必定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气象,岳飞能不能执武官首脑还得两说,理由是岳飞所统帅的兵力到达十万之众。按照古人兵力军力的算法来说,岳飞这是实打实的兵力的话,精兵估计能有两万。这恐怕是威胁到了李世民的帝位了把,李世民绝对会打着御驾亲征的民义架空岳飞,打得几仗下来,等待军队大部分军官被李世民培养起来,岳飞才有指挥军事的机会。

  • 固执己见。这句话本身就是个优劣参半的评语。李世民的前半生若是没有长孙皇后的劝解,估计魏征早就被大卸八块了。同样,岳飞是个直爽人,会打仗不假,但是帝王之心善于变化,关键还是在于朝中有大臣能够帮助他,这里唯一希望很大的是韩世忠。韩世忠,据历史资料表明,他并不是两袖清风的,所以说,岳飞只要不得罪他,他们两一个是枢密使一个是副的。韩世忠这个人善于审时度势。不过照当时危机的情况来看,岳飞十有八九能被容忍下来。

不管从何种角度去分析,唐太宗的性格总是能容忍下来岳飞,不过最终的结果,是抗金大业完成之后,岳飞被束之高阁,锦衣还乡

结论的话。

题主出的这个题,表面上看,是帝王问题,深层次分析来讲,是当时的环境。

岳飞的重要性,你我都能理解,关键破局者不是帝王啊,破局者只能当时的制度啊。文官节制武官,岳飞即便能改变性格,也是处处受制。改变帝王不能改变岳飞的结局,岳飞最好的结局是碰上唐太宗,遇上历史任何一个帝王的话,按照当时的文官监将不监军的潜规则来办事,岳飞都是难免一死。

帝王能改变的是朝局,不能改变的是环境,毕竟,江湖路短,人生路长,谁都不希望帝位有失。整个大环境下,始皇帝都不能独善其终,二世而亡,更何况其他的帝王呢?

6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赵构是个无耻的昏君,他残忍地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断送了大宋江山中兴的最好机会,简直是千古罪人。在痛恨赵构,为岳飞感到无尽惋惜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疑惑:赵构为何宁肯卑躬屈膝,向金国称臣,也不愿意让岳飞继续北伐?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术”,无论是何人,甚至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但凡他们与赵构有相同的处境,他们必然也会做出与赵构同样的选择——毫不留情地杀掉岳飞。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其共同点在于——都是家天下的王朝。梁启超曾经说过一句话,虽然有些过于绝对,但也非常有道理: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家谱尔。家天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皇帝将天下看作是自己的家族财产,无论是大臣也好,百姓也罢,皆不过是皇家的奴仆而已。因此,君主的利益,和整个的社会利益,是存在矛盾的。站在社会的角度而言,其利益在于社会的建设,人民的生活以及各种权利的保障;而站在君主个人的角度而言,其利益在于维持自己家族的统治权力,至于百姓如何,国土如何,不关他们的事。

因此,对于赵构,或者说,南宋初期的皇帝而言,保住赵家对于华夏的统治权,是最为重要的——即使可供其行使统治权的区域已经缩小了一半。那么,在赵构干掉岳飞的时间点,对于南宋王朝,威胁最大的是谁?没错,不是外敌金国,而是作为节度使,掌握着一支独立武装的岳飞。

在南宋立国初期,赵构对于这些武将是绝对放纵的。当然,这不是他主观上想这样,而是由于当时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当时靖康之难才发生不久,金军顷刻间攻占了整个中原地区,接着马不停蹄南下,渡过长江,意欲斩草除根,除掉赵构这个赵宋皇族的唯一的漏网之鱼,正所谓,搜山检海抓赵构。因此,当时的金国,无疑是赵宋王室最为强大的威胁。在自身难保,赵宋江山命悬一线之际,赵构只能寄希望于在各地招兵买马,已经具有相当独立地位的武将——至少当时,他们是效忠南宋的,他们是能救命的。因此,为了活着,赵构在政权内部尚未巩固,外部金国咄咄逼人的情势之下,放任武将招兵买马,对抗金国。

但正如前文所说,这种情况,绝对不是赵构希望看到的。北宋以来,重文轻武,抑制武将已经成为了一种惯性的制度和政治原则,整个统治集团对于武将,是极端不信任的。因此终北宋一朝,武将的地位极其低下,唯一以武将身份担任节度使的名将狄青,居然被文官集团轮番攻击,最终忧愤而死,可见一斑。赵构本人,作为赵宋皇族,对于武将也是极端不信任。但南北宋交替之际,由于外部因素,一些武将通过抗金,积攒起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但赵构为了稳定统治,只能不情愿地放任武将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以拱卫他的江山。然而,一旦情况出现变化,赵构便会立即对这些“不稳定因素”动手。

经过黄天荡,蜀中等地的作战,金军的攻势已经被打退,暂时无力对南宋发起灭国的战争;另一方面,赵构本人的统治,也逐渐稳固。在外患暂时平息,内部逐渐安定的情况下,对于赵宋王朝最大的威胁,已经变成了岳飞。

当然,说岳飞是南宋王朝的威胁,并不十分确切,准确来说,应该表述为:拥有独立武装力量,且在军队中享有极高威望的武将,岳飞,正是这类人的代表。尽管岳飞本人对于南宋朝廷忠心耿耿,绝无半点谋逆之心,但他的军队,他的声望,对于朝廷而言,就是一颗定时炸弹——炸弹,即使现在不爆炸,但只要它在那里,其便是威胁——这是统治者的考量。与其整日担心它爆炸,不如直接除掉它。

在岳飞之前,张浚,韩世忠等武将已经相继被赵构解除了兵权,这足以说明赵构的意图何在。岳飞,作为最后一个独立掌权的武将,且是南宋为数不多的鹰派,自然是成为了赵官家的眼中钉,肉中刺。岳飞的灭亡,也成为了必然。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杀掉岳飞的,并不是赵构,而是家天下这样一种统治形态——无论是刘彻,还是李世民,只要他想保住自己家族的统治权,则,在武将势力极度膨胀的时期,都必然会对武将痛下杀手——毕竟,丢掉一半的土地,总比江山易主要好得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7

假设

不成立

历史

木??

如果

汉武帝

就是汉武帝

唐太宗

还是

唐太宗

赵构

终归

还是那个

赵构

望风而逃

见金就跑

见风使舵

赵跑跑

跑跑赵

就是他

赵构

投降主义

总司令

可惜了

岳飞

岳王爷


8

名将,必须是雄才大略的皇帝才能驾驭,否则就往往是悲剧收场。

一,赵构能力是有的,但是天生胆小怕事,又有心理疾病,气场镇摄不住岳飞。

赵构排行老九,天赋和能力不是很突出,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种。如果没有金人南侵,赵构会做个富贵的王爷,衣食无忧,度过尊贵却平凡的一生。(下图:赵构须发雪白,一直活到了81岁。)

1126年春,金人南侵汴梁,皇帝要派个人质。皇帝发现排行老九的赵构死了无关大局,又能力比较出众,适合做人质。于是,派赵构去了金营。赵构在金营心惊胆颤,度日如年。

同年冬,又被派往金营求和,老天这次保佑了赵构。在途经磁州时,赵构被宗泽劝阻而留下,避免了被俘的下场,还顺势做了河北的兵马大元帅。

但是赵构的胆小的缺陷,在任军职后暴露无遗。赵构的大哥让赵构带着河北兵马救汴梁,赵构反而躲到山东去了。如果赵构的父兄不被俘,必然会治赵构的抗旨之罪。

之后赵构逃到商丘继位,然后弃了整个中原的基业,节节败退。赵构实在太胆小,换个稍微有胆量的人,守住中原是没有问题的。

1129年,扬州的赵构以为已经绝对安全,晚上正在宠幸某个妃子时,金人骑兵突袭而来。赵构闻听军报大惊,结果命是保住了,却失去了继续宠幸妃子、生育子女的能力。赵构也因此,落下了心理上自卑的毛病。

二,赵构平时自卑,在岳飞跟前更加自卑。

岳飞没有成长起来时,赵构仗着自己的学问和官家地位,又是给岳飞升官,又是督促岳飞读书,在岳飞跟前保持着长者之尊,很有心理优势。

后来岳飞战功越立越多,官大到了极致,又努力的读了不少书。赵构对岳飞的心理优势逐渐消失了,虽然表面上一如既往的鼓励、支持岳飞,暗地里却有些感觉驾驭不住了。

特别是岳飞收复荆襄六郡,并在这里屯田、练兵 。数年后,岳飞在荆襄六郡大获成功,荆襄有精兵10多万,最高记录是15万左右。而粮草仅荆襄所产,就能自给一半。由此,岳飞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岳飞声望很大,有兵有粮,还在家乡太行山一带颇有人脉。如果岳飞北伐,太行山义军必然群起相应。此时傻子都能看出来,岳飞的北伐是必然会建功的。赵构在岳飞面前,愈加的自卑。

能应聘“敢战士”,能左右开3石弓的岳飞,身材很是魁梧雄壮。岳飞本就气场强大,不然也驾驭不住那么多骄兵悍将,再加上常年的厮杀,更是给岳飞增添了不少“杀气”。赵构想必会反被岳飞的气场所摄,皇帝的气场被臣子压制,心里得有多难受。(岳飞的形象,应该是魁梧,肌肉发达,眼睛因为眼疾而一大一小。)

自卑的赵构难免会担心岳飞失控,再加上秦桧代表金人发声要处死岳飞,不愿再打仗的人、要夺岳飞权的人也想扳倒岳飞。于是,赵构把恢复山河的理想抛在一边,下定决心杀了岳飞。

我们换个想法,如果赵构的气场足够强大,有信心能够镇住岳飞,还会杀岳飞吗?我们普通人都知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做皇帝的难道不想有个良将辅佐吗,大不了养着就是了。

当时岳飞已经赋闲在家,没有一丝野心,对赵构没有任何威胁。连赵构的母亲,听说儿子杀了“大小眼”将军,气的多日不见赵构。一个妇道人家都觉得不该杀岳飞,可见赵构的确是太“混蛋”了。

三,换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会怎样呢?

说实在的,当初赵构换成刘彻、李世民二人,就不会有岳飞扬名立万的机会。如果是军事才能超强的李世民,在河北做兵马大元帅时,就能打败金兵。即使是刘彻,在商丘做了皇帝后,也能用手头资源收复整个中原。

这二人换了赵构,只会嫌岳飞才能太小的。如果是刘彻,他会用更多的办法笼络住岳飞以免失控。

以刘彻的个性,大概会一方面把其他有能力的心腹良将调到荆襄基地,在协助岳飞的同时分了岳飞的权。另一方面,刘彻会想办法训练更多的军队北伐。但是不论怎样,都会让岳飞打最硬的仗。刘彻即使怀疑岳飞也不会杀掉,毕竟岳飞这样能冲阵、能帅将的全才不是世出的。

如果换成李世民,岳飞就彻底安全了。李世民是名将的理想老板,没有无故杀将的记录。只杀了侯君集,还是侯君集造反在先。连李靖那样的军神,李世民都觉得能镇得住而安然度过一生,岳飞也不在话下。

不过,岳飞在李世民手下,怕是立不了那么多的军功了。依当时的情形,李世民很可能是杀掉从金国返回的秦桧,然后是要亲征的。

霍邑之战唐军失利,李世民见状提刀冲入战场,“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直到唐军扭转颓势,李世民才作罢。李世民的作战风格和性格,和岳飞极为相似,应该引为知音的。(李世民的体型,应该和岳飞类似。)

从历史记录上看,李世民在战场上,甚至比岳飞更加犀利。李世民对骑兵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如化的地步。李世民很可能会代替岳飞的职位,亲自带着中路军北伐,而岳飞应该带着东路或者西路的偏师北伐。

当然,岳飞在李世民麾下是绝对安全的。以李世民的才能是不会担心岳飞什么的,又怎么会猜忌或者杀掉岳飞呢?(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9

不会。

首先我得纠正一个误区,岳飞的情商不低。

岳飞的性格“恂恂如书生”,他以军功起身,在中兴四将里最年少,所以开始韩世忠、张俊都跟他不怎么和气。

要是一般人,那肯定暗搓搓互相掐起来啊。你们能耐没我大,工作业绩没我好,凭啥一天天摆个脸子啊?谁欠你的啊

可是岳飞没有,岳飞“屈己下之”,努力搞好同事关系,还把战利品分享给同事“飞献俊、世忠楼船各一,兵械毕备”

襄阳之战,朝廷下令让刘光世援助岳飞,结果仗打完了,刘光世才来。“六郡既复,光世始至”

这也就是岳飞脾气好,要是一般人,非翻脸不可。

可是岳飞没有,“飞奏先赏光世军”

这样的行事,谁说他情商低?谁说的过来给我示范一个高情商!


好了,现在说正事。

先说在李世民手下,那肯定是安全的。李世民的能耐,就是烈马也能降住,更何况岳飞“恂恂如书生”了。这么能干又省心,肯定不会杀啊。

再说汉武帝,还是不会。

对于岳飞之死的说法有很多,但是大同小异,这些说法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宋朝想议和

皇帝要改国策,所以要杀岳飞。可是与宋高宗赵构相反,汉武帝喜欢打匈奴。

汉武帝不突然改国策,岳飞当然就没必要死。汉武帝虽然有点暴戾,可也不是不讲理。他应该可以和卫青一样,平安终老吧。

10

说到赵构,请原谅笔者的不客观。先“呸”一口,完颜构,再送上表情包。

(对于赵构的脑子 华佗说的对)

好,吐槽完毕。下面回归正史。在宋史岳飞传中,最后对岳飞的评价,是一代文武全才,武力值堪比关羽,忠诚度可比诸葛亮,可以说是南宋朝廷的万里长城。但这样的长城,赵构同秦桧一起,拆了个干净。以致于连《宋史》作者都不禁要在《岳飞传》的结尾连用了两句:呜呼冤哉,呜呼冤哉。(《宋史》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要知道,修宋史的是元朝君臣,按说灭亡了南宋,站在胜利者角度的他们,完全不必对岳飞大加赞赏,唯一的解释就是,岳飞这一桩千古奇冤,连南宋的敌人,元朝君臣,都看不下去了。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不说,古往今来,宋高宗独一份。

接下来我们说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岳飞不会死。

历史记载中的岳飞,是一个文韬武略都相当卓越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水平有待商榷,但绝不是只知道打仗的莽汉。岳飞在觐见皇帝时,微言大义,以自己坐骑的优劣做比喻,头头是道,所以在政治上,并没有太大的失误。(《宋史》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要说瑕疵,就是建言涉及太子,的确会引起宋高宗的猜忌,但因为这些,就自毁长城,昏君名号,板上钉钉。

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中华历史上的优秀帝王,坦白说,将宋高宗与这两位并列,实在是一种侮辱。两位帝王若泉下有知,定会先一刀劈了宋高宗。


(两位大帝 曹操的表情包凑合用吧)

唐宗汉武,显然都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国家陷于半壁国土沦丧这样的窘境之中。如果历史错位,这两人能生于北宋末年,想必会自己想办法先夺取政权,然后收复燕云十六州,直接把金国赶回老家。

如果生的稍晚一些,只来得及到宋高宗的位置上。那么两人的做法大概稍有不同。

就唐太宗而言,大概会听从岳飞的建议,离开不宜作为首都的临安(今杭州),在长江上游选址建都,仿照汉朝光武帝,亲自统帅大军,往来冲锋。这一点几乎不用怀疑,李世民自己就是出色战将,届时金兀术,将有幸面对李世民、岳飞,两大军神,携手合击,画面美丽,对于金国只有惨不忍睹可以评价。

至于汉武帝,本人虽然没有什么上阵冲锋的记录,但一向善于用将,所以一定会竭尽全力支持岳飞直捣黄龙。别的不说,军需补给,予取予求是显而易见的事。

当然,本质上,这个问题还是一种美好的假设和向往,历史无法重来,也从没有如果。笔者曾说,岳飞这局面,就是配个刘禅都能还我河山,结果偏偏只有一个完颜构,夫复何言。

其实,两宋之交这段历史,实在让人莫名,北宋灭亡得莫名其妙,南宋苟且得不忍直视,只能说宋朝帝王实在不堪大任。

对于岳飞,只有:呜呼冤哉,呜呼冤哉。


昨天回答以后,不少朋友参与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岳飞主张迎回徽、钦二帝,所以引得高宗猜忌,这一点即便换成汉武帝与唐太宗,也将触犯身为帝王的核心利益,难以容忍岳飞,仍旧难有善终;二是汉武、唐宗,对手下大将常有制衡之术,帝王不测之威,纵然功勋卓著,稍有不慎,也还是身死族灭的下场。针对以上两点,今天做一个小小补充。

首先是“应还二圣”这个问题。查诸史料,这句话出现在岳飞写于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的一篇文章中,而他死于风波亭则是在公元1142年,整整十二年后。

笔者虽对赵构的为人不屑,但仅仅因为十几年前的一句话,诛杀统兵大将,未免有些说不过去。何况,这迎回二圣的口号,本就是赵构自己提出的。宋朝讲求理学,以孝治国,父亲、兄长被敌国所俘虏,倘若不闻不问,岂非禽兽。所以,“迎还二圣”,笔者更倾向于这是一种政治口号,用以号召抗金力量同仇敌忾而已,并非真的要把这两个亡国之君,再度送上帝位。

对于岳飞的政治水平,前文已有所述,事实上,在局势发生变化之后,他对徽、钦二帝的称呼,已经变成了“天眷”,即皇帝的亲属。在应对上,并无太大的问题。只是遇到一心偏安,要给金国君臣当儿子的完颜构,徒呼奈何。

第二个问题,君臣之间,当然很难有百分百的信任。但一个英明的帝王,最起码的能力,就是能够区分主次矛盾。设定既然是在两宋之交,主要矛盾显而易见是宋金之间的对立,国土沦丧,百姓受苦。汉武、唐宗是绝不会在这个时候玩什么帝王心术的。这简直就是在说,当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的时候,汉武帝在后方不遗余力地拆家,这可能性基本等于完颜构铁血抗金。

至于还我河山以后,岳飞与这两位帝王会有怎样的际遇,的确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只是已不必在假设下去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