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孟达降魏后,为什么又要反魏

孟达本是蜀将,受刘备养子刘封节制。由于刘封跋扈嚣张,把孟达的私人乐队都占为己有,孟达一怒之下,给刘备留了一封信后,便向曹丕投降了。孟达降魏后,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赏识与宠幸,与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交情不错,这些年也混得有模有样,坐镇魏蜀吴三国边界附近的新城,监视蜀国与吴国的一举一动。

不料世事难料。几年后,曹丕驾崩了,桓阶、夏侯尚等人也相续过世,孟达风光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他开始受到新权贵的排挤,内心郁郁寡欢。孟达是个有心机的人,隐隐感觉曹魏帝国已经容不下他了,不如早作打算,便暗地里与蜀、吴两国保持联络,这也是希望在必要的时候,能得到蜀、吴两国的帮助。

第二,孟达与诸葛亮秘密往来

说实话,诸葛亮不喜欢孟达这样的人,反反复复,唯利是图,哪有君子风范呢?讨厌归讨厌,值此特殊年代,多一个朋友总是多一个敌人好吧。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孟达,劝他归降。孟达不由得心里一动,他对诸葛亮有好感,当年凌辱他的刘封,就是在诸葛亮的坚持下被赐死。

双方互通信使,来回几次后,孟达暗中答应诸葛亮:时机一成熟,自己便起兵响应。然而,诸葛亮却看透了孟达,他只是在盘算着利益的最大化:是投靠蜀国呢,还是投靠吴国,或者自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呢?

为了逼迫孟达趁早起兵,诸葛亮耍了一个诡计:他故意把孟达要起事的消息泄露给魏兴太守申仪。

第三,申仪向朝廷举报孟达

申仪是什么人呢?孟达的死对头。

孟达与申仪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势同水火,毫不相容。究竟他们结了什么怨,以致如此深仇大恨呢?

起初孟达是蜀国大将,申仪是魏国官员,他哥哥是魏国上庸太守申耽。孟达率兵攻打上庸,申仪与他的哥哥放下武器,向蜀国投诚,后被封为西城太守。后来孟达投降魏国,反过来攻打蜀国,这时身为蜀国官员的申耽、申仪哥俩只好又投降了魏国。你想想,申仪两次被孟达攻打,两次投降,颜面全失,要不是自己投降得快,说不定都成孟达的刀下之鬼呢。

政治斗争是尔虞我诈的,各方都有自己的盘算。孟达迟迟不起兵,诸葛亮派一个名为郭模的部下,假装向申仪投降,和盘托出孟达的阴谋。诸葛亮的用意是很明显的;逼孟达速速起兵,宣布脱离魏政权。

申仪获悉孟达图谋不轨,心中大喜,报复的机会来了,快马向朝廷检举揭发,同时告知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

第四,司马懿设计稳住孟达

司马懿一看,倒吸口凉气。

要是孟达叛反,魏国就麻烦了。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毗邻蜀、吴两国,有武当山作为屏障,地形险峻,要是得到蜀、吴的军事援助,不容易攻克。怎么办呢?军事决战,首先在于智谋决战,谋高者胜。镇压孟达,必须快、准、狠,在他下定决心起兵之前彻底解决。现在孟达阴谋败露,随时可能起兵,必须先设法把他稳住。

怎么稳住孟达呢?

司马懿先是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决不相信孟达会造反,那都是蜀国人的反间计罢了。在信中,司马懿写道:“以前将军弃暗投明,脱离刘备,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埸重任委托给将军,任凭将军规划攻略蜀国的计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国上下,无不对将军咬牙切齿,诸葛亮早就想消灭您,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如今申仪听了郭模的一面之辞,这种大事,诸葛亮怎么可能轻易泄露,郭模哪能那么容易得知内情呢?”

正当孟达焦头烂额,想要仓促起兵之际,司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达阅信后不禁松了一口气,从司马懿的语气中可看出他对申仪的检举不以为然,这就意味司马懿的部队不会很快兵临城下。

第五,孟达对局势出现严重误判

现在孟达放心了,又打起太极,似乎为自己能在诸多势力之间游走而沾沾自得。他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说:“司马懿在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这儿一千两百里。他听说申仪告发我要起事,定会先上奏朝廷。从宛城与洛阳一来一回,起码得拖上一个月。到时我的城池已经防守坚固,各军也做好准备。我这儿地形险峻,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前来,要是派别的将领来,我根本就不担心。”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孟达是比较忌惮司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谋。但他还是过于乐观了,对形势做出两个致命的误判:其一,他相信司马懿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发动进攻;其二,他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前来。

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孟达为自己的判断沾沾自得时,司马懿的精锐部队正昼夜潜行,直杀奔新城而来。司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两手准备:在写信稳住孟达的同时,当机立断出动大军,绝不拖泥带水。有些将领提醒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国、吴国都有往来,应该先侦察其动向,再考虑动用武力。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迟疑不决的时候,我们应该乘他还没下决心,先下手为强,迅速解决他。”

司马懿对人性有很深的认识,像孟达这种人,谈不上对谁忠诚,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孟达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栽了跟头。

第六,兵贵神速,司马懿杀孟达

司马懿进军之神速,远远超乎孟达的想象。

八天。

仅仅八天的时间,司马懿就兵临城下了。

孟达乱了阵脚,他赶紧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写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马懿就兵临城下,怎么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国方面能给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马懿的快刀名不虚传,他没有拖拖拉拉,马上组织大军攻城。

当时孟达的城池三面临水,他还在城外修有木栅防御工事。不过,看似险要的地形根本没法阻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先声夺人,渡水后迅速攻破木栅,直捣城下。他知道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若蜀、吴派出援兵前来,势必陷入持久中。在他的严令之下,魏军从分八路,昼夜进攻。

在司马懿的猛攻下,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为了自保,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司马懿的部队冲入城内,擒杀孟达,把他的脑袋砍下送往京师。孟达麾下一万多名官兵被俘,全部押往宛城。

孟达自诩坚不可摧的城池,只坚持区区十六天就陷落了。

最佳贡献者
2


区区孟达,何德何能,竟然一怒之下斩杀了徐晃,十怒之下他也斩不了啊!!!哈哈哈……据我所知,正史中的徐晃,是病死的;三国之中够资格杀徐晃的,我想来想去,就只有曹老板一人;

徐晃可是从“黄巾起义”一路打过来的老将,他打过的战役,拿过的战功,可以说在整个三国之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张辽都不一定比他的战功多;特别是在襄樊之战,徐晃将其军事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关羽威震华夏,那么?徐晃就是威震关羽;曹操对此战评价“敌人堑壕鹿角层层包围,将军作战全胜,攻陷敌围,杀死、俘虏大批敌寇;我用兵三十多年,加上听到的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也没有长驱直入冲进敌围的;而且襄阳、樊城的包围,比起战国时的莒城、即墨,情况要严重得多,将军的功勋,要超过孙武和司马穰苴。”;而且曹操在听说徐晃回军之际,更是大张旗鼓,出迎七里之外,曹营之中,能享受此待遇的将军寥寥无几;他还把徐晃的治军风格,比作西汉著名将领“周亚夫”,这也是对徐晃最好的肯定;

徐晃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作战经验丰富,而且为人谨慎,善观全局,有勇有谋;而孟达只是一个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小人,从事刘璋,转投刘备,判投曹操,最后再想投蜀汉,事败被杀;他这样的人,给徐晃提鞋都不配,拿什么本事斩杀徐晃!!!!

3

既然说到了孟达一怒斩徐晃,那我们就以演义为范本,来说说这个孟达到底是练就了什么绝世武功,竟然可以斩杀了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自然,徐晃死了,孟达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徐晃不论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中,都是毫无争议的三国一流名将。不但在五子良将之中,甚至整个曹营之中,徐晃都是智谋靠前的武将。特别是在襄樊之战,徐晃用计击败了“威震华夏”的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威名也达到了巅峰。

可就是这么一位三国一流武将,却被二三流的孟达给杀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说起。关羽死后,孟达因为没有援救关羽,怕被责罚,再加上刘封的欺压,愤而投降了曹魏,并得到了曹丕的重用,受封新城太守。

曹丕死后,孟达为朝中多人嫉妒,日夜不安。恰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孟达就修书给诸葛亮,准备响应诸葛亮,在新城起兵反魏。只是事不机密,被当年同他一起反蜀降魏的申耽、申仪兄弟,秘密告发给了当时驻军宛城的司马懿。

司马懿获报后,未经请示曹叡,立刻发兵,千里奔袭孟达。演义中写的也十分有趣,司马懿“行了二日,山坡下转出一军,乃是右将军徐晃”。徐晃这是在梦游呢。两人相见后,司马懿就和徐晃合兵一处,并任命徐晃为先锋,一同前往新城攻打孟达。

最搞笑的还在后面。

司马懿仅用了八天时间,奔袭了一千两百多里,跑到了孟达驻守的城外。

孟达得报,说是“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登城一看,只见一彪人马,打着“右将军徐晃”的旗号飞奔城下。孟达吃了一惊,赶快让人升起了吊桥。

再看徐晃,一路猛冲,“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徐晃骑马冲的太快太猛,一直冲到了护城河边。这跟襄樊大战时的徐晃一对比,这个徐晃一定是疯了,这明明就是演义中的盲夏侯或者猛张飞的作为么。

徐晃勒马站在护城河边,冲着城上大骂:“反贼孟达,早早受降!”

孟达听到徐晃骂他,大怒,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原来,孟达这是习得了当年李广的神箭之法,百步穿“晃”,百发百中呀。

徐晃中箭落马,被魏军救走,“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我们现在玩游戏经常说“千里送人头”,原来《三国演义》中的徐晃也干过这种事呀。一代名将徐晃就这么死于孟达之手,真是有点冤呀。

孟达呢?被司马懿大军围困,正在焦躁之时,听报说是申氏兄弟率军前来。孟达一听,觉得申氏兄弟是来救援他了,毫不犹豫的打开了城门,率军杀出,准备和申氏兄弟一起击败司马懿。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申氏兄弟率军进攻孟达,城池也被两名内奸李辅、邓贤所夺。孟达只得率军突围。激战良久,“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曹睿得到战报之后,谕令“将孟达首级去洛阳城市示众”。

演义中,反复不定的孟达最后得了一个身首异处,首级示众的结局。

孟达虽然死了,徐晃的仇也算报了,可怎么都觉得徐晃死的也太窝囊了吧。别急,看一下在罗贯中笔下,五子良将中每一个人的结局就会释然了。

227年,徐晃在镇守襄阳防御孙吴时,染病去世。而演义中,罗贯中却让孟达射死了徐晃。实际上,孟达反魏,要到228年了,诸葛亮在该年进行了第一次北伐。

218年,乐进无疾而终。演义中,罗贯中让甘宁一箭射中乐进,从此谢幕。

222年,张辽驻守江都,抵御孙吴时病逝。演义中,罗贯中让丁奉射死了张辽。

还好,张郃在正史中也是被蜀军乱箭射死的,而于禁则是被曹丕羞辱致死的,罗老先生也就没做太大的改动。

这么一看,罗贯中一定是跟曹操有仇,才这么黑曹操手下的将领。其实,这都是当时流行的“尊刘反曹鄙孙”思想在作怪。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把周瑜黑成了“鼠肚鸡肠的小心眼”;为了“尊刘反曹”,在演义中,还把再次反叛的孟达,也给塑造成了“忠义之心,不忘故旧”的优秀代表。这就是徐晃等曹营将领被罗贯中黑的比较惨的真实原因。

至于孟达的真实结局,我们抛开演义,看正史,其实孟达是被诸葛亮给害死的。诸葛亮对于孟达这种反复之人,并无好感。他担心孟达虽然这次反魏降蜀了,但并不能保证在蜀国遇到困境时,孟达不会再次反蜀。所以,诸葛亮派郭模诈降,并将孟达可能造反的消息透漏给了申仪。这一点,并非像演义中所说,孟达主动联络的申仪、申耽兄弟,实际上孟达和申氏兄弟之间有矛盾。

诸葛亮正是借助孟达和申氏兄弟之间的矛盾,逼迫孟达反魏,至于孟达能不能成功,诸葛亮并不怎么关心,只要乱了就好。这样子,孙吴就可以趁乱攻击曹魏,而蜀军也可以以支援孟达为由,从上庸方向进攻魏国。

只是呢,孟达的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千里奔袭上庸城,“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经常叛变的孟达,最后被自己人出卖,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4

一、孟达其人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人,也就是现在陕西兴平县人。

(一)孟达很有才能,能够得到多任领导重用。①建安初年,天下动乱,四川相对安定,孟达与法正进入蜀地投奔刘璋;刘璋对孟达还是重用的,在迎接刘备入蜀对抗张鲁时,刘璋就指派孟达为特使。②刘备接管蜀地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之后与刘封镇守上庸,负责防止北方魏军,可谓众人在肩。③孟达投降曹魏后,再次受到曹丕重用,任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孟达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

《魏略》中记载,孟达投降曹魏后,曹丕非常高兴,排使者前往考察孟达。使者对孟达的评价为“将帅之才”“卿相之器”,曹丕听后就更加钦佩孟达;孟达前往拜见曹丕,举止闲雅,才辩过人,在做的众人莫不为之瞩目。由此可见,孟达才能突出,气质出众,可谓一时风流人物。

(二)孟达很善变,跳槽背叛了多任领导。①背叛刘璋,与法正相谋,迎接刘备入蜀代替刘璋;②背叛刘备,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③曹丕死后,与诸葛亮联系,企图背叛曹魏回归蜀汉。

孟达的多次跳槽,完全破坏古代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尤其在动乱时代,多次背叛跳槽,就会成为人生污点。甚至同时代的刘晔、费诗对其非常看不起。刘晔曹魏的三朝元老,在孟达投奔曹魏后,刘晔认为孟达只是为了追求富贵,自持才能,喜欢玩弄权术,没有感恩怀义之心,在新城这么重要的岗位上,将来必定发生变乱,成为国家之大患。费诗为蜀汉时期名臣,当孟达再次准备回归蜀汉时,费诗认为孟达这家伙,以前就不忠心蜀汉,背叛先主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不能与之谋事。

(三)孟达人际关系很糟,多次与同僚不对付。①孟达与刘封镇守上庸,关羽被困樊城、襄阳,需要援兵救助时,孟达没有顾全国家大局,反而却说刘封不发兵救援,最后关羽战败被杀;②关羽战败后,孟达没有处理好与刘封之间关系,经常受到刘封欺凌;③孟达之所以回归蜀汉,主要原因就是曹丕死后,孟达不能处理好与曹魏大臣之间关系,处处受到排挤;④孟达回归蜀汉之时,由于之前孟达没有处理好与魏兴太守申仪,最后被申仪告密,致使司马懿得知。⑤司马懿包围上庸十六天,结果孟达被自己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出卖,开城投降,司马懿因而破城;最后孟达被斩杀,传首京师。

二、孟达与徐晃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即位,不久篡汉称帝。封夏侯尚为平陵乡侯,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封徐晃为杨侯。由于之前,孟达已经率部投奔曹丕,为了有效对抗蜀汉,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由孟达出任太守,委以西南之任。此时,孟达、夏侯尚和徐晃一同攻打刘封,刘封战败后逃回成都,被刘备赐死。

孟达杀徐晃,其实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孟达于魏太和二年(228年)被司马懿斩杀,徐晃于太和元年(227年)去世,史书虽然没有交代死因,但绝不是被人所杀,就更加不可能是孟达所杀了。

那么,孟达杀徐晃究竟从何而来?其实孟达箭杀徐晃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平定孟获后出兵北伐,曹丕死后,曹魏朝中许多人与孟达不和,孟达日夜不安,最后与诸葛亮联系,打算回归蜀汉。最后被司马懿得知,抢先出兵,徐晃为先锋。徐晃在城下叫战,被孟达开弓射中额头,被救到寨中,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这里徐晃死在了战场,并死在孟达箭下;同时,孟达不久被司马懿攻破上庸城,城破被杀;那么,孟达与徐晃应该同年死亡,在正史中却不是这样记载。

5

孟达一生没啥大的才能,却有一项吃香本领,能揣摩形势,攀附主人,做到左右逢源,他的存在和转换阵营,在不同时期都发生一定影响,而他镇守的新城,恰好处在孙曹刘交界,东通汉中,西达荆州,只是山路险峻难行,因此也受到各方看重提防。孟达与法正是好友,同是雍州扶风人,在刘璋时期因乱避入蜀地投奔刘璋,见刘璋为手下左右,懦弱而不能成事,心生外向,想迎立明立以展身手立功业。与法正张松等一同选定刘备并与法正到荆州迎刘备入川,刘备任命他驻守江陵,交后方给降将以示看重。


曹刘汉中大战,孟达也被调入益州,独自带兵从荆州方面的秭归北攻房陵,杀死房陵太守诸葛亮的姐夫蒯祺,攻下房陵后继续进攻上庸,这时刘备下了意味深长的一着,让假子刘封带兵沿着沔水顺流而下相助孟达,表面是相助孟达,实际是夺取领导地位,就这样在二人的合力下,上庸三郡收入囊中,并令刘封为主孟达为副镇守,三郡多山,豪族异族各自为政,之前也是政令通以通达的地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二人平定不久,关羽发起襄樊大战,水淹七军士气如虹,便传书刘封孟达要二人前来帮助,夺取襄樊,一起打通汉中与荆州的通道。二人不听,说山城初附,各事未靖,不便提兵离开。


孟达的降魏,是不忿于刘封的凌辱欺侮“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又明白没有出兵帮助关羽致其身死,难逃责任,于是降敌,曹丕篡汉不久,正愁天下人心未附,心虚得很,有敌国降将来投,大为欢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孟达又善逢迎,溜须拍马恰到好处,于是受到赏识,曹丕封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平阳亭侯,又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孟达为太守。既辞蜀来魏,旧友法正不在,孟达便另寻新靠山,搭上桓阶和夏侯尚,曹魏正当势的一文一武,自此朝野都吃得开,日子过得舒心。

孟达的再反,源于曹丕和夏侯尚之死,孟达顿失靠山,又为新帝曹睿所不喜,受到冷落,而诸葛亮当时正在筹谋伐魏,观察到这情况,便派人诱降,又知他喜欢拉帮结派,让与孟达交情不错的托孤大臣李严写信给他“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孟达怦然心动,便又与蜀汉眉来眼去,讨价还价。(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时日一久,交关之事泄露,被魏兴太守申仪向司马懿告发。这事也是三国一大疑案,究竟是孟达自己事机不密而泄,还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后人争论纷纷。

在宛城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的司马懿得知,便写信迷惑孟达,自己提兵快马加鞭奔赴新城平叛,只用八天便兵临城下,孟达方信诸葛亮料事如神,悔之莫及,闭城自守。吴、蜀二大阵营得知消息,也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在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无法前进。围城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手下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这一仗没有徐晃什么事,他已在前一年逝世了。

6


计谋算尽太聪明,孟达反复终寿命。孟达为扶风郡郿人,演义中字子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民不聊生,孟达和法正一起逃亡蜀地,前去依附刘璋。后来刘璋为对抗张鲁,邀请刘备入川。法正、张松、孟达等人,认为刘璋昏弱无能,有意让刘备做益州之主。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孟达曾迎接刘备入川。

刘备让孟达驻守江陵,得到益州后,刘备再封孟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年(219年),孟达奉命攻占上庸,刘备因担心孟达有失,派遣义子刘封前去协助。孟达曾多次投靠他人,更换新主。又曾斩杀徐晃,然而孟达的最终结局怎样?以下依据演义做简要分析。


首先分析孟达为何多次易主,投靠他人。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北伐樊城,因吕蒙偷袭荆州,腹背受敌。关羽兵败走麦城,曾向刘封、孟达请求援兵,二人因上庸立足未稳,拒不发兵,致使关羽在临沮附近被吕蒙擒获,并被斩杀。孟达因担心刘备刘备罪责,反叛蜀汉,投靠曹魏。孟达投靠曹魏后,受到曹丕的重用,被封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并因功被封为平阳侯。曹丕又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改名为新城,让孟达驻防。


这样曹丕把西南的防务交给了孟达,当时孟达与夏侯尚、桓阶等关系很好。曹睿继位后,孟达便在朝中受到排挤,司马懿曾多次说孟达有异心,让曹睿严加提防,孟达在朝中逐渐失势。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孟达因饱受排挤想再次回到蜀汉,诸葛亮又令李严给孟达写书信,约定时间举事,以便攻克两都,擒获曹睿。显而易见,孟达是个摇摆不定的人,随着局势的转变,孟达就会投靠有利于自己的主人。


其次分析,孟达是如何斩杀徐晃的。也有人认为,孟达斩杀徐晃是演义中的说法,其实孟达是病逝的。但个人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孟达约定反叛时间不久,司马懿被任命为平西大都督。诸葛亮知道司马懿老谋深算,曾多次提示孟达要严加防范,孟达只是不听。然而申仪却暗自向司马懿告密,反叛孟达。


司马懿没有禀报曹睿,率大军星夜杀奔新城。右将军徐晃为先锋,率先到达城下。见到徐晃旗号,孟达大惊失色,急忙扯起吊桥。徐晃骑马至城下,大骂孟达谋反背主,早早投降。孟达大怒,令弓弩手放箭,一时间箭如雨下,徐晃猝不及防,额头正中一箭。徐晃被魏军救回,当晚因医治无效死亡,享年五十九岁。


再次分析孟达的最终结局如何。孟达成功射杀徐晃,司马懿令送回洛阳安葬。第二日,魏军将新城围的水泄不通,孟达惊慌失措。突然两路军马杀奔城来,孟达仔细一看是申仪、申眈二将。原来二人早就约定与孟达一起谋反,孟达本以为是自己人,急忙率领本部兵马杀出城来。只可惜申仪、申耽早已投靠曹操,孰不知,孟达谋反正是申仪告密的。


申仪大叫:反贼休走!早早受死。孟达见事情不妙,急忙往回逃。然而城楼乱箭如雨,原来李辅、邓贤而人已经献了城池。孟达急忙夺路逃亡,申仪穷追不舍,并最终赶上。达因人困马乏,被申耽一枪刺死,并割下首级,交给司马懿。懿随表奏曹睿,将孟达的首级在洛阳城示众。申仪、申耽等人皆因功封赏。孟达因做事不密,被司马懿诛杀,然而究其原因,还是善变惹的祸,如果孟达忠心耿耿,结局也许会好些。

你是如何看待孟达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7

孟达最终因为自已的墙头草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被司马懿所杀,这就是孟达最终的结局。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孟达是被房陵都尉申耽所杀,归根结底还是司马懿所杀,孟达的结局是他自找的,怪不得别人。

孟达原本在三国中,只能算不起眼的一个人,最早在刘璋手下混,不受重用,与张松、法正等人是好友,张松、法正的确算是人才,张松文采好,法正善奇谋,但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张松、法正完全就是小人,作为刘璋的手下,暗算勾结外人,夺了主子的城池,这叫什么人?这叫吃里扒外的小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张松、法正好友的孟达,能力先不说,在道德上确实与小人没啥两样,当初刘璋让孟达率领五千精兵迎接刘备入川,孟达就直接带着兵投靠了刘备,帮刘备打刘璋,最后协助刘备夺了刘璋的益州。

孟达最终背叛刘备投降曹魏的导火索就是:劝刘封不要救援襄樊之战后失败的关羽。孟达不仅劝刘封不要救援关羽,还执意挑拨刘封与关羽的关系,说关羽曾劝刘备不要立刘封,要把刘封弄到偏远地区去,以杜后患。



孟达不救关羽根本原因还是不愿意为关羽冒险,也有可能关羽曾得罪过孟达,毕竟那个时候,东吴军队已经包围了麦城,孟达根本不想为关羽冒险,由此可以看出孟达的自私自利。

关羽被杀后,孟达担心刘备会怪罪自已,就和房陵都尉申耽、申仪两兄弟一起投降了曹魏,其实孟达早有准备,知道关羽如果被杀,刘备肯定会怪罪,早就做好了安排,准备了退路。



孟达投降曹魏后,得到了曹丕的重用,曹丕封孟达为新城太守,让孟达镇守襄阳、樊城,同时让孟达招降刘封,但刘封不肯,再加上刘封在上庸兵败,逃回成都,不久就被刘备赐死。

孟达之后就一直在魏国,曹丕在世时,孟达的日子一直过得不错,曹丕想必为了建立功业,善待降将,期望从吴、蜀两国有更多的降将投靠曹魏,才会对孟达重用,从整个三国演义来看,看不出孟达有何才能?孟达也算不上什么名将!



孟达在魏国的好日子从曹丕去世后就结束了,新即位的皇帝曹睿对待孟达就那么热心了,孟达感受到魏国朝廷的变化,想为自已的将来做打算,孟达有了一些异心,与其说孟达有异心,不如说孟达从来就没有忠心过,他忠心的,恐怕只有他自已罢了。

在诸葛亮北伐前夕,曾派人联络孟达,而孟达正有反魏之心,因此与诸葛亮暗中联络,结果孟达反叛之事泄露被司马懿得知,孟达料定司马懿到达新城至少要一个月时间,结果司马懿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没有上报天子处理此事,一边用书信安抚孟达,一边急行军往新城赶,8天走了1200里,直到开到了孟达的新城,包围了孟达。



孟达的反叛,想必在司马懿的意料之中,早有判断,所以司马懿才能如此迅速的行动起来,而且还连皇帝都不上报了,直接先斩后奏,而这一切,来自孟达的私心,毫无忠诚感可言。

司马懿带兵包围孟达后,徐晃当时是司马懿的副将,随司马懿出征,徐晃可是曹魏的名将,在曹魏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包围孟达之时,徐晃出战,在城前叫阵,并且大声的怒骂孟达:反贼孟达,早早受降!



孟达大怒,下令让人对着徐晃射箭,徐晃一时疏忽,被孟达手下射中额头,魏军将徐晃救下,不久就死去了。

徐晃之死,完全是个意外,否则以徐晃之才,孟达怎么可能杀得了徐晃?孟达也就只能放放暗箭伤人。



之后司马懿率军攻城,同时原定与孟达一起起事的申耽、申仪兄弟带兵前来,孟达以为申耽与申仪两兄弟是来协助自已的,于是出城迎战司马懿,结果被申耽一枪刺死。

孟达之死,死于反复无常,死于毫无忠心,并且没有人怜悯他。反之因在夷陵之战中退路被截断,同样投降曹魏的黄权,因为其忠心,一直得到曹魏的重用,在曹魏一直深居高官,最后还升任车骑将军,开府治事,善终。



黄权的结局与孟达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孟达的被杀只能说他自已作死,怪不得别人,至于徐晃,就可惜了,被孟达暗箭射死。

8

孟达投降魏国后,得到曹丕的重用,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还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以其为新城太守,防备蜀军攻魏。后来孟达意图叛魏归蜀,结果被司马懿的大军包围在上庸城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司马懿因而破城斩杀孟达,传首京师。也就是说孟达最终被枭首示众,首级还被拿到洛阳城巡展,可谓身败名裂且死无全尸。

徐晃身为曹魏阵营的五子良将之一,一生战功赫赫,个人武艺更是出众,在正史中徐晃因病去世,并非是被孟达所斩杀的。樊城之战时,徐晃不跟关羽讲个人交情,以国家大事为重,率军重创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在《三国演义》中,徐晃以司马懿的副将身分,跟随他征讨孟达;在城前叫阵时,被孟达一箭射中额头,回营后不治身死。因此孟达一怒之下斩杀徐晃这种话,只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

刘备入蜀之时,刘璋派遣孟达和法正去迎接刘备,刘备命孟达驻守江陵,蜀平后为宜都太守。襄樊之战时,孟达与刘封驻守在上庸城,关羽兵败前曾派部将到上庸求援。孟达认为关羽威猛无比,尚且败于魏吴联军,他跟刘封这点军队前去救援必定有去无回,故怂恿刘封不要去救援关羽。事后刘备愤怒的斩杀了刘封,孟达则提前率部投降了魏国,且得到曹丕的重用。

孟达投降魏国后,跟魏国大臣桓阶、夏侯尚亲善,并曾与夏侯尚、徐晃一同攻打刘封。曹丕死后,当时桓阶、夏侯尚都已去世,孟达因心不自安,在诸葛亮的引诱下,企图回归蜀汉。魏兴太守申仪跟孟达一直不和,申仪将孟达的归蜀计划泄漏,司马懿写信安抚孟达,并暗中遣军进讨。孟达认为司马氏率军来讨,至少需要三十日方能抵达,所以当司马懿八日内行军一千二百里赶来时,完全打乱了孟达的部署。对于孟达的死,诸葛亮评价为: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

9

问题有错误,我先指正一下,徐晃的死并非是死于孟达之手,倘若真的死在了孟达的手中,那我真是替身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打抱不平,而徐晃真正的死因是因为病逝,也算是安享晚年。


孟达就不一样了,孟达作为三国中的将领是没有专门给他立传记的,可见他的知名度真不怎么滴,关键是没有操守,孟达的一生其实也可以给他搞一个“三姓家奴”的帽子来带一带,好让后人真正的认识一下这个将领。


之所以说孟达是个“三姓家奴”的将领是有原因的,也是有迹可循的。


  • 建安初年,孟达在益州牧刘璋的手下做事。

  • 后来,孟达看刘备得势,开始反水跟了刘备

  • 再后来,关羽北伐失败,刘封逼走了孟达,孟达带兵投靠了魏国。


在三国那个看重义气,也看重名节的时代,孟达这样的人注定是被人看不起的,与所谓的生死比起来,他们更喜欢关羽这样的人。孟达在刘备西取益州的时候,开始看准时机反水倒戈,成功帮助刘备拿下了成都,孟达最为刘璋的手下,给刘备算得上是来了一次身助攻,这个时候的孟达也许觉得刘备应该给与他点什么好处。可是刘备不仅仅没有给他好处,还说了一句特别伤人的话:


“孟达啊!你这个字有点不对啊!(孟达,字子敬)”,刘备有一个叔叔叫做刘子敬,孟达一听,哎,行我改总可以了吧,于是刘备将孟达的名字改为了子度,可能刘备的心里在想,你丫的有点肚量好不好,不就改一个字吗?


刘备就是用这种方式在暗示着孟达和警示着孟达。


当刘备以犁庭扫穴般的姿态发动汉中大战的时候,下令让孟达负责负责攻打房陵,在打下房陵之后孟达又乐呵呵的将紧挨着的上庸给一块打下来,本来孟达因为这上庸太守怎么着也是他的,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刘备继续让原来的申耽担任上庸太守,还派了自己的义子刘封来监视着孟达。


也许刘备这几次的行为,在孟达漫长的一生中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死于刘备觉得这孟达是一位漫不经心、满不在乎的将领,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当刘备的二弟关羽在生死存亡之际,孟达死不营救,关羽败走麦城,还被东吴的士兵逼上了绝路,砍掉了脑袋。


刘备彻底生气了,刘封怕了,就和他在一块的孟达急了,孟达所以拍拍屁股投靠了曹魏。


在曹魏的数年间,孟达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曹丕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的激动啊,你刘备不是以仁义著称吗?怎么还能逼走你的将领呢?不行!我得重重的奖赏这个孟达,好让他起个好的带头作用。曹丕赐给孟达散骑常侍、建武将军的官职,同时还将上庸、西城、房陵三郡之地合并为了新城郡,同时让孟达做了新城郡的太守。


孟达的一飞冲天可能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而且这一飞冲天的时间就是七年。


可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第一次瞄准的目标就是新城郡的孟达,诸葛亮给孟达写了一封招降信,还专门将消息泄露给了司马懿,司马懿一听,所以八百里加急,长途奔袭火速到了新城郡,得了,您也甭解释了,您这颗头正好为我增加一点军功。


孟达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司马懿砍掉了脑袋。

10

孟达人称吕布第二,有勇无谋,一生叛变三次,终于于最后一次叛变未果被司马懿围困,斩杀而亡。至于徐晃之死,可以孟达无关,切勿张冠李戴。

孟达首先为刘璋效命,后来刘备取的蜀川,投靠刘备,刘备先令其驻守江陵,随后当刘备平定蜀川以后,升任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派孟达、刘封接应关羽进攻樊城,但孟达和刘封因上庸等地刚刚归顺,人心不稳,拒绝救援。后来关羽被曹魏和东吴腹背夹击,败走麦城,不就被杀害。

刘备大怒,孟达又与刘封不和,担心备受牵连,就率领四千多人投靠曹魏,并受到重任。

曹丕病逝,曾经一起作战的战友也纷纷离世,他又是蜀汉叛军,地位和性命有可能不保。最后被诸葛亮诱降,密谋第三次叛变。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孟达叛变就被魏兴太守申仪高密。

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派遣精兵前去平叛。孟达自信司马懿回兵至少三十日,所以没有放在心上,但司马懿急速行军,八日之内到达上庸。围困孟达十六天,最后孟达的亲信缴械投降,孟达也被斩杀。

经历三次叛变,终于于第三次因泄密而亡。一代名将就此殒命!

作者:大话历史君。关注不迷路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