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真是让人无语。
城墙的争夺,毫无疑问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作战形式之一,城墙防御和攻坚的方式,就是大家考虑的重要战术思想。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人打算把城墙修建成斜坡状,因为斜坡状城墙,完全没有防御效果,反而给了攻城一方很大的机会。如果你是军中参谋,建议主将修建斜坡形的城墙,主将毫不犹豫就把你拖出去斩了。
斜坡状城墙有什么缺点呢?历史知事认为有三个缺点:
1,斜坡城墙会让敌人的攻击更容易。
最原始的攻城方式,就是爬墙,当然也有人叫它“蚁附”攻坚一方使用派出敢死队直接徒手攀爬对方城墙。垂直的城墙,那叫做攀岩运动,斜坡的城墙,那叫爬山。很明显后者更为轻松。当然,如果对方使用骑兵,可能直接冲上城墙,居高临下进行冲击,城防很快就会崩溃。
2,斜坡城墙让敌人有机会利用炮火和弓弩等远距离杀伤工具。
本来,斜坡城墙,实际上把守城一方的阵地变成了反斜面,一旦露头就会遭到远程打击,炮火和弓弩一起招呼,让人很受不了。较为原始的炮火和弓弩,都有攻击反斜面的能力,反而是守城一方,没有办法用更多器械进行防御了。
3,斜坡城墙工程量更大,工程质量更难保证。
要制作斜坡城墙,必然需要大量土方,这样的工程,没有蓝翔技校的挖掘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本夯土建设城墙需要的土方,现在需要十倍百倍,很明显不划算。
那么,古代修建城墙和防守城墙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好方法呢?
1,注重质量,让城墙更坚固。
城墙里面是百姓和妻儿,城墙之外是敌人,城墙这道防线,是一城人性命和财产的生命线,只有坚固的城墙,才能保护妻儿。所以,必须重视城墙质量。
十六国时期的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在修建城墙时,有一项残暴的法律——城墙修建好之后,令士兵用枪矛刺城墙,城墙破,杀工匠,城墙不破,杀士兵。于是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至今还屹立在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
元末明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南京修建坚固的城墙。当时朱元璋命令所有的工匠在每块砖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一旦出问题,格杀勿论。因此南京城墙建设中,在没有出现偷工减料问题。
当然,城墙修建的越高,工程难度越大,攻城一方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伤亡才能攻克。以山西平遥古城的城墙为例,城墙高 8~10米,底厚 8~12米,顶厚3~6米。这个城墙截面上看就是一个梯形,内外都有坡度。只是这个坡度不是故意做出来的,垂直墙太难建造了。
2,修建特殊城墙,让防御更加立体化。
我国古代,在城墙之外往往要设置护城河或者壕沟,让敌人在城下耗费更多的时间,让城上的士兵可以从容发射弓弩,击发火炮。到了现代,城防工事开始更加复杂了。
世界上最有名的特殊城墙,莫过于马其诺防线,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这样的城墙基本上不可能攻破,只可惜造价太高,修建太少,德国军队直接绕道而行,失去了作用。
欧洲历史上,还有一种奇怪的城堡叫做“棱堡”,城堡向外延伸几个放射性的据点,看起来就像一个外凸的多边形,很多这样,有利于交叉火力,同时能够促使城上兵力更加集中。攻城的人,见了这种城堡,基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雅克萨之战中,康熙的清军就遇上了这种城堡,吃了大亏。
图为棱堡。
除此之外,城外设置的鹿寨、铁丝网等障碍物,也能有效阻滞敌军进攻速度,让守城士兵从容杀伤敌人。
3,在城外设置奇兵,御敌于城墙之外。
古人向来由“守城必守野"的说法,就是说如果想要消灭敌人,必须在野外布置骚扰敌人的野战部队,否则敌人从容围困,不久后城池就因为弹尽粮绝而破了。典型代表是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面对瓦剌骑兵的攻击,于谦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最终大获全胜,瓦剌不得不把抢走的皇帝还了回来。
同样是守城,崇祯在李自成面前就是困守孤城,结果没多久就有人打开城门迎接闯王。明朝就此灭亡。
隋朝的西安城、三国蜀汉的成都城,都是在兵临城下的时候举手投降了,原因很简单,没有野战部队作为城外支撑,孤立的城池根本无法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