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主突然冒出了这个想法,并不奇怪,但让豹眼惊奇的是那一千多个回答。

豹眼仔细看了那些回答,感到忒好玩,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城墙干嘛来用的?难道是为了方便交通吗?是为了旅游的需要,专门建筑的奇景吗?

豹眼注意到许多回答,洋洋洒洒几千言,引经据典,谈到了城墙的鼻祖、兵法、典故、古今中外城墙的样式等等等等。

豹眼也脑洞大开一下,上点干货吧。

据360百科的介绍:

城墙,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由墙体和其它辅助军事设施构成的军事防线。

360百科还介绍了许多,豹眼很扎实地恶补了一下,但感觉毫无生趣,实在是无兴趣多说。

不管它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不管是内城还是外垣,也不管是皇城、王宫,还是民居,无非是用来防御的。皇帝怕造反,百姓怕盗贼,仅此而已。

根据题主的问题,修一斜坡,越陡越好,试问一下:还有比90度的斜坡更陡的吗?

难道修一个斜坡,是为攻城提供方便吗?害怕敌人或者盗贼爬墙费劲吗?

有人考虑的更周到,说啥敌人进来不方便,城内的人出去也不方便。难道城里的人出去都是爬墙而过吗?那个城门是装饰用的吗?

见过城墙内侧修筑一些便于登墙的设施,没有见过外墙修得有斜坡为攻城提供方便的。

由此可见,古代的人太自私,只顾自己守城方便,不考虑攻城的人进攻不利。

古人应该反思,应该接受批斗。

最佳贡献者
2

先看原题:

古人打仗,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首先我们来看城墙,既然说城墙,那就是城外的防御建筑,什么为城?这里区别于关和隘,城就主要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般在平原地区多在地势平坦的地方,因为需要有利于交通,才能带来城市的繁荣。而隘是指地势险要的地方设立的防御设施,隘就满足题主的条件,比如著名的和尚原之战:和尚原一带尽是山谷,路多窄隘,怪石壁立,金军的骑兵全都失去了威力,只好弃骑步战。宋军在吴玠的统领下与金军展开了生死搏斗,大败金军。

但是城就没有办法像题主那样,将外墙的地修成斜坡。在下是这样理解的:

1、城墙越高越好,越高就意味着敌人的攻城兵器离城头还有很大的距离,拉开了守军和攻方的空间。而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敌人反而更容易攀爬,甚至如果斜坡太长的话,敌人可能一个冲锋就跑到距离城头很近的地方,展开对射或攀爬,反而不利于守军。题主的意思可能不会有一个太高的斜坡,是不是在城墙下有一个斜坡,这样敌人就不利于摆放云梯等攻击武器,其实如果有斜坡反而给对方的武器增加了基座,反而更有利于对方兵器的展开,比如图1 的城墙绝对高度a 远高于有斜坡的 b。

2、有斜坡等于给攻城方先行做了一部分工作,攻城方只需要派军队每人一袋土,找一个突破口,大量投掷装有布的口袋,很容易就推起一座土山。士兵在弓箭的压制下,直接可以冲上城头。

3、如果是为了保护城墙,减少被敌人攻击的压力其实多数大城都有护城河这个河就起到了隔离城墙与对方军队的作用,比堆斜坡有用。

下面说题主补充的内容:

城墙外的地,修成阶梯状的,一来有利于防守,二来出城拼杀,骑兵也有很大的优势。

城墙外的土地为什么不能修成斜坡的前面说到,不重复。至于为什么不修成阶梯状的,一来城墙即防外敌,又防内部,城门一关,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现在修成阶梯状的,外面容易进来,里面的也容易跑出去,只需要从城头向下跳,再跑一段再接着跳就可以出城了,这也是守城方不愿意看到的,士兵一看战局不好,全部都顺斜坡一走了之,守城的将领有何办法?如果是高墙,不开城门就出不去,也有利于坚守,加强我们防御的信心。

至于骑兵出城作战和斜坡也没有关系,骑兵其实更适合平整的土地,才有利于发挥骑兵的速度和冲击力,有阶梯状的土地不知道如何展开骑兵。难道要骑兵直接从城头跳下城来,直接冲向敌人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敌人骑兵 也可以直接冲到城头下,踩着马背就能上城墙?

平原地带,不知道阶梯状的土地如何做到的,如果是人工的,可能几场大雨就冲刷得支离破碎,因为水往低处流,水带着泥土就奔向低洼地方,斜坡马上要成为一片泥地。总不能一场大雨再来堆一次土堆,这太浪费人力物力了。

以上就是在下的看法,供参考。

再说一下守城,守城必守野,直接让对方和我方城市这么近距离,对我方影响很大,等于我方基本开始低水平动作,有条件的不如在野外就拒敌于百里之外。还有说法守城必守寨,在城外险要处设立军寨,更利于防守,还可以互为依托,增加我方防守的力度。

3

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提问者还是有开动脑筋的。这个问题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么幼稚,城墙外修成斜坡其实是一种先进的思路,没有足够的物理知识是难以领会其中的深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以古代的科技水平是难以用斜坡来退敌的,具体看下文分析。

城墙外修成斜坡是很高明的思路

许多人乍一看城墙外修成斜坡都会下意识的认为这不是帮助敌军爬上城墙吗?其实并不然。

城墙外修斜坡很有利于守城,比如当敌军上坡的时候,城墙上只要滚下大石头或者大木头,这些东西就会沿着斜坡顺势而下将敌军人员砸伤。

至于说将斜坡修的越陡越好,这其实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斜坡修的够长,而不是将斜坡修的越陡越好。

因为修的很陡的话其实和垂直的城墙没太大区别了,敌军还是可以通过搭木梯上城墙。而斜坡修的够长的话,敌军是无法使用木梯上墙的。

修斜坡御敌看似很理想,其实是实现不了的

斜坡御敌思路的核心其实是在斜坡坡面的光滑度以及斜坡质地的坚硬程度。

在理想的物理状态下,斜坡坡面是绝对光滑且无比坚硬的,也就是没有摩擦力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敌军人马是无法爬坡的。

敌军要想上坡除非是不通过斜坡直接飞上来,或者是用铁钩等东西钩在城墙上,然后通过拉力和反作用力上墙,但是这种上墙方式非常艰难。

所以在坡面绝对光滑的状态下,修筑斜坡是非常好的御敌思路。

但是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一来因为科技水平有限,古代的斜坡不可能修的非常光滑;二来古代的斜坡也不会很坚固,即便斜坡修的挺光滑的,敌军要想在斜坡上挖坑也不是难事。

所以,古代打战在城墙外修斜坡来御敌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理想的物理状态下,斜坡御敌才能实现,而这在现代都无法实现,更不用说在古代科技相对比较落后的情况下。

4

仔细的想了一下楼主这个问题,个人认为确实可能是一个好主意!

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的好处

大家可以自己脑补一下,正常的情况下,城墙是垂直的,城墙外的地是水平的,城墙与地面之间的夹角是90°。

而如果你把他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也城墙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则大于90°,这样一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城头上扔下一个大圆石头,或一根大木头,岂不是会继续滚出去好远,给敌人造成更多的杀伤。而且斜坡也会使敌人行动不便,尤其是战车很难前行,总之是一个有利于自己,不利于敌人的构想。

而这个斜坡自然也是越斜越好,最好是能够接近90°,给他修成相当于是在一个山尖上建的城的那种感觉,这样敌人想要攻城肯定很难啊!

古人为什么不将城墙外地修成斜坡?

以上说了,将城墙在的地修成斜坡的种种好处,那么古人为什么不将城墙修成斜坡呢!

起初,城墙的作用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抵御外敌,抑制土匪盗贼,保护城内百姓安全的。但是战争危险只是偶尔,和平稳定生活才是常态。

因此,如果将城墙修的那么陡,岂不是也不利于百姓出城了吗,影响百姓们的正常生活。

就算是不考虑这些,就为了战争准备,这也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斜坡是越斜越好,但是得多斜呢?

斜度不够,相当于白费力,自己耗时耗力耗钱却给不了敌人多少阻碍,所以要是想靠斜坡阻碍敌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斜度,我个人想了想,这个斜度至少要有45°,这个45°是什么概念呢,你要是想修一个水平距离一百米长的45°斜坡,就要挖一百米深,自己想象一下吧,在古时那个技术挖一百米深坑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

因此,最后我认为,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却不太现实,至少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5

看到这位条友的提问和补充,简直是哭笑不得!

对这位条友的问题,逐条回答。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纠正,勿喷!

首先,城墙外为什么不修建成坡?城墙的作用是什么?防守!如果为了进攻,城墙无疑是障碍!古代敢死队连90度城墙都敢爬,如果修成坡,试想一下,能守的住吗?

第二,关于骑兵。古代中国一直缺马,骑兵一直都是稀缺资源,所以中马型城市养马是不现实的——骑兵并不是步兵+一匹马,而是专业训练的骑兵+至少两匹马,再加上草和精料……一般城市根本养不起!所以,用骑兵进攻无从谈起。

第三,关于驻兵。古代一般边防是精锐,而城防则是老爷兵,战斗力不值一提人数也不太多,三百就算很多了。另外,兵法云:十则围之。你觉得一个人跟十个敌人打野战,合适吗?因此,让他们去进攻,跟送死没区别。

第四,最最重要的一点,在攻城战中,壁立的城墙就是大杀器,可以发动以万计、甚至十万计的居民一起防守——擂木、滚石、金汁、护城河……放弃这点最大的优势不用,反而去和对方打野战,你说是不是傻?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如果还有没提到的部分,欢迎大家补充。

6

啥?为什么不把城墙外面修成斜坡??来人啊!把这敌人的奸细拖出去斩了!

以诸位那超过260的智商,掐指一算就知道修成斜坡是什么结果。

比如,普通的直角城墙是这样的:

非要搞个斜坡,就会变成这样:

很显然,直角的城墙是最优方案,因为你最大限度为对方制造了障碍,攀登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如果将城墙变成斜坡,虽然有可能让攻城的敌人因为陡坡摔伤,造成防御难点,但这无疑也降低了城墙的最佳防御力。

城墙必须做到绝对的不留死角,不给敌人以任何可乘之机,他们翻都翻不过来,方能发挥最高效的防御作用。一座有斜坡却更容易翻越的城墙,是没有威慑力的。

历史上就有关于蒙古人背土填坡,最后骑马上城的传说,还有后金女真推土攻城,令明军大炮也无可奈何的事迹,城墙上有坡度,坑害的是自己。

何况城墙并非只为战争而设,古代城墙的作用除了战争防御,还有聚拢民众与防止盗贼的作用。一座大型的城墙既要保护城内的居民,统治者也利用他们来限制和控制群众。在大部分和平时期,古代城市的官方封建统治仅限于城墙内部,城墙既保护了城市,也维持了统治。

所以城墙防备渗透的能力非常重要,无论是城外的盗贼往里钻,还是关闭城门阻止城内人往外跑,城墙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故而城墙必须具备直角形的阻截能力,必须让人望而却步,最好做到不使用工具根本无法攀登的程度。

不过,就标题而言的“为什么不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这个问题,我们更仔细的观察一下实物就明白了,现实中的城墙其实也有坡度。源于其工程性的构造,大部分城墙并没有达到完全的直角,尤其是对于那些特别高的坚城来说尤其如此。修城尚且如此艰难,还要在外面修斜坡,那这座城肯定不会大。

受限于土工建造能力,中国式的城根本做不到这点,也就依照山势修的长城能依靠天然的山脊斜坡筑墙,如果是长安、北京这样的大城就更难了,城市人口众多,需要良好的交通以维持物资、物流,修个大斜坡在外面不是坑自己么?这要多大的土方量?哪怕是在今天,将一座100万人的城市挖出10米高的斜坡也是烧钱烧到政府破产。可以看看上图我大西安连绵到天际的城墙,实在挖不起呀!

不过,依靠地形修楼中国人是专家,比如上图的黄州汉川门,小城一座而已,但这个斜坡想必很符合题主“越陡峭越好”的标准,可见只要有条件,城墙的修筑自然会考虑到地势。

还可以看看北京城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会不断外扩,增加新的外环和区域,甚至附郭都会发展,这根本没法挖斜坡。倒不如老老实实的修墙,即便最外层矮矮的的附郭,也比挖斜坡工程量小的多。

当然,将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其实许多西方城堡和要塞都是这么做的,因为驻扎的人少嘛,远比中国的大城耗费的工程量要小,那么自然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咯。

比如西方的城堡,反正驻扎的也就是军事设施和领主相关人等,打仗的时候才容纳部分平民协防,因此它们几乎都修在高高的山顶、丘陵顶或具备一定地形优势的地方,为的就是增加城堡的防御力量,地形就是天然的斜坡。

后来因为火器战争的变化,渐渐出现了要塞式的棱堡,这种防御工事比单纯的城堡更坚固,非常有利于发挥火力。相应的,为了抵御大炮的轰炸,单纯的城墙也被废除,人们直接通过对地势的垂直挖掘和增固,建造了极为厚实高大的战争要塞。这应该就是题主想要的“大斜坡”了。

通过层层叠叠的加固时修筑,人们可以把一座丘陵改造成分为上下多个层次的坚固要塞,进攻军队面临的不再是“城内-城外”概念,而是“地形+纵深”问题。

利用这种坚固的堡垒,欧洲人展开了一场“要塞时代”,要塞越修越坚固,坡地、棱角设置越来越刁钻。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你死也攻不破,这样即便在野战中溃败,只要有要塞,那么你就绝了心思吧,反正谁也奈何不了谁。

其实仔细看嘉峪关这样的雄关要塞的话,也能发现它也是建立在大斜坡之上的,古代的嘉峪关远不止现在这个规模,相比起单独的关城要塞,周围配套的防御体系才是根本。没办法,谁叫咱中国太大了呢。

7

想法很大胆,如果在古代你真的这么做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你投敌pan国了。面对投敌之人,我们的做法通常是问候他......

扯远了,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行不通。

1、将城墙外修成陡峭的斜坡,这种设置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式的结构。这种结构看起来防御很好,但是在中国不适用。

因为欧洲是城主联邦制,每个城堡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集团,多个城堡组成一个松散的军事联盟。这种联盟成员之间是平级关系,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内政方面都是各自独立的。

而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自古就实行郡县制,地方政府受中央皇权政府节制。而这种城堡式的结构不利于郡县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国家对地方管理统治。

2、这种结构在作战时也是鸡肋。这种结构在战术上,就类似于马谡的“失街亭”。马谡将士兵屯兵山上,想趁曹军攻击时,居高临下,一鼓作气战胜敌人。

但是事与愿违,曹军围困马谡,断马谡粮草、饮水资源,马谡不战自溃这样的装置和马谡是一种结构。

战争一旦响起,敌军只要围困数月,将城堡内粮草、饮水短不短,城中不战自溃。

8

看了很多回答,都大篇幅的开始分析,其实没必要,这个答案很简单。

首先,你问的是为什么不修成斜坡,那你指的肯定是外斜坡而不是内斜坡了。你指的坑定是这样。


如果把城墙修成这样,确实,敌人很难爬了,但是敌人缩在城墙脚下,你也打不到,西安城墙就是内斜坡,只不过角度不大,我猜是为了方便往下扔石头,让石头可以砸到敌人。


不能扔石头砸到敌人,就有一个问题,别人一堆人砸你的城墙咋办?撞你的城门的时候是不是都不用担心上边扔石头?


修成外斜坡是方便敌人,不可取

9

这个问题问得好。好就好在,古人实在比你聪明太多了。

你说把城墙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无非是为了给敌人攻城制造障碍。可是坡再陡,能陡过城墙吗?

古人的办法比这个高明多了。他们不在城墙外修陡坡,而是贴着城墙根儿,修一道又深又宽的护城河。

相对于什么陡坡,这道护城河的作用是不是更大?

可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没有任何一座城池是永远无法攻破的。

护城河水深,可以拿土填。甚至,连高高的城墙都可以用土堆到等高的斜坡,然后攻进去。

彪悍的成吉思汗知道吧?他当年征服的疆域,画幅地图能吓死你。那真是半个世界啊。

成吉思汗有两个绝招,一是大兵团作战,二是用骑兵搞定一切。

大兵团作战,会在局部对敌人形成绝对优势;骑兵,则代表速度,兵贵神速。后来的希特勒,从陆空协作的大兵团作战到闪击战,其实学的全是成吉思汗那一套。闪击战,就是骑兵的变种。

那么,成吉思汗是如何用骑兵攻城呢?就是按照前面所说的办法,用土堆成与城墙等高的斜坡,然后骑兵从斜坡杀上城墙,杀进城内。

晚清的曾国荃,也是攻城的小能手。他使用的办法是挖地道。

把城团团围住后,他就开始让士兵朝着城墙的方向挖地道,挖到城墙根儿后,放入大量炸药。轰的一声,城墙被炸开,城池也就被攻破了。

当然了,还有一些常规的攻城方法。比如古代的云梯,比如近代的炮击。一顿大炮轰击,八成以上的城墙也就被炸开口子了。

不管怎么说,古人其实比我们更加聪明。但凡事都有个规律,不管城墙建得多么牢固,总能被攻破。

就像二战时的马奇诺防线,多么牢不可破啊,不是照样成为了一个笑话吗?

10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无语。

城墙的争夺,毫无疑问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作战形式之一,城墙防御和攻坚的方式,就是大家考虑的重要战术思想。

古往今来,从来没有人打算把城墙修建成斜坡状,因为斜坡状城墙,完全没有防御效果,反而给了攻城一方很大的机会。如果你是军中参谋,建议主将修建斜坡形的城墙,主将毫不犹豫就把你拖出去斩了。

斜坡状城墙有什么缺点呢?历史知事认为有三个缺点:

1,斜坡城墙会让敌人的攻击更容易。

最原始的攻城方式,就是爬墙,当然也有人叫它“蚁附”攻坚一方使用派出敢死队直接徒手攀爬对方城墙。垂直的城墙,那叫做攀岩运动,斜坡的城墙,那叫爬山。很明显后者更为轻松。当然,如果对方使用骑兵,可能直接冲上城墙,居高临下进行冲击,城防很快就会崩溃。

2,斜坡城墙让敌人有机会利用炮火和弓弩等远距离杀伤工具。

本来,斜坡城墙,实际上把守城一方的阵地变成了反斜面,一旦露头就会遭到远程打击,炮火和弓弩一起招呼,让人很受不了。较为原始的炮火和弓弩,都有攻击反斜面的能力,反而是守城一方,没有办法用更多器械进行防御了。

3,斜坡城墙工程量更大,工程质量更难保证。

要制作斜坡城墙,必然需要大量土方,这样的工程,没有蓝翔技校的挖掘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本夯土建设城墙需要的土方,现在需要十倍百倍,很明显不划算。

那么,古代修建城墙和防守城墙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好方法呢?

1,注重质量,让城墙更坚固。

城墙里面是百姓和妻儿,城墙之外是敌人,城墙这道防线,是一城人性命和财产的生命线,只有坚固的城墙,才能保护妻儿。所以,必须重视城墙质量。

十六国时期的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在修建城墙时,有一项残暴的法律——城墙修建好之后,令士兵用枪矛刺城墙,城墙破,杀工匠,城墙不破,杀士兵。于是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至今还屹立在陕西榆林靖边县城北58公里处的红墩界乡白城则村。

元末明初,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南京修建坚固的城墙。当时朱元璋命令所有的工匠在每块砖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一旦出问题,格杀勿论。因此南京城墙建设中,在没有出现偷工减料问题。

当然,城墙修建的越高,工程难度越大,攻城一方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伤亡才能攻克。以山西平遥古城的城墙为例,城墙高 8~10米,底厚 8~12米,顶厚3~6米。这个城墙截面上看就是一个梯形,内外都有坡度。只是这个坡度不是故意做出来的,垂直墙太难建造了。


2,修建特殊城墙,让防御更加立体化。

我国古代,在城墙之外往往要设置护城河或者壕沟,让敌人在城下耗费更多的时间,让城上的士兵可以从容发射弓弩,击发火炮。到了现代,城防工事开始更加复杂了。

世界上最有名的特殊城墙,莫过于马其诺防线,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这样的城墙基本上不可能攻破,只可惜造价太高,修建太少,德国军队直接绕道而行,失去了作用。

欧洲历史上,还有一种奇怪的城堡叫做“棱堡”,城堡向外延伸几个放射性的据点,看起来就像一个外凸的多边形,很多这样,有利于交叉火力,同时能够促使城上兵力更加集中。攻城的人,见了这种城堡,基本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雅克萨之战中,康熙的清军就遇上了这种城堡,吃了大亏。

图为棱堡。

除此之外,城外设置的鹿寨、铁丝网等障碍物,也能有效阻滞敌军进攻速度,让守城士兵从容杀伤敌人。

3,在城外设置奇兵,御敌于城墙之外。

古人向来由“守城必守野"的说法,就是说如果想要消灭敌人,必须在野外布置骚扰敌人的野战部队,否则敌人从容围困,不久后城池就因为弹尽粮绝而破了。典型代表是于谦主持的北京保卫战,面对瓦剌骑兵的攻击,于谦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伏设于德胜门,最终大获全胜,瓦剌不得不把抢走的皇帝还了回来。

同样是守城,崇祯在李自成面前就是困守孤城,结果没多久就有人打开城门迎接闯王。明朝就此灭亡。

隋朝的西安城、三国蜀汉的成都城,都是在兵临城下的时候举手投降了,原因很简单,没有野战部队作为城外支撑,孤立的城池根本无法坚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