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答案是:不该,至少当时不该急着赶溥仪出紫禁城。

当时的世界各国巴不得溥仪早点离开紫禁城,摘下皇帝的头冠,所以苏俄一直在唆使冯玉祥将满清皇族赶出紫禁城,而恰恰这样的做法对中华民国的国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冯玉祥带兵驱赶溥仪)

在晚晴时期,隆欲皇太后已经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签下退位诏书,将大清所有的领土完整的转给了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且还特别写明了满、蒙、回、藏、汉5族共和的共和制中华民国,并因此而享受保有紫禁城为大清皇族固有的特别优待。

上述条款的承诺方就是新生的中华民国,这是国民政府当时承认的做法,也是华夏子民承认的条款,而冯玉祥的做法直接打破了政府定下的政策。

这份《优待皇室条件》与《清帝逊位诏书》等于是《中华民国出生证》的正方面。

说的在简单明了一点,就好比爱新觉罗家族将自己拥有的三百年的财产转给了中华民国国民,而这份财产里面有满清列祖开辟的土地、有明王朝夺取的土地、有蒙古亲戚参与的土地以及受自己保护的西藏土地和满洲原来自己的土地等,合起来有千万公里的土地全都过户给了中华民国。

在这份协议中,中华民国也承认留给对方这个紫禁城小院子给他们居住,并每年另付给他们400万元的工资。协议中双方走了严格的过程,并像全世界和中国人民见证,双方童叟无欺。

这种以和平方式结束的朝代耕地,用签约的形势结束了封建王朝,在几百年的西方国家里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千年的历史里时绝无仅有的创举。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欲皇太后携6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

这张中华民国出生证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也是世界各国全体驻大清国外交使团的背书。在这样的环境下爱新觉罗.溥仪等于并非皇帝一种身份,他还是蒙古族的大汗、满足八期的首领、更是西藏的保护人,至少他在国际上当时一个国家的脸面。

而冯玉祥撕毁了满清与中华民国的合约,这就等于推翻之前和满清的所有承若,让中华民国的名声降到极低,而打碎了中华民国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信用。

因为冯玉祥的驱赶溥仪,导致了天下大乱,中华民国四分五裂,各军阀有了自立门派的借口。苏俄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日本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借口支持溥仪回到东北建立满洲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冯玉祥不该那么早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起码等中华民国政府稳定以后,再做出决策。而满清朝廷已经把所有的财产转移给了中华民国,政府也不再担心什么,所以当时供养满清皇族是最好的办法。

供养溥仪等皇族,架空权力,保持皇室可以稳定蒙古、西藏、满洲等各族,为中华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冯玉祥的动作直接将中国提前步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也让中日走向全面战争。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驱逐溥仪本来就是应该的,单纯支持张勋复辟一条就足够了。

而且溥仪所作所为,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后来投靠日寇为虎作伥的伪满洲国皇帝是谁?



我们就事论事来说,驱逐溥仪是有依据的。

根据《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第三条: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当时就说定了,溥仪必须离开紫禁城。

只是随后的北京政府一直没有驱赶他,溥仪也一直赖着不走,长达十几年。

既然当时有约定,让你走也是没错的。



另外,《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前提是满清自愿退位,放弃权力。

现在溥仪这伙人并没有遵守。

溥仪自己也说了,他虽然年龄还小,并没有放弃复辟的主张。

在张勋复辟期间,复辟的几个心腹都积极参与了。溥仪也是给予支持态度,可以毕竟还是半大小子,帮不上什么忙而已。

那么,你都乱搞复辟了,还让别人优待你,岂不是笑话。



严格来说,张勋复辟的时候,就该把溥仪直接赶出紫禁城,将他的几个心腹法办,枪毙也不算夸张。

另外,既然是条例,就是可以修改的。

自古以来,没听说过不能修改的条例。



冯玉祥修改条例时,已经是13年后,各方面情况都有很大变化。

其实冯玉祥还是留有余地的,只是让溥仪离开紫禁城,废除皇帝名号,其他几点基本都是保持的。

同时,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在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中,本来就不该有皇帝,更别说还是满族人的皇帝出现在汉人占绝对主体的国家。



至于溥仪的投靠日寇,同驱逐不驱逐他没有任何关系。

溥仪是自愿从天津,逃到东北去做了叛徒、卖国贼。

试问,他自己都冒险跑过去了,这个卖国贼是做定了。

那么,就算溥仪是住在紫禁城的,试问日本人打到北京,他能不去做叛徒、卖国贼?

人家没来,他自己都送上门去了,更别说现在人家来了。



我们在实事求是说一句,满清皇帝在当时已经毫无实际的意义,无非让当年的满遗分子有个寄托而已。

当时全国人民,没有几个把溥仪真正放在眼里的,驱赶走了就走了,没几个人关心的。

3

答案很简单,不应该。说句不好听的,冯玉祥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体现的是冯玉祥政治上的短视。

根据清室与民国签订的《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相关规定,冯玉祥此举等于是违反了协议的内容。别说什么协议没用,正是由于民国政府保留并优待前帝国皇室,给中国带来了好处。

第一,体现民国政府继承清政府的合法性,体现民国政府和清政府之间只是政府的变更,主权没有发生改变。当然,很多不了解政治的小清新以及键盘侠根本不会重视法理,只知道比拳头。凡事都有一个依据,而对于国家、政府来说,最有利的依据就是法理。根据《大清皇帝退位诏书》,清政府将国家主权、法统移交给民国政府,已经给民国政府接收全国政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一点从民国到共和国是被普遍承认的,袁世凯就曾说过中华民国之疆域继承自前帝国;孙中山、蒋中正都强调过中华民国政府继承清政府的领土主权;共和国也曾经强调过这一点。

第二,通过保留皇室,民国政府在一战中废除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一战后很多列强都不同程度的分崩离析,比如说德意志帝国崩溃后皇室流亡海外;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哈布斯堡皇室被驱逐;俄罗斯先后经历了两次政变,皇室也被苏俄清洗。民国政府借机宣布废除与这些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原因很简单:我国保留并优待前帝国皇室就是为了体现民国政府推翻帝国政府仅仅是政府更替,你们又是驱逐皇室,又是清洗皇室的,有什么资格继承你们前帝国的政权。

这招其实玩的很不错,虽然损点,但是却又理直气壮。

为何溥仪不应该被逐出紫禁城?那是因为被圈在紫禁城的溥仪更好控制。

对于民国政府以及溥仪来说,紫禁城就是一个牢笼,溥仪是里面的囚徒,所以把溥仪供在紫禁城里就是变相的软禁。民国有一句名言:民国不如大清。因为民国就是军阀斗殴去了,哪有时间来发展经济,所以人们自然会多少能怀念能够维持国内稳定的清政府,从张勋复辟就能看出,北京内外城老百姓自觉的戴假辫子挂黄龙旗,甚至还有纸质的黄龙旗,充分说明当时老百姓并不排斥复辟。

这一点民国政府是心知肚明的,为了防止溥仪被各路势力拿来当幌子,民国政府必然要把溥仪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把溥仪继续圈在紫禁城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历史也早已证明了冯玉祥的愚蠢,溥仪被驱逐之后,等于是纵虎归山、纵鲸入海,最后被日本特务利用,弄到东北当了傀儡皇帝,也是让人贻笑大方。

全文完

4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重新启用了袁世凯,期望他能带兵剿灭南方革命党的军队。没想到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志向远大,他想做中国的元首。在袁世凯的斡旋下,清廷与革命党进行了“南北和议”,最终清廷接受了“清室优待条件”,自动逊位。

幼年溥仪

清室优待条件中规定,清朝皇帝在退位后仍然保留皇帝尊号,并暂居于紫禁城内,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并且每年供给四百万元费用。

革命党用优待清室为条件,换取宣统帝溥仪自动退位,民国从此成立。辛亥革命并不彻底,仍然保留了封建皇帝,遭到很多人的诟病。比如鲁迅曾说:

二十四年前,太大度了,收了所谓“文明”这两个字的骗。(鲁迅《致萧军·萧红》)

还说:

况且当时的“胡儿”,不但并未“杀尽”,而且还受了优待,以至于现在还有“伪”溥仪出风头的日子。(鲁迅《诗和豫言》)

不过,革命党对于清室的优待,让他们尽快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避免了一场可能旷日持久的战争,也避免了民族分裂,迅速进入了共和时代。所以清室优待条件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因为清室优待条件的存在,逊位的溥仪又在紫禁城中住了十三年之久,直到1924年他被冯玉祥派兵赶出了紫禁城。

冯玉祥

冯玉祥一向对于封建帝制深恶痛绝,辛亥革命时期就强烈反对君主立宪,要求必须推翻满清帝制。

1915年,袁世凯恢复帝制,曾经封冯玉祥为男爵。冯玉祥听闻此消息,居然痛哭流涕,他说:

这是对我冯玉祥的极大侮辱,不把袁贼铲除,不把帝制推倒,对不起滦州起义的弟兄们。(冯玉祥《我的生活》)

1917年,张勋复辟,冯玉祥对此十分愤怒,认为就是让溥仪留在紫禁城内,才让清朝遗老们一直不忘复辟帝制。他认为,在中华民国的首都,居然还存在着一个废清小朝廷,这是中华民国的耻辱,也是中外阴谋家可以利用的一个孽根,必须连根铲除。

反对张勋复辟的冯玉祥进入北京后,甚至想让部队炮轰紫禁城,却未能如愿。随后他发表通电,要求取消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并且停付每年四百万元的优待金。可惜的是,冯玉祥的通电并没有得到北洋政府的响应,因此只得作罢。

张勋

到了七年后,冯玉祥终于等到了驱逐溥仪出宫的机会。

1924年,直奉大战开始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坐镇北京,派出三路大军进攻奉系张作霖。吴佩孚一直不信任冯玉祥,所以让冯玉祥的部队出古北口前往赤峰,负责热河方面的均是,这一路交通最为困难,地方又贫瘠,缺乏给养。冯玉祥看破了吴佩孚存心削弱自己的企图,决定发动军事政变,让直系下台。

冯玉祥做了周密的安排后,10月21日率部从古北口日夜兼程赶回北京,并于22日也兵临北京城下。此时的京畿警备司令正是冯玉祥推荐的孙岳,他下令打开城门,放冯玉祥的部队进入北京城,总统曹锟做了冯玉祥部队的俘虏。冯玉祥的这次政变,被称为“北京政变”,他自己则称之为“首都革命”。


占领了北京的冯玉祥,终于有机会实施他彻底推翻帝制的理想了。此时的清室也预感到了什么,他们认为冯玉祥一定会将溥仪的小朝廷赶出紫禁城,因此开始紧急讨论对策。

冯玉祥果然没有让他们失望,政变成功后,他提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清帝溥仪迁移出宫,并且修改优待条件。于是,冯玉祥的可靠部下鹿钟麟带着军警20人闯入紫禁城,他以强硬的姿态宣布了大总统指令,限溥仪与两小时内搬出宫去。他甚至掏出空心炸弹,又假称景山上已经架起大炮,以此恐吓,溥仪不得不就范,交出了自己的两颗印玺,并搬到了醇王府。

鹿钟麟

自此,宣统皇帝永远废除了皇帝尊号,窃据紫禁城十三年的逊清小朝廷终于被连根拔起了。冯玉祥此举,贯彻了辛亥革命未竟之精神,是中华民国史上的重要事件。

有人说,冯玉祥违背了清室优待条件,将溥仪驱逐出宫,这种做法是背信弃义。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真正违背清室优待条件的正是逊清小朝廷。关于这一点,孙中山先生在答复清室的诘难时说的很清楚了。说小朝廷违背了优待条件,理由有三:

  • 第一,清室优待条件中本就说了,清帝逊位后,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但是小朝廷在紫禁城内一住就是十三年,毫无搬迁的意思。
  • 第二,民国三年的清室优待条件善后办法中规定:清室对于各种文书契约,应当通行民国纪年,而不应使用旧年号;清帝的谕告、赏赐等,只能行于宗室及属下人等,对于其他官民,不可又赐谥及其他荣典。这些规定,是为了防微杜渐,防止有人产生复辟的想法。然而这些条件,也都被小朝廷违反了。
  • 第三,民国六年,也就是1917年,小朝廷参与了张勋复辟,已经彻底推翻了优待条件的前提。复辟失败后,小朝廷辩解称是被张勋胁迫,然而张勋死后,小朝廷却赠予他“忠武”的美谥,可见小朝廷之前的辩解有多么虚伪!

因此,小朝廷既然已经违反了清室优待条件,自然不必再对其进行优待了。


更何况,小朝廷窃据在紫禁城内,已经让紫禁城里的文物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宫内太监们肆意盗窃宫中文物,为了掩饰罪行,他们甚至在宫内放火,很多文物被付之一炬。清室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也抵押、拍卖珍宝文物。更为夸张的是,溥仪自己就是最大的窃贼,他与兄弟勾结,偷偷将许多文物运出宫去,包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冯玉祥驱逐清室,可谓顺公理,应民心,合理合法,大快人心。

小朝廷被逐出皇宫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25年的10月10日,故宫博物馆宣告成立。这座明清两朝的皇宫,终于想广大人民开放了。

5

“我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这番话,是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倒戈将军”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冯玉祥对来访记者所说。

冯玉祥口中的“班师回京”,是指直奉大战的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从前线潜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政变直接导致冯玉祥所在的直系军阀大败。最后,直系首领吴佩孚被迫辞去职务、总统曹锟遭到监禁。

不论是囚禁总统曹锟、还是迫使吴佩孚辞职,在当时都是轰动全国的大事。可是,在冯玉祥看来,这两件事都不如另一件事重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问心无愧的大事!这件事,甚至要比将总统曹锟赶下台还要重要。

显然,站在冯玉祥的立场上看,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仅冯玉祥,当时大多数人对于溥仪的去留,都持肯定意见,即,希望溥仪搬出紫禁城。

比如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孙中山就给冯玉祥发出这样一贺电:

“此举实大快人心,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复贺。”

孙中山因常年积劳,身体大不如前,加之国家动乱,很久都没有过快意的心情。可是,溥仪被逐,却令他难得高兴,一连用了“大快人心”、“复贺”等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可见,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实乃民心所向。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灭亡之际,清室与民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优待皇室条件》,里面有这样一则规定: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这段话是说,溥仪逊位之后,仍旧可以在紫禁城居住,不过是“暂时”居住。具体这个“暂时”到什么时候,协议里并没有具体规定。可以肯定的是,紫禁城绝非清室私有,自清朝灭亡,就是国有资产了。

1912年,北洋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袁世凯曾多与“逊清小朝廷”交涉,要求履行“日后移居颐和园”的协议,都被小朝廷以各种借口推脱,最后不了了之。

这一拖,就是12年,直到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战争一开始,吴佩孚就不断排挤“不听话”的冯玉祥,并欲借张作霖之手,削弱冯玉祥的力量。

民国的军阀,底子都不大干净,活得久的,一个个都非常圆滑。冯玉祥能从一个小兵混成军阀,除了实力,“适当地倒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吴佩孚排挤冯玉祥,在冯玉祥看来,大不了换个老板就是了。

1924年10月19日,素以“倒戈将军”闻名的冯玉祥,受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影响,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候,召集部下秘密回京,发动北京政变。这一倒戈一击,对吴佩孚造成致命伤害,直系军阀大败而归。

冯玉祥“倒戈”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因此,他在倒戈第一天,就宣布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并将自己的部队改名为国民军。总统曹锟被囚禁之后,冯玉祥更是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冯玉祥成功倒戈,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政变成功之后,冯玉祥已经许诺孙中山,请他来北京主持大局。可是,孙中山还没起身北上,与他一起反吴的张作霖等军阀,就与他分道扬镳,这也正是冯玉祥口中所说“未办一事”。

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若不采取些措施,那他这一次“倒戈”就白费力气了。当时的北京城能“成一事”的事情不多,驱逐溥仪,算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

实际上,早在直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动了驱逐溥仪的心思。奈何,彼时的他寄人篱下,向临时总理段祺瑞提了一次主张之后,没有得到回应,此事便不了了之。

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成了北京城的“大拿”,连总统都成了他的阶下囚。面对倒戈成功、政变失败的尴尬,冯玉祥拼命想办法化解这种“尴尬”。

思来想去之后,化解尴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唯有驱逐溥仪。

为啥呢?

一来,紫禁城早已是国有财产,逊帝溥仪焉能长久霸占?

二来,溥仪守在紫禁城一天,就有遗老遗少认为“翻盘”有望,张勋复辟的闹剧就有可能再度上演。

三来,紫禁城外已经打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无数伤亡;城里,溥仪每天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唱着歌,好不悠闲,任谁看着都会眼红。

溥仪虽没直接做过什么太出格的事情,他的身份却决定他是个“行走的功勋章”,把他赶出紫禁城(英法日等国包庇溥仪,冯玉祥不敢对他下死手),一定是一件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好事”。

这样的溥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第二个呀!冯玉祥不拿他开刀,还等着别人来帮忙?

1924年11月4日,夜,冯玉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驱逐溥仪。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应该安置在哪里?冯玉祥没有考虑过;溥仪若是与帝国主义勾结,行复辟之举怎么办?冯玉祥也没有考虑过。总之,先把他赶出来就行了。

第二日,即11月5日,距离北京政变已过去半个月,冯玉祥才姗姗来迟地对溥仪动手。从这个时间上看,冯玉祥在北京政变之初,并未将驱逐溥仪放在首位;到头来,反倒是驱逐溥仪成了他此次政变的最大功绩。

北京政变一个月后,溥仪逃入日本使馆,开始卖国生涯;两个月后,冯玉祥又遭张作霖排挤,被“扔”到西北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三个月后,被冯玉祥邀请进京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民国政府,再度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说到底,还是冯玉祥能力不足,否则,也不至于拿溥仪开刀……尽管,溥仪迟早要被赶出紫禁城!

6

回答这个问题前看了很多人的回答,都在说冯玉祥应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但个人认为不应该,溥仪待在紫禁城虽然会造成一些坏事,比如让民国每年都要拿出400万银元去供养,可以在紫禁城继续称帝等等。不过我们要知道让溥仪待在紫禁城显然利大于弊的。



众所周知当年袁世凯为了让清帝自愿退位,他给出了很多的优待条件。其中一个就是允许溥仪暂时居住在紫禁城的内廷中,然后可以继续在紫禁城内做他的皇帝,一切用度皆不变,而后在某一个时间点再将溥仪从紫禁城迁往颐和园内居住。按理说这样的安排虽有点太过优待于溥仪,但是却也有很数不清的好处。



首先在当时只有这样丰厚的条件才能让清廷同意签订退位诏书。要知道在当时革命军虽占据了清廷的半壁江山,但是蒙古、东北、直隶、西藏和新疆等地还是在清廷的手中。一旦革命军逼迫着清廷走向狗急跳墙的地步,并与列强签订各种卖国条约的话,比如将蒙古割让给沙俄,将西藏割让给英国。要知道当时清廷才是整个中国的合法政府,如果真到那个时候,各大列强绝对会帮助清廷镇压革命军。所以到那个时候,谁生谁死还真的说不准了。



也就是如此只有让清廷自己同意退位,革命军才能达到成立合法政府的目的,也能维护整个国家的统一。而袁世凯之所以会同意让溥仪继续住在紫禁城,个人觉得除了袁世凯还是有点念清朝的好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将溥仪牢牢监控在自己的视野内,只要溥仪还在北京,民国政府就不怕列强或者其他别有用心的人会拿溥仪来干嘛。



可以说袁世凯之所以让溥仪留在北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一旦让溥仪脱离民国政府的控制,然后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控制住溥仪,再次重演三国时期那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出来,如果真到那个时候整个中国势必会受到巨大的威胁。而事实上真是如此,当年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紫禁城后,之后居然不管不顾就让其到了天津,要知道此时的天津早已被列强控制,这个时候让溥仪到天津居住,就是明摆着给那些有心之人的机会。


最终日本人先下手为强,他们将溥仪接到了东北,并建立了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可以说在当年日本人能够那么快的就控制住东北的局势,很大原因就是借助了溥仪这位前清皇帝的影响,要知道东北可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这里大部分都是满人,而作为清朝的皇帝,满人的陛下溥仪,他在东北的声望是无人可及的。也就是如此,日本人在溥仪的协助下牢牢的掌控住了东北,也正是有了溥仪的帮助,他们才能随意的调配东北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同时日本人也利用溥仪的身份最终让其他列强默认了日本对于东北的占领。



所以说如果当年冯玉祥能够想到这些会出现的危险,他就不会将溥仪逐出紫禁城后就放任不管。实际上在当时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并没有错,他错就错在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却不再管,可以说哪怕冯玉祥将溥仪感到北京城的任何一个王府中居住,甚至是任何的大宅子里居住都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不让他离开紫禁城,然后将他牢牢盯住。



可是冯玉祥没有这么做,他只想着将溥仪赶出紫禁城,成就他自己的那份所谓的好名声,却没有袁世凯的那份远见。他不知道让溥仪脱离民国政府的掌控会意味着什么?他也不知道溥仪虽失去帝位,但他的作用却依然是巨大的。我想当年的他在看到溥仪跑到东北,被日本人立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的时候,并帮助日本人牢牢占据东北的时候,冯玉祥的心情肯定的复杂的,或者其实在那个时候,很多人都会觉得冯玉祥是罪人吧。

7

很多人为溥仪鸣不平,比如说溥仪在故宫自己家里住得好好的,却被冯玉祥带兵撵出来了;后来回到故宫看一看,明明是自己家,居然还要收门票,真是可怜,让人同情。

与此同时,很多人斥责冯玉祥是倒戈将军,没有节操,没有契约精神——因为他把溥仪赶出故宫,才导致溥仪投靠日本人。

这种观点无疑是双标——冯玉祥政治上的善变,我不喜欢他,所以他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令人厌恶的;我对故宫收门票有意见,所以替溥仪鸣不平,溥仪是可怜的。

溥仪为何被赶出故宫

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退位后,临时革命政府拟定了《清室优待条件》,允许溥仪“暂居宫禁”,但仅限于故宫的内廷,即原来的生活区,故宫的前朝作为文物陈列区。

需要注意的是,溥仪只是被允许“暂居”故宫内廷,此时的故宫已归属国家所有,而不是清朝皇室或溥仪的私产,就好比我们租住或借助在他人房产中,这套房产的所有权并不是我们的,这跟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日本根本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更重要的是,《清室优待条件》实质上不是双方平等协商的合同,只是临时政府单方面许诺的条件,一旦出现变化,可以单方面修改,溥仪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也没有那个实力。

但溥仪暂住在故宫,给当时满清的遗老遗少形成一个印象,大清还没亡,皇帝还在,我们还有复辟的希望,而溥仪当时也有强烈复辟想法,还和外面的复辟势力相互勾结,后来张勋的辫子军就是这样利用清朝皇室的号召力,成功实现短期复辟的。

另外,溥仪还利用住在故宫的便利条件,大肆盗窃故宫前朝陈列的文物,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对故宫文物进行管理,溥仪此举给国家文物造成了重大损失,所以后来冯玉祥才在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把溥仪赶出了故宫。

至于溥仪和日本人勾结,酝酿复辟大清,甘心情愿当了汉奸,这事怪不得别人,只能怪溥仪,冯玉祥是把你赶出了皇宫,但要不要当“满奸”投靠日本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溥仪自己手里,最终是他自愿做出选择没有任何人威逼。这就好比一个人打仗打不过别人,跑去找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认作干爹,明明是他没有气节,难道还要怪对方打他不成?

换句话说,即便溥仪还在故宫,日本人也会扶植别的傀儡政权;即便溥仪还在故宫,他也不会放弃复辟满清的梦想。


溥仪回故宫需购买门票

很多人认为,故宫博物馆收门票是新中国以后才开始的。其实,就在溥仪被赶出故宫的次年也就是1925年,民国政府便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代表国家对故宫文物进行管理,并在当年对社会公众开放,收取门票参观,主要用于故宫文物的管理修缮工作。

至于溥仪回故宫的事情,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没什么好可怜的。

1959年,溥仪被特赦出狱,并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工作,而溥仪在监狱中的狱友杜聿明、沈醉也都留在了北京。

有一次,杜聿明和沈醉邀请溥仪去游览故宫,溥仪一开始不愿意去,怕触景生情,但架不住两人的生拉硬拽,最后还是去了。

三人到了故宫门口,一看很多人都在排队买票,他们只好也遵守规则,排队买票,溥仪蹙起眉头,颇有感慨地说了一句:“我今儿回自个儿的家,还要买门票?”

此话一说,杜聿明和沈醉不禁哈哈大笑,溥仪也是自我调侃,跟着也被逗乐了。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其不彻底的革命,革命的成功只是表面的成功,革命的胜利只是暂时的胜利,满清残余和封建势力仍然十分顽固而强大,一不小心便会卷土重来,革命成果便有可能一朝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看似简单粗暴的举动,或许不失为快刀斩乱麻、彻底终结复辟希望的有效招数。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8

完全应该,合理合法。


也许有人要说,紫禁城是他们清室的财产,凭什么把他们赶走?紫禁城果真是清室的财产吗?是满清从盛京带来的吗?

全国人民举全国之力养活它们清室一家老小,你要有点作为也就算了,清室就是一群窝囊废,只会祸国殃民,鱼肉百姓,紫禁城里面的点点滴滴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换来的,是国家的,不是它清室的私人财产。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在取得政权后,征得摄政内阁的同意,冯玉祥于11月4日召集北京警卫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要求他们立即驱逐溥仪出宫,于是赖着不走的溥仪一伙被赶出了不属于他的紫禁城。


后来一些满清遗老和清迷们纷纷出来翻案,说冯玉祥违约,无权驱逐溥仪,什么有失政府信誉等等,冯玉祥果真做错了吗? 首先看看是谁违约在先,民国政府给出的“清室优待条例”,其中第一句就是“清帝赞成共和政体”,此为合约的前提。

但清废帝溥仪并没有完全遵守,仍在北洋政府的庇护下复辟帝制,1916年6月14日,辫子军张勋进京,于1917年7月发动了拥护废帝溥仪复辟登基的政变,闹剧历时共12天,溥仪是全程参与,这也正合他的意图,它就是不甘心清朝的灭亡,自己从皇位上被赶下来。

说得好听点这场闹剧叫“张勋复辟”,说得难听点的叫“清室谋反”,这就是清室违约在先,率先单方面撕毁协议。


想想当年满清对待明室,不仅是毫不留情,而是惨绝人寰,康熙抓到了75岁隐姓埋名的朱三太子,依然以“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将其凌迟,然后将他的家人全部杀掉,可见其狼子野心。

按照大清对待大明的标准,废物溥仪即便投降了但造反之心不死,也应该送到菜市口去凌迟;从这一点来看,冯玉祥只是将它们驱逐出紫禁城,真是太便宜它们了。

如果按照苏联十月革命对待沙皇的作法,清室早就被杀绝了,还能让溥仪活到60多岁,真是糟蹋了粮食。


甚至还有人说是冯玉祥逼的溥仪投靠日本人,给东三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真是笑话,废帝溥仪自始至终不亡它的皇帝梦,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溥仪也不是三岁小孩了,除非它是脑残,他不知道为日本人卖命的后果,按理说亡国之君就是要以死殉国,而毫无骨气的溥仪为了自己所谓的皇帝梦竟然去做日本人的儿皇帝,出卖国家利益,它才是民族的罪人。

9

对于冯玉祥究竟应不应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一事,应当从冯玉祥驱逐溥仪的目的和溥仪出宫所造成的后果这两个层面去看。

冯玉祥是近代史上出了名的“倒戈将军”,只要能够扩充自己的实力,对冯氏而言,可谓是无一人不可倒。

当时的溥仪被“圈养”在紫禁城里,虽然民国政府给他开了高年薪,实际上也只是将他监禁在紫禁城,让他没办法利用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对民国政府构成威胁,同时也避免了有心人或者说列强利用他去对付民国政府。

但是,冯玉祥为何铁了心地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呢?

1924年9月,冯玉祥在所谓的“昭忠祠”落成之后,趁着军政要员前来祭祀的时机,会见了时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长的孙岳,他和孙岳的一番对话颇耐人寻味。

冯在孙祭奠好了昭忠祠之后,对孙岳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们死了,能得忠骨之称,孙二哥,将来您百年之后,人当如何称您?”

孙岳笑了笑:“那不用问,像目前这样的干法,一个不折不扣得军阀走狗罢了!”

冯玉祥听完,对孙岳说了一句拍马屁和激将的话:“您统兵数千,坐镇一方,为什么甘心做人家走狗?”

冯玉祥这话一出,瞬间暴露出了他的野心,他不甘心居于人下,他想的是自己当一个有实力的军阀,不用受制于人,更不用听命于人。

于是,他先后联络了好了直系中对曹锟、吴佩孚心生反意的军官,策划了一出“倒直”的戏码。

当时,奉系张作霖打着援助卢永祥的旗号,将15万奉军分为三路进攻直系,第二次直奉战争由是爆发。

为了抵御奉军,吴佩孚也将直军分为三路,吴佩孚自领第一路沿京奉线推进;王怀庆任第二路军司令,出喜峰口以迎击奉军;冯玉祥则任第三路军司令,经由古北口以趋热河。

冯玉祥为什么对吴佩孚的这个安排这么反感呢?原因在于第三路路途遥远且危险重重,难以获得补给和接济,没了补给和接济,他还怎么率军作战?此外,吴佩孚还派王承斌赴承德指挥作战,借以监视冯玉祥,又让胡景翼率部跟着冯玉祥,只要冯氏但有异动,便可对他下手。

殊不知,冯玉祥和王承斌、胡景翼诸人已经达成了一致,形成了联盟,正在暗中积极策动“倒直”。

吴佩孚和张作霖打得难分难解的时候,冯玉祥在确定了吴佩孚在前线陷入了困境之后,冯氏即刻作出部署,率部回师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

不过,冯氏则将这场政变称之为“首都革命”。

他在北京政变中除了将曹锟赶下台之外,又专门让鹿钟麟待人闯入了紫禁城。

鹿钟麟见了溥仪,开口便问:“溥仪先生,你今后是还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个平民?”

溥仪此时已经18岁,此前又已经被警告如不出宫,鹿钟麟便会对紫禁城开炮,所以自然听出了鹿钟麟话里藏刀,哪还敢说半个“不”字?他心中一颤,慌慌张张地说:“我愿意从今天就当个平民。”

鹿钟麟这才笑着说:“好!那么,我就保护你!”

对于将溥仪从紫禁城中驱逐,冯氏自然是将自己的形象描绘得光芒万丈,他说留着溥仪便是给中华民国留了一条辫子,是一种耻辱,所以他得将他赶走。

袁世凯和段祺瑞为什么将溥仪留在紫禁城中?冯氏此人能力比得过袁、段二人?显然冯不如袁、段。

袁、段将溥仪留在皇宫,一则是为了监禁溥仪,安抚满清遗老们,不让他们打着溥仪的旗号制造事端,分裂国土;二则自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跑来利用溥仪,如同后来的日本扶持溥仪创建伪满洲国一般。

可是,冯氏却不管不顾地将溥仪赶出了皇宫,如果他真的认为留着溥仪对中华民国是一种耻辱的话,为什么不干脆一枪崩了?因为他也知道溥仪所代表的政治符号是什么,所以他不敢。

他将溥仪赶出皇宫,到底是为了什么?

张作霖于1925年在天津见到溥仪之时,便痛骂冯玉祥是为了趁机抢走皇宫里值钱的宝贝。

冯玉祥此人不善于经营自己的地盘,可是他要扩充实力,他要招兵买马,便得花钱,他的钱从哪来?所以,当时的冯玉祥是真的很缺钱。

后来,冯玉祥这厮还打着同样的幌子去抄了袁世凯的家,目的也是为了捞钱。

那么,溥仪出宫之后,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呢?

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皇宫,无异于给了溥仪人身自由,溥仪后来去了日本,接受了日本人的庇护。

后来,溥仪又被日本人忽悠着去了东北,给日本人当起了走狗,成了日本人手底下的傀儡,却也让日本人找到了一个更进一步侵占中国的突破口——他们打着溥仪的旗号创建了伪满洲国。

从1932年溥仪担任伪满洲国执政开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人用溥仪这个傀儡统治了我东北长达13年,这13年的时间,对我国民造成了多少伤害?损害了我们的多少利益?

日本人因为占据了东北,从而得到了一个能够作为进一步侵略中国的根据地,他们在这里掠取资源,然后又用我们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欺压、剥削我国民并侵略我国土。

所以,冯玉祥当时确实不应该将溥仪驱逐出皇宫,一则是他的目的不纯,二则因为他的贪婪导致了一个超出了所有人预料和控制的后果。

当然,冯玉祥当时不应该驱逐溥仪,也不意味着便要让溥仪始终保有皇帝的尊号,始终让他住在紫禁城里。

只是,这需要一个成熟的时机,和唬人的“契约精神”没什么关系。

10

在清朝皇帝宣统退位的时候,是有一个《关于清帝优待条件》的,基本上就是,第一,每年拨款400万给清宫,第二,尊号不变,第三,暂居宫城日后移居颐和园,第四,宫内的执事人员照常留用,以后不得再招阉人;第五,原有之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到了1924年第2次直奉战争,冯玉祥发动政变,占领北京以后,就想驱逐溥仪出宫。但是,这种事情必须要有整个内阁的同意。当时,内阁总理等人给出的条件是,第一宣统废除皇帝称号,第二,每年补贴50万,另外给200万补贴旗人。

第三,即日离开紫禁城,自由选择其他住址。第四,清朝宗庙,将会一直奉祀,并且派卫兵守卫。命令由警备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会执行。在11月5日,鹿钟麟的部队首先将紫禁城和景山的1200名隶属于京师卫戍司令部的卫兵缴械。

这些人从1912年开始就驻扎在这里,卫护紫禁城。随后,鹿钟麟与清宫内务府大臣绍英进行谈判。最后,决定,给太监发10块大洋,宫女发8块大洋,所有470多名太监和100多名宫女,以及清宫成员3个小时以内,全部离开。

随后,溥仪将历代传国玉玺交给鹿钟麟,但是段祺瑞,吴佩孚和张作霖等人认为驱逐溥仪出宫,是一件很不妥当的事情。因为优待清朝王室,是北洋立下的规矩和对清室的许诺,也是北洋的传统和共识,不能个人破坏规矩,溥仪出宫也会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