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清王朝而言,他们之所以任用汉人吴三桂,是为了消灭大顺政权余部,是为了消灭南明王朝余部,是为了建立大清王朝对全国巩固的统治。为了这个目的,大清王朝的几十万八旗兵和吴三桂等人的几十万绿营兵,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才将各地农民军余部和南明王朝余部武装逐一消灭。但是,我们知道,战争实在是太能耗费钱财了,战争对于钱财的花消,实际上是个无底洞。当时,政府在财政上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以康熙即位前一年为例说明。1660年,清朝政府全年正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支出就达900万两——竭尽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到康熙即位以后,情况稍有好转,但也是“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因此,这个时候,政府财政上的压力的确很大。
这里的“三藩”实际上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驻防云南,兼管贵州(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驻防广东(对付张献忠余部);靖南王耿仲明(其子耿继茂,其孙耿精忠)先驻防四川(对付张献忠余部),后改驻防福建(对付郑成功)。 如果财政支出不加以削减,很有可能造成全国的农民再度造反的情况。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清王朝很有可能被迫退回关外。
1662年,随着郑成功的队伍收复了台湾,在大陆,大规模的对于满清王朝的抵抗,实际上已经基本结束了——也就是说,大清王朝的外部环境已经安定下来了。1669年,随着鳌拜集团的下台,大清王朝的内部环境也已经安定下来了。至此,我们可以说,大清王朝进入了基本稳定时期。国家下一步的任务就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1)在政治上实现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树立中央的权威;
(2)在军事上裁减军队,以减轻财政上的压力。这样,政府必定会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第一、由中央向地方——包括吴三桂实际统治的云贵地区——派出行政官员管理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裁减在地方——包括吴三桂实际统治的云贵地区——的满洲八旗兵和汉人绿营兵。大清王朝的这些措施,无疑是和当时整个社会都需要休养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也就是说,康熙皇帝“撤藩”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我认为却是错误的。
2.直接原因:康熙皇帝错误的“撤藩”决定:
因为,对于大清王朝来说,这些十分正确的措施,对于吴三桂来说,却完全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吴三桂这个方面来分析:实际上,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吴三桂这个人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看到:
(1)他的最大特点——他是个投机者(换句话说,他是个赌徒):正因为他是个投机者、是个赌徒,他才可以先背叛大明,再背叛大顺,当然,他还可以背叛大清。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投机者或赌徒来说,促使他们出手的情况一定是下面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或者是形势一片大好,此时出手对于自己非常有利;或者是背水一战,如果不倾其全力的话,自己必将灭亡。也就是说,从吴三桂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不会轻易动手的。如果出现他动手的情况,或者他有必胜的把握,或者将给对手带来巨大的灾难。
(2)他这个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他已经无所谓了,不需要顾及什么脸面的问题了。我们说,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毕竟他辛辛苦苦为了大清王朝耗费了近三十年的心血。人的全部生命的一半时间啊!他认为,这个时候,如此的撤藩,对他来讲,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撤藩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撤藩之后如何安抚这些为打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要先出台这些政策。如果,你没有什么这样的政策的话,人家必然就会觉得你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嫌。因此,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他可不想激流勇退,他需要享受长期征战、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的属下更加需要享受这些胜利果实。我们说,康熙皇帝的错误做法把吴三桂逼上了绝路。被逼上了绝路的吴三桂绝对不会束手就擒。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开始了。
第二、如果从中国历代强盛王朝撤藩的历史来看,康熙皇帝此举,也是十分冒险的。如果康熙皇帝多读一些历史书,他就会发现,大清以前的历代强盛王朝,其实都存在着如何撤藩的问题。
这些王朝面对强藩,主要的方法有两个:
(1)武力撤藩:一般来讲,会引起对手的反抗。反抗的结果,无外乎成功和失败两种:成功者如明朝的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失败者如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的被平定。但是武力撤藩,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和平撤藩:典型者如北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是最好的抉择。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康熙皇帝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历史不可假设,“三藩之乱”还是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就在这个时候,大清王朝的另外一位汉人亲王尚可喜的撤藩申请加剧了双方矛盾的激化。
3.导火线:平南王尚可喜急流引退:
1673年4月28日(阴历三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谋士的建议,决定急流引退,回辽东养老。康熙皇帝早就对三藩盘踞江南和西南地区心怀不满,一直准备寻找机会撤藩。这个时候,尚可喜自请撤藩,康熙皇帝真是求之不得,马上表示同意。尚可喜准备自己带领部分兵丁和家口回辽东老家,而让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的爵位,继续镇守广东。尚可喜的撤藩申请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出了个难题。同年8月14日(阴历七月三日),吴三桂怀着试探的心情,给康熙皇帝上了自请撤藩的奏疏;8月20日(阴历七月九日),耿精忠也怀着同样的心情,上了同样内容的奏疏。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4.可供康熙皇帝选择的五种方案:
面对三藩同时要求撤藩,康熙皇帝和属下的大臣们也明知他们中有自愿有被迫的复杂情况,应当慎重地估量当时的客观形势和撤藩可能产生的后果,多设想几种方案以供选择,防患于未然,是完全必要的。归纳起来,可有五种方案选择:
(1)恪守皇太极以来多次许下的诺言,要三藩永远镇守南疆,“屏藩王室”,永不撤藩,子子孙孙世袭王爵,与清朝相始终。当然,这在实际中是很难办到的。
(2)将吴、耿、尚三王调到北京,以觐见为名,叙君臣之乐,借机把兵权收回。此法颇类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的“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问题,逐除藩镇之祸,君臣相安无事。诚然,历史不能照搬,但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足以作为借鉴。我推崇这第二种办法。 (3)等待老一辈去世,留至第二代掌权时,再行撤藩。
(4)区别对待,分期撤藩,各个击破。
(5)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
当时,多数大臣们主张区别对待,分期撤藩,各个击破。应该说,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尚可喜主动提出撤藩,确是出于诚意,吴、耿要求撤藩实非己愿。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冷静、慎重地制定一项稳妥的政策。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先撤尚,暂缓撤吴、耿;二是撤吴、耿,不撤尚。都可以达到分散力量,各个击破的目的。但是,康熙皇帝采取了最后一种方案,即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他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吴三桂原先还想朝廷会拒绝他的撤藩请求,不料康熙皇帝却同意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历史又一次让他选择,是老老实实按照朝廷安排,到关外做一个空头王爷,还是再次抗拒朝命,再次举起反叛的大旗?这一次的选择甚至比上一次降清还是降李自成更难决定,这又是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5.撤藩之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分析:
其实,康熙皇帝可能真没仔细研究撤藩的利弊,他没仔细研究这个撤藩不是一个开玩笑的事儿。康熙皇帝既没有认真研究吴三桂,也没有认真研究历史。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他读的书太少了。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他太年轻气盛了,对于下面的内容,他太一无所知了。按道理说,历史上关于撤藩的经验教训是多的。这些经验教训,文的也有,武的也有。比如说武力撤番,必然会造成一种后果,把人家给逼反了,把人家给逼反了以后会有两种后果:一种结果是反了的人赢了,比如说明成祖朱棣就把他的侄子弄的不知所终了,然后自己做了江山,这是一种,反了的人赢了,皇上输了。另外一种结果是这个反了的人输了,但是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灾难,比较典型的比如说西汉的7国之乱。这都是教训,历史上也有一些经验,比如说典型的文撤,事先想象了后果,比如说最典型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你康熙皇帝按照人家赵匡胤的思路,把人家吴三桂请到北京来,跟人家好好谈一谈,有什么可化解不开的?吴三桂早晚还是要死的,钱带不了棺材里面去。吴三桂的儿子又是驸马爷。何苦来造成这前后长达年的三藩之乱?给国家、给民族带来多么大的灾难?所以我们说,这部剧里面就有这么个意思,就是通过孝庄太皇太后的嘴来说康熙皇帝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撤藩虽只二字,却对吴三桂属下数万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三桂割舍不下云南的宫殿、财产、美人、权势;吴三桂的部下也难以舍弃他们在云南得到的一切;吴三桂与他属下数万人都不愿离土重迁,他们害怕回到辽东生活受到影响,他们更离不开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利益的驱动与民族情感交织在一起,吴军上下呼出一个声音,用武力反对撤藩,用武力反抗清廷。此时,吴三桂还有一个顾虑,即他的长子皇驸马吴应熊还在北京,他派心腹赴京去接吴应熊,吴应熊却不赞成父亲轻举妄动。吴三桂的心腹无奈,只得偷偷带了吴应熊的庶子吴世璠返回云南。吴三桂见孙子来到,更坚定了起兵的决心,他已经要为自己和属下奋力一搏,他不能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谁要夺走这一切,他便会武力相向。他想到,皇帝年幼,全国没有什么人可以挡住他吴三桂的道路。
二、“三藩之乱”的过程:
1.“三藩之乱”的开始——1673年12月28日:
大清王朝同时撤去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吴三桂气急败坏,暗中指令死党向撤藩使者请愿,要求停止撤藩,继而又拖延时日,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准备后,1673年12月28日(阴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召集了四镇十营总兵,正式下令起兵。为了给自己的反叛活动披上名正言顺的外衣,吴三桂在“矢忠新朝”接近三十年后,再度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吴三桂率三军拜谒永历帝陵,去满装、易汉服,重新蓄发,宣布与清朝完全决裂,他自任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后,他又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活动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天,吴三桂以62岁的高龄亲自披挂上校场,三箭皆中目标,他骑在马上,雄心壮志,锐气一如往昔。1674年1月7日(阴历十二月一日),吴三桂自云南出兵北伐,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贵州全境。可以说,吴三桂的叛乱,开局一切顺利。
2.“三藩之乱”的高潮——1676年春夏之交:
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却在贵州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1674年起,吴三桂建国号“周”,自己改称周王。这时有人劝他用大明年号,立明崇祯皇帝的后裔,如此可以号召一切反清复明的人都参加这场兵变。吴三桂没有听从,这在后来看来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失去了大批反清复明人士的支持,这显而易见是不智的。1674年4月,吴三桂的军队又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全境,吴三桂起兵三月,便拥有云、贵、川、湘、桂五省,声势震动全国。与此同时,1674年4月20日(阴历三月十五日),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宣布与清朝脱离关系。耿精忠与吴三桂约定,他主攻江西、浙江。因为耿精忠的起兵,开辟了第二战场,减轻了吴军的压力,形势对吴军有利。1675年1月,吴三桂的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起兵造反,1675年2月28日(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稍后不久,平南王尚之信在吴三桂的利诱下,于1676年4月3日(阴历二月二十一日)在广东发动兵变,炮击清兵大营。到这个时候,叛乱的三藩已经占领了云、贵、川、陕、甘、湘、粤、桂、闽、浙、赣南方和西南方十一省的地盘。至此,吴三桂发动的叛乱,终于扩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藩之乱”。而且,这个“三藩之乱”,已经达到了高潮——最盛时期。
3.吴三桂的战略性错误: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重要时候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清廷分长江而治。万一这时他挥军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4.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吴应熊的妻子建宁公主:
说到吴三桂发动反清的叛乱,就必须要说到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当中,孝庄太皇太后对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不错,她还想把三格格嫁给吴应熊。吴应熊是吴三桂的儿子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个三格格是个什么人呢?她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历史上是否成亲了呢? 历史上,确实有孝庄皇太后下命令,把皇太极的第14个女儿,也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也就是顺治皇帝最小的妹妹,嫁给了吴应熊。不过,这件事情是发生在1653年的时候——这个时候,距离吴三桂发动反清叛乱的1673年,前后相距整整20年;而且,顺治皇帝的最小的妹妹也并不排行在三,而是排行在十四;更为重要的是,顺治皇帝的最小的妹妹、吴应熊的妻子的名号叫做建宁公主。说起建宁公主,大凡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的朋友们都很熟悉。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当中,这个建宁公主是后来韦小宝的7个老婆之一。金庸对于当时的情况有这样一段描写:孝庄皇太后确实是下命令把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了,建宁公主也确实还真的跟随吴应熊到了云南。可是后来建宁公主却是非常的不喜欢这个吴应熊,就喜欢这个韦小宝。于是建宁公主就在新婚的时候就把吴应熊的阳具给阉割了,吴应熊就事实上成为了太监。
历史上,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当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的时候,吴应熊是一个二、三十岁的英俊小伙子,建宁公主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怎么可能出现前面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当中所说的那种事情呢?当时的建宁公主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呀,她怎么会想到、怎么会做出《鹿鼎记》当中所说的那种事情呢?何况,在历史上,事实上建宁公主跟吴应熊的关系的确是很好的,两个人还生了孩子。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现在成了驸马爷。驸马爷不能跟着自己的父亲到云贵高原去生活,皇帝家的驸马爷都只能倒插门,都只能生活在首都北京,吴应熊也不例外。以后的事情就非常的遗憾了,后来就发生了吴三桂造反的事情。
但是,吴三桂造反之前,曾经来到北京,他企图秘密的接自己的长子吴应熊回到云南,然后再发动叛乱。结果,没有想到,吴应熊不同意自己的父亲企图造反的计划,也没有随同接他的人前往云南。最终,接他的人只能接到了吴应熊的儿子,这个儿子不是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共同生养的孩子,而是吴应熊在与建宁公主结婚之前吴应熊与另外的妻子生下的孩子。不过,虽然吴应熊反对自己父亲的计划,虽然吴应熊没有前往云南,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康熙皇帝杀掉吴应熊的企图。吴三桂一造反,康熙皇帝就下令杀掉了吴应熊。康熙皇帝不但杀掉了吴应熊,还杀掉了吴应熊与建宁公主两个人的孩子。从此,吴应熊的妻子建宁公主就成了寡妇,建宁公主后来活到了1704年,终年六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