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归根结底两个字“权力”权力就像一味毒药,会让人七情六欲失控,会让人处于权力的癫狂之中,人一但品尝到了权力的味道,谁还想要失去,吴三桂又不是圣人,虽然已经六十一岁他也不想失去权力,比起做个富家翁在云南做土皇帝那是何等的诱人,而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与实力对比吴三桂三藩一方占据优势,如果成功那就能获得更大的权力。


自吴三桂降清开始,他们之间就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于其他两位藩王不同,吴三桂从一开始就和满清是明码标价的交易,一旦藩王被撤, 那么尚可喜、耿精忠还能当个奴才,而吴三桂在整个清廷中就显得不伦不类了。并且在山海关之战中,吴三桂是充分领会到了满清皇室的阴狠手段,对此他是心有余悸的,这份交易在吴三桂心中本就没多大安全感。而吴三桂为了彻底得到满清皇室的信任,更实将南明永历皇帝活活勒死,以此作为投名状来表达诚意。


但是,吴三桂杀永历皇帝反而成了败笔,这不仅引起明朝遗老们的憎恨,同时让满清皇族更加对吴三桂提高警惕。对于这件事,同为降将的洪承畴就曾说过:"若要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若在,康熙何敢想撤藩"。但是对于这番警告,吴三桂并未听到心里,而是执意的将永历皇帝杀死,这也使得他自己失去了"养寇自重"的底牌。


吴三桂手下兵强马壮,兵力更是要多于当时康熙所能控制的兵力,加之吴三桂手下都是一帮骁勇善战的骄兵悍将,除了吴三桂他们谁都不服,从吴三桂死后他孙子吴世蕃继位三年就就败亡可以看出,这帮骄兵悍将只服吴三桂,他的孙子都不好使你就更别说康熙这个小皇帝了,吴三桂手下的文臣武将知道一旦吴三桂倒下了,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吴三桂不想反手底下的人也不干啊。

最佳贡献者
2

一、“三藩之乱”发生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  

就大清王朝而言,他们之所以任用汉人吴三桂,是为了消灭大顺政权余部,是为了消灭南明王朝余部,是为了建立大清王朝对全国巩固的统治。为了这个目的,大清王朝的几十万八旗兵和吴三桂等人的几十万绿营兵,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才将各地农民军余部和南明王朝余部武装逐一消灭。但是,我们知道,战争实在是太能耗费钱财了,战争对于钱财的花消,实际上是个无底洞。当时,政府在财政上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以康熙即位前一年为例说明。1660年,清朝政府全年正赋收入银875万两,而云南一省支出就达900万两——竭尽全国之财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到康熙即位以后,情况稍有好转,但也是“天下之赋,三藩耗其二”。因此,这个时候,政府财政上的压力的确很大。  

这里的“三藩”实际上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驻防云南,兼管贵州(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平南王尚可喜(其子尚之信),驻防广东(对付张献忠余部);靖南王耿仲明(其子耿继茂,其孙耿精忠)先驻防四川(对付张献忠余部),后改驻防福建(对付郑成功)。 如果财政支出不加以削减,很有可能造成全国的农民再度造反的情况。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清王朝很有可能被迫退回关外。  

1662年,随着郑成功的队伍收复了台湾,在大陆,大规模的对于满清王朝的抵抗,实际上已经基本结束了——也就是说,大清王朝的外部环境已经安定下来了。1669年,随着鳌拜集团的下台,大清王朝的内部环境也已经安定下来了。至此,我们可以说,大清王朝进入了基本稳定时期。国家下一步的任务就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因此,此时的大清王朝急需做到以下两点:  

(1)在政治上实现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树立中央的权威;

(2)在军事上裁减军队,以减轻财政上的压力。这样,政府必定会采取以下两方面措施:第一、由中央向地方——包括吴三桂实际统治的云贵地区——派出行政官员管理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裁减在地方——包括吴三桂实际统治的云贵地区——的满洲八旗兵和汉人绿营兵。大清王朝的这些措施,无疑是和当时整个社会都需要休养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也就是说,康熙皇帝“撤藩”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我认为却是错误的。  

2.直接原因:康熙皇帝错误的“撤藩”决定:  

因为,对于大清王朝来说,这些十分正确的措施,对于吴三桂来说,却完全不是一个好的消息。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康熙皇帝“撤藩”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从吴三桂这个方面来分析:实际上,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吴三桂这个人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看到:

(1)他的最大特点——他是个投机者(换句话说,他是个赌徒):正因为他是个投机者、是个赌徒,他才可以先背叛大明,再背叛大顺,当然,他还可以背叛大清。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投机者或赌徒来说,促使他们出手的情况一定是下面两种情况中的一种:或者是形势一片大好,此时出手对于自己非常有利;或者是背水一战,如果不倾其全力的话,自己必将灭亡。也就是说,从吴三桂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不会轻易动手的。如果出现他动手的情况,或者他有必胜的把握,或者将给对手带来巨大的灾难。

(2)他这个人一生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他已经无所谓了,不需要顾及什么脸面的问题了。我们说,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毕竟他辛辛苦苦为了大清王朝耗费了近三十年的心血。人的全部生命的一半时间啊!他认为,这个时候,如此的撤藩,对他来讲,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撤藩是可以的,关键在于撤藩之后如何安抚这些为打天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要先出台这些政策。如果,你没有什么这样的政策的话,人家必然就会觉得你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之嫌。因此,这个时候的吴三桂,他可不想激流勇退,他需要享受长期征战、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的属下更加需要享受这些胜利果实。我们说,康熙皇帝的错误做法把吴三桂逼上了绝路。被逼上了绝路的吴三桂绝对不会束手就擒。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开始了。  

第二、如果从中国历代强盛王朝撤藩的历史来看,康熙皇帝此举,也是十分冒险的。如果康熙皇帝多读一些历史书,他就会发现,大清以前的历代强盛王朝,其实都存在着如何撤藩的问题。

这些王朝面对强藩,主要的方法有两个:

(1)武力撤藩:一般来讲,会引起对手的反抗。反抗的结果,无外乎成功和失败两种:成功者如明朝的燕王朱棣做了皇帝,失败者如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的被平定。但是武力撤藩,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2)和平撤藩:典型者如北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这是最好的抉择。我的意思是说,如果康熙皇帝能够以史为鉴,认真吸纳历史的经验教训,首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详细的撤藩计划和被撤藩的藩王的待遇安排等等,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历史不可假设,“三藩之乱”还是无可避免的发生了。就在这个时候,大清王朝的另外一位汉人亲王尚可喜的撤藩申请加剧了双方矛盾的激化。  

3.导火线:平南王尚可喜急流引退:  

1673年4月28日(阴历三月十二日),平南王尚可喜接受了手下谋士的建议,决定急流引退,回辽东养老。康熙皇帝早就对三藩盘踞江南和西南地区心怀不满,一直准备寻找机会撤藩。这个时候,尚可喜自请撤藩,康熙皇帝真是求之不得,马上表示同意。尚可喜准备自己带领部分兵丁和家口回辽东老家,而让长子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的爵位,继续镇守广东。尚可喜的撤藩申请给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出了个难题。同年8月14日(阴历七月三日),吴三桂怀着试探的心情,给康熙皇帝上了自请撤藩的奏疏;8月20日(阴历七月九日),耿精忠也怀着同样的心情,上了同样内容的奏疏。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4.可供康熙皇帝选择的五种方案:  

面对三藩同时要求撤藩,康熙皇帝和属下的大臣们也明知他们中有自愿有被迫的复杂情况,应当慎重地估量当时的客观形势和撤藩可能产生的后果,多设想几种方案以供选择,防患于未然,是完全必要的。归纳起来,可有五种方案选择:  

(1)恪守皇太极以来多次许下的诺言,要三藩永远镇守南疆,“屏藩王室”,永不撤藩,子子孙孙世袭王爵,与清朝相始终。当然,这在实际中是很难办到的。  

(2)将吴、耿、尚三王调到北京,以觐见为名,叙君臣之乐,借机把兵权收回。此法颇类宋朝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自编自导自演的“杯酒释兵权”。和平解决问题,逐除藩镇之祸,君臣相安无事。诚然,历史不能照搬,但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足以作为借鉴。我推崇这第二种办法。  (3)等待老一辈去世,留至第二代掌权时,再行撤藩。  

(4)区别对待,分期撤藩,各个击破。  

(5)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  

当时,多数大臣们主张区别对待,分期撤藩,各个击破。应该说,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尚可喜主动提出撤藩,确是出于诚意,吴、耿要求撤藩实非己愿。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冷静、慎重地制定一项稳妥的政策。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就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先撤尚,暂缓撤吴、耿;二是撤吴、耿,不撤尚。都可以达到分散力量,各个击破的目的。但是,康熙皇帝采取了最后一种方案,即三藩同撤,一次性解决。他说,“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于是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专使至滇,雷厉风行地经理撤藩事宜。吴三桂原先还想朝廷会拒绝他的撤藩请求,不料康熙皇帝却同意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历史又一次让他选择,是老老实实按照朝廷安排,到关外做一个空头王爷,还是再次抗拒朝命,再次举起反叛的大旗?这一次的选择甚至比上一次降清还是降李自成更难决定,这又是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  

5.撤藩之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分析:  

其实,康熙皇帝可能真没仔细研究撤藩的利弊,他没仔细研究这个撤藩不是一个开玩笑的事儿。康熙皇帝既没有认真研究吴三桂,也没有认真研究历史。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他读的书太少了。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他太年轻气盛了,对于下面的内容,他太一无所知了。按道理说,历史上关于撤藩的经验教训是多的。这些经验教训,文的也有,武的也有。比如说武力撤番,必然会造成一种后果,把人家给逼反了,把人家给逼反了以后会有两种后果:一种结果是反了的人赢了,比如说明成祖朱棣就把他的侄子弄的不知所终了,然后自己做了江山,这是一种,反了的人赢了,皇上输了。另外一种结果是这个反了的人输了,但是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灾难,比较典型的比如说西汉的7国之乱。这都是教训,历史上也有一些经验,比如说典型的文撤,事先想象了后果,比如说最典型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你康熙皇帝按照人家赵匡胤的思路,把人家吴三桂请到北京来,跟人家好好谈一谈,有什么可化解不开的?吴三桂早晚还是要死的,钱带不了棺材里面去。吴三桂的儿子又是驸马爷。何苦来造成这前后长达年的三藩之乱?给国家、给民族带来多么大的灾难?所以我们说,这部剧里面就有这么个意思,就是通过孝庄太皇太后的嘴来说康熙皇帝的做法是有问题的。  

撤藩虽只二字,却对吴三桂属下数万人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吴三桂割舍不下云南的宫殿、财产、美人、权势;吴三桂的部下也难以舍弃他们在云南得到的一切;吴三桂与他属下数万人都不愿离土重迁,他们害怕回到辽东生活受到影响,他们更离不开这早已熟悉了的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利益的驱动与民族情感交织在一起,吴军上下呼出一个声音,用武力反对撤藩,用武力反抗清廷。此时,吴三桂还有一个顾虑,即他的长子皇驸马吴应熊还在北京,他派心腹赴京去接吴应熊,吴应熊却不赞成父亲轻举妄动。吴三桂的心腹无奈,只得偷偷带了吴应熊的庶子吴世璠返回云南。吴三桂见孙子来到,更坚定了起兵的决心,他已经要为自己和属下奋力一搏,他不能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谁要夺走这一切,他便会武力相向。他想到,皇帝年幼,全国没有什么人可以挡住他吴三桂的道路。  

二、“三藩之乱”的过程:  

1.“三藩之乱”的开始——1673年12月28日:  

大清王朝同时撤去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吴三桂气急败坏,暗中指令死党向撤藩使者请愿,要求停止撤藩,继而又拖延时日,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在经过一阵短暂的准备后,1673年12月28日(阴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召集了四镇十营总兵,正式下令起兵。为了给自己的反叛活动披上名正言顺的外衣,吴三桂在“矢忠新朝”接近三十年后,再度扯起了“复明”的旗号。吴三桂率三军拜谒永历帝陵,去满装、易汉服,重新蓄发,宣布与清朝完全决裂,他自任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后,他又发布檄文,指责清朝“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并声称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中夏之乾坤”。一场大规模的叛乱活动就这样开始了。第二天,吴三桂以62岁的高龄亲自披挂上校场,三箭皆中目标,他骑在马上,雄心壮志,锐气一如往昔。1674年1月7日(阴历十二月一日),吴三桂自云南出兵北伐,兵不血刃,便拿下了贵州全境。可以说,吴三桂的叛乱,开局一切顺利。  

2.“三藩之乱”的高潮——1676年春夏之交:  

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却在贵州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1674年起,吴三桂建国号“周”,自己改称周王。这时有人劝他用大明年号,立明崇祯皇帝的后裔,如此可以号召一切反清复明的人都参加这场兵变。吴三桂没有听从,这在后来看来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失去了大批反清复明人士的支持,这显而易见是不智的。1674年4月,吴三桂的军队又迅速占领了湖南、湖北、四川、广西全境,吴三桂起兵三月,便拥有云、贵、川、湘、桂五省,声势震动全国。与此同时,1674年4月20日(阴历三月十五日),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宣布与清朝脱离关系。耿精忠与吴三桂约定,他主攻江西、浙江。因为耿精忠的起兵,开辟了第二战场,减轻了吴军的压力,形势对吴军有利。1675年1月,吴三桂的部下陕西提督王辅臣起兵造反,1675年2月28日(二月五日)攻下西北重镇兰州,西北震动。稍后不久,平南王尚之信在吴三桂的利诱下,于1676年4月3日(阴历二月二十一日)在广东发动兵变,炮击清兵大营。到这个时候,叛乱的三藩已经占领了云、贵、川、陕、甘、湘、粤、桂、闽、浙、赣南方和西南方十一省的地盘。至此,吴三桂发动的叛乱,终于扩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藩之乱”。而且,这个“三藩之乱”,已经达到了高潮——最盛时期。  

3.吴三桂的战略性错误:  

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吴三桂却犯了战略性的错误,他饮马长江,本当痛饮黄龙,直捣京师,吴三桂却不过长江,在松滋一停就是三个多月,白白失去了大好时机。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在重要时候写了封信,劝其渡江北上,他却无动于衷,逗留观望,企图与清廷分长江而治。万一这时他挥军北上,清朝的江山就可能变色,而他却顿足不前。缺少进取精神,是吴三桂最后失败的重要原因,历史就是如此毫不留情。  

4.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和吴应熊的妻子建宁公主:  

说到吴三桂发动反清的叛乱,就必须要说到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当中,孝庄太皇太后对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不错,她还想把三格格嫁给吴应熊。吴应熊是吴三桂的儿子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这个三格格是个什么人呢?她与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历史上是否成亲了呢?  历史上,确实有孝庄皇太后下命令,把皇太极的第14个女儿,也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也就是顺治皇帝最小的妹妹,嫁给了吴应熊。不过,这件事情是发生在1653年的时候——这个时候,距离吴三桂发动反清叛乱的1673年,前后相距整整20年;而且,顺治皇帝的最小的妹妹也并不排行在三,而是排行在十四;更为重要的是,顺治皇帝的最小的妹妹、吴应熊的妻子的名号叫做建宁公主。说起建宁公主,大凡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的朋友们都很熟悉。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当中,这个建宁公主是后来韦小宝的7个老婆之一。金庸对于当时的情况有这样一段描写:孝庄皇太后确实是下命令把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了,建宁公主也确实还真的跟随吴应熊到了云南。可是后来建宁公主却是非常的不喜欢这个吴应熊,就喜欢这个韦小宝。于是建宁公主就在新婚的时候就把吴应熊的阳具给阉割了,吴应熊就事实上成为了太监。  

历史上,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当建宁公主嫁给吴应熊的时候,吴应熊是一个二、三十岁的英俊小伙子,建宁公主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怎么可能出现前面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当中所说的那种事情呢?当时的建宁公主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呀,她怎么会想到、怎么会做出《鹿鼎记》当中所说的那种事情呢?何况,在历史上,事实上建宁公主跟吴应熊的关系的确是很好的,两个人还生了孩子。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现在成了驸马爷。驸马爷不能跟着自己的父亲到云贵高原去生活,皇帝家的驸马爷都只能倒插门,都只能生活在首都北京,吴应熊也不例外。以后的事情就非常的遗憾了,后来就发生了吴三桂造反的事情。  

但是,吴三桂造反之前,曾经来到北京,他企图秘密的接自己的长子吴应熊回到云南,然后再发动叛乱。结果,没有想到,吴应熊不同意自己的父亲企图造反的计划,也没有随同接他的人前往云南。最终,接他的人只能接到了吴应熊的儿子,这个儿子不是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共同生养的孩子,而是吴应熊在与建宁公主结婚之前吴应熊与另外的妻子生下的孩子。不过,虽然吴应熊反对自己父亲的计划,虽然吴应熊没有前往云南,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止康熙皇帝杀掉吴应熊的企图。吴三桂一造反,康熙皇帝就下令杀掉了吴应熊。康熙皇帝不但杀掉了吴应熊,还杀掉了吴应熊与建宁公主两个人的孩子。从此,吴应熊的妻子建宁公主就成了寡妇,建宁公主后来活到了1704年,终年六十多岁。

3

吴三桂心里这么想:有志不在年高。

权力是男人的春药,乾隆皇帝古稀之年当太上皇依旧紧紧握住皇帝的权力不肯放手,你说权力对于男人的吸引力大不大?

对于吴三桂来讲,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小于造反失败的可能性!

那就干一场!

4

永历皇帝对吴三桂的评价:

“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

晚年的吴三桂一直在云南过着“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的奢靡而空虚的生活。早就不想争夺天下了。他开始信佛,他在云南大量兴建佛寺,常常一个人像个孤僧一样打坐。还重修了昆明的玉皇阁,老君殿,报国寺,西寺。

本人也是一副知恩图报,宽厚长者的形象。平时和蔼可亲,与人计事,相对如家人父子。文武官员每以公事拜谒王府,府中必于规制之外,备饭款待。他曾隶属于毛文龙部,入清以后与旧部不相往来,但当毛文龙老仆向他求救自己宅基地被李强霸占之事,他亲自出面帮其讨要,迫使李强输金谢罪。曾应遴曾对吴有恩,他儿子来云南时,吴三桂以十四万金馈赠......

大家都说平西王仁义诚厚,但也都记得他不故父母性命投敌,以追杀故主子孙邀功的事实。不过这对吴三桂来说都不重要了。

但对康熙来说,吴三桂是他大清帝国的危险因素。

大约是永历逃往缅甸时,清廷都不想管南明了,但吴三桂执意要入缅擒杀永历且不准满将要求带回京师审判,在云南就地处决永历时,清廷对他已经失去信任了。

他做的太过分了,过分的被效忠的对象都难以接受。一个没道德原则的人,可以为功,亦能为祸。

我一直觉得,要是顺治活得长一点,他大概能安然等到吴三桂自然死亡后(吴三桂起兵五年后就病死了,享年62岁),能用比较温和的方法处理三藩问题,也不至于造成那么大的震动了。毕竟顺治也是战乱中长大的,他大概能理解吴三桂在命运压迫下的屈辱投靠。对于帮他打下整个天下的吴三桂来说,一个云南并不是太过丰厚的报酬。所以说顺治可能就会让他自生自灭了。

但康熙不是,他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深受汉文化熏陶的人,奔着做千古一帝去的康熙自然迫不及待的想建功立业。吴三桂这种与传统汉文化伦理道德观相违背的人肯定被他深恶痛绝。要想建功,肯定要拿他先开刀。于是吴三桂就这么被逼反了。因为兵权一被剥夺,表示他在朝中肯定没有容身之地,他和属下的身家性命将会遭到严重威胁。就算他不想反,属下也会架着他造反的。

5

说起吴三桂,历史给予的评判总是贬义的,最著名的便是流传至今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了;好了,开始说说正题了,康熙下令撤藩时,已经年过半百之数的吴三桂为何要起兵造反呢?

首先我们先说说吴三桂当初引清兵入关时,曾应该是多尔衮代表大清跟他谈条件,而且还是杀马盟誓,首先便是永不相负,然后就是给个藩王当当,永世世袭,去坐镇云南吧!

接着我们分别说说,吴三桂在云南的政治与经济,就明白,削藩相当要了他老吴家的老命了。

政治

在全国平定之后,清政府急需在政治上实现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在军事上裁减军队以减轻财政上的压力。因此,早在占领云贵之初,便向这些地区派出了行政官吏,而后不久,又计划撤回和裁减八旗及绿营军队。清朝的这些措施,无疑是和当时整个社会都需要休养生息的要求相符合的。但是,由于十几年来吴三桂政治、军事势力的迅速增长,清朝的这些措施却触犯到吴三桂本人的利益。

就吴三桂方面说来,在南明政权尚未消灭之前,他与清政府命运相连,必须拼死作战。他在镇守云南后实行了以下措施:在政治上,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辖下的各级官吏,他“选用自擅”,“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当时清廷所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

与此同时,他还以重金收买在京朝官及各省将吏,为自己效劳。他还招纳李自成、张献忠余部,编为忠勇五营、义勇五营,加紧训练。此外,吴三桂还纵容部下将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杀人越货,毫无畏忌,讼牒、命盗两案,甲兵居其大半”还可以这样说,在当时的云南,老百姓及地方官员可以不知道皇帝但必须要知道平西王的存在,可想而知,都成为了所谓‘国中之国’的存在了。

经济

在镇守云南时期,吴三桂在经济上也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又派许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贩运辽东人参及四川的黄连、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

吴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从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吴三桂一样,其藩下兵各有15佐领,又绿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人,坐地称霸。就连金庸老爷子的【鹿鼎记】里也对吴三桂的势力与财力有过相当的描写,借韦小宝之口说出,什么平西王的王府比皇帝的皇宫还气派,还有王府的宝物奇多,尤其是那白老虎皮等等,就连他儿子贿赂韦小宝的银票都是一打一打的,可想而知,坐镇云南是过着多么奢华的生活了。

所以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云南这个地方对吴三桂来说是多么重要,但一旦削藩,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将无权无势无财了,空有个易姓王爷之位有什么用,所以他能不造反嘛,而且经过多年的养兵练马这时的他有资本跟康熙叫板,只要把控着云南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所以根本不怕。

以上所述,属个人观点,有不同看法的,请留言评论,大家一起交流,谢谢!!!

6

康熙是好人吗?绝对不是。帮康熙做事很安全吗?在那个人人自危的时候谁敢说自己绝对安全。如果康熙不狠又干的了头头子吗?况且历史上王杀臣子的案例比比皆是,面对杀人无数的头目谁不害怕,如果不浓死他,你一得罪他,他就想办法各种整你各种穿小鞋……只能说三桂比较看清这一事实,反正横竖都是死,那不去殊死一搏!只是这次死神没有站在康熙那边。战争都是高层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可怜的都是无辜的人。

7

满清卸磨杀驴,刻薄寡恩的事情做的太多,让汉族地方实力派心寒。国家没统一时,就时常有杀降的事,三藩之乱后,麻子更是大搞秋后算帐。这样一个刻薄寡恩的主,他说要和平削藩骗鬼呢

8

吴三桂在61岁造反并不完全是他的意愿,是他手底下将士的意愿更为强烈。康熙下令撤藩的意思就是要削了吴三桂的官,吴三桂虽说被削了官依然可以当个富豪,可那些士兵就只能任康熙宰割,所以那些将士才想起兵造反,而吴三桂也因此被逼得只能造反。

9

个人认为吴三桂造反主要是以下四个原因。

1、就是对于权力的欲望,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那种君主至上的思想影响之下,人人都想成为那个掌握天下的人,就连吴三桂这样的人都无法例外。

2、是吴三桂之所以在61岁高龄的情况下,依旧选择起兵造反的原因,是因为他对于权力的欲望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导致他权欲熏心,想爬到那个只有皇帝才能坐的的最高的位置,所以,当他被清廷从关内放出来之后,剿灭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候,他就一直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不断扩建壮大自己的军队,想要等到日后时机成熟能有所作为。可见,吴三桂起兵造反是早有预谋的。

3、就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他的这个欲望愈发强烈。因为他怕自己如果此时不反,可能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毕竟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他也不知自己还剩下多少的时日。可能是年龄越大吴三桂的心理越是焦急,他怕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所以就迫不及待的起兵造反。

4、就是撤藩,当康熙亲政的时候开始撤藩,这无疑是过河拆桥,那么对于吴三桂来说自己背负着出卖国家的骂名,却换来如此下场,那吴三桂当然不会同意。所以即使是61岁的高龄那也不能忍受。对于吴三桂想到自己付出多年的心血才换来在云贵地区站稳脚跟,突然就要撤藩那我岂不是白费多年努力。

10

撤藩,意味着吴三桂当不成军阀了,他对他的“吴家军”只有指挥权而没有调动权了,他的主帅位置被完整剥离出来,皇帝随时可以把他调往另一个军区,也可以随时把他的“老部队”调走,总之,光杆司令一个了,那么,视军队如生命的吴三桂,他不反谁发?不要说是61岁了,81岁也反了……为此,孝庄就对康熙说,你撤他藩干嘛呀,再等几年,他都老死了,就大家太平了……这里不好评说康熙的对错,但撤藩带来的吴三桂起兵反清,的确是清王朝一世最大的危机,吴三桂军队的老底子就是关宁铁骑,战斗力远超普通清军,最后康熙是调用了黑龙江半兽人军团呼伦兵才最终压制了吴家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