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相比于皇太后,历史中当过太上皇的人数要少上许多,古代成为太上皇的要素一般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开国皇帝把自己的父亲封为太上皇,第二种就是当过皇帝的人把皇帝宝座让给自己的儿子或者让给其他皇族,自己当上太上皇。

除了这种这两种要素之外,其他人是没有资格成为太上皇的,如果不是开国皇帝,皇帝想把自己没当过皇帝的父亲封为太上皇的话,根本就不可能。

而当上皇帝的人,一般都会被巨大的权势给迷住自己内心,如果没有出现特殊情况的话,基本不可能会主动让位给别人。

正因为这些原因的影响,才导致了古代太上皇数量的稀少。

我国历史中的几位著名太上皇

历史中太上皇的地位非常尊崇。

太上皇的意思就是皇帝之上的皇帝,不要说他们向皇帝行礼了,皇帝见到他们,都是要主动向他们行礼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被封为太上皇的人是刘邦的父亲,刘邦之所以把自己父亲封为太上皇,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父亲向自己行礼的尴尬。

因此这才给自己的父亲授予了太上皇名号。

除此之外,我国历史中还有着不少的太上皇。

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是唐帝国的创建者,但是却因为自己儿子李世民的兵变,而丢掉了自己的皇位以及权力。

在李世民的逼迫下退到了幕后,成为了一名有地位而无权力的太上皇,自此之后,后半生只能在皇宫里打发余生,半步都脱离不了李世民的管控。

而在历史中,宋朝和明朝的太上皇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因为耻辱的历史才成为太上皇的,在外族的入侵下,他们丢掉了自己的权柄、退出了舞台的中心。

主动当太上皇的乾隆皇帝

而历史中最后一位太上皇是乾隆皇帝,他是自己主动去当太上皇的。

他在位到达60年时间的时候,他主动把自己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跟他对康熙皇帝的崇拜情结有关。

乾隆皇帝是康熙皇帝的孙子、同时也是康熙皇帝最狂热的粉丝,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在致敬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共在位61年,这个在位时间在历史中都是一个少有的记录,原本乾隆皇帝是有望超过康熙皇帝的。

但是他为了不超过自己这位偶像爷爷的记录,他就在自己在位60年的时候走下了皇帝宝座,把位置交给了自己儿子。

乾隆皇帝当太上皇的时候是权柄在握的。

如果嘉庆皇帝有什么重要的决定,仍旧需要向他禀明才可以做决定。

面对着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必然是要行礼的。

连那些权力执掌在手的皇帝都需要向太上皇行礼,更何况是嘉庆皇帝这样权力暂时还没抓在自己手中的皇帝呢?

太上皇和皇太后不需要向皇帝的圣旨下跪

至于提问中所提到的问题,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现实历史中,皇帝是不会向太上皇和皇太后宣圣旨的。

宣圣旨一般是皇帝带着上位者的尊严向下位者发出的命令。

以古代皇帝对太上皇与皇太后的态度,他们不会做出对太上皇和皇太后宣旨这种事情。

一般有什么事情的话,他们会主动去参见太上皇和皇太后,带着恭敬的语气跟他们商量事情。

而即便真的有皇帝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这种事情存在,太上皇和皇太后也是不可能会跪拜的。

手底下大臣们在看到皇帝圣旨时,他们之所以会跪拜,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圣旨就如同看到了皇帝本人,因此他们才会行出那样的礼节,但是太上皇和皇太后不同,连皇帝本人他们都不用跪拜,更何况是一道圣旨?

或许会有人拿出溥仪皇帝父亲的案例来说明,但是大家要知道溥仪继承的是光绪皇帝的皇位,载沣虽然是溥仪的父亲,但没当上太上皇的他,只能算作一个臣子,臣子向皇帝下跪是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以说太上皇和皇太后在看到皇帝下的圣旨时,他们是不会跪拜的,在那些儒家礼法森严的时代,这点是不难想象的,而且在平常时候,皇帝也不可能对太上皇和皇太后下圣旨,这点我们要清楚。

最佳贡献者
2

真难以想象,皇上会在怎样的情形下需要向太上皇、皇太后宣读圣旨。即便是太上皇谋反想夺回皇位或者皇太后想废了皇帝重新立一个皇帝,皇帝也不可能向太上皇、皇太后下圣旨。

圣旨这种居高临下传达旨意的方式是不能用在皇上对太上皇、皇太后这里的。毕竟古代以孝治天下,在皇权之外,还有父权的存在,即便父权是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的,但皇帝却不可能视之为无物,上行下效的结果可不是皇帝能承受的。

古代的皇太后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当然也分好几种,从权力上来分,有握有实权的,武则天、韦后、孝庄太后等都是这一类的皇太后;另一种就是没什么权力的,只是坐在了那个位子上,安安分分待在自己的宫里。

从亲情上来看,有的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有的则只是皇帝的嫡母或者别的庶母,甚至还存在过继的情况,这样的皇太后和皇帝大多感情不深,彼此之间仅仅维持礼法上的母子关系。

不管是哪一种的皇太后,皇帝都必须尽孝道,当然程度会大有不同,有的甚至彼此之间是嫌弃的,如果皇太后干涉太多,甚至会被皇帝软禁起来,但这都不妨碍皇帝尽孝,比如偶尔的问安,关心一下身体健康等,如果皇帝做错了事而皇太后质问,皇帝一般都会有所表示,解释或者认错,甚至或许会有下跪认错的情况发生。

但反过来,如果皇太后做错了事,比如牵扯进后宫妃嫔的争宠,或者干涉朝政,甚至有的会想要废了皇帝另立他人,皇帝自然也会兴师问罪,但也绝不会违反孝道逼着母亲认错,最多就是软禁起来,好吃好喝的伺候着。

与形形色色的皇太后相比,太上皇则是不常见的,但说起来也并不稀奇,历史上的太上皇掰着手指头是数不过来的。

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太上皇的存在,当然那个时期因为只是诸侯国的存在,所以太上皇还只是王上,典型的代表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这位雄才大略的赵国国君为了将时间更好的利用在扩张领土上,自己做了王上,但结局实在不太好,继承人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引发了内乱,自己也被困在沙丘行宫活活饿死。

从汉朝开始,太上皇正式出现,在为数不多的太上皇中,也是有明显区别的,一般分为有权力的,属于主动退位,这个更应该叫做太上皇帝;另一个就是被逼退位的,没有权力,被软禁在某个宫殿里,寂寥的过完这一生。

太上皇帝的数量是极少的,一般没有哪个皇帝真的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多多少少都是留恋的。历史上三让天下的唐睿宗让位给儿子李隆基的时候,手中还握着大部分的权力,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重大案件的处决权都握在手中,这是李旦能想到的妥协,但是李隆基并不满意,他还是备受掣肘,毕竟还有一个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权,所以李隆基加快了和太平公主的争权,在解决掉太平公主之后,李旦终于把全部权力都让了出来,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

李旦大概是唯一一个既做过太上皇帝又做过太上皇的皇帝。其他的都是单一的,最著名的太上皇帝应该算是乾隆皇帝,他实在是长寿,以至于做皇帝的年龄即将超过康熙帝,于是他主动成了太上皇帝,手中握有实权。

而更多的太上皇是没有权力的,从他们成为太上皇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后半生。因为这样的太上皇多半都是被逼下台的。唐朝开国君主李渊就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逼下了台,后来窝在大安宫中无聊至极。

另一位著名的太上皇则是成就大唐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他在逃往四川的路上遭遇马嵬兵变,之后太子李亨北上灵武僭越称帝。李隆基在四川被迫做了太上皇,等迎回长安后,李隆基的晚年是很悲惨的,软禁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太上皇帝(即握有实权的太上皇)权力在皇帝之上,仍然是天下的老大,而一般的太上皇虽然没有实权,但因为是皇帝的父亲,父权还是在的。

即便他是被皇帝赶下台的,被软禁了的,但皇帝还得尽孝道,就算是做给天下人看也必须要做。这是身为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当然真情还是假意,尽心还是敷衍,探视还是监视,这就随便皇帝怎么做了。

但无论如何,即便太上皇想要谋反重新做皇上,皇帝也不会下圣旨,更不可能让自己的父亲给自己跪下接旨。这是违背礼制和孝道的,更重要的是它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知道皇帝是天下人的表率。

3

太上皇,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帝上面的。虽然权利不一定比皇帝大,但是实际上,确实是比皇帝高的。

所以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自己自愿,放下权力当太上皇的。唯一的一个乾隆,还是受誓言所迫,当了太上皇,还死抓着手里的权力不放,将自己的儿子,嘉庆皇帝当做是傀儡,可见一斑。

  • 所以太上皇与当代皇帝,大多都是父子关系,当然,也有那些愿意给别人做儿子的皇帝,比如,五代十国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就是为了当皇帝,主动向契丹称臣,做了“儿皇帝”。

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虽然太上皇的数量比较少,但是也出了二十几位主动或被动的太上皇。这二十几位太上皇,将皇家无亲情、将权利的争夺与残酷,展现的淋漓尽致,处置胆寒。

但是,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忠孝治天下”,皇帝想要要求别人对自己忠诚,首先自己要做到“孝”,这一个“孝”就决定了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差别。

就算是太上皇手里没有权力,但是,始终是皇帝的父亲,皇帝只能好好供起来。

  •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刘太公是一个实在人,家里边虽然很穷,以务农为生。但是,刘太公一生之中,培养了刘邦他们四个兄弟,也很是不容易,为中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后来,刘邦起兵造反以后,担惊受怕不说,还多次还连累刘太公被项羽俘虏,当做人质,差点就做了肉汤,可以说是受尽了折磨。

后来,刘邦总算是混的不错,登基称帝了。但是,这个时候刘太公还没死呢。刘邦本来就是个小混混,平时也没有什么规矩,跟刘太公相处的时候还是跟平常父子一样。后来,就有小人看不下去了。跟老太公说了一通,文绉绉的,不太懂,意思就是说让老太公对刘邦尊敬一点儿,别看他是你儿子,他现在是皇帝,必须得对他恭敬一点儿。

好嘛,等刘邦再来找自己老爹的时候,刘老太公就毕恭毕敬的在门口相迎。把刘邦吓了一跳,说这不行啊,我父亲养我这么大不容易,好不容易现在跟我想点福了,还得对我点头哈腰的。于是呢,刘老太公就光荣的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当然,当不当太上皇对刘老太公没有什么影响,他也掌控不了什么权利,还是整天种种菜。当然,以后刘老太公就不用给刘邦点头哈腰的,成为了一对皇家父子。

  • 至于说,皇帝下圣旨给太上皇,这个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刘老太公成为太上皇,这么重要的事,是怎么个程序?是汉高祖刘邦,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里就显示出来了,而不是,刘邦下圣旨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既然,在太上皇这个事情上,刘邦不可能下圣旨给刘太公,那么,其他的事情,肯定是中间有人传达,或者是刘邦直接过来找刘太公、刘太上皇商量。

唐太宗李世民,在把李渊给搞成太上皇以后,在招待外宾的宴会上,也是对李渊毕恭毕敬地称儿臣,就怕李渊在宴会上不给面子。李渊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要求,唐代宗李世民都得满足,并且不想要的也得给他做到。李渊的晚年生活,是非常地顺畅、如意、风流。李渊六十多岁的人了,九年之中,给唐太宗李世民生了30几个弟弟妹妹,不容易啊。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4

简单来说,皇帝不会向太上皇和皇太后宣圣旨,太上皇和皇太后也不会下跪。

太上皇和皇太后本身就是个尊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秦始皇自称皇帝后,追封父亲为太上皇,以示尊崇。

这个称号很快被汉朝用上了,汉朝开国皇帝的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非常能活,刘邦称帝后还在世,这就给刘邦出了一道难题,一方面,刘邦是儿子,要向父亲行礼;另一方面,刘太公是臣,要向君主行礼,那究竟谁给谁行礼?刘邦于是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刘太公不再是他的臣子,只有他向父亲行礼,刘太公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

刘邦这一招被他儿子刘盈学到了,刘盈继位后,尊母亲吕后为皇太后,吕后也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秦始皇母亲赵姬为帝太后)。

皇帝虽为九五之尊,但太上皇和皇太后一般是皇帝的父(嫡)母,像明代宗那样尊哥哥为太上皇属特殊情况,按照帝制时代忠孝治国的理念,皇帝也要讲究孝顺,这种以身作则的要求在秦始皇时期就有了。

在平定嫪毐之乱后,秦始皇迁怒于母亲,将之囚禁,一连杀了二十几个劝谏他接回太后的大臣,直到齐人茅焦劝谏:"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始皇才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面对太上皇和皇太后,不管太上皇和皇太后掌不掌控政权,他们的称号摆在那里,地位就比皇帝高一级(伦理上),而圣旨是发给臣下的,怎么可能发给太上皇或者皇太后?

相反,皇帝经常还要去给太上皇和皇太后请安,当然,这得看太上皇和皇太后跟皇帝的关系,比如李世民就没怎么探望过李渊。

总的来说,基本不会有皇帝向太上皇宣圣旨,如果太上皇是追封,无从下旨;如果太上皇是被迫退位,怎么也要维持个孝顺面子,有事直接说就可以,何必下个正式圣旨呢?如果太上皇是主动退位,则往往掌控实权,圣旨很可能就是太上皇发的,皇帝想被废不成?皇太后也一样,不论是不掌权的皇太后还是掌权的皇太后,地位都在圣旨约束范围外了。

5

一般情况下皇帝不会给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圣旨的,都是亲自去问安或者探望,这时太上皇或者皇太后要站着给皇帝行礼,然后皇帝给他们还礼,不用跪着。如果皇帝给太上皇或者皇太后下圣旨了,明朝以前他们要站着接旨,明清两朝则要跪着接旨。跪着接旨这种事在明清两朝才有的,之前的大臣是有人格尊严的,接旨也只是站着弯腰接,并不需要跪着接。

帝王之家无私事,不论是法家还是儒家都强调先君臣之礼,然后才是人伦之乐!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太上皇与皇太后从法理上讲也是臣,因此他接旨也需要行礼,至于是跪着接旨还是站着接旨要分时代。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邦当了皇帝后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地位十分尊贵!开始的时候刘太公见汉高祖时以家庭人伦之礼相见,后来管家告诉刘太公要谨守人臣之道。于是汉高祖再来时,刘太公恭敬的在门前迎接,弯腰俯首,神色谦卑;刘邦后来重重地赏赐了管家,因为他厘清了君臣之道与人伦之道。

后世帝王多数沿袭刘邦与刘太公的故事,太上皇见了皇帝先以君臣之道行礼,然后皇帝再以人伦之礼向太上皇行礼。历史上著名的太上皇有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镇、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他们当了太上皇的原因不一样,因此待遇也不一样。比如李渊是儿子李世民逼退位的,他当了太上皇自然不会跪着接旨;李隆基也是被儿子逼退位的,他也不可能跪着接旨。明英宗朱祁镇当了太上皇后被软禁在南宫,他如果接到圣旨,那么必然得跪着接旨。乾隆虽然名义上是太上皇,实际大权还在他手中,因此他不会接到圣旨,更不可能跪着接旨。

还有这种情况,也就是皇帝的的父亲本来是皇族的藩王,后来儿子当了皇帝,他自己却当不成太上皇。这种情况下皇帝来了圣旨,他也得跪着接旨,比如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他就得跪着接旨。先秦时代,王与臣朝会时,大臣都有位置可以坐,好比今天开会,臣是坐着给帝王汇报工作的。汉武帝之后,能坐着说话的只有皇帝了,大臣们得站着说话,当然元老大臣可以特赐一个坐位,坐着说话。明清两朝皇权达到高度集中,群臣们得跪着讲话了,当然站着或者坐着说话的也有,但是很少了。

6

太上皇要不要给当今的皇帝下跪,一方面要看他们手中有没有权力,另一方面要看当时所推行的价值观。

在汉朝刚刚建立之时,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当然是没有什么权力的,但是刘邦每五天都要去给刘太公请一次安,行的是“家人礼”,而不是“君臣礼”。刘太公的家令看不下去了,他对刘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说难听点,刘太公家令的意思是:“关起门来你是当今皇帝的父亲,那是因为皇帝还比较孝顺,如果没有这层关系,或者皇帝不待见你,你刘老汉什么都不是啊,为什么还要皇帝给你行礼?”从此之后,刘邦再去看望刘太公的时候,太公都是亲自前往迎接,表现得恭恭敬敬,并对刘邦说:“帝,人主也,柰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你是皇帝,不应该因为我一个人的原因,扰乱了国家的法度。

刘邦还曾经在一场宴会中类似于取消他的父亲,说:“之前刘太公因为刘仲吃苦耐劳,认真种田而看重他,却因为我整天混吃混喝而看不上我,你说说现在我和刘仲谁家的地多啊?”由此可见,太上皇不给皇帝跪拜,那是因为刘邦不同意啊。如果刘邦真的不顾父子之情,步步紧逼,那太上皇自然是要给他跪拜的。所以这就说到了中国古代价值观的问题——以孝治天下是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啊。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除掉了兄长和弟弟,他的父亲李渊不但没责备他,还因为有“投杼之惑”而自责,并迅速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他这个太上皇当的有尊严吗?

在宋高宗赵构在位之时,他的父亲宋徽宗,兄长宋钦宗都被俘虏在金国,整天翘首企盼赵构接他们回国,当时他们哪里还顾及父亲和兄长的尊严?如果跪了就能回国,他们肯定愿意天天跪着。韦太后回国的时候,宋钦宗不就跪着拉住她的衣角,表示回去之后只愿当个道观的观主吗?

7

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君臣有别,但古代皇帝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基础,以孝治天下,上皇或上皇后给今上皇帝下跪,根本是不存在的事情。




中国历史上皇帝还在世就宣布提前退休的例子本来就不多,比较有名的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明英宗朱祁镇、清高宗弘历。这几位太上皇,退居二线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如唐高祖李渊,是因为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后,无心恋政而主动让出皇位。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安史之乱入蜀避难,太子李亨在灵武被拥立为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隆基属于被动退位。宋高宗赵构是在在位三十多年后主动退位给养子孝宗,孝宗对太上皇赵构侍奉恭谨极尽孝道。清高宗弘历在位60年后宣布退位,但做了太上皇的他依然握有很大的权利。




再者,皇帝的圣谕诏书宣达给太上皇,一般都是由太监宫人代为传达,这也是为了避免父子之间正式场合下是否行君臣之礼的尴尬,所以,上皇绝无可能跪着接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父子关系,是在儒家思想支配下的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在讲究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这两者并不冲突。




那么历史上是否有个别的情况存在呢?当然有,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刺大军俘虏后,他的弟弟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即代宗,英宗被俘一年后南还,尊为太上皇幽禁在南宫,这个时候代宗派人向太上皇宣旨的时候,朱祁镇是要跪下来接旨的,朱祁镇和朱祁钰之间是兄弟关系,行君臣之礼合乎制度。清末宣统帝溥仪被拥立为皇帝后,他的生父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主持朝政,宣统帝的谕旨他也要跪着接。载沣与溥仪虽然是父子关系,但毕竟不是皇帝,更不是太上皇,自然要跪着接旨了。


至于皇帝的生母或者嫡母,被尊为太后后也不可能跪着接旨,相反的,皇帝还要经常去太后那里请安问好,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虽然暴君不少,但是在遵循孝道上倒是很一致的,当然北齐武成帝是个例外,这个畜生皇帝差点活活打死自己的母后娄太后。

8

  

  按照国礼,古代朝廷最高元首为皇帝,为一国之主。太上皇、皇太后是皇帝的父母(至少是国法意义上的父母)。他们与皇帝之间,既有父子、母子关系,又有着君臣关系。

  如果抛开太上皇,但将皇太后,这个件事情就好判断的多。

  在朝堂上,皇太后需要向皇帝行朝礼,但因为她是皇帝母亲,身份贵重,除非犯下大错,一般皇帝都会主动要求免于行礼。

  在后宫,皇帝要对皇太后行家礼,既以子拜母,那都是要行跪拜之礼的。

  至于有太上皇时怎么办,这个问题就要复杂许多。

  如果太上皇掌握实权,皇帝传旨时,自然是不用下跪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北宋钦宗皇帝派人向徽宗皇帝传旨,传旨者需下跪,遵循臣子禀告君父的礼节,禀告种种事宜。

  南宋孝宗皇帝对宋高宗更加尊崇。嘉庆帝时干脆就只是名义上的皇帝,乾隆做太上皇时连玉玺都没有传给嘉庆,一直到自己死后才嘉庆才真正亲政。

  那么,如果太上皇没有权力,需不需要下跪接旨呢?

  从国法讲,传位之后,太上皇地位就逊于皇帝;从家法讲,皇帝是子,太上皇是父,皇帝地位逊色于太上皇。因此,这个问题很难说的清。

  一般来说,太上皇再逊也不会向皇帝下跪。

  比如刘邦的老爸刘太上,他就是不拜刘邦的。刘邦派人传旨,他拿起大扫把就狂扫。

  李渊被软禁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与李渊见面,如果传旨时李渊怎么办?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轻重,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往往都会打个马虎眼。除非矛盾已经激化,再无法调和。

  

9

首先来说,跪拜礼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先秦时期,包括隋唐之前,君主与臣子之间的礼仪,也无需天天行跪拜礼,我们所知道的宣旨下跪通常是从明清影视剧中看到的,因此,你这个问题得从两方面来看。


中国自古以来践行的文化观:“孝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提倡孝道的,自孔子的儒家融入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之后,儒家的天地君亲师、仁义礼智信等文化就深入国人的骨髓之中,所以我们通常在清朝的电视剧中会看到孝的一面,比如还珠格格中,乾隆对他母亲的孝,康熙大帝中康熙对他祖母的孝。

那无论是亲身父母还是名义上的父母实际上在地位上都是要高于儿子的,这无关乎是否掌权。而圣旨之所以要求臣民跪拜,那是为了体现皇权的权威性,那么试想一下,作为儿子的皇帝有必要在父母面前体现皇权的威严吗?从某一方面来说,太上皇和皇太后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皇权的威严!所以,如果对太上皇和皇太后宣旨,自然是不用跪拜了!

再其次,为了表现孝道,通常如果皇帝有什么事情要通知太上皇、皇太后时,大多数情况也不可能派个太监直接去宣旨,多数情况还是亲自去拜见爹娘,商谈事情,为了符合礼仪,拜见父母时即便不跪拜,那也得鞠躬,以示尊敬!这就跟清宫戏中皇帝经常去给母亲请安一样。


两个案例鲜明的对比:“有权与无权”

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太上皇,一个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一个是“乾隆帝”,李渊虽然无权,被囚禁深宫,但从历史记载来看,李世民为了抹平玄武门之变的污点,那对李渊是非常的恭敬和孝顺啊,所以自然不可能出现什么宣旨让李渊跪拜的情况出现了。

那乾隆当太上皇,是自己决定的,但实权都在自己手中,嘉庆为了显示孝顺,更是干当傀儡,事事请示,自己做一个乖宝宝,所以通过这两个案例就会发现,父母给圣旨跪拜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


我是爱历史的李夫子,希望大家关注李夫子说史,给大家分享更多更有趣的历史故事

10

有一个词语,叫做“君父”,一个非常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词语。一国之君,那便是天下所有人的“父亲”。这所有人中有没有包括皇帝的父亲和母亲?我想应该是包括的,如果当时他们还活着的话!



然而有意思的是,封建时代,帝王们采用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孝治天下。那么问题就来了,当皇帝在面对自己父亲的时候,该如何自处?执君臣之礼还是父子之礼?

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是,这样的现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多见,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时候,皇位都是终身制的,老皇帝死了之后,新皇帝才能登基,所以很少会有当了皇帝之后自己父亲还活着的情况。不过少归少,并不代表没有,历史上还是有这么几个特殊的情况。

这就涉及一个名词,太上皇。

所谓太上皇,通常给予的对象是活着禅位给自己儿子的皇帝,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清高宗乾隆。这些太上皇,都是正儿八经自己当过皇帝的。但是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父亲刘太公,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的太上皇。

除了刘太公这个太上皇之外,一般来说太上皇之所以成为太上皇,很多情况下都是被逼的。比如说唐高祖李渊,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后,被迫禅位成为太上皇;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也是被自己的儿子李亨强行尊为太上皇 ,比如说宋徽宗赵佶,当他成为太上皇的时候已经是金人的俘虏。

像这些被迫成为太上皇的人,在成为太上皇之后处境都不是那么好,毕竟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太上皇也就是名头响亮一点,但不能凌驾于皇帝之上。像李渊、李隆基这些太上皇,就连自己的人身自由都是受到限制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自己主动禅位的,但是手里还是紧紧的拽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比如说宋高宗赵构、清高宗乾隆,虽然已经退位,但都是真正的管事者,而前面那个皇帝,其实就是他们操纵的傀儡。

但不管这些太上皇是怎么退位的,哪怕是被迫退位,现任皇帝对他们还是得恭恭敬敬,至少表面上得装得恭恭敬敬。毕竟在以孝治国的封建时代,皇帝更是要做表率,否则难以服众。所以,皇帝对于太上皇,也是要定期请安的。也就是说,按照封建礼制,太上皇不用给皇帝下跪,反而是皇帝要对太上皇请安。

圣旨,也就是皇帝旨意和命令。

这个旨意和命令,是对臣下发布的。理论上来说太上皇也是皇帝臣下,但是在孝的外壳下,皇帝是不会对太上皇颁发明显带上下级关系的圣旨,也就谈不上太上皇要给下跪一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