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觉得是不敢。

她这种欲望,这种称帝的奢望牢牢地控制在了心底。终于最后一次祭祀太庙时穿上了天子才能穿的衮服,终于站在了赵家列祖列宗面前,站在了群臣和天下百姓的面前,她已经不在乎史书上该如何记录她这一段,临终前才露出已经不锋利的爪牙,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给她这十多年的功绩做一个肯定。

  • 第一 有武则天这个前车之鉴。刘娥清楚地知道这满朝上下都在防着她,已经没有了出其不意的土壤,她走的每一步多有无数的眼睛在审视她,在监视她,在防备她。程琳曾献上《武后临朝图》,她知道这可能是满朝文武的对她的试探,只能最后假惺惺的作态,拒绝一些大臣的好意。

  • 第二 没有根基。刘娥其实一直在试探朝中大臣们的态度,不断的在向权臣们示好,可是收效甚微,大部分的朝臣都拒绝了刘娥的好意。而外戚的势力弱小,不堪大用。

  • 第三 作为女人,没有一颗做帝王的心。作为女人想称帝就要有比男人更杀伐果断的心,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王朝开国皇帝都是从血河中走过来的。而刘娥的性格明显是守成国君的性格,并没有血流成河的场景,注定垂帘执政已经是她的极限了。

我们知道自古就只有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她的人生轨迹和刘娥有很大的相似度。而武则天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武则天到现在的评价依旧是褒贬不一,历史上的名声并不是很好。而刘娥的名声明显要好的太多,可见大多数人需要的并不是权力的更迭而是世间的安定祥和。

最佳贡献者
2

《清平乐》播出后,有人疑惑太后刘娥为什么没有称帝,是不想称帝? 还是不敢称帝?

我是三少,我来回答。

刘娥当然想称帝

刘娥,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

从1022年起,54岁的宋真宗驾崩,刘娥开始执政,到1033年太庙大典结束后,刘娥彻底还政,前后大约有11年的时间。

刘娥,一直到自己身体实在是不行了,才彻底地交出政权。

说明了什么?

坐在高高的庙堂之上,手握国家千军万马之大权,说刘娥不留念权势?说刘娥不想名正言顺地当皇帝,鬼都不相信?

大家看,在《清平乐》的第5集,要举行祭太庙大典的前夕,刘娥提出自己要着衮服祭祀太庙。

所谓衮服,是指皇帝的礼服,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等重大庆典活动才穿的衣服。

从这一点,充分说明刘娥的心里,一直有个当皇帝的梦。

刘娥是个理性的人

那么,刘娥一直把持朝政,为什么没有直接称帝呢?何况,当时儿子仁宗还年幼?

这与刘娥个人性格有关,因为,刘娥是个很理性的人!

当年刘娥和赵恒相爱的时候,遭到了赵恒父亲宋太宗的暴力反对。

赵恒不忍和刘娥分开,就将刘娥偷偷藏在一个大臣的家里。整整15年,刘娥没有迈出门一步,而是利用这15年的时间,研习琴棋书画,博览群书。

15年的时间,说来容易!

可是,躲在一个地方,不见天日,还能够静下心来学习,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素质,这种行为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

刘娥绝对不是一般的人,她高度的自律,高度的理性,为她后来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娥有称帝的条件吗?

当然有!

第1:刘娥是个执政的能手

在15年的幽静岁月里博览群书,到后来宋真宗患病,难以支持日常政事。实际上,宋真宗最后两年皇帝的政务,都是刘娥处理的。

第2:刘娥有这个能力

我们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刘娥完成了从宋真宗时代到宋仁宗时代政权的平稳交接,更为宋朝在宋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刘娥对待大臣的把握上,是非分明,具有睿智的眼光。

丁谓是北宋的宰相,是个天才式人物。最初,刘娥在培植自己势力的时候,想方设法和丁谓结联姻,结成了亲戚关系。

然而,丁谓依靠自己的聪明,作恶太多。最后,刘娥将这个自己培养的大臣罢相贬职。

刘娥为什么不称帝?

刘娥既然一直有称帝的梦想,又有这个称帝的能力,为什么到后来她还是没有称帝呢?仅仅只是穿了一次衮服,过瘾吗?

说到底,还是因为刘娥是个理性的人,她对自己称帝之路做过深刻的评估。

首先:称帝之路很艰难。

因为刘娥出身卑微,娘家人势单力薄。不像吕雉,她的娘家哥哥一直都是她坚强有力的后援。

其次:称帝之后的意义不大。

刘娥没有生育,她也并非宋仁宗赵祯的生母。

即使刘娥费尽心事称帝了,最后还是要还政于宋仁宗。吕雉也好,武则天也罢,她们称帝后都可以给自己的儿子,或者娘家人带来利益。

这一点,是刘娥不称帝的最关键的地方。

最后,刘娥看重她和宋真宗的感情,她不想违背赵恒的心意。

刘娥临死前,不停地拉扯身上的衮服。可以看得出,她不愿意穿着天子的衮服,去见地下的宋真宗。

刘娥是宋真宗的妻子,却不是宋仁宗的母亲,皇位是宋真宗留给儿子宋仁宗的。如果刘娥真的称帝了,就说明刘娥抢了宋真宗儿子的皇位。

也就是说,刘娥背叛了宋真宗。

刘娥是个理性的人,她不愿意做这种事。

所以,当程琳拿着《武后临朝图》给刘娥看时,刘太后当机将图掷于地上,说道:

"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三少说:

刘娥在祭祖前几天,夜夜咳喘,不能平卧,御医已经不敢再用重药了。刘娥要求穿衮服,是因为她已经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十年监国的辛苦,穿一次衮服,圆梦罢了!

3

刘娥,宋真宗的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但是没有称帝,其一生也是充满传奇色彩。

刘娥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就都去世了,成了一个孤儿,寄养在外婆家。

但是寄人篱下讨生活的日子并不好过,成了歌女,很小就嫁给了银匠龚美。

可是,期待的好生活并没有到来,夫妻俩依然揭不开锅,想着京城好,或许会有出路,就一起到了京城,没想到生活比在老家更加艰难。

无奈之下,把刘娥送进了还是太子的赵恒府中,从此开始了宫廷生活,一路升级打怪,到了太后之位。

天禧三年,赵恒经常生病,无法处理国家大事,这给了刘娥涉及朝政的机会。在赵恒生病的期间渐渐把持朝政,打压处理了反对自己的大臣寇准,丁谓等人,开始临朝称制。

临朝称制多年,连龙袍都穿了,到最后一步登基止住了,我认为她是不敢

原因是多方面:

其一:前车之鉴

刘娥因为没有称帝被后世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其实很能说明一切,说这句话的主要原因是她没有登基称帝,并不只是她没有残暴不仁。

武则天因为称帝既杀害了自己的亲人,还残害了很多反对自己称帝的大臣,为了权力可谓不择手段。

后人对吕武的评价更差,况且吕后死后,朝中大臣立刻发动了政变,将吕后一族全部正法。

自己死了之后,这帮大臣会怎么跟自己清算呢?正是武则天身后的恶名,骂声让刘娥在权力争夺中有了理智,止步于此。

其二:反对声高

汉唐可没有重文轻武,吕武遇到的阻力依然很大,而宋朝满朝的文官,谏官,刘娥要称帝,口水仗有得打,即使不杀,总不能都贬了吧,那谁为朝廷效力呢。

这种情况之下,她不得不考虑,在众人的反对声中登基,这帮大臣真的会效忠自己吗,还是像李唐复国一样,背地里还是要扶持新帝。

其三:外戚势力

武则天登基摄政,武则天身后有武氏家族,武家本身商贾出身,有钱,后又被封了官,武则天兄弟姐妹众多,都是助力。

吕后身后有吕氏外戚,哥哥,侄子,姐夫,妹夫可都在朝中做官。

而刘娥作为一个孤女,只有前夫认作的干哥哥,封了个没啥权力的官,孤军一人。

其四:继承问题

刘娥最重要的是她没有儿子,宋仁宗可不是她的亲生儿子,这一点她自始至终都是知道的。

武则天登基之后,皇位传承在儿子和武家子侄之间摇摆,而刘娥如果登基,她的皇位还是只能传给宋仁宗。

她费尽心思得来的皇位还是要转交别人,而此时,她已经把持朝政,穿了龙袍,权力跟皇帝一样,只是少了一个称呼,仪式而已。

所以,我认为,面对朝臣的反对,武则天登基后身后的骂名,势单力薄的刘太后,登基之后还要回到继承人问题,她不敢了。

所以,为了保持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气度和觉悟,她说“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4

刘娥,章献明肃皇后,宋朝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有称帝之势,却没有称帝之实。被后世赞为:“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娥对称帝一事一直是一个矛盾体。

刘娥在当皇后时就能堪破阴谋,维护自己利益。在真宗去世后,刘娥体会到绝对权力的好处,她会不动心嘛?

刘娥在当皇后时不仅能把后宫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还常常协助真宗处理政务。真宗病重时,寇准等人为了避免武则天的事情发生在本朝,便和真宗秘密商议废掉刘娥。不巧走漏消息,真宗又摇摆不定,把锅甩给寇准。导致寇准罢相,刘娥的亲信丁谓出任宰相。

“是岁仲春,所苦浸剧,自疑不起,尝卧枕怀政股,与之谋,欲命太子监国。怀政实典左右春坊事,出告寇准。准遂请间建议,密令杨亿草奏。已而事泄,准罢相。”——《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六》

刘娥在垂帘听政后,丁谓决定她们孤儿寡母,便有了架空刘娥的心思。刘娥发现后要杀掉丁谓,被群臣劝阻,丁谓被贬。

太后怒甚,欲诛谓,拯进曰:「谓固有罪,然帝新即位,亟诛大臣,骇天下耳目。且谓岂有逆谋哉?第失奏山陵事耳。」太后少解。——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八》

刘娥面对危险,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是巧合吗?私认为是她安排周密,手段雷霆,刘娥对权力的欲望跃然纸上。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辅政以后,军国大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刘娥决定投石问路。

为了试探大臣对自己称帝的意见,把当时的宰相鲁宗道单独召进了宫中。问他如何看待唐朝的武则天。面对太后直白的询问,鲁宗道只能装不知道:“她是唐朝的罪人,差点让唐朝玩完。”刘娥一听,你这是在点我呀,便沉默不语。此后也多次询问朝臣,朝臣具发扬沉默是金的精神,进行无言的抗议。

朝臣并不是一致的反对刘娥称帝,殿中丞方仲弓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权知开封府,后入朝拜相的程琳亦献上《武后临朝图》,刘娥面对大臣的沉默,表态: “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先是,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而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后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节选?宋史

由此可见,刘娥并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支持自己称帝的势力不够强大,强行称帝的后果自己负担不起。加上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强大的文官力量遏制了刘娥的称帝梦。

面对种种限制,病重的刘娥有一丝丝遗憾,决定以衮服祭庙。

衮服为皇帝服装,刘娥提出穿衮服祭庙,可窥其心思不一般。为此朝堂争论不休,最后决定: 只能把衮服减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佩剑,龙花十六珠,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以衮衣祭庙。

刘娥通过祭庙弥补了自己心中的缺憾。在垂危之际, 用力拉扯身上的衣服。有朝臣说到:“太后不想穿衮服去见先帝。”可见她矛盾的内心。

刘娥垂帘听政时,保证了宋王朝的顺利运转。多次想要实现自己对权力的欲望,因制度也好,无人支持也罢,最终只能埋在心底深处。

5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清平乐》中,我们看到刘娥最后一次祭祀太庙时,穿的是类似于天子的衮服出场,由此可见,她是有称帝的雄心,却没有称帝的胆量,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其这么做。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一直重文轻武,朝堂之上都是些士大夫,他们熟读诗书,都是些认死理的儒士们。刘娥垂帘听政期间就曾多次向朝中大臣暗示她想当帝王的心思,却一直得不到回应,这是无法称帝的原因之一。

其次刘娥自幼失去双亲,一直在外婆家长大,曾嫁予银匠龚美为妻,后走投无路之下,被丈夫卖掉,二婚嫁给了宋真宗赵恒,其外戚势力薄弱,得不到任何支持,且其一生无子嗣,唯一叫其娘娘的宋仁宗赵祯还是李宸妃的儿子,因此真宗驾崩后,仁宗继位理所当然,尽管赵祯当时还小,需要刘娥的辅助,但也仅限于从旁协助,待其长大后,需还政于他,而不能独揽朝纲,谋权篡位,因为朝堂上下多少双眼睛在看着,刘娥根本没有机会称帝。

总结

刘娥垂帘听政的十一年中,还是做出许多贡献的。世人都说她有武则天的经历,却没有武后的狠劲,其实不然,我认为刘娥有自己的考量,她不称帝实为明智之举。

6

刘娥太后是宋朝首位临朝摄政的太后。她从一个善击小拨浪鼓的银匠的媳妇逆袭成为真宗赵恒的皇后,并在真宗驾崩后,监国摄政11载,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刘娥出身于一个武官家庭,但由于任嘉州刺史的父亲刘通的早逝,刘娥被寄养于外婆家。自小,刘娥就打得一手好拨浪鼓。

刘娥后来被嫁给了银匠龚美,并随龚美到开封谋生。这次开封之行,彻底改变了刘娥一生的命运。

银匠龚美在生意往来中,结识了襄王府的指挥使张耆。

通过张耆,龚美把自己的媳妇刘娥献给了襄王赵恒。

襄王赵恒非常迷恋聪慧貌美的刘娥,但由于父亲宋太宗赵光义的强烈反对,赵恒只得把刘娥私藏于指挥使张耆家中。

不得不说,真宗赵恒对刘娥确是真爱。

等到997年,太宗崩,真宗即位时,真宗与刘娥的这种偷偷摸摸的关系保持了15年之久。

真宗即位后,立即将刘娥召入宫中,晋封其美人,宠冠后宫。

真宗的郭皇后在1007年病故后,真宗就想立刘娥为后。怎奈刘娥出身过于低微,又有些来路不明,所以翰林学士李迪等人就极力反对。

当时,真宗后宫有位沈才人,出身名门望族,参知政事赵安仁就提议立沈氏为后。

但真宗却心意已决,既然刘娥做不成皇后,那就谁也别想做皇后,后位虚位以待。于是,刘娥很快就位列妃嫔之首的德妃。

刘娥一生无子,但这并没有丝毫减弱真宗对刘娥的真爱。

在真宗的默许下,刘娥的侍女李氏所生的儿子赵祯被刘娥据为己有。刘娥因此母凭子贵,于1012年被册封为皇后。

自1020年起,真宗开始体弱多病。这时皇后刘娥开始插手朝政,并取得了丁谓、钱惟演等人的支持。

刘娥的干政遭到了宰相李迪、寇准的强烈不满。

但在皇后刘娥与丁谓的联手下,寇准被贬为道州司马,李迪被逐出京师,知郓州。而刘娥派系掌握大权,丁谓出任宰相,钱惟演任职枢密使。

1022年,真宗驾崩,年仅13岁的仁宗赵祯即位,太后刘娥临朝听政。

刘娥在摄政期间,驱逐奸侫,重用贤臣,施政还是为人称道的 。

宰相丁谓与宦官雷允恭暗中勾结,独断专权,有意架空太后刘娥。

太后刘娥见招拆招,借丁谓、雷允恭擅移真宗寝陵之机,处死了雷允恭,将丁谓赶到了崖州做了司户参军。而贤臣王曾、吕夷简等被刘娥所倚重。

北宋王朝在太后刘娥的治下,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已现“仁宗盛世”之像。

刘娥从一个银匠之妻,一路走来,成为万民仰止的太后,亲手治下清平盛世,殊为不易。那么在刘娥的内心,有没有想过,像武后一样,再进一步,登上皇位呢?

刘娥在垂帘听政之初,曾信誓旦旦表示,一旦仁宗赵祯年长便还政。

但直到仁宗20多岁时,刘娥还没有丝毫归政的意思。

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曾上书,建议刘娥太后与仁宗分权,太后处理军国要事,其余的政事则直接由仁宗裁决。

这项提议令恋栈的刘娥大为恼怒,宋绶也被刘娥逐出朝廷,外放到应天府。

1033年2月,刘娥太后出席祭太庙大典时,要求着皇帝的衮服。

在参知政事、尚书左丞晏殊等人的强烈反对下,刘娥太后还是将衮服上的图案稍加变通后,依然着衮服出席了祭献仪式。

种种迹象表明,刘娥对皇位还是有强烈欲望的。但她为什么在离皇位一步之遥时,却望而却步了呢?

北宋的文臣与皇帝共治天下,那些士大夫们与皇帝斗智斗勇,火力全开,怼得皇帝都颜面不留。

刘娥从立后到干政,一直就受到寇准、李迪等人的硬怼。就连未及时还政于仁宗,也被范仲淹等人猛喷。

刘娥曾试探参知政事鲁宗道,如何看待武则天。

鲁宗道不假思索答道,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

刘娥无言以对。

有这些不惧死的朝廷硬骨头,刘娥知道自己是做不成武则天的。

当大臣程琳为了取悦太后刘娥,劝太后废宋称帝,而献上《武后临朝图》时,刘娥表示不会有负祖宗。

刘娥的内心还是充满着对皇权的渴望的。但是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不容许她有任何的僭越。

刘娥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她在临终之前,也只能以身着衮衣祭祀太庙来了却心底未了的遗憾了。

7

刘娥是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她的权势非常大,在历史上她和武则天以及吕后齐名,她当时权势已经压过了宋仁宗,完全可以废除宋仁宗取而代之,但是她始终没有像武则天一般变成女皇。是她不想吗?还是她不敢?

刘娥称帝没有意义

刘娥不是不想称帝也不是不敢称帝,而是她称帝以后也没有任何意义。

先看刘娥出身,刘娥出身非常低微,早年父母双亡,可以说是一位孤女,她没有兄弟姐妹,据传闻她在十二三岁时曾经嫁给过银匠龚美,后来龚美家贫,又把她卖给了当时还是王爷的宋真宗赵恒,从此刘娥攀上高枝变凤凰。

刘娥发迹之后,为了报答龚美,她认龚美为兄长,而龚美也从此改名刘美,成为了刘娥唯一的娘家人,刘美为人庸庸碌碌,没有什么能力,刘娥发达以后,刘美因为能力问题也只是出任了一些虚职官位,所以刘娥与武则天和吕后不同,她没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支持。

而且假设刘娥称帝以后,她为了把皇位传给谁?刘美的后人吗?那朝臣肯定不干,而且也没有意义,不还是得传位给养子宋仁宗赵祯,那何必做这恶人,背上恶名,宋仁宗年幼,朝政大权都在刘娥手里,她虽无皇帝名分,确有皇帝之实,所以何必再背恶名。

这是刘娥早就想明白的地方,所以她一生没有称帝,也给自己在后世历史上留下的比较高的评价,历史评价她为“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这已经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刘娥想过称帝

刘娥最初可不是没想过称帝,刘娥执掌北宋大权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执掌大权的,她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斗倒了两名宰相和一位王爷。

其实刘娥在宋真宗晚期就已经开始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宋真宗处理朝政掌握权力了,但是宋真宗时期的明相寇准非常反感刘娥,他担心刘娥是第二个武则天,会威胁到皇权,所以他多次想劝宋真宗废掉刘娥的皇后之位。

结果刘娥在政治上很快找到盟友,她利用奸臣丁谓、曹利用、王钦若等人斗倒了一代名相寇准,将寇准贬官雷州,最后寇准客死雷州。

宋真宗在后期也发现了刘娥比较有权利欲和野心,所以他在临死前把宋仁宗赵祯托付给刘娥,允许她临朝称制,但是又担心刘娥会成为武则天,于是他想再给弟弟赵元俨一道旨意,由赵元俨和刘娥共同辅佐年幼的宋仁宗,这位赵元俨就是民间传说的八贤王。

赵元俨其实还是比较有野心的,他想趁着宋仁宗年幼独揽大权,结果刘娥也担心他想揽权,所以在宋真宗临死前,刘娥故意使计策吓跑了赵元俨,使得他认为宫内有人想暗害他,不敢入宫见哥哥宋真宗最后一面,最终宋真宗也没等来弟弟就咽气了,没有当面向赵元俨嘱托。

宋仁宗继位后,刘娥不停用政治手段打压赵元俨派系,最终逼得赵元俨闭门谢客,只能做一个闲散富贵王爷。

赵元俨被斗垮以后,就轮到了刘娥昔日的政治盟友丁谓,当年将寇准罢免相位以后,接替寇准出任宰相的就是丁谓,宋仁宗十三岁继位,尚在幼年,丁谓认为皇帝年幼,刘娥时女流之辈,他便想独揽大权架空刘娥。

结果就是丁谓可是小瞧了刘娥这个女流之辈,刘娥很快发现丁谓野心,于是再度施展雷霆手段,很快罢免了丁谓的相位,将丁谓贬官海南崖州,最终丁谓也是客死崖州。

至此刘娥彻底掌控了北宋最高权力,当时很多善于谄媚的大臣如程琳等人曾劝谏刘娥效仿武则天称帝,但是被刘娥否决了。

刘娥虽然拒绝了效仿武则天称帝的提议,但是她做的僭越行为也很多,这也是后世对她比较不满的地方,刘娥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她在祭祀北宋太庙或出席重大典礼活动时都会身着龙袍,也就是皇帝的衣服出席,这说明刘娥有过称帝的野心。

刘娥并非不敢称帝

但是刘娥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更重要的是主管条件,并非她不敢称帝,以刘娥整治寇准和丁谓的手段来看,她的政治手段还是非常高明,所以她如果想称帝,北宋那些士大夫还真拦不住她。

上面说过刘娥娘家基本没人,而且刘娥一生没有生育孩子,她唯一的孩子宋仁宗赵祯是她的养子,并不是她亲生,所以刘娥称帝只能是自己图一时之名分和爽快,而且她还会受到后世唾骂。

刘娥曾经问过群臣,武则天是什么样的人,当时著名的谏臣鲁宗道直接回怼刘娥,他说武则天乃大唐之罪人也。刘娥听后默然不语,场面十分尴尬。

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娥考虑到了武则天在后世背负的骂名,而她如果称帝除了有了皇帝名号之外,对她没有太大好处,她不称帝,北宋最高的权力也掌握在她手里,所以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刘娥为娘家亲族冒险一搏称帝,用刘氏取代赵氏,这样做的话即使背负了千古骂名也还值得,但是刘娥娘家基本没有人,她即使称帝,皇位最终还是得还给养子赵祯,然后她还不落好,在历史上背负骂名,所以称帝的性价比太低,刘娥是非常精明强干的女人,她把这笔账早就算清楚了,因此刘娥最终拒绝称帝。

写在最后

刘娥最终没有取代宋仁宗而称帝也让她在历史上留下了贤名,而且刘娥在临死时强烈示意宋仁宗在她死后将她身上龙袍换掉,以后服下葬,这说明了刘娥最终还是选择顾及了自己身后名声。

刘娥其实主要还是权力欲比较强盛,她一直到死都不肯还政于宋仁宗,说明了她权力欲非常强,在刘娥临朝称制后期,宋仁宗已经年近二十,很多朝臣都上书让刘娥还政宋仁宗,好能让仁宗亲政,但是刘娥始终拒绝,并且将建议还政的官员全部贬官打压。

所以怎么看刘娥都不是没有称帝的野心,而且权力欲极强。

但是刘娥处理朝政还算是很有能力,她为“仁宗盛治”奠定了基础,她留给宋仁宗的是相对富庶基础深厚的北宋江山。

而且刘娥最终没有称帝,坚持以后服陪葬宋真宗赵恒,说明了她内心是忠于丈夫宋真宗赵恒的,也因此刘娥在历史上名声还是比较不错,算是一代贤后。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8

当大臣向他敬献《武后临朝图》时,她却撕碎图怒斥道:我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祖宗的事,而在她去世前的一个月,却又坚持穿着天子衮服去祭祀祖宗。若说刘娥没有称帝之以,未免太假。

根据史料记载:她“性警悟,晓书史”,非常聪明。天禧4年,宋真宗重病,许多国家大事都交由刘皇后处理,由此可见刘娥具有较高的从政素质,而又有一定的从政经验,为她以后的垂帘听政奠定了基础。

乾兴元年,宋真宗驾崩,年仅13岁的儿子宋仁宗赵祯继位,刘娥升级为皇太后,根据宋真宗遗诏: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而当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时留下的遗诏是: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这两者,一个是不知道咋办时才问武则天,另一个是全由刘娥全权处理,可见宋真宗对刘娥不仅偏爱,而且十分信任,简直是有将她送上皇帝宝座的意思。


刘娥不具备寒门的支持

在李治时期,门阀士族和普通寒门之间斗争激烈,武刚天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扩大科举制度,让许多寒门子弟能够进入仕途,提供了大量的参政的机会,将他们任用在各部要职,同时也为自己招揽了大批寒门支持者。


而到了宋朝时期,经过百年混战,仕族门阀之间的影响已经很小了,受到经济冲击的影响,许多贵族显赫也仅限于一两代人之间,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很难再形成门阀团队,这些人之间的和与不和,仅仅是因为个人好恶或者是政见异同,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团体稳定性非常差。


刘娥没有强大的外戚集团支持

刘娥的父亲刘通曾任虎捷指挥使,但在刘娥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所以长大后的刘娥沦落成了一名以卖唱为生的艺人,并嫁给了银匠龚美,后来二人一起去北漂,才得以和宋真宗赵恒相遇。


刘娥没有显赫的背景,唯一的亲人就是前夫龚美,在刘娥得势后,为了表示对龚美的感激,认他为兄,赐姓刘,并让他在宫中担任要职,但他的银匠出身也决定了他的个人素质能力有限,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力量。

刘娥也曾试图培育刘姓势力,如钱惟演曾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美,但他最终在政治上并不得意。

刘娥也曾试图以同姓同宗为由,拉拢开封知府刘综,龙图阁直学士刘烨,但都被这二位直言拒绝。

可见刘娥皇太后的身份,也并不能拉拢刘姓氏族。除了没有形成足以自保和抗衡政敌的集团外,宋朝初期建立制度也对刘娥进行了限制。


宋朝立国后吸取了唐朝宗室专权的教训,制定了严格的亲属回避法,在重要职位上并不任用宗室和外戚。


武则天的前车之鉴

武则天曾显赫一时,建立武周十五年,却最终倒在了“神龙政变”之下,最后只得去帝号,称天大圣皇后,82岁时凄惨的死在上阳宫。而后来想模仿她的韦皇后,永乐公主都没有摆脱悲剧的命运。

从当时的朝局来看,尽管太祖太宗两个派系都有矛盾,但在阻止刘娥称帝这个事情上却是一致的。而且刘娥没有子嗣,可以依赖的刘姓族人又非常少,若强行称帝,不仅会被人所唾弃,还会抹杀掉她的所有功绩。

所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刘娥不称帝,却垂帘听政掌握着实权,享尽了皇家尊荣,以至于最后敢于在遗诏中发出“无愧前古”之声。

【END】

9

刘娥并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支持自己称帝的势力不够强大,强行称帝的后果自己负担不起。加上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强大的文官力量遏制了刘娥的称帝梦。

刘娥因为没有称帝被后世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武则天因为称帝既杀害了自己的亲人,还残害了很多反对自己称帝的大臣。

后人对吕武的评价很差。

吕后死后,朝中大臣立刻发动了政变,将吕后一族全部正法。

自己死了之后,这帮大臣会怎么跟自己清算呢?

正是武则天身后的恶名,让刘娥在权力争夺中有了理智,止步于此。

汉唐可没有重文轻武,吕武遇到的阻力依然很大,而宋朝满朝的文官,谏官,刘娥要称帝,口水仗有得打,即使不杀,总不能都贬了吧,那谁为朝廷效力呢?

武则天登基摄政,武则天身后有武氏家族,武家本身商贾出身,有钱,后又被封了官,武则天兄弟姐妹众多,都是助力。

吕后身后有吕氏外戚,哥哥,侄子,姐夫,妹夫可都在朝中做官。

而刘娥作为一个孤女,只有前夫认作的干哥哥。

刘娥没有儿子,宋仁宗不是她的亲生儿子。

武则天登基之后,皇位传承在儿子和武家子侄之间摇摆,而刘娥如果登基,她的皇位只能传给宋仁宗。

她费尽心思得来的皇位还是要转交别人。

面对种种限制,病重的刘娥有一丝丝遗憾,决定以衮服祭庙。

衮服为皇帝服装,刘娥提出穿衮服祭庙,可窥其心思不一般。为此朝堂争论不休,最后决定: 只能把衮服减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佩剑,龙花十六珠,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以衮衣祭庙。

刘娥通过祭庙弥补了自己心中的缺憾。在垂危之际, 用力拉扯身上的衣服。有朝臣说到:“太后不想穿衮服去见先帝。”

刘娥垂帘听政时,保证了宋王朝的顺利运转。多次想要实现自己对权力的欲望,因制度也好,无人支持也罢,最终只能埋在心底深处。

10

导语:近日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里,前几集的内容就展示了太后刘娥与仁宗和大臣们的博弈。而在历史上,刘太后垂帘听政11年,虽然迟迟不肯归政,明显有野心,但最终也没有称帝,政权平稳交接给了仁宗,在史书上获得了好评。

“当天圣、明道间,天子富于春秋,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朝政无大阙失”

尝过权力滋味的人,很难放下,何况是最高权力。有武则天的榜样在前,后来的许多女性都试图效仿,如韦后、太平公主等等。刘太后在称制后有没有想效仿武则天称帝呢?


一、种种迹象表明刘太后是有这个野心的。

《宋史·鲁宗道传》中有这样的记载:

“章献太后临朝,问宗道曰:‘唐武后何如主?’对曰:‘唐之罪人也,几危社稷。’后默然。”

刘太后精通政史,却问这么一个问题,无疑是在试探。刘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鲁宗道却痛贬武则天,显然是看出了刘太后的意图。从这个试探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到,连她提拔上来的重臣,态度都是明确反对,可想而知其他人态度如何。


二、刘太后的试探和努力

想成为武则天第二,需要有雄厚的势力支持。因为出身卑微,没有有力的外戚可以依靠,刘太后只能借助以宰执为首的官僚集团的力量。刘太后在执政后,先是依靠丁谓、冯拯、曹利用等,后又重用王曾、吕夷简、张知白、鲁宗道等人,希望逐渐得到百官的拥护,进而走上权力的巅峰。在这个过程中,刘太后与大臣们进行多次的试探与较量,最明显的就是名分礼仪上的逐步改变。《论语》中曾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话,可见名分的重要性。

乾兴元年六月,刚开始听政的刘太后,借口小皇帝起床晚,就企图将仁宗排斥于政权之外,单独处理朝政。

“上卧起晚,令内侍传旨中书,欲独受群臣朝。”《续资治通鉴长编》

刘太后的这一举动,大臣们都反对,包括被认为是奸臣的丁谓在内。最后的结果是,王曾采用蔡邕的东汉旧例——“皇帝在右,母后在左,同殿垂帘”免去了一场礼仪之争,有力地挫败了刘太后的企图。

天圣元年,刘娥将自己生日定为长宁节,仪制规格跟皇帝相同;供她出入的仪驾乘舆,其规格也堪比皇帝。

后来,刘太后的举动就更让大臣们不安了,竟提出要在天安殿为自己举行皇太后的册封之礼。天安殿是皇帝接受朝贺的地方,因此刘太后的提议是公然地僭越。于是王曾又站出来反对,双方最后妥协,变成天安殿发册,文德殿受册。

刘太后与皇帝一同去慈孝寺,刘太后乘坐的“大安辇”想走在皇帝前面,鲁道宗立刻拿妇德中的“夫死从子”的规范来反对。有小官上书拍马屁,请依武后故事给刘氏立七庙,刘太后当然乐见其成,鲁宗道又立刻反对这种僭越的企图。

天圣七年,刘太后想在冬至日让仁宗率群臣为她上寿,范仲淹马上反对:

“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 《续资治通鉴长编》

接着范仲淹又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给皇帝,而在他后面,宋绶、林献可等一大批人都上书要求太后归政,结果都被贬官出京。

就这样,丁谓、王曾、曹利用、张士逊、任中正、晏殊、范仲淹等许多大臣,先后皆因忤太后旨意被罢免,然而大臣们前赴后继,不断有人站出来遏制她的逾越之举。最后刘娥意识到,道统不灭,人心不服,自己根本无法与整个士大夫官僚集团作对。既无强有力外戚的支持,又无大臣支持,她无法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于是天圣八年以后,刘太后基本上偃旗息鼓,很少再与皇帝争权,直到死前几个月,大概意识到大限将至,如《清平乐》里所演的那样,穿着一套仪制稍逊天子的衮服祭告太庙,大概是当不成女帝,就在仪制上过一把瘾,去太庙昭告自己当政的功绩。

不管怎么说,刘太后虽有野心,但折腾到最后,只是成为后宫第一人,在权力斗争上却是被“东风压倒了西风”——被看得见的大臣和看不见的人心、道统合起来压制成了孤家寡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太后称制背后的力量角逐

刘太后当政时只要稍有僭越,哪怕是车辇走在皇帝前面这种“小事”,都有人跳出来反对和进谏。可想而知,如果打算称帝,受到的阻力会有多大,这背后反映了宋朝对于后妃干政的可能有文化和体制等各方面的预防。

1、宋朝有防范后妃僭越的严密制度

唐代后妃乱政的严重后果,殷鉴不远,所以宋朝吸取教训,逐渐形成一套严密的“祖宗家法”,使后妃受到各方面的规范和约束。像后妃的选聘、封赠、叙迁、俸禄、恩荫等,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另外限制后宫与外廷的联系,禁止后妃列席外朝、接交大臣;对于外戚也相应规定不准干政、管军、私访宫禁等,核心原则就是为了防止后妃势力坐大。

2、儒家道统和文化的影响

这点很好理解,一个例子就可见一斑:刘太后出行车辇想在仁宗之前,鲁道宗一句“夫死从子”就堵回去了,以刘太后的强势,若不是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想必她也不会理睬。

3、宋朝士大夫群体的监督和干涉

虽然宋初就制定了祖宗家法,但再严密的制度如果没有人好好执行,也只是落空。而宋代大臣群体责任感极强,甚至干预内廷事务。唐高宗欲立武氏为后时,问询于重臣,得到的回答是:“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宋人以史为鉴,士大夫对这种言论深恶痛绝,认为帝王家事就是天下事,以天下为己任的臣子干预帝王家事,既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这种普遍的心态与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祖宗家法有直接关系。宋代鉴于唐代教训,既重文轻武,又警惕后妃、外戚、宦官之祸,所以士大夫群体就成为唯一可信任的力量,做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选择。宋代对士大夫十分厚待,也极少杀士大夫,最多是贬官。所以士大夫群体是真把国家当成是自己的,以天下为己任,大臣连皇帝的诏令都可以拒绝,更不用说后妃的逾越举动了。

正如《宋史》所说:

“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 (李 )迪、 (王 )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之臣,于斯见之。”


结语:

《清平乐》剧中再现刘太后、仁宗和大臣博弈形成“东风压倒西风”这种局面,放在整个宋朝来看,并非特例。最耐人寻味的是,宋代垂帘听政的太后有九位,在各朝代里是最多的,却是政权过渡最平稳的朝代。刘太后是其中最具才干和显露野心的,但北宋的家法制度、士大夫群体和道统文化等种种合力,最终平稳交接政权,也为后代作出了示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