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北方,如山东、河南河北这些地方,历来就是北兵南下的杀戮之地,所以人口的迁徙,实在是很普遍的事件。明朝之前的宋、金、元,在这块地域打了多少仗,杀了多少人,恐怕永远都没人能说得清楚。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历代都有中原人往南跑,而安徽,就是山东人南下的第一站。

既然如此,明朝初年的安徽,怎么还会成为一个人口不足的区域,需要从山东移民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血腥的元末战争。当年刘福通带兵起义,拥立了小明王,都城就在安丰,而安丰路所辖的八县一州: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霍邱县、蒙城县、定远县、怀远县、钟离县及濠州,就此成为元军与起义军肉搏厮杀的场所。

蒙古人在安徽留下的痕迹,其实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那就是安徽某些地域会把叔叔或爸爸喊作:“大大”,为什么呢?其实就是“鞑鞑”或“鞑靼”,元代汉人对蒙古人的称呼。当时为了防止汉人反抗,每五家派驻一个蒙古兵,负责看管这五家,把做饭的用菜刀,锅铲,以及农具等凡是有铁的物件都集中一起由这个蒙古兵看管,那家要做饭用菜刀,先要申请,用完要还回去。所以安徽小孩为什么要把爸爸叔叔喊作“鞑鞑”,你明白了吗?

蒙古人曾三次血洗凤阳,刘福通起义也最终失败,到了明初统计,整个安丰路账目上的人口也已经不足十万,实际人口显然更少。而不但安丰如此,实际上整个安徽,都已经出现了人烟稀少的面貌。诗云:“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真是如此啊!

咋办?朱元璋不能让自己老家成为无人区啊,所以,他这就组织了迁徙。

第一招,是把一部分江南富豪强迁到凤阳。

第二招,是从三个地方移民。头一个,据说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次一个,是山东兖州的枣林庄;第三个,是江西鄱阳的瓦宵坝。其中,又以山东枣林庄(有人说是山东老鸹巷)最多,估计这也就是问题的来源。

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呢?

说实话,不是自愿来的,绝大部分,是被抓来的。甚至一路之上,官府为了防止你逃跑,还把你们反剪双手捆成一串,防止你们逃跑。

那么有人问了,半道要上个厕所咋整?没错,方便的话,你就得向官差请求通融,解开双手才能干这个不是——于是慢慢的,解手便成为了方便的代称。

甚至还有人说,为什么安徽有些本地老人喜欢双手反剪着走路,背后原因,无非也就是当年老祖宗被反剪双手捆成一串的传承,捆习惯了呗!

最佳贡献者
2

在明初的确有大移民的现象,而安微相比较多一点罢了。

安徽在元末明初,地理住置十分重要,与南京又比较近,所以在这一带打了许多恶仗。最早早刘福通的义军与元军在安徽打了几次拉锯战,自古老百姓就怕兵祸,俗话说的好:过匪不过兵,过匪留半,过兵都不留。因此逃的逃,亡的亡,到朱元璋定都南京,也就不剩多少人口了。就是当年以繁华著称的杨州,最后整个扬州城只剩二十多户。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一看作为南京门户的安徽没有几户人家,风阳又是他的老家,怎么办?于是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再哄的哄,骗的骗,逼的逼,才从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移民很多人,作为天子的龙兴之地,人口才更逐渐恢复起来。又因那时山东范围广,当时的苏北好多地方都属山东,所以相对即言,山东人口移民安徽的比较多一些。

3

据说安徽人说皖北因为多次遭遇兵祸和黄淮决口,邻近的山东人向安徽移民很多,导致皖北方言听起来和鲁西南方言相当相似,比如说“我nang死你!”这里nang指的是用尖锐的东西刺穿。

4

明初大移民

安徽涡阳刘村吴氏始迁祖,吴信,字徙义,明初,洪武年间,宿民稀少,奉上播迁。从山东济南府,长清县,野樵窝,迁至宿州西南大刘村集安家。吴信有两个儿子,大儿吴良友生四子,纲,纪,经,隆。二儿吴良胜也生四子,成,德,运,秀。

5

我就是霍邱的,山东迁移来的王姓,爷爷辈的经常会说我们祖上明朝从山东迁移过来的。当时霍邱打仗死的都没有多少人了,后来我们就从山东迁移过来了,具体从山东那里迁移过来就不知道了,看到很多说山东人迁移安徽的看来这是一次大规模迁移。

6

我们老家有人叫爸爸,也有人叫大大的,不可能迁过来的,因为我们一个队里都是姓李的,都是一个老祖宗。

7

明朝初年的大移民

又称洪武大移民

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

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我们熟悉的瓦屑坝、山西洪洞

它们一南一北构成了

明朝初年巨大的移民集散地



(明初移民图,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摄影师@太白雪)



安徽地跨南北

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地

从移民来源上看

淮河两岸地区

主要来自北方的移民

皖江地区则主要来自

江西和本省皖南地区的移民

我们先看一张明朝洪武京师移民图



(明朝洪武京师移民图,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

明朝安徽地区各府的移民情况

明朝时期

安徽隶属于南直隶(南京)

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安徽境内有徐州的砀山和萧县两县,凤阳、庐州、安庆、池州、宁国、太平、徽州六府以及滁州、和州、广德三个直隶州。



(明南京地图,制图@上骑艺林/安徽人文地理)



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中

对南直隶各府州移民数据进行了一个统计

我们对今属于安徽各府州的数据

进行重新制表



(安徽移民户籍表,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为何在明初会出现大移民?



江淮地区自南宋开始

就成为南北政权的对峙区

直到元灭南宋

这一期间

江淮地区饱受战争摧残

土地荒芜,饿殍千里

人们四处逃难,远离家乡



(金、南宋对峙图,制图@上骑艺林,底图@中国史稿地图)



蒙元统一中国以后

并不了解农业的重要性

元初统治者认为:

“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这样使得大批的肥沃农田变为牧场

大批的农民或死或逃

元朝末年

淮河地区又是农民的起义区

战争让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人民

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



天灾人祸



人间战火连天,朝廷统治腐败

然而此时正逢我国气候大变

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

我国气候转向严寒

据记载1309年

无锡一带运河结冰

公元1329年冬

太湖结冰数尺,人履冰如平地

连耐寒的桔树都冻死了

明朝初年严寒还在继续

地处岭南的广东沿海地区

都雪花纷飞

此时中国大地上的人民

是饥寒交迫,民不聊生



朱元璋打下的天下

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江山

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大难题

是如何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怎么巩固大明新王朝的统治



“移民”

成为了明初一项重要的政策

朱元璋起义时

亲眼目睹了家乡凤阳的惨淡景象

凤阳作为朱元璋的家乡

又是淮西集团的诞生地

朱元璋有意在家乡建中都

但是人力的匮乏已达到想象的极致

于是朱元璋开始着手移民大计



凤阳府大概范围为今天淮河两岸,包括宿州(除砀山、萧县)、淮北、淮南、蚌埠、阜阳、亳州、六安的霍邱、滁州的定远、明光、凤阳、天长,以及江苏的泗洪、盱眙。



最开始移民的是张士诚支持者和方国珍旧部

洪武七年

朱元璋又策划一次更大规模的移民

那就是迁江南移民14万至中都

这些人基本来自苏南和浙江一带

作为大明朝的中都

军籍移民也是明初移民类别之一

朱元璋创立了卫所制度

5600人为一卫

1120人为一千户所

军士全部别立户籍

称为“军户”

要求军人家属必须随军

从明朝洪武时期移民类别可以看出

凤阳府军籍移民是最多的



(洪武时期安徽移民类别,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此外

来凤阳府营建中都的工匠和

大批被流放的罪犯、官员

以及来自北方的降民和战俘

都是凤阳府重要的移民类别

其中山西移民主要分布在宿州地区

宿州、怀远以西有大量的山东移民

淮河两岸地区移民来源复杂

以江南地区、山东以及山西的移民为主



(凤阳中都城遗址,图片@google地图)



位于江淮中部的

庐州府、滁州、和州

具有鲜明南北混移特色

该地区主要是今天的六安市(除霍邱)、合肥市(除长丰北部)以及无为、来安、全椒、含山、和县、湖北英山等县



这一带移民相对均衡

其移民主要来自

应天府(南京)、徽州、宁国

以及江西和北方地区

江西和皖南移民占比最高

滁州、和州与应天府相邻

除了江西大量的移民以外

苏南及附近地区移民也占比很重



(位于巢湖边的长临河镇,很多氏族都自江西瓦屑坝,摄影师@上骑艺林)



安徽北部移民类别多

皖江两岸移民则比较单一

基本来自江西和本省的徽州



皖江两岸主要移民地是今天的安庆市、池州市以及铜陵的枞阳县



在安庆很多氏族族谱中都有记载

先人来自江西瓦屑坝

这瓦屑坝是明朝初期

中国南方重要移民集散地

是鄱阳湖边的一个古老渡口

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

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

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

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

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

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

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

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移民遗址,图片@google地图)



(江西瓦屑坝,图片源自@网络)



“江西老表”的称呼

源于江西的大移民

安庆和池州地区

来自江西移民最多

安庆府42万居民就有

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

典型的例子就是

皖西南地区的方言

它们基本属于赣语系



(赣语方言发音)



(安徽移民分布图,制图@上骑艺林,参考《中国移民史》)



对于安徽的移民多样性

这里无法全部写出

只能从整体上来述说

历朝历代安徽都有移民

但明初的移民是最具有代表性

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


你的祖上是从哪里移民来到呢?更多神州地理历史探秘知识,欢迎关注“神州探秘局”!在这里,一起探秘神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