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尔衮为何要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吗?


崇德八年,52岁的皇太极突然暴毙,毫无征兆,清廷陷入一片混论之中,围绕皇位继承人的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夺。

多尔衮对豪格!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多尔衮根本没有资格入围,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皇太极死的太突然,没来得及确立继承人,虽然他一直想打破可汗选定的传统作法——贵族共和制(只要是大汗的儿子、弟弟、侄子都可以担任可汗),把汗位传给嫡长子豪格,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确立,所以,贵族共和制还是被大家认可的。

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在两个旗主弟弟的支持下,对汗位志在必得,而皇长子豪格战功卓著,得到了皇太极二哥代善和两黄旗大臣的拥戴,实力雄厚。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崇政殿內,王公大臣们为争夺汗位吵的面红耳赤,崇政殿外,各旗士兵刀剑出鞘,将大殿围得水泄不通,一场大战随时可能爆发。

面对大清分崩离析的危险,郑亲王济尔哈朗提议,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承大业,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这个提议既让两黄旗满意,也让多尔衮大权在握,皆大欢喜,最终6岁的顺治顺利登上皇位,即顺治帝,福临的母亲即孝庄文皇后。

问题来了,多尔衮放弃皇位,并不是他没有实力争夺,他的突然退出,引出了一个清朝谜案,多尔衮是因为孝庄下嫁而放弃皇位的吗?

其实,孝庄有没有嫁给多尔衮都是一个问题?

孝庄13岁嫁给皇太极,成为庄妃,儿子福临登基后,她被尊为皇太后,孙子康熙继位,她被尊为太皇太后,这个女人机智过人,擅长谋略,颇具才干,她两次拒绝垂帘听政,一生辅佐两代帝王,成为清朝唯一的太皇太后。

随着6岁儿子福临的登基,同时被推上历史舞台的,还有他的生母——孝庄太后。

多尔衮率军入关,占领北京,入主中原,平定天下,总揽朝政,位极人臣。此时,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消息,成为天下最大的绯闻,那么,孝庄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呢?专家们对这件事分歧明显。

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人依据如下:

1、这是满人的风俗。男人死后,妻子嫁给兄弟,甚至是子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满人入关前,生活环境恶劣,一个家庭没了男人,女人和孩子就无法生存,作为游牧民族,天天为生计奔波,哪有功夫学习儒家思想,认为女人守节简直是“资源浪费”,生存和繁衍才是正理,兄死娶嫂是很流行的风俗,完全没有中原的贞节观念,成吉思汗的妻子被人抢走几个月后,又被抢回来,照样当皇后;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海兰珠就是再嫁之妇,但并没有人觉得她嫁过人而看不起她。

31岁的孝庄年轻寡居,嫁给32岁的小叔子,完全符合满洲风俗。

2、福临6岁继位,孝庄带着儿子孤儿寡母,政治上安全依靠多尔衮,一个年轻的寡妇,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委身于咄咄逼人的小叔子多尔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清宫档案中,出现了“皇父摄政王”字样,由此可以判断出来,孝庄只有下嫁了,多尔衮才会被称之为“皇父”。

4、顺治的疯狂报复行为,顺治在汉人老师的教导下,开始觉得母亲和叔叔之间的关系不符合君臣之礼,多尔衮刚死两个月,顺治就开始清算,定了多尔衮十大罪状,并且挖坟、掘墓、鞭尸、砍脑袋,如此仇恨多尔衮,定是与逼迫孝庄下嫁有关。

5、支持下嫁的专家认为,明朝遗臣张煌言诗中所说“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是描写了孝庄下嫁多尔衮的隆重婚礼,也成了太后下嫁的最直接证据。

而持反对观点的专家则认为:

1、张煌言为南明将领,率兵抗清数十余年,且生活于南方,这种事多半是道听途说,更多的是造谣污蔑,不足为信。

2、多尔衮之所以同意立福临为帝,更多的考虑是立一个年幼的皇子为君,更加容易操控,而且生母的身份一定要尊贵才能服众,孝庄出身于蒙古族,福临是皇太极的儿子中,唯一具有蒙古血统的,福临称帝对于笼络漠南蒙古非常有利,而且福临作为皇太极五大福晋唯一的儿子,算是嫡子,所以,福临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3、皇父这一称呼在古代并不一定非得是父亲,孟心史所言“皇父之称,犹之尚父仲父,纯为报功,不关渎伦。”,所谓,皇父,是天下君父之意,满文档案显示,子侄、大臣皆有称呼皇帝为皇父的例子,顺治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更多的是因为多尔衮居功至伟,多尔衮授意顺治尊自己为皇父,是为了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侧面显示了多尔衮视顺治帝位儿皇帝。

4、多尔衮的夫人元妃去世,命令朝鲜进香,多尔衮的心腹、全权负责朝鲜事物的郑命寿直言“在皇帝如母,差遣进香陈慰云,则使名即同皇太后及皇后之丧。”,从中可以看出,孝庄非但没有嫁给多尔衮,相反,多尔衮通过抬高自己妻子的地位来压制孝庄。

双方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很难推翻对方,对入关多年的清廷来说,逐渐接受儒家思想,如果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宫廷史书也不会记载,况且,顺治一直生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之下,消灭多尔衮肉体的同时,一定会修改史书,打压多尔衮的功绩。

小编认为,以多尔衮的能力和野心,他绝对不是那种为了女人而舍弃皇位的人,之所以选择福临是他的无奈之举,通过综合考虑,在多种选项中,福临才是最优的那一个。

我们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但二者之间有私情的可能性却是极大的。这一点,从孝庄死后的遗诏中可以看出端倪。

孝庄的内心包裹的严严实实,不让任何人窥探到她的秘密,直到临终前,她才不得不对自己的归属做了交代。

据“太皇太后遗诏”记载,孝庄弥留之际,交代孙子康熙,皇太极陵墓安寝很久了,不要因为我而轻易启动陵墓,我舍不得你们父子俩,就把我安葬在你父亲顺治的孝陵附近吧。

古人讲究夫妻合葬,皇帝、皇后同陵同穴,然而孝庄“舍不得儿孙”的理由拒绝与皇太极合葬太过于牵强,我们知道,顺治与孝庄关系不睦是不争的事实,怎么希望埋葬在顺治墓地附近呢。

康熙对孝庄至孝,不敢违逆孝庄遗诏,但是,这样的遗诏却让他非常为难,如果遵诏行事,违背祖制,如遵祖制,又违背孝庄遗诏,左右为难之家就一拖再拖,这一拖就是35年,直到康熙去世,孝庄也没有安葬,雍正继位后三年,才匆忙将孝庄葬在关内盛京之西的昭西陵。

孝庄遗诏不得不让人产生疑问,她可能无脸面对皇太极才不得不做此决定。

多尔衮死了,孝庄也入土为安了,但是,几百年来,围绕二人的传闻从来就没有停息过。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多尔衮也想要皇位,可形势不允许,只能退而求其次。

突然出现的权利真空,大家都想跃跃欲试

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储君,而是以四王共同治理国政。等到皇太极去世,维持满清统一的纽带突然中断,权利出现真空,统治集团需要寻找新的代理人。

议定新君时,豪格与多尔衮都是热门人选,双方各有优势。

按照推举制的原则,就能力、威望、实力与地位等因素而言,多尔衮应该当仁不让。

可此时的情形,已经与皇太极上位时大不一样,如今的大清不是当年的后金。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决策与执行上,大清已经明显汉化。为此,两黄旗的大臣坚决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为新君。

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又兼具皇长子身份,使得他具备其他宗室所没有的优势。他的支持者之多,也是多尔衮必须顾及的力量。

还有一个对多尔衮不利的因素:两黄旗的将士与多尔衮两白旗之间曾有过裂痕,两黄旗八大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具体的势力对比

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有两位重臣支持多尔衮;

豪格虽有身份优势,却只有七个牛录是其嫡系部队,加上拥戴皇子的两黄旗八大臣,主力部队还是不足两个完整的旗;

手握两红旗的代善,态度模糊,很有可能只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不愿得罪人;

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墙头草,一面表示支持皇子,一面表示要和多尔衮商量。

在这种实力对比中,各方都能感受到形势严峻,都会产生投鼠忌器的心里。多尔衮如果强行上位,一定会遭到强劲反弹,到时大清就会四分五裂。权衡利弊,多尔衮不敢冒险,转而寻求与两黄旗的合作。

无可奈何的妥协

皇太极去世后第五天,在新皇帝的推举会议上,索尼与鳌拜首先提出,应该立皇子。多尔衮怒斥他们没资格说话,令他们退出会场。

随后,阿济格与多铎提议,应该由多尔衮沿袭大统。多尔衮沉默,没有表态。

多铎又说:“如果多尔衮不愿意,就立我为皇帝,因为多铎的名字出现在太祖遗诏里。”

多尔衮立刻反驳:“太祖遗诏里面也提到豪格的名字,不止你一人。”多尔衮的高明之处在于反驳多铎时,也将豪格排除在外。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让代善当皇帝。”

代善立即表示:“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那肯定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长子,应该继位。”代善这个表态很厉害,在不经意间“将军”多尔衮。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难堪重任。”说完,便转身离开会场,“定策之议,未即归一”。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开始躁动。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已经老了,早就不太过问国事了,现在哪还有精力管这事?”随即起身离开,阿济格见多尔衮继位无望,也跟着离开了。

留在会场的多铎不表态,济尔哈朗也一言不发。多尔衮当机立断表态:“大家说得很有道理,我也赞成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主动退出,就应该立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大,等他成年后再归政。”

多尔衮的提议,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

孝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行动,却起不到决定作用。至于太后是否下嫁,缺乏史料依据。多尔衮放弃皇位,顺治继位,从根本上说,是满清旗主王爷势均力敌的产物。

3

显然不是的!

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爱恨情仇野史上那是一大堆!

不过那毕竟是野史,不足为据!而且野史中孝庄下嫁这些事儿也是顺治登基后,多尔衮当了摄政王,大权在握,搞出这么一档子事儿。

跟之前的皇位之争关系不大!

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形势所迫!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想玩儿兄终弟及这一出!

但是呢,情况不允许,因为他有个强大的对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论资历,他是皇太极长子,亲王爵位,军功赫赫。

论实力,他是正蓝旗主,不比多尔衮的正白旗差多少,而且其背后的各方支持势力,也不比多尔衮差。

众所周知 ,清朝搞的是八旗制度,军力都在八旗贵族手里。

豪格握有正蓝旗不必说,同时面对多尔衮,他还有着两黄旗的支持。两黄旗由于是皇太极所属,一直在八旗中地位尊崇。这一次他们也是希望由皇太极的子嗣继位,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

这样一来,豪格便有三旗在手,同时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也在暗地里支持豪格,这就相当于半个清朝的力量。

而多尔衮呢?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铎的镶白旗;最后的两红旗在大阿哥代善手里,此人暂时是保持中立态度。

所以局面对于多尔衮并不占优,如果打起来,局面会很被动。

所以这时候的多尔衮,以退为进,推出了皇九子福临,让他来继承皇位,同时以福临年幼为由,推举济尔哈朗与自己一同辅助政。

这招不可谓不妙,福临因为同是皇太极之子,他的出现,让两黄旗直接没有了支持豪格的理由。而济尔哈朗北推上了辅政的位置也不好明确的支持豪格。

如此一来,多尔衮反而占据上风!

况且清朝毕竟出于上升期,不适合搞内讧,大家还是希望和平收场,豪格自然也没了话说。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当然,大家疑惑的是皇太极那么多儿子不选,多尔衮为何要选了皇九子。

是因为对庄妃的特殊感情吗?我不否认这个说法,但是主要原因不在这儿。

主要是福临的一个身份问题!

福临他妈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其乃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当时科尔沁部落是清朝重要的盟友,后宫五大福晋有三位都是来自科尔沁部落。分别是中宫皇后哲哲、东宫宸妃海兰珠、以及次西宫庄妃布木布泰,前面两位分别是她的姑姑和姐姐,她们几乎垄断后宫的势力。

子凭母贵,在皇太极的这些儿子里面,出去早夭的,地位最高的就是福临了,差不多算是嫡子了。至于豪格,他母亲只是个继妃,而且后来还被皇太极给休了。所以他的身份不咋样。若不是军功撑着,他连叫板的机会都没有。

还好清朝不搞嫡长子继承制,不然豪格根本就没机会。

但是即使不看这出身,那也得看其背后的科尔沁部落啊,推选了福临就相当于得到了科尔沁部落的绝对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福临当时年幼,易于掌控啊!

这才是多尔衮选择福临的最根本原因!

4


这个问题应该拆分为两个问题,一是多尔衮为什么放弃皇位,而是让顺治帝上位。二是孝庄真的下嫁多尔衮了吗?

两个正常问题合并在一起以后,就变得不正常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个问题根本不在一个时间段,多尔衮为什么放弃皇位,是在皇太极猝死以后到顺治帝登基的时间段。

至于原因很简单,因为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也想当皇帝,两个人不相上下,最后不想两败俱伤。只能退而求其次,谁也别当皇帝了,顺治帝这个六岁小孩就上位了呗。

至于孝庄下嫁的问题,是在顺治帝登基以后的事情了,两者压根不在一个时间段好不好!

关于孝庄下嫁的问题,清朝官方资料是没有这回事的!毕竟我们设身处地的想想,就算是真的有,人家会给你记载下来?

反正同时期的抗清英雄张煌言在《苍水诗集》有句云“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就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

还有多尔衮由皇叔父摄政王成为皇父摄政王,也暗有孝庄下嫁他,成为顺治帝的新父之意。

所以说有没有下嫁呢,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5

多尔衮放弃称帝,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当时的实力上,多尔衮并不占据绝对的优势。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随即在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以及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皇位争夺。

此时的多尔衮三兄弟,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坐拥两白旗的势力,豪格也是不甘示弱,除了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之外,还有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支持,双方的实力不相上下。

而此时,另外两个掌握八旗势力的亲王,即掌握两红旗势力的礼亲王代善和掌握镶蓝旗势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不约而同的站在了豪格一方,决定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登基皇位,并不主张立多尔衮。

所以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实际上是处于实力上的劣势,毕竟是他们两个白旗要与其他六个旗对抗,已然是没有取胜的把握。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皇太极亲兵的两黄旗,特别是其中的索尼、鳌拜、图赖等高级将领,已经率领两黄旗的人包围了崇政殿,如果真的多尔衮敢贸然称帝的,必然会让大清的朝堂之上陷入刀光剑影之中。

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多尔衮在皇位竞争中逐步处于下风,并且最终放弃称帝的打算,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上面的原因,毕竟多尔衮的支持力量在八旗之中处于劣势。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拥立顺治皇帝福临登基,并不是多尔衮首先提出的,提出这一方案的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

豪格与多尔衮争得不可开交,再僵持下去很有可能引发两黄旗与两白旗火并,就在这个时候,郑亲王济尔哈朗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豪格和多尔衮都不能继位皇帝,从皇太极的儿子中另选一人继承皇位。顺治皇帝福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由济尔哈朗提名,并且得到了代善、多尔衮等人同意,最终成为了皇太极的继任者,成为了大清王朝的皇帝。

也正是因为济尔哈朗的这份拥立之功,在加上在皇太极时期“四大亲王”的排列次序上,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地位是要高过多尔衮,仅次于礼亲王代善,排在百官的第二位,因而也被任命为第一辅政王,多尔衮为第二辅政王。

从这个角度来看,顺治皇帝福临能够出人意料的登基为大清王朝的皇帝,首功之臣便是郑亲王济尔哈朗,而不是多尔衮。


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史学界依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作为“清宫八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之谜”,影响极为深远,到现在也是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所在。

抗清义士张煌言在《苍水诗集》就曾作诗记载“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但是张煌言的身份太过于敏感,不免有着故意诋毁、抹黑大清王朝的嫌疑,为的是激起更多人对于满清政权的反抗情绪。就如同民间广为流传的乾隆皇帝是海宁陈家的儿子,是汉族人的血脉,也是为了用思想和舆论的力量,对抗满清统治。

另一项关于太后下嫁的佐证便是,顺治皇帝册封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实际上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给多尔衮一个恰当的名分,以更好的处理两人的关系,甚至在多尔衮死后还将其封为了成宗义皇帝,这些都是孝庄曾经下嫁给了多尔衮的重要证据。

清朝从入关之后开始,逐步接受了明朝的思想,也接受了明朝的法律制度,甚至对于迎娶兄嫂或者弟媳的行为,其处罚的程度和力度较之于明朝是更加的严厉与残酷,而这也就于满清政治制度的奠基人之一的多尔衮迎娶孝庄太后的行为背道而驰了。

所以,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依然是一个谜,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顺治皇帝的登基,与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与否并没有直接的原因,多尔衮也更不会因为只爱美人,而放弃了江山。

6

其实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就已经对皇位有了一定的兴趣,只不过皇太极的至尊地位不可撼动,所以多尔衮只能在皇太极离世后有所行动。不曾想皇太极在五十二岁时突然暴毙身亡,这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是莫大的打击,但是对于多尔衮来说,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在皇太极离世后,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应该是长子豪格,但是由于多尔衮的势力比较强大,所以他也有资格来争夺帝位。

但是这段历史的结局却是豪格和多尔衮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多尔衮还扶持年幼的福临登基,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而选择让黄口小儿上位呢,这其中是否和孝庄太后有关?无论是在野史中还是在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情史的演绎,这段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谜团,如果说多尔衮与孝庄太后没有私情,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有扶持福临登基的举动,如果说他们有关系,但似乎又没有真凭实据,所以关于他们二人关系的猜测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在皇太极离世后,多尔衮是可以放手一搏去争取皇位的,实际上多尔衮原本也是这样计划的,可是他的强劲对手豪格并不让贤,豪格作为嫡长子,他的身份其实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入关,所有的规矩还没有制定好,一切都在摸索阶段,皇太极生前不仅没有选择继承人,也没有公开表示要采取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多尔衮才有机会钻这个空子。当时多尔衮和豪格都有足够强大的势力和兵力在后方支持,所以一时间两方力量僵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开始有人想要加入到这场政治角逐中,毕竟想要当皇帝的人不在少数,面对越来越混乱的皇位争夺战,多尔衮选择退出,而且还扶持了福临继位。

其实多尔衮这样做并不是完全出于他和孝庄太后之间的私情,他主要还是为了自己考虑,选择福临登基的好处非常多,首先福临年幼,他登基后朝政会由多尔衮把持,多尔衮确实也达到了这个政治目的,福临这个皇帝形同虚设,而多尔衮则掌握着实权。其次如果当时多尔衮冒然登基,名不正言不顺,有可能招来群臣反对,被人冠以谋逆之罪诛之,多尔衮心里也没有100%的胜算,多尔衮自然就失去了掌握朝政的机会,所以当时多尔衮选择扶持福临登基完全是出于个人政治目的。

7

谢谢邀请。

首先,多尔衮放弃皇位绝不是主动的,在权力尤其是皇权面前,没有人能如此“高尚”,多尔衮也不能。

崇祯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猝然“驾崩”,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一触即碎”的大明,还留下了一个僧多肉少、危机四伏的皇权摊子。几大亲王、郡王像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阿济格甚至年轻的多铎都有掺和的资格,而且还都有站到顶端的可能。但是,后来为什么却是六岁的福临(顺治)“胜出”呢?而多尔衮又为什么能“心甘情愿”地摄政呢?

一、形势复杂。符合条件的继承人太多而且成分复杂。看一下上面提到的几个可能的继承人就会发现,多尔衮在里面,无论是年龄、资历还是级别都不上不下,非常尴尬。从年龄来看,代善和济尔哈朗最大,像代善已经六十好几了。从资格上说,多尔衮还有点发言权,和代善他们都算是最早跟随努尔哈赤创业的一代,还差点成了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的政治手腕更胜一筹)。从业绩上来说,拜少数民族的传统所赐,这群人自幼征战,别说代善他们,就连多铎和阿济格这个年龄都已经是战功卓著了,多尔衮的那点战绩不显眼。所以,多尔衮在这场皇位之争中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甚至还略处下风。以肃亲王豪格为例,在女真八旗中,他位列户部尚书,不仅是正蓝旗统领,父亲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正黄、镶黄)也明确支持他,而多尔衮直接的支持者只有自己的两白旗。所以,形势不仅复杂,还对多尔衮不利。于是多尔衮决定……

二、曲线救国。位置虽然尴尬,但多尔衮还是决定逆势而上。他制定了两个计划,一个是自己直接说了算(当皇帝),另一个是自己间接说了算(摄政),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底牌。底牌之一,“兄终弟及”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合法继承传统。自己是大清奠基者努尔哈赤的嫡子(虽然列第十四),和皇太极同父异母,而且也曾被列为接班人,他争皇位名正言顺。底牌之二,豪格虽然具备以上优势,但他却有一个硬伤:非嫡长子,他的母亲只是皇太极的一个侧妃。而且,豪格有勇无谋,还易冲动,虽然有三旗在手,却不知道如何搞联合阵线,与支持者形不成铁板一块。底牌之三,皇太极嫡长子福临。其母庄妃布木布泰为皇太极五正妃(“崇德五宫”)之一,极受宠爱。哪个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所以多尔衮在和庄妃的交流和统一战线建立上没有任何问题。更重要的是,福临时年六岁,放到现在连小学都没上,个中奥妙不言而喻。底牌之四,摄政,而且是联合摄政。这是多尔衮的最后一步,而且也是加强保险系数的一步:如果他独自摄政的话,那就是司马昭之心,很容易遭到反对并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拉上了郑亲王济尔哈朗——这样不仅显得民主,而且还拉来了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支持。

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新皇帝的选举按照多尔衮的计划一步步执行下来,豪格出局,福临继位,是为清世祖(顺治),多尔衮、济尔哈朗联合摄政。

最后,至于孝庄,即使和多尔衮的那点事是真的,对于没接受过周、孔思想教育,而且习惯于“父死,子妻其后母”的少数民族来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中原民族少见多怪才导致大惊小怪!



8

多尔衮放弃皇位,是形式所迫。而扶持扶持福临当皇帝,肯定跟孝庄下嫁没有关系,顶多二人合谋促成了福临继位。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由于生前未下旨立储,所以各旗主为了拥立谁继位争得不可开交。

当时有两大势力,一方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一方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二人都久经沙场,战功卓著。

豪格的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还有他父亲掌握的两黄旗,以及郑亲王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而且皇太极的二哥,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皇长子,理应继承大统,所以他坚决支持豪哥。

而多尔衮这边实力也非常强大,他本身是豪格的叔叔,身份地位高。他身后除了两白旗支持,还有手握重兵的两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做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双方实力不相上下,互不相让。争斗充满了火药味,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趋势。朝中大臣们也忧心忡忡,怕事态恶化,发生兵变。

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皇太极手下的两黄旗重臣以死相要挟:“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比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多尔衮对豪格本来就无必胜把握,而当前又出现这种状况,多尔衮也害怕朝廷内乱,伤及大清根本,无奈只得妥协,接受了由皇太极儿子继位的方案。

这个方案让大清的第三股势力看到了希望,那就是统治后宫的博尔济吉特氏女人们。由于孝端皇后没有子嗣,为了她们蒙古族的利益,她力推她妹妹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

而福临继位的唯一障碍就是豪格,于是孝庄暗中拉拢多尔衮,并以福临年幼,由多尔衮摄政为诱惑。二人一拍即合,于是争夺皇位的天平倒向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

1643年,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由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辅政,年号顺治。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梁姐,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9

完全是胡扯。多尔衮放弃皇位是因为他已经完全失去了夺取皇位的正统性,而孝庄下嫁只是一则传说,没有实证,至今仍有争议。然无论如何,多尔衮放弃皇位和孝庄没有多大关系,主要是为了朝廷势力的均衡。

多尔衮已无继承资格。

多尔衮(1611-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一六四三年,皇太极死后,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辅政,继而称摄政王,实际上享有皇帝的权威。少年时期多尔衮已经崭露头角,并且有记载称努尔哈赤曾属意于多尔衮继承汗位,无论事实如何,努尔哈赤对多尔衮的器重是有目共睹。

多尔衮十七岁就立了大功,天聪二年(1628),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取得大捷,多尔衮立首功,被封为墨尔根戴青,意思是聪明王,可见他足智多谋。之后多尔衮逐渐跃居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纵观多尔衮的才干,丝毫不逊于皇太极,之所以未能继承汗位,既有复杂的政治斗争,更有天命难违。

多尔衮在皇太极去世之前,地位已经在诸王之上了。正当清军对明朝作战屡屡得胜,即将夺得全国政权的节骨眼上,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骤然暴毙,皇位空悬,给了多尔衮一个好机会。当时有力量争夺皇位的,就是多尔衮和长子豪格,曾经皇太极手握的正黄、镶黄两旗自然是拥立他的子嗣豪格继位,多尔衮和多铎统领的两白旗,则支持多尔衮。

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形下,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济尔哈朗辅政,等福临年长之后,就立即归还政权。并且形成了皇子继承制度。

关于孝庄下嫁一说,在很早一辈的大家孟森先生的《太后下嫁考实》中就已经对下嫁说的各种证据进行一一驳斥。

孟森认为太后下嫁说的造谣者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因此对清朝怀有深深的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嫌疑。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不过是寓意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或“尚父”,不可以今人之意揣测。并且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昭陵已经葬有孝端皇后,皇后不合夫君合葬也是不缺乏案例的。

但是此后胡适也对此进行了质疑,认为孟森还是没有完成“释皇父之称的理由”。

10

逝去即历史,这道问题的答案是: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和后来的孝庄下嫁这个传说没有关系。

1、多尔衮放弃皇位在先,孝庄下嫁的故事在后。

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登基称帝是在皇太极死后,当时清军还没有入关。而孝庄下嫁多尔衮是清军入关以后的事情。

2、多尔衮放弃皇位的原因是,争不过。

清军入关以前,皇位的继承一看资格二看实力,只有资格没有实力或是只有实力没有资格都是没有办法继承皇位的。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是这样,皇太极继承了皇位,皇太极死后,由于也没有传位诏书,所以也要看这两样,当时有资格和实力继承皇位的人有代善、豪格、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因为代善退出,多铎、阿济格、多尔衮三兄弟支持多尔衮继承,所以最后皇位争夺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展开。

因为两黄旗大臣索尼等人明确指出要支持皇子继位,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所以理所当然的站在豪格一边,正蓝旗当时是和两黄旗一起的。两红旗是代善掌管,镶蓝旗是济尔哈朗掌管、这三个旗态度并不明确,处于观望状态。两白旗是多尔衮三兄弟掌管。

当时,在激烈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豪格用了一招“以退为进”宣称退出争夺,用来激两黄旗动手。结果千钧一发之际,为了避免内讧,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六岁幼子福临登基,多尔衮、济尔哈朗两王摄政的想法。即满足了两黄旗正蓝旗的要求,同时争取了镶蓝旗济尔哈朗的支持。

最终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孝庄太后下嫁的故事是清军入关后,多尔衮逐渐清除异己,权势达到巅峰的时候,为了保住顺治和孝庄孤儿寡母的性命和皇位,孝庄太后的权宜之计。

但是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和记录支持,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个谜案。

所以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登基,是因为孝庄下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