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海洛因,想象不到吧。

萨沙看美国援助苏联物资清单,惊讶的看到有海洛因。

其实,海洛因的诞生就是用于医疗作用,尤其是军用。

早期的军用止疼药,主要是吗啡。

早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双方都大量采用吗啡止疼。

当时对于吗啡的成瘾性还不太了解,最终导致大量伤员患上所谓的战争病。

其实,这就是吗啡成瘾。

戒掉吗啡的难度很大,一些军人由此颓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世纪末,海洛因诞生。德国拜耳化学家菲力克斯·霍夫曼认为,海洛因的效果比吗啡强得多,成瘾性也小。


于是,海洛因一度成为军用止疼药,甚至民间将海洛因作为一种止咳处方药出售,拜耳公司以不会上瘾的吗啡作招徕,当时海洛因极为畅销。

然而,所谓海洛因不成瘾,只是在用药量极低的情况下,还要短期使用。

很快,拜耳公司就发现,如果滥用海洛因,就会出现远远强于吗啡的成瘾性。

化学分析认为,该药在肝脏中会代谢成吗啡。

海洛因的药效更强,很多吸食吗啡的瘾君子改用海洛因。

拜耳公司明知道成瘾率奇高,为了利益仍然尝试隐瞒其危害,最终名誉扫地。

很快,全世界都禁止使用海洛因,将他列为毒品。

话虽如此,由于海洛因的效果比较强,二战中苏联伤员又奇多,经常需要做大手术。

吗啡的制造量是不够的,美国就提供一批海洛因给苏联用于大手术的镇痛剂。

猜猜这是啥?

最佳贡献者
2

很多答主写的都是军用品转变为民用产品后,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反其道而行,讲一个由军用品转化为祸害人类的东西。

众所周知,冰毒是目前全世界比较流行的合成毒品,逐渐在取代海洛因,成为新一代毒品之王。但你们也许不知道,它的前身就是军用品,曾经广泛应用于二战时间的日本、德国和美国。

冰毒又名甲基苯丙胺,是苯丙胺类兴奋剂的衍生物,尽管最初制作出来是为了医用,例如治疗嗜眠症、抗抑郁症等疾病,但真正让它们“发扬光大”的是在战争上,因为当时的军队高层发现苯丙胺的一个特性。

1936年,在德国有个医学家叫迈耳,他研究苯丙胺后,发现这种物质作用与人体的肾上腺素类似,所以会让人的中枢神经产生欣快、兴奋,如果大剂量服用就能让人几天几夜不知疲倦,一直处于亢奋中。

迈耳把这个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发布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当然最有兴趣的还是军方。苯丙胺的发源地一个是德国,另一个是日本,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大法西斯国家,他们了解到苯丙胺有让人不知疲倦的作用后,便命令科学家尽快制作适合军用的苯丙胺。

这两大国家之所以要用苯丙胺,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在即将发动的侵略战争中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打败敌人。随后,苯丙胺从医学药物慢慢走向一条“歪门邪道”,是为战争的帮凶。

最开始是日本制作出了苯丙胺类军用兴奋剂,并取名“猫目锭 ”、“突击锭 ”或“空击锭”。臭名昭著的“神风特攻敢死队”的队员们,就是因为在出发前都会服用大量苯丙胺,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才不畏生死的冲向美国舰队。

据现在的文献记载,二战期间,除了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军队中都有大量使用。当然最大的滥用群体,还是两大法西斯国家日本和德国。不仅仅是前线士兵使用苯丙胺,包括当时的纳粹元首希特勒也使用。

据英国滥用药品专家享利博士的研究,纳粹元首希特勒之所以对外演讲时永远精神十足,也是因为每次在演讲之前,其医生莫雷尔会给他注射苯丙胺类兴奋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希特勒在二战后期会表现的如此疯狂与超常思维和举止。

美国军方通过情报发现日本、德国军队都在大量使用苯丙胺兴奋剂后,也不甘人后,命令国内的医学公司也制作此类兴奋剂,然后让前线的士兵使用,据史资记载,二战中,美国军队至少使用过200万片甲基苯丙胺。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为筹集资金重建满目疮痍的国土,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将军队囤积的苯丙胺类军需药品,以“觉醒剂”的名称,包装成片剂或针剂的样式,在国内各药店和杂货店出售。

这种“觉醒剂”的制作技术也随之从军队流向社会,被日本黑社会掌握。尽管日本政府后期意识到苯丙胺的危害,下令禁止生产和销售,但已经晚了。日本黑社会开始把制作“觉醒剂”扩散到亚洲各地区,首先是韩国,其次是中国香港、台湾,以及菲利宾。

韩国电影《麻药王》正是讲述了冰毒在韩国的发展史。

为了方便运输,日本黑社会把片剂、针剂状的“觉醒剂”进行改造,将盐酸取代硫酸进行固体加工,无意中制造出如冰块一样晶莹剔透的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冰毒。

冰毒从日本向外扩散的国际线路为日本—韩国(70年代)、金三角、美国—中国台湾、香港(80年代)—菲律宾,最后在世界各国蔓延,并迅速打败海洛因,成为新一代的毒品霸主。

3

战争关乎参与者的生死存亡,这就迫使各国将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资源应用于战争。从历史上看,同一时期的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往往都要优于民用技术和产品;而战争过后,会有大量的军事技术和装备,逐步向民用领域转移。从某种程度上说,战争促进了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

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融合转化,是现代强国的成功经验。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这个耗资巨大的先进军事计划尽管最终被取消,但计划实施期间产生的技术成果,大约9%最终用于民用,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据统计,美国由于实行“军民一体化”的政策,每年能够节省几百亿美元军事费用。

第一,电子计算机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1946年,它当时的用途不是上网或者打游戏,更多的是用于科学研究计算,尤其是军事科技的研发运算,从而帮助研究人员改良武器装备,增强军事能力。“埃尼阿克”是一台笨重的机器,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间教室,每秒可执行5000次加法运算。

以此为开端,计算机形态不断进化,用途日益广泛,不仅有个人使用的笔记本、台式机,也有应用于科学研究的超级计算机,在社会生活、网络服务、科学研究等领域成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第二,阿帕网

阿帕网是当今世界分布最为广泛、应用最为丰富的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的产生本质上是美苏冷战的产物。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美国政府为了迎头赶上,立即作出两个回应,即创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而阿帕网正是ARPA支持建立的计算机网络。

阿帕网组建于1968年,最初目的是为了确保战争导致部分电脑网络系统失去工作能力时,其余部分可以正常工作。1969年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时只有4个节点,到1971年扩充到15个节点。之后逐步发展并连接到许多大学、研究所,成为遍及美国的计算机网,1975年 7月ARPA网移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管理。而80年代后互联网逐步进入民用领域,9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普及,我国的互联网接入始于80年代后期。尽管阿帕网于上世纪90年代退役,但以其为开端的互联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配置。

第三:卫星定位系统

美国的GPS是第一种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前身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军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以便为地面部队指明道路,为导弹提供精确制导。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才布设完成。后来,美国发现到这项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巨大价值,逐步推广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全球已经发展形成包括美国GPS、中国北斗、俄罗斯格洛纳斯你、欧盟伽利略四大导航系统。

尽管GPS系统提供导航服务并不收取费用,但美国曾经提出过收费计划,后由于俄罗斯、欧洲等同类系统的竞争,加之免费服务带来的潜在优势和利益,从而放弃了收费计划。不过,军用GPS信号在定位速度、精度等各方面性能要比民用版高出很多个级别。

第四,头戴显示器

如今的VR技术在民用游戏领域大行其道,其主要设备就是头戴式显示器,这种显示器最早来源自军事领域。第一台头戴显示器出现于1968年,随后就在美欧等国的军队中得到应用,并逐步发展成为飞行员头盔瞄具,如今已经成为战斗机、武装直升机的标准配置。

最早的民用头戴显示器应用于部分专业领域,利于医学领域,在外科手术时,可以通过导入人体的探针,将可视化图像传回头戴显示器上,就能比较准确的获得病人身体器官的信息。随着头戴显示器技术逐步成熟、成本不断降低,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有部分游戏厂商尝试将头戴显示器用于游戏娱乐。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这种设备基本达到了成熟应用的阶段,各类VR眼镜、VR显示器开始日益广泛的进入人们的生活。

第五:燕尾服

军服挺拔、威武的设计风格,对民间服装也产生过不少影响。早期英国骑兵穿着骑兵军服作战时,上下马匹颇为不便,便将骑兵服的前下摆剪去,只留斜下垂的后襟,宛如燕子的尾巴,故名“燕尾服”。这种服装在长途行军时轻便、美观,骑在马上非常潇洒,受到骑兵们的好评,并逐步推广到步兵,在欧洲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再到后来,又流传到欧洲上层社会,成为贵族们的晚礼服。

不止于此,古代欧洲的士兵,为了防止被箭矢射中咽喉、刀枪伤及手腕,便用皮革或金属制成衣领或衣袖,既美观又实用。后来民间服装也纷纷仿效,逐步演化成为西服衬衣上的硬领硬袖。

第六,纯净水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保证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饮用水中不含细菌,美国就发明了水过滤技术。后来,为了使干净的水在更极端的情况下能保持长时间的清洁,又进一步改善了水过滤器技术。水过滤器内放有经过活性处理的炭,在这些活性炭上有小小的黑色颗粒,它能消除在水中的病原体,同时抑制细菌进一步生长。现在,水过滤器生产厂家就是利用相同的技术来给人们提供纯净的饮用水。而当初的太空探索和宇航任务,都属于军事领域。

第七,罐头

1795年,法国政府为了解决远征军的给养供应,用重奖征求军用食品保鲜办法。当时的科研人员提出的各种方案均无法令人满意。直到1804年,一名叫做尼古拉·阿佩尔的点心师偶然发现了一瓶经煮沸后密封的果汁长时间没坏,于是照这样的方法将食品处理后,装进广口瓶,在沸水中加热半小时,趁热将软木塞塞紧瓶口,再用蜡封严。后经多次试验,证实这种方法确能使食品长久保存。1812年,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厂在巴黎阿佩尔家诞生。今天,各种各样鲜美的罐头早已成为野外作战部队不可缺少的食品,也是社会方便食品中的重要一员。

第八,脱水蔬菜

方便面调料中的干菜叶就是航天食品中常说的脱水菜,它是将新鲜的蔬菜、肉食、水产品,通过冻干机在真空条件下,将经过速冻后物料的水分由固态冰升华成气,从而使物料脱水干燥这种冻干食品,不需冷藏设备,在室温下可长期保存不变质,一加水就好似鲜品,更便于贮存、保管、运输。

这种脱水蔬菜最早应用于航天领域,“阿波罗”计划中首先使用这种技术让航天员吃上了含有蔬菜的航天食品。随着技术的进化,如今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九,记忆海绵

记忆海绵也称为太空海绵,是具有慢回弹力学性能的聚醚型聚氨酯泡沫海绵,最早由美国宇航局于1966年开发,专门为宇航员太空旅行而设计的支撑和保护垫,目的是为了减轻宇航员在起飞和飞行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重力压力。这种材料具有吸震、减压、慢回弹的特点,能够根据身体的曲线和温度自动调整形状,从而化解身体各压迫点的压力。随着技术的革新,记忆海绵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翻开了家庭床上用品的新篇章。

第十,墨镜

20世纪初期,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需要直接面对强烈阳光给眼睛带来的伤害,有时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不良反应。为此,美国空军一名中尉求助于当时的博士伦公司,请他们制作一副能遮挡阳光的太阳镜。雷朋公司经过反复的实验,终于在1930年研制成功既美观又能防止紫外线的护眼太阳镜。

最初,这种发明的太阳镜仅仅是飞行员的护目眼镜。后来,人们发现它还有保护视力、美观拉风的好处,便逐渐在美军推广开来。今天,墨镜不仅是备受军队战士的喜爱,更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追捧,已成为时尚的标配。

关于军转民的十大重要发明,欢迎大家参与评论!最后别忘了关注我嘛~

4

1、尼龙

这种材质,想必大家也再熟悉不过了,广泛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但实际上,尼龙一开始却是军用物资。

1938年,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杜邦宣布成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它具有耐磨性好、强度高等优点。

美国参战后,尼龙的军用价值被进一步发掘,它被广泛应用于军服、降落伞、飞机轮胎的帘子布等军工产品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尼龙开始在其他民用领域快速发展,从丝袜、衣服到地毯、绳索、渔网等都可以看到尼龙的身影……

2、充气娃娃

没想到吧,这东西居然也是军用品。而且,它还不是岛国发明的,竟然是素以严谨据称的德军发明的。

二战期间,希特勒为了防止自己手下那些“高贵的”日耳曼士兵与非雅利安民族的女性滥交。于是,他下令给希姆莱,务必要制造一款可以替代女性的人形娃娃,来解决士兵的某方面需求。

最终,在1941年9月,德军成功生产出第一个充气娃娃。不过,之后随着德国财政日益吃紧,希特勒把预算都投入到战场的其他地方去了。所以,德军就再没对充气娃娃进行生产和研发了。

3、太阳眼镜

这种装酷“神器”,其实一开始也是军用品,是为美国空军特定设计。二战前,美军有位飞行员,每次飞行都会被炽热的阳光烤得头痛目眩。于是,他便找到当时美国最大的眼镜制造商——博士伦,看能否研发一款可遮挡阳光的眼镜。

结果,博士伦还真把这种眼镜给研发出来了,这便是太阳眼镜!1937年,太阳眼镜正式上市,并取名为“Ray-Ban”。二战期间,太阳眼睛便成为美军飞行员的标配,被广应用于军队。

4、吉普

吉普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经典的军用转民用车型。二战时期,美国陆军需要研发一款轻型侦查车款。

于是,在1941年,美国的汽车公司成功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吉普越野车。此后,吉普以其卓越的越野性能,在二战中得到广泛应用。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共计有60万部的吉普车加入战斗序列。


本文作者:小贱贱

5

以前稻草是军用品!

千军未动,粮草先行!

6

实际上,有很多今天看到的民用品,在以前那可都是不折不扣的军用品。那么,现在哪些看起来明明很民用的东西,在以前竟然是军用品呢?

ICU

想必各位小伙伴们都知道,在医院中有一种抢救室名为“ICU”,也就是常说的重症监护室,用以区别一般的急救室。实际上最早,ICU就是在战争期间发明的。

1854年,俄罗斯与英国、法国。土耳其等国在东南欧地区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在战争中,著名的南丁·格尔护士率先将重伤的士兵和轻伤的士兵分开,这也是后世ICU的最基本理念。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攻战

罐头食品

战甲菌每次自己煮火锅时,总是喜欢打开一罐梅林午餐肉满足以下口腹之欲。罐头食品在当下,虽然在军队中还有所使用,但早已走入民间,在户外徒步、远洋运输等方面使用甚广。但是在最初,罐头食品可是不折不扣的军用产物。

最早的阿佩特罐头

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法国一共进行了六次同反法联盟的战争。在常年的战争下,军队急需一种能够长久保存食物的方法,且不易引起食品风味的变化。

滑铁卢战役,也是拿破仑军事生涯中的最后一次作战

在这种背景下,1809年,一个法国酿酒师尼古拉斯·阿佩特观察到,如果把煮熟的食品封进玻璃罐的话,食品将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会变质。阿佩特很快就发明了一项用玻璃瓶密封保存食品的技术。这项技术一经上报,就获得了拿破仑的欣赏,还得到了一大笔奖金。

1885年位于布达佩斯的一个罐头厂

但是受限于早期工业技术的限制,罐头食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也只有有钱的贵族才能歆享这一食品。

飞行夹克

顾名思义,这种夹克衫一开始就是给飞行员使用的。在二战之前,有很多飞机还采用的是老旧的非封闭式机舱。在飞行时,由于高度与风速,飞行员需要穿一些比较厚的衣服才行。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飞行夹克

但是在后来嘛,这些衣服看上去很潮,很牛逼,所以渐渐也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其实无独有偶,燕尾服、战壕风衣等等,都是从军用品变成了民用品。

著名奢侈品品牌巴宝莉的“战壕风衣”系列,其前身就是一战时期士兵们身上的战壕风衣,兼具有防水等功效。不过嘛,反正战甲菌不敢穿着一两万一件的大衣在雨里晃悠

7

风衣

风衣现在是男女皆可穿的一种时装(Trench Coat),曾经在时尚界、军政界都非常流行,直到今天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有大批拥趸。然而最早的风衣其实是一种防雨的军装。

《生化危机2:重制版》中穿风衣的艾达·王,女人穿风衣自带一种高冷气质

三巨头里两个穿风衣,这是约好了吗

风衣起源于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上英国和法国的军官士兵所穿着的雨衣。在美式口语中,这类风衣也直接被称为雨衣(Raincoat)。当时的风衣有如下几个典型特征:

  • 长,罩袍式的大衣莫过膝盖,如果穿着军靴,几乎就看不到裤子;

  • 双排扣,这个也是延续了几个世纪以来的欧洲军装的传统;

  • 有一对巨大的衣领,立起后可以完全遮住脖子,用来遮风挡雨。

一战时期的着风衣(Trench Coat)的士兵


虽然公认风衣是一战时期产生的,但实际上19世纪中期开始风衣雏形的军大衣就存在了,只是当时的军大衣受当时的军队风气影响,做的比较紧身短小,一般不过膝盖。领子的尺寸也没那么夸张。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身着军大衣的法国士兵

南北战争双方的将军穿着的军大衣


1853年,制衣商人约翰·埃马里获得了一项防雨的化纤材料的专利,并将其应用在了军衣上,用于给士兵防雨。约翰·埃马里声称其制作的军大衣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得到了实际的使用。

约翰·埃马里,他的Aquascutum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世界级的时装公司

除此之外, 另一个英国制衣商人托马斯·布尔贝尔里也声称自己是风衣的发明者。托马斯发明了一种叫华达呢( gabardine)的防雨材料,并将其应用在了绅士阶层的服装和军人的军装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托马斯的Burberry公司如今也是一家世界级的时装公司。至于到底是谁发明的,咱们就不帮着争论了,反正是英国人发明的。

托马斯·布尔贝尔里创立的Burberry,同样是一家世界级时装品牌


Aquascutum和Burberry各自的风衣广告

8

不管在任何时期,军工产品的科技水平都要领先于民用产品。由于军工产品的研制成本较高,为了弥补研发成本,很多军工产品在技术成熟后,都会朝着民用产品的方向转变。像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最早的时候就是军工产品。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美国发明的,它的最初用途是用来计算军事武器的弹道数据。早期的电脑占地面积比较大,是一种复杂而庞大的机器,根本不适合家用。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电脑的体型逐渐缩小,由之前的军用转变成了商用,并且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

现代人们都非常爱吃的罐头,也是军工用品演化而来的。在科技时代来临之前,战争双方需要打漫长的阵地战,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军队不可能每天都得到新鲜的食物,能够通过密封保存食物的罐头因此被发明出来。在二战结束后,罐头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美食。特别是牛肉罐头,在二战时期深受各国士兵喜爱,二战后又成为了各国老百姓非常喜欢美味。


整容技术同样是由军队最早发明的,在战场上士兵们经常会受伤,伤口会留下伤疤影响整体的美观。为了让军官重新找回自信,军队里面的医生就发明了整容技术。整容刚刚发明的时候,只有军队里面的高级军官才有机会享用。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整容逐渐的变成了一种民用医疗。因为爱美之人越来越多,整容行业很快发展壮大,现在不仅女性会整容,一些男性也会整容。

GPS定位技术是美国陆海空军联合研发的,在刚刚发明的时候,主要为美国陆海空军的军用设备和作战士兵提供导航定位。由于这项技术的投入资金巨大,如果仅仅用于军事,显然是有些铺张浪费。在GPS技术成熟之后,这项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用交通工具上,全球大部分的汽车都装备了GPS定位系统。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GPS导航系统的使用面更加广泛起来,这个曾经的军工项目,实际成为了一项便民的项目。

9

二战时,为了供应降落伞,美国女人连丝袜都穿不上了!

降落伞是我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但是它曾经是典型的军用品,战争的时候肯定会被管控起来,美国在二战时为了生产降落伞,连丝袜都停产了。

最早的降落伞是由木头和斗篷制作而成,古代跳崖逃生的人会这样做,随着气球类飞行物问世后,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降落伞被发明出来,早期的降落伞不是折叠型,它常态下伞衣是半张开状态。1911年,伞衣和伞绳折叠成包的降落伞被发明出来,它被广泛应用与轰炸机的空勤人员以及战斗机的驾驶员。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队日本以及法西斯集团宣战,美国进入战时状态,许多军需用品被管控起来。美国对日本发动攻击,空军是不可或缺的兵种,整个二战期间,美国一共培养了43万名飞行员,庞大的空军训练和前线作战需要大量的降落伞,为了能够给空军供应足够的降落伞,女人们连丝袜都没得穿。

丝袜可以让女孩子拥有一双美丽性感的双腿,它是女孩子生活中的必需品,自第一双丝袜在美国诞生后,它就快速成为全世界女性的喜爱品,但是由于选用的材料是美国从日本进口的丝绸,高成本问题造成丝袜的价格非常昂贵,只有上流社会的女性才能用得起。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用他们刚刚发明出来的尼龙材料生产了第一双尼龙丝袜,由于价格经济实惠,尼龙丝袜快速成为世界各国所有不同阶层女性的喜爱品,当然上流社会的女性依旧喜欢用丝绸制作的丝袜。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军对日本宣战,美国和日本这一开战,两国之间的贸易就被中断了,美国的丝绸进口量大幅度减少。由于丝绸是降落伞的主要制作材料,丝绸被定为军需品,丝绸制造的丝袜的生产暂时停止,尼龙丝袜的生产受到的影响不大。虽然美国把丝绸定为军需品进行管控,但是丝绸依然不够用,于是美国的技术人员开始寻找代替丝绸的材料。

1942年6月6日,美国生产的尼龙降落伞试验成功,尼龙正式成为丝绸的替代品,它也变为军需品,尼龙丝袜也被迫暂时停产。尼龙丝袜的全面停产,造成市面上的尼龙丝袜单价暴涨,每双从1.5美元涨到20美元,不仅如此,普通人家的女孩有钱也买不到。爱美的女孩们用惯了丝袜,突然买不到丝袜,让她们疯狂到用化妆品涂到腿上来充当丝袜,女孩们对丝袜的疯狂追求,让许多美军士兵身上喜欢携带一两双丝袜,他们这样做的意图那是再清楚不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军普通士兵的工资是50美元,对于吃穿由军队供应的他们来说,工资就是零花钱,从特殊渠道购买相对廉价的丝袜对他们来说是小意思,丝袜就这样成为美军士兵吸引女孩投怀送抱的宝贝。


降落伞、风衣和罐头这些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物品,曾经它们都是军用品,但这些物品后来渐渐都成为了人们的生活用品。

【我期待着你点击关注,欢迎留言交流】

10

谢邀。速溶咖啡算一个,完全为二战而生,后来却成了百姓饮品。第一代军用速溶咖啡无论是外观还是味道都像车轴润滑油。但巨大的市场促使多家饮品企业斥巨资研发,战争后期的速溶咖啡已经和今天的产品很像了。

军用转民用实在太常见,除了武器之外就没有什么不能转的。不过民用转军用你见过没?

丰田皮卡在中东地区销量颇佳。本来设计纯民用,摇身一变喷火龙。

如果有人问丰田“为什么你家皮卡可以这样玩”,相信回答一定是“无他,唯皮实矣”。

Topgear对著名型号Hilux进行极限测试。经历火烧、水淹、爆破、高空坠落等多重考验后,Hilux拖着残破的身躯回到演播厅,缺了一角的引擎盖下,四缸柴油发动机发出不屈的怒吼:“还!有!谁!”没错,这玩意还能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