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伯温:刘基是一位儒者,他经常借天象啊,算卦啊之类的找朱元璋谈话,不过是为了表达他的政治理想罢了。后来的历史表明,他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朱元璋是个爱护老百姓的好皇帝。

范蠡:也许不认识这个名字,他是跟越王勾践一起吃苦胆,吃了几十年。越国称霸以后,因为范蠡看透了勾践这人鹿脖子鹰钩鼻,只能一起吃苦不能一起享福,他去了齐国。后来范蠡做生意越做越大,过于招风,没办法只好跑到宋国一个叫“陶”的地方,于是被后人称作“陶朱公”。范蠡这人绝对是个人才,搞政治头脑一流,做生意更是高人一等。

姜子牙 :晚年出道但并未影响雄心壮志,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一直持续了近800年。

最佳贡献者
2

有一个,唐朝的中兴名将郭子仪!

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以一己之力担起复兴的重任,郭子仪是历史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注意,这个军事家是实打实的打出来的,军事上这一点可能郭子仪成就比诸葛亮要高。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为将,郭子仪可以说战功赫赫,收复两京的功绩是诸葛亮没有做到的,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无法成功收复汉朝两都。中兴大唐的成就可以说也是诸葛亮没有达到的,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致力于复兴汉室,可是最后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为臣,郭子仪就更比诸葛亮完美了,郭子仪是历史上为数不多或者说是仅有的为臣者能做到“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的人,这一点做的也比诸葛亮要好。诸葛亮因为权力之争曾和李严发生过政治斗争,而刘禅成年后,诸葛亮依旧没有还政于刘禅,这里也有可能是诸葛亮想复兴汉室以后还给刘禅一个完整的大汉吧,但是历史上太多功高盖主的名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唯独郭子仪善终了,这说明郭子仪也是有大智慧的,懂得为臣为人之道,这样的人在现在那就是官场的常青树啊。所以说,郭子仪可能比诸葛亮更接近完美吧!

3

刘伯温非常像,前知500年,后知500年,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不知道能不能称帝还是未知数,说不定还要去当乞丐呢!

4

诸葛亮这个人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说他聪明睿智,忠诚干练,勤劳努力,公正廉洁。在历史长河之中,这么多优秀的闪光点都聚集在一个人身上的,好像还真找不到第二个。

聪明睿智的人,没那么忠诚,比如司马懿。忠心耿耿的人未必就很干练,比如史可法。廉洁奉公的人,未必就聪明睿智,比如海瑞。

所以我们终于会发现,诸葛亮是历史上的独一份,他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其实是有道理的。分明可以成为曹操,可他偏偏就要做诸葛亮,这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当然了,在历史上人才很多,非要挑一挑,还真有那么几位跟他类似的,但是都没有他那么全面。

01万历首辅张居正,只是有点不廉洁。

张居正这个人已经算是接近完美的人了,他努力工作,低调行事,熬过了严嵩、徐阶和高拱的时代,自己走上了当朝首辅的位置。

  1. 那个时候万历皇帝年纪还很小,所以朝中大小事务全都由他一个人来说了算。那就相当于是诸葛亮辅佐刘禅的那12年的日子。
  2. 张居正辅政期间,努力实施改革,一条鞭法使得大明王朝国库收入倍增,为大明王朝延续了60年的寿命。
  3. 在战争方面,张居正合理任用戚继光等人,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组织抗倭活动,使得东海沿海地区免受倭寇的滋扰。

张居正鞠躬尽瘁,在首辅任上,为大明王朝努力了10年,最终因为过劳死而去世。这一点和诸葛亮极为相似,诸葛亮也是因为过度劳累而去世,可见他们都是工作狂。

比门启,饿死者十余辈。诚等尽发其诸子兄弟藏,得黄金万两,白金十余万两。其长子礼部主事敬修不胜刑,自诬服寄三十万金于省吾、篆及傅作舟等,寻自缢死。事闻,时行等与六卿大臣合疏,请少缓之;刑部尚书潘季驯疏尤激楚。诏留空宅一所、田十顷,赡其母。---《明史》

不过在廉洁方面,张居正的确做的不是很好,在他死后,一系列举报他贪污的人就冒出来了。而他本人的确曾经染指过庞大财富,为此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的。

诸葛亮的廉洁是非常出名的,当其他人都在争夺财富的时候,诸葛亮家里却只有一些田地,足够子孙过着安逸的生活就够了,况且他的子孙都为国捐躯了。

02晋武帝最信任的荆州都督羊祜。

司马家虽然不是什么好鸟,但是不能一棒子把司马家所有人都给打死,更不能把辅佐司马家的那些贤臣给雪藏了。

在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以后,羊祜被任命为都督荆州军事的总指挥官,他本来是支持曹家的,因为他是夏侯霸的女婿。

可是曹家大势已经,羊祜为此没有接受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征召,一直赋闲在家,直到司马炎上台以后,大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羊祜这才选择出山支持司马炎。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时谈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日。抗每告其戍曰:“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孙皓闻二境交和,以诘抗。抗曰:“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晋书》

天下三分的历史,导致百姓疾苦。为了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羊祜成为了伐吴的主要精神领袖。

他在镇守荆州的时候,做足了伐吴的所有准备。不管是对当地气候文化的熟悉,还是对山川地势的了解,这些都是羊祜留给晋武帝的重要财富。

可就在伐吴迁徙,羊祜这位老先生却溘然长逝了。为此司马炎极为悲痛,好在羊祜在临终前向司马炎推荐了杜预作为西路军总指挥,这才顺利完成了伐吴大业。

西晋灭了东吴以后,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计划。很多人只记得杜预、王濬、张华等人,只记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其实杜预等人的功劳,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羊祜,岂不闻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03李世民手下爱将李绩。

说李绩可能很多人都不认识,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徐茂公,又名徐世绩。这下子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瓦岗寨那个神算子军师。

其实李绩的形象完全不止于神算子军师,他归顺李世民以后,跟随李世民征讨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

  • 灭突厥:

突厥对中原王朝的影响,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十分显著了。为此每个中原王朝都很头疼,隋朝更是只用长城来挡住突厥人的进攻。

李绩在李世民的安排下,与柴绍、薛万彻等人合作,一起向突厥发起了进攻,李绩表现非常出色,俘虏了五万多突厥士兵,逼迫突厥可汗投降。此后李绩镇守并州16年,成为了唐王朝的活长城。

  • 镇压薛延陀:

薛延陀可汗联合各大部落提兵二十万南下,李绩带领六万大军与之相抗衡,在青山地区,打破薛延陀大军,斩杀三千多人,俘虏五万多人,马匹一万五千多匹。

  • 灭高句丽:

李绩跟随李世民一起讨伐高句丽,这个国家存在了七百多年,是辽东地区的一块硬骨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没什么成果。

围平壤月馀,高丽王藏遣泉男产帅首领九十八人,持白幡诣勣降,勣以礼接之。泉男建犹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皆败。男建以军事委僧信诚,信诚密遣人诣勣,请为内应。后五日,信诚开门,勣纵兵登城鼓噪,焚城四周,男建自刺,不死,遂擒之。高丽悉平。---《资治通鉴》

李绩多次大破高句丽大军,帮助李世民在辽东前线斩杀了高句丽一万多士兵,俘虏一万多士兵。在围攻安市城的时候,李绩带领一万多人斩杀对手两万多士兵,威震整个高句丽。在唐高宗时期灭亡高句丽,也是李绩的功劳。

这样一个人,当然也做到了出将入相的水平。李世民去世以后,李治上台将李绩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之职,并且加封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唐朝的宰相。

总结:这几个人类似诸葛亮,却又各自有比不上诸葛亮的地方。

相比较而言,这几个人在历史上已经十分闪亮了。可以说在各自朝代中的地位都不比诸葛亮差,甚至可以说高于诸葛亮。

可是他们身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是他们比不上诸葛亮的重要原因。比如说张居正,他是一位能臣干吏,也足够忠心,可是在贪污这一块的气质,也是拿捏的死死的。

羊祜纵然有灭吴的能力,也做了不少前期工作,可惜他这辈子没有动过多少刀兵,更没有带兵大举进攻的例子。至于李绩,他偏重于军事方面,内政上的能力却有些单薄。

参考资料:

《晋书》

《明史》

《资治通鉴》

5

诸葛亮完美不,我们全靠史书记载,一知半解,或许有神化部分。

而他的完美,是世人有目共睹,不管是为总理,还是作丈夫,都是完美的,而且古今独此一人。

6

我来说一个不是那么热门的人选——古代唯一一个施行一夫一妻制的君主:明孝宗朱祐樘。


朱祐樘为人诚恳踏实,勤俭节约,宽厚仁慈;为君礼贤下士,守法勤政,励精图治。

朱祐樘的一生并不是顺风顺水。可以说,他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朱祐樘的父亲朱见深(庙号宪宗)当年爱上了比他大17岁的宫女万氏,姐弟恋搞得不亦乐乎,致使万氏专宠后宫,飞扬跋扈,还为了万氏把当时的吴皇后都废了。

这万氏38岁生下皇长子,也因此被封为贵妃。可惜她的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此后再没有生育子嗣。因此她也容不下其她妃嫔们有子嗣,便对宪宗的子嗣大加迫害。

朱佑樘的生母是个姓纪的宫女,因一次宪宗宠幸而偶然怀孕。这事被万贵妃知道了,便要赐死纪氏。可是一来纪氏人缘很好,二来宫里所有人都对于宪宗没有儿子很着急,因此便偷偷救下纪氏,让她秘密地生下了孩子。

朱祐樘就这样在冷宫里偷偷地出生。此后,他一直在东躲西藏间成长,好在所有人都在帮助他们母子躲避万贵妃的搜查。就这样朱祐樘九死一生地活到了六岁。

有一天太监张敏服侍宪宗梳洗时听宪宗感叹:“我就要老了,可惜一个儿子都没有。”张敏觉得时机已到,赶紧让宪宗父子相认。宪宗非常开心地昭告天下,并立朱祐樘为太子,其母纪氏为淑妃。

万贵妃并没有因为宪宗的开心而开心。朱祐樘被立为太子不久,万贵妃就迫害死了淑妃及太监张敏。宪宗的母亲怕迟早朱祐樘也要遭迫害,赶紧将朱祐樘接来身边抚养。这样,朱祐樘在皇太后的庇佑下,终于得以长大成人。

万贵妃死后不久,宪宗也因伤心过度而亡。朱祐樘18岁时即位,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江山。



从小身世凄苦的朱祐樘见惯了人情冷暖,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养成了温厚而宽容的性格。登上皇帝宝座的他却从不奢侈浪费,反而节约俭省,勤勉从政,三观极正,是当朝及后世公认的明君贤主。他从谏如流,杜绝贪污腐败,举贤任能;在位期间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不仅挽救了宪宗留给他的烂摊子,更是让国家得以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奸佞不再当道,百姓安居乐业,后代的史学家们赞誉他所治理期间的盛世为“弘治中兴”。

朱祐樘体恤民情,减轻赋税,缓解百姓压力,所以中兴时期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另外,他还以人为本,废除苛刻的法律,删除多条《大明律》中原本的残暴法令,对各种刑罚都非常谨慎地使用。

朱祐樘待臣民非常宽厚,甚至连迫害他以及他生母的万贵妃的亲戚犯了错,也只是依法处置,丝毫没有利用此机会去报私仇。在明朝那个宦官当道的年代,朱祐樘更是很清醒地限制了宦官的权力,以确保宦官们不会一手遮天,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会有弱点么?答案是有。朱祐樘毕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改,就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帝王。

在那样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人很容易迷失。朱祐樘小时候的经历导致他生来体弱多病,也因此一度迷失在佛法中,以求长寿,从政后期有一段时间曾受宦官李广符箓祷祀的蛊惑,不理朝政,致使一些奸佞之辈有机会再次入宫,为祸朝廷。但是后来,朱祐樘在忠臣们的谏言中自我反省,幡然悔悟,开始再度恢复到勤勉政理的状态中。最后,由于其身体无法支撑这样繁重的政务,在36岁时,就不幸驾崩。而其死前,留给太子朱厚照,也就是下一任皇帝,最后的嘱托就是:“任用贤臣”。


这样的皇上,试问哪个臣民能不爱戴?明朝中后期文学家、理学家邓元锡曾这样评价朱祐樘治理下的盛世:“闻诸父老言,?敬皇帝之世,太平有象也。君臣恭和、海内雍安。兆氓益殷炽阜裕,学士争游情于三代两汉之文。洋洋巍巍,斯为盛。语曰:日中必礟[pào],即欲为国家建治平无疆之统,?斯千载一时矣。”

朱祐樘这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再无其她嫔妃,是古代皇家健康皇帝中凤毛麟角的一夫一妻制实践者。朱祐樘与张皇后一生伉俪情深,同食同卧,就像很多民间的平凡夫妻一样,感情很深。在那个盛行后宫佳丽三千的时代,只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就好像有上亿家产的人却一辈子只喝粥吃咸菜住平民公寓楼吧!当时,也有很多人建议他充盈后宫,朱祐樘却不为所动。一个人的做法与整个朝代的风气都不同,这需要多么坚定的信念!

后世分析朱祐樘六宫虚设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是真的与张皇后感情极好,用情无比专一(其实他父亲宪宗专宠万贵妃虽然害了很多人,但也算是一种专情的表现吧……这样说来,朱祐樘的专情也有一份家族遗传基因的功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从小生活在宫斗的戏码中,心里早已有了阴影,因此就给自己留了个清净的后宫。

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朱祐樘的做法都表现的让人无不敬佩。朱祐樘的皇陵中只合葬着张皇后一人,这也是历代皇陵中绝无仅有的景象。

朱祐樘短暂的一生结束了,他卓然的政绩和良善的品行却为后世传颂着。他该当得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的称号!

7

刘伯温

8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诸葛亮是一个被极大神化的人物,也是古人效仿的对象,然而,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或许并非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内政能力其实并不大高。

  诸葛亮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可称中国古代最受赞誉崇拜,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演义》还将他描绘成一个能神机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其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人生与品格,是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辅弼大臣形象,成为中国人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人物。

  诸葛亮的形象已经深深扎根在民众的心中,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的地位极为重要。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否符合这一形象?如果有相当差距的话,人们为什么要刻意塑造这个完美偶像?这个偶像在中国传统政法文化中又象征或意味着什么?……千万不要小觑这些问题,其中可隐藏着许多传统政治文化的秘密。

网络配图

  应该承认,诸葛亮是一位颇有智谋与成就的历史人物,二十七岁时的《隆中对》已见一斑,此后在辅佐刘备建立蜀国的过程中,也时有出彩的计谋或过人的胆略。然而从三国历史的大局来看,蜀汉是一个战败之国,许多战略上的失误与战术上的败笔,也都与诸葛亮有关。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不但是关羽的责任,同时也是掌握总局的诸葛亮几乎不作为的结果。

  再有刘备死后,诸葛亮对蜀国的经营也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才的储备、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捉襟见肘、自以为是。尤其是缺乏群策群力的谋略,往往一意孤行,对大将魏延抱有成见,使刘禅成为扶不起的阿斗,乃至蜀国很快灭亡。然而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有太多的人在为诸葛亮的形象工程涂脂抹粉,推崇备至,乃至将其塑造得近乎完美,从神化发展到妖化,杜撰出借东风、空城计之类的传奇故事,而使历史越来越离谱。

  问题在中国文化塑造出这样一个官员高大形象,其原因与目的何在?诸葛亮之所以能登上神坛,首先要归功于本人对主子忠贞的品质,在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状况下,依然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永安宫托孤时曾明确表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类诏书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它使诸葛亮可以名正言顺地取刘禅帝位而代之,同时刘备死后,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达九年之久,然而他却从来不存此“邪念”而依然忠心耿耿。

  与同时代人曹丕、司马炎诸人握有军政大权后最终篡位相比,似有天壤之别。曹操、司马懿、司马昭等人虽没有篡位,但逼宫、杀弑及宫廷政变的一系列行为,也使诸葛亮颇为忠贞的一生品行之魅力更相得益彰。加上其贤相、廉吏两者兼有的身份,其官奴人格完全符合最高统治者与制度文化的需要,是使统治保持稳定的支撑点,是缓和社会各种矛盾的润滑剂。总之,中国古代这样的官员十分罕见而难能可贵。在忠贞标准上,诸葛亮的家人与子孙亦无瑕疵。

网络配图

  其子诸葛瞻虽不具将帅才华,没能利用有利地势抵御魏军的进攻,致使魏军邓艾部长驱直入。但他继承了其父的“忠贞”衣钵,拒绝了邓艾表封“琅琊王”等高官厚禄的引诱,斩了来使以示决绝,并为蜀国战死于绵竹,壮烈成仁而不辱先父名节。其孙诸葛尚也同样“乃驰赴魏军而死”,又为祖父“忠贞”名节锦上添花。有如是不贰忠臣及后代,后世统治者与文化人当然要大加推崇。诸葛亮遂成为统治阶级与传统文化标榜推崇的一面旗帜。

  但认真考察一下诸葛亮统治下的蜀国,许多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一是庞大的国家机器与民众的沉重负担,只有九十多万人口的蜀国,官吏竟达四万多,军队更在十五万以上,平均二十七人养一个官,并负担近五个士兵。民众不但供养着这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青壮年主要在前线军队,后方生产第一线的,已大多为妇孺老幼。庞大的国家机器成为悬在民众头上的利剑。二是对民众的严密控制,用严刑峻法统治。

  据《蜀记》引郭冲五事,诸葛亮认为,刘璋治蜀时,刑法太轻,导致蜀人忘了君臣之道,所以他要“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其目的在维护君臣之道,维护统治的稳定。《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所谓“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虽说其德刑兼用而民无怨,然终掩盖不了严刑峻法的事实。总之,诸葛亮时代,西蜀是典型的战时经济体制,它的特点是一切服务于前线,一切都为了战争,民众的疾苦生死基本无暇顾及。有关记载只字不提民众遭受的战争苦难,只字不提蜀国人口急骤下降的事实。

  诸葛亮的计谋一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认为他足智多谋,天下无双。然而很少有人去思考一下,其计谋的用意与目的何在?因为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人间往往会多洒下一掬掬悲惨眼泪,国家常常又多了一片片的焦土,除了用人民的血肉给军阀们整合其势力范围,其锦囊妙计又有多少价值?为什么人们要崇拜整天用谋略去算计别人,去互相残杀,去争权夺地,去火烧,去水淹……连他自己都说:“吾虽有功于社稷,必损寿矣!”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担心呢?问题就在于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伏尸千万,血流成河,同时对环境、文化的破坏,这些诸葛亮心中都是有点清楚的,后人倒似乎一无感觉。

网络配图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时代使然,不必苛责个人。问题是后人为什么还要如此崇拜这些战争杀人的计谋?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身受其害,甚至被当作炮灰的平民百姓,却自觉自愿地在赞美、崇敬这些以计谋取胜的战神,这是一个民族的病态,还是一种文化的堕落?

  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

  三国时,诸葛亮以精于治国闻名于世,行兵布阵被司马懿称为“天下奇才”。在用人方面,诸葛亮也有过人之处。刘备初入蜀时,任命蒋琬为广都长,有一次刘备出外视察,突然来到广都,他见蒋琬“众事不治,时又沉醉,大怒,将加罪戮”。这时,诸葛亮出面为蒋琬求情,他说蒋琬是“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劝刘备重用蒋琬,使刘备对蒋琬刮目相看。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刘备兵力不足,“急书发益州兵”,诸葛亮正在犹疑之际,其僚属杨洪进言“无汉中则无蜀”,劝诸葛亮马上发兵。诸葛亮见杨洪见识不凡,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杨洪推荐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略,诸葛亮便请刘备任命何祗为广汉太守,“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仍不忘推荐蒋琬和费祎“可任大事”,后来蒋琬和费祎先后担任掌管国家军政的大司马一职,使蜀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了稳定。

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如何知人的?在《诸葛亮心书》中,诸葛亮说:夫人之性,莫难察焉,善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显然,诸葛亮主要从语言和行为两方面了解人,他认为通过问答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志向、操守以及如何应对变化,还可以了解人的见识、智谋和勇怯之情。通过用酒、财、约会来考察人,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和这个人是否廉洁、是否守信用。诸葛亮的知人术和《庄子·列御寇》提出的“九征”鉴人法(见7月15日《广州日报》B9版)有类似之处,是一种很实用的知人方法。

  诸葛亮的神化可能就是后人所提倡的衷心了吧。毕竟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在那个乱世是极为难得的。

9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认为,周恩来也是这样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周恩来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生,体现了鞠躬尽瘁、心怀天下、情系人民、智慧沉着、廉洁自律、高尚品德、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等近乎完人的品质,是全党的楷模,是人民的丰碑,希望我辈都能以他为偶像。

10

达芬奇。开挂的人生,公认的全才

除了是一位画家之外,还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巨匠、大哲学家、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擅长的领域太多,而且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不可思议的才华,恩格斯称他为巨人中的巨人,弗洛伊德叹为惊人,称其为人世间绝无仅有的旷世奇才,至今,仍有许多人怀疑他是未来的穿越者,甚至有人认为他曾受过外星人系统的教导,否则,一个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成就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达芬奇开挂的一生都干了些什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