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日本一样,都是欺软怕硬,只对强者低头,只有将其打服了,才能换来和平的曙光,以戈止武成为日后我国对外关系的宝贵经验。而我军在1962年克服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军事实力在越南渗透的压力等重重反华国际势力合围的不利影响下,还能将印度的精锐部队击溃,形成了我军的积极心理暗示,鼓舞我军日后在面对强敌时敢于亮剑,提高击败对手的自信。
战争爆发前,我国还处于西方国家的军事和外交封锁,印度凭借甘地的知名度和尼赫鲁提倡的不结盟运动,在国际的影响力上具有优势。然而印度却披着伪善的外衣,趁着我国实力虚弱时暗地里蚕食藏南地区。
中印两国的边界一般分为东,中,西三段,在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后,英国人单方面在地图上划了一条所谓的“约翰逊线”和一条“麦克马洪线”,侵吞了自古就属于我国的约12.5万公里的土地划入了英属印度的版图,为此埋下了中印边境冲突的祸根。
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趁着我国无暇西顾,在1951年将军队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并占领了藏南重镇达旺。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的险峻,我国争取一切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可能而不断进行外交斡旋。然而在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兴风作浪,偏袒印度的立场。美国也想以此牵制我国的发展。
有了两大强援的支持,尼赫鲁开始飘了,嗓门也开始变得大了起来。到1959年中印边界已经从冷对抗变成了可以听到枪响的军事冲突。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郎久爆发了双方军队第一次军事冲突。10月印军又几次在西段的空喀山口向我方边防部队开火。
11月7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建议两国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呼吁双方早日对此进行磋商。然而这却被尼赫鲁断然拒绝了,为了表达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诚意,我军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而且履行不开枪,不打靶,不打猎,不演习,不爆破等自我约束的军事行为。
1960年4月19日,周恩来总理亲自飞往新德里进行辩解会谈,这已经是我方第四次对此进行外交斡旋。尼赫鲁还是铁板一块,不肯退让,再次提出了12.5万平方公里的蛮横领土要求。第二年尼赫鲁还刺激中印边境的冲突,宣布了其“前进政策”,尽一切可能把国境线向前推进。到了1962年,印度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20多个军事据点,有的甚至已经直接越过了我军哨所的背后。
1962年9月17日,我国向印度发出了措词强硬的最后照会,而印度非但没有悬崖勒马,反而在这一天将印度的王牌部队派到了边境线的东段。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向我国境内的克节郎地区开进。这支部队是绰号“红鹰”的印度第4师第7步兵旅。二战中这支部队曾被编入英军第八集团军,参加过北非阿拉曼战役,而它的对手是隆美尔。印军这支部队是执行代号为“里窝那”的秘密军事行动,它的任务是在东线向我军发起进攻,妄想将麦克马洪线以北11公里的我国境内塔格拉山脊变成印度实际国界。
尼赫鲁还为此委任印度陆军总部参谋局长考尔中将任印军第四军军长,这个没有实战经验,仅凭与尼赫鲁的姻亲关系而扶摇直上的将军,很快就迎来了迎头痛击。此时时任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张国华主动请缨,我军很快组建了代号为419部队的前线作战指挥机构,下辖154团,155团,157团三个步兵团,以及32师的32团,和31团的一个营,炮兵308团,工兵136团,人数大约是10300人。
打的就是精锐
1962年10月4日,考尔抵达印度前线边防重镇提斯普尔,在他的排兵布阵中,克节郎河是主攻方向,那里已经部署了印军战斗力最强的第九遮普联队,还有一个连和一个中型机枪排。但是这支部队的4个步兵连却分布在大约12公里的沿河前线上,分布非常松散。它的整个部署过于前重后轻,从而让战线拉得过长而造成补给上的困难。
(考尔)
10月12日,尼赫鲁进行了战争总动员,扬言要把我军从中印边境上清除掉。张国华抵达拉萨后抱病坚持拟定作战计划。印军在克节郎地区大约部署了1300人,呈丁字形排列,这种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暴露了其左翼的要害。在初战慎重且一击必中的原则指示下,我军先进攻印军在克节郎的沙则一个旅的据点。
为了全歼印军第四师第七旅,张国华决定集中兵力从印军两翼猛攻,从其左翼实施突破,同时再迂回到印军背后的章多,对其指挥机构和补给基地进行打击,通过穿插将其切成数块后在各个击破。
(张国华)
而此时印度上下都以为我军不敢反击,对我军频繁的调动竟然没有引起其警觉,印度当时弥漫着一股迷之自信,还作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美梦。我军在无人的边境地区,依靠藏民人肩挑背扛或者牦牛运送军需物资,印度明显低估了我国军民的战斗决心。
1962年10月19日晚,我军各参战部队抵达克节郎河北岸,各部队进入前线阵地。此时河对岸的印军还被蒙在鼓里,在夜色的掩护下,我军中路部队开始横渡克节郎河,向其敌后穿插,我军一万多人部队在印军河边滩头阵地静悄悄地潜伏了下来。
1962年10月20日7点30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在我军枪林弹雨中,克节郎和章多的印军阵地猝不及防,所有在外露营的印军被赶进到了地堡掩体。期间印军曾尝试进行反炮火准备,不过已经为时已晚。在15分钟的炮火打击后,我军地面部队冲锋开始打响,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后来回忆道,那是令人窒息味道。
(达尔维)
印军暗堡密集,我军步兵不得不分批攻克。在短兵相接中,我军刚换装完毕的全新56式装备派上了用场,当时印军装备的冲锋枪是英军二战时期用过的司登冲锋枪,由于其射程较近(只有几十米)在高原并不适用,在高原上非常空旷,很远就能看到对方,印军的武器远距离打不着,近距离时早被我军的56式冲锋枪火力压制了。
此时我军集中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猛攻印度中路,直指印军在扯东哨所的据点。由于事先早已经被切断通讯联络,印军不能遥相呼应,在战斗阵型被炮火打乱后,印军陷入了各自为战的窘境。在10月20日清晨的战斗中,仅印度第四师第七旅就阵亡493人,所有建制部队作鸟兽散,印军只能选择撤退。首战我军共歼灭印军1897人,达尔维被俘。我军以牺牲451人,负伤334人的代价,换来了24小时消灭印军一个旅的军史奇迹。
遏制印军的嚣张气焰
印军首战兵败如山倒传到新德里后,尼赫鲁感觉自己捅了马蜂窝,连忙写信给美国求援。战前考尔曾戏谑地说,假如他的使命失败了,印度政府也难免要垮台。一语成谶几乎快要实现,1962年10月25日,印军在仓皇逃窜中,不发一枪一弹就向达旺河南逃,我军兵不血刃就收复了自1950年起被印度占领的藏南重镇达旺,我军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完美收官。
在休战期间,我国曾希望印度积极响应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并且双方武装力量各自后撤20公里,为此尼赫鲁依然拒绝。此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雷斯明确告诉尼赫鲁,肯尼迪支持印度在麦克马洪线的立场,并且美国将向印度提供十亿美元的援助。1962年11月4日,美国第一批军火援助抵达印度加尔各答,里面全是美制的重型武器。
印度此时以为只要配备了美制武器,就可能击败我军。此时我国军民仅用22天的时间,修建了一条从西藏山南的错那直通达旺前线的战备公路。印军在获得美国军援后,开始向中印边境增兵,在东段印军部署了一个军部,4个师部,8个旅,28个营约3万人。在达旺以南,印军已有陆军第四师的5个旅15个营约1.5万人。双方都意识到达旺将成中印边界东线的主战场。
达旺河以南是山势险峻的西山口,印军将其视为自然屏障,可以居高临下占领有利地形。西山口距印军在邦迪拉的据点仅一条公路,但印军沿着这条公路部署了大量的兵力,确保西山口一线不容有失。
这时我军陆军第55师从西宁调往到了达旺前线,第11师主力也从日喀则一带全部到达达旺。为了突破印军在西山口一带铜墙铁壁般的军事防御,张国华决定把主要突击方向选择在敌左侧后,大胆采取大纵深,大迂回的作战计划,吞掉西山口和德让宗的印军后,择机攻占邦迪拉。
而计划还为实施,印军就率先进攻。在此前惨败的考尔卷土重来,因为11月14日是尼赫鲁76岁的生日,为了拍其马屁,考尔想着拿下一场胜利为其贺寿,便下令在这一天发动对我军在瓦弄的进攻。而在瓦弄地区,我军的精锐部队第54军130师已经在等着他,130师是四野最能打的一个师之一,战前已经枕戈待旦,并且换上了苏制装备。
11月14日清晨,印军第11旅向我军控制的06高地发起冲击,战斗持续6小时后,在离山顶仅有50米的地方,印军就被我军130师发起反冲锋,激战一昼夜到16日拂晓后,我军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突破了印军的防御阵地。眼看着拍马屁计划不成,考尔只能灰溜溜地选择撤退。但我军岂能让其来去自如,印军第11旅在我军的追击下被切割成小股部队,最后像印军第七旅被围歼全军覆没。
瓦弄大捷后,我军计划在18日进行全线反击。我军在11月13日派遣一支1500人的部队,计划通过贝利小道绕到登班去堵住西山口的印军,将其消灭后,再狙击从新德里增援的印军。印军以为我军的进攻只能沿着公路进行,绝不可能绕道进行穿插。然而我军在当地藏民的向导下,找到了敌后穿插的贝利小道,这是英军贝利上尉划定麦克马洪线,勘察地形时发现的,没想到最终为我军所用。
这支突击部队被要求在18日总攻前到达登班,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军战士在负重30公斤下连续六天五夜进行强行军。在17日晚上这支奇兵按时到达登班,从而切断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唯一的进退之路。
当发现我军穿插部队出现在登班后,印军第四师师长连忙向上级请示,将驻守色拉的第62旅撤往德让宗,这个请求被拒绝后,62旅陷入了绝境。我军总攻开始以后。驻守在达旺的我军第55师和配属的两个炮兵团,开始沿着公路向南正面进攻,我军的神兵天降让印军守卫色拉的62旅一天就被打残了。
在攻下色拉后,我军立即奔向德让宗,驻守的印军第65旅未战斗就撤出了阵地,向已被切断退路的邦迪拉撤退。在遭到我军在邦迪拉的狙击后,恐慌的印军65旅挤在公路上,很快就溃散。到18号上午,驻守在邦迪拉的印军第48旅已经成独苗,此时印度还没知道前线溃败的消息,第48旅被命令派遣一支轻型坦克部队增援德让宗。印军的增援部队在狭窄的公路上与我军相遇,也是一击即溃,还丢掉了邦迪拉。20日凌晨,印军第48旅全部被击溃,我军三战三捷。在西山口—邦迪拉战役中,我军歼灭了印军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了第48旅,第35旅,第67旅,击毙和俘虏印军共5063人,我军牺牲220多人,伤477人。
此时我军已经来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前方已经是印度无险可守的阿萨姆平原,印度的边防重镇提斯普尔也即将面临我军洗礼。而我军西线部队已经突出到喀喇昆仑山口,先遣部队已经逼近印度河上游重镇楚舒勒,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300公里。
此时新德里正在召开议会,尼赫鲁告知了议员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全线溃败。在11月20日美国驻印度大使在给华盛顿的紧急报道中写道:“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这时候新德里到处弥漫着恐慌的情绪和谣言,甚至还出现了我军已经占领了提斯普尔,随时可以派伞兵空降新德里的消息。
而在西方镜头前的尼赫鲁仍然故作镇定,宣称其捍卫印度领土的决心。第二天尼赫鲁要求肯尼迪派遣战斗机和轰炸机参战。根据印度的请求,肯尼迪下令美军航母紧急驶往孟加拉湾,而就在这天,我国宣布全线停火,主动后撤,并且从12月1日其,我军将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而且从这条线再后撤20公里。
(沮丧的尼赫鲁)
尼赫鲁不明所以,还特地召见了我国驻印度大使询问。对于中印反击战的定义,实质是政治军事仗。当时我国处于的国际大环境,需要稳定西部边境的安全。而且在西藏高原海拔地区,养1个兵的消耗等于在内地养7个兵,战时的消耗更是相当于养十几个兵,这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艰苦时期确实非常吃力。另外在恶劣环境下,油料和弹药都不可能在当时获得持续的保障,打持久战迟早会被拖垮。在审时度势下,我军将印军的俘虏和缴获的武器一并归还给了印度。
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我军收复了中印边界西段的3.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以及东段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可惜的是由于补给跟不上,最终退回了战前的实质控制线。而在此后尽管中印边界的小摩擦不断,但是也凭借此役保持了50多年的和平状态,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成为了印军当时普遍的共识,此役我军打出了气势,打出了高风亮节,赢得了国际的声誉,并遏制了印度想进一步蚕食我国边境领土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