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抵上就如同鬼子割肚皮除了污染环境并没个卵用,甘地老头的饿肚皮其实也没啥大用。我统计了一下,甘地老头总共玩了17次饿肚皮,最短的那次1天,最长的3次足足有21天,偏偏最长那3次他的诉求一点都没被满足,只好继续吃饭。

而且这老头饿肚皮时提出的要求也不是印度独立,他其实是个挺精明的政客,不是愣头青,很清楚以印度独立为条件玩绝食最大的可能性是活活饿死。所以印度能够独立和他饿肚皮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靠的还是润公总结的真理。

“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蹲在一条起火的船上,不弃船就得和船一起沉没”——印度总督阿奇博尔德·珀西瓦尔·韦维尔

印度能够独立最直接的原因在于1946年2月18日的皇家印度海军兵变,说来可笑的是这次兵变真不是甘地老头煽动的,原因倒是非常印度,那帮水兵觉得自己的伙食不好,生活条件也不舒适。

然后他们很英国的组织了海军中央委员会,由通讯兵中尉穆罕默德·谢里夫担任担任主席,经过多轮讨论后委员会决定发动叛乱,叛乱的方式为罢工,俺们不干活儿了!好吧,我承认这还是很印度......

水兵大爷的罢工很快吸引了一群凑热闹的家伙,他们是皇家印度空军和皇家印度警察,他们混在一起搞事情,并对英国人施以残暴威胁。其内容包括自称“皇家印度海军”,并用左撇子的方式向英国人敬礼,把约翰牛羞辱的莫名其妙......

被羞辱的约翰牛自然不肯罢休,操家伙就冲了上去,把这帮二货一通暴打,没几天就把他们镇压了。说来搞笑的是整个过程中甘地老头一直像唐僧一样在旁边哔哔,你们怎么能搞叛乱呢?说好的非暴力呢?你们怎么敢不经过我们领导就做事情呢?

被哔哔到头昏脑涨的起义领袖穆罕默德·谢里夫实在是怕了这个老逗逼,为了不再听他哔哔,在印巴分治时谢里夫毅然投了巴基斯坦,成为巴铁海军的功勋上将,现在他虽然退休了,可依然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

这次海军叛乱很快被镇压,但造成的影响极其深远,首先这次大罢工由孟买席卷了整个印度,暴力抗争层出不穷,印度开始出现武力叛乱的苗头;其次是英国人开始担心印度裔军人的忠诚,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人在英军序列膨胀了30倍,一旦他们倒戈就是玉石俱焚。

最后几经权衡之下,英政府决定退出印度,让印度独立建国。也就是说印度独立最直接的诱因不是甘地老头的绝食,还是润公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英国是因为最后的统治基础——武力开始动摇才决定退出的。

“瞧那个伦敦大学法学院毕业、长于煽动的逗逼甘地啊,他居然开始光膀子装苦行僧了!”——毒舌之王丘吉尔

那么甘地老头对印度独立一点作用都没有吗?还真不是,这老兄其实扮演了一个不太高明的精神领袖角色。其实他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印度风情,如丘吉尔所说,甘地接受过完整的英国教育,还拿到了律师资格证。

从现实角度看他是殖民地精英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甘地最初没有反抗英国统治的欲望,直到被派去南非工作。在南非最初的时间甘地一向认为“英国第一,印度第二”,他和一般的红头狗腿子其实没啥区别。

后来这哥们被残酷的现实糊了一脸,因为不肯让出一等座,他被南非白人从火车里扔了出去。那一刻他才恍然大悟,再牛X的狗腿子也只是狗腿子,永远也当不了主人,于是开始在南非搞事情。

1915年他回到印度参加了国大党,但他很快就发现作为精英阶层不可能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这才开始缠着腰布,光膀子去乡下走街串巷。一边树立自己的亲民形象,一边忽悠老百姓别暴力反抗,咱们一起抵制英国货吧.....

其实如果我们把眼光拉的足够长远就会发现英国退出印度是历史必然,即使英国没被两次世界大战收拾的无力顾及印度也会让他们独立,只是时间会晚一点而已。因为整个世界的国家剥削体系已经从早期的原料掠夺变成了更快速的金融掠夺。

搞殖民地还需要大量统治成本,金融掠夺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操作就行,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典型的金融掠夺,这种短平快的方式几个月就卷走了泰国几十年的积蓄,用起来方便的多。

而如果没有甘地弄非暴力不合作的话,印度可能更早摆脱英国殖民,一战中印度在甘地的煽动下百万人加入英军,如果那些人在一战中闹独立会怎样?即使不闹,以此为条件和英国谈判又会怎么样?如果使用暴力手段的话,印度早就独立了,甘地做的一切没成就印度,只是成就了他自己。


总结起来吧,印度能够独立当然不是仅凭甘地绝食做到的,事实上他的非暴力不合作反而拖延了印度的独立时间。所谓“圣雄”之类的伟大封号和非暴力的高尚道德水准还是继续留给三哥吧,要不是恰好遇到完茄子的英国,印度大抵现在还挂圣乔治旗呢。最后留一段甘地老头评抗日战争的段子给大伙,看看这老兄圣人到什么境界。

从非暴力主义者的立场来看,我必须说,以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对付一个开化了的日本,还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样手段来抵抗侵略,这是不适当的。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使用毁灭手段。中国人可以告诉日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以两亿人给你,可是还剩下两亿人,我们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的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

我们真那么做了,今天估计骨头渣子都TM凉了.........

最佳贡献者
2


英国人连暴力都不怕,会怕印度人的非暴力?

自从英国人占了印度后,就一直把印度当牲口使唤,以及战场上的炮灰,比如八国联军北京上访,一战和二战,这里面主要都是印度人在前线替英国人打仗。到二战结束的时候,印度有120万的现代陆军,这些都是训练出来给英国人当炮灰的。

英国把印度当奶牛,大英帝国40%以上的GDP是印度人贡献的,在拥有印度之前,英国只能叫王国,正是殖民印度后,英国才成为一个帝国。

英国对印度的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把印度当牲口,疯狂的榨取印度的资源和原材料,同时把印度当作产品的倾销地;另一方面又非常爱护自己的奶牛,决不允许他人染指,比如三次出兵阿富汗就是为了赶跑老毛子,不给俄罗斯接近印度的机会。

印度给英国做了将近400年的牲口,不仅提供市场、兵源和廉价劳动力,还是大英帝国的打手,而且印度人几千年来练就了一身的被动技能,最大的美德就是“认命”,只要想想下辈子就能成为上等人,眼前的所有苦难也就都能忍受了。


就凭以上几点,英国人都不可能轻易放手印度,怎么会因为一个“绝食甘地”就让印度let it go呢?

放眼全世界,上哪去找像印度这么完美的殖民地?

但这样好事自然都不会持续太久,到了19世纪末,印度上层都在英国接受了西方的精英教育,而且看到欧洲各国都在独立,于是这些印度人也开始浮想联翩,忍不住幻想是不是印度也可以试着搞一把独立?这里面就有咱们的主人公甘地老师。

在民族主义崛起的背景下,印度的“国大党”上线了,这些精英一致决定要通过干革命,把英国佬赶跑,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但是吧,印度人对革命的理解和咱们不太一样,他们干得最多的就是号召人民抵制英国货,压根没想和英国人玩命。直到爱尔兰人爆发革命,给英国人折腾的够呛,最后英国人只留下了北爱尔兰,爱尔兰其他地盘全独立了。这件事给了印度精英很大的冲击,大家就开始琢磨,咱们跪了这么久,是不是可以站起来表示下反对意见啊?于是国大党就放飞了想象力,决定独立建国,通过改组就把绝食甘地推向了前台。

这里咱们简单介绍下甘老师。

甘地是土邦头领的儿子,原本是个害羞缅甸的印度教小伙子,13岁就娶了老婆,接受的是西方精英教育,在伦敦大学学的法律。45岁之前,他是个失败的法律顾问,站在法庭上连话都不敢说,简直是业界耻辱。45岁的时候突然就开了天眼,从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变成了一个滔滔不绝的雄辩大喷子,回国后四处演讲,向民众灌输自己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关于甘老师的具体操作,我这里就不重复了,其他的回答里写的都很充分。我在这里主要讲讲,为什么英国人能够对印度放手。

最开始,英国人对甘地的非暴力运动根本没放在心上,对于罢工的行为,英国人随便收买几个工贼,就能把罢工运动给瓦解了。

让英国最终决定放手的主要是两件事:

1.二战期间,为了哄印度参战,英国承诺二战结束后就让印度人独立。1945年,二战结束,印度表示不想过了,英国人自知理亏,很难找理由拒绝。二战期间,英国被德国堵在岛上天天猛轰,为了获得美国儿子的援助,英国把黄金、外汇和海外基地全都给了美国人,战后根本无法支撑镇压印度人的起义。更何况身边还有个恐怖份子爱尔兰。

2.英国高层对印度独立这事比较分裂,工党认为印度给大英帝国做了几百年的牲口,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也该让人家走了,更何况之前还答应了对方;而鹰派的头目丘吉尔觉得,不揍印度人就让他们独立,这不符合英国人的绅士形象啊,怎么的也得突突个几千人,再把印度肢解成一堆零件才够圆满啊!最终,英国人没有采纳鹰派的意见,这是因为工党上台了,丘吉尔没有被选上。


最后就是英国人无力再去管理印度,想独立就独立吧,不过作为知名的搅屎棍子,英国还是给印度挖了个大坑,把信奉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塔给划了出去,也就形成了今天的这个造型。

3

这个问题令甘地非常不爽,作为老鼠抗猫的斗争,简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姿势可以不优美,但气势一定不能输。所以就算绝食也是很多印度人在节省粮食,单凭甘地一个人不吃饭就让日不落帝国卷铺盖滚蛋了?别闹了好伐?

而且,作为打进印度的殖民者,喜提印度的英国从来都是左手枪炮,右手圣经,对于没事就绝食想不开的干瘦老头,英国就算再老态龙钟,对付印度这群“非暴民”也是砍瓜切菜的轻松加愉快。

但令这个日不落帝国极其尴尬的是,二战后的印度确实获得了民族独立,英国还真就是败在了这群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手里。

那么,是甘地的大爱无疆感动了湿婆,将英国殖民者赶出了印度吗?当然不是,英国之所以放弃印度,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英国自己。也就是说,是英国甩了印度,而不是被印度甩了,这种“主动性”不仅关系到英国的尊严,更关乎这些“绅士”的脸面。

所以静夜史认为,导致英国忍痛割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力不济

大英帝国的盛极而衰,是英国不得不从印度一去不回的根本原因。而加速英国衰落的,是两次世界大战。

虽然英国盛极而衰的拐点在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但相比于两次世界大战,布尔战争可爱得像隔壁的旺财。

由于一战中和同盟国的死磕,英国虽然收获了战胜国头衔,获得了优先分割战败国的权利,但英国却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数以百万计的生命以及数以亿计的资本,这让英国元气大伤。

虽然一战后的英国殖民地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但却让英国力不从心,所以不得不在1931年颁布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白人自治领大量权利。

但这种主动止损的方式并未阻碍英国的一落千丈,因为二战的爆发彻底将英国打回了原形。

因为丘吉尔的坚决抵抗,无视德国一再抛来的橄榄枝,因此英国陷入了和法西斯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动员军队超过700万,在世界各地与法西斯做斗争,虽然让英国人众志成城,避免了法兰西第二的命运,但抗击德国的英国也彻底失去了维持殖民地的能力。

等到二战结束,半死不活的英国终于在越来越多的印度人面前败下阵来。虽然印度人不抵抗,甚至伸出脖子让英国砍,但英国毕竟人少,所以为保存实力,印度最终成为英国的弃子。

2、策略失真

策略失真,是英国丢掉印度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全球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印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种并不突出的特色让英国从一开始对印度就没有“誓死守卫”的紧迫感。

所以,印度人多势众并不是吓退英国的根源,“不重视”才是。

当然,相比于英国在二战前后的选择,所谓的“重不重视”也没有那么重要。

二战爆发前,因为始终未能从一战中彻底恢复元气,英国不仅对迅速膨胀的纳粹德国采取了低三下四的绥靖政策,对于猥琐发育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采取了温和的方式,甚至扶持甘地对抗武装革命派,这让印度人看到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希望。

二战期间,为确保对印度的统治,英国再度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妥协,约定只要印度听话,要啥给啥,于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发不可收拾。

而因为在二战中元气大伤,英国彻底失去了一线强国的地位。为维持帝国的面子,继续在欧洲玩离岸平衡手,被打倒的英国顺势跪在美国面前,成为美国的忠实追随者。

而美国绝不是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的冤大头。成了美国的人,就要懂美国的规矩。为了维持自身优势,保持盟友的忠诚,美国最喜欢的就是打着反殖民主义的旗号煽动殖民地独立,对殖民帝国英法等国釜底抽薪,印度就是借助反殖民主义浪潮最终获得独立的。

可以说,英国放弃印度是自身一系列错误的结果,甘地作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袖固然作用很大,但不足以让英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4

印度的独立是国际形势变化造就的,甘地的主张和绝食固然推动了印度独立,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一、甘地为什么要倡导非暴力不结盟运动以及绝食抗议?

甘地倡导非暴力不结盟运动和绝食,有两方面原因。从主观上说,甘地是有神论者,相信人性善良,相信爱是一切。他认为只要自己不使用暴力,英国人就会被他打动,唤起内心的愧疚,放下手中的屠刀,与印度人和平的解决独立问题。

从客观上说,印度历史上没有统一过,即便英国人把它的土地一统了,但它实质上仍然是一个由无数个邦组成,且各邦之间还相互敌对的地理概念,不是一个有大一统思维的国家。当时的印度人很难团结一致,拿起武器共同对抗殖民者。

也就是说,印度的国情比较特殊,它的高种姓和低种姓合不来,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合不来,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更是合不来,地域之间还有矛盾,想靠单一的暴力革命手段促成各阶级人民团结起来赶走英国人,太不现实了。非暴力不合作这种看似奇葩的运动恰恰在印度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二、甘地的主张有没有起到效果?

实事求是的说,有效果。

印度国大党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纲领性策略之前,英国刚刚打完第一次世界大战,民众对非必要的战争、流血、屠杀很反感。如果印度人此时以暴力手段反抗英国,肯定还会有不少英国人支持政府镇压。但印度人以冷处理的形式对抗英国殖民当局,英国民众在面对一大群手无寸铁并且不反抗的印度人时,就下不去手里,镇压不仅从法理上说不过去,从国际舆论上更是说不过去。

其实为了瓦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政府一直在背后谋划,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转化为暴力行动,以此创造镇压的借口。比如1919年的“阿姆利则惨案”,英军故意促使几万印度人集会抗议,一天就打死两千多印度抗议民众。



这种事情放到某些国家,比如日本,压根就不是事,但放在英国那就是大事了。当屠杀的消息传回伦敦后,英国本土炸了锅,时任殖民事务大臣的丘吉尔迫于民意,带头要求处罚指挥屠杀的最高指挥官戴尔。导致戴尔最后被下议院强迫离开现役退休。



(“阿姆利则屠夫”雷金纳德·爱德华·戴尔)

丘吉尔为什么这么反感戴尔?因为站在他的角度看,此次屠杀极为失败。英国在全世界各地殖民地的统治,从来都是通过和当地人合作而实现的(也就是所谓的利用一部分印度人管理另一部分印度人),毕竟英国才多少人,要管理那么多的殖民地,不和本地人合作是无法实现的。而驻印英军屠杀手无寸铁的民众,这不仅导致英国内部扯皮,而且极大地削弱了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基础。既没有让印度人心甘情愿合作,反而使很多原本亲英国的印度买办开始支持甘地。

也就是说,甘地的主张虽然很怂,是一种投降主义。但在客观上,它把一盘散沙的印度人给拧成了一股绳。这为印度的独立创造了广泛的民众基础



第三,甘地推行的主张是不是印度独立的关键因素呢?

很显然,并不是。

甘地绝食,以及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当时有效果,是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上的。

①:一战后,英国国力衰退明显,对殖民地的控制力降低,殖民当局无法再以单纯的暴力手段维持统治。

②:美苏二战后强势崛起,两国都主张去殖民化,英国无法忽视这股反殖民浪潮给自己带来的国际压力。

③:英国人对土地不感兴趣,他们最重视的利益。当维持殖民地的投入大于收益时,英国人会选择放弃。

所以印度能独立,归根到底来说,就是甘地碰上了好说话的英国人。而英国人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也想主动撤了

如果统治印度的不是英国人,而是沙俄人或日本人,甘地的那套主张根本就没用。抗战爆发的前一年,甘地会见戴季陶,他认为中国应该用非暴力方式对付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暴力对抗。这话让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委员长听了都汗颜。从这也可以看出甘地的主张实际上有很大瓶颈。他把独立的主动权交给了殖民当局,而不是自己手上。



第四,印度独立,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暴力斗争相辅相成的结果。

前面说了,甘地的主张太过于被动,几乎完全把独立主动权交给了英国人,而印度独立前有三亿多人,既有印度教教徒,也有穆斯林,这么多形形色色的人,要说他们都支持甘地,陪甘地死耗,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事实上印度独立前,当时的独立派大致上分了三派势力。

一派是以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为代表的中间温和派,他们主张过议会选举以及宪政改革等手段,以合法的方式与英国人做斗争。

第二派是鲍斯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主张暴力斗争,包括武装斗争,借助国外势力,比如暗中与日本勾结等手段,赶走英国人。

第三派才是以甘地为代表的极端温和派,他们主张死耗到底,用爱感化英国人。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印度,不合作运动只不过是温和派中的一个派别,只是因为西方舆论对甘地的宣传导致他的影响极大,因此给人一种印度独立全靠甘地的错觉。而其他对印度独立有重要贡献的伟大领袖,比如前面提到的鲍斯和巴基斯坦国父真纳,却没有得到与之相对应的舆论宣传。

至于说谁的贡献更大,一半一半吧。这就跟美国黑人争取平权成功是一样的道理。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感化式斗争固然有贡献,但也不能忽视了美国“黑豹党”这种以暴力斗争震慑极右翼白人,为黑人争取来平权利益的另一股力量。

5

英属印度的经济对英国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二战后的英国尤为重要,总产值方面,超越近代工业化的日本,占据英国经济的40%还不止,这样一块宝地英国怎会放手呢?

英国放弃印度主要是自身问题,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弹冠相庆,英国自然也是如此,但高兴不过1.5秒,战后统计数据让英国垂下了高昂的头颅。

二战后英国的窘态

殖民地区暂时不提,连本土都成了烂摊子,国民总财富的1/4因战争而蒸发,大约70亿英镑,经济面临全面崩盘,出口额仅剩战前的1/3,债务倒是增加了2倍。

好在英国与美国关系不错,一个字“借”,战后重建借,发展经济借,恢复海军规模借?即便美国肯,英国也不肯,在二战中英国损失341艘军舰,这钱要是借过来加上利息,那不是卖肾能解决的问题。

对殖民地的统治渐渐无法维持,财力方面,以美苏1/7的军费恢复军力很难,所以实力上老虎变老猫,不及时撤退的话搞不好要撂在当场,换在以前还能用名头吓吓人,但是二战胜利后,东南亚立刻掀起反殖民地运动。

以当时英国的弱鸡状态,无法通过自身实力进行无休止地暴力镇压,NO MONEY NO GOOD。

东南亚独立浪潮

最不怕事的就是缅甸,在昂山的领导下,全国爆发大规模罢工,英国做出了让步,同意缅甸成为英国治下的自治区,缅甸人民当然不同意,再次爆发抗议运动,即便英国人暗杀了昂山也无济于事,所以只能灰头土脸的撤出缅甸。

这是当时的大趋势,东南亚人民反对一切殖民统治者,不止英国,荷兰、法国也是如此,当时的越南、柬埔寨、老挝、印尼、菲律宾等等国家统统要独立,英国也没有实力再装相了,所以偷换概念,将原来较强势的殖民色彩较重的“英帝国”替换为“英联邦”概念。

当时的大趋势如此,印度也是一样,英国同样抛出了自治邦概念,需要说明的是,英国人也有自己的帝王心术,他们施行的也是两派取中的管理模式,说白了就是你们自己窝里斗,我充当裁判,还是能拉偏手的那种裁判,谁也别做大,否则就等着挨削,甘地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中被培养出来的。

在当时那种内忧外困的状况下,非常容易产生极端暴力组织,也可以从思想和行动上综合一下,统称为暴力武装派,这些人觉得有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有通过暴力手段来解决,只能通过武力改变现状。

先别急着骂,这非常有道理,一个想保住既得利益拼命护着果子,一个饿的要死拼命要果子,您可以想下各国历史,都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也正是这些人改变了印度历史,哦······印度好像47年之前没有国家概念的历史,都是地区性质的,暂且这么说吧。

其实甘地算是个逆来顺受的脾气,历史赋予他这项重任还真是难为他了。

他曾经建议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激发全世界人民对法西斯德国的忿恨;

他曾经建议中国人不要抵抗,日本人杀2亿还剩2亿,日本人杀得手软了,就沦为中国的奴隶了······;

幸亏这种人没生在中国,我是不担心他能祸国殃民,倒是他这条小命恐怕活不长远,好歹算条性命,但英国人就喜欢甘地这脾气。

甘地绝食二三事

性格使然,甘地抗争的手段也比较奇葩,那就是绝食,绝食本身倒不奇葩,奇葩的是他绝食18次144天竟然没死。

国大党通过了英国人退出印度的决议,集体被抓,73岁的甘地开始了21天的绝食,毕竟岁数大了,没几天人就不行了,印度全国震动,全国通电搞串联,眼看暴动将起,美国国务卿照会英国大使,英国本土也陷于政治被动,最终甘地和国大党核心成员均被释放。

甘地的绝食也被用于“内部斗争”,比如“不可接触者”群体-贱民,只能从事最低等的工作,他们没有积蓄财产的可能,他们不被允许进入寺庙,子女也不许上学,甘地主动认贱民为女,为争取贱民入庙的权利绝食两次。

为了争取贱民权利,甘地几次差点饿死在狱中,英方总是适时的把他释放,以免沾染不必要的麻烦,毕竟甘地的号召力太强大了。

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印度教和穆斯林冲突,为保护穆斯林,甘地绝食,两派首领到他面前保证今后不再发起仇杀和流血冲突。几十年后,总督蒙巴顿也曾求助甘地解决两派冲突,因为没有人能制止他们,甘地虽然阻止了他们,但是又被别有用心的人挑起纷争,城内大乱,甘地绝食,在甘地绝食的第三天,印度教极端分子带着他们的武器扔到甘地脚下,并称愿意接受一切惩罚。

入夜,一辆卡车满载着印度教极端分子的所有武器停在甘地门前······

可就在转年,大规模冲突再次爆发,甘地再次绝食,此次病危,印度各教派领袖同时写了保证书,并共同发布和睦相处的声明。

甘地的绝食促成独立?这只是个引子而已

如果“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具备促成独立的效果,那早就世界和平人类大同了。

无论二战还是战后,印度的战略地位都非常高,是大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但是印度被英国捏在手里美国受到掣肘,当然不乐意喽,所以美国假惺惺的要求英国给予印度独立资格,美国的潜台词就是,为这事咱俩离,孩子愿意跟谁就跟谁,别被你一个人把持着。这是一个先让英国撒手,再攥在自己手里的过程。

“王冠上的宝石”是那么容易放弃的么,丘吉尔也不客气,直接就说“我们不放弃控制······我们不放弃控制真正的、最为光亮、最为珍贵的宝石,这颗宝石高于所有自治领”。

美国:《大西洋宪章》适用全球,包括印度。

英国:《大西洋宪章》适用全球,除了印度。

美国主张印度有资格做为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宣言上签字,英国反对,印度总督反水······最终英国才在不得已下放弃了自己的主张。

罗斯福认为,落后的殖民地政策不适于反法西斯战争,并愿意让菲律宾在1946年独立,英国的态度是,你随便,我不变。

当时从美国的底层民众到政府首脑,对印度都抱有广泛的同情(战略因素),甚至连老蒋都发电要求美国帮助印度独立,印度独立联盟主席萨瓦卡也致电罗斯福,质询是否能在战后保证印度独立,因为印度参与抵抗日军的条件之一就是战后独立。

美国国会的立场:让印度心甘情愿参战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觉得是为了印度而战,应向英国强烈要求给予印度自治地位。

美国实现政治主张以谁为代表人物呢-甘地。

随着二战进入白热化状态,印度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中国、英国内阁内部成员都有着程度不同的给予印度更多自由的建议,这时候英国的态度才刚刚有所松动。

仰光沦陷,美国真急眼了,无与伦比的愤怒,印度为独立也保持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战局,一旦日本象横扫东南亚一样搞定印度,后果不堪设想,老蒋也是压力山大。

当时的英国在印度太遭恨了,某些印度人为了打击英军甚至投奔了日本人······

在一次次的调解失败后,印度民众愤怒了,停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行动席卷全国,但遭到英国的残酷镇压,死者上万,被逮捕者高达15万。

也是在“英国退出印度”运动中,甘地、尼赫鲁同时被捕,甘地绝食,印度国内形势更为紧张,罗斯福因此与丘吉尔多次交涉沟通无果。

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改变,英国沦为2.5流国家,不得不渐渐面向现实,殖民地统治同属霸权主义,不再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潮流,对此英国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承认既往过失的同时,决定在印度推行体制改革,赋予印度自治领地位,实际上,印度的流血抗争从未停止。

二战后,美苏关系急剧转冷,印度再次成为香饽饽,成为较力中的必争之地,美国再次敦促英国以大局为重,给印度以自由,希望独立的印度可以站到西方阵营,哪怕中立也好,美国表态本身就助长了印度独立的势头,英国政府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同意力争在48年中之前移交政权给印度政府,并任命蒙巴顿收拾残局,最终印度在1947年8月15日独立,得偿所愿。

印度之所以能独立,是在二战期间多方博弈的结果,是二战过后、冷战前夕世界格局下多方博弈的结果,是世界潮流发生改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英国决定剔除外患侧重解决本土民生造成的,这当然也离不开印度人自身对殖民地统治的抗争,和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至于甘地可以说他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事实证明非暴力不合作并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只是间接助力而已,他更多的是起到了促成内部团结作用并解决了内部冲突问题,所以说绝食得以独立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美国多年的运作也给予英国一定压力,同时也是印度国内独立势力的助力,但美国始终没有过分强硬的要求英国听从自己的建议,这是战时盟友身份决定的,也是战后印度的战略地位下降造成的,至少已经不能和战时相比。

6

印度曾被英国女王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最为光亮而珍贵的宝石。”英国历史上的辉煌过往是全世界都不可否认的,但是英国也验证了“站得越高摔得越惨”这句话,最后英国连印度这个殖民地也没有保住。

谈到印度独立,就无法避开一个人,那就是甘地,这个以绝食来牵动独立的人。对!你没听错,印度独立和一场绝食运动分不开,听起来绝食像是一个无理取闹的人会做出来的事,没想到甘地也做这样的事。那么英国真的只是因为甘地带头绝食所以才放弃了印度吗?


答案显然是:否

丘吉尔曾明确的表示过:“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能再称为一个强国。”印度对英国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不是什么天塌的事,是绝对不会放弃的,像甘地绝食这样的事,英国会重视吗?

甘地一生绝食过17次,这是他所谓的“非暴力抵抗”方式,不知是绝食成瘾还是什么,在印度成功独立之后他还进行了一次绝食进行纪念,真的是匪夷所思。甘地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这样的革命方式获得了印度国民的支持,在印度具有很高的威望,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英国放过印度是因为怕甘地饿死引起动乱。


事实上可不是这样的。

  • 第一,英国在战争中失利,早已不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曾经殖民地遍世界都是,但是随着实力的下降,很多地方的相继独立了,印度也是蠢蠢欲动。此时英国正忙着本国的更新升级,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控制印度。
  • 第二,印度已是众矢之的,二战之中,日本崛起,在战争后期,日本不断进攻英法的海外殖民地,印度这么一块肥肉自然也在日本的清单之上。这个事件也引起了英国方面的高度重视,如果保印度就相当于要和日本对上,从目前英国的形式和日本的实力来看,权衡利弊,英国麻溜的扔了印度,你们抢吧!我先撤了。
  • 第三,除去外部因素不说,印度内部也没安定过,各种暴乱和反动运动不断,钱德拉·鲍丝领导的暴力反抗和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都让英国很是头痛。

  • 第四,第三方的干预也促使了英国的退步,所谓的第三方就是指中美两国。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中美两国在舆论和外交上都倒向了印度这一方。英国看局势不对,趁还没闹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赶紧放手。

甘地当然也没有白绝食

虽然印度独立很大程度上都是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甘地确实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印度人民对国家独立的渴望,甘地很好的抓住了民心,从精神层面上为印度独立提供基础。国民的意志力也是很强大的,再厉害的政府也堵不住悠悠众口。但是换句话说,当时的状况恐怕采用暴力方式可能印度独立会更早一些,毕竟甘地的肚皮没有手里的枪杆子强硬。

从历史层面看,印度独立是时代所趋,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7

印度的独立当然不全是甘地绝食换来的,而且他一生中的多次绝食也并非全是针对英国。

据记载,甘地一共公开绝食了18回。第一次是在1913年,他44岁的时候,最后一次是1948年,也就是甘地生命的最后一年。

1913年那回,是因为印度的一次男女“作风问题”引发的民间家族恩怨。甘地绝食了7天,并在之后的将近4个半月,一天只吃一顿饭。他想用这种行为为唤醒人们,赶紧停止纷争和内耗,保持印度人民的团结。

还有为印度内部宗教问题而绝食的时候。比如,1947年9月,此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刚刚分别建国。印度国内的大量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开始互相仇杀,还把北方的锡克教徒也卷进了冲突。

虽然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民众互相杀红了眼,但此时的甘地早已是印度人共同的“圣雄”,神明一般的存在。因此,印度境内的各族人民都对甘地充满着敬畏。在甘地绝食的压力下,加上英国爸爸的”调停“,双方勉强停止了冲突,答应和平解决问题。

甘地最后一次绝食,也跟这两个不省油的宗教有关。次年,1948年,印巴两国爆发了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甘地在重病中开始绝食。基于他老人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绝食促成了战争的尽早结束,间接避免了两个新生国家发生过多的伤亡。

当然,甘地的大多数绝食,还是针对的作威作福的英殖民者。

虽说甘地留给后世的形象都是典型的印度传统装扮,找不到任何工业化的痕迹,但实际上,他老人家是英国留学回来的,见过大世面,曾经非常仰慕西方社会的那一套。直到当律师的时候出差南非,在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出身印度高种姓阶层的甘地,被赤裸裸的划为了色人种。

在南非亲身遭遇到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后,甘地的三观迅速转变,回印度后就爆发了,开始到处演讲,宣传自己“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即,用和平的形式表示自己的“独立意愿”,比如静坐、罢课、罢市、罢工、抵制洋货等不合作行为来抗议英国的殖民统治,实在逼急了,也坚决不采用暴力,而是选择一种自虐活动——绝食抗议。

律师出身的甘地,虽然身材瘦小,但气场强大,只要一开口,没多大会儿,大家都能给说的心服口服,觉得特别有道理。于是,甘地靠着巡回演说积累了大量人气,坐拥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众多“粉丝”。所以,一旦甘地带头绝食,很多当权者都相当的不淡定,恨不得亲自下跪来求他老人家“吃一口”,以平息民怨。

基于自己绝食等“非暴力不合作”活动杠杠的效果,甘地也开始考虑向欧洲和咱们中国推广。甚至,他老人家还很天真的给二战初期的希特勒写了封亲笔信,劝说对方有事坐下来好商量,赶紧停止战争,千万别伤了和气...........还好,这信半路被英国特工中途给扣下了,根本就没有交到希特勒手中。

然而,在阿三哥自己的电影里,这个小插曲给刻意放大,还高于生活的卖力气升华了一番。

印度电影《甘地到希特勒》,开头就是甘地非常用心的在给希特勒写这封规劝信。

电影中,希特勒有机会亲自拜读了这封信。元首看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还做了剧烈的心理斗争。呵呵,这就是印度人演的希特勒。

1941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应英印政府邀请,访问印度。期间,被英国方面安排会见了甘地,想通过中国朋友来劝说甘地动员印度加入抗日同盟。

谁知,两人却反被甘地回应了一番大跌眼镜的说教。

说教的核心含义大致是——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用日本人一样的毁灭性质的暴力手段较量,要舍得一部分中国人去给日本人糟蹋,所谓的武装斗争,其实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用暴力的形式换来的和平,都不是真正的和平。

现在看,只能说,幸好他绝食抗议的对象是衰落中的英国,还讲点道貌岸然的“国际影响”和“国家声誉”,要换成前面提及的纳粹德国或者军国主义日本试试.....

不过,甘地的绝食用在英国老板身上,还真算是对症下药。

与咱们中国的大一统不同,印度是一个“分裂的多民族地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邦国割据的状态,所以才有了遍及各地的印度王公。当年盛极一时的莫卧儿王朝,除了开国的前一百年,后面的续岁月里,皇帝只是个空壳,根本没实权,甚至都得看地方王公们的脸色行事。

最终,在英国的殖民下,才攒出了近现代的印度版图。

到了19世纪,“英属印度”到达了印度版图的“巅峰"。

这片热土上,存在着160多个民族,200多种语言,印度教、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种姓制度,各邦国派系错综复杂,却没有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这种局面下,印度要成为现在这种统一的南亚大国,靠他们自己完成”大一统”,基本上没戏。

此情此景下,一旦各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民争先“武装”起来,不但很难拧成一股绳对抗英国,还可能将全印陷入更大的族群、宗教、土邦的混战之中。

此时,国大党主动追捧了“非暴力不合作”,把甘地奉为了灵魂式人物。在“非暴力不合作”的推广下,印度独立运动从一个少数上层知识分子依靠宪政改革的小团体行为,迅速演变成了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争取独立的,日渐成熟的大型全国运动。

此时的甘地已经成为印度人的圣雄,在国际上,尤其在殖民地人民当中,享有巨大的影响力。他的绝食一旦有了什么三长两短,势必会加深印度民众,甚至其他英殖民地人民对英国仇视,败坏了自己的国际声誉。因此,每次甘地一绝食,英国那边的当权者,也愁的吃不下饭。

加之,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折腾下,愈发力不从心,除了印度外,已经开始考虑逐渐放弃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了,而甘地和此时的印度,正好赶上了这个潮流。

总之,印度独立更多是亚非拉美独立运动大环境的刺激和英国国力衰退的必然结果。甘地的绝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主要因素。只不过甘地的“非暴力”理念最符合英国殖民者的利益,所以就被捧上了天。毕竟,印度的确就这么独立了,跟英国爸爸心平气和的抗议,双方几乎没费一枪一弹。

8

以下文字摘自美国人白修德撰写的《探索历史》记载了他的亲身经历,看看英国殖民者是如何镇压印度人的反抗的:

“就我个人记忆所及,这些意外事件中最令人难忘的事发生在八月的一个闷热的日子,也就是印度国大党投票决定起义的第二天上午。我坐在英国履带式轻型装甲车队的一辆装甲车上,穿过旧德里城一条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昌德尼查夫克大街。我们的装甲车队由苏格兰人组成,他们都是来自格拉斯哥贫民窟的粗野的年轻士兵,清一色的工党党员,满口脏话,但很讲义气。他们憎恨前任的英格兰军官,也讨厌以前碰到的中东地区的人,但是这天上午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满街都是暴徒,到处在流血;遭到毒打的学生挥舞着印度国大党绿黄两色的旗子高呼“永远自由”,从屋顶上朝着我们扔石头。我是同情暴动一方的,但是我懂得,年轻的苏格兰士兵也懂得,此时此刻如果英国的统治被推翻,让日本夺取了印度,那么战争就有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而且,如果那天上午抗议的人群战胜了我们,他们用指甲就会把我们撕成碎片的。不过,印度学生没有枪支,这支轻型装甲车队的年轻苏格兰社会主义者开始有条不紊地开枪射击,将屋顶上的印度人打倒,他们的尸体扑通扑通地坠落到街头。不到几分钟,这一队轻型装甲兵就“平定了”昌德尼查夫克大街。”

——[美]白修德:《探索历史》,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90-91页

也就是说,碰到向他们扔石头的印度人,英军士兵可以有条不紊地开枪将他们一一射杀。

印度人的命,在英国殖民者眼中,连根草都不如。

难道大英帝国会因为害怕一个糟老头子饿死,就放弃印度?

9

谢邀。

这问题实际上过高的估计了印度人的能力,并且过低的估计了英国人的决心。

现在咱们就来讲讲当年为什么英国人死都要退出印度。


印度:“烂泥糊不上墙”的文化内核

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起码的条件就是:

无论你在怎样,但是至少要在历史上登顶过人类的文明之巅。

这样才能证明你的文化、你的民族、你的能力是优秀的,才能得到世界的承认和尊重。

历史上像雅利安人建立的古罗马文明,中华民族的超级大国李唐王朝,游牧巅峰蒙古人建立的蒙元帝国,阿拉伯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

甚至连马其顿这样袖珍国家都诞生过亚历山大这样的战神等等。

可以说,世界上现存的主要的文明都曾在历史上有过辉煌的一面。

但唯独印度这个国家或者民族,在历史上是“人见人揍”、“人见人欺”的角色。

公元前1000年,雅利安民族因为小冰河世纪被迫南迁,不费吹灰之力就直接灭掉了吠陀时代的印度原住民,建立了种姓制度。同时期这拨人也到了中原,结果赶上“武丁中兴”,被武丁的老婆妇好包了饺子,全歼了。

盛唐时期五品小官王玄策出使印度受辱,之后打着大唐的旗号向沿途各国借了一帮佣兵就把印度国王给灭了。

印度历史上最强的莫卧儿帝国,是蒙古人当年征服印度建立的。在蒙元时代结束之后仍在印度存在了三百年,最后还是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给灭了。

总之在印度的整个历史上,只要是随便来一个入侵者,最后都能坐江山。因为整个印度民族连一点儿像样的反抗都没有,天生的“顺民”的料。


英国人的无奈:地主竟然被佃户吃恶心了。

近代英国人来了之后,给印度建设了庞大的下水道系统,铁路系统,看样子英国人是想长期呆下去的。

但是后来为什么英国人又跑了?不是印度人闹独立闹得手段有多高明。而是而是印度对英国来说,已经成了一个大包袱,他巴不得早点甩掉这个包袱。

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是人类历史上反抗侵略者的最奇葩行为:

一帮人啥也不干,就在人家殖民者的官邸门口静坐

你开枪打他吧,人家也不躲,中了子弹死了人家还挺高兴,下辈子他就可以投胎成为贵族了。因为印度的文化认为贱民被贵族打死了,那贱民下辈子就可以当贵族。

英国人开始的时候举行了几次武力镇压,你这边开枪开的越猛,人家那边死的越开心。人家英国人来印度是为了殖民,是为了挣钱,你这个往门口一坐啥也不干,英国人他怎么挣钱,所以最后愣是把英国人恶心透了,实在是拿这帮烂泥扶不上墙的人没辙了。

又见甘地那么闹腾,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让它独立好了。

烂泥就是烂泥,永远糊不上墙。

所以你看英国人走了这么多年,印度基建的底子还是英国人留下来的。他们自己哪怕是修了一点自己铁路了吗?修建了一条高标准的高速公路了吗?(印度的高速公路牛和自行车都能上去,你能开到八十迈算我输)

你以为靠着靠着纺车和禁欲,就能把印度把英国人从地图上赶走吗?痴心妄想!

英国人走的时候,心理上是极为庆幸的,很庆幸终于从这滩烂泥里面跳出来了。


蒋委员长的无奈:让日本杀两亿人,抗战就赢了

英国人的遭遇直接导致了整个西方世界,在内心深处是非常看不起印度的。

虽然在口头上捧着印度用以制衡中国,但是还时不时的嘲讽印度。

要不《文明六》里乱扔核弹的甘地文明你以为是是怎么来的?

最后说一则,当年蒋介石和甘地的往事。

1940年,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访问印度,希望在抗日战争当中获得印方的支持。

你猜甘地怎么说?

日本不是侵略你们,你们就让日本人杀,随便杀,你们也不要反抗,等日本人杀了2亿人之后,他们就害怕了,抗战就胜利了。

当时委员长气的鼻子都歪了,回头在日记里真直骂甘地是个智障。

你别不信,这是个真事!


我终于理解当年英国为啥死活都要撤出印度了


我是浪史君,有浪、有姿势的历史在起飞,欢迎各位看官再次光临。

10

对于我们这样奉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人来说,理解甘地的非暴力运动还是很困难的。其实甘地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抱有这样的思想,而是他在南非待了长达二十年之久,才形成了这种非暴力主义这种斗争策略,并且运动到印度身上。

甘地在1893年刚到南非不久就开始这种非暴力抵抗运动,当时南非的印度侨民受尽白种种姓主义的凌辱,就和造成我们上百年来都崇洋媚外的性格一样,这样的遭遇让印度侨民吃尽苦头,并且不知道怎么进行自卫,只能忍辱负重和听天由命。

就在甘地就要回印度时,当地的侨民为他举行了饯别宴会。在宴会开始之前,甘地翻看报纸的时候,看到一条消息说当地立法议会正在讨论剥夺印度侨民选举纳塔尔立法议会议员的权力。于是,这场宴会成了政治讨论会,也促使了甘地留下来领导这场斗争,这一留就是二十年。

但是甘地所谓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实质上却并不像他所说的那么高尚。甘地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主动寻衅滋事,引起对方使用暴力,造成社会不稳定,增加对方管理成本。同时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使对方遭到道德谴责。

这样的不抵抗其实也就对英国这样满口仁义道德的虚伪绅士有用,如果他的对手不是英国,而是德国日本这样的侵略者,甘地也许就壮烈牺牲了。要知道当年的英国人认为甘地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表面上讲友谊,背地里搞破坏,利用群众到处表演。

丘吉尔就在下院抨击甘地:“昔日伦敦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今天衣不遮体的滋事生非的苦行僧,竟然踏上副王宫殿的台阶,平起平坐与英王兼印度皇帝的代表谈判,这是多么令人作呕,令人感到耻辱的场面。”

但是不管怎么说,一边是满口仁义道德的英国绅士,一边是善于挖道德陷阱的非暴力抵抗者,

两帮人谁也别说谁虚伪。

英国之所以放弃印度,和甘地有点关系,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世界背景下,从殖民地撤离是一个大趋势,英国根本无法逆转。如果把甘地换成我们的伟大领袖,不仅英国得跑,印度的种族制度也许能得到全面的瓦解,民族意识能全面觉醒。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