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孙元良兵团八九万人竟然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淮海战役,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极其难得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从解放军方面来说,不管是围歼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和杜聿明三个兵团,亦或者是徐东阻击战、宿县攻坚战,都可圈可点。反观国军方面,几乎是整体上系统崩溃,完全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即使有零散的规划,也因为各作战兵团各怀鬼胎内讧严重而付诸东流。
淮海战役中最诡异的一幕便是,孙元良十六兵团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引发了后人无尽的遐想。
在孙元良自述的版本中,他身先士卒,冒死突围,最终九死一生脱离战场回到南京。当然,这也是蒋总裁和一众果粉相信的观点。在这个版本中,孙元良兵团重创解放军,才获得了突围逃生的机会。
在更多网友的版本中,孙元良带着三个军突围,自己先脱离战场,远远逃离,而三个军群龙无首发生营啸,国军士兵自己人打自己人,有一夜之间从8万人缩减到了400人。
真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听我给你仔细说说。
孙元良兵团于1948年9月成立,辖47军、41军和99军,虽说是孙元良叔叔孙震川军的老底子,却也是一水的美式装备,虽然比不上黄维邱清泉那样的主力兵团,却丝毫不亚于黄百韬和李弥这样的一般兵团。不过,这个兵团既然落到了孙元良手里,自然就是凶多吉少了。
淮海战役五大兵团,黄维兵团(原胡琏兵团)和邱清泉兵团,一直就是争夺中原的主力兵团。黄百韬更是在解放战争以来功勋卓著,尤其是豫东的帝丘店战役一举击溃华野重围,相当神勇。李弥虽然是第八军的,却也在临朐战役实现中央突破,重创华野,功劳不小。只有孙元良,是靠着裙带关系上来的。
淮海战役中国后期,黄百韬在碾庄被全歼,黄维在双堆集也是命悬一线,徐州已经成为孤城,于是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方向撤退,保全国军最后一支主力部队。当撤到河南永城附近时,蒋介石忽然命令转向东南,去双堆集营救黄维。就这样,杜聿明三个兵团30万人就被华野十几个纵队围在了陈官庄。
12月6日,华野已经完成了对杜聿明集团的包围。为了保住这30万大军,杜聿明与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三人商讨突围部署。会议最终决定放弃南突解救黄维的作战计划,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分别从西面、东北和西北突破。孙元良终于拿到了分散逃跑的命令,于是部署手下的军长和师长,“迅速脱离共军包围,转移到淮河北岸,与共军决战。今晚开始突围,一举脱离战场,到阜阳集中。”
突围前,孙元良命令手下数万大军将重型武器和装甲运输车辆及笨重行李全部破坏,炮兵牵引骡马改为骑兵乘马。可是,当大军即将出发时,孙元良忽然接到杜聿明派来的联络官,要求停止突围。孙元良哪里肯听,不仅打发了联络官,还命令通信营把所有电话线截断,电台也停止发报,即使是杜聿明指挥部发来的电报,也一概不收。
你以为孙元良是突围吗?你想的太简单了。孙元良认为,一旦自己突围,邱清泉和李弥不可能无动于衷,一定也会一起行动。于是,孙元良的部队居然直接绕到了邱清泉的阵地上,想跟在邱清泉屁股后面混出去。没想到,邱清泉命令部队死守阵地,不许乱动,孙元良兵团直接越过邱清泉第二兵团阵地,冲到了解放军的阻击阵地上。
这些丢掉了重武器的十六兵团士兵,自然无法攻破解放军防线,一触即溃。解放军趁势发起追击,十六兵团只好往回逃,进了第二兵团阵地。就这样,解放军、第二兵团、第十六兵团三方开始了一夜的大混战。最惨的,自然是既没有防御工事也没有重武器的孙元良兵团了,一夜之间全部崩溃。
经过一夜的混战,孙元良兵团只剩下不到一万的残兵败将,十六兵团的副参谋长熊顺义汇报,“第十六兵团在突围前根本未侦察突围路线,也未打突破口,没到黄昏就把重武器破坏,希望钻空子出去或靠第5军打出去。不料第5军没突围。我同孙元良乘吉普车一出火线,就遭敌人机枪扫射,大家滚下车,失了联系。现在许多官兵在第5军后方,被扣押起来了,请示处置办法。”
杜聿明觉得,这场突围本来就是孙元良坑了邱清泉,就干脆把十六兵团的一万残兵给了邱清泉。
作为兵团司令的孙元良化装成中尉副官,混在乱军之中,和师长陈仕俊等一些人逃至河南夏邑西南附近。孙元良所带的大部分士兵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大都主动向解放军和民兵缴械。但孙元良躲匿在农民床下,躲过了解放军的搜查。尔后又化装成农民,辗转12天,于18日逃到了河南信阳。
更搞笑的是,孙元良逃到南京,对蒋介石谈起自己如何大杀四方、奋勇突围、机智脱险。蒋介石对孙元良的机智十分赞赏,于是派他到四川重建第十六兵团。可是,孙元良重建了十六兵团不多久,这个兵团就集体向解放军缴械投降了。
事后,孙元良回忆这场战斗,非常生气地埋怨邱清泉,“邱清泉自己不突围,反而还命令第五军组织我军突围,让十六兵团被解放军和第二兵团两面夹击,最终覆亡。邱清泉实在是党国罪人!”
令人无语的是,孙元良一直活了103岁,成为黄埔一期将领中最后一个去世的。造了那么大的孽,还有这样的福气,真是老天无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