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直皖战争结束后,由于利益冲突,直系、奉系很快便由合作转向对立,于1922年4月28日正式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然而,这场战争混战不到一个月,奉系就被打回了关内。那么,准备许久的奉系为何会这么快就落败了呢?今天就从士兵素质角度来分析一下。

第一次直奉战争正式开打之前,奉系将领曾喊出了“投鞭断长江之流,走马观洛阳之花”的口号,其必胜之心可见一斑。当然,这也并非是奉系盲目自信,而是从纸面上看,他们确实占据了很大优势。

在参战人员上,这场战争张作霖一共投入了4个师、9个旅,约12万人,而吴佩孚仅投入了7个师、5个旅约10万人参战,其中还有接近半数要镇守后方,双方真实参战人数比例约为2:1。在武器装备上,奉军有用150门大炮、112挺机关枪,而直军只有100门大炮、100挺机关枪。

综合来看,张作霖对这场战争的投入,无论是军队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远在吴佩孚之上。然而张作霖还是失败了,不到一个月就有2万多奉军死于枪弹炮火之下,战伤及逃亡者也有1万余人,更有4万余人被围缴械,张作霖更是被迫放下颜面,向直系首领曹锟低头求和,换取喘息机会。

这场战争再次印证了一个非常普遍的道理:兵在精而不在多。

奉系虽然兵多将广,但是大多都是以前的绿林人士,这些人纪律观念、服从意识较差,缺乏战争所必备的韧性和全局观念,打了胜仗还可以,如果打了败仗很容易就树倒猢狲散。事实上,5 月26日林述栋在致王怀庆的报告中曾评价奉军,“ 兵无斗志,且退却时沿途抢掠,私囊已足,更无效死之心”。

绿林出身的奉军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量军官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甚至有些军官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打起仗来只知道一味地向前猛攻,不知退伏引诱、以诈取胜,面对吴佩孚的诱敌深入、迂回突袭等战术更是屡屡中招,根本应付不过来。

反而直系这边,虽然真正投入战场的士兵不多,但都是北洋军留下的嫡师,这些人南征北战,参与了十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兵油子”。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情况,他们都能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对于一些战场突发情况,中低层指挥官就能自行处置。

吴佩孚的嫡系军队第三师,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为了提高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吴佩孚几乎每天都要去训练场督训。士兵出身的连、排级军官,全部安排到随营学校或者军官讲习所轮训,对兵器、筑城、筑垒、射击等项目进行特训,吴佩孚更是会时不时讲授一些古今战史、兵法奇书。为了防止军中出现裙带关系,他以身作则,规定吴姓的“ 天、孚、道、运、隆,五”世永不叙用。

在吴佩孚的铁腕治军之下,所属军队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士兵服从意识好,打起仗来敢打硬拼,不畏生死,基本是指挥员指哪打哪;另一个是内聚力比较高,官兵思想比较统一,直军曾经数月发不出军饷,士兵表示“匈奴不死,何以家为,吾辈当先为人民除去巨害,庐墓田产得以保全,即吾辈之身家性命亦得保全,时机迫切,个人生命尚不暇计,又安能计及薪晌耶”。

所以,不管是面对皖军还是奉军,直军都表现出了一股超常的耐力和韧性,虽然一开始战局都对直军不利,但是直军从未出现树倒猢狲散的情况,反而是各路大军都玩命苦撑,直到吴佩孚以奇袭扭转战局。这两场战争给人的感觉就是,直系士兵都有一种信念,就是相信最后的胜利的一定会自己,所以他们能够容忍一时的失利。这种自信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对比之下,只能说张作霖领导的奉军是大而不强,而吴佩孚训练的直军则是小而不弱。两者在战场相遇,奉军可能会仗着人多武器好的优势,取得暂时的领先。但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胜利,那么直军的优势就会逐步显现,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