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清朝皇帝的画像是要挂在奉先殿里面祭祖用的。祭祖用的皇帝画像非常大,通常一米多长。当时的照片尺寸,而且还是黑白照片,能挂着祭祖吗?

(奉先殿内的清朝皇帝、皇后画像)

现在网上最常见的清朝皇帝画像,是最严肃的朝服像。朝服画像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摆的。溥仪没有朝服画像,是因为他退位的时候只有六岁,还没有成年。



这张溥仪的照片是1917年7月1日溥仪复辟时照的,当时他只有12岁,也没有成年。未成年的皇帝,都是不画朝服像的。

所以,不是因为照相机的出现后,溥仪用照片代替了画像。而是溥仪因为年龄太小,根本就没有给自己画朝服像。


那么可能就有人问了,溥仪成年后为什么没给自己补一张画像呢?

因为1919年,苏格兰人庄士敦给14岁的溥仪当老师后,对他的人生观,改变非常大。1922年,16岁的溥仪把辫子给剪了。溥仪对满族的传统服饰不感兴趣,改穿西服。

皇帝朝服像一般要画上几个月,对于当时的溥仪来说,太过于繁琐,干脆也一并略去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溥仪是这个样子的。或者是西式的戎装照。


另外多说几句,皇帝、皇后、太后的画像除了朝服像外。还有很多生活画像。只要不是用于正式的祭祖,都可以用照片代替。


(慈禧的朝服画像和私人照片)

比如说慈禧,画像和照片她都有。但是只有上图中,左边的朝服像可以挂到奉先殿内。而右边的私人照片,是不行的,只能用于私下装比用。

再比如慈禧的菩萨照,雍正皇帝也有类似的画像。如果当时有照相机,雍正肯定也会用照片代替画像。

(慈禧装比照)


(雍正皇帝的私人画像)

最后做个总结。如果溥仪是成年后再退位,他肯定也会有正式的朝服画像。但是溥仪六岁就退位了,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画。

同治和光绪时期,对照相机这个东西还非常抵触。尤其是同治皇帝,一直养在深宫之中,19岁就得了天花病驾崩。没有照片很正常。

光绪倒是有照片,但都只是平时的生活照,没有照过身穿朝服的照片。因为,朝服是上朝时穿的,不可能让摄影师跑到皇宫,在上朝时给光绪照相。

所以,同治没有照片,是因为他那个时候宫里还没有照相机。光绪的照片,也没有朝服照。但是,不管同治和光绪有没有照片。照片是不能摆入奉先殿的,所以一定会有朝服画像。

溥仪没有画像,是因为他退位了。后来还被赶出了皇宫。他自己也不爱穿龙袍,自然也就没机会给自己画朝服画像了。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其实就是那些画像属于皇家绘制的先皇遗像,废帝溥仪没有能够享受这个待遇。

目前常见的清朝十二帝的朝服像是清政府皇家绘制机构——清宫造办处如意馆的作品,其性质和用途相当于祖宗像,即供瞻仰祭拜,主要陈列在景山寿皇殿等处,也就是说只有故去的君王才会被绘制这种画像。而溥仪去世时,清王朝早已灭亡,相应的绘制机构以及制度也都无存,所以溥仪去世之后并没有这样的一幅画像,后人往往以其朝服照片来替代。

除了君王之外,诸如故去的皇太后、皇后等,也会有这类的画像传世。

另外,前面有位朋友所说慈禧太后对照相这种新生事物有排斥心理是不对的。事实上,慈禧太后非常热衷于拍照,目前留存的清宫人物照片中,有大量就是慈禧的照片,其中除了正装照之外,还有大量着戏装,扮成佛装的照片,诸如慈禧打扮成观音大士,李莲英等扮成善财童子的照片。与之相反,光绪皇帝的思想保守,对照相等新生事物并不感兴趣。

在清末,有一组十分有趣的抓拍的照片,出现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参加某次礼仪活动时。西方摄影师将拍摄机位至于高处,从院墙上向下抓拍,当发现这位摄影师后,慈禧和光绪两人的表现截然不同。光绪选择的是埋头前进,置之不理,只拍摄到了皇帝的背影,光绪帝身边的大臣、太监等也都是一脸严肃。而当慈禧太后看到摄影师时,竟然微笑着抬头向爬在院墙上的摄影师招手致意,周遭的大臣、太监也都在哈哈大笑。

3

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末时期的肖像画比照片显的更完美,肖像画是可以着色的而照片只能是黑白的,其他人用这种黑白且带有瑕疵的照片代替肖像画,但是皇帝是不能用这样不完美的照片的,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皇帝之像有特殊要求

清末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不能把衣服的颜色拍出来,也就是说不能把皇帝身上穿着的代表皇权的黄色龙袍体现出来,所以这种照片不适合当做正式的皇帝相来用,封建时代的帝王很看重这些的。

那时候的照片尺寸肯定是很小的,而以往历代皇帝的画像都是真人画像,应当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画的而且是着色的,如果把小小张的带有瑕疵的黑白照片跟很大张的彩色肖像画并排在一起会显得很奇怪很不协调。

当时还没有修图技术,照片拍出来的只是人物真实的样貌,而皇帝的肖像是需要适当美化的,那时候的照片不具备美化功能,倒是肖像画可以做到适当的美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朝历代皇帝肖像画应该是很接近真人相貌的,但绝对也是有适当美化过的,比如脸上的皮肤斑点之类的瑕疵是不会画出来的。

溥仪的情况比较特殊

溥仪登基时才3岁,清朝灭亡时溥仪也才6岁,在溥仪登基到退位这几年间肯定有拍过照片,但是正如上文所述这些照片是不能用作正式用途的。

而溥仪在登基到退位期间年龄都还小应该是没有穿龙袍的彩色肖像画,清代皇帝一般不会那么小就有彩色肖像画的。张勋复辟时溥仪已经12岁了,那时候溥仪其实是有穿龙袍拍照的,不过也是黑色的照片。

至于后来溥仪成为“伪满洲”政权的“皇帝”后,他是希望穿龙袍的,但是这时期日本人不允许溥仪穿龙袍,而是让他穿元帅的服装。

其实溥仪真要想像历代皇帝那样留下一张穿龙袍的着色画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这样做是没意义的,因为这时候清朝都已经灭亡了,新时代的人并不会特意将溥仪的皇帝画像与清朝历代皇帝并排在一起,反而是用张勋复辟时溥仪的那张黑白照片作为满清十二帝组像之一更为合适,一方面这张照片中溥仪是身着龙袍的,这样能体现溥仪曾经是皇帝,另一方面这张照片是黑白的,这样又能与之前的历代皇帝区别开来。

以上正是满清十二帝组像中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为什么不用照片而用着色肖像画的原因,当然这也仅仅是本人的一些观点。

4

历代皇帝像一般都是皇帝生前画好的,极个别是刚登基没多久去世而画的。一般幼帝都是要等到亲政时(十六岁,玄烨运气好掰倒鳌拜提前两年亲政)才画画像的,不然玄烨,朱翊钧等年少即位的为什么没有少年时的画像,这也就说得通溥仪没有画像了,因为溥仪三岁即位,没等到亲政清朝就寿终正寝了,既然不是皇帝了也就不用画像了。当然,清朝灭亡后画的画像是有的,但不是清朝皇帝画像,自然不能和清朝皇帝画像摆在一起。任满洲国皇帝画像也有,到那时满洲国皇帝并不是满清皇帝。

而你所说的同治光绪自然也有照片,只是中国历朝都是放画像的(也只能是放画像因为以前没相机),放照片不符合礼制,中国一向对礼制方面都很注重,更何况封建社会。而且就算到了现在,其他君主立宪的国家的国王也都还保留着画像的制度,只是相对以前,没有那么严肃了。溥仪那是因为没有画像才放照片的。

5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题主的问题里其实包含了两个背景,一个背景是画像,一个背景是照片,这画像和照片使用的场合也不一样。


满清十二帝的画像,指的是挂在奉先殿里祭祖时用的画像,此画像非常之大,在满清时期,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生日)、册封及先帝、先后圣诞(生日)、忌辰、清明等,皇帝们都需要亲自到奉先殿给列祖列宗祭祀,以表达对先祖们的尊敬。这奉先殿里不仅挂着满清十二帝,还挂着皇太后、皇后等画像。

但细心的人会发现,这满清十二帝内没有溥仪的画像,只有照片,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都知道溥仪虽说是满清的最后一位皇帝,但其在位时间很短,退位时只有6岁,还是个孩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没法有此画像的,因为这些画像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身着朝服。未成年的皇帝是没有朝服的,所以,这也是为啥溥仪没有朝服画像的原因。


再加上,溥仪这位皇帝和满清其他皇帝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溥仪所处的环境,满清文化早已成为了腐朽的代表,当时西方列强的新思维正在逐渐闯入中华土地上,溥仪也当仁不让,在英文老师庄士敦的影响下,溥仪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像他的祖宗们,盲目自大,觉得大清是无所不能,当时的大清已经苟延残喘,溥仪在这种环境下,对满清的种种文化也产生了不满,终于,在1922年,溥仪剪掉了自己的辫子,而且,不仅剪掉了辫子,溥仪的着装也开始逐渐西方化,改装了西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溥仪照片基本上都是身着西服,以及身着戎装了。

我看有人说之所以,溥仪有照片,是因为溥仪所处的那个年代已经普及了照相机,这只是表面原因,因为正如题主所述,同治和光绪年间,照相机也开始在满清出现,而造成如此悬殊结果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和当事人自身有关系。


溥仪在庄士敦等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心底早已对满清文化开始抛弃,甚至鄙夷,这从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自传中就可以看到,他多次提出质疑,逐渐开放迎接新事物的态度,则是让溥仪放弃身着朝服,改为西装的关键因素。


另外一个因素,我们在前文提到过,未成年的皇帝是无法穿朝服画画像的,溥仪在未成年就退位了,即使后来复辟,也只有12岁,远未到成年的年龄,在16岁时,溥仪更是与满清文化彻底划清界限:剪掉了辫子。可以说,无论是时代还是环境,都没有给过溥仪身着朝服,来一个画像的机会。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喜欢我的回答还请点赞及关注~

6

首先要说明一些,历朝历代皇帝都要有画像,就像现在一些企业的人员组织架构一样。其实跟照片一样,还不如照片,但是无奈,古代没有相机,只能退而求其次,画个画像了。

虽然清朝后期,相机已经被引进了。但是那时候,大家只是把相机当成一种娱乐设施,并没有用于生产实践。清朝皇室更是傲慢无比,心想这黄毛猴子造出来的东西,把我的绝世容颜照的乌起码黑的,不能用。还是等以后,我们中国人创造了PS和十级美颜再说吧,我大清的画师画的又逼真美颜效果又好,我为何还用这等洋货。

于是,大清的皇帝就都沿用古代画像的方式作为正式场合的照片。虽然那时候有,但是根据理法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来讲,还是画像容易被接受。到了慈禧那一代,还觉得照相跟放炮一样很恐怖。

而溥仪就不一样了,还没亲政大清就亡了,甚至都没有正儿八经画张画像,但是他那时候跟外国人走的比较近,对洋货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先人,所以才会有照片。

7

同治皇帝时期,相机技术还不是很普及,更何况清朝时认为照相会摄魂。光绪皇帝是有照片的,光绪和珍妃偷偷拍了不少照片,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视西方来的相机为妖物,照片被毁掉了,光绪弟弟冒死留下一张,其他照片有学者认为是假的,只承认这一张是真的。最后感谢网友邀请!

8

你说的是1903年两宫从河北保定回銮时,摄影师拍摄下的画面,慈禧向其招手。而目前光绪皇帝是只有一张照片留存于世的,至于同治皇帝,他是没有照片的,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拒绝一切新生事物进紫禁城的,包括电灯等。按理说,同治皇帝是应该有照片的,有一个证据可以证明:那就是北京政变后,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奕欣任首任总理大臣,当时奕欣在衙门办公(1861年),一位外国摄影师抓拍了奕欣的照片,当时奕欣表情凝重,怒骂了这位外国使节,其实这张照片大家应该都看过,就是恭亲王奕欣斜着脸拍摄的,端坐在那,比较清晰

9

光绪还是有照片的,红箭头那个就是。

只是没有正规的照片,这张随拍应该是。

10

满清十二帝的组像主要功能是供奉于奉天殿祭祀用的,所以用了非常正规的皇帝朝服画像。

而溥仪非常的特殊,他在六岁的时候就被迫退位了,也就没有正式的皇帝朝服画像。难道他做皇帝没有画像吗?不是的,虽然作为皇帝必须要画朝服画像,但是只能是给成年皇帝画像。

这涉及到中国古代帝王的祭祀文化,末成年的皇帝是不享受画像挂在太庙的待遇的,其实也可以理解,大家祭拜的时候抬头一看,死去的皇帝是个几岁的娃娃,感觉不够严肃,所以只有成年的皇帝才有资格画像。

溥仪作为皇帝的时候没有画像就能理解了,而此时清朝末期,照相机和照相技术已经传入了中国,虽然非常的罕见,但作为皇家还是能够接触到这些世界先进技术和器材的,比如慈禧就很喜欢照相,现在也保留了非常多的清末的真实皇宫照片。

照片中的溥仪是在1917年的时候,张勋复辟时候照的正式皇帝照片,而此时溥仪依然还没有成年,还是不能画皇帝画像,当然这和当时的条件有关系,溥仪复辟再次登基只闹腾了几天,而画一幅大幅的皇帝画像,至少几个月,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让画师来给他画。

其实在同治和光绪朝,照相机就已经传入宫廷了,但两位皇帝对此西洋的“奇巧淫技”非常的不屑,不喜欢照相,同治皇帝是没有任何的照片流传下来,而光绪帝的照片也非常的少,甚至都没有一张确切的正面照片,倒是当时的慈禧太后接纳和喜欢了照相,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真实宫廷影像资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