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邀!

前些日子在上回答了一个关于乾隆诗友的问题,资料还在手头,案上也有大部头的《清诗汇》。所以挤出时间优先回答这个问题。

稍稍做了点细活儿,查了一下《清诗汇》中选录乾隆的五十六首诗,共五千字左右。(《清诗汇》是竖排无标点符号的),较长的一首《玉甕歌》四百四十字左右。短的一首标题挺长《李慎修奏对劝勿以诗为能甚韪其言而结习未忘焉因题以志吾过》,诗文二十八字。其它的诗每首大多在一、二百字。大概算算,五十六首诗五千字,每首平均九十字左右。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多首,按此估算,每首九十字就是四百万字左右,而且不算标题。更何况写诗即使是打油体,也得简单构思一下,顺顺句啊。如果是律诗还要调调平仄、看看韵律。那么,说这四万多首诗都是乾隆自己写的,无人代笔,你相信吗?我不相信。大领导还有文字秘书呢,皇帝的翰林编修侍从能少了吗?史料中记载乾隆有五位词臣:大学士梁思正、刑部尚书张照、吏部尚书汪由敦、刑部尚书衔侍郎钱陈群、礼部尚书衔侍郎沈德潜。这五位均有诗才,他们和乾隆可不光是切磋诗艺,其中的沈德潜曾多次以齿衰病噎为由请求退休,乾隆不批:你得把我的诗集编辑校正完了才能走。

其二,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多年(含禅位于十五子颙琰后自封为太上皇帝继续训政的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已超过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六十一年。虽然后人对其评价毁誉参半,但客观地说,其当皇帝的前期、中期还是很有作为的,政治上矫正祖父康熙之“宽”和父皇雍正之“严”弊端,用“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使乾隆朝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气象;外交上有“十全武功”,开疆扩土,把新疆维族等地巩固在中央政权之下;文治方面组织了多次像编撰《四库全书》、《大清会典》、《周易述义》等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其中工程浩大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保存了许多珍贵古籍,成为中国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在位期间,乾隆还六下江南,这可不是一般的个人旅游,而是声势浩大的皇帝出游,每次出行队伍都在万人以上,极尽奢靡繁华。你说说:乾隆当皇帝干了这么多大事:政治、吏治、军事、文化、游玩,虽然每件大事、大工程不会是皇帝亲力亲为,但决定权、掌舵总是要他操心的,他有大把的时间去写那四万多首诗吗?肯定有人代笔,具体代笔的方式你猜吧。可能有他说个大概思路,侍从捉笔的、也可能有手下词臣揣摩皇帝心思写好把署名权献给皇帝的。我看了《清诗汇》中的乾隆的五十六首诗,感觉大多是“办公体”、“叙事体”。没啥文采,这也是乾隆作诗数量占第一、却几乎默默无闻的原因吧。

两张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佳贡献者
2

乾隆在位64年,算起来也就两万多天,但是他留下来的诗却超过40000,这么算来,就是平均每天作两首,也要60年不间断。

质和量从来没人做的很好,打个比方,现在最强的海上兵器是航母,可是一艘航母要造好几年,但是在一战的时候,因为航母直接由商船改制,所以几天就能做一艘。乾隆也是如此,数量上来了,但是质量就下去了。

我们知道古人作诗有个词很重要——推敲,就是说写完了之后,要反复精修,力求把各个方面都做到最好,然后才会得意地给别人看,所以整本全唐诗也就4万多首诗,竟然和乾隆一个人的产量相差不多。

平均一天两首诗的产量,当然没时间去推敲了,所以乾隆的诗多半水平极差,要么平淡如水,要么晦涩难懂,更让人感到难受的是,为了押韵,他还自己造字。

那么,这么多首诗,究竟是不是有人给他带笔写的?显然不是。

我们知道,乾隆也是个文化人,而且经常要主持殿试,别人的文采好不好,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请人代笔,那也是因为自己的诗写的不好,所以请人来做。

那既然是叫人来为他代笔,他会找一个文笔很差的人,写下那么多低质的诗篇吗?当然不会。所以,这些诗词应该都是他写的。

那这么多诗,都是他写的吗?他真的能写得过来吗?这个问题又回到前面的说法去了,好诗是需要推敲的,但是翻开他留下来的诗,我们看到的几乎没有一首精品诗,可见这些诗根本没有经过反复的推敲,应该都是初稿即成稿。

讲真,笔者也能达到这个产量,甚至不上班的话,产量比乾隆还能高。

但是,代笔没有,不代表没人给他修饰过

乾隆四年,1739年的时候,一个叫沈德潜的人中了进士,受到了乾隆的青睐。为什么一个普通的进士会得到青睐呢?不仅因为他的诗得了皇帝的喜爱,更因为他此时已经六十有七了。

乾隆为二人的相识还专门说过一句话:我和沈德潜的友谊,是从诗开始的,也以诗终。这句话在当时没人在意,可是在后来竟然一语成箴。

沈德潜为官的时候已经快七十了,十年后,到了1749年,老迈的他主动乞骸骨,回到了老家颐养天年。但是皇帝依然喜欢他,特许他辞官后依然领原来的俸禄。

几年后,乾隆两次南巡,他两次前来接驾,也两次受到乾隆的嘉奖,甚至喜欢作诗的皇帝,还先后送给了他几百首诗。

但是,等他死后,乾隆却找了个借口,把沈德潜的私稿从他后人那里借来,说要读一下,结果发现里面有些让他不喜的内容。

原来,当年沈德潜不但帮他校正过《御制诗集》,还为他的诗润色过。乾隆好面子,这种事情原本沈德潜应该带进棺材里面去的,偏偏他以此为傲,虽然从前不敢说,最终却忍不住偷偷写在自己的诗集里面,结果后人可能根本懒得读他的诗,直接就给到了乾隆手中,被发现了这个秘密。

于是乾隆大怒,借口他为徐述夔题续,不但夺走了他全部的荣华,还把他尸首扒出来鞭尸,然后推平了他的坟墓。

所以,乾隆虽然没人代笔,但确实有人为他润色过,只是那几万首粗糙的诗,实在无法全部润色,所以大部分依然是些不堪一读的作品。

3

用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话说,为皇帝润色修改诗歌的人,就是给皇帝洗脏衬衣的人。

中国皇帝,几乎都作过诗,即便像刘邦、朱元璋那样的流氓皇帝、草民皇帝,情绪到了,也是要作上一两首诗的,只是他们在舞文弄墨这件事上有自知之明,基本没有附庸风雅,无病呻吟的时候。

正因为是有感而发,不得不发,这两位留存下来的诗不仅能读,而且还挺震撼人心。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朱元璋: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而中国历史上最喜欢作诗的皇帝,算起来大概有这么两位,一位是隋炀帝;一位是乾隆皇帝。

隋炀帝是真好诗,好到哪个臣子写出了佳句,他能嫉妒到要取人家性命,不妨来欣赏两句——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饮马长城窟行》前两句)

乾隆皇帝写诗属于高产的那一类,写诗就跟写朋友圈是的,一生写了四万余首,除了悼念亡妻富察皇后的一些诗,尚有真情实感能看以外,其他的多是惨不忍睹的堆砌,或者流水账。

不妨来欣赏他收入小学课本中的名篇——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按说,如此要么打油要么堆砌的诗,不像是老手捉刀代笔而成的。其实不然,乾隆的很多诗,若没有老手来润色遮丑的话,直接拿出来,可能更加的让人无法忍受。

改都不知道怎么改,直接代笔轻易又不敢,帮乾隆洗脏衬衣,这活确实不好干。

在清朝,专门给乾隆洗脏衬衣的,比较有名的一位叫沈德潜,咱们不妨一起来看看此人的命运。

沈德潜是清朝大臣中的九老之首,活到九十七岁。此人不仅活的长,而且位极人臣,官拜太子太傅,虽说这是个名誉衔,但在有清一朝,能有这个头衔也算是朝中大熊猫了。

沈德潜活得长,但发迹却很晚,考中进士,点翰林那年,他已经是六十七岁的老头了。按说这样一个老头,而且在入翰林之后的例行考试中考的也不好,他不应该有什么像样的仕途才对。

但凡是有例外。

因为乾隆皇帝看中了他的诗,他不仅没有发下去做知县,反而走进乾隆的南书房,挂上了“上行走”的头衔。

此后,凭借给乾隆洗脏衬衣,此人一路高升,到八十多岁致仕退休前,一直侍奉在乾隆身边。

因此,有人认为,沈德潜其实就是乾隆的枪手,乾隆的诗,尚且能读的,实际是他的手笔。

乾隆大部分的诗,基本没有任何的才情,而少部分,又很有一些诗情画意,鉴于此,这种猜想很可能是真的,毕竟一大本乾隆《御制诗集》,总要有几首能读的。

老名士兼老大臣沈德潜之所以能得到乾隆的青睐,原因有二,一是乾隆确实欣赏他的一手好诗;二是他是个老头,懂得低调谨慎,沉默是金的道理。

然而,虚荣心这个东西是很难抗拒的,沈德潜在乾隆身边憋了一辈子,打死也不说他给乾隆代过笔,改过文章,但退休回家,人生快谢幕的时候,他终于还是没憋住,将给当朝皇帝代笔改文章的荣耀写进了自己的遗稿里。

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是很厉害的,乾隆得知这个风声后,借故从沈德潜家人那里,骗来了沈的遗稿。

乾隆具体看到了什么,不知道,但乾隆的愤怒却有据可查。

乾隆下令,“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总之就差掘坟鞭尸了。

有人说,沈德潜在遗稿中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这样大逆不道的言论,所以乾隆才会这么待他。

但更多的人认为,沈德潜死后倒霉还是倒霉在帮乾隆洗脏衬衣上。

有乾隆的原话为证:“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

4

乾隆皇帝(1711年—1799年)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封建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乾隆还保持着一项世界纪录:他是全世界作诗最多的人,一生留下的诗作多达43630首。

《全唐诗》收录了唐朝三百年间的2200多位诗人诗作,共计48900多首诗,从数量上看,乾隆一人几乎可以匹敌整个唐朝诗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上一趟厕所的时间,就能写出四首诗来,他十分痴迷于作诗,稍有灵感就会赋诗表达……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可以用来酝酿诗情。

乾隆的诗作虽然高产,但在创作中几乎都没有经过仔细推敲,所以尽管写了几万首诗,却没有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代表之作,可见诗情太泛滥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传说有一年的冬季,乾隆带着一群大臣在杭州西湖巡游。这时候天上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乾隆很是兴奋,随即诗兴大发,张口即吟:“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不过,吟到第四句的时候乾隆的脑子突然短路了,翻眼珠拍脑袋愣是想不出来,略显尴尬。

这时候,有一位叫沈德潜的文官灵机一动,连忙站出来帮乾隆解围:皇上这首诗真是妙不可言,就让臣斗胆续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这样一来,一首歪诗才算完成,乾隆不禁龙颜大悦,据说后来乾隆的不少诗作都经他的润色修改而成。

由此可见,乾隆诗作代笔的可能性不大。可以从二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乾隆从小就酷爱赋诗,他把作诗当做一种真正的乐趣;其次,几万首诗当中没有留下一首广为流传,说明这些诗确实不咋样,假如真有人代笔,代笔者总得搜肠刮肚写出几首好诗来,好歹为自己装点门面。




5

很高兴能回答您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惑。


引言

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乾隆
春云欲沣旋蒙蒙,百顷南湖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辩谢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这首诗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尤其是对于70后80后的人来说,这首诗会很熟悉。是的,这首诗出现在《还珠格格·第一部》当中,乾隆要南游,让小燕子背诗才可以出行,很遗憾,小燕子没背过。这个时候,紫薇出手帮忙了,背了一首乾隆的诗,瞬间让乾隆宝宝开心的笑了起来。

这首诗是乾隆十六年二月在嘉庆游南湖时做的。这首诗属于和诗,用的韵是韩子祁那首诗的。

诗的下阕,“真是楼台烟雨中”,大家可以详见这句"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看出乾隆已经写不下去了,这句几乎是硬凑出来的,味道差的很。

网上也很少有这首诗的鉴赏或者赏析,由此可见,乾隆的诗犹不可观。


诗中最高产的帝王

古往今来,谈及帝王的写诗数量,有一个人肯定绕不过去,他就是乾隆

弘历一生写了4.363万首诗,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全唐诗》收录两千多位诗人,共四万八千多首诗。乾隆一人就写了四万多首,他一个人写的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按乾隆活了88年来算,平均每天写1.3首诗。真不可谓不勤奋。据说,第二名是陆游,写过9000多首诗。

乾隆爱写诗,爱到什么地步?闲着没事写,有事也写诗,吃个黄瓜写首诗,登个阁楼写首诗。关键是,上厕所也写,搞得厕所的纸很紧张,就问你尴尬不尴尬。可是,一个残忍的事实是,即使唐代诗少,但是,却首首经典,字字珠玑,可乾隆的诗嘛,虽然写得多,可经典流传后世的,一首没有,就问你尴尬不尴尬。反正我是很尴尬!

既然如此,为何乾隆还要写诗刷屏呢?写诗讲究的是才华,而不是数量,乾隆为何拼命刷数量呢?

  1. 乾隆想证明自身并非蛮夷,而是文采风流,诗文水平高人一等,堪比古代大文豪,比汉人大家更有才。(很多人认为这一点是无稽之谈,其实很正常,清朝皇帝非常讨厌别人说他们是“蛮”、“胡”、夷”等)

  2. 乾隆晚年认为自己是完美皇帝,说明乾隆很早时,内心就有超强的“出名欲望”,希望用诗才压制历代皇帝。(别以为皇帝就一定出名,在历史长河里,你能记得多少皇帝?)

  3. 乾隆想要成为文治武功都好的皇帝。在武功上,有十全武功;在文治上,有《四库全书》。在个人上,写了几万首诗歌,亮瞎一众历史名人。

  4. 乾隆个人喜欢。没有一定的喜欢,肯定没有动力写这么多诗歌。但这种喜好中,夹杂很多耍数量的意思,即喜好不纯。因为乾隆的不少诗歌,是找别人捉刀的。

想不出来别人凑

有一首诗流传比较广,那就是《咏雪》。

某年冬天,雪下得很大,乾隆和沈德潜等一大帮闲人,去西湖赏雪,乾隆张口就来: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乾隆卡住了。

就在冷场之时,沈德潜赶紧接上:“皇上的诗写得太好了,请让臣狗尾续貂——飞入梅花都不见。”

当然,关于最后一句,有好多版本,如“飞入花丛都不见”,“飞入芦花都不见”、“洒落花丛都不见”等,意思差不多吧。

也就是说,虽然乾隆名义上写了很多首诗,但是其中有很多首诗都是由大臣或者随身人员帮他写出来的。


一家之言

身为皇帝,所写的诗歌,不需要太多,只要真情流露即可,哪怕只有一首,也会让后世传颂。

身为皇帝,最重要的是治理国家,而不是到处摆谱,和大臣比水平高低,那只是不成熟的表现。

粗人刘邦就只写过《大风歌》,却名传千古: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造反者黄巢写过《菊花》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至于曹操、李煜、赵佶等文学大家,就更别说了。但不管如何,谁也没想过要写几万首诗,欲与天下试比多,乾隆都不一定知道自己一生写了这么多首诗,要是知道写了这么多,估计在下面也有成就感,要是知道后人对他的诗不屑一顾,估计乾隆宝宝委屈的水淹陵寝了。

参考文献:《清史稿》等。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和点赞,记得关注我呦!

6

乾隆的诗当然不都是他自己写的。

这其实是乾隆本人亲自承认的:他有专门的代笔。


乾隆承认有代笔

关于乾隆爷写诗,有没有人代笔的问题。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本人承认来的真切。

事实上,乾隆曾承认过自己有代笔:

“……乃朕夙昔稽古典学所心得,实不忍弃置。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且朕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转贻后世之讥。”


也就是说:

在乾隆登基以前,他写的《乐善堂全集》都是自己动笔。等到当了皇帝,有一半的作品都是词臣代笔的。

谁是乾隆的代笔者呢?

代笔者当然有很多啦,较为著名的代笔,当属文人沈德潜。沈德潜是清朝著名诗人。


乾隆曾经评价过沈德潜:朕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

乾隆四年(1739年),沈德潜科举入仕。随后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可以说是深得皇帝的喜爱。

可惜的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受徐述夔诗案的牵连,“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7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转!

还真是有代笔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三百多位皇帝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寿命最长,实际掌握权力时间最久,主要还是因为围绕他的各种民间传说实在是太多了——从各地的民间小吃,到小说里的“海宁陈家后人”;从所谓“风流天子”的故事,到多到泛滥的乾隆御笔题词,各种关于乾隆的话题都能够让人们津津乐道。今天,笔者就来谈谈乾隆经常被提及的一个话题——写诗。

(乾隆御笔题词无处不在,这是乾隆御笔题写的“趵突泉”牌匾)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个非常喜欢写诗的皇帝,其诗作之多令人难以置信。《乾隆御制诗全集》是专门收集乾隆诗作的书,全书共分五集,434卷,收入的乾隆所写的诗多达41800多首!但是,这还不是乾隆诗作的全部。因为,《乾隆御制诗全集》只纳入了乾隆在位六十年期间所写的诗,并不包括他登基之前和退位之后所写的诗。他登基之前写的诗收集在《乐善堂全集》中,退位后写的诗收集在《御制诗余集》中,如果把这两部书里的诗也加起来,乾隆一生竟然写了43630首诗!按其一生总共活了不到88年,去除幼年时代,差不多平均下来一天竟要写两首诗!

(《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里面收纳了乾隆所写的43630首诗)

那么问题来了——乾隆是一个乾纲独断、日理万机的专制帝王,每天批折子、见大臣、处理政事都忙得不得了了,抽空还要出去巡游,还要兼顾后宫嫔妃,还要操心皇子们的学习,他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写诗呢?笔者认为,乾隆能写那么多诗,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乾隆确实非常热爱写诗。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也是最大的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项活动有特别浓厚的兴趣,那就算再忙,也总会抽出时间来满足这个兴趣。乾隆就是这样一个对写诗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平生结习最于诗”。在民间传说里,乾隆最大的爱好是寻花问柳,游山玩水,然而对历史上真正的乾隆来说,写诗才是他一生最大的爱好。不管是在紫禁城中,还是在避暑山庄,抑或南巡的龙舟里,乾隆只要在百忙之中有一点空闲,马上就要来写首诗。他自己也说:“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献。”客观地说,对一个皇帝来说,在日理万机之余以写诗而不是酒色之类作为娱乐和消遣,确实也算得上是一个高雅的兴趣了。乾隆写诗的天赋确实不高,但能有这份雅致,也算难得。

(乾隆在《平定台湾林爽文纪功图》上题的诗,乾隆时代几乎所有的宫廷画卷上都有乾隆题的诗)

第二个原因——乾隆写诗不喜欢精雕细琢。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的格律诗是很讲究音韵、平仄、对仗、用典和语句字词的。一首好的格律诗,都是要经过作者非常精心的雕琢才能定稿。即便如李白、杜甫这样的诗才,一辈子留下的经典诗歌也不过数十首,大多数诗人一辈子能留下一首甚至一句经典诗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对于乾隆来说,他写诗似乎从没考虑过这些。乾隆自己评价自己写诗的特点,就是“拙速”二字。“拙”就是“拙朴”的意思,指文字质朴直白,没啥文字上的修饰,而“速”就是“快速”的意思,就是指乾隆写诗很快,经常一会儿功夫写几首诗出来。正因为如此,乾隆的诗,大多不讲究严格的音韵、平仄,也很少讲究文字的意境,有些诗甚至读起来都文理不通。但乾隆根本不在意,写完就扔在那里,绝少再会回过头好好精雕细琢修改一番。他似乎从未考虑过要写出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也难怪,人家是皇帝,写的诗不管好坏都是御制诗,都要被收集到史书中流传后世,质量不质量的就无所谓了。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入的乾隆《飞雪》诗,倒是很好地反映了乾隆写诗“拙速”的特点)

(乾隆早年很宠幸的著名诗人沈德潜,就因为敢“抢”乾隆的诗,死后被夺爵毁碑)

第三个原因——乾隆有一帮子“枪手”帮着写诗。乾隆是个喜欢附庸风雅的皇帝,他的身边总有不少当时的名士陪着皇帝诗酒唱和,说白了就是陪皇帝玩,让皇帝高兴。比如乾隆朝的著名诗人沈德潜,在乾隆朝早年就特别受皇帝宠幸。还有像钱陈群、张鹏翀这些当时著名的诗人,都曾是乾隆身边得宠的御用文人。乾隆也自知自己的诗才不如这些专业诗人,所以经常由这些“枪手”写诗,然后由乾隆略事修改一下,就变成了“御制诗”。又有时,乾隆一首诗刚写了一两句,突然感到没词儿写不下去了,就会交给这些“枪手”去代为完成,最后当然也算作“御制诗”。对此,乾隆自己倒也坦荡,他说:“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赝各半。且朕亦不欲与文人学士争巧,以贻后世之讥。”不过,话虽这么说,可是这些“枪手”们要真敢把皇帝的“御制诗”算成自己的作品,那是要出大事的。就拿乾隆前期受宠的沈德潜来说,因为把自己为乾隆代写的诗收进了自己的诗集,结果死后还被剥夺官爵,砸毁墓碑。看来,做皇帝的“枪手”也不容易啊!参考文献:《清高宗实录》、《乾隆御制诗全集》、《清朝野史大观》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8

如果这些诗是官员的代笔,那么清朝官员的文化水平就太低了。

乾隆皇帝一生留下的诗超过了4000首,而《全唐诗》也才收录了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有人做过计算,乾隆皇帝每天都要做诗两首并且不能中断,才能够做到总数40000首诗,实在是牛人。

其实严格来说,乾隆皇帝所作并不属于诗的范畴,充其量就是打油诗,和小学生的流水账日记差不多。首先欣赏一篇被收录到语文课本的乾隆诗作: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据说,就连最后一句的点睛之笔还是官员替乾隆补上的,由此可见乾隆皇帝诗作水平之差,差不多四万首诗都是靠这样堆砌起来的。但是乾隆皇帝又是一个爱卖弄文采的人,所以自己能力不行应该会借助他人。

但是,乾隆的诗中没有一首是精品,不然凭借他的知名度诗的名气也会上升,所以由此可以得出,官员没有进行代笔,而是将乾隆的诗作进行了润色,相比原诗至少不会贻笑大方。

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官员帮助乾隆润色诗句,但是他的命运也是非常的悲惨。在乾隆边上待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告老还乡、颐养天年,而这位官员却在自己的诗集无意透露出自己的往事,当时是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而这个消息也很快的传到了乾隆的耳中,此时这个官员已经去世,乾隆下令将其抄家,就连祠堂也一并铲除。

乾隆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脸上无光罢了。

9

【艺文杂记】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个人观点:

清·乾隆《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先来品一下乾隆皇帝的大作,简约而真挚,个人觉得代笔的可能性不大。

在感而发,没必要代笔

诗作一般都是文人雅士,一时感伤或一时性起,有感而发。或许就跟现在发个微头条,发个动态是一个意思。

乾隆已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了,如果说修个史,写个纪要需要人代笔是正。写诗感慨一下,还找人代个笔,以他的身份也没必要这么装。

就当乾隆发个微头条感慨一下人生,感慨一下天地万物,应该全是个人感触。

即使代笔,这水平也入不了乾隆法眼

乾隆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少,但是成为经典的确实不多,可见这些诗都是他平时的感慨,也是他个人真实的水平体现。

如果说是找了代笔,还不找个文采好点的,找人代笔这么多平庸的作品,还不如不代,代笔更丢人吧。

虽然古代人没有版权,但是文人之间还是有敬畏之心的,这种原创作品代笔的都很少。不像现在的文人,为了经济利益找人代笔,以适应快节奏的商业需求。

非常感谢您看到了这里,【艺文杂记】会持续在此领域更新不成熟观点,期待与大家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欢迎关注,并参与讨论。

10

2014年,故宫新发现两箱乾隆皇帝2.8万首御笔诗稿件,加上之前的总共达到4万多首,堪称中国之最,你怀疑是否有代笔也很正常。

但是,如果有代笔,也只能是乾隆身边大臣,至少也是翰林,至于几万首里挑不出一首好的?如果代笔和其他几万首相比没有好到哪里去,代笔的意义何在?乾隆一向自我感觉良好,自己写的诗再不怎么样,臣子也得捧捧臭脚,既然大家都说好,更没有必要让人代笔了。

假设真有代笔,一不小心写得比乾隆平时好怎么办,大家难得碰到乾隆写首好的,还不往死里夸,夸完了要知道不是御笔是代笔,大家伙得多尴尬?就算别人不知道,乾隆自己不尴尬?就像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自己写50首《醉花阴》和老婆的一首混在一起,不明真相的朋友还是把李清照的列为第一,赵明诚的玻璃心咔嚓碎一地,这要搁乾隆,皇帝还能自我感觉良好?

从内容上看,乾隆写诗就像发微博,大多记录生活日常,相当于日记,4万多首平均起来每天1.3首,不严格要求质量的话,一天二首还是可以做到,只是有这精力的人一般都宁愿把时间花在质量而不是数量上,既然皇帝身边的人都说质量可以,乾隆当然就只专注数量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