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好,我是姐聊历史,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历史上明孝宗朱祐樘的死最令我惋惜!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400多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创建的历史功绩或许不及一些开疆拓土,建立伟大功勋的皇帝,但在我心中他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一、明孝宗治国不输明太祖、明成祖,而在才德方面优胜一筹。

1、政治方面:敢于改革前朝腐朽机制,铲除奸佞,崇佛信道等封建迷信行为,废掉前朝的法王、国师、真人、国子等封号,处死了蛊惑人心的妖僧。将“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在明朝这个宦官当权最严重的朝代,能做到不任用宦官,不宠信宦官绝非易事,一番举措,赢得古今称颂。

2、军事方面:强军卫国,维护国家统一,他在位时期,先后三次收复哈密。

3、仁治方面:朱祐樘为人宽厚,躬行节俭,他在位期间,改革了前朝遗留的腐朽制度,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用良臣,开创出“弘治中兴”。

4、人才任用方面:朱祐樘惟贤惟德任用,尊重臣子,与臣子平等相处。

有一次因宫中失火,取消了早朝,朱祐樘事先向朝中大臣请假。

京官议事夜归,朱祐樘派铺军执灯传送。通过这两件事,足见孝宗皇帝对臣下的重视。朱祐樘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作风,凝聚了大批廉洁奉公的良臣,为弘治中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民生方面:朱祐樘废除苛法慎用酷刑、减徭役赋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

朱祐樘体恤民生,减免赋税,严禁宗师欺压百姓。

在治理黄河时,朱祐樘御赐酒肉送往黄河工地上,犒劳治理黄河的民工。

二,倡导一夫一妻制,一生只有一位相濡以沫的皇后。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历代皇帝大多三宫六院佳丽成群,皇帝履行“一夫一妻”。颠覆了我们早已习惯的传统观念。

朱祐樘开辟了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先例,他一生只娶了张皇后,不立妃嫔。两人琴瑟和谐,伉俪情深,如同民间恩爱夫妇一样生活。

三、历史对孝宗朱祐樘的评价。

历史是公正的,世人对孝宗朱祐樘评价很高也很多,这里略附。

据《明史》记载: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朱国桢评价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朱祐樘幼年生活艰辛,体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开文华殿议政,每天三次临朝,同大臣们交流和商讨朝政和治国之道。

弘治十八年,朱佑樘因北方旱灾而祈祷求雨时,偶感风寒,因庸医误诊,错用药物,鼻血不止而亡,时年仅三十六岁。可惜一代贤明君主就这样逝去。

孝宗去世,“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哭声震野”。可见百姓对他的拥戴。

总结,明王朝在经历“土木之变”后国力渐衰,明孝宗皇克俭勤政,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终于将明王朝重新振兴,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历史会永远铭记明朝第六位皇帝——代明君朱祐樘。

最佳贡献者
2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中国历史中,于谦的死让我最为惋惜。

于谦从小就志向高远,文天祥就是他的偶像,12岁就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

当然,他一辈子都没有变过,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

《明史》称赞于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在历史上,像于谦这样舍小家为大家,廉洁奉公,又才华横溢的人真的是太少。

在前期,因为遇到宣宗和“三杨”这样的伯乐,于谦还算比较顺。

但是后来王振当权,别人都给他送礼,只有于谦不送,结果差点被王振整死。

后来土木堡之变后,在最危急的时刻,于谦成功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之后受到景泰帝的重用,为大明朝续命几百年。



于谦算是幸运的。于谦个性刚强,宁折不弯,从不妥协,深处高位有不拉帮结派,对人对己公正无私,不讲任何情面。

这些个性都不适合官场。但是于谦遇到了赏识他的宣宗和“三杨”。虽然差点被王振整死,但是土木堡之变很快就让王振给玩完了。之后代宗登基,对于谦无比的信任。

他们给了于谦充分表演才华的舞台。

于谦得罪的人多,但是有皇帝的撑腰,谁也拿他没办法。也正因为被皇帝宠幸,于谦遭到同僚们的嫉妒,遭遇更多的仇人。

以至于夺门之变后,那些同僚们第一个就把于谦给弄死。


但是于谦终究没能躲过一劫。并非躲不了,应该是他不想躲吧。有的人为了国家,从来就没关心过自己的生死。代宗病危,石亨发动夺门之变。作为手握大权的于少保,要是没收到一点消息,真是难以置信的。虽然代宗打压东厂,锦衣卫,但并不代表这些人就不干事了。可能于谦觉得只有太上皇复位,对于国家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于谦最令我佩服的地方就是,他既是个清官,也是个能臣。最古有很多能臣,但他们不一定有多清廉。也有很多清官,但他们也不一定有治国的才能。要说他有什么缺点,大概就是性格太过刚直,不够圆滑。但这只是官场中人的缺点,并不是在世为人的缺点。于谦算是名副其实的千古名臣。

英宗复位,大刀一挥把他咔嚓了,真的是太可惜了。


3

在中国历史中,岳飞的死让我最为惋惜!

小时候,没有电视看,每天中午收音机里,会播刘兰芳说的评书《岳飞传》。

那时候,收音机也不是家家有的,中午的时候,小孩子们盛了饭,碗里堆着菜,来到有收音机的人家的窗户下,蹲着,边吃饭边听《岳飞传》。

评书说的抑扬顿锉,慷慨激昂,说着岳飞和金国人开战的故事,每每说到精彩之处,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从岳飞出世,到岳母剌字,精忠报国!

到岳飞领兵打仗,一个胜仗接着一个胜仗。说岳飞武艺高强,精忠报国,军纪严明,爱兵如子,不停有高手投奔。手下强将如云,一心要报国耻,直捣黄龙府,迎取二圣还朝。

整个形势一片大好,金兵己经开始节节败退了,眼看胜利在望,突然却被十二道金牌招回。功败垂成!最后被奸臣秦桧害死在风波亭。

整个评书说的让人荡气回肠,对奸臣秦桧恨不得咬他两口。对岳飞的死,感到无比惋惜。

岳飞的死,很多时候让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非要撤兵?为什么一定要把岳飞害死,也不愿收回河山?岳飞明明是精忠报国的,为什么非要他死?岳飞的死,断送了南宋统一国家的信念了。

后来也看了很多历史书,很多历史人物的死,都很令人惋惜。但是,我觉最令我惋惜的还是岳飞的死了。

4

王尔琢是湖南石门县人,黄埔一期生,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他的牺牲,不仅是中国革命、红军失去了一位优秀指挥员,而且也是毛泽东、朱德失去了一位军事上的得力肋手,年仅25岁,令人婉惜、痛心。

王尔琢生于1903年1月,21岁就加入了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代,在南昌起义中,他任团长。三河坝阻击战后,他协助朱德、陈毅收拢了部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24岁的王尔琢任参谋长,是他们三人保存了南昌起义这800多人的革命火种。

王尔琢与朱德、陈毅一起领导了湘南的“年关暴动”。朱、毛井冈山会师后,成立工农革命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王尔琢任参谋长兼28团团长,可见,当时他与朱、毛是并列齐名的。在井冈山根据地,他协助朱、毛指挥了五斗江、龙源口等战斗,作战勇敢,成为井冈山的红军骁将。

1928年8月25日,担任前卫第2营营长的袁崇全,胁迫、欺骗1个步兵连和1个迫击炮连叛逃,王尔琢和袁崇全是老乡,林彪提出率部去打,王尔琢提出他去追喊回来,为了避免红军分裂、内讧,朱、毛同意了王尔琢的请求。谁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袁崇全开枪,王尔琢中弹牺牲。

王尔琢追悼会上,毛泽东起草、陈毅书写了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王尔琢牺牲后,毛泽东、朱德任命林彪为红军28团团长,接替王尔琢的职务。林彪后来成了元帅,可见王尔琢如果不牺牲,是不是也在元帅之列?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5

我的印象当中,在新中国历史的角落里总有一个容颜,让我常常致以无限的怀念……

我的记忆当中,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的牺牲,是让我感觉最为惋惜,并与主席有感同身受的痛彻心扉。毛主席的一生,早年父母病亡,兄弟姐妹在革命战争中先后牺牲,离他而去。杨开慧,主席的爱侣,带着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的沧桑情缘,飘落在血雨腥风之中。青年毛泽东在白色恐怖当中,忍受了多少常人所不能忍受的孤苦和离别,又承受了多少生死离别际的痛彻心扉。多年以后,蝶恋花.答李淑一,倾诉了主席埋藏在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怀念,“我失骄阳君思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我们不知道主席的内心埋藏了多少苦楚。他们的儿子毛岸英,在母亲牺牲后颠沛流离,一度成为上海街头要饭的孩子,后被送到苏联,参加了伟大的卫国战争。1946年回到延安前,已是久经沙场出生入死的坦克连指导员。回到延安后按照父亲的安排,下到基层,在田间地头,在军事训练场,在机械修理厂,与农民、工人,连队战士,文化学人,一同参加体力劳动,并从事俄文资料的翻译。

根据地生活十分清苦,毛岸英一直按照父亲的要求与连队战士一同吃大灶,甚至没有人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也从不谈及自己的情况,除了劳动,从未享受过额外的特权。1950年10月,结婚仅7天便随军入朝作战。11月25日入朝仅37天的毛岸英,牺牲于朝鲜大榆洞。彭德怀元帅反反复复说着同一句话:怎么会是岸英,怎么会是岸英,死的怎么不是我……

当年毛岸英的牺牲天地同悲。这样一个从小母亲被杀害,无人疼爱,流浪街头,后来在苏联保育院长大的孩子,这个优秀的、朴实的年轻人,这个年仅28岁的毛主席的长子,就这样带着所有人无限的期望和惋惜,离我们而去。

当一代人的历史逐渐走远,总有历史的某个角落中的容颜,让我们致以无限的怀念……愿:“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6

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英雄人杰的去世让人惋惜。大凡让人产生惋惜之情的人无外乎有这样三种:一是大业未成,英年早逝的,比如霍去病、周瑜等。二是被奸人所害,壮志未酬的,比如岳飞、于谦等人。三是英雄末路、结局凄凉的,比如文天祥、史可法等人。但还有一类人,由于他们的去世,造成了历史发展进程都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不一样的后果。我以为这类人中以周世宗柴荣为代表,最为让人惋惜。

柴荣早年在其姑父郭威账下效力,由于郭威无子,就收柴荣为义子。公元950年,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柴荣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此时,柴荣就已经表现的能力卓越,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按照遗诏,在郭威灵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柴荣刚刚继位,北汉世祖刘崇趁后周国丧之际,自率三万兵力,并招引辽国骑兵万余人,南犯潞州。得到消息后,柴荣亲自领兵迎战,大败北汉军队,迫使一旁观望的辽军撤退。随后柴荣率军乘胜追击,在高平一战,再次打败北汉军队,北汉世祖刘崇仓皇北逃。柴荣紧追不放,一直打到北汉都城太原,只是由于粮草补给跟不上,加上连日阴雨,士兵多有生病,这才被迫退兵。对北汉的这次战争充分显示了柴荣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坚强的战争意志,同时也稳固了柴荣的地位。

特别值得赞扬的是在和北汉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柴荣右军将领就不战溃逃,造成柴荣的战场形势极端危险。关键时刻,柴荣毫不退缩,不畏矢石,冒死督战,这才一举扭转战场局势,获得大胜。这可比那个在高粱河战役失败后,坐着驴车逃跑的宋太宗赵光义强多了。

柴荣是五代十国时期难得的英主,他曾经在即位之初就立下宏愿:“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柴荣为实现自己的这个宏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

为了统一天下,柴荣首要做的是打造一支精锐的战斗部队,他命令赵匡胤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短时间内将禁军整顿为一支威震邻国的军队。同时广纳意见,正确分析当时的形势,制定了统一国家“先南后北”的正确战略。从公元955年到公元959年,短短5年的时间,柴荣先后击败后蜀和南唐,不但夺取了大量的土地,还稳固了自己的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公元959年4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辽国,取道沧州(今属河北)北上,率步骑数万直入辽境,一路上所向披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仅仅四十二天,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个县。就在柴荣准备一举拿下幽州的紧要时刻,突患疾病,只得自雄州回师。不久后就病逝于开封。

柴荣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却取得了巨大的功业,可以说正是柴荣这六年的努力为后来北宋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之所以对柴荣去世感到惋惜的主要原因是后来的历史走向因为柴荣的去世发生了改变,甚至改变了整个汉民族的命运。就单举一例:假定柴荣真能在位三十年,以柴荣的性格和能力必定会拿下燕云十六州。也就没有后来辽国因为占据燕云十六州长期压制北宋这回事了。

由于柴荣在位时间不长,去世又太突然,没有时间安排自己的后事,导致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篡夺了皇位,建立了北宋。最让人感叹的是,因为赵匡胤是靠手中的兵权夺取政权的,所以他对掌握兵权的将领怀有巨大的戒心。因此,赵匡胤立国之初就制定了强文弱武的基本国策,造成了北宋后来在与辽国的对峙中长期被动得局面,直到被金覆灭。

如果是柴荣在位,他本身就具有杰出的军事才华,又深孚众望,所以他决计做不出“杯酒释兵权”这样的伎俩。就像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他本身就是杰出的军事家,根本不会担心手下将领心怀异心。当然从将领的角度讲,跟着这样一位雄主,也不敢有异心。君臣团结,一致对外,何愁国家不强!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每次看到两宋对外战争多有失败,不是割地就是赔款,最终还是免不了被草原民族覆灭;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因此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流离失所;就不由感叹,如果周世宗柴荣多活几十年,局面可能就不一样了,说不定在经过五代十国百年的大乱之后,中华大地上又会崛起一个象汉唐一样的强大帝国,未必就不会抵挡甚至消灭北方草原民族的入侵之师。由此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命运可能都会发生改变吧。

7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扶苏的死是最让人惋惜的。

因为秦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所制定的一些法令政策,以及三公九卿制度。还有就是实行的郡县制,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

因为秦始皇是首创,他的功绩也在那里,所以说就自然而然的认为秦朝应该拥有国祚绵长的那一个瞬间。

但是事与愿违,秦朝经历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而灭亡的原因更是让人唏嘘。这其中就有公子扶苏的死,公子扶苏,如果不死的话,秦朝最起码不会那么快的灭亡。或许在公子扶苏仁政的治理下,秦朝或许能够国祚绵长。这些虽然是未可知的,但是根据历史知识的总结分析来看,扶苏的仁确实是在历史上有名的。

在扶苏没有被贬黜,开始参与朝政的时候,扶苏的仁义在满朝大臣中有很高的威望。并且扶苏培养扶植了一些忠于自己的势力,但是这个势力是被秦始皇所允许的,在一定的可控范围内的。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扶苏是太子的最佳人选,而秦始皇也是很看重扶苏的,就是贬黜,也是把扶苏贬黜的了蒙恬那里。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实则是贬黜扶苏,暗则也是在保护扶苏,虽然当时付出违背了秦始皇的意思,但是是皇帝知道扶苏并没有错,秦始皇只是一时不能接受罢了,因此才做了如此安排。

秦始皇把他贬到蒙恬那里,也是为了让复苏快速成长能够平稳的继承皇位,把秦朝发扬光大。

但是秦始皇所有的想法都被赵高给打乱了,也正是因为赵高的作乱,导致了秦朝快速的灭亡。

所以说扶苏的死才是最让人惋惜的事,因为如果复苏当政,秦朝的历史将会改写,那么中国的历史也将改写。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可是历史也是真实的,扶苏的死确实是让人最为惋惜的事。




8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赵匡胤不但军事才能突出,百战百胜,又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雄才大略和英明仁慈的开国皇帝。

建立大宋后,赵匡胤不但迅速扑灭反抗势力,同时开始了对南北藩镇的统一。在他的领导下,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先后覆灭。赵匡胤武将出身,深知五代十国武将当国的危险,因此对武将多有防范。但是具体到武将排兵布阵,赵匡胤则很少干预,这使得太祖朝战争胜多败少。在宋太祖领导下,大宋逐渐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差点统一全国。

赵匡胤在准备对北汉和辽用兵时,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斧声烛影”事件。太祖的突然去世,其继任者赵光义无论军事能力还是政治能力比太祖相差太远,运气又不好遇到了萧太后这样杰出的政治家,使中华大地的完全统一被迫止步。实在可惜呀!谢谢关注我头条!????

9

在中国历史中,死得最为惋惜的有:商末比干,闻仲;周初伯邑考,黄飞虎;秦商鞅,李斯,公子扶苏,蒙恬;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种,廉颇,苏秦,屈原,黄歇,荆轲;秦末汉初韩信,项羽,田横;三国时期诸葛亮,周瑜,郭嘉,弥衡,杨修,荀彧,华佗,法正,陈宫,李严,姜维,魏延;隋末唐初单雄信,窦建德,王伯当;宋代杨家将,岳家军,高宠,杨再兴,文天祥;明代刘伯温,于谦,袁崇焕,东林党,李岩与红娘子;清代陈玉成,李秀成,林则徐,邓世昌,谭嗣同;近代蔡锷,秋瑾,宋教仁,廖仲恺;现代张自忠,左权,叶挺,杨开慧,李大钊,雷锋,焦裕碌等等。最最痛惜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10

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名有姓的英雄豪杰数不胜数,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多如牛毛,雄才大略的帝王将相成千上万,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的人物也不胜枚举。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我心中的英雄就是带领汉人奋起反抗五胡乱华的“武悼天王”、“平皇帝”冉闵。

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生平杀人无数,犹以杀胡人闻名于世。

被称为"两脚羊"的汉族少女

一、“杀胡令”

西汉末年以后,大量胡人内迁,至两晋时期,终于酿成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中原地带皆为胡人政权,胡人视汉人为猪狗,称汉人为“两脚羊”,不仅大肆杀戮,还烤而食之。时为汉人大将的冉闵推翻了羯族政权后赵,建立了汉人政权冉魏,并要求各胡退出中土,各还本道,被众胡联军围攻。冉闵因此发布了 “杀胡令”,致书各地,号召中国汉人扫清中原,杀尽胡人。“杀胡令”共分三道,原文没有完整保留下来,大致如下:“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冉闵不才,受命于天,特以此昭告天下。” 此令一出,羌、氐大量迁回陇西,一些匈奴人返回蒙古河套等地(部分远征欧洲),部分石胡部落甚至远迁回中亚的老家。中原大地再次以汉人为主,避免了全盘胡化的后果。

汉家英魂冉闵

二、力战群胡

晋史描述冉闵“身高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冉闵立国后,原本互相仇视的各胡族空前团结起来,联合攻击以汉人为主体的冉魏帝国,冉闵毫不怯战,每次临战冲锋在前,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都是以少胜多。史载,他“立国三年,无月不战。”歼灭胡族军队无数。其中著名的几场战役有:

公元350年,后赵宗室羯族人石琨率张举、王朗及七万余士众攻打邺城,冉闵带领千余骑兵迎战,对手败退,冉闵斩杀首级三千。

公元351年,后赵皇帝石祗派刘显带领七万士众攻打邺城,冉闵率数千骑出战大败刘显,斩万余人,追击到阳平再战,斩杀三万余人。

公元352年,诛杀刘显,消灭襄国(后赵残余)。

公元352年四月,与前燕将领鲜卑族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冉闵十战十捷,但最终寡不敌众,中计被困,在慕容恪发明的“铁甲连环马”前,战败被俘。

甄子丹电影《冉闵大帝》剧照

三、殿前立威

冉闵被慕容恪擒获,送到蓟城(今天津蓟县)后,前燕国主慕容儁问他:"你这个奴仆下人,为何妄自称作天子?"冉闵大怒,站立昂首答道:“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与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出一辙,所谓英雄就当如此傲骨凛然!

352年五月,冉闵在今辽宁朝阳遏陉山被杀,死后即出现奇怪的事情,遏陉山方圆七里地草木全部枯萎,自五月起至十二月一滴雨没下,前燕国境内蝗虫大起,慕容儁急忙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并敬谥号为武悼天王,祭祀完毕即天降大雪。

冉闵失败后,尚书令王简、左仆射张乾、右仆射郎肃等大臣自杀殉国。自秦汉魏晋以来,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这也说明汉族与非汉族间斗争的极端尖锐。

河南安阳内黄县冉闵雕像

冉闵立国虽短,且有滥杀之嫌,但他为当时深受胡人迫害的汉族树起了一面旗帜。冉魏之后的政权,无论胡、汉,都从“杀胡令”上看到了胡汉对立的后果,从而采取了较为柔和的政策,缓和了对立情绪,加速了民族融合。

惋惜的是,冉闵并未能登上大雅之堂,冉魏帝国在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正史中也难觅踪影。

关于“武悼天王”冉闵,你有什么样的评价呢?欢迎评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