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历年间,明朝发动“三大征”,才最终平定了日本对朝鲜半岛的入侵。

但是为什么国力强盛的大明要费三次才完全解除倭寇之患呢?

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1.丰臣秀吉为首的幕府,再次统一了日本列岛,统一后的日本列岛,国力自然大增。

2.多年战乱,武将大名手下有很多武装力量,这会严重威胁到幕府的统治。借对外战争消耗地方实力。

3.统一后需要册封奖励功臣,日本列岛太小,需要更多属地。

4.丰臣秀吉明显野心不止是统一日本,而是完成大陆政策。而日本大陆政策第一步必然是与他们近在咫尺的朝鲜半岛,当做日后的跳板。

最佳贡献者
2

麻花的故事,这回聊丰臣秀吉。


其实日本从来都没有能力和中原帝国长期抗衡,包括甲午战争和二战。因为他知道自己国土面积小,资源少,人口少,打消耗战绝对是他吃亏。

非要说丰臣秀吉敢和明朝长期抗衡信心来源的话,那一定是他吃定了朝鲜。只要他在朝鲜站稳脚跟,一步一步派步兵蚕食辽东,加上水军威胁胶东,最终吃下大明,甚至整个亚洲。这可能就是他的信心所在。

当然,这是秀吉理想化的目标,秀吉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没那么蠢,他抗衡大明是另有目的的。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发家

我们先看秀吉理想化的目标。

要说丰臣秀吉的信心,那一定要说说他的发家史。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是非常注重出生的。而丰臣秀吉的出生...社会最底层。

这样的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统一了日本,信心不膨胀才怪呢。我一个社会最底层出生的人都能成为日本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打个大明朝问题应该也不大。

他的出生和大洋彼岸的那位开国大帝有得一比,经历也有点相似。开局一个碗,差点饿死,听闻织田信长招兵就成了小兵,然后混到了小兵头目,通过墨俣一夜城一战成名。

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弄死了织田信长,秀吉就打着替信长报仇的旗号最终接手了信长的家底,此时大半个日本已经控制在秀吉手上了。

于是他通过威逼利诱、武力胁迫等等方式搞定了包括德川家康在内的其他大名,最终统一了日本。

墨俣一夜城

攻打朝鲜以及大明的明面目的

日本是统一了,但统一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有功劳的武士,这些都得分封土地啊,但日本就那么点地盘,哪里够分。

没地分,武士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秀吉若再不采取措施,好不容易统一的国家将再次分裂。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一举三得的办法,那就是将全国的视线转移到西边去,要土地,那边有大把的土地,只要你们打下来都是你们的。既把武士阶层与中央的矛盾转移到了日本与其他国家的矛盾上,又解决了土地分封问题,第三得就是秀吉的真实目的。

所以就有了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

真实目的

对于发动战争,丰臣秀吉也有自己的私心,自己出生卑微,任凭他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费尽心力,终究只是个关白而不能是征夷大将军。

这是他一辈子的痛,但如果他能再进一步,打下朝鲜或者直接打下大明朝,那就不一样了,他将成为日本历史第一人。

谁还敢在他背后戳他脊梁骨。

这都是源氏埋下的种子

但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没蠢到觉得可以打下大明。当然,如果能打下更好。

很明确,秀吉的目标一开始是朝鲜。他想通过欺负大明朝的这个藩属国来伸手跟大明要好处,从第一次战争结束后他接受议和就看得出来。

他的目的是让大明朝封他为日本的王。但可惜小西行长和沈惟敬抱着同样的目的相互欺骗了秀吉和朱翊钧,成功破坏了秀吉的目的,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战争。

沈惟敬影视剧形象

结果还没怎么打秀吉自己就嗝屁了,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征夷大将军的梦。

当然,不否认秀吉确实飘了。第一次战争他短时间内就几乎占领了朝鲜全境,他开始膨胀了,觉得自己强无敌。如果真能打下大明,也就不需要大明册封他了。于是就动起了抗衡大明的心,但很快他就遭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毒打。

秀吉之殇

秀吉统一日本以来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为自己正身,他的夙愿是成为日本实际上和名义上的双重no.1。

但他在日本国内已经做到了极致,也仅仅只是实际上的日本掌控者,而名义上他还是老二,只不过是没老大罢了。

所以他不得不将目光投向强大的明王朝,希望通过明王朝的强大来震慑自己属下那帮子迂腐之人,然后借大明之口来告诉自己的子民他才是日本的王。他是为了这个目的才相信自己有能力和大明抗衡的。

其实他做到了,只可惜双方的议和人员都会错了意,最终欺骗了秀吉。

秀吉治下的日本

结语

秀吉虽然已经是实际上日本的王了,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的子民认为他是日本的王,可惜最终也没能实现。

而且自己虽然做了一回黄雀,殊不知还是替德川家康做了嫁衣。当然,这些他是不知道的,也算有所慰藉了。

3

正如一位美国战略家所说的那样,日本整个民族“一切的想象力都来自于它对大陆的渴望”。在历史上,这种渴望驱动着日本不断从大陆吸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最终使日本纳入了中华文明圈。

1592年,刚刚统一日本不久的丰臣秀吉对中国和朝鲜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日本称为“文禄之役”,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中国则称为“朝鲜之役”,这是日本第一次进行征服大陆的尝试。

日本整个中华文明圈最外围的国家,突然试图打破东亚三国之间长期以来的平衡,将它所渴望的这片大陆据为己有,这一实践不但对中国、朝鲜和日本三个国家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也决定着亚洲历史的走向,可以说日本此后对亚洲大陆进行的历次战争都是沿着丰臣秀吉划定的路径进行的。



丰臣秀吉的“新世界观”

为什么日本第一次征服大陆的战争会发生在16世纪末这一时间点呢?这还要从日本人的世界观说起,古代日本人的世界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儒教世界,二是以天竺(印度)为中心的佛教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中日本都处于边缘地位。

16世纪是世界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大航海带来的新地理知识传入日本后,给日本人的世界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突然意识到日本并不是天然的边缘国家,中国也不是天然的中央之国,只要能够击败中国,日本也可以占有大陆,甚至还可以进而占有天竺的“极乐世界”,丰臣秀吉的征服大陆战略也恰恰反映出了这种“新世界观”的影响。

当然,丰臣秀吉想要征服大陆,还有更实际的原因,那就是获得土地。战国时代的武士跟随领主作战,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获得封地。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丰臣秀吉部下们的领地也在飞速增加,例如加藤清正,起初只有后120石,到丰臣秀吉平定九州后,加藤清正获得半个肥国的领土,共计195000石。

想要获得领土只能靠战争,日本国内战争结束后,丰臣秀吉便无法获得新的领地来封赏他的部下,因此他只能将眼光投向海外,毕竟当时日本的武士实在太多了,耕地根本不够分的。



丰臣秀吉之所以这么膨胀,是因为当时日军刚刚经历了内战的洗礼,作战经验丰富,且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其性能远胜于中国和朝鲜军队所使用的的火铳。早在1543年,日本就引进葡萄牙的火绳枪,这一新武器立刻被战国大名们用于实战并不断加以改进,不久之后日本就能自制火绳枪并将其大批量地投入到战争之中。

到丰臣秀吉统治时期,日本已经形成了近江国友、继伊杂贺等多个火绳枪制造中心。日本人在火绳枪战术运用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水准。当时还没有发明来复线,所以火绳枪的命中率非常低,因此无法作为单兵武器在一对一的战斗中使用,但很多步兵集中在一起使用火绳枪齐射就能形成一片弹雨,从而对敌军形成致命的打击。

日军当时所具备的主要优势就在于火绳枪和长年内战使日军士兵拥有的丰富的作战经验。但其缺陷也同样明显,首先火绳枪虽然性能优良,但火力不强,日军使用的弹丸太小,无法造成足够冲击力,对拥有重甲保护的士兵不能造成有效杀伤。

其次,日本士兵的护甲多为竹制轻甲,防护能力明显不足,其实日本之所以制作的弹丸小也跟日本内战时普遍川竹制轻甲有关,毕竟这也省钱又能造成有效杀伤。

不得不说丰臣秀吉的战略在前期确实很厉害,仅仅三个月就攻克了朝鲜王京汉城,等到真正的对手明军出现时,双方在平壤一战,明军也以失利而结束。当然,不久之后,明军再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更优秀的将帅后,终在平壤取得胜利,之后碧蹄馆一战虽然遭遇日军主力失败,但日本一时间也奈何不了只能开启和谈,争取时间重整旗鼓重头再来。



1597年2月,丰臣秀吉发动了第二次对朝鲜的战争,结果到了第二年丰臣秀吉就死在了京都伏见城,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城撤离,被明军分道进击,最终在露梁海域开启海上决战,日本大败而回。

丰臣秀吉需要发动战争,获取更多的土地,这样才能维持他在国内的统治地位,大名们虽然臣服于他,让他成为了关白,但日本的当时的体制决定了国内根本不可能稳定,只要稍有机会,总有大名跳出来,丰臣秀吉死后,蛰伏多年的德川家康就跳了出来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开始,丰臣秀吉想要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征服朝鲜,倘若明军再慢一点,大概朝鲜就亡国了,这种摧枯拉朽的辉煌给了丰臣秀吉极大的信心,也使得他的威望登上了人生的顶点。可明军加入战争之后,对于日军来说越来越不利,日军的短板逐渐暴露出来。



可对于丰臣秀吉而言,这场战争还是要继续进行下去,因为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还是一个关乎自身地位的严重政治问题,只有继续打下去,才能证明他决策的正确性,才能将日本继续拧成一股绳,否则,等待他的就是战国烽烟再起,辉煌终化昨日烟云。

从他登上日本实际上的领导者地位后,他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威慑大名需要保持本部实力,保持自己的实力,就需要不断封赏给自己的武士们土地,没有那么多土地,只能对外进行战争,而对外战争的对象,也只有朝鲜和大陆。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能够顺手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欢迎评论交流,愿每一个朋友平安、欢喜、自在。

4

日本在唐朝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而在近代又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左右的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血泪历史。日本大概对于很多人的印象也许就是这样的。

那么,对于中国人而言,未免会有一个疑问总是萦绕在心头,远东日本一直以中国为老师,这样的学生,为什么能够多次超过他的老师,超过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什么会这样?

比如说在明朝,丰臣秀吉就悍然发动了对朝鲜的入侵,甚至意图通过朝鲜入主中华。丰臣秀吉这样狂妄的想法和这种疯狂的举动是出于他的无知吗?不是的。

丰臣秀吉相信最起码能够与明朝长期抗衡是有原因的。在明朝时,日本已经识破了中国的没落和无能,中国这样一个老大帝国是可以挑战的。

如果这样的说法大家觉得不可靠,那么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想一想,在清朝的时候,满清人是以少数民族大约十七万的兵力就一举击溃了中原明朝。数百万的雄兵,数以亿万的百姓和广袤无垠的土地,击溃这样一个老大帝国,需要很大的国土面积和很多的人口吗?

换句话说,如果日本当年挑战成功,对于中国人的历史来说,也许只是大和民族挑战了中国,而不是说满清八旗挑战了中国,我们仍然会把日本人看作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角色。因为确实少数民族一再地对中原朝廷进行了挑战、占有,并不断地取得了强势的地位。

回看我们的历史,中原王朝的政权是不断没落的。国家的惨败不是由于外敌的入侵,而是自身不断的没落,结果使自己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李牧以十四万大军花了几年时间,就把北方的匈奴十几万人打得屁滚尿流,一蹶不振,数十年不敢再犯,换取了长期的和平。

到了汉武帝时,穷尽国家全部的国力和匈奴鏖战,国库几乎打空,耗尽了国力,才换得了和平。最后也是获胜了,而相对于李牧来说,汉武帝的胜利成本就太贵了。

到了宋朝,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内,宋朝政府与北方的辽、金只能打打停停,不断地苟和,最后还是灭亡了。宋相较于汉和唐就显得太弱一些了。

到了明朝,只是十多万八旗铁骑,明朝政府做了简单抵抗之后,在很短时间内就灭亡了。

看看这些王朝更迭史就明白了,我们的中原王朝政权确实是在不断没落的。

国家政权的不断没落,本质上是国民文化的不断的衰败。

按我的理解,清朝事实上还是一个管理不错的政府。

从人口数量说,从汉唐的五千万到宋朝的一两个亿,到清朝结束时,人口已经突破了四个亿。在农业国家里面,人口的数量就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能力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人口在清朝是最多的,最繁盛的。

古代中国的盛世,不论是开元盛世还是武则天时期的盛世,又或者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等等。这些盛世算起来不过十几年,多的不过二三十年。而在清朝,康乾盛世前后百年的和平发展,这种事情只有在清朝才有。

清朝没有出现如汉朝的外戚专政,没有出现如唐朝的宦官当权,也没有明朝的权臣、弄臣。

关于中央集权的管理能力和集权能力,清朝政府比以往各个朝代更能熟练地使用这种能力。

国土面积,清朝也是最为广袤的。有人会想到元朝,但是元朝是说不清楚的,中国是元朝的,还是元朝是中国的。也就是说中国是元朝的一部分,还是中国拥有元朝。如果连这个命题都不能解释,那么你如何来说,元朝拥有广袤的领土是我们的自豪呢?

由此看清朝真是一个管理不错的时代。然而我们知道的腐朽清政府,关键的原因是清政府在洋人面前彻底的失败,彻底的垮台了,所以很多帽子和很多棍子都打在了它的身上。

回望历史,当年的丰臣秀吉并不是一时的脑子发热,也许那时的日本人已经开始洞察了我们这一个老大帝国的腐朽,于是他们敢于撼动明王朝这样一棵巨大的大树。也许人家已经看穿了你的把戏,开始尝试向你发起了挑战。

5

日本战国时期的“猴子”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各部大名后,就开始谋划借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一个弹丸岛国之所以敢于叫板大明帝国,与丰臣秀吉的性格以及日本当时的形势密切相关。

从“出生寒门”到“出人头地”,统一日本后的丰臣秀吉野心随之膨胀

丰臣秀吉出生在日本的一个贫寒农民家庭,年少丧父的他,四处漂泊,终被织田信长所器重。丰臣秀吉能够从寒门跳跃成为终结战国时代的日本第一人,靠的不仅是过人的领导才能和军事能力,还有他那永不甘为人下的野心。在这份欲望驱使下,丰臣秀吉将主家取代,四处征伐,终结乱世。

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后,织田信长身亡,丰臣秀吉趁势成为了织田信长的接班人,并在随后通过一系列战争统一了日本。对丰臣秀吉来说,区区一个日本难以无法满足他的胃口,海峡对面的朝鲜,领土广袤的大明甚至是印度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在战火风飞的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能够横扫诸多大名,统一日本,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丰臣秀吉见日本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他的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渴望实施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的计划,决定到比日本更大的空间施展拳脚,便开始了行动,他先攻打朝鲜,企图占领朝鲜后在攻打中国,迁都北京,最后占领印度。

侵略明朝可以转移当时日本的国内矛盾,并且巩固其统治

在日本统一战争中,除了反抗到底的岛津、毛利、北条和长宗我部外,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大名,丰臣秀吉仍保留了他们大部分的领地。除此,丰臣秀吉还需要对自己的手下进行领土分封,结果发现攻下的土地根本不够封赏。随着日本一步步统一,土地不够分的问题愈发严重,只能通过对外战争抢夺土地,秀吉也想通过向海外侵略他国来犒赏功臣

所以,当丰臣秀吉颁布侵略计划时,手下们是欢舞雀跃,因为大家至少不用盯着手头这点子地苦哈哈的熬日子了。 一旦打下大明,个个都能土地翻个几十倍。

当时日军侵略朝鲜军团长们分别是: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岛津义弘、福岛正则、小早川隆景、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丰臣秀胜。这些人当中,加藤清正、福岛正则同为贱岳七本枪,是秀吉最为倚重的将领。黑田长政是黑田官兵卫之子,小西行长是秀吉的老部下。宇喜多秀家是秀吉的养子,丰臣秀胜是秀吉的外甥。毛利辉元和岛津义弘是在日本统一战争中损失惨重的大名。

日军前期攻占朝鲜太过顺利,让丰臣秀吉对明朝产生了错误判断

丰臣秀吉曾经向朝鲜国王直言,欲以朝鲜为跳板攻打大明,被朝鲜国王直接拒绝。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朝鲜一直是大明的小弟,连国王都是大明册封。

“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

丰臣秀吉于是在1592年,派出了14万步兵,8000多水军,700艘战舰出征朝鲜。4月,日军跨过朝鲜海峡,在釜山一带登陆,开始了入侵朝鲜的战争。起初,日军一路势如破竹,用极快的速度就占领了朝鲜的汉城和平壤,直逼明朝边境。而且,当日军一个月就攻占汉城后,丰臣秀吉便认为大明和朝鲜一样不堪一击,扬言 “以我军之战力,对付明军那是大水崩沙,利刀破竹”,随后他开始和大臣商议迁都北京一事。

丰臣秀吉提出:(1)攻占大明后,由自己的养子丰臣秀次担任明朝关白,主要统治明朝的中原地区和北方地区;(2)天皇移驾北京,将北京附近的十国作为天皇的食邑;(3)丰臣秀吉本人以宁波为据点,进而侵略印度。

从他的计划中可以看到,丰臣秀吉打算自己以后定居在宁波,这是为何?其实主要是因为宁波不但有发达便利的对外贸易经济,成熟的海洋航线,而且和日本的众多港口距离最近,正所谓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丰臣秀吉选择宁波作为大本营也就不奇怪了。

面对日军的侵略,朝鲜国王只好向当时明帝国的万历皇帝求助。而且,日军一度进攻到明朝边境地区。万历皇帝命辽东总兵李如松为提督,让其率领4万士兵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支援朝鲜抗击日军。

很快,朝鲜战场的局势发生转变,日军的进攻计划受阻,伤亡惨重,丰臣秀吉不得不与明朝和谈,接受明朝册封。结果因为朝鲜和日本没有谈好,日本再度侵略朝鲜,但面对明朝联军,日军日趋乏力,没多久,丰臣秀吉病逝,德川家康夺取大权。

“汉家之德威播闻,除所获首功,封为京观,仍槛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弃尸稿街,传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鉴戒,大泄神人之愤心。于戏,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兹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识予不敢赦之意。” 万历皇帝《平倭诏》

故而,出生寒门的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野心开始膨胀,而且为了转移日本国内领土不够封赏的矛盾,才开启了侵略朝鲜,挑战大明的计划。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丰臣家族因为朝鲜战争,在他死后迅速消亡。

6

不可否认丰田秀吉是当时日本杰出的政治家,一代枭雄。他于战国时期崛起,利用其卓越的才干和智慧基本上统一了日本。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这是他本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其次他努力下日本国力蒸蒸日上,而当时朝鲜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而宗主国大明万历几十年不上朝,朝政日非,丰田秀吉认为侵略朝鲜,大明会无力干预。所以贸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后来大明援朝,中日双方互有输赢,这使他坚信他的百战之师不会输给大明。这是他对中日双方实力的对比中得出的结论。后来中朝陆海军重创日军,同长期战争引发了日本内部分裂,丰臣秀吉在忧惧中死去,日本才从朝鲜撤走全部军队。

7

先说结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与和是政治利益的取舍进退。此次战役在朝鲜发生和结束,日军先攻,朝鲜向大明求援,大明是去救援朝鲜,打的日军只能招架,然后撤退谈判,再丰成秀吉死,日本彻底失败。当时日本国内看的很清楚,这仗是打不赢的。不存在长期对抗的问题,丰成秀吉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承认失败,那是骑虎难下,硬撑着。否则没法给诸侯们交代,损失这么大,啥也没捞上,再认错,他就得下台。二战结束,天皇发的是终战诏书,啥意思,你懂得。

战前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1467年应仁之乱以后,日本进入了战国时代。基本上和中国的战国一样,各路豪强割据,不受天皇控制,整个国家烽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直到一代枭雄织田信长出现,这个类似于曹操的人物,纵横捭阖,天下布武,谁不服就灭谁,成为日本第一,而且也是挟天子令诸侯,基本没人敢炸刺。但真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正当他如日中天,准备一统天下之际,自己人叛变了,而且乘着他没防备的机会,发动本能寺之变,一把火被烧死了。这时候是1582年。织田信长死后,他的手下丰成秀吉本来在前线打仗,得到消息后,立即与对手休战,带着大部队迅速剿灭叛军,并乘势掌握大权。丰成秀吉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以后,于天正十三年(1585年)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基本就是我国的宰相吧。但是请记住一点,日本还处于诸侯割据时代,只不过是暂时的和平罢了。



丰臣秀吉掌握大权后,野心不断膨胀,竟然梦想着不仅占领朝鲜,还要占领中国,把北京作为首都,他在宁波呆着,接着占领台湾、菲律宾、印度。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大东亚共荣圈的军国主义思想起源就是他!他说这话,真实意图是给国内那些豪强们听的,日本那么小,根本不够这些强盗们分赃,咋办,出去抢。

梦想再美好,也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于是第一步想借道朝鲜,公元1591年,他给朝鲜国王写了一封信,是这样说的:"日本丰臣秀吉,谨答朝鲜国王足下。吾邦诸道,久处分离,废乱纲纪,格阻帝命。秀吉为之愤激,披坚执锐,西讨东伐,以数年之间,而定六十余国。秀吉鄙人也,然当其在胎,母梦日入怀,占者曰:'日光所临,莫不透彻,壮岁必耀武八表。'是故战必胜,攻必取。今海内既治,民富财足,帝京之盛,前古无比。夫人之居世,自古不满百岁,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是秀吉宿志也。凡海外诸藩,役至者皆在所不释。贵国先修使币,帝甚嘉之。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

全是文言文,用大白话解释就是,我丰成秀吉很牛逼,日本被我统一了,不信我告诉你,我娘怀我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是太阳进肚子了,算命的说你儿子长大后肯定是伟人。结果你看,我打仗从来没败过,国家也治理的很好。人活一辈子超不过一百年,像我这样优秀的人怎么能老死在日本呢?所以想借个道,把中国拿下。看到没有,就这意思。

大家再看看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给裕仁天皇奏折:“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是不是差不多。

这么美好的梦想一经帮主号召,那些打打杀杀的强盗们能不高兴向往吗?于是一同去。

回到上面,朝鲜国王接到信以后,没答应。咋办?打过去。1592年,发兵17万,进攻朝鲜。4月15日登陆,半个月占汉城,再一个半月占平壤。朝鲜国王仓皇逃走,跑到中朝边境躲了起来,并紧急向大明求援。万历皇帝和大臣们刚开始也感到突然,但后来明白日本的用意,决心晚打不如早打。



接着,平壤大捷。1593年1月上旬,明将李如松率4万精锐,对阵日本第一军团2万人,最终以伤亡不足千人代价,攻克平壤,日军伤亡九千余人。

碧蹄馆之战,这是一次真正的野战,这是考验双方将帅用兵谋略的、应变能力的最佳时机,经此一战,明军以少敌多,互有伤亡,但让倭寇再次领教了大明的实力。

李如松3月初焚烧日军于龙山的粮仓粟数十万,逼使其撤退。战线迅速向南推进。

1593年6月,战况陷入僵局,加上朝鲜破坏过度,造成瘟疫流行,当地征发粮食不易,以及急于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丰成秀吉遂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能打则打,打不过就谈,这就是谋略。

1597年,谈判不成,再次开战。实际上谁也没相信真能谈成,不打出个胜败都不甘心。此时明军4万,日军14万。经过一系列陆战、海战后,日军无法坚持,留一半拒守,一半撤退,基本等于败了。

1598年10月,丰成秀吉死。日军全部撤退。此次战役持续了七年,最后中朝胜利,日本失败。



此次战役后,日本国内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德川家康最终胜出,开启日本历史的德川幕府时代,自1603年至1868年,长达265年。

此次战役后,中国国内政局也发生变化,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后金大汗,年号天命。1618年公开反明,1644年明亡清兴。

此次战役后,世界进入17世纪,西方开始崛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