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起源在于晋王朝。

尽管后世历史学家把十六国时期称为“五胡乱华”,但实际上,五胡并不是对晋王朝发动战争打进来的,而是晋朝的王爷们内战请进来的。五胡的根源,在于八王之乱中的两个王爷:成都王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

内迁匈奴首领刘渊起兵,是为了支持成都王司马颖。而东海王司马越则联合了鲜卑慕容氏、鲜卑段氏和汉人流民组成的“乞活军”。尽管司马颖和司马越很快先后兵败身死,但他们造成的恶果却存留了下来:被他们邀请来的少数民族军队,依然根据这两个人划分阵营,征战不休。刘渊建立刘汉时,司马颖已死,其长辈刘宣曾经劝刘渊联合鲜卑,共同攻击晋人,被刘渊所拒绝。之后刘汉政权一直在和司马颖的敌人司马越一系的政治力量作战:刘聪之所以先后攻灭晋怀帝、晋愍帝,石勒杀死王衍,是因为怀帝愍帝是司马越所立,而王衍则是司马越的盟友。与子同时,鲜卑拓跋部、鲜卑段部一直在联合乞活军与刘汉和后来石勒、石虎的后赵作战。

东晋王朝也属于司马越一系。东晋开国功臣王导是司马越集团骨干王衍的同族,都属于琅琊王氏。司马睿、王导过江,就是奉司马越之命。所以东晋王朝一直敌对匈奴刘汉和石勒的后赵,而把鲜卑拓跋部和鲜卑段部视为盟友。鲜卑方面也是如此。鲜卑拓跋部的拓跋猗卢救援过东晋的大将刘琨;鲜卑段部的段实曾过江为建康的将军。一直到后来冉闵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与前燕慕容恪陷入苦战时曾向东晋求救,但东晋并未救援,反而出兵攻战了冉闵控制的寿春,原因也在于东晋王朝视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为盟友,而冉闵毕竟属于石勒一系,是司马颖阵营,被东晋视为敌人。慕容皝甚至受过东晋册封为大单于。

因为和鲜卑的这种盟友关系,所以在晋朝的史书中,对鲜卑总体上比较友善。比如石勒、符坚这些少数民族领袖称帝,在晋书中都写为“僭伪位”,但鲜卑族领袖如拓跋珪称帝,则写作“代王珪称尊位”。也因此,从晋书开始,历代史官对鲜卑政权,总体上是秉笔直书,但并不可以诋毁。所以史家对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政权,总体上评价不错。

而且,鲜卑政权总体上没有出现过石虎那样的暴君,而且从前燕的慕容鲜卑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太傅慕容恪就喜欢读儒家经典,“手不释卷”,获得了后世史家包括王夫之的称赞;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更在孝文帝一朝力行汉化,改汉姓,用汉语,丰富了汉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的统一,为最终全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些历史功绩,也为后世历代史家所承认。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鲜卑全盘接受了汉文化,并且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民族属性,这点是蒙古和满洲都没有做到的。

在最早的时候,中原的汉人也是视鲜卑为入侵者的,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鲜卑人和汉人都有着极大的区别。所谓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中,鲜卑就是其中的一个大头。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北方乱世的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拓拔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极大的发展生产力,北魏孝文帝开始推行汉化改革,虽然后来孝庄帝时期权臣尔朱荣倒行逆施,但是最终经历了100多年的洗礼,鲜卑人已经变得和汉人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在文化上,已经彻底融入汉族。

与之相比,蒙古和满洲的汉化历程则十分艰辛。大元蒙古所接受的文化不只华夏一家,因此汉化趋势非常缓慢;满洲为了凌驾于汉人只上,对汉文化也是进行阉割奴化。但是终究是蒙古和满洲本身的文化底蕴不够强大,最终只能被逐步汉化。此外还要考虑蒙元和满清距离现在都比较近,所有蒙满两族的汉化历程终归来说还是有点短,以至于还没有融入汉族,便迎来了民族成分划分的政治举动。但事实上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满蒙两族从生活习惯到袭承文化上都与汉人无异,可以说除了户口本和身份证上民族名称不同,大家早就是一样一样的人了。

3

人家鲜卑族早在一千多年前,整个民族就已完全被汉化没了,融入到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了。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鲜卑这个民族,那还谈什么“侵略”?

西晋灭亡后,北方中原地区经历了动乱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最后,北方为鲜卑族所建立的北魏王朝统一,中国从此进入南北朝时代。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王朝,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北魏到了孝文帝时代,在冯太后的支持下,推进了著名的全面汉化运动——孝文帝改革

而北魏的汉化性质与日后蒙元和满清的汉化是不同的。后两者实际上都是在保留自身民族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有限度汉化,其实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以便于自身对整个中华的统治。而北魏的汉化,是完完全全的融入到汉民族之中,完全舍弃了自己的民族的独立性。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有一些几方面:1、易服:把鲜卑族的传统服饰全部改为汉人款式;2、改语言:全面推行汉文化,学汉文,讲汉语;并且将汉语作为选官的衡量标准,不会说汉语的,就不让当大官;3、汉鲜通婚: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把鲜卑族的血液融入到汉人血液之中;4、改姓:把鲜卑族的传统姓氏改成汉族的姓氏,比如北魏皇族的拓跋氏就直接改为元姓,所以拓跋魏,也被称为元魏。

经过孝文帝的改革,鲜卑族从此正式融入到汉族之中,不再以独立民族存在。北魏孝文帝的这一改革,开创了少数民族主动融入汉族之先河,不仅对北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极大的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说,此举也为日后灿烂的隋唐时代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4

鲜卑属于东胡中的一支,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的五胡之一,东汉后期,匈奴势力逐渐退出草原,而鲜卑人开始走出东北大山,填满了匈奴退出草原后的权力空白,到西晋末年,匈奴人、羯人先后在中原掀起五胡乱华的序幕后,鲜卑人也开始在北方蠢蠢欲动。而真正南下进入中原的鲜卑人主要有两支,分别有辽西进入中原慕容鲜卑的燕国和从代地(陕西)进入中原的拓跋鲜卑的魏国。

羯人建立的后赵统一北方,残暴帝王石虎进行野蛮统治,石虎死后,后赵大将冉闵,起兵反抗后赵,建立冉魏政权,颁布杀胡令,公开屠杀羯人。此时已经占据辽西的建立前燕的慕容鲜卑南下,击败冉魏,将前燕的疆域扩展到河北、山东一带。后来氐人建立的前秦在关中崛起,前秦在苻坚带领下灭亡前燕。

慕容鲜卑的前燕

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失利,原来投降前秦的前燕皇族慕容垂等重新复国,建立后燕(还有一股慕容皇族在山西境内建立西燕,后来为后燕所灭),后燕的疆域辐射辽西、河北、山东等地,基本恢复了前燕的疆域,然而只是经历了二代,后燕便被新崛起的拓跋鲜卑打回了辽西老家,又遭遇冯氏兄弟的政变,后燕灭亡。后燕北逃后,残留在山东南部的部分慕容鲜卑建立了南燕,不过很快被北伐的刘裕击败亡国。

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

此后慕容鲜卑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只剩下慕容复们在慨叹。

而另外一支入主中原的拓跋鲜卑,其原来的主要实力集中在塞外草原上,氐人的前秦强大时,他们屈服于前秦,前秦瓦解之后,他们在塞外崛起,开始不断与同为鲜卑人慕容氏的后燕国进行争霸,最终后燕被赶出中原,而后拓跋鲜卑的对手为东晋的刘裕、匈奴的赫连勃勃,当中最强大的对手为刘裕,不过刘裕忙于回南方篡位,留在中原的偏师最终被北魏击败,赫连勃勃建立夏国最后也被北魏亡国,此后北魏还灭掉了北燕,统一了北方,结束北方乱世,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代。

拓跋鲜卑的北魏统一北方

而之所以无论是拓跋鲜卑还是慕容鲜卑,他们在历史上给人留下印象并不坏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他们都是起自乱世,他们的对手也多为羯人、匈奴人、氐人等其他异族人,虽然他们也曾与华夏正统的东晋为敌,但是东晋不是他们唯一的对手,而且作为华夏的正统王朝,东晋给人留下二代印象也并不好,重要的他们几乎没有灭亡和摧毁汉人王朝。而无论蒙元还是满清,他们统一全国时,都对汉家王朝中宋、明进行侵略,灭亡了宋、明王朝并对发宋人和明人进行了野蛮屠杀和征服,

二是鲜卑入住中原,并没有太过激烈的抵制和涂炭汉文明,反而迅速融入汉文化,特别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积极汉化改革,将整个鲜卑民族最终全部溶于汉民族,而蒙元则十分抵制汉文化,入住中原百年,居然仍旧没有完全融入汉文明,而满清则是阉割汉文化,将汉文明进行了有利于满清统治的阉割和改良,并进行剃发易服、文字狱等汉人满化政策。

剃发易服最让汉人不满

三是鲜卑人融入汉文明,鲜卑王朝成为汉家王朝,并承接隋唐盛世。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不仅维持长期的统一,并且通过汉文化复兴,让汉文明的主导权,重新东晋时迁往南方,成功的转移回到北方,并有此后北周、隋、唐进行延续,保证汉文明的星火传递,这样的王朝,让我们生不起恨意。而蒙元王朝和满清王朝,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他们刻意保持着他们的民族独立性,让国家处在绝对多数的汉民族感觉到格格不入。

5

一些人视蒙元满清是侵略者,是被日本鬼子洗脑的结果。

日本当年为了侵华的需要,曾经创造出了“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的谬论,创造出了“蒙古征服论”、“满清征服论”等怪论。其目的是为了挑动民族矛盾、肢解中国,达到各个击破、全面侵吞的战略目的。虽然后来日本彻底失败了,但这些荒诞言论的流毒现在仍然没有彻底肃清。现在在网上仍然有一部分人在用这种观点评价元朝、清朝。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为了激化中国国内汉族和蒙古族、满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制造华夏中国灭亡的言论。“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是由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提出该言论时候正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这些学者的目的很简单:为入侵中国寻找借口。

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又大量散播《告十八省豪杰书》,制造满汉矛盾。其中写道“满清氏原塞外之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显然该文的内容不符合现实,其用心可谓阴毒。巧的是在清朝晚期,又有一大批“失传”的书籍从日本传入中国,这些书籍就有《扬州十日记》。根据最近的研究,《扬州十日记》至少是在日本遭遇篡改的,日本人别有用心地夸大了扬州屠杀人数为80万。根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扬州城的人口不可能容纳80万人。日本还宣传“岳飞是中国第一伟人”,日本在这时候提出该言论,显然别有用心。为什么日本不宣传戚继光是中国第一伟人呢?

就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也在日本被提了出来。日本提出的这些言论影响了一代的革命党人,他们以此为纲领,以求推翻清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湖北军政府成立,宣布“五族共和”,这实际上已经否定了“驱除鞑虏”这个口号)。

中国的知识分子其实都有正统思想,随着日本鬼子“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荒诞言论的破产和流毒的肃清,蒙古、满清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正在逐渐被大家认识到并得到肯定。

实际上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华夏族的后裔。夏朝覆灭之后,一部分到了蒙古高原,发展出了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一部分到了青藏高原,发展出了藏族,苗族等民族;一部分留在中原地区,发展出了汉族等民族。因此中国人从根上讲,都是同源同祖,没有区别。

蒙古人和汉人、藏人、满人等一样,都是华夏民族的后裔,尤其蒙古人和汉人在文化方面更有相同之处,二者都是祭天(汉人称为老天爷、蒙古人称为长生天),祭祖的传统。唯一区别的是,汉族有一个祭孔的特点,蒙古人没有。在丧葬方面,蒙古人仍然采用华夏民族的不封不树不谒陵的传统做法,而汉人则形成了厚葬立碑谒陵的特点。

政治方面,在唐朝时期,唐灭突厥之后,蒙古高原便在唐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唐朝之后,军阀割据,最终形成新三国时代。先是北宋、辽、西夏;接着是南宋、金、西夏;最终三国归元。中国重新统一。因此元朝是中国的一个朝代没有任何异议。同时由于元朝重用了一些汉人,中华文化并没有断代。如果没有元朝,中国将永远处于唐朝之后的分裂状态,因为凭宋朝的实力不可能实现统一,而凭辽金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消灭宋朝。

再说一下清朝,在明朝末年,明朝已经萎缩到秦始皇时期的版图,且越南北部已经不在本土之内,如果没有清朝初期的兴盛,明朝再继续存在200多年之后,和西方列强相遇,中国有可能会亡国灭种。中华文化即使不覆灭,也会断代。以后即使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实现了复国,也会象非洲一样,形成多个小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大的民族复兴资本。

因此元朝和清朝对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也根本就不存在亡国问题,只是在中华民族内部的改朝换代而已。

6

拓拔鲜卑为什么不被如今的汉人视为侵略者,原因其实很简单,有这么几个:

一,历史盲很多,北魏知名度太低。但这真不是原因,原因是下面这条。

二,这条很有意思了,因为北魏根本不是汉族的侵略者啊,尽管严格说,北魏确实主动进攻过刘宋并且取得了一些土地,但是,北魏明明是慕容鲜卑、匈奴、羌的侵略者!北魏灭掉的国家有:胡夏(匈奴铁弗部)、北燕(鲜卑化汉人政权)、北凉(匈奴政权)、北魏打残的国家有:后燕(慕容鲜卑政权)、柔然,西域诸国,而刘宋丢掉的是刘裕当年短暂收复的黄河附近的一些土地,所以汉族人凭什么说北魏是侵略者呢?

三,北魏很快的接受了汉族文化,尽管有过灭佛,但是主体还是汉化了,甚至姓氏都改了,汉族人对北魏的民认同也就更高了。

7

鲜卑族作为五胡乱华的主力之一。对于当时的汉族而言理应算为侵略者。之所以没有人这么说,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年代久远,现实意义不强。两晋南北朝距今已经上千年了。长久的时间早已经无人关注鲜卑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当年鲜卑在对汉族侵略中造成的杀戮早无人记得。时间的久远,让鲜卑民族已经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现代人对其很难产生明晰的感触,特征不够鲜明,现实意义不大。



2、民族融合强,文化已经彻底同化。鲜卑族虽是外族,但是自从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改革到隋初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已经微乎其微。再加上之后崛起的新的北方少数民族使得鲜卑遗民与汉民遭受同样境遇。逐渐也就被视同为汉族,甚至连独特的鲜卑姓氏都已经不复存在。

3、五胡乱华过程中,鲜卑杀戮不重。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五胡进入中原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大肆杀戮。但是当时主要进入中原杀戮的是匈奴、羯人和氐人。相对而言当时的鲜卑族还生活在北方一代。等到后赵灭亡才大批次迁来中原。而北魏时更是如同收拾北方残局(当时刘宋撤兵,关中在赫连勃勃的夏国手中,此人无比残暴)的拯救者一般。所以史书中对于其的记载多为正面。

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现代人才不将鲜卑族视为侵略者。

8

三个原因

第一,宣传少,知名度低

两晋南北朝太黑暗,那三百年里百姓基本上没几天安稳日子过,充满血腥仇杀各种征伐,后续王朝主流宣传下意识的就会略过不谈。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可以自问一下,这南北七国开国皇帝是谁,有啥知名人物?这些最简单的知识点,相信都很少人有能脱口而出吧……

知名度如此之低,又怎么去和清元比呢

第二,为汉化,鲜卑牺牲大

北魏虽为鲜卑王朝,但王朝建立之初,就实行汉化政策。开国皇帝拓跋珪离散部落编户齐民,继任太武帝拓跋焘兴太学重汉臣……到孝文帝元宏,更是全面大规模移风易俗,写汉字说汉话穿汉服,为汉化都不惜迁都改姓,拓跋姓都改成元姓了

可以说北魏历代帝王,都在致力于汉化改革,期间虽有龌龊,比如借国史案清洗了一批世家大族,自己取而代之,但其向汉之心,值得肯定!

当然,上面算不得牺牲,只能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反汉化的尔朱荣上台后,借助北方六镇兵力,搞了个河阴之变,朝官被杀近两千户,汉家大姓、汉化鲜卑大族,屠杀殆尽

此牺牲,不得不认!又如何再把他们当做侵略者呢?

第三,汉家鲜卑,已融合

北周之后,反汉化势力烟消云散。鲜卑已经成为历史,彻底融入了汉家血脉,并且创立了隋唐辉煌大世,成为史书荣耀一部分

魏碑,书法中有名的汉字书写体,地位非凡

自己人打自己人,有毛病吧

以上

9

鲜卑建立的政权曾经一统北方,定都中原腹地洛阳,后称为“北魏”。之所以鲜卑不会被视为侵略者,大致有三点原因:

第一,自己不把自己当外人。尽管有种种关于鲜卑起源的传说,但是北齐史学家魏收所著的《魏书》明确指出“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也就是说,鲜卑是黄帝之后,和中原同出一统。北齐来自于东魏,东魏是北魏一部分,这应该是当时官方的流行观点。不管真是黄帝之后假是,至少在鲜卑统治者的官宣里就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黄帝后裔上,这样明显能避免中原百姓的敌视。

第二点非常重要,北魏并没有结束或直接取代哪个中原的汉政权,这一点与蒙元和满清都有本质区别。正相反北魏在某种角度来说是为中原收拾残局了十六国时期四分五裂,北魏继前秦之后击高车、破后燕、取胡夏、败柔然,再次统一北方,甚至有南面取宋之志,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局势,缓解了战乱。

第三,就是北魏的主动汉化。北魏的建立者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到内蒙古扎赉诺尔,到盛乐,再到平城即大同,最后迁到洛阳,各种矛盾必然疯狂见涨,其中就包括民族矛盾。冯太后及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缓和了矛盾。这一系列汉化改革中甚至包括禁胡语和改汉姓,以及和汉族高门士族通婚,主动融合。

基于这几点原因,又是在十六国及北朝胡族更替的大背景下,鲜卑就被反衬得不那么难以接受了。

10

鲜卑汉化程度高,并且成为近代汉人的一部分。

鲜卑是五胡之一,但不是最残暴的羯,也不是氐族那样被传是黄帝后裔衍生出的部族。鲜卑建立的国家却在南北朝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冉闵的杀胡令,只执行不久,就又改了政令拉拢胡人。而且执行政令期间,以鼻子等外观来判定是否是胡人,349年11月杀了十几万人、350年2月邺城大屠杀杀了羯族二十几万,但是胡人总数刚过百万,而一个存在两年有余、面积不大的冉魏就杀了三十~四十万,可想而知其中不少中原人被当做胡人杀害

由此可见北方胡汉冲突的激烈程度。

然而真正趋于安定的是鲜卑拓拔部建立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宣布汉化开始。虽然汉化不算成功,但是胡汉冲突已经趋向于缓和。

后来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东魏被高氏篡位建立北齐,西魏被宇文部篡位,后来改名北周→北周开始统一北朝→期间杨坚篡位建立隋朝→隋朝统一南北朝。这段历史主题更多的是国家之间的冲突,而不是民族冲突。而民族有关的冲突被北方悄然崛起的突厥取代。

而剩下的鲜卑族尽数融入中原,成为近代汉人的一部分。慕容、宇文、独孤等,都是那时候进入中原并汉化的鲜卑姓氏。

杨广的母亲和李世民的奶奶是独孤家的姐妹。李世民的母亲也是鲜卑人。长孙皇后也是胡汉混血。当时的社会环境,很多北方的世家门阀都带有鲜卑血统。不过大家族有族谱确认血统成分,但是平民则完全没办法分辨出是不是带有胡人血统。

没错,近代汉人是明清时期定义的。明朝或许能分得出蒙古人和中原人的差别,但是绝对分不出隋、唐、五代、宋以来融入中原超过700年的五胡后裔。

实际上宋朝时期,五胡后裔已经被中原人完全同化,在宋朝的史料记载中,那个时代不再有五胡之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