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起源在于晋王朝。
尽管后世历史学家把十六国时期称为“五胡乱华”,但实际上,五胡并不是对晋王朝发动战争打进来的,而是晋朝的王爷们内战请进来的。五胡的根源,在于八王之乱中的两个王爷:成都王司马颖和东海王司马越。
内迁匈奴首领刘渊起兵,是为了支持成都王司马颖。而东海王司马越则联合了鲜卑慕容氏、鲜卑段氏和汉人流民组成的“乞活军”。尽管司马颖和司马越很快先后兵败身死,但他们造成的恶果却存留了下来:被他们邀请来的少数民族军队,依然根据这两个人划分阵营,征战不休。刘渊建立刘汉时,司马颖已死,其长辈刘宣曾经劝刘渊联合鲜卑,共同攻击晋人,被刘渊所拒绝。之后刘汉政权一直在和司马颖的敌人司马越一系的政治力量作战:刘聪之所以先后攻灭晋怀帝、晋愍帝,石勒杀死王衍,是因为怀帝愍帝是司马越所立,而王衍则是司马越的盟友。与子同时,鲜卑拓跋部、鲜卑段部一直在联合乞活军与刘汉和后来石勒、石虎的后赵作战。
东晋王朝也属于司马越一系。东晋开国功臣王导是司马越集团骨干王衍的同族,都属于琅琊王氏。司马睿、王导过江,就是奉司马越之命。所以东晋王朝一直敌对匈奴刘汉和石勒的后赵,而把鲜卑拓跋部和鲜卑段部视为盟友。鲜卑方面也是如此。鲜卑拓跋部的拓跋猗卢救援过东晋的大将刘琨;鲜卑段部的段实曾过江为建康的将军。一直到后来冉闵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与前燕慕容恪陷入苦战时曾向东晋求救,但东晋并未救援,反而出兵攻战了冉闵控制的寿春,原因也在于东晋王朝视鲜卑慕容部建立的前燕为盟友,而冉闵毕竟属于石勒一系,是司马颖阵营,被东晋视为敌人。慕容皝甚至受过东晋册封为大单于。
因为和鲜卑的这种盟友关系,所以在晋朝的史书中,对鲜卑总体上比较友善。比如石勒、符坚这些少数民族领袖称帝,在晋书中都写为“僭伪位”,但鲜卑族领袖如拓跋珪称帝,则写作“代王珪称尊位”。也因此,从晋书开始,历代史官对鲜卑政权,总体上是秉笔直书,但并不可以诋毁。所以史家对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政权,总体上评价不错。
而且,鲜卑政权总体上没有出现过石虎那样的暴君,而且从前燕的慕容鲜卑就开始大力推行汉化,太傅慕容恪就喜欢读儒家经典,“手不释卷”,获得了后世史家包括王夫之的称赞;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更在孝文帝一朝力行汉化,改汉姓,用汉语,丰富了汉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的统一,为最终全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些历史功绩,也为后世历代史家所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