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是记载在史书中的,应该是真事。但是,一直没有仿制成功的。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回里面说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用来运粮。木牛流马不必饮食,行走自如。说得这两样东西如同自己活动的机器人一样。

这个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技术,没有动力,更不可能有永动机。因此,木牛流马的动力主要还是人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基本判断,这两样东西应该是人力牵引的运粮机械。

我们再看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的木牛流马的使用地点: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

可见,木牛流马不是同时使用的。木牛是在出祁山时候用的,主要是用于山地运输。而流马是出斜谷时使用的,主要用于斜谷中水道。

这样根据制造方法和使用地点,可以推测木牛流马的形状。木牛应该是一种有盖子的人力推拉的四轮木车,可以装载一人一年的粮食,也就是五六百斤。而流马无足无脚,应该不是船就是滑撬。汉中不用滑撬,则流马应该是一种特制的小船。这种船用于斜谷中的水道,人力拉牵,运粮比木牛要多得多。

有人考证说,木牛就是解放前四川矿工使用的“土牛车”,流马则是四川使用的叫做“快马子”的窄长小船。

我是历史笑春风,愿意和大家分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木牛流马我无缘亲见,但独轮车我是见过的。

小时候在农村,那时交通不发达,车子更少。乡亲们送粮载货,多用独轮车。如图:



独轮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它很好地分解了挑夫的肩腰压力,将部分重量卸到轮子上,让农民们运货的效率大增,独轮适合在小路通行,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乡村重要工具。

那它与传说中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有什么关系呢?

北宋陈师道曾言:

“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又有大车,用四人推,载十石,盖木牛流马也。”

他认为,蜀中“小车”就是木牛流马。

宋代高承写的《事物纪原》中也有记载:

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

清代满族水利专家麟庆也把当时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土车说是陈师道记载的木牛流马:

“土车,独轮料土,兼载稗编。蜀相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今之土车独推,犹存储葛遗制。”

麟庆认为:木牛是有前辕的独轮车,流马是没有前辕的独推小车。

按照这些前人的说法,后世的独轮车是有木牛流马的痕迹的,但辨析他们的记载,似乎独轮车又只是木牛流马的一部分。

传说中的木牛流马究竟如何神奇?

《三国演义》的第一百二十回: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这一回说明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最主要的还是发明了一种新式的运输工具,叫做木牛流马。这种运输工具解决了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并且相当先进,完全不使用能源作为依赖。

《南齐书·祖冲之传》中讲,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乃造一器,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

如此来看,似乎木牛流马近于机器人?

按理说这种现象颇有穿越之嫌。

后人于各种传说中找到了一些靠谱的记载,根据祖冲之造木牛流马的过程,推测三国时利用齿轮制作机械已为常见,我们后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马,极有可能就是一种运用齿轮原理制作的自动机械。

独轮车取木牛流马的部分原理。

按后人的复原图,木牛流马有四条腿,四条腿的木牛流马是怎么在栈道上行走的呢?

也许诸葛亮时期,是在开阔的战场上使用四轮。而后人,就像高承、麟庆等人所言,独轮车即没有前辕的流马。

3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其实就是独轮车,只是后人为神话诸葛亮,对他的独轮车也神话了。

只有独轮车才可在山间乡间羊肠小道任我行,比肩挑背省力。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基本可以肯定,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及蒲元等人发明的运输工具。

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4百斤以上(相当于今天的100公斤),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上图搞得像机器人一样,夸张。


其实,在四川那种栈道、山路上就算是今天,也没有什么可靠的运输工具。

可以说,独轮车几乎是唯一可行的运输工具。

独轮车可以经过这些复杂的山路。

这里道路狭窄崎岖,四轮车甚至两轮车都无法有效行走,只有独轮车可以运行。

独轮车在路况较好时,可以由一个人推车操纵,其余多个人帮助推行,可以运载上百公斤粮食。


即便路况不要的时候,1个人也可以推着走了。

而木流牛马是有4条腿的,在山路上如果推车人精疲力尽,可以暂时撑在地上,不用一直用力。


而大部队运输,一天不过行走20里,符合独轮车的速度。如果是其他车辆甚至骡马运输,不可能一天只走这点距离。

其实木牛流马没什么神秘的,就是独轮车。



诸葛亮不是穿越者,不可能超越时代设计运输工具。

在古代没有足够骡马的情况下,独轮车是山地运输最简单有效的工具了。

如果采用挑担,四川很多山地挑担很危险,搞不好就坠崖而死。

而采用人力背负,一个人能够扛个三四十斤走山路就很了不起了,而独轮车可以装100斤左右。

今天的白领,扛三四斤走山路都得死。

5

关于木牛和流马,三国志中有精准的数据描述,现代也有很多人仿造。比较著名的是的新疆一位教师,刊在《光明日报》上的仿制品。教师叫王前,成果已经卖给日本人了

6

蜀道崎岖,远来劳苦。崎岖就意味着道路的高低不平,而蜀道又是以狭窄幽长闻名。

蜀汉占据着益州,诸葛亮的北伐大多数是出祁山来侵袭曹魏。而在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之时,就是复出祁山,自斜谷到剑阁,总共驻扎了十四个大寨。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是想要佯攻北原,暗地里直取渭滨。

但诸葛亮没有想到,他用兵谨慎且缺乏冒险精神的特点被司马懿所洞悉。所以,司马懿很确定地向曹魏诸将表示,诸葛亮不会出武功山,只要到渭河阻挡就行。事实证明,最了解你的恰巧是你的对手。诸葛亮被迫和司马懿对阵在渭河两岸。

也就是在这种有持久战趋势的情况下,木牛流马被引了出来。因为蜀军的粮食囤积在剑阁,人夫牛马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搬运是很不利的。而在汉之时,便已有独轮车和双轮车的实操了。但是,因为栈道的特殊情况,使得这两种运输工具难以得到最优的效果。

所以,为了方便后勤的运输,诸葛亮和夫人黄月英一起对独轮车进行了全新的改造。新的独轮车依然是人力独轮车,但是却一脚四足。所谓四足,就是在车边前后装上四根木柱,这样能够稳当地通过崎岖的栈道。而且其速度是,人行六尺,牛行四步。简单地说,就是人走一步,轮子转到四次,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人所使用的力气,

更为关键的是,每一只木牛能够装载供十人一个月所需的粮食。所以,这样更加能为后勤提高效率,使得诸葛亮能够在持久战中坚持下去。

但可惜的是,诸葛亮虽然做足了准备,但还是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情况。在上方谷一战中,司马懿侥幸地从诸葛亮的埋伏圈逃脱后,便一直坚守在营寨不出战了。而诸葛亮的身体也越来越糟,最后无奈地逝世于五丈原。

7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里都有提到诸葛亮为了解决粮草运输问题,研制出了木牛流马。

关于木牛流马是否真实存在,以及这木牛流马的模样,都存在不少争议。

在我看来木牛流马应该是存在的,但是远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北伐粮草供给一直困扰诸葛亮的巨大难题。

诸葛亮想不明白,萧何为什么能粮食送上去,自己就做不到呢?有水利专家分析,几百年前水路通畅,后来水路断绝了,诸葛亮并不知道。

木牛流马应该是对当时运输工具的一种改良升级。正史中的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夸张。

罗贯中想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但看起来写的近似于妖怪一样了,过犹不及。






8

说诸葛亮木牛流马是自动跑的机器牛自然太神话了,但如果说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简直是在侮辱诸葛亮智商,侮辱古人智商,也是在侮辱读者智商。

首先从技术角度,独轮车没有任何巧妙可言,只要发明了车轮,就会有独轮车,因为二者之间没有什么机械技术瓶颈需要突破。从这个方面讲,至少春秋战国时代就有独轮车了。

其次《三国志》里明确说过诸葛亮“善巧思”,对于木牛流马,陈寿是当作一项创新和发明来记载的,这种已有的,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会专门记载为发明吗?


其次《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时特别说明了各项组件的尺寸,如下: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为牛头,双者为牛脚……径面四寸三分。孔径中三脚杠,长二尺一寸,广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杠耳。

感兴趣的可以去搜全文。从描述来看,和独轮车差别也太大了吧?

综述,不要人云亦云地把木牛流马和独轮车等同,保持一点独立思考能力。

至于真正的木牛流马是什么,从《诸葛亮集》的描述来看,很可能类似于一种发条机关,利用杠杆,齿轮等原理以阀门操纵的一种至少四轮木车。

9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绝对不是独轮车,它有机关,要是独轮车,就不用叫木牛流马了,叫小推车,独轮车,王八拱,诸葛亮做着四轮车打仗,为什么不叫木牛流马,四轮车去了三个轱辘就叫木牛流马了,太小看诸葛亮了,他发明了很多东西,都失传了,摇钱树也可能是他发明的,蜀国时候墓穴里就有的。

10

应该是类似于现在的三轮车,三轮车的手把不是像牛头吗?三轮车一个人用脚蹬也不大费力,只是三国时代没有链条,可能是齿轮传动的,后来没人会做齿轮?可能就失传了[奸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