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全面掌握曹魏军政大权。此时,“诸曹诸夏”的宗族子弟还有一人在外掌兵,就是夏侯玄,时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州军事,是西北地区最高军事长官。


但是请注意:夏侯玄只是西北地区名义上的最高长官,雍凉诸州是司马懿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军中骨干也都是司马懿的亲信,出于政治交换,司马懿才不得不交出雍凉诸州的兵权,但是军队还是听从司马懿号令。夏侯玄根基不稳。


此外,在此前,夏侯玄还对蜀国用兵一次,但兵败,在军中威望更是骤降。


所以说,手握十万兵马的夏侯玄之所以没动静,主要是军中根基不稳,威望不够。他要起兵,估计还没走出长安,就会被诛杀。


同时,这还跟夏侯玄的个人品性有关。这也是当初政治交换时,司马懿只愿意把雍凉诸州的兵权交给夏侯玄。


在三国时代,夏侯玄名气很大,与何晏、王弼同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清谈水平很高,文采很好,他的《乐毅论》后来被王羲之手书,名扬天下。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容貌俊朗,《世说新语》称其“朗朗如日月之怀”。


说白了,此人品行高洁,崇尚清谈。所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要把夏侯玄调回中央,夏侯霸惧怕,投奔蜀汉,邀夏侯玄一同前往,夏侯玄却拒绝了。


此外,夏侯家与司马家还有亲戚关系,这多少对方的心理有一定的缓冲吧,


只是可惜,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司马师给杀了。

最佳贡献者
2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其实冒着极大的风险,因为当时大部分军权及宫廷内军都被曹爽把持了。例如驻守雍凉之地的十万大军,其指挥官是夏侯玄,而夏侯玄是曹爽的表弟。那么为什么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夏侯玄没有一点动静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夏侯玄的兵权是如何来的,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受诏托孤,司马懿为大将军,督管内外军事,录尚书事。司马懿为侍中、持节、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两人地位相当,都有军权,而且两人同时各领三千禁军。

后来,曹爽为了取得军事实权,和夏侯玄一起策划了进攻蜀国的行动。公元244年,曹爽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督雍、凉二州军事,算是正式取得了关中地区的兵权。那么两人有实力和计谋战胜蜀国吗?没有,说的不好听点,两人纯粹是胡闹

曹爽调用关中羌、氐居民去运送粮食,而军队则达八万之众。如此多的军队,运送粮食的人却很少,这样直接造成了军队缺粮吃,关中居民无粮吃。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八万之众到达汉中后,还没有打一次仗就已经饿得军心涣散了。

更可怕的是,蜀国大将军费祎令王平率军据守各条入蜀栈道,又切断了魏军的归路。一时之间,魏军成为瓮中之鳖。司马懿看到形势不利,赶紧写信劝夏侯玄,建议撤军。

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於爽,引军退。

司马懿以当年曹操入汉中艰难作战之例规劝夏侯玄,认为蜀军已经占尽地理优势,如果现在不撤军,恐怕就要全军覆没。夏侯玄害怕,赶快报告曹爽,两人引军而退。

其实说到底,曹爽也不愿意进兵汉中,只是为了夺得兵权,作秀而已。在夏侯玄之前,司马懿先督管荆、豫二州军事,而后镇西大将军曹真死后,司马懿接替曹真坐镇长安,督雍凉军事。其下属郭淮、邓艾等将都是司马懿细心培养起来的。

因此,曹爽想要夺得实权,必须从雍凉地区着手。而此次的伐蜀之战虽然失败了,但是夏侯玄也成功的替代了司马懿,成为雍凉军事的最高长官。

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从发起到结束,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时间非常短,夏侯玄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如果说夏侯玄反应迅速,他能顺利起事去支持曹爽吗?还是不能,为什么呢?

当时夏侯玄和郭淮不和几乎是人尽皆知,夏侯玄背后是曹爽,而郭淮背后是司马懿。虽然说夏侯玄是名义上的长官,但是郭淮自从曹操时代就一直在关中掌兵,他在军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撼动的。因此,夏侯玄根基不深,无法直接统御军队。这是其一。

其二是夏侯玄没有能力统领这么庞大的关中军队,夏侯玄以文学见长,在主政发面也颇有建树,但是在军事方面却几乎是白痴水平。他和曹爽发动的伐蜀之战就是明证,连一个费祎都打不过,何谈与身经百战的司马懿为敌呢?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虽然名义上是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但是实际的军权把持在郭淮手中,而郭淮是司马懿的人,夏侯玄根本指挥不了军队。退一步讲,假如夏侯玄能够指挥的动军队,他的指挥能力在司马懿面前也是被碾压的水平,根本不值一战。曹爽被诛后,司马懿任命郭淮为征西将军,取代夏侯玄,而夏侯玄则入朝担任太常之职。和司马懿相比,夏侯玄还是太嫩!

本回答独发于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3

高平陵之变之前的正始四年(243),曹爽就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霸为讨蜀护军、右将军,在曹魏制度中,“屯关、陇以备蜀”的征西将军和备吴的征南将军、征东将军以及备鲜卑的征北将军,都是节制一方、手握重兵的方面大员,地位仅次于三公,曹爽的这一举措,就是在司马懿根基深厚的关陇地区掺沙子、下棋子,削弱司马懿的政治势力。

高平陵之变发生后,一切都扭转了。

史载:

嘉平元年,(郭淮)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是岁,与雍州刺史陈泰协策,降蜀牙门将军句安等于翅上。

郭淮是司马懿的旧部,久在关陇,大得士卒之心,而司马懿在提升郭淮担任夏侯玄的方面大员之职的同时,也从中央政府派遣出自己故交陈群之子、同情高平陵之变的陈泰接替郭淮留下的官缺,出任雍州刺史;另外,司马懿又命其一手提拔的邓艾出任征西参军,辅佐郭淮;通过这一系列人事组合拳,司马懿重新完全控制了关中的局面。

夏侯玄被一纸诏命就召回京城,夏侯霸同样因为召回夏侯玄和任命郭淮这样一些人事安排就仓皇投奔和自己有着杀父之仇的蜀汉,说明司马懿在关中的既有势力十分庞大,曹爽任命的夏侯玄、夏侯霸虽然在关中经营有年,但只是浮在高高在上的表面,没有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势力。

夏侯玄没有建立和形成自己的势力,和正始五年(244)曹爽、夏侯玄在骆谷之役的失败,导致威望和影响力骤跌有很大关系。

(正始五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即通过上图中的傥骆道进攻蜀汉)

不过,其实曹爽和夏侯玄在伐蜀汉建立勋业和巩固和发展己方在关中的政治势力两者之间,选择的是后者,所以,即使前者失利加丢脸,只要后者能够设法做到,在和司马懿抗衡中还是有筹码的,可惜也许夏侯玄更多的是玄学领袖,而不是能够挽狂澜于既倒的雄才大略者。

回到问题,司马懿高平陵政变的时候,身在长安的夏侯玄并不真正“拥有”十万兵马,所以自然也无从有什么动静。

不过,在军事政治谋略上分数不高的夏侯玄,毅然拒绝了夏侯霸的奔蜀邀约,回到了危机四伏的洛阳,其品格风采,确实如时人所称赞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欢迎评论互动,感恩点赞关注!

4

我想反问一个问题:诸葛亮突然回师成都诛杀了刘禅身边的奸宦黄皓,镇守南中的霍弋会起兵讨伐诸葛亮吗?


夏侯玄就面临这种情况。


因为曹爽之前改革得罪了许多曹魏上下许多人,尤其是像王凌、陈泰这种两朝、三朝老臣都因为曹爽的改革靠边站了,而曹爽和夏侯玄之前发动的伐蜀之战又以惨败而告终,这就更加深曹魏元老重臣“曹爽乃祸国小人”的印象。


所以司马懿虽然违背承诺诛杀了曹爽以及支党三族,手段是比较酷烈,但是一来司马懿的承诺这件事当时未必人人都知晓,尤其是夏侯玄在外领兵的人,他不见得知道;二来,司马懿并没有“非刑杀人”,诛杀曹爽也是走了程序的,所以从程序上来说,司马懿也没什么飞扬跋扈的地方。


司马懿打着旗号是“奉太后诏书”,而且又有元老支持,夏侯玄在这种情况系下搞不清楚“诛杀曹爽”究竟是司马懿个人专权还是元老们的集体反击。


至少他没办法判断情况有多恶劣。


其次就是司马懿这个人真是奥斯卡影帝,之前在曹魏表现的太好了,我多次说过,在高平陵事变以前,司马懿给曹魏上下的印象就是“我们这边的诸葛亮”,谁会怀疑诸葛亮会谋反呢?


前面说了,司马懿诛杀曹爽并支党三族,这在夏侯玄看来可能是元老重臣们共同商量的结果,而不是司马懿独断专行。


正如我前面反问的那样,如果诸葛亮回成都杀了黄皓,并且大肆诛杀黄皓党羽,镇守南中的霍弋会认为诸葛亮是图谋不轨吗?他肯定不会这么认为啊。


然后就是夏侯玄本人和司马懿以及司马家都有很深厚的交情,彼此还是姻亲,司马懿是他的长辈,他从小就被司马懿表扬长大的,他的亲妹妹又嫁给了司马师,这种关系之下夏侯玄认为司马懿不会对他怎么样,也是情有可原的。


最后就是之前征蜀失败实在太致命了,关中的曹魏军队上下正对夏侯玄“瞎指挥”导致曹魏被蜀汉姜维击败充满了怨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夏侯玄一意孤行要起兵讨伐司马懿,关中十万魏军究竟有多少人愿意跟着这个“瞎指挥”、“没本事”的夏侯玄呢?

5

高平陵政变后,夏侯玄按兵不动,主要责任在豚犊曹爽,被司马懿连哄带骗,大权被剥夺,还让司马氏灭了三族。曹爽听到司马懿政变就惊慌失措,大司农桓范劝曹爽携皇帝到许昌,调外地的军队与司马氏做战,曹爽迟疑不决,桓范又对曹羲说:如今你同天子在一起,号令天下,谁敢不应。曹羲也是一言不发。而此时,司马懿派人告诉曹爽,只要他罢兵免官,交出兵权,就可以回归府第,保留封爵,曹爽一听,就说司马氏只是夺了我的权,我回归府第,仍旧做个富家翁。然而桓范知道后果不堪设想,禁不住哭道想不到你真是豚犊,我也得和你们要遭受灭族。曹爽交出兵权回到家中,就被司马懿以更多的罪名将他处死,并诛灭三族。

夏侯玄也是明知人为刀俎,甘为鱼肉,仍然奉诏回到洛阳,被司马氏压抑了5年后,因为参与李丰和国丈张缉的密谋,也被灭了三族。

高平陵政变的遗毒更大,主要就是败坏了政治风气,从此朝政原则让位于家族利益,公德让位于私谊,朝廷诘对让位于暗室阴谋,篡臣摇身一变成了元勋,形成政权分裂,权贵倾轧,忠奸难辨,而且阴谋篡权的司马氏做贼心虚,伪装功德,对士族门阀更加依赖,士族子弟拉帮结派形成集团,占据官场高位,从此寒族人才晋升的渠道也被堵塞,根本没有参政议政的机会。终致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门阀士族相互竞争奢侈,更多攀比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后来的司马炎骄奢淫逸更为将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6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夏侯玄一直没动手,确实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平陵政变)

一是曹爽对夏侯玄有知遇之恩。夏侯玄与曹爽是表亲(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而且夏侯玄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得罪了曹叡,曹叡把他从黄门侍郎贬为羽林监。后来,曹叡去世,曹爽当辅政大臣的时候,才把他提拔起来,先是当散骑常侍,接着又当中护军,再接着当征西将军。

二是司马懿和夏侯玄关系不好。夏侯玄曾向作为另一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提过很多好的建议,司马懿也认为这些建议提得好,但却认为时机不到,不能实施。显然,因为夏侯玄威望高,司马懿忌惮夏侯玄,才不采纳他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夏侯玄也应该帮曹爽。

三是夏侯玄有能力阻止高平陵政变。夏侯玄当时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两个州的军事。当时他正在前线,手握重兵。要想带兵反抗司马懿,其实是很容易,而且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夏侯玄作为皇室成员(夏侯家族和曹家是同一家族),只要站起来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应,拿下司马懿,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夏侯玄最终并没有这么做。高平陵政变发生后,司马懿把他从边关调回去,让郭淮代替他的职务,他就规规矩矩交出兵权,回到长安。被任命为任大鸿胪、太常这样的闲职。后来,当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主政的时候,还在“李丰政变”事件中,把他无罪杀死,诛灭三族。

(夏侯玄剧照)

夏侯玄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不动手呢?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曹爽的态度让夏侯玄不好主动作为。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不听桓范的劝告,不起兵与司马懿对抗,而是选择束手就擒,这多多少少影响了夏侯玄的判断。

其实,曹爽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是有足够能力与司马懿对抗的。按照桓范给他分析的,其一,他手中有天子,可以号令天下;其二,他到许昌后,许昌不但有武器库,还有足够的军队;其三,桓范作为大司农,还可以调拨天下粮草。曹爽这么好的条件,他都不选择和司马懿对抗。夏侯玄毕竟是一个无直接利益的人,他有什么必要起兵呢?

第二,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我为什么说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呢?因为当司马懿征调夏侯玄进京的调令到达后,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劝夏侯玄别进京,同时又对他提建议说,干脆投降蜀国算了。当时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意思是说,我怎么能够为了保存自己而投降敌人呢?显然,夏侯玄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国,都将造成魏国的动乱和分裂,这对魏国肯定是不利的。

第三,夏侯玄具有名士风度。夏侯玄是一个名士,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作为当时的名士,讲究的是一种风度(魏晋风度),就是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当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天下大雨,打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是,他依然谈笑自若,继续写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名士风度。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既要泰然自若,又要光明正大,绝对不能做出起兵造反之类的事情来。

(司马师剧照)

夏侯玄其实把什么事都看得很明白的,但是他不想办法,不躲避。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有人对夏侯玄说,好了,威胁解除了。夏侯玄却摇摇头说,你说错了,司马懿在世,还可以凭着我和他多年的交情不杀我。他的两个儿子,肯定不会放过我的。果然他最终被司马师杀掉。

直到死的时候,夏侯玄依然是一副名士风度。《三国志》记载:“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这就是夏侯玄的风格。

(参考资料:《三国志》)

7

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曹真的妹妹,曹爽的姑姑,他和曹爽是表兄弟关系。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总督关中各路兵马近十万,那么他为何无动于衷,坐看自己的表兄弟曹爽一家被诛杀殆尽?

夏侯玄虽然属于曹魏“诸夏侯曹”宗亲,和曹爽是表兄弟,但他和司马家之间也有亲缘关系:夏侯玄的亲妹妹夏侯徽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他是司马师的大舅哥,按北方传统,他当叫司马懿一声伯父。

正是因为夏侯玄和曹爽、司马懿两位辅政大臣都有亲缘关系,所以他才能平步青云,做到了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手里掌控着近十万人的部队。

但夏侯玄是士人出身,不仅写的一手好字,文采斐然,还是有名的“玄学家”,但他却没有统领军队的经验和能力。这一点曹爽和夏侯玄是清楚的,但为了进一步掌控军队,排挤司马懿的势力,他们必须把征西将军这个位置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为了在军中树立威信,公元244年曹爽和夏侯玄统率十万大军由骆谷进攻蜀汉,目标直指汉中。但事与愿违,曹爽在兴势被王平、费祎击溃,十万大军所剩无几。这一战让曹爽和夏侯玄名誉扫地,遭到众人嘲笑。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此役失败固然和曹爽夏侯玄能力不足有关,但关中将领郭淮、邓艾等人都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未必真心实意为两人卖命,很可能出工不出力,故意给曹爽夏侯玄挖坑,坐看两人的笑话。

此战过后,夏侯玄这征西将军不过是徒有虚名,根本指挥不动下属,处处被郭淮、邓艾两人掣肘,他自己也坐如针毡。所以高平陵事变之时,夏侯玄即便有心救曹爽,也是无能为力。

249年司马懿诛灭曹爽党羽,并没有杀掉夏侯玄,不过却把他调入朝堂担任大鸿胪和太常,剥夺了他有名无实的军权。曹爽被诛,自己又被司马懿调入京城控制起来,内心非常郁闷。而司马懿架空曹魏的行为,也被其他曹魏忠臣所不齿。

254年,齐王曹芳的岳丈张缉和中书令李丰密谋诛杀司马师,以夏侯玄为大将军。但计划泄露,司马师下令将政变参与者悉数逮捕,夏侯玄也在其中。

虽然夏侯玄是司马师的大兄哥,但他的妹妹夏侯徽并没有为司马师生下儿子,并于234年早早去世,所以司马师并没有对夏侯玄网开一面。

254年3月,夏侯玄在东市口被处斩,终年46岁。临刑前夏侯玄并没有慌乱,一如平常,倒是展现出一个士人应有的风度。夏侯玄被杀,代表着诸夏侯曹势力在曹魏的彻底倒台,司马氏夺权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8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病重,托孤给曹爽和司马懿。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

曹睿死后,曹芳刚即位。曹爽还不是很过分,做事都跟司马懿有商有量的,司马懿待他也很不错。但是没过多久,曹爽听从亲信的话,将司马懿和司马懿的亲信明褒暗贬,削去司马懿的兵权。曹爽用自己的兄弟完全掌握京师禁军,又任命表弟夏侯玄为中护军,负责总统诸将,选拔举用军队武官。

曹爽搞了一大堆的亲信,逐渐把司马懿不放在眼里,开始专政。从此司马懿像李严一样靠边站了。



但是司马懿毕竟不是李严,曹爽更加不及诸葛亮之一。

曹爽建立军功名望,执意伐蜀。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州、凉州军事。结果大败而归,带去转运的牛马也几乎耗尽,羌、胡等地对他怨声载道,关中也大为虚耗。虽然如此,但毕竟他还是把雍凉地区的兵权搞到手了。

曹爽专权乱政,圈禁太后,胡作非为。好不容易有个清醒的弟弟曹羲想尽办法劝谏他,也惹的他不高兴的很。

249年,曹芳和曹爽三兄弟高平陵拜祭魏明帝。让司马懿逮到机会,在洛阳发动高平陵政变,说服郭太后,然后奉太后上奏天子请求意旨罢废曹爽,夺取洛阳禁军兵权,控制洛阳。



这时候曹爽如果听从桓范的建议,带皇帝到许昌,以天子之名召全国兵马反击司马懿,反击获胜的机会是很大的。结果曹爽没有主见,被司马懿忽悠认罪投降了。

曹爽已经认输了,把皇帝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就是正统一方。夏侯玄如果想起兵杀回来,那就是造反。司马懿在雍凉地区经营多年,根基深厚。夏侯玄只要被定义为造反,都不用出兵镇压,估计司马懿的旧部就会直接把夏侯玄砍掉,将人头送往洛阳。

如果曹爽带皇帝去许昌就不一样了。曹爽挟天子以令不臣,天下兵马勤王,司马懿手上即使有太后也是名不正言不顺。这时不仅是夏侯玄,魏国境内所有忠于天子的勤王之师都会攻打司马懿。夏侯玄这边起兵也是名正言顺。即使手下很多都是司马懿的亲信旧部,但是司马懿是造反。他的旧部在天子和司马懿之间很难会选择效忠司马懿的。即使不放心,将军队中司马懿的旧部全都解除兵权,把兵权攥在自己手里,那些人也不敢公然哗变。



夏侯玄作为曹爽的亲信,手握重兵。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夏侯玄起不起兵只能看曹爽作什么选择。夏侯玄自己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曹爽都投降了,夏侯玄也只能乖乖的交出兵权,夏侯霸逃往蜀汉。

9

249年,高平陵之变后。

都督雍凉的夏侯玄接到了天子诏书,要他入朝。

此举,就是剥夺夏侯玄在雍凉的兵权呀!夏侯玄此行凶多吉少。

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表示:凶多吉少,与其入朝送死,不如一起去投蜀国吧!

夏侯玄表示:我怎么可以因为要求苟活而投靠敌国呢?

随后,夏侯霸投蜀,夏侯玄老老实实入朝。

此时,夏侯玄坐镇的雍凉,兵力不下10万,而他都督雍凉军事已经5年(任期已经超过了坐镇4年的司马懿),不算初来乍到。

可是,面对一纸剥夺兵权的调令,夏侯玄叔侄却只能讨论要不要逃命投蜀,除此之外,一点挣扎的办法都没有!

夏侯玄的“老实”,有三个原因。

夏侯玄未实际把握雍凉军权

夏侯玄名义上是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但他并未能真正把握兵权。

其实,夏侯玄主雍凉军事已经5年,而司马懿此前督雍梁军事不过4年,历史留给夏侯玄的时间不算少。

可是,夏侯玄却自始至终没能牢牢把握住雍凉的实际军权。

我们以郭淮为例。

早在曹操时期,郭淮在西北军队中就已经有了很高的影响力。当初,夏侯渊战死,正是郭淮力主之下,众将推举张郃稳定局面。

随着对蜀汉战争的不断升级,郭淮的影响力也很大,不管是曹真、司马懿主军,郭淮的意见都常常很有分量。

要有效控制关中军事,必须得搞定(或除掉)郭淮。

在曹爽、夏侯玄组织的伐蜀之战中,夏侯玄以郭淮为先锋。但是郭淮自己认为形势不利,“辄拔兵出”,擅自撤退,即便如此,他还是因为部队未受损失而得到了奖励。

在伐蜀之战进行时,虽然曹爽、夏侯玄无战功,但毕竟有曹真的余荫(司马懿之前,曹真督雍凉多年),还是有可能实际掌握军队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郭淮等人都不愿老老实实执行曹爽、夏侯玄的指令。

而在伐蜀失败后,关中虚耗,羌、胡怨叹,曹爽、夏侯玄被“时人讥之”,成了笑话,就更没有权威领导作战了。

因此,除非有更强有力的上层指示(如天子诏书),否则,以夏侯玄的威望,即便他想要反抗,也没人搭理。

曹爽的投降,使夏侯玄失去了组织抵抗的大义名分

曹爽集团的主心骨,是曹爽。

高平陵之变时,天子尚与曹爽在一起。

此时,曹爽如果以天子名义号召天下,夏侯玄要率军响应,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曹爽本人却早早投降,企图作“富家翁”,代表集团放下了武器!

如此,夏侯玄失去了借机凝聚队伍,进行反抗的名分!

司马懿得当的策略,使夏侯玄没有外部支持

朝中大变,人心不安,往往是起事的好机会。

即便是郭淮,也未必绝对是司马懿一派。

当时,魏国高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郭淮的妻子,是王凌的妹妹。后来,王凌被司马懿弄死,“淮使戎装,克日当发”,将佐也都劝郭淮发兵,一度闹得很紧张。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司马懿像当年王允一样策略不当,反司马的势力一起起事,夏侯玄未必没有机会。

可是,司马懿的策略却十分讲究。

在事变后,司马懿只把打击目标放在曹爽兄弟及他们的死党何宴、李胜等人身上,对其他人,或宽大处理或暂时安抚,不少人物后来成为晋的开国名臣。

正因如此,司马懿的政敌始终没有拢到一起,即使要起兵的,也都是逐次起兵,未成气候。

因此,此时,夏侯玄要起兵,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持!


总的来说,虽然司马懿根基深厚,但是在刚夺权时,形势仍然非常复杂。

但曹爽、夏侯玄的无能,司马懿的策略得当,使局势自始至终把握在司马懿手中。

夏侯玄,自然连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了。

10

如果要反抗,哪里需要夏侯玄反抗呢?曹爽自己身边就有禁卫军人马,皇帝也带着,大司农印绶也带着,曹爽不会反抗么?曹爽自己怕死投降了,却要远在千里之外的夏侯玄反抗,这是开玩笑么?

看看资治通鉴记载的时间:

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 皆从。太傅懿以皇太后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授兵出屯洛水浮桥……奏爽罪恶于帝……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 “我亦不失作富家翁!”……爽乃通懿奏事,白帝下诏免己官,奉帝还宫。爽兄弟归家,懿发洛阳吏卒围守之; 四角作高楼,令人在楼上察视爽兄弟举动。爽挟弹到后园中,楼上便唱言:“故大将军 东南行!”爽愁闷不知为计。

甲午日,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皇太后,写表文攻击曹爽。曹爽这个草包,想了整整一夜,拒绝了桓范的建议,决定投降,于是把司马懿的奏折给皇帝,让皇帝免了自己的官,然后进城向司马懿投降。这大概是第二天也就是乙未日的事。进去之后,立刻就被司马懿包围了。


戊戌,有司奏:“黄门张当私以所择才人与爽,疑有奸。”收当付廷尉考实……于是收爽、羲、训、晏、飏、谧、轨、胜并桓范皆下狱,劾以大逆不道,与张当 俱夷三族。

到了曹爽投降3天后,也就是戊戌日,司马懿就以谋反罪名把曹爽抓起来杀了。

从司马懿开始政变,到曹爽被拿下,总共只有短短四五天时间。算上司马懿控制消息,夏侯玄在长安都未必来得及知道,你要他怎么反抗呢?

再说,曹爽自己已经把反抗的路子都断了。若是曹爽带着皇帝,在城外和司马懿开战,就算打不过,就算全军覆没皇帝被夺走,只要曹爽自己逃到其他根据地,包括逃到夏侯玄军中,都还可以拿“司马懿造反挟持皇帝”作为幌子,继续反抗司马懿。现在曹爽自己放弃权利,自己把司马懿的奏章给了皇帝,自己让皇帝免除自己的职务,那夏侯玄就算想帮他造反,也没理由了啊。

所以,关键还是曹爽自己猪头。当然,夏侯玄这位美男子事到临头,也未必能比曹爽强多少。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