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高平陵之变后。
都督雍凉的夏侯玄接到了天子诏书,要他入朝。
此举,就是剥夺夏侯玄在雍凉的兵权呀!夏侯玄此行凶多吉少。
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表示:凶多吉少,与其入朝送死,不如一起去投蜀国吧!
夏侯玄表示:我怎么可以因为要求苟活而投靠敌国呢?
随后,夏侯霸投蜀,夏侯玄老老实实入朝。
此时,夏侯玄坐镇的雍凉,兵力不下10万,而他都督雍凉军事已经5年(任期已经超过了坐镇4年的司马懿),不算初来乍到。
可是,面对一纸剥夺兵权的调令,夏侯玄叔侄却只能讨论要不要逃命投蜀,除此之外,一点挣扎的办法都没有!
夏侯玄的“老实”,有三个原因。
夏侯玄未实际把握雍凉军权
夏侯玄名义上是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但他并未能真正把握兵权。
其实,夏侯玄主雍凉军事已经5年,而司马懿此前督雍梁军事不过4年,历史留给夏侯玄的时间不算少。
可是,夏侯玄却自始至终没能牢牢把握住雍凉的实际军权。
我们以郭淮为例。
早在曹操时期,郭淮在西北军队中就已经有了很高的影响力。当初,夏侯渊战死,正是郭淮力主之下,众将推举张郃稳定局面。
随着对蜀汉战争的不断升级,郭淮的影响力也很大,不管是曹真、司马懿主军,郭淮的意见都常常很有分量。
要有效控制关中军事,必须得搞定(或除掉)郭淮。
在曹爽、夏侯玄组织的伐蜀之战中,夏侯玄以郭淮为先锋。但是郭淮自己认为形势不利,“辄拔兵出”,擅自撤退,即便如此,他还是因为部队未受损失而得到了奖励。
在伐蜀之战进行时,虽然曹爽、夏侯玄无战功,但毕竟有曹真的余荫(司马懿之前,曹真督雍凉多年),还是有可能实际掌握军队的。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郭淮等人都不愿老老实实执行曹爽、夏侯玄的指令。
而在伐蜀失败后,关中虚耗,羌、胡怨叹,曹爽、夏侯玄被“时人讥之”,成了笑话,就更没有权威领导作战了。
因此,除非有更强有力的上层指示(如天子诏书),否则,以夏侯玄的威望,即便他想要反抗,也没人搭理。
曹爽的投降,使夏侯玄失去了组织抵抗的大义名分
曹爽集团的主心骨,是曹爽。
高平陵之变时,天子尚与曹爽在一起。
此时,曹爽如果以天子名义号召天下,夏侯玄要率军响应,也不是没有可能。
可是,曹爽本人却早早投降,企图作“富家翁”,代表集团放下了武器!
如此,夏侯玄失去了借机凝聚队伍,进行反抗的名分!
司马懿得当的策略,使夏侯玄没有外部支持
朝中大变,人心不安,往往是起事的好机会。
即便是郭淮,也未必绝对是司马懿一派。
当时,魏国高层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郭淮的妻子,是王凌的妹妹。后来,王凌被司马懿弄死,“淮使戎装,克日当发”,将佐也都劝郭淮发兵,一度闹得很紧张。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司马懿像当年王允一样策略不当,反司马的势力一起起事,夏侯玄未必没有机会。
可是,司马懿的策略却十分讲究。
在事变后,司马懿只把打击目标放在曹爽兄弟及他们的死党何宴、李胜等人身上,对其他人,或宽大处理或暂时安抚,不少人物后来成为晋的开国名臣。
正因如此,司马懿的政敌始终没有拢到一起,即使要起兵的,也都是逐次起兵,未成气候。
因此,此时,夏侯玄要起兵,很难得到相应的支持!
总的来说,虽然司马懿根基深厚,但是在刚夺权时,形势仍然非常复杂。
但曹爽、夏侯玄的无能,司马懿的策略得当,使局势自始至终把握在司马懿手中。
夏侯玄,自然连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