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宫是官,曹操是囚,两人地位悬殊,为何不是曹操听陈宫的?

曹操行刺董卓失败,天下震惊,尽人皆知,曹操的英雄壮举也得到许多正义之士的欣赏,英雄末路也有惺惺相惜,在逃跑的路上被中牟县令陈官捕获。如果陈宫是个奸诈小人,肯定会押解给董卓邀功请赏,封妻荫子;但陈宫是个仁义之人,感其为国除害之忠勇,随弃官从逃。

此前,曹操的官职尽管和县令的官职差不多,但人家是京官,又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文才武略再加上胆识谁不佩服?因此,陈宫心甘情愿地追随操逃难并渴望干一番大事业。

可人一旦深交,难免就会各自露出本性,所谓“道不同而不相为谋”。行了三日,至成皋、天色渐晚。曹操说:“这里有一户叫吕伯奢的人家是我父亲的结义弟兄,就在他家中暂住一宿吧!”曹操向吕伯奢简单述说了自己目前的情况。奢一家依然热情地接待了曹操,说:“可惜家里没有好酒,你们略等我一会儿,我去邻村沽一樽好酒招待一下上门的稀客。”说罢,匆匆骑驴而去。曹操正等待,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细听有人说“捆绑好了再杀”的话语。曹操大惊,拔剑入院,当下把院子里的八个人都杀了。进一步搜索,原来是人家厨房里缚捆了一头猪欲杀了招待他们。事已至此,曹操和陈宫慌忙逃离,在路上正遇到了吕伯奢驴鞍前轿悬酒二瓶手携果菜回来。吕伯奢说:“贤侄为啥忙着要离去呢?我已吩咐家人宰猪款待你们呢!”曹操说:“官府稽査得紧,我们不敢久留。”他突然拔出剑说:“你后面的人是谁呢?”吕伯奢回头看时,曹操趁其不防,挥剑把昌伯奢砍于驴下。陈宫大惊,说:“刚才是误杀,可现在这是为了什么呢?”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人言曹操以“狡诈”著称,陈宫只是听说,到此才真正的领会了曹操的狡诈和仁义,毅然和曹操分道扬镳,各奔前程,但最终在三国的角斗场中,仁义难敌狡诈。

在古代统治者的眼里,在争权夺利的路上,老百姓的性命算得了什么?

如今我们依然有教训吸取,千万不要怜悯和相信逃犯之类暂避时的任何保证和话语!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演义,自董卓进京以来是祸乱朝纲,屠杀忠良,导致天下大乱,开春以来又正逢天下大旱,颗粒无收,百姓尸横遍野,天人共怒,大汉王朝是摇摇欲坠。


董卓恶行,文武百官是敢怒不用敢言,稍有不慎就有灭族之灾!曹操从王司徒那里借的祖传宝刀刀“七星刀”决定替天下除害,刺杀董卓,哪知董卓命不该绝,曹操便假装是要献刀,躲过一劫,然后马不停蹄的逃出洛阳,直奔安徽老家。董卓醒悟知道曹操是要刺杀他,便沿途贴告示捉拿曹操,最终曹操在中牟县被陈宫台抓获。



按理说陈宫台应该提着曹操的脑袋,去董卓那里领赏,哪只陈宫台却放了曹操究竟是为何?原因让人费解!

曹操一路逃亡,路过中牟县发现城门口,甲士林立,官兵正在盘查来往行人,原来董卓已经把中原地区贴满告示捉拿自己的告示,而且价格还不低,赏千金封万户侯。

如果想回到陈留老家,必须要经过中牟县,没有其它路可走,于是曹操把脸上抹了些灰,帮助别人推车,企图蒙混过关,但还是被官兵给认了出来抓到了中牟县大堂之上。陈宫坐在大堂上问曹操是什么人?曹操说他是沛国客商,这几位军爷是认错人了!


原来陈宫认识曹操,因为他在两年前去京城求官,去特意拜访曹操,没想到曹操见都没见他,就把他的书信给退了回来,并送他一句话,奸臣当道,京官不做也罢。

曹操见自己说的谎话被识破,便说曹某有眼不识泰山,多有得罪。如果你今天去我府上求官,我还是那句话,如今奸臣当道,京官不做也罢。陈宫大怒,我气的不是你这句话,我气的是你连面都不见我一见!



陈宫给曹操算账,拿下你曹操的头,赏千金封万户侯,相当于我这个县令375年的俸禄,相当于中牟县全县百姓一年的口粮。

曹操知道自己已经被抓,也不想听他说这些,便吼道:别再啰嗦了,你尽管拿着我的脑袋去董卓那领赏,只求死的时候给我一把快刀,免费我受罪。陈宫一看曹操如此倔强,便夸赞他死到临头了,还有股子英雄气,于是便把曹操压进了中牟县大牢。到了晚上,月黑风高,陈宫独自一人来到曹操的牢房,问曹操董卓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刺杀他?


曹操说,我祖上都是在汉朝为官,拿的是朝廷的工资,如果我不回报国家,与禽兽有什么两样,如今奸臣当道,生灵涂炭,四百年的大汉江山马上就要不保,世道越乱越是英雄该出现的时候,只要是有志向的人都可以杀贼立功,为国家做贡献。

我正是为了刺杀董卓才故意靠近他寻找时机!



陈宫听完是如大梦初醒,突然向曹操行了一个大礼,对曹操的行为表示钦佩!然后说他早就恨透了董卓,早就想杀了他,为民除害,正是曹操做了他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曹操则表示自己考虑不周全,没有把董卓杀死。

陈宫说虽然你没有能杀死董卓,但是你曹操的大名已经传遍天下,后人也会记的。曹操则和陈宫想法完全不同,他已经后悔刺杀董卓。陈宫不解,便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曹操表示董卓是什么人?

不配他去刺杀,他应该召集天下的英雄打造自己的队伍,干一番大事情!而他居然笨到去刺杀董卓,就算我把董卓杀了,难道就没有其他人祸乱国家了吗?

我这次的行为看上去是英勇,其实是蠢到家了。

曹操的一番话说的陈宫是佩服至极,于是便下定决心要跟随曹操共创一番事业。



其实大家仔细想想,陈宫为何要追随曹操?


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董卓原本是西凉一刺史,属于外来人,一个外来人祸害自己祖宗留下来的江山,把太平盛世搞的一团糟,陈宫也是一个有志向的人,当然看不惯董卓的恶行,但是又没办法,曹操做了他想做而做不到事情,所有他比较敬重曹操觉得曹操是个英雄。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上面咱们也讲了陈宫也是有志向的人,一直想干一番大事业,但是没有人脉和门路,曹操的一番话正好说到了他的心里,组建自的队伍,干一番大事,这也是陈宫正想做的事情所以他才决定跟随曹操共谋大业,也好找到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3

原因在于曹操的政治招牌符合陈宫所想。

《演义》和历史的不同

在《世说新语》中,陈宫一直是曹操手下的谋士,还帮助曹操拿到了兖州,只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后来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人同谋,引吕布进入兖州为主,发生了叛乱。由于这事发生在边让被杀之后,推测是陈宫不满曹操的政策,而发生叛乱。



并不是《演义》中,曹操逃亡路上在陈宫地盘被截住,然后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两人价值观念不同而分道扬镳。

由于提问指的是《演义》中这段陈宫以县令身份投靠阶下囚曹操的内容,那就以《演义》来说说。

陈宫的政治理想

从对话中,陈宫出场试探后提及的“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说的很清楚,陈宫放曹操一马,是由于曹操的忠义,要追随于他,又是因为“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陈宫自恃非寻常人,只是一直没有遇见明主来辅佐,所以曹操出现后,是满足他政治目标、当下的最佳人选



那曹操的忠义是什么呢?“世食汉禄,思报国”、“为国除害”,在当时董卓专权、祸乱宫廷的行径看,已经是不得人心,最重要的是废少帝立陈留王、鸩杀少帝一事,让士族阶层极为不满,丁管的怒骂、蔡邕最初的拒绝、伍孚的刺杀、王允宴上的百官痛哭等等,都是累世公卿大族们对董卓的不满体现。

而曹操自告奋勇,以“报国尽忠”的口号来图谋行刺董卓,这在古代类似于“清君侧”的行动,后来又告诉陈宫,如果能回到家乡,必定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共同兴兵讨伐董卓,这也是“清君侧”行动的延伸。那此时曹操树立起的政治招牌就是“忠君报国、匡扶汉室”,这符合陈宫的明主忠义形象。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陈宫曾说,“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曹操”,说明对曹操是有关注的,从当初何进对曹操的诛杀首恶意见时,反问的“亦怀私意耶?”,应是尊崇了历史上曹操的宦官世家背景,其父又官至太尉,要说求官的陈宫,没有人指点一下注意结交的人,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即便当时曹操是阶下囚,但以曹操原先校尉的职务,家中宦官世家背景、提出的“忠义报国”思想,陈宫要想作为、投曹操自然理所应当,因为《演义》里曹操有背景,而陈宫没有明确。

臣属和领头的不同路线

其实,在《演义》中,有不少类似陈宫的谋士或者臣属,有的还是有士族背景的,但大多没有选择自立,而是选择明主投靠。

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创业,选择打工?

这是因为臣属和领头的路线不同诸侯像曹操、刘备都有自己的政治招牌,且相当明确。如曹操早起的“报国尽忠”、后来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刘备的“兴复汉室”,还有《水浒》梁山的宋江,打出的“替天行道”,这些在外人眼中,就是明确的发展目标。但他们通常只有干到底这条路。


而臣属不同,在混乱的东汉末年时代,士族要想一番作为,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条单干聚人、另一条投靠他人。但单干聚人就是领头失败了就是被诛杀的风险,而投靠却可以时常改换门庭,只要心里那道坎能过去。所以,聪明人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时,会尽量规避风险来选择有利的道路,大不了再投其他人,就像当年看好刘备的陈登、孔融,还不是改投曹操;吕布三换门庭。宋江接受招安后,依旧被毒酒害死。

同时,陈宫不管是《演义》里吕伯奢被杀后分道扬镳,还是《三国志》里边让被杀后引吕布叛乱,都可以看到陈宫是由于曹操政治招牌的变化而选择了反叛。《演义》里,曹操讲忠义报国,却冤杀吕伯奢一家,与忠义两字相差甚远;《三国志》里,曹操杀名士边让,与陈宫最初交好当地士族的原意相违背。

所以曹操的变化引起了陈宫内心的反感,即使当时是下属,曹操是主上,陈宫还是要反。

综上,陈宫对曹操的行为,跟地位没有关系,关键在于曹操的政治招牌是否符合陈宫所想。

4

曹操在当囚前,官比陈宫县令大的多,文才武略也都比陈宫强,所以陈宫要听他的,并且还杀不了他。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