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语言

互联网跟制造业不同的是:制造业是以产品为基础的产业,产品可以标准化。而互联网是以沟通为基础的产业,所有的沟通交互都离不开统一的语言表达。

美国有3亿多人口,互联网就容易形成产业,而且美国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是世界通用的,因此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很容易往世界范围扩张。

日本人口只有1.27亿,略多于广东省,想发展互联网产业真的很难。而且日本社会过于保守化,使得日本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独角兽企业都很落后。

而在欧盟,人口最大的是德国,只只有区区八千万,仅仅相当于四川省。几十个国家拼凑而成的组织,文化分裂、语言纷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想发展互联网产业真的很难。

所以欧洲的制造业可以领先,但互联网却很落后,直到现在,整个欧洲没有一家大的互联网公司。所谓风水轮流转,各领风骚数百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都是欧洲,然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都是信息革命,欧洲真的也该歇歇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在荷兰开发一个像谷歌一样精确的搜索引擎,首先在初期你得雇佣1,000个工程师,但问题是一个不足2000万人口的荷兰,市场能不能支撑起这么大项目的运转?

而中国人口13亿,统一用汉语。这简直就是互联网的最好土壤!

2、人口

欧美、日本这些国家的商业环境是“地廉人贵”,而中国的商业环境是“地贵人廉”。

正是因为中国的“地贵”,导致线下实体店租金成本高,成本最终传导到商品价格上。而网上商品无需支付昂贵的租金,所以网购才那么受欢迎。

中国的“人廉”主要体现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去做快递员,(中国以前的廉价劳动力在工厂,现在的廉价劳动力在路上),可以做到江浙沪6块钱包邮、隔天到货。但是在欧美就做不到,因为人力成本太贵了。在中国你买一桶水可以免费送到你家,在欧洲就送不起……

另外,互联网拼的就是规模效益,比如同样开发一个网站或者App,8000万人使用也是这个成本,13亿人使用也是这个成本,边际收益不可同日而语。

归根结底:中国的互联网是承接了中国制造业的人口红利。这就是中国的电子商务水平超过了美国的根本原因,中国最终成了世界上电子商务最发达的的国家。

另外,欧洲高福利很多人羡慕,人们已经丧失了强烈改变自身处境的意愿,热衷于安心踏实的工作。而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再加上急剧攀升的房价,很多人迫切的像改变自身境遇,而创业成为社会几乎唯一的上升通道,互联网也成了最好的选择,因为它不需要多么雄厚的基础,更需要的是创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涌现了一波一波的互联网创业浪潮。


最后:

技术密集型产业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和产业的最高发展水平,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各种先进的劳动手段和各种新型材料等。

随着科技发展,科技成果转入生产过程日趋加快,显示出社会生产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趋势。

它是一个国家科技、教育和经济实力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产物。

不是互联网巨头出现在了中美两国,而是只有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水平,支撑起了这些互联网巨头,这是我们的底气所在

而且,互联网产业仍然有非常宽广的发展空间,它具备这样的潜质:

在这个万物互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行业不是一个垂直行业,它会像电力行业一样,渗透进所有行业,在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只是,怎么能更快地投入进去,拥抱发展的浪潮。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只有美国和中国拥有相对独立保护用户足够大的市场!

互联网世界是统一的世界

互联网世界本来是一个统一的世界,是由美国主导的!这是因为经济和技术的先进性导致的!

有些认为语言导致了互联网的地区分裂,并非如此!想一想Google、Facebook、Amazon等美国互联网公司全球有多少语言版本!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国家或地区,甚至在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中文地区,也遥遥领先于竞争者,长期霸占当地互联网!

互联网公司生存需要的相对独立保护的优势市场

为什么没占领中国市场呢?因为管制的原因,压根儿就没能在中国开展业务!Google也曾把百度逼得命悬一线!而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压根儿就没进入过中国市场!

因此,要想拥有独立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一定得有相对独立保护的优势市场

当今世界上,以搜索公司为例,美国有Google,中国有百度,俄罗斯有Yandex,韩国有NAVER等,这些国家都有相对独立的市场;而且国家自主意识比较强!否则,就很容易被已发展成规模的美国互联网公司所占领!

日本、欧洲等国家的市场体量足够大,但是他们和美国关系比较亲近,直接使用了美国的互联网,自主意识比较弱,所以基本上是美国互联网公司的天下。就连唯一的小巨头雅虎日本基本上也是出自于美国雅虎!

成为互联网巨头需要足够大的优势市场

俄罗斯的Yandex、韩国的NAVER等没有成为互联网巨头公司,是因为本国优势市场体量比较小,而进入国际市场,则要面对美国互联网公司的正面竞争!而韩国的NAVER连本国的搜索市场都没拿下,是因为它和美国关系较近,把本国弱小的公司直接和美国巨头公司进行市场竞争,自然难以取胜!

而像印度、印尼这样人口大国,虽然市场体量足够大,但是市场并不独立且自主意识比较弱,因而长期被美国互联网公司占领!

3

美国是创新红利,中国是人口红利。

4

互联网的Web时代并非中美两家独大,还是有很多的日、欧甚至俄罗斯企业的,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在中美两国。

其中的原因,很多人通过市场规模、人口、人才储备等方面都进行了分析,看似论点都能找到佐证,没有大问题。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还是可以发现许多问题的。分析问题前,我们先确定一个时间分水岭:现在严格上的说法是2000-2007年为移动互联网的萌芽期,基于WAP的应用模式,这个时候是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的时代。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真正崛起是2008-2011年,即我们常说的3G 时代:200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了3张3G牌照。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腾讯、百度等中国互联网企业都是在这个阶段崛起的。那么中国企业崛起的要素是什么?很多人在分析的时候经常挂在嘴边的是人口数量:2008年,中国的人口规模是13.25亿左右,而同期美国人口总数:3.04亿,但是美国排在印度、欧盟两个国家或者地区后面,甚至同期人口总数达到1亿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有11个,显然单纯以人口总数来解释这个结果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看第二个条件是:经济发展水平,08年的时候中国的GDP总量排在德国前面,日本之后。如果把欧盟看成一个地区,那么中国排在第三名,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总数,经济发展水平中国远远算不上是有多好的经济条件。

第三个:科学技术发展基础。08年的中国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也知道当时我们在救援时遇到的技术问题,例如导航定位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们国家至少在当时谈不上具有优秀的科学技术水平,甚至现在依然有很多科学技术依然需要依赖进口。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现在谈论任何事情,都喜欢把美国拉来一起对比,因为今日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也确实只能找到美国一个竞争对手,但我们依然需要看到差距。例如这个问题中,美国和中国放在一起本身就不合适,因为自互联网诞生起,主战场一直在美国,而中国的出现才是意外。

说这句话,大家可能不一定能接受,但是现实如此。你可以翻开历史,会发现至少现在所有人都使用的互联网技术,不管是底层系统,还是硬件技术。几乎大都首先来自美国。至少目前为止,美国面对中国时的底气依然很足。

所以,美国出现互联网巨头并不意外,而中国能在互联网领域有这样的优势才是意外,也侧重反映了我们的不容易。我个人的看法是得益于如下的原因:

1、人口总数尤其是年轻人总数:早期的互联网,能够被接纳甚至使用频率最为频繁的其实年轻人,至少在3G时代,中国在这方面是有巨大优势的,这同时也是中国制造崛起的背后原因之一。而同期的欧洲与日本,人口老年化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人口优势带来的两个红利:1)消费者市场;2)人才市场。第一个红利也直接决定了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优势体现在消费者端,而非产业端(今天我们面对产业端的短板也由此留下来了)。人才市场最大的体现是今天中国的软件工程师的数量,一方面是人口总数优势,另一方面因为有用户市场,刺激了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个条件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还是日本都具备这个条件,而美国和中国的优势更为突出。

2、宽容的市场环境。

3、工程师红利及政策:我们的社会存在一个巨大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旦可以量化与标准化,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践行中国公司的工作方式,富士康就是典型的案例。别忘了,我们在互联网领域也是这么突破的。海量的工程师队伍和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在一个产业红利期,跳出来是必然的结果。

“野蛮发展的后果则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很难走得出去。最典型的是国民应用微信几次出海都以失败告终。”

再去看这一条新闻:

如果互联网时代看成上一个时代最重要的产业竞争,那么中国的企业算是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关键在于下一个阶段的产业竞争:


下一个产业竞争可能会剧烈,是中国企业蜕变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以上,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