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玠何许人也?想必了解的朋友并不多,话说毛阶在三国时期是个重要的人物吗?可以肯定的说,非常重要。曹操对毛玠曾有过这样的评价:

“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那么为什么毛玠在后世名气不佳呢?也许和他惨淡的结局息息相关吧。下面我们便来谈谈这位被“埋没”的三国英才——毛玠

毛玠其人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本是汉末一县吏,为官以清廉公正著称,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后因天下战乱四起,为求安身立命之所,毛阶便投到了曹操帐下。而毛阶的到来,更是让曹操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伟大的战略家

说起曹操,我们往往会想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三国演义》上有写到: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

但不得不说在这一点上,我们都被演义给误导了。“挟天子”,奸臣之所为,事业尚未成熟的曹操若真是按这个战略发展,岂不是要一败涂地?不过话说为什么后世会将“挟天子以令诸侯”强加到曹操身上呢?

其一,当时确实有这一说法,据后汉书记载:

“沮授说绍曰:'......,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

不过这是袁绍手下谋臣为袁绍所作的战略规划,与曹操并没关系。

其二,那便是曹操确实采取了一种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类似,但又比之高明百倍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方针便是毛玠所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后来曹操也确实按这个战略方针走了下去,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奠定了后来曹魏的霸业。

之所以说毛玠是个伟大的战略家,自然不仅仅只因为一个“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谋略,毛玠一生对魏国的发展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他所提出的“修耕植,畜军资”的战略方针也对曹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后来曹魏所兴起的“屯田制”便是基于这一战略方针。

毛玠还曾和崔琰一同主持人才选拔,举用了大批清廉正直之士,毛玠自身的廉洁品行,也激起了当时天下的廉洁之风,一改朝中奢华的风气,受到了曹操的大力赞赏。

惨淡结局

然而这样一位有功于社稷之人,其结局却是相当惨淡的,毛玠为何会落个惨淡结局呢?和一个朋友之死有着重大关系,这个人便是当年和毛玠一同主持人才选拔的崔琰,当时崔琰被曹操所杀,毛玠对此心中十分不快,可能背地里说了些曹操的坏话,因此被人举报,曹操听闻后大怒,将毛玠收监,所幸在朋友桓阶、和洽的营救下得以出狱,不过毛玠也因此被罢免官职,不久后,毛玠便抑郁成疾,于公元216年病逝家中。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最佳贡献者
2

毛玠从来没跟曹操说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毛玠也不是《三国演义》里那种连蔡瑁、张允也比不上的草包水军都督。

正相反,毛玠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毛玠投奔曹操正是在董卓之乱后天下混战的时候。毛玠认为曹操军纪严明,所以改变了原本想投奔刘表的想法而投了曹操。投奔了曹操之后的毛玠任职治中从事,于是毛玠为曹操分析天下大势。

毛玠认为:董卓轻易废掉天子,董卓死后李傕、郭汜这样无能无德的人掌控政权,而袁绍、刘表这样的公卿之后、宗室之子虽然疆域广而士民众却没有大志向。百姓即流离失所,无以为业。于是毛玠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 、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以尊奉天子为大义,同时施行军屯以允实军资,这是打仗能获胜的根本原因。同时尊奉天子也是一种号令天下的资本。

后来荀彧又给曹操献策“奉天子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傑”,这已经比毛玠献策晚几年了。荀彧的意思也是劝曹操学春秋霸主晋文公扶持周王室。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毛玠的评价是“清公素履”。毛玠是个非常清廉的人,曹操也认为“用人如此,使天下自治”。但从毛玠献策来看,他并不是一个会主张曹操代汉的人,这一点和荀彧一样。再加上又性格梗直,所以被人所诬陷下狱,几乎死在狱中。

毛玠最后没有死在狱中被放出来了。毛玠后来免了职死于家里,曹操也赏赐了棺木币帛,又给了毛玠的儿子官职,算是对毛玠挺不错了。

毛玠的死和当时的名士崔琰不无关系。崔琰之死本身又是个冤案,是曹操找了个借口把崔琰杀了。毛玠因为崔琰之死耿耿于怀。第一可能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比较有道德的人,所以毛玠崇敬崔琰。第二大概就是因为后来的曹操专擅,崔琰屡次劝谏,毛玠也是不赞成曹操代汉的。所以崔琰死而毛玠也差点死于曹操之手。

3

毛玠,是曹魏时期的朝廷大臣,素以清正廉洁而著称。但是在历史上似乎又寂寂无名,这主要与《三国演义》有关。《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因为中了周瑜的反间计,误杀了荆州投降水师都督蔡瑁、张允,无奈之下,启用于禁和毛玠操练水军,但是两人完全不懂水军操练之法,于是中了庞统的铁索连环之计,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的火攻计打的大败。从此,毛玠就被扣上了不懂水军的帽子,似乎还要为曹操的赤壁之败负责任。当然了,这一些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正史中的毛玠,其实就是一文官,肯本不可能懂得行军打仗那一套。

(三国演义中毛玠形象)

毛玠的历史功绩,在历史上其实记载也不是特别多,但是却很鲜明,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极有战略眼光。毛玠看出刘表治事不严,难成大气候,于是毅然决然的投靠了曹操。投靠曹操后,毛玠为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是得到曹操高度认可的,这与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认为毛玠是最早提出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所差别,毛玠的建议更多地还是希望曹操不要敢于做一个乱臣贼子,还是要树立政治上的正义大旗,必须要尊奉汉室朝廷,只有这样才能是正义之师,才是师出有名的。早期的曹操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匡扶汉室也曾是他的主要政治主张,所以说毛玠的建议,曹操是高度认可的,也是这么做的。
  2. 公正选拔人才。毛玠与崔琰是好友,当时两人都是负责选拔举荐官员,两人能够秉公用权,公平合理的为国举才,曹丕曾经私下暗示过毛玠,把自己的几个好友安排进官场,但被毛玠严词拒绝了。
  3. 清廉敢谏。毛玠曾秘密劝谏过曹操,要吸取袁绍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应该果断立长子曹丕为继承人,因为这一点,被曹操夸赞为是大汉的周昌。周昌是汉高祖刘邦时的重臣,因直言敢谏著称,曾劝说刘邦不能废长立幼,不能因为喜欢刘如意而废掉太子刘盈,而得到刘邦、吕后的敬畏。同时,毛玠为官清廉,经常是粗茶淡饭,穿粗布衣服,这与当时高官显贵崇尚的奢靡之风不一样,被赞为有古人风范。

(毛玠的好友,崔琰)

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毛玠,后期因为自己的好友崔琰被中伤,继而被曹操治罪赐死,于是毛玠怏怏不乐,被同僚诬陷下狱问罪,后经他本人申辩和好友的极力营救,毛玠虽被免罪,却被罢官返回乡里,后不久即病死在家中。关于这一点,很多人有疑问,既然毛玠无罪释放,又为何被罢官呢?通过前面的事迹分析,我想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曹操痴迷于谶纬之说,毛玠说了一句最不该说的话。

古人极为相信谶纬之说,东汉末年最典型的一句谶纬之言就是“代汉者,当涂高”。袁术认为这句话是应验在自己身上的,涂就是道路嘛,自己的字是公路,再加上术在古代就有道路的意思,于是就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称帝了。很可惜,这句谶纬之言在袁术身上没有应验,袁术称帝不久即被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一命呜呼了。最后,世人公认为这句话会应验在魏国身上,涂高应该是指宫殿的意思,而魏即宫殿。曹操极为崇奉道教,从曹操重要了当时的道家头目张鲁就可以看出一二,张鲁原为刘璋手下,一直据守汉中,却从不听从刘璋节制,后投靠曹操,被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食邑万户,这是很高的待遇了。所以曹操认为代汉是天命所归。这个毛玠呢,当自己的好友崔琰被曹操下狱后,心情闷闷不乐,碰到一个被刺字判刑的犯人,妻子儿女被罚没为奴,说了一句天不下雨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吧。这句话传到曹操耳朵里,曹操极为震怒,认为这是毛玠对天命所归曹操的极大诽谤,这是惑乱人心,于是抓捕毛玠下狱。

毛玠被打上了忠于汉室的烙印。

“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是毛玠早期的战略谋划,最初虽得到了曹操的赏识,随着局势的变化,曹操有点志得意满,不怎么把天子放在眼里。但在曹操心目中,毛玠却因为这句话,极有可能被打上了“忠于汉室”的烙印。同时,毛玠的好友崔琰被捕下狱,正是因为曹操要称魏王,征求群臣意见,崔琰出于一片好心,找人为曹操称王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没成想,这篇文章质量很一般,没有得到世人的响应,崔琰就发了一点牢骚,就此被认为反对曹操而被捕下狱。毛玠却为了崔琰打抱不平,于是在曹操心目中,再次确认毛玠是汉臣,而不是真心对曹的。这些都后面来看,都是曹操得到疑心罢了。

毛玠太过耿直,没有强有力的外援。

毛玠在负责官员选拔时,刚正不阿,为国举才从不徇私情,曾经义正言辞的拒绝过曹丕的推荐。而且在后期的官僚系统改革中,屡次有高层官员劝谏曹操裁撤掉毛玠所在的东曹,由此可见,毛玠在整个士族集团高层,是不怎么讨喜的。虽然毛玠曾力劝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但是一方面是秘密进行的,未必被曹丕得知,也就不存在曹丕感激一说,另一方面,曹操当时真心比较倾向于曹植,对毛玠的劝谏是不是真心接受,也不好说。


(权臣曹操)

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毛玠有一定的战略眼光,清正廉洁,一心为公,也是曹魏集团出了名的谏臣和反腐斗士,但是因为被卷进了曹魏集团的权利斗争,被曹操误认为是忠于汉室的敌对分子而遭到清洗,后曹魏集团虽有所补过,比如说在毛玠死后给予了财物重赏,对他的子孙加官进爵,这也都是后话了。

4

还算比较好,妻儿包括自己,算是善终了

5

不算很好,被诬陷下狱,然后释放削官,在家病死,没被杀头,只能算是善终。不过死后还是得到赏赐,儿子也被安顿,说明曹操内心还是肯定毛的功绩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