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馊主意害一个皇帝被俘,害死几十万官兵和一百多朝廷大员,也害死自己。这个人就是明朝“土木堡惨败”的罪魁祸首“王振”。

公元1435年,也就是宣德十年,明宣宗皇帝去世,他9岁的儿子朱祁镇继承了皇位,这就是明英宗。在明英宗统治期间,明朝历史出现第一个专权的大宦官,他就是臭名昭著的“王振”。

王振是山西蔚州人,年轻的时候读过一些书,参加过几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后来皇宫里招太监,他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因为他粗通一些文字,宣宗就派他去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非常敬重他,称他为“先生”。

当朱祁镇当皇帝后,王振的权力迅速膨胀起来。王振当上了主管太监的司礼监,经常帮助皇帝批阅奏章,逐渐掌握了朝廷大权。朝廷的官员都非常惧怕他,如果有谁得罪了他轻则贬官,重则杀头。

自永乐末年以来,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刺部逐渐强大起来,他们每年都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明朝必须给他们大量的赏赐,这实际上就变成了双方的一种交易。按照原来的规定,瓦刺部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五十人,但在正统十四年,他们却派来2000人,冒称3000人,要求明朝赐给更多的赏物。

王振发现了他们虚报人数,就让礼部按实际人数给赏,并且削减马价的五分之四。这样就激怒了瓦刺的首领也先,他派出大批军队攻打山西大同。

王振并不懂得打仗,但他有意捞取军功,就给英宗皇帝出主意,让他御驾亲征。英宗听信了王振的话,由于轻视瓦刺部人少,就发出亲征命令,限令两天后出发。大臣们都感到非常吃惊,纷纷谏劝英宗皇帝不要去,时间匆忙,准备也不充足,太危险。可是英宗在王振怂恿下,根本不听众臣的劝说。

公元1449年7月16日,英宗率领100多名官员、50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这时正是北方的多雨季节,道路非常难走。由于出发太仓猝,军粮都没有带够,一路饿死了不少士兵。一些大臣见军心动摇,就劝英宗立刻回京。王振非常恼火,就罚那些大臣在路边跪了一天。

也先得知英宗亲征,而且军粮不足、军心涣散,就用计诈败、引诱明军深入。这天明军疲惫不堪地来到大同,王振认为瓦刺军队少,不是明军对手,就命令部队继续北进。也先利用两山夹一道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明军一到,瓦刺军队就从两边山坡上冲下来,大败明军。

在如此紧急情况下,退兵越快越好,可是王振却想到老家显示一下威风,如果皇帝能到他家里坐坐,该是多么荣耀的事。于是他就劝英宗到自己家里玩几天。就这样几十万大军向蔚州方向跑去,可是走出四十多里,王振突然又命令军队往回跑。原来他突然想起蔚州有他家的许多农田,这么多兵马踏进蔚州,他家里的庄稼就会被践踏掉。这么一来一回折腾,就耽误了撤兵的宝贵时间,瓦刺的追兵渐渐赶了上来。

英宗和王振跑的最快,天黑的时候他们跑到土木堡,此时离怀来城已经没有多远,大臣们劝英宗趁着天亮进城。王振执意不肯,因为装着王振财产的几十辆大车还没有赶到,他命令部队在土木堡驻扎下来。不一会也先兵赶到,把土木堡围得水泄不通。

这就坏事了,土木堡四周水源稀少,仅有的几条河都被瓦刺军队占领了。土木堡地势高,士兵们挖进两仗深都不见水。由于渴,士兵们都疲惫不堪地倒在地上。此时的英宗想跑也跑不了,只能一天天等死。

就这样到了第四天,也先突然派人来讲和。英宗不知道是计,非常高兴,急令军队移营取水,士兵们乱做一团,争先恐后地跳出壕沟。这时也先突然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明军争相逃窜。这时王振已吓得魂不附体。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他,他猛地向前举起铁锤,说道:“我为天下百姓除掉你这个奸贼!”一下结果了王振性命。

英宗看没有逃脱希望,索性滚下马来,盘膝坐在草丛里等死。瓦刺军队打扫战场时才发现他,就此英宗做了瓦刺的俘虏。这一仗英宗所率一百多官员全部战死,军队损失几十万,从此明朝元气大伤。

王振本想利用此战立功,可是他的馊主意不仅害死自己,也害了几十万明军官兵和一百多朝廷官员,英宗皇帝被俘也是他罪有应得。

最佳贡献者
2

本来挺好一个主意

吐槽机来说一个本来是好主意,但经过几个逗逼改版后馊得不能再馊的故事吧,这事儿还得从一个德国人说起,这哥们叫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他在1930年退休后来中国找了份返聘工作,给某快递公司总裁常凯申先生当军事顾问。

要说豪哥搞军事确实很牛,在分析过918事变和日军侵占东北的军事行动后,他得出日本必然全面侵华的结论,并在1935年8月20日给常老板递交了一份建议书。

豪哥除了正确预测日军会南下外,还提出了应对方案,就是以持久战跟鬼子耗,另外他还建议必要时以四川作为最后防线。除了这些后来应验的东西,这位仁兄还提出一个有趣的想法,“最后的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


变成一个不太好的主意

咱们现在分析豪哥的建议其实真的还不错,人工泛滥河道形成的淤泥区可以迟滞日军进攻速度,削减对方装备优势,简单说就是把聪明人拉到和自己一样的智商水平,再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他。这个建议的重点在于我标粗线的三个字——有计划

奈何国军坑就坑在这个有计划上,从1935年8月到1938年4月,接近三年的时间他们一点计划都没有。1938年4月6日鬼子从台儿庄撤退后直扑徐州,觉得事态严重的陈果夫和白崇禧才开始作计划。

他俩的计划是在河南省武陟县的沁河口决堤,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决堤位置在黄河北岸,如果事先疏散好百姓,泛滥的淤泥再加上黄河天险确实能够迟滞日军进攻,最起码也能增加日军的渡河难度。


最后果然成了馊主意

其实陈白二人的主意比起豪哥已经有点馊了,豪哥的建议是小范围有计划的在黄河北岸制造人工泛滥,到他们俩这变成了大范围有计划的决堤。可惜这个不太好的主意依然没有执行,一直磨叽到6月份兰封会战结束。

兰州和开封失守后,日军长驱直入逼近郑州,一旦黄河以南的郑州失守,国军将无险可守,不用半个月鬼子就能打到武汉。已经处于麻爪状态的常队长连忙下令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抓紧决堤,这时候新编第八师师长蒋在珍终于出了那个巨馊无比的主意。

其实本来决口地点选择的是中牟县赵口,那里在郑州以东,河堤较薄容易破坏,并且一旦决口对郑州的威胁也比较小。只是实行过程中因为黄河沉沙太多,没有爆破成功,蒋在珍这个二货在常队长几次催促下终于出了在花园口决堤的主意。


花园口这地方位于郑州的正北方,河堤又正好位于较窄的河弯处,更重要的是它位于黄河南岸,离贾鲁河和颍河非常近。在这样一个地方决堤后,黄河水很容易灌进其他河道形成连锁反应,后果难料。

但现实情况已经不容再详细考据,此时日军已经从开封逼急本来要决堤的中牟县,形势岌岌可危。1938年6月9日凌晨,经过两天两夜不停的挖掘,在中牟县失守的同时,花园口被挖开了,地狱之门也被打开。

破堤而出的黄河水凶猛的扑向南方,经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60多县才夺淮入海,893303无辜百姓直接葬身水灾,390万人流离失所,1200万人受灾。付出了这么大代价日军的损失是多少呢?当年6月29日,日军在徐州举行联合追悼大会,追悼各种死法的鬼子7452人,这还包括在之前的徐州会战中战死的。也就是说可能也就淹死1000多人......




当然,我估计有人会说花园口决堤起码迟滞了日军的进攻啊!武汉会战不是向后推迟了嘛?郑州也到1944年才失守啊!鸡零狗碎的细节吐槽机不愿意扯淡,10年后决定中国命运的淮海战役,当地百姓用小推车给解放军推出了胜利,他们为啥不帮常队长推车?这还真是个难题,或许当年花园口那个主意真的够馊吧?

3

“攘外必先安内”,这个当时在蒋阵营中被认为是一条上上策的战略方针,在经过实践证明后,彻头彻尾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馊主意,也让曾经雄心万丈的蒋校长大展宏图的美好愿望,化作了一道绚丽夺目的彩虹。

北宋时期,宰相赵普在给宋太宗的奏折中,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观点,他认为要夺取对外战争的胜利,必须要保证内部和谐,获得民心的支持。赵普的主张并无不妥之处,但在运用上,大有门道,用不好,可能结果适得其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狼子野心暴露无疑,民众抗日情绪高涨,但蒋阵营对此熟视无睹,“剿匪”才是他们的工作重点。

1932年,蒋校长亲赴前线督阵,对鄂豫皖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此时,驰骋政坛多年的风云人物杨永泰洋洋洒洒呈上了万言书,表述“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深得蒋校长之意,他由此得到赏识,被立即启用,出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

杨永泰足智多谋,能力出众,但急功近利,反复无常,见风使舵的本性让他颇受非议,他先后多次在孙中山和北洋各军阀派系之间摇摆,还曾向桂系军阀上过万言书,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对他的才华也很佩服,但对于他朝秦暮楚的人品十分鄙视,结果杨永泰遭到白眼。

但这次杨永泰给蒋校长的万言书正投其所好,他也由此开启了得意的人生。“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被蒋校长奉为法宝,他以此作为理论支持,幻想着先平定内部,再与日本人掰手腕,所以置日本的侵略于不顾,把全部心思都用到了“剿匪”上。

但事实证明,杨永泰提出的这个看似颇有远见卓识的的战略方针,实施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穷尽了一切力量后,“收复”了失地,重创了“匪军”,但并没有取得预想之中“安内”的成果,而且不能忽视的是,这样的做法失去了民心。

更重要的是,“攘外必先安内”引发了“西安事变”,结果最终蒋校长被迫放弃这一主张,万般无奈的转身投入抗日战场,十余年的努力打了水漂,付出得不偿失。杨永泰费尽心机呈上的策略变成了馊主意。

后来,杨永泰被暗杀,虽然主使被抓获刑,但幕后真凶扑朔迷离,各种传言甚嚣尘上。

相比于“攘外必先安内”的不合时宜,“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有牺牲一切之决心”,才是顺应潮流、民心所向之举。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4

  •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已的私欲,而出了一些馊主意。使得事件的发展出现了逆转,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

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获并关押一年,就是由于大太监王振,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的结果

明朝时蒙古在漠北的势力,已经分成瓦剌鞑靼两个部落。并且他们还互不服气,常年互相征伐。

在明英宗时期,瓦剌部落逐渐地强大了起来。还时常侵扰明朝的北部边境,使明朝不胜其扰。就对他们采取了怀柔政策,每次都给予瓦剌朝贡使团丰厚的赏赐。

有一次大太监王振,对瓦剌使团虚报人数骗取赏赐的行为忍无可忍。就下令按实际人数赏赐,就激起了瓦剌太师也先的愤怒。以此为名对明朝发动了战争。

明英宗当时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而大太监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名留青史,就极力怂恿明英宗亲征。

但当时明朝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所以朝中的大臣和太后,都极力劝阻明英宗不要御驾亲征。但是明英宗不听劝告,还是从京师附近临时征调了五十万大军进行御驾亲征。

由于明英宗和王振两人常年深居宫中,没有过行军打仗的经历。当他们刚到大同时,就被沿途的明军尸体给吓住了。

于是他们决定撤军,在此关键时刻而王振又提议让大军绕道他的家乡蔚州,好让他在家乡人的面前风光一回。但是王振又怕大军踩坏了家乡的庄稼落下骂名,就又决定还是原路撤回。

但是这样的决定也延误了撤退的最佳时机,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也先的军队追赶上,并团团地围住明军。

最后明军在瓦剌军的进攻下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明将樊忠气愤的杀死。明英中也开始了他一年的囚禁生活。

这都是由于大太监王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出的让明英宗御驾亲征的馊主意,造成了土木堡之围的发生。使明英宗被瓦剌部俘获并囚禁了一年,也造成了明朝历史上的一个奇耻大辱。

5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军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8月9日,150万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盘踞在此多年的关东军进行猛烈进攻。

8月10日上午,日本向盟军发出乞降照会。同日下午,国民党军统头子戴笠,向蒋介石献上了一个驱虎吞狼的馊主意。


当时国民党军主力都集中在中国西南一隅,而八路军和新四军遍布华北,华中,华南广大区域。战略形势对国民党军非常不利。

为了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蒋介石肆意启用抗战期间为虎作伥的汉奸部队

先后任命周佛海、罗君强为国民党军委会上海行动正副总指挥。负责维护沪杭一带的治安。任命任援道南京先遣军司令。

任命庞炳勋、孙殿英,孙良成、吴化文、张岚峰、门致忠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先遣军总司令。

于是这些在抗战时期,欠下累累血债的汉奸队伍,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


与此同时蒋介石通令全国各部队,开始参与对日军的受降工作。唯独对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的电令是个例外:

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就原地驻防待命。在各战区作战境内之部队,并应接受该战区司令长官之管辖,政府对日军之缴械,敌俘之收容,伪军之处理及收复失地秩序之恢复,政权之行使等事项,均已统筹决定,分令实施。为维护国家命令之尊严,恪守盟邦共同之规定,各部队勿在擅自行动为要。


蒋介石不准日伪军向八路军及新四军投降,还密令那些刚刚被改编成国民党军的汉奸队伍,以中央军的名义,大举蚕食解放区。

蒋介石打算在他的嫡系部队到来之前,用这些刚刚接受改编的汉奸队伍,和八路军、新四军拼一个两败俱伤,他就能坐享渔翁之利。


不过事与愿违,历史证明,蒋介石此举是一招不折不扣的臭棋,在抗战时期,投靠日本人的汉奸们,对解放区军民犯下滔天大罪。解放区的军民对汉奸们恨之入骨。

现在日本投降了,可这些认贼作父的汉奸们依然能够继续为非作歹,在解放区的老百姓看来,汉奸就是汉奸,改了名字,换了行头还是汉奸。无论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军,还是日本鬼子,都没什么两样,换汤不换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戴笠驱虎吞狼的馊主意,最后坑的是蒋介石,唯唯诺诺的汉奸部队绝对不甘心受的驱使,而蒋介石失去的,是解放区老百姓的民心。

6

澳大利亚引进甘蔗蟾蜍

1935年,澳大利亚政府从海外将百余只甘蔗蟾蜍引入昆士兰州,用来对付吃甘蔗的昆虫。

  • 本来想着一物降一物,来治理甘蔗园里的害虫,这法子不打农药,绿色安全无污染,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 于是甘蔗蟾蜍接到了通知,漂洋过海来到了新大陆,准备开始新生活。但是看到澳大利亚的甘蔗后就傻眼了,怎么和说好的不一样,虫子们,你们怎么上甘蔗杆了,你不是在甘蔗根部活动的吗?
  • 甘蔗上的害虫是吃不到了,但是,甘蔗蟾蜍是个不挑食的好孩子,没有虫子,还有其他的吃的,于是他们勇敢的走出了甘蔗园,在澳大利亚开始了闯荡。
  • 这些甘蔗蟾蜍在新大陆那是闯荡出一片新天地啊。因为毒性十分厉害,没有天敌,几十年来,澳大利亚本土的巨蜥,淡水鳄鱼,野狗,等动物因为吃蟾蜍而丧命的已经不计其数。并且胃口大,繁殖速度快,用它们消灭害虫的目的非但没有达到,反而演变成一场生态灾难。

7

历史上的馊主意太多了。

这里说一个影响最大的吧!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馊主意,帮助美国彻底赢得了冷战的馊主意

那就是叶利钦的“休克疗法”。

所谓“休克疗法”本来是一个医学治疗手段,其实就是“电击疗法”,因为极具视觉冲击力,很多电影上都爱应用这一镜头。

电影上总是能起死回生。

煞是好看!

后来被一个美国人,注意是美国人,美国的一个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把这一术语引进了经济领域。


杰弗里·萨克斯号称他发明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

他宣传说他的政策实施起来,尽管看上去对社会经济生活冲击力太大,难免会引起巨大的经济震荡,严重了经济活动还有可能休克。

但是,“休克疗法”嘛!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休克之后,正好再下猛药,对于治疗通货膨胀以稳定经济有奇效。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现在都知道怎么回事)最后他真的被南美洲一个小国家玻利维亚请去了,照方抓药,玻利维亚的恶性通货膨胀竟然真的被遏制了,这时候是1986年。


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立,叶利钦成了俄罗斯的首任总统。

这个总统不好当。

当时,俄罗斯有一万亿卢布的内债和1200亿美元的外债, 傻大粗笨的重工业过剩,轻工业短缺。

总而言之,日子不好过。

然后,1992年,俄罗斯就迎来了“休克疗法”。

叶利钦的总理,当时年仅35岁的年轻人盖达尔在美国人杰弗里·萨克斯的亲自指导下对俄罗斯实施了休克疗法。


分为三大步!

  • 第一步就是放开物价。

原来是计划经济嘛!价格都是规定的,不是市场博弈出来的。

其时,无论是消费品的价格还是生产资料的价格,基本上完全放开了。

后来,物价就控制不住了,企业纷纷停产,生产成本太高了。

  • 第二步就是出台了财政和货币的双紧政策。

翻译成人话就是政府少花钱别投资,少印钱,多收税。总而言之就是增收节支,政府千万别再欠新账。

导致了失业人数暴增,又是一个烂摊子。

  • 第三步就是大规模私有化。

这个最是害俄罗斯,国家的大企业很多都免费赠送了出去,为了甩掉货币意义上的债务,把土地、机器、厂房、资源免费送了出去。

制造了很多个人富翁。

然后,还给1.5亿俄罗斯人每人发了一万卢布的私有化证券,企业上市之后可以自由买卖。

一万卢布当时很值钱,可是后来物价飞涨,等人们可以真正买卖的时候,一万卢布只能买一双鞋了。

至于疗效嘛!

有目共睹,几个月时间内,俄罗斯的GDP减少一半,总量降到了美国的1/10,人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

凄惨遍地。



后来就是普京上台,全世界追杀在私有化中发了财的那些俄罗斯大亨,把企业以及资源从他们手中总算抢了点回来,收归国有。

普京就成了普京大帝,深受俄罗斯人爱戴!

8

说到出馊主意,郦食其无疑算得上是一个出馊主意的“专家”。

他曾两次给刘邦出主意,但是这两次主意都被认为是馊主意,没有得到实施。而他本人也因为自己出的主意被害死了。

(郦食其剧照)

他第一次出的主意,是在荥阳之战的时候。

当时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又截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十分焦急。这时候,郦食其就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刘邦应该学习商汤或者周武王的做法,对天下诸侯进行分封。他让刘邦雕刻印玺,派人出去寻找原先六国诸侯的后人,把印玺给他们,对他们进行分封。让他们举兵攻打项羽。这样一来,荥阳之围就可以解除了。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果然把印玺刻好,正准备派人出城寻找六国后人的时候,张良从外面回来了。一听到这个话,大吃一惊,问刘邦,谁给他出的馊主意。刘邦说是郦食其。张良说,要是这样干的话,可就坏大事了。张良讲道,商汤、周武王这样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对天下能够绝对控制。可是刘邦能够控制这些诸侯吗?如果要是这样干的话,可能没有被项羽打败,天下就已经全部落入这些六国后人的手里了。刘邦不是白忙活一场吗?

刘邦恍然大悟,把郦食其大骂了一顿。最后,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极力笼络韩信,用韩信来威胁项羽,因而才减除了项羽对荥阳的围困。

张良的主意之所以比郦食其的高明,是因为刘邦只需要笼络住韩信一个人就可以了。到时候,刘邦想要剪灭异姓诸侯,也只需要对付韩信一个人。如果像郦食其讲的那样,那么,刘邦就算把项羽打败了,他还将面临夺取六国诸侯权力的问题。这样一来,麻烦就太大了。

(刘邦剧照)

郦食其在给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失败后,他不想安宁,接着又出了一个主意。而这个主意,不但没能得到实施,还把自己给害死了,实在也算是一个馊主意。

当时荥阳还在项羽的围困之中,韩信正在攻打齐国田荣。于是郦食其对刘邦说,他可以去说服田荣,让田荣投降。这样一来,韩信就不用打齐国了,韩信和田荣都可以前来解除荥阳的围困了。

刘邦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郦食其前往游说。田荣本来就打不赢韩信,郦食前来招降,他巴不得,所以不假思索就同意了。但是他同意以后,韩信却不服。因为本来他打田荣就是一件十拿九稳的事情,现在郦食其却把功劳全部给他抢去了,他当然不甘心。因此,不听刘邦的命令,继续发动进攻。

田荣见自己投降了,汉军居然还在进攻,非常生气,认为郦食其是戏耍他,于是把郦食其给烹煮了。郦食其因此落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郦食其出的这个主意,没能实施,而自己又被害死了,很明显,这又是一个馊主意。那么,郦食其这个馊主意,究竟“馊”在哪里呢?

(韩信剧照)

首先是他不懂得人情世故。郦食其是个老头子,而且是个说客,照理说,他应该很懂得人情世故才是,但是偏偏他不懂得(他还真的不懂,为什么熬到年迈了,还没有找到能用他的人,就是不懂的缘故)。他应该是很了解韩信这个人的性格的。既然很懂得韩信的性格,为什么要对韩信虎口夺食呢?因为韩信当时对田荣已经志在必得,很快就会拿下,你这样去做,不是抢韩信功劳吗?再说了,韩信本来就是一个很在乎自己功劳的人,你却去抢功,韩信能同意你抢吗?

再一点,郦食其的这个主意,其实对刘邦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田荣虽然投降了,但他是绝对不可能久居于人下的。就算把项羽打败了,也没有什么好处,最多刘邦凭空增加一个劲敌。刘邦要剪灭异姓诸侯王,田荣将是刘邦最难办的一个。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邦的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实际上并没有六国诸侯王的后人,而齐国田荣是一个。他所获得的拥戴,显然是超过韩信等所有异姓诸侯王中。而且我们从最后田横以及五百壮士的表现来看,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绝对不会屈服于刘邦的。所以说,郦食其做的这件事,明显是一种养虎为患。亏得韩信没有听他的,在田荣最弱的时候把他消灭了,给刘邦减除了一个巨大的后患。否则的话,刘邦后来江山的稳固,肯定是一个大问题。

一个出了很多馊主意,最后还被自己的馊主意给搞死的人,难道还不算是一个馊主意“专家”吗?

(参考资料:《史记》等)

9

张守珪早年做幽州节度使的时候,抓到了前来偷羊的安禄山。这一年安禄山正好30岁,张守珪本想乱棍打死这个大胖子,可是安禄山大喊大叫,口中常常冒出一两句豪言壮语。因此认为他是个人才,便留了他一条命。

张守珪让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去抓俘虏,这两个家伙还真的很给力,只要出去,一定是有所斩获。因此张守珪就把安禄山给提拔成了偏将。

安禄山这家伙肥胖是天生的,而且很喜欢吃肉。晚年的时候重达300多斤。就算是30岁左右,他也显得比较胖。为此张守珪总是提醒他:少吃点!

就这么一个建议,把一个本该在三十来岁就得糖尿病的家伙,愣是救了回来。从此安禄山在张守珪跟前,尽量管住自己的嘴,从而保持了身材,成为了张守珪的义子。

从这个时候开始,安禄山平步青云的小日子就这么来了。他跟随义父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功劳。因为他骁勇善战,虽然肥胖,却不影响他的灵活性,所以安禄山很快就被提拔成为了平卢兵马使。

等到安禄山40岁的时候,唐玄宗想要在平卢设立节度使,长期在这一带混迹的安禄山,自然被安排上了,成为了平卢节度使。


张守珪要是不劝住安禄山,他能把自己活活吃死。

安禄山到底有多胖呢?五十多岁的安禄山,体重高达320斤左右,每次穿衣服都是要3个人合伙帮他才能搞定。

他可能是误解了唐朝以胖为美的传统,一不小心超额完成了任务。他胖得完全走不动路,一直需要用轿子抬着他才行,要想走路就得有人扶着他。

二十年,张守珪为幽州节度,禄山盗羊事觉,守珪剥坐,欲棒杀之,大呼曰:“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守珪见其肥白,壮其言而释之。令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常嫌其肥,以守珪威风素高,畏惧不敢饱食。以骁勇闻,遂养为子。---《旧唐书》

由此可见,这哥们是天生就带有肥胖基因,是那种喝凉水就会发胖的人。他的义父张守珪其实也嫌弃安禄山的肥胖。


安禄山得到过张守珪的一次提醒后,就想着要减肥了。他减肥不是说不吃肉,而是少吃肉。这每晚一顿烧烤加啤酒的日子,那是不能省略的。

虽然减肥失败了,可是至少在安禄山年轻的时候,张守珪的建议,的确维持住了安禄山当时的身材。

晚年的安禄山得了严重的糖尿病,眼睛都给病瞎掉了。其实这就跟他晚年没有节制的吃喝是有很大关系的。

如果张守珪在安禄山年轻的时候,没有给他那个建议的话,那么安禄山可能根本活不过40岁,可能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因为吃得太多把自己给胖死了。


保持好身材的安禄山,逐渐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在义父张守珪的关照下,安禄山的升迁速度还是比较快的。10年军旅生涯,就给安禄山换来了一个节度使。这要换其他人,可能还是哪个班的班长呢!

安禄山多鸡贼啊,他得了好机会以后,就想着更进一步,走到皇帝身边该有多好?所以他开始不断贿赂唐玄宗身边的人。

  1. 比如说宰相李林甫、黜陟使席建侯等人都在为安禄山说话。唐玄宗发现安禄山是真的靠谱,所以就把他喊到皇宫里来。
  2. 安禄山努力调整了一下自己肥硕的身体,把紧身衣都给穿上了。到了皇宫以后,安禄山给唐玄宗和杨贵妃表演了自己民族的舞蹈,虽然胖,可是不影响发挥。趁着他们高兴,安禄山立刻请求杨贵妃收他为义子。
  3. 要知道安禄山比杨贵妃可是大了17岁,为了表达自己的真诚,每次安禄山进宫都要先拜见杨玉环,再拜见唐玄宗。为什么呢?因为根据他们胡人的习俗,母亲是在父亲前头的。

如此孝顺的安禄山,当然是赢得了唐玄宗的欣赏。为此唐玄宗不断给安禄山加官进爵,将安禄山封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下子安禄山就成了唐朝最有实力的诸侯了。


安史之乱过后,我们到现在都没缓过来。

安禄山这家伙野心勃勃,自己都快胖死了,可还是想着要推翻唐朝,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个胡人,应该要恢复他们祖先的基业。

等到手握三镇节度使兵马以后,安禄山果断发动了反叛。唐玄宗万万没想到,甚至没有任何反应,就被安禄山击败了。

禄山以体肥,长带疮。及造逆后而眼渐昏,至是不见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疮甚而中罢。以疾加躁急,动用斧钺。严庄亦被捶挞,庄乃日夜谋之。立庆绪于户外,庄持刀领竖李猪儿同入禄山帐内,猪儿以大刀斫其腹。禄山眼无所见,床头常有一刀,及觉难作,扪床头不得,但撼幄帐大呼曰:“是我家贼!”腹肠已数斗流在床上,言讫气绝。---《旧唐书》

安禄山先拿下了长安,后拿下了洛阳,吓得唐玄宗连忙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结果在半路上,杨贵妃和杨国忠被唐玄宗的手下们给逼死了。


为什么?因为这帮士兵们,一个家人都没带上,凭什么唐玄宗还可以带着家眷呢?他们认为要不是杨国忠误国,要不是杨贵妃收养了安禄山,那么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安禄山的叛乱,本来是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的,可惜因为他晚年身体越来越差,逐渐双目失明。为此他儿子安庆绪杀了他夺权,这才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失败。

安史之乱把盛世中的大唐,一下子从巅峰拉到了谷底。后世一千多年一直在追赶,可惜到目前为止,我们依旧没有达到盛唐时期的盛况。


总结:假如张守珪没有建议安禄山少吃点。

张守珪可以说是安禄山的伯乐,没有张守珪的提拔,可能安禄山就被当成盗贼给抓起来毙了。其实安禄山最要感谢张守珪的,就是那句:少吃点。

如果张守珪没有说这话,那安禄山一定会毫无忌惮地吃肉喝酒,极有可能没两年,他就把自己的身体给搞垮了。

安禄山的身体如果在40岁之前就垮了,那哪里还会有什么安史之乱的出现呢?也就没有后来盛唐消失的局面了。由此可见,少吃点可真的是一个馊主意。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10

明朝建文帝登基之后,面临着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削藩,齐泰主张擒贼先擒王,先拿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开刀,而黄子澄认为,应该先易后难。结果,给朱棣留下了准备时间,然后发起了靖难之役。

建文帝先是选派耿炳文为大将,结果打了败仗,黄子澄推荐李景隆取代耿炳文,率五十万大军北伐。齐泰极力反对,无奈建文帝不听。朱棣听了这一消息大喜,他和李景隆从小一起长大,知道李只会纸上谈兵,他说:汉高祖那样英雄也只能统兵十万,他李景隆却统兵五十万,正好给我一个扬名天下的机会。

李景隆一败再败,眼看要打到京城了,建文帝乱了方寸,有人建议撤离南京,号召天下兵马平叛,这时,北方大片土地还没有被朱棣占领,京城还有十几万部队,南方各省兵马也正向京城方向进发,可是,另一个托孤大臣,被人称为读书种子的方孝孺,却极力主张守住京城,不成功便成仁。

就这样,朱棣占领南京,而建文帝放火烧了皇宫,生死不明。而方、齐、黄三人被杀。

黄子澄的两个馊主意成全了朱棣,而方孝孺的迂腐葬送了朱允炆!

一个领导,最高明之处,在于识人用人,在众说纷纭的不同意见中,识别出真知灼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