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从客观角度来看的,拼多多对员工采取的这种强硬措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一:为了公司的长期发展

一个公司,不论是用竞争协议卡员工离职,还是不给员工开离职证明,拼多多采取的这些措施,其实很像是在“杀鸡给猴看”。

作为一个大型电商平台,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留住有竞争力的人才,如果留不住人才,那最起码也不要让对手公司得到。

所以这样看来,如果拼多多,从一开始就放松对员工的管理,那么很可能会有员工因为对比同类型公司后就选择离职。长久下去会给拼多多带来很大的损失,也不利于公司的长久发展。

第二:关于员工要注意

而对于员工来说,选择入职一家公司之前,一定要先对公司的各种相关规定进行了解,尤其是在人才待遇以及员工的入离职问题上,一定要根据自己对未来的长期规划来选择最适合的公司,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佳贡献者
2

拼多多员工开离职证明被HR刁难的话题,一开始有点不可思议,这个市值已经超过900多亿,短短时间迅猛发展的几千名员工的大企业,不至于和曾经协助它打江山的员工怄气吧。但是想一想拼多多的一系列骚操作,就觉得一切也貌似合情合理了。

网上曾有人吐槽,在复工复产之后,拼多多要求员工在家办公,随后又逼迫员工请事假。这种对员工的深度榨取,恐怕一般的公司都不敢这么做吧,但是拼多多敢。更让人愤愤不平的是,员工迟到一分钟便会被扣除 3 个小时的工资,而加班的时候却不给加班费。真是“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

试想一下,对待还在给他们提供战斗力的在职员工都这么苛责,那么对待已经准备离职的员工,更是成了他们眼中的弃子,为所欲为。

拼多多的这种做法,一方面暴露出资本市场的贪婪无耻,另一方面还源自于它本质上的不自信和不认可。这种不自信的内部表现是在职员工的高度管控,外部表现是对离职员工的百般刁难。归根结底,还在于拼多多的企业文化作祟,一个“本分”就让人后背发凉。

带着“本分”的枷锁,拼多多在近几年既想在低端用户市场中跑马圈地,又想盯着舆论压力觊觎其他竞品的目标市场抢分蛋糕,这样的做法,符合拼多多的定位,但是并不符合商业市场的基本准则,更不利于拼多多想要长远发展打通全新市场实现目标。

在我看来,拼多多对离职员工的刁难,用竞业协议作为威胁不断提高拿到离职证明的壁垒,是高度符合拼多多的定位,但是绝对不符合商业市场的基本准则,更不利于拼多多想要长远发展打通全新市场实现目标。说难听点,它在自我作死,随着这类事件的不断曝光和发酵,会一点点蚕噬还在拼多多冲锋陷阵的员工,也会挖掘消费市场对于拼多多的信心,更会弱化它在竞品面前的综合竞争实力。

3

所以说,如今的年轻人入职前一定要谨慎思考清楚,把这个公司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全面了。毕竟拼多多员工要么毕业于名校,要么就出自于大厂。很多都是拼多多的hr主动联系竞对公司员工招来的。 如今这情况,恐怕员工们都是欲哭无泪吧。毕竟当时,拼多多在疫情期间强迫复工复产的消息是传的沸沸扬扬。当做买个教训吧。

4

任何一家正规规范的公司对于不能提供离职证明的员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办理入职手续,不办入职手续就等于新工作泡汤。对于拼多多员工离职被HR刁难这件事情,进过相关资料查证,主要有以下三点问题。

一、不合情,侵害个人合法权益

HR刁难离职员工这件事情一定不是HR自身有问题,而是拼多多高层默认。对于离职员工而言,是否离职即便有着公司原因但一定是员工个人意愿,HR刁难员工离职并威胁、恫吓是不仅仅对于员工造成物质方面的损失,还会造成精神上面的损害,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二、不合理,违背拼多多核心价值观“本分”

拼多多价值观核心是“本分”。HR给员工开具离职证明是再本分不过的事情。拼多多HR方面给出的答复是要考量是否违反竟业协议,竟业与否与离职并无关联。最为关键的是,竟然HR会对离职员工说,只要你不离职,公司可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这就太过可笑,员工离职率高必定是公司自身出现问题,出现问题,不对拼多多内部进行整改,反而去拿离职证明与竞业协议威胁、恫吓离职员工,不觉得实在是玷污了“本分”这一词吗?

三、不合法,违背《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拼多多已经违法了,给被HR刁难员工一点建议,单凭十五日未拿到离职证明的员工,可就近向自己户籍所在地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拼多多给予赔偿。

5

这个问题我来试着回答吧!大家都知道拼多多,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有时候很奇怪,他们卖的货品非常便宜。朋友圈中经常有人要求帮助砍价,白拿货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听说有人真的拿到了,如果是这样,拼多多不是亏大了?我也曾经在拼多多买过货品,现在听说拼多多员工离职的原因是被HR刁难。

HR刁难?是拼多多公司授意的吗?应该不会吧?但是从拼多多的价值观来说,我觉得。书面点说是本分,让员工按照规矩办事,不要出格。实际点说就是听话,听上级和老板的话,不要给公司惹麻烦。这种企业文化很是有问题。所以这些年它也就只能靠着赔本儿拉拢客户,不温不火。

要想长期笼络住员工,就要先笼络住人心,不要靠赔本儿拉拢客户来求公司发展。

6

如何看待拼多多员工开离职证明被HR刁难。

首先,与行业竞争有关。众所周知,电商是当今最热门的风口。运营人员十分的紧缺,一位员工的离职,就意味着拼多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招聘适合的人才。

毕竟我们都知道拼多多相比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的竞业协议十分苛刻,近乎覆盖所有互联网行业的原因。离职被刁难,杀鸡敬猴。想必那些刚有些离职念头的员工,此刻应该打消念头了吧?

其次赔偿金的支付拼多多自百亿补贴活动以来,就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

从之前的10亿到20亿,再到如今的30亿。其净亏损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要知道其2020年一季度的应收才65亿,亏损就达到了营收的一半。长期以往,其公司内部必然会出现问题。

加之受到疫情的影响,想要保证利润,必然要开源节流,众所周知,员工离职后若遵循竟业协议,企业是需要按月支付补偿金的。若无力支付补偿金时,员工可不遵守竞业协议。而以上两者情况,对于拼多多来说,无论哪种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扣下员工的离职证明,一方面,他无法再就业。另一方面,企业能够有时间和精力挽回员工。

总之,拼多多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进行百般刁难,拒绝开具离职证明。都已经触犯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相关劳动者可以去劳动局进行仲裁或劳动监察大队进行投诉,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7

谢邀~并不是拼多多一个公司这样。很多企业为了故意为难员工,经常会以员工不配合。办理离职交接手续而拒绝出具离职证明的。但这已经违反了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所以其实我也很疑惑,有点儿法律意识的老板和人事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啊,因为这点儿小事儿惹上官司,好像并不值得。

8

谢邀。

就事论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据此,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用人单位有出具离职证明、转移档案和社保关系的义务。

所以就法律层面而言,拼多多HR此举是违法的。

如果你也与问题中的当事人有共同的遭遇,千万不要放弃法律途径,建议可前往劳动局申请仲裁,或去劳动监察大队直接进行投诉。

也可继续面试,多多与其他公司的HR沟通。不过鉴于拼多多的竞业协议(据拼多多内部员工透露,拼多多所有员工都会在入职前签订竞业协议,竞对包括BAT等大厂),可暂且放缓步伐,静观其变,先处理当下。

或许有朋友对拼多多并不了解,有一位C9硕士的本科同窗,在拼多多工作过。加上由于工作关系,本人与该公司有过接触。个人对其印象简单如下。

先说员工。拼多多的对待员工的“本分”价值观,在业内也是非常出圈的。“本分”意为员工必须安守本分,不可出格。不可在外言语公司、不可不听 HR 指挥(疫情期间也必须正常上班)、不可自损公司利益等。为什么要 HR 查监控?就是怕员工以此来占公司的便宜。据相关网友爆料,拼多多员工迟到一分钟便会被扣除 3 个小时的工资,而一般公司只需要直接上级确认即可。一系列操作,令人窒息。

之后是福利,算是一般。公司提供三餐,有外卖有现场打餐。不过入驻的餐馆真的都很一般,所以很多人都是点水果。另外给单身员工提供宿舍,当然仅限男生,是3~4人住一间那种。

最后是管理模式。虽然这两年拼多多发展迅速,但是问题也较多。特别是平台治理方面,实属激进派。商家因售卖假货或是虚假宣传被发现后,平台就必须罚商家的货款来赔付消费者,必定会引起争议,楼下商家维权事端屡见不鲜。

工作严苛,福利一般,待遇苛刻,管理混乱,难道这就是大厂的生存现状?

公司欲用最少成本获取最大利益,员工则希望事少钱多,老博弈了。诚然,大部分情况下,公司与员工是和平共处的,压榨员工只会适得其反。公司与员工,都应当参悟其中的制衡之道。

9

之前脉脉上就看到很多拼多多离职员工拿不到离职证明的事情,里面有 ID 显示为拼多多员工的网友表示,自己提离职 20 多天,HR 一直不理,最后亲自找 HR 领导,然后被谈话协商一个离职协议,内容如下:1. 必须提供下家的入职 offer,不然不能离职;2. 口头竞业协议,不给竞业补偿,不能去阿里、京东、头条、快手,否则就启动竞业协议;3. 离职脱敏期,即从谈话第二天起请假一个月,一个月后才能离职。说实话,这是签署员工协议,不是签署卖身契好吗?竞业协议可以理解,离职脱敏期也能理解,必须提供下家offer这个实在太强人所难了。在我看来,离职是个人选择,一个好的公司肯定会尊重离职员工的选择的。而拼多多这样做,有种落井下石的感觉,这样的公司能留住人才吗?好聚却不能好散,卖相真的难看。

10

其实这种规则,是很多公司为了知识产权保护所做出的苛刻条款。当一个公司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他就会会开始制定一些保护自己的措施。甚至背负骂名,但是对于公司来说,这都不算什么,只要能过保持公司的利益,他会不择手段。

但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难道员工会是大公无私的为公司着想吗,也许会有,但是能够保证所有员工都是这样嘛,谁也不敢保证,

在公司和员工之间,公司是强者,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因此这种事,只能依靠合同来解决,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果想太多就不要去这家公司,如果不想默默的接受!

谢谢!

不喜勿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