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现代人写律诗为了整首诗的意境更完美稍有出韵出律你会认可吗?

现代人写律诗为了整首诗的意境更完美稍有出韵出律你会认可吗?

2020-07-25 18:14阅读(117)

现代人写律诗为了整首诗的意境更完美稍有出韵出律你会认可吗?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欢迎各位诗词爱好的诗友参与讨论下这个在当下诗词界备受争议的话题,

1

现代人写律诗为了整首诗的意境更完美稍有出韵出律你会认可吗?

(原创)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风行一时的所谓白话分成行的,所谓\"诗\"的诗,此如某主编戓某诗人;也涉及到生搬硬套的格律问题。回答题主题出的这个问题,首先应该给诗划出一定范围,明白什么是诗,怎样才能叫诗,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诗呢?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语言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用这种语言反映社会生活,显露作者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诗是一种语言艺术的文学,是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的灵魂逃离现实后的一种栖息方式。

诗是站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展现时代的光环。

诗是超过艺术疆域的艺术,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近体诗出现以前,诗是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近体诗出现后,对律诗有了统一的规定。这个规定也有其灵活的一面。但是这种灵活也是有限制的。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黛玉教香菱做诗就是一个古人做诗的例子。其中黛玉说\"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黛玉的一席话,道破了写诗的灵活机关。

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今人呢?

题主提出的问题是\"现代人写律诗为了整首诗的意境更完美稍有出韵出律你会认可吗?\"

我认为既然是为了整首诗的意境更完美稍有出韵出律,我是肯定认可的。

诗的重点在于意境,除了意境诗的语言锤练倒是个关键。白乐天有云:\"文章合为实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古人对诗的绝妙总结。只要不是无病呻吟,不必过分追求格律,任何事物都有物极必反的规律。过分追求格律就容易产生以词害意的恶果。

以上是我对现代人写律诗的一种浅见,不喜勿喷,大家可以在一起共同探讨,以利律诗在当今的发展和兴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2

围棋有定式,定式有时要学,可是,学会了定式,你就一辈子按定式下棋吗?

或许你的回答,是!我说,对!因为你不是高手!你也永远成为不了高手!

我们写诗的目的是什么?是你的诗,有感动人的地方,有意境,让人有美的享受!有蕴藉,让你回味无穷!有深度,令人有所领悟!有了这些东西,你的诗才有让人阅读的欲望!

格律也好!抑扬顿挫也有美感!可是这种美感需要有内涵啊?你不能为了抑扬顿挫而不顾其他吧?没有其他,你的抑扬顿挫还有意义吗?这叫言之无物!

打篮球有规则,但是,为了连续性是可以减免吹一些没有必要吹的违例!如果你作为裁判,看到每一个细微的违例都响哨,你把一场激烈的比赛弄得支离破碎的,难道你是合格的裁判?别说合格,你如果不被观众打死,估计你都是幸运的了!观众看的事比赛的激烈,比赛的对抗!不是你的表演!你把球员都吹傻了,大家看你吗?看你!你也是一个小丑!一个丑陋而无知的裁判!

3

答:请看??

优秀的诗词,必定让读者产生共鸣,而不是强调格律。

1、诗的起源——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应社会生活。

2、诗,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载体,是文学之祖,艺术之根。

3、诗,有消除疲劳诗,唱和而来,也可能就是诗经。

4、诗,从早期长短不一,到后来的四言八句,不断发展变化。

5、诗,从屈原到秦汉,两晋,盛唐,五代,宋,元,明,清。

6、诗,有近代、现代诗、散文诗、外诗、自由诗……

7、当今读者喜爱的诗词 —— 真情流露、有感而发、基本押韵即可。

4

诗写美感。韵律写得好,读之上口。但不必过于拘泥。大体的韵律在即可。诗重意境,几句后能押上韵角亦可。有些时候,韵律相近也是可以的。但诗应多推敲方能写出出彩的意境。有画面感、有联想感、有多重意思、有回味感不是更好吗?现在的自由诗体多有近似韵律,读起也挺上口。

5

格律诗要遵守格律规范,有的人写十首格律诗就掌握了格律诗的平仄,押韵,粘连,起承转合的规范要求,有的人需要写几十首后才能掌握,这要看各人天赋,当掌握了格律规范后,格律不仅不会成为你写格律诗的羁绊,反而更有利于你写诗。

有的诗词大家,包括李白杜甫等人除了写古风外,写格律诗不可能每首诗都完全符合要求,有些诗出现一两处出律是正常的,但诗人都会坳句自救,绝句一般是是本句自救,若是律诗一般会出句自救,这样平仄虽然从一处处出律变成了两处或三处出律,但是避免了犯孤平和不对仗的缺陷。

但格律诗对押韵的要求是最严的,切不可随意,韵脚不能平仄互押,这是连古风都不允许的,何况是格律诗,绝句和律诗都押平声韵,如果押仄声韵就成古绝了,一般格律诗首句可以不押,也可以押邻韵。

刚写诗的人对自己要求要严格一点,等你写熟了就可以驾驭格律了,就不会在乎一两处出律,而追求更高的立意和语言的凝炼和连贯。

总之写格律诗要遵守格律诗的规范,但不能拘泥于格律,若是拘泥于格律而害意,就太庸俗了。

6

回答:既然是写律诗,无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出韵出律都不会被认可。所渭沒有规矩不成方圆,写律诗必须遵守律诗的基本要求。韵是指音韵,律是格律。如果不讲韵和律,也就不叫律诗。但律诗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比如在是否允许使用新韵的问题上,我是赞同使用新韵的。有些古音,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甚至也没有多少人知道正确的发音,非要用平水韵的发音去写,也没有必要。韵律的要求,终归是要朗朗上口,发音都变化了,还抱残守缺,也达不到效果。也给汉语普通话的普及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7

一首诗,之所以优秀,一定是它可以让你产生共鸣,而不是什么格律。

孔子说:诗的作用是兴观群怨,而不是格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情感真实,直抒胸臆,而不是格律。

中国传统讲究的是意境,而非格律。格律是唱曲的才讲究的。

什么是意境?我的心,以这诗画为媒,直接传入你的心。让你知道我的心是如何振动的,因为通过这诗画,你的心跟我的振动,是同频互通的。

严格按照格律写诗,有什么难度?搞清楚平仄就行了。但严格苛求按照格律写诗有什么意义?你会唱?还是说你保证现在的发音,跟唐宋一样?

坦白说,现在评诗的人,动不动就出律什么的,搞得很高大上似的。其实这就是迂腐。

古人玩格律,是因为格律只是诗的一种体裁,用来唱的。况且古人的学养,怎么是今人可比的?人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读书,我们有那个时间吗?人家有精通典籍的老师,我们有几个通读了古人的小学教材《论语》?

现在强调格律,无非就是不会评诗,不会欣赏,然后用最死板的平仄来做门槛。

写诗就是要直抒胸臆,一查格律,就变得蝇营狗苟,像个菜市场上跟人争两毛钱差价的人一样,毫无意思。

最后,严格要求平仄,其实是让古诗词走向绝路的最好办法。

记住上面那句话,我说的。

8

现代人踢足球为了整场比赛更具观赏性,偶然用手传球、用脚踢人,你会认可吗?

现代人下象棋为了整个过程更具悬念,偶然马走田象走日,你会认可吗?

凭什么现代人就可以放飞自我?

9

出律、出韵的诗是格律诗吗?

替对粘韵”是格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基本规则,是格律诗与古体诗鉴别的客观标准,不受主观左右,四者缺一不可,否则不是格律诗,而是古体诗。例如崔颢的《黄鹤楼》被《沧浪诗话》推为“七律”第一,但不是格律诗,平水韵结果截图佐证如下。

第一句第六字当平却仄出律,导致双数位置“平仄仄”失替之嫌!

第三句第四字当平却仄出律,导致双数位置“仄仄仄”失替之嫌!

第五句第五字当平却仄,导致七言“后孤平(句末三字两仄夹一平)”

第一、二句第六字上下同仄而导致失对之嫌!

第二、三句第四字上下平仄相反,导致失粘之嫌!

第三、四句第四字上下同仄而导致失对之嫌!

如果失替、失对、失粘的诗都是“七律”第一,那么格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就被推翻了四分之三,即被否定了75%!若以《沧浪诗话》只言片语盖棺定论为“七律”第一,那么只要押韵就是“格律诗”了,还有格律诗与古体诗体裁形式分类的必要吗?

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平水韵检测结果提示出韵,截图佐证如下。

格律诗句末为平者是韵句,韵句末字必须是同韵部的韵字。然而,“峰”与“同”、“中”不在同一韵部,从而导致出韵之嫌!

再如孟浩然的《春晓》,平水韵检验结果截图佐证如下。

五言对句与出句双数位置第二、四字上下平仄当相同,却相反而导致失粘!

格律诗韵句末字当为同韵部平声字,却用仄声导致出韵!

然而,网络追捧为是“仄韵格律诗”,其实是古体诗。因为古体诗本身就无须严格遵守格律诗平仄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平声、仄声、换韵、“借韵”、“邻韵通押”,以及失替、失对、失粘等都是古体诗常见现象。古圣格律名家也会写不拘平仄押韵规则的古体诗,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体诗不胜枚举!如果失替、失对、出韵的诗也是格律诗,那么从前到此,格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就全被推翻了,即被否定了100%!这样一来,格律诗体裁形式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就被今人以“意境第一,不拘平仄”为借口糟蹋得面目全非了!“替对粘韵”一旦被名人的只言片语推翻,诗歌体裁形式再无分类的必要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众所周知,游戏、球赛都有各自相应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还有参与竞赛的资格吗?格律诗作为文字游戏,难道能例外吗?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厂有厂规,校有校纪、班有班规,即使自由市场上也须遵守统一度量衡,若都不遵守,一切不都乱套了吗?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又能例外吗?小孩子玩象棋也知道自觉遵守兵不能后退的游戏规则,难道“意境第一,不拘平仄”的成人还不如小孩吗?

意境与平仄押韵规则是冤家吗?

体裁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才是格律诗创作审美的统一标准。二者相辅相成,不是冤家,不可人为割裂,或厚此薄彼。体裁形式规则是客观标准,不受三观左右,思想内容意境是主观标准,受三观左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三观不一的两个人,会相互理解和赞同吗?同样地,意境的“有无”与“优劣”又能例外吗?

意境为作者真情实感主旨服务,不是唯名家马首是瞻,为名家个人好恶服务。一旦离开了作者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真情实感主旨,不遵守平仄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堆砌的“景语”再多,词藻再华丽,“意境”再“优美”,也只能是无病呻吟,哗众取宠,能算是格律诗吗?

正格与变格

题主所描述的平仄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七言正格,可从《诗文声律论稿》“平仄竿”截句法截取而来。截图佐证如下。

这是启功先生依据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的格律诗用字组句基本原理,对前人格律诗创作审美实践经验,加以整理、研究、归纳、总结而出的格律诗客观规律的结晶。是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的理论基础,是格律诗四种基本正格的理论依据。它科学地解释了“前宽后严,仄宽平严”,一三五慎变,二四六必守的变格原则,指导我们在变格后,不能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否则不能顺利通过诗词网站工具检验,在格律诗平仄押韵创作审美实践中,每试不爽!

依据上述规则、原理,我们可将上述正格改写为诗界认可的宽格(中,表示可平可仄):

中平中仄平平仄,①

中仄平平仄仄平。②

①句第一、三字和②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其余变格不被诗界认可。否则不能顺利通过诗词网站工具检验!因为:

①句第五字变格,会导致“后孤平(句末三字两仄夹一平)”!

②句第三字变格,会导致“中孤平(句中两仄夹一平)”!第五字变格会到导致“后孤仄(句末三字两平夹一仄)”

据上述分析可知:七言句中,第一字可变,第三字慎变,第五字忌变!充分体现了“前宽后严”的变格原则。仄变平从宽,平变仄从严,充分体现了“仄宽平严”的变格原则。五、七言双数位置,即二、四、六字必守忌变,否则失替无疑,性质就变了!

“后孤平”、“中孤平”被网络以讹传讹为“鲤鱼翻波”。上句犯“后孤平”,下句再犯“后孤仄”,被以名人只言片语盖棺定论,以讹传讹为“拗救格”。孤平出律失替被追捧为“鲤鱼翻波”,平仄失对被追捧为“偷春体”,平仄失粘被追捧为“折腰体”,首尾句末韵字不在同一韵部而出韵被追捧为“孤雁出(入)群”。总之都有漂亮的名称和借口,千方百计否定格律诗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唯恐诗界不乱,大有摧毁格律之基石,炸平格律宝殿之势!

“意境第一,不拘平仄”由来已久,不惜牺牲格律为代价,畸格怪体吹捧至今,能比肩古体诗名篇的大作究竟有多少问世呢?

呜呼!格律诗传统文化艺术瑰宝之传承堪忧矣!

10

为了整首诗的意境完美就非要出韵出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