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初的吴三桂在被清王朝封为平西王后,势力很大,可以说在他的封地平西王府的云南,一手遮天,连清朝委派此地的官员也必须要通过吴三桂的同意才可以,不然就算来了,吴三桂也有办法把你赶走。这也成为了日后对付吴三桂的一个理由。吴三桂后来选择反清复明,而不选择去攻入越南,主要是越南和中国情况不同,当时的越南地方很小,面积连云南都不如,不值得吴三桂这么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吴三桂画像



越南的情况

当时的越南本地已经有了统治的政府了,当时统治越南的黎朝,名义上统一全国,但越南继续分裂,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两大家族不断发生战争,为了争夺王国的真正统治权。而名义上的共主—后黎朝皇帝则完全是傀儡,处于郑氏控制之下。所以。吴三桂如果要攻打越南的话还要先镇压越南本地两股的军事力量,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可以,而且即使你占领了越南,还要面临着当地人的反抗。越南毕竟和中国差距太大了,如语言、风俗习惯、气候等等都不同,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不值得的。



三藩叛乱图



并且当时的越南地处热带地区,经常面临有台风暴雨的袭击,当时的气候潮湿炎热,很容易诱发疾病,很多地区都属于未开发的地区,没有什么人,也没有道路。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吴三桂是不会考虑进攻越南的,因为太得不偿失了,不值得为了这么一小块的地方大费周折,还要搭上许多将士的性命。况且偏安一隅当个土皇帝,并不是吴三桂的志向,他在云南当平西王比当这个越南皇帝好太多了,真的是不值得他这么做。



康熙皇帝剧照



吴三桂的打算

在清朝进入康熙统治时期,吴三桂已经从种种情况发现了朝廷要对付自己的迹象。他本人也早有反清的打算,所以在他当平西王的期间积极在当地招兵买马,扩张自己的军队,对于朝廷的旨意很多都不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可以说在云贵一带真的是权势滔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最后他的目标就是想推翻清朝自己做皇帝。



清军和三藩战斗地图



清廷真正开始对付吴三桂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当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当时的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不得不假装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不撤藩。可是对于吴三桂的真正想法,康熙皇帝是非常清楚的。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同时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出专使到云南传达圣旨,雷厉风行地布置一系列撤藩事宜。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反清。



吴三桂铸造的铜钱



一开始的时候,吴三桂提出的“兴明讨虏”的口号还很吸引人的,很多明朝的遗老和地方势力都纷纷起来参加吴三桂的军队一起反清,可以说是气若破竹,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很多地方,其他二个藩王也纷纷的起兵反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真正的面目开始暴露出来,他是想自己做皇帝而不是重新建立明朝。这样的情况使得很多明朝的遗老们开始退出,转而不再帮助吴三桂。



平叛的清军剧照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吴三桂在攻克湖南衡阳后称帝国号“大周”,册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等新朝钱币。时间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当时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在吴三桂死后战事开始有利于清廷,三藩的叛乱越来越不得人心,最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璠被逼自杀,剩余众人全部投降,自此三藩之乱才宣告平定。

综上所述,吴三桂不打越南,而起兵反清,最主要就是越南太小,文化差异巨大,攻打费钱费力不值得,他真正想的是自己打下中原做皇帝,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吴三桂的功过,史学界争议不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吴三桂是个人物。在投降清朝之前,吴三桂人生际遇非常好,可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在叛变明朝后,吴三桂做错了很关键的一件事,杀错了一个人,最后导致三藩起义失败。

1673年,吴三桂起义,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直到1681年,三藩起义最终失败。后来,清朝给的定义是:三藩之乱。

在史学家眼里,应该这么描述:“清朝同撤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

于是,吴三桂气急败坏,通过各种手段让清廷停止撤藩,结果遭到拒绝。最后,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

在《康熙王朝》中,吴三桂贪念权贵的丑恶形象跃然荧屏。后来,杀了大气凛然的云南巡抚朱治国,祭旗造反。

姑且不谈朱治国在江南有“朱扒皮”之称,贪得无厌,在吴三桂杀他的时候,也没有大气凛然,而是磕头求饶。但说康熙要求撤藩的行为,算不算违约呢?要知道,开始让吴三桂卖命时,清王朝可是封他为平西王,给了他藩王权位。

另外,关于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至今仍有人说民国违约。如果对比吴三桂、明朝投降宗室等的遭遇,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只允许满洲权贵违约,不允许别人违约。更何况,溥仪复辟本来就违约在先。

1673年,吴三桂正式起义。在战争之处,吴三桂势如破竹,当时满八旗已经腐朽了,不堪一用。

只是,除了吴三桂战略部署有大错误之外,吴三桂还有一个伤心之处,即很多汉人也不支持他,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按理说,当时汉人备受满人压迫,矛盾尖锐,吴三桂起义,不说一呼百应,但至少响应者应该很多。

然而,当吴三桂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旗号时,很多汉人却冷眼旁观。当然,那些汉人不支持他,也不支持清王朝,属于两不帮。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和吴三桂错杀一个人相关。

1662年,缅甸将永历献给吴三桂。随后吴三桂上书,称如果将永历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过清廷批准,在当年的6月1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

在这里不得不说吴三桂很愚蠢,这种脏手的事情,别人恨不得扔掉,但吴三桂却硬要拦下来。永历即便再无能,但也是南明的皇帝。对清廷来说,很希望吴三桂亲手杀掉永历,这样吴三桂就更不可能回头了。

果然,吴三桂杀掉永历之后,被各地抗清义士彻底恨上了。坦率的说,吴三桂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才让明朝遗民看清了真相,对他也不再抱有丝毫幻想。当吴三桂起义时,很多汉人才冷眼旁观。

吴三桂在投降清军之后,一直帮助清军攻略西部地区。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相比东南地区的四处屠城,吴三桂的部队几乎没有屠城。同时,由于吴三桂曾经正统的大明官兵身份,以及手握重兵。所以,士绅对他重新反正的期望很大。

然而,当吴三桂绞杀了永历的那一刻起,就彻底和大明遗民划分了界限,不可能再得到明朝遗民势力支持了。

1678年10月2日,吴三桂去世,这对吴氏集团的打击很大。他死后三年,吴氏集团起义彻底失败,康熙开始了他的神话之路。

列为读者朋友们,如果吴三桂不杀永历,你认为联合明朝遗民的实力,吴三桂能翻盘吗?

清史学家说,“当时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那个时代有几家几户的汉人,没有人死在清兵手里?在这种情况下,说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岂非信口开河?




3

先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吴三桂反清了,但是绝对没有复明!吴三桂一直被后世鄙视唾骂,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个孙子一辈子做过的几件大事都是骂声一片。

第一,剃发降清,这是一个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选择。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煤山自缢。手握重兵的平西伯吴三桂此时打算投降李自成,但是他又首鼠两端秘密跟多尔衮谈条件。当得知李自成抢了他的爱妾之后,便开始倒向满清,只是因为一家老小还押在李自成手里,并没有彻底降清。但是当李自成带大军逼近山海关,4月22日双方在一片石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候,吴三桂情急之下去了多尔衮大营,剃发盟誓才换来八旗兵助阵。农历1644年4月24这天,吴三桂以一个平西王的价格,把华夏民族给卖了两百年!

第二,充当满清走狗,在入关之前,满清所有人都想不到他们可以入主中原,即便野心最大的皇太极也不过是想效仿辽金。但是吴三桂这一帮铁杆汉奸的表现,让满清看到了曙光,汉奸带他们轻而易举的入了关,轻而易举的占领了北京,轻而易举的一路打到云南。吴三桂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义一路追杀农民军,他在前面攻城掠地,满洲八旗就在后面接收地盘,配合的天衣无缝。

第三,杀死永历皇帝。1657年,孙可望降清,作为向导带吴三桂攻下了贵州,随后又进入云南击败李定国,自此吴三桂占据了云贵两省。为了得到满清许诺的“世镇云南”这块大饼,吴三桂不遗余力拼命表现,屠杀明朝最后的遗民向满清邀功。洪承畴曾经私下告诫他“要想世镇云贵,不可使云贵一日无事”,已经变相的告诉他狡兔死走狗烹了。但他觉得满清是讲信誉的,于是在1662年4月15日,他亲手绞死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果然,这个永历帝的性命换来了他期盼已久的东西——世镇云南兼领贵州。

第四,再次起兵造反。他在云南当了十年的土皇帝,这十年里清廷内部矛盾解决个差不多了,康熙觉得拿清廷的信誉换几个省还是很划算的,于是准备搞这些汉奸,反正用不着他们了。除掉鳌拜之后立即收紧三藩权力,穿小鞋,逐步瓦解他们的力量。终于在1673,这些汉奸们尝够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滋味之后,举旗造反。吴三桂装模作样的蓄发,易衣冠,虽然号称是复明,但打出的旗号确是“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摆明了是为自己以后登基做铺垫的。

原本以为能得到天下的响应,他又一次失算了,放满清入关,屠杀前朝遗民,杀死永历帝,他做的一件件事都让人无比痛恨,这回表演的再精彩,装的再像,除了那些投机分子,也没人相信他了。这也是为什么他打到长江就进攻不动了,因为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全靠自己从山海关带出来的那几万人,能支撑8年也算他烧香烧对了地方。

这种毫无底线的背叛者,下场注定不会好,唯一让吴三桂安慰的就是他没死在断头台上,最终临死前还上杆子当了几天皇帝。总的来说,历史给过他很多次机会,但是他每次都选择了那个最没底线的那个,所以一直被骂下去,真是自找的。

4

导读:吴三桂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野心家,他叛明降清无外乎是因为利益。吴三桂正应了那句老话,无所谓忠诚看背叛的筹码如何?无论是叛明降清还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三藩之乱,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说吴三桂毫无忠诚和底线所言,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时期反复犹如变色龙的行为让人唾弃。至于为何吴三桂没有攻占越南自立为帝,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叛乱之处,吴三桂胸怀天下看上的是大一统王朝的帝王之位。根本看不起越南这个藩属国的地盘。第二、吴三桂一旦叛乱,三藩和大清王朝之间就是不死不休的结局。大清王朝是不可能让吴三桂从容撤到越南建立政权的。况且越南当时也是大清王朝的藩属,清王朝不会坐视吴三桂叛军在越南兴风作浪的。


吴三桂其人做事确实没什么底线,朝秦暮楚。吴三桂玩欲擒故纵,主动向清朝上书请求撤藩。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早有撤藩之意的康熙没有按照套路出牌顺水推舟就答应下来。这让吴三桂非常的恼火,因为他本来是打算养寇自重模仿明朝时期的沐王府那样时代永镇云南。但是这下骑虎难下,吴三桂被迫仓促起兵。


吴三桂叛乱时期的越南的历史背景

其实如果吴三桂不耍小聪明,在叛乱之前就诚恳上表陈情表示入主番邦越南愿为大清藩属还是有可能获得大清王朝册封的。因为大清为彻底掌控云贵,而不是现在通过平西王府转达的隔靴搔痒。另外一个此时的越南处于后黎朝两大权臣郑氏和阮氏对峙时期,情况类似日本的幕府。尤其是郑氏不篡位,但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行实际掌权之实。

当时后黎朝皇帝没有丝毫的地位,形同傀儡。国内两大权臣北方郑氏、南方阮氏互相争雄。郑氏、阮氏分别有自己的幕府和行政体系,后黎朝大权都操纵在两位权臣手上。两位权臣权力膨胀,凌驾于后黎朝皇帝之上。为了调停二者之间的矛盾,大清王朝在1673年主持下双方达成协议分为南北两部分。诸位想想,作为宗主国的大清王朝连儒家如此不容的悖逆的情形都可以谅解,更何况吴三桂离开云贵入主越南这样的请求呢?

论吴三桂入主越南建立政权的可能性

所以说根据当时越南的国内形势以及宗主国对后黎朝当时的态度,如果吴三桂申请入主越南后黎朝是很有可能被大清王朝接受的。因为后黎朝的郑氏和阮氏的行为形同谋逆,和儒家正统的观念格格不入。这种情况清王朝都可以默认,可见当时大清对后黎朝的重视程度。既然根据我们的推断大清是会允许吴三桂入主后黎朝建立政权的,那么吴三桂有没有这种打算呢?可以肯定的是,吴三桂没有。理由如下:

吴三桂自视甚高,看不起越南这个藩属国。在他看来,他在改朝换代中左右了明朝的灭亡、推动了清朝的兴起。自己替清朝打下了偌大的江山,如果自己要反的话这江山就应该有自己一份。所以他瞄准的是中原王朝的皇位,而不是一个番邦藩属国王的位置。

其次吴三桂虽然不是诗书传家,但是依然保持着中原王朝上国的优越感。怎么可能自降身价去越南栖身呢?况且吴三桂的亲兵很多是来自东北,包括原来的关宁铁骑。所以如果发动叛乱都想杀回老家,如果能成功才能衣锦还乡。所以从将士们的心里来说也不愿意征伐濒临热带的越南。

况且当时清朝天下初定,人心不稳。东南的盘踞台湾的郑经不断袭扰江南财税重地;北方的沙俄蚕食北方领土;西北的葛尔丹虎视眈眈,还有民间各种反清复明的势力此起彼伏。这让吴三桂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趁机起兵推翻大清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所以他的心思也绝对不会放到越南这么一块弹丸之地。


叛乱陷入不利局面的时候,吴三桂是否还有放弃国土进入越南割据的心思?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叛乱对于任何一个王朝都是不能忍受的。也就是说一旦叛乱开始,双方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直到一方彻底倒下为止,谁也不可能轻易退出。战争一开始果然如同吴三桂判断的那样,叛军进展顺利。战火漫延了大半个中国,云贵、广西、湖南、四川、陕西等省份都被纳入了吴三桂的掌控之中,清朝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我们看《康熙王朝》中的情节,康熙都愁的后悔削藩了。

但是吴三桂的名声太臭,无论是拥戴明朝的势力还是清朝统治者都仇恨吴三桂(吴三桂亲手杀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俗话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清朝顶住吴三桂的三板斧后开始了战略反攻,吴三桂只能短暂匆忙称帝来鼓舞士气。最后吴三桂病逝在前线,叛乱大军也在随后被彻底平定。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不知道吴三桂是否后悔没有当时不如选择一个藩属建立政权过过瘾了。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5

南明的永历帝最后也是想要逃到缅甸,但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样?永历帝直接死于缅甸、吴三桂双方的联合绞杀。

吴三桂如果逃到越南(安南),下场恐怕也不会比永历好多少。

毕竟,早在顺治十七年(1660),安南国王黎维祺就向清朝奉表投诚。如果吴三桂逃到越南去,没准就是安南和清朝一起搞死他。

败军之将,无处可逃。

战场既然是在中国大陆展开的,就不是你想要逃到外面去就能翻盘的。

事实上,三藩之战是一场此起彼伏的拉锯战,并不是吴三桂的逃亡战。三藩目的,是与清朝一决高低。

所以,吴三桂自然是不可能轻易逃走。如果他逃了,清朝自然是势如破竹地追击他,就算是逃到越南,清朝和越南有封贡关系,照样可以携手搞死他。

康熙十六年(1677),随着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等先后降清,吴三桂已经没有任何依仗了,只是还占据着几个省份。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露出败相,但吴三桂不可能直接逃走。

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周。同年八月,他就在长沙病逝了。

由此可见,吴三桂根本就没有逃到境外的机会和时间。

康熙二十年(1681)十月,清廷攻陷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6

吴三桂帮着清朝征战西南,镇守云南,1656年,引兵入缅甸,逼迫缅甸王交出逃到缅甸的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南明彻底灭亡。

其实吴三桂并无反清复明的大志,只想保住他的荣华富贵,世代做云南王。他自负功高,料想清廷必不会夺其封土,故上疏声请撤藩,其实并未做造反准备,等朝廷真的下达撤藩令,全藩震动,遂决定谋反。

当时,清廷内有鳌拜之乱,外有蒙古察哈尔部密谋反叛,更兼沙皇俄国虎视辽东,可以说是吴三桂叛乱的有利时机,所以吴三桂起兵之初,连下云、贵、川、湘及广西五省。至此他却担心在北京做人质的儿子吴应熊受诛,欲与清廷保留讲和余地,先割据江南,而不是乘胜北伐。致使清廷得以喘息之机,最终反败为胜。

后世史学家评论,吴三桂实一笨拙之战将,专制一方已非其器,根本不足当国家栋梁之选,更别说打江山称王称帝了。其请清兵入关,却还保留汉明装束,最后被多尔衮逼着剃发易服,足见其毫无心机,更无远虑。

在他追击南明永历帝时,洪承畴曾对他说:公与我今虽同为满清的官吏,实是一时隐忍而已。您追击永明王务必要从宽,(给他一个逃脱的机会)我等不得不旷日持久,以待天下之变。结果吴三桂没能领悟,在缅甸之战,竟弑杀永历帝,致使后来起兵反清,口号不响,其愚而自用,还不如山贼有眼光。

自古打天下者不顾家,当年项羽用刘邦的老爹威胁刘邦,刘邦却说,你我曾结拜为兄弟,我老子就是你老子,你要煮他也“分我一杯羹”。吴三桂既然反清复明,不论怎样,都与清朝成致死冤仇,再无讲和余地,若欲讲和也是胜利在握时,迫敌和谈,获取交换条件。吴三桂欲划长江而请和,希望能保全质子,却不提交换条件,反倒促使清廷诛杀质子,真是愚不可及。

当清兵进至荆州襄阳时,并无名将统帅,且力薄情怯,无一军敢渡江迎其锋芒,吴三桂原可一战而下,他却不能乘势进取,反倒坐失良机。有人建议他渡江全军北进,也有建议直下南京扼守运河以绝南北粮道的,吴三桂都不能用,坐等敌人来打,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当然,此时吴三桂生了大病,不久一命呜呼了,接班人是他孙子,是个小孩子,儿子被杀。

三藩联合反清,并非为了复明,只是想保持撤藩后的共同利害,其作战目标与中国人民毫不相干,更无国家民族利益可言,尤其是吴三桂最后自称周帝,足见其皆是反复无常之辈,政治纲领全无,怎么能收揽天下人心呢?

总之,吴三桂并无问鼎天下的大志,只求封王封爵当臣子,可是康熙要削潘,为了实现他的美梦,他极不情愿的反清复明,可惜太迟了,节节胜利却身体不允许他继续扩大战果,结果死在路上了,自己又没有李世民这样厉害的接班人,也没有像赵匡胤这样力挽狂澜的下属。所以,吴三桂失败了。

7

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了清朝云南巡抚朱国治,随即发布讨伐满清檄文,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反清。

  最开始造反时,吴三桂联合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以及盘踞在台湾的郑氏集团一起与清朝为敌,当时吴三桂带领的叛军已经占据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对建国10年的大清朝产生了直接的威胁。

  吴三桂的造反,对清朝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挑战,如果处理不好,整个清朝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但康熙毕竟是康熙,他没有丝毫惊慌,迅速组织兵力进行平叛,与反军展开战斗。

  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但他刚当皇帝不久之后就病逝了,他的孙子吴世璠继位。公元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世璠自杀,至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康熙平定。

  在叛乱初期,吴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清朝的半壁江山,清朝大半领土都落入他的手里,而且此时他手中掌握的兵力更是清朝的两倍之多,所有人都认为这一次吴三桂是可以“反清复明”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最终吴三桂还是被康熙打败了。

  虽然吴三桂的失败在意料之外,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他举兵后的所作所为就注定他会失败,而且最后他竟然与天下为敌,所以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首先,吴三桂在战略上就有了一个很大的失误,因为他想的不是统一天下,重新建立大明朝,他想要的只不过就是和清朝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在叛乱之初,吴三桂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与清军形成了隔江对立的战略态势,如果吴三桂能够一鼓作气继续带兵渡江北上,完全有可能也有机会继续侵蚀清朝的领土,将战线不断向北推进,甚至可以打到北京城下灭亡大清朝。

  但是吴三桂在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竟然不想继续领兵北伐,他想重现他当年在山海关向多尔衮借兵的时候提出的“划江而治”的方案,现在的他依然只想继续保有对于长江以南的统治,并不想统一全国,因此吴三桂停下了北伐的脚步。而他这一停止给了大清王朝和康熙皇帝喘息之机,康熙帝一面假意与吴三桂议和,另一方面立刻组织兵力进行防御,而吴三桂也因此错过了灭亡大清朝,一统天下的最佳时机。

  其次就是盟友的牵制,吴三桂的两个盟友耿精忠和尚可喜就是“猪队友”,他们不但不能助吴三桂北伐,反而还给吴三桂拖后腿,致使他无法全心全力进行北伐。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是“三藩之乱”,但实际上吴三桂自始至终都是在单兵作战,尚可喜和耿精忠由于军队兵力过少,战斗力不足,所以他们对吴三桂所能提供的呼应和支持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耿精忠,他不但不能支援吴三桂,反而还需要吴三桂对他进行战略支持,因为他除了要面对康亲王杰书带领的清军外,还要面对台湾的郑氏集团,最终在两面夹击的情况下,耿精忠还是投降清朝了,这对吴三桂部队士气绝对是一个打击。

  而且除了耿精忠、尚可喜拖吴三桂后腿外,吴三桂的旧部王辅臣也是一个两面派,他时而降清,时而降吴三桂,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吴三桂彻底陷入了独自面对清军的战略境地。

  其实吴三桂当初就不应该拉拢耿精忠和尚可喜一起叛乱,虽然这样造反的声势可以大一点,但却是华而不实,最终他们不能不能锦上添花反而只能拖后腿。而对旧部王辅臣态度的不明朗,就应该直接将其除掉,以绝后患。

  还有就是吴三桂叛乱时非常不得人心,除了军队对他进行支持以外,百姓很少支持他的叛乱行为。

  吴三桂发动叛乱的时,清兵已经入关近三十年,大清朝的建立也已经十多年了,此时的天下已经逐渐稳固,百姓也接受了满清政权的统治和治理,这个时候天下百都在想着维持平稳的局面,恢复社会生产,过上好日子,谁也不愿意再次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

  而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起兵造反,发动了“三藩之乱”,这一举动重新将天下百姓拉入到了战争的泥潭之中,这使天下百姓根本不支持他的叛乱行为。

  而且吴三桂在发动叛乱之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任人唯亲,云贵地方官场早已成为他的一言堂。再加上他为了叛乱不断加收赋税、充军扩营,极大的增加了百姓负担。这使得吴三桂非常的不得人心,再加上吴三桂起兵之后,一路上烧杀掳掠,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失去民心、没有百姓支持的吴三桂注定是会失败的。

  而吴三桂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衡州称帝,这一行为得罪了天下万民,他此时的形象不再是一个“反清复明”的英雄,而是一个利欲熏心的反贼,所以他和天下所有人都站在了对立面上。

  由于吴三桂先前为满清灭掉南明朝廷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吴三桂在广大南方地区的百姓和士大夫阶层中名声非常的差,而他起兵后打出“兴明讨掳”的口号,更让人觉得啼笑皆非,非但没有获得支持,反而受到了极大的排斥。

  而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临死之际,选择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在衡州称帝,进而再一次抛弃了对于明朝政权的拥护,也将自己彻底推向了整个天下万民的对立面,所以他最终造反失败了。

  吴三桂其实是有机会一统天下的,可是机会被他白白的浪费掉了,而且他非但没能统一天下,还留下一个非常不好的名声,现在我们提起吴三桂,都会他的名字前面加上“汉奸”二字,可见他的名声有多差。

8

吴三桂就是一个乱臣贼子,三姓家奴,反复无常的一个小人,精于算计,欲壑难平,手握重兵,不思报国,三藩割据,为一己私利涂炭百姓,毫无底线,此等败类,不足挂齿。

9

一、中原观念打天下做皇帝,番邦不足以征讨,赢了不过是个异域国王;二、清初满人尚未坐稳龙椅,反攻存在一定民意基础;三、各地遗臣遗族呼声高涨!

10

不是复明呀,他自己称 大周皇帝,年号 昭武

,这样说吧,如果他败了,只要清朝找的着,就会穷追

清朝一开始和他合作时,封他为王爵,又安排他儿子 娶 皇太极的女儿,做驸马来收买他,他遂给清朝尽力做事,顺治帝在位时,很信任 吴三桂,他也没有反心,康熙亲政后,双方互不信任,矛盾激化,最后反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