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氢能汽车的愚蠢是比亚迪不会触碰的「禁区」

  • 内容概述:氢能汽车概念解析,比亚迪战略规划最终方向分析。

在各类型新能源汽车中,主流的自主品牌、美系与欧系车企均以纯电驱动为最终发展方向;日韩系车企则更偏向「氢能汽车」,究其原因是以日本为核心的汽车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期望另辟蹊径“弯道超车”。然而根本原因还是作为战败国不能有核武器,其潜艇只能使用特殊的“氢燃料增程系统”实现理想的潜航,汽车领域则是因另一因素复制了这一系统而已。


知识点:氢燃料交通工具的概念不是“燃烧氢”利用热能转化动能,其本质为【化学发电增程器】。指利用氢与氧在电池中的化学反应产生电流,再将电流输入到锂电池组(动力电池组)充电,不论苍龙锂电潜艇还是两田的氢能汽车,其最终驱动力都来自锂电池组与电动机。所以所谓的氢能汽车,准确定义应为「氢燃料电池·增程式电动汽车」,为什么比亚迪不用这种技术呢?



氢_从哪来?

  • 制氢的方式多种多样,基础方式是以消耗常规能源为代价制造,比如石油煤炭天然气。在军事领域可以不考虑排放问题,但是在保有量巨大的乘用汽车领域则需要考虑。

第四轮能源革命将“风·光·水·电·海洋能”等能量定义为新能源,原因是这些能源都可以用于发电,而且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同时在转化过程中基本无排放。而煤炭石油天然气都会产生上百种有害物质(排放物),重点是这些能源都不可再生,其中石油的储能已经捉襟见肘。那么利用常规能源制氢就属于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业,这与节能减排背道而驰了。


知识点1:除消耗常规能源制氢以外,目前清洁氢能的制造方式只有【电解水·制氢】。但是用电制造一公斤的氢,再将这些氢能用在燃料电池组中发电;由于氢燃料电池的功率较低且转化损耗太大,结果是用“60kwh”左右的电能制氢后,用氢只能转化出大约“20kwh”的电。这种巨大的消耗似乎说明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弃电比例越来越少(最终会消失),工业用电成本太高会入不敷出。


知识点2:巨大的功耗决定了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氢增程电动汽车很有可能造成电荒。所以这种愚蠢的模式并没有得到主流车企的认可,在军事领域也极少有其他国家效仿,核动力潜艇不香吗?

至于日系车企偏爱氢能汽车不仅有战败国的因素,同时也还有化油器时代的贪婪;化油器的制造需要少量的铂(白金),日系车企为了垄断该市场而储备了大量的铂;但很尴尬的是电喷技术席卷全球,化油器在主流国家都已经禁止使用,于是如何消耗铂就成了大问题——制氢与氢燃料发电电池需要消耗大量的铂,结果则出现了这种畸形的汽车。



比亚迪的战略规划

  • 普及新能源汽车,提供电芯终身质保;回收电芯分拣再利用,电芯将会送至光伏发电领域扩充储能电站容量,最终比亚迪会跨界能源行列。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无需赘述,奔驰、奥迪、丰田等车企的合作足以说明其技术先进。其中戴姆勒奔驰在欧洲已经出现了火电改光伏的发电厂,这其中有没有比亚迪的规划尚不可知;不过比亚迪已经在海内外诸多地区建设了光伏储能发电站,从F3DM到汉EV如果持续关注的话,其实总能发现比亚迪其志不在卖车,而是以各类交通工具的销售走向能源行业。


比亚迪的最终目标也许是“售电”,那么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去做考虑氢能汽车这种会影响战略规划的车型。同时比亚迪想要完成这一巨大的战略规划,乘用车、商用车与轨道交通的热销是很重要的;想要实现热销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同时也有合理的产品价格定位与安全性。

小功率的【燃料电池堆】需要几十克的铂,再加上三电系统会导致一台动力极差的氢能电车售价高达三四十万,参考两田高价氢能车的低迷销量,比亚迪不会蠢到认为消费市场更蠢;再说有燃料电池的预算,为什么不直接给动力电池扩容呢?


重点:氢能电车需要加注的是高压低温液态氢,其能量密度是TNT的数十倍。一台普普通通的氢车需要五六公斤的液态氢,车辆一旦早碰撞中泄露导致爆燃,结果就会想数万枚手雷同时起爆的结果一样。比亚迪推出LFP刀片型磷酸铁锂电池是为了降低制造成本,拉低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结构,同时能保证绝对的安全(短路/过充/炉温测试均不会起火);该企业连自家安全性差一些的NCM镍钴锰酸锂都给淘汰了,那么比亚迪会疯狂到去触碰这枚“大炸弹”吗?




总结:氢能电车的出现是一场不成功的“阳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其问题所在;只是在新能源的研发测试阶段,在补贴没有完全结束之前还会有些企业尝试去疯狂。一旦补贴结束则LFP电池会让电动汽车价格低至燃油车标准,续航里程的增长速度会超过摩尔定律;快充的时间虽然还需要二三十分钟但也并不比加注液态氢慢多少,然而用车成本却能下降10倍左右,比亚迪没有理由触碰氢能电车,你认为呢?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原创发布

欢迎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最佳贡献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