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嫡女与庶子地位的高低在不同情况下是有差别的,在讨论嫡庶之别时,首先有个前提,即豪门望族。也就是说除了妻子不育,由法律规定民间可以纳妾的情况外,有资格纳妾的非官即贵,这里不排除富贾巨商捐个功名获得纳妾资格的现象,皇家自不必说。那么嫡庶子女的地位高低由什么决定呢?

嫡庶之别的第一要素就是对宗庙以及家产的继承权,这个在皇家最有体现。比如千百年来的嫡长继承制,它是宗法制的核心,规定了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其主要思想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妻子生育的男子从长到幼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如果妻子未能生育男子,则由妾生庶子从长到幼进行继承,这是第二顺序继承人。爵位、官位、宗祧继承都是如此,所以庶子没有那么糟糕,反而在嫡子空缺的情况下,庶子的地位与嫡无异。

“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三国志·魏书·齐王芳纪》

从宗族上讲,广义上称嫡系子孙为大宗,旁出子孙为小宗,宗法里除妻妾之分,并无女儿的位置,这也可以看出,古代继承法则里,女儿并不列为继承人。在魏晋时期,嫡妻不育的问题有了一种解决方式,即嗣养制。也就是说妻子没有生育男孩,以庶子为第一嗣养顺序,收养到嫡妻膝下,用以继承宗庙和产业,这也是嫡长继承制的补充。但这个法则一般只适用于皇家,普通官家或者巨贾,若是妻子不生育男子,则可休妻另娶;若是男子不育,则可从堂兄家里过继收养。皇家为了维护体面,避免政治动荡,一般不以无子废后。

到了明朝,继承规则更趋长幼之分,而淡化了嫡庶之别,继承规则是长房继承制。这个继承制度是朱元璋树立的,长子长孙虽为嫡系,但突出的是个长字。这是解决封建社会千百年来冲龄即位、子弱母壮,外戚专权的重要举措。

比如以兄终弟及规则即位的朱由检为例,也就是崇祯帝,在他之前,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朱常洛长房。而这个朱常洛只有一嫡女,且七岁夭折,而无嫡子,在朱常洛驾崩后,庶出的长房朱由校即位,朱由校绝后,所以驾崩后以兄终弟及的规则,由在世年龄最大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也是朱常洛另外一个庶子。放眼整个明朝,唯一企图废长立幼的是万历皇帝立储时的“国本之争”,而且还未成功,万历皇帝最终因此事罢朝。

以上还是皇家的继承问题,到了民间,娶妻成本是很大的,一般的家族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男丁,就会以“兼祧”的方式一子顶两至三门。也就是说一个大家庭里,几个儿子只有一门继续繁育了男丁,其余几门无嗣,为了减少休妻另娶的成本,就以这一个男丁,分别继承两到三门的宗庙家业。并且这个男丁除了在本门娶妻生子,还可以为所顶之门娶“平妻”,说白了也是纳妾,但这个平妻若是生下男丁,虽为庶出的儿子,却成为所顶之门的香火继承人,平妻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的扶正。

除了上述的宗庙继承,其实嫡庶子都享有家产的继承资格,只不过有多少的差别。嫡子是根正苗红的象征,庶子则同样是宗族兴旺的主要力量。而在财产继承上,嫡庶女都是没有继承资格的,但在女子出嫁上,嫡庶女的嫁妆会有天差地别,甚至有庶女作为陪嫁一同送往男方家的。

所以嫡女从家庭获得财产的方式只有出嫁,而当家庭单位的男主去世时女儿尚未嫁人,其吃穿用度基本随着母亲。如果是嫡女,男主的儿子都有奉养嫡母的义务,所以嫡女沾光,吃穿不愁;如果是庶女,则看其母是否生下庶子,若有庶子,也是可以分到家产的,这一门的庶女撑不死饿不坏,但若其母无子,那么娘俩的生活全看男主临终前的安排了。

在继承规则下,庶子是拥有嫡女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但庶出儿子也就只有这个资格与嫡出女儿叫板。毕竟继承宗庙的位置只有一个,倘若确定了继承人选,那么嫡庶之别的区分就会非常明显,不为别的,就因为嫡女的母亲是法定的唯一正室。

当然,古代纳妾是有正式的文书聘礼的,这种妾生庶子倘若凭借男子的优势考取功名,任个一官半职,那又另说了。而通房丫头、媵、婢女这些没有通过正式文书收的偏房,往往不能称为妾,她们生下的儿子也不叫庶子,而名庶孽。这种身份不太可能拥有继承宗庙的资格,哪怕是从堂兄弟家过继嫡庶子,也很难以庶孽作为继承人,除非是皇家或是大族,会以先立嗣、后名分的方式敲定继承权,所以一般官家的这类儿子见到嫡女还得低声下气。


另外,古代婚配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还讲究嫡庶之分,嫡女是豪门大族最佳的政治资源,她们是政治联姻的绝对主力。嫡女一般是嫁给对方家庭的嫡子做正妻,但也有上攀下附之别,如果是上攀,嫡女有可能嫁为嫡子妾,也有可能嫁为庶子妻,比如大臣的嫡女嫁给皇帝为妃嫔、或是庶出的皇子为妻;下附则只做嫡子的正妻。所以嫡女与庶子的高低地位,完全是不同情况而定的。

最佳贡献者
2

地位平等。

在中国古代,子女之间重的是长幼分别而不是嫡庶之别。长兄、长姊天然要受到弟、妹的尊敬,这是古代的伦理秩序所决定的。

古代的家庭关系,讲究的是“孝悌”。孝悌这两个字出自论语: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意思是做人的根本为孝悌。孝是子女对待兄长的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态度。

当然,可能有些人要抬杠了,这不是没提到对待姐妹吗?不好意思,古代也有《女四书》,女性的伦理观念同样讲究孝悌。

因此,问题也就很直接了——

同辈之间,不讲什么嫡女庶子,讲究的是长幼分别,幼卑而长尊,幼弟、幼妹应对长兄、长姊表示尊重礼让,才是古代讲究的伦理秩序。

更何况,在古代能够承袭家产、爵位的,只有男孩。女孩根本就没有和男孩比较的余地,更没有比较的必要。

总而言之,这种嫡庶神教的问题可以说是深井冰了。

3

古代男权社会的本质是“男尊女卑”,这四个字足以盖棺定论古代男女的地位了,可能有些女儿,是正妻所生的嫡女,关上门能享受父母疼爱,但出了门在社会上,无论是庶子,继子,甚至养子,在外人看来,地位都要高于女儿,残酷点,女儿没有地位。

朱元璋二姐朱佛女,封为曹国长公主,她们家是唯一享受到了皇恩浩荡的老朱家亲戚。

地位比较,两个方面最能体现,一是入家谱,二是继承制。古代女性是随男方的,无论她的地位多高贵,是嫡女还是长女,都是不能入自己家谱的,而是嫁到男方后,入男方家谱,一般仅有个姓氏,没名字,而庶子就不同了,入家谱,养子也能入家谱,甚至有的地方,女儿是连祭祖上坟的资格都没有。

再说继承制,先秦以前实行宗族制,由家族出任族长来管理财产,族长都是男性,没有女的。汉以后,开始对财产继承有了法律约束,从汉到清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继承制无一不是由嫡子、庶子、继子等,只有家里没儿子,绝户了,财产才能考虑由女儿继承,可以肯定的说,家庭里只有嫡女和庶子时,财产由庶子继承,嫡女没有机会。

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嫡女与庶子的对碰,图为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古代有些家庭的嫡女,有亲哥的照顾,有父母的疼爱,是家里掌上明珠,地位看起来很高,但这些只是短时间内形式上亲人给的关照罢了,实际上在漫长的家庭延续中,再亲的嫡女终究是外人,再差的庶子也是儿子,有句俗话说“女子从属于男子,男子从属于家族”,嫡女再亲也是属于未来另一个男主人的,再看不起的庶子,才是继承自己的,先秦时期的《列子》说得很清楚“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

4

看到这个问题,可能会脱口而出肯定是嫡女地位高啊,其实还真不一定,有两种情况是个特例。在一般我们的认知概念里,嫡女是正妻所生,庶子是小妾生的儿子,在古代社会里妾是可以买卖的,地位和正妻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所生的孩子自然也是尊卑有别。

特例一:但是如果正妻只生了女儿,没有儿子呢?

这个情况就尴尬了,女儿再怎么尊贵,或是深得父母喜爱,也不能继承家业,不能世袭爵位,这是古代女子地位低下导致的。

甲骨文中的“女”字就体现了这一点,那是一个双手交叉且跪着的人形,女子只能是男子的附属品。

这种情况下,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没有嫡子,庶长子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那么作为未来的一家之主,地位也就提上来了,而嫡女自然也不会跟未来的一家之主论尊卑,毕竟以后父母要是不在了,不管是嫁人了还是没嫁人,万事还得仰仗这个新的一家之主帮衬。

特例二:如果庶子自己凭本事拼了一份家业功名呢?

古代看重家族利益更甚于个人利益,如果一个庶子很有本事,能为家族助力,无论是金钱上的,还是官场功名上的,都会受到家族额外的重视。不过这种情况似乎不多见,因为家族会优先把好的资源都用来培养嫡子,庶子受重视的少一些,所以庶子出人头地就需要个人能力非常突出了。

所谓的尊卑都是礼法强制灌输的,大多数情况下保证秩序的稳定,但也没有绝对的事情,不过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就是比男子低,女子再如何优秀努力,也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地位只能来自于家族出身,只有男子才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关注@史海扑通 ,了解更多历史那些事儿!

5

并不一定。

先说嫡女

有时候嫡子都有可能敌不过嫡女

西汉第一位长公主馆陶公主就是一个例子,这位公主深得汉文帝喜爱,要钱给钱,要地给地,其恩充程度可以与汉景帝刘启相比,不然馆陶公主也不能说动他弟弟废太子,立汉武帝为继承者。

然后再说庶子

有时候嫡子都有可能比不上庶子。

我说的就是那个乾隆爷第二位皇后生的嫡长子,爱新觉罗·永璂。

这位嫡长子,不仅没有获得皇位继承权,而且连个王爷称号都没有,还是他兄弟嘉庆看不下去了,才给他一个贝勒的称号。

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间中,肯定有得宠的嫡女,也有得宠的庶子。

其实纵观整个历史,不要被历史的固有印象所蒙蔽,有时候女的也不一定就是悲惨下场,不然哪里哪里的那么多后宫干政

6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嫡子、嫡女、庶子、庶女的介绍。

西周的宗法制度主要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嫡庶差别非常之大。

一、嫡子、嫡女

一般嫡子是继承家产的人,但是嫡子也会分嫡长子和嫡次子,一般嫡长子的地位要略大于嫡次子。古代皇位继承制度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嫡女地位在家族中分情况看,像西汉的馆陶长公主和唐代的太平公主都是嫡女,她们的地位要比一般庶子高。

二、庶子、庶女

庶子的地位在古代家族地位是远低于嫡子的,甚至分家产的时候会分不到家产。庶女的地位更不用说,一般都会比嫡女低很多。例如,清朝皇后生的女儿叫做固伦公主,妃嫔生的女儿叫和硕公主。地位差距很大。

三、庶子和嫡女的比较

一般分情况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正妻没有孩子,那么庶长子的地位就是继承人选,那么他的地位就比嫡女高。

如果嫡女要是在皇室中比较强势,而且皇室有嫡子,那么她的地位就比庶子高。

7

当然是嫡女的地位高。

理由

1/嫡庶之别

古代嫡庶之别根源自妻妾之别。古代的妾室,地位和奴隶差不多,妾不能算作是家庭成员,没有资格参加家族的祭祀,妾的亲属没有资格算作是夫家的姻亲,妾生的子女不能算是她自己的孩子,而是过给正妻当孩子,妾只能算是家庭的财产,妾在大多数的年代都是可以被夫家变卖或赠送的。妻是主,妾为仆,主子的孩子不管男女,地位都肯定要比仆奴的孩子地位高。

2/理论依据

所谓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古代礼法森严,明确了长幼嫡庶的地位区别,排在嫡庶之前的是长幼,可没提男女

3/举例

《红楼梦》种,贾元春是嫡女又是长女,地位比之贾环简直天上地下;王熙凤不过嫡次子之妻,骂起贾府的姨娘庶子们也是毫不含糊。

8

嫡女和庶子的地位谁高?这实际上说的是“嫡庶之别”和“男尊女卑”哪个更重要。那么哪个更为重要呢?这么说吧,古代是男权社会而不是嫡尊社会。

很多小说或影视剧里,都有这样的情节,嫡女仗着出身欺负庶女,或者庶女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处处算计嫡女。至于谁能胜出,要看谁是主角,反正主角总是大赢家。


真实历史中,这样的情形有没有呢?有,但没那么夸张。古代高门大户里,无论嫡女还是庶女都是家中资源的一部分,要为家族的兴盛做出贡献,家主不会允许如此内耗。

比如说写实程度较高的《红楼梦》,迎、探、惜三姐妹中,迎春是贾赦的庶女,探春是贾政的庶女,唯有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嫡女,但她们三人在贾家的待遇都差不多,总是穿一样的衣服,用类似的首饰。

由此可见,嫡女和庶女有区别,但这区别不像小说或影视剧作品里那么大。


那么,嫡女和庶子相比又如何呢?嫡女再尊贵也只能困于后院,庶子再卑贱,他的路子也更广,可以在广阔天地里大展拳脚,实现抱负。

或者说,嫡女对家族最大的贡献是婚姻,但婚姻再好,始终只是家族的助力,而庶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建功立业,主导或引领家族的发展。

举个例子,东汉末年的袁绍就是庶子出身,但他的成就可比身为嫡子的袁术高得多,统一河北,成为北方霸主。曹操要不是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他,也建立不了曹魏。

还有蜀汉后主刘禅也是庶子,他的母亲甘夫人是刘备的妾,一直没扶正,刘备登基后追谥她为“皇思夫人”,刘禅继位后才追尊为“昭烈皇后”。

假设袁绍之父袁逢及刘备有嫡女,这些嫡女的地位能高过袁绍或刘禅吗?不可能。

所以,历史已经证明了古代“男尊女卑”比“嫡庶之别”更重要,庶子的地位也高过嫡女。当然了,如果嫡女嫁入门第更高的家族,则另当别论。不过整体而言,对家族来说庶子的价值更高。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9

看情况,古代不论是皇位继承,还是家产继承,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三个条件,嫡,长,子。

再说古代的婚姻制度,并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由妾所生的庶出孩子,是没有家产继承权的。女子也同样没有家产继承权。拥有继承权的只有正妻所生的儿子。

如果正妻只生了女儿,而没有儿子,那家产就必定落在这个家里的儿子身上,哪怕这个儿子是妾生的。所以庶出的儿子地位要看正妻有没有儿子,正妻没有儿子,庶出的儿子就有地位,正妻有儿子,那庶出的儿子就靠边站。而嫡女,再宠爱的都会嫁出去,不会有家产之争。所以,一般家里的后背不会出现男女相争,况且,庶出的儿子想要有地位,正妻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断不至于和嫡女为难。

所以说,没必要,更不敢和嫡女为难。

10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古代嫡女比庶子的地位高

所谓嫡子,就是正室夫人所生的儿女,庶子就是小妾所生的。无论是嫡子还是嫡女,待遇和地位都比庶子庶女好很多。从正室和小妾的角度来看,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一个等级制度。嫡子出生时,权力和利益的价值是巨大的,而且由于传统观念,嫡子出生自然更重要,毕竟,嫡子是家庭未来的主人。而庶子因为出身没有先天优势,是妾室所生,所以也不那么受重视。

除了权力上的差异外,继承权上也存在差异。毫无疑问,嫡子的继承权是最大的,可以继承家族的财产和所有权。庶子的话一般没有继承权,毕竟当时的家族传统应该由嫡子继承,但即便如此,继承权仍然是一小部分,直到家族父亲去世才能继承。如果是有爵位身份的,在父亲去世后,一般嫡子会继承父亲的头衔,而庶子是没有资格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

嫡女的话也是如此,和庶女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娶媳妇都是优先嫡女。在古代,庶女更容易成为妾,她们成为正室的可能性不大。这也是非常现实的,一般嫡女嫁的家庭都比庶女好,而且庶女不能比嫡女嫁得好,不然就是尊卑不分,在古代是要受到惩罚的。

历史上,唐宋以前,“嫡出”与“庶出”的地位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唐宋以后,这种情况逐渐消失。就我个人而言,小编认为这种情况不利于家庭和睦,兄弟之间也存在差距。但是在古代,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是不容易消除的。不过现在一个家里最多就两三个孩子,父母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太多的矛盾,所以生活在现代还是非常幸福的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