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巡游,
文人漫游,
科学考察旅行,
佛教巡礼旅行,
外交文化旅行,
节会庆游。
客栈是古代旅游诞生的标志
帝王巡游,
文人漫游,
科学考察旅行,
佛教巡礼旅行,
外交文化旅行,
节会庆游。
客栈是古代旅游诞生的标志
古代旅行的形式以徐霞客为代表,旅游标志是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马踏飞燕铜奔马??
中国古代旅游主要以下形式
1.帝王巡游,不管是出于享乐还是考察民情,都属于这一类。著名的秦始皇五次巡游,隋炀帝游江南,清朝皇帝的木兰秋闱,还有牛皮癣.乾隆的南巡。
2.文人旅游,因为官员大部分是文人,所以就合并在一起。文化人找几个人旅游一下,还能写几首诗。必须王羲之的兰亭曲水流觞,最出名的就是李白和苏轼。
旅游生成的标志就是人类不是为了生存原因就行迁徙性活动,最开始就是帝王巡游
必须周穆王巡游天下就是中国古代传说最早的旅游活动。
现在旅游活动是托马斯库克组织人们参加一次禁酒大会开始的,而中国是中国银行旅行部门成立开始的
秦始皇陵铜车马,秦始皇坐着他巡游天下
隋炀帝修运河下江南
清朝皇帝木兰秋闱,怀柔蒙古,简约军队
乾隆下江南
周穆王巡游天下
托马斯库克和他建立的世界第一家旅行社
中国古代最接近我们普罗大众的就是近游,和现在人到周边差不太多,春节庙会呀划龙舟呀等,我这里想说说文人和士大夫。为什么我要说这么一群人呢?1,古代社会,书香门第男子到成年了,就要自己出去经历至少一次,游学来磨练心智,是自己成熟。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需要周密的计划,看有没有露宿街头的可能呀等。古代旅行基本上都是走路。看看山川大河,时不时的吟诗作对,把酒言欢。体验风土民情,还有就是推销自己。至于旅游诞生的标志肯定是交通工具的改善了,喷气式客机缩短了人们地方到地方的时间。这样人们就能一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从甲地到乙地。好了,希望我写的是你们想要知道的,谢谢,我是和眼镜
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传说尧舜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舜的授意下,起用大禹来治水。禹勘察山川河流,足迹遍及九州,在调查基础上采用"疏导"方法,使洪水沿着疏通的河道流入湖海。禹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旅行者吧。
西周时期的周穆王,据传命造父驾着八匹骏马拉的车,载着他翻越昆仑山,西行数千里来到西王母国。"穆天子传"记载了这个故事。周穆王可以说是我国第一个真正的旅游者。
张骞出使西域,从陕西进入河西走廊,历经磨难。出使13年,100人,回来只有2人。他前后二次出使西域,和西域一些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从此友好使团、商队外出不绝,建立了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航海旅行。他先后七次出国旅行,到过东南亚、南亚、中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出海远航,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区域范围之广,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徐霞客游记是大家熟悉的。他先后游历了北面泰山、嵩山、华山、恒山、五台山等。南游黄山、庐山、天台山、普陀山、雁荡山、武夷山和罗浮山等名山。
徐霞客对山川作了系统的科学考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与研究,并作详细记录的人。他是个伟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
回答你第二个问题:
中国旅游标志是马踏飞燕。
之所以它能成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有三个原因。
第一,它象征着中国旅游天马行空,前程似锦。
第二,马在我国从古至今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有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在中国尽兴旅游。
第三,它在青铜器中的绝世地位,也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联系必撒。
中国古代旅行、旅游历史的发展,大体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即神话传说时期和信史时期.
1、神话传说时期,神话传说不能完全据为信史,虽然古代人民为了谋取生活资料,或因其他原因的迁徙所作的旅行和现代意义的旅游有本质的区别,但它仍揭开了中华民族旅游历史的扉页.
2、信史时期又可依次分为夏商周三代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⑴夏商周时期的旅游主要是帝王巡游、政治旅行和商旅活动.
⑵秦汉时期:探险旅行、学术考察和封禅活动扩大了这一时期旅游活动的领域,加深了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提高了对社会的评价能力.
⑶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中国山水诗歌、游记等旅游文学创作的兴起和中国旅游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⑷隋唐时期:士人漫游成风,宗教旅行盛行,国际旅游活跃和旅游文学创作的繁荣是这一时期的旅游特点.
⑸宋元时期:在旅游文学方面和旅游理论方面都有了比唐代更大的发展.
⑹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时期:较之唐、宋时期更普遍重视对自然山水景观的鉴赏和旅游经验的总结,尤其是明朝的国内考察旅行极盛,学术著作成就不凡.
1、普通百姓的近游;2、商人的商务旅游;3、文人和士大夫的旅游;4、帝王巡游
今天我来揭秘古人是如何旅游。
首先,古人喜欢旅游吗?
客观的回答,不喜欢。
古人过的是春播、夏忙、秋收、冬藏的生活,很有规律,还专门因此发明了二十四节气。除了食不果腹、流民四起的年代,很少到处乱跑。
绝大多数古人一生的目标是解决温饱,来年有饭吃。温饱之后是思淫欲,然后就满足了,很少有人想着去旅游(但是还是有另类,后面讲)。
古代的交通很不发达,除了平原地貌的中原地区走动方便点,蛮荒四夷山区沟壑、交通极为不便,瘴气严重,路途凶险,跑出去旅游很可能就回不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常言,父母在,不远游。去了要么回不来,要么回来父母已经不在。但是等尽孝后,自身年龄也大了,也难远游,所以一生若非下定决心做足准备是很难远游的。
乾隆皇帝酷爱旅游,但是也只是多次下江南玩玩,路上大部分时间还都是乘船走运河,平稳舒适。远了他不去,路途劳累,风险大不安全,宗室也不允许。皇帝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旅游难度就更大了。
现在的中国地域辽阔,是世界大国。在古代,这么大的地方,跑老跑去大概要走多久呢?经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听到“八百里加急”,战报送来,一个人冲到皇帝面前,气喘吁吁像刚刚跑了马拉松,说八百里加急战报。这个八百里就是古代的极限速度。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是事关紧急的战报,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相当于现在的400公里。
看到这里估计觉得这每天400公里也不慢呀,和今天开车半天的行程差不多嘛。
不能这么算。
首先400公里是极限并不一定都能达到,有时候只是接近。
另外,这400公里是昼夜兼程,不停的跑,不休息不睡觉,如果只是白天赶路,折半,200公里。
然后这200公里不是一个人一匹马跑出来的,而是接力赛,很多人很多马参与接力。史书记载常常有驿马累死甚至骑马人累死的情况。
而且这200公里是驿站接驿站,跑的全是官方大道,全程开绿灯,不查通关文书,没有阻碍。
正常旅游,平均每天都能够达到20公里到40公里,就已经很厉害了,这还必须是有交通工具马车牛车。这就是为什么地图直线距离1000公里(翻山越岭加走弯路相当于2000)古人常常要走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到达。徐霞客出门一趟要几年才能回来。
在古代,很多地方都人迹罕至,指南针未发明,百度地图、高德导航也没有,除了常用官道,其他的小路很难找,还会经常迷路。
另外,在古代交通不易到达的地方,少数民族聚集区和汉人有很大的文化差异,风俗不同,语言不通,各种误会,一言不合就械斗,不会几门外语还真不敢出门。
官道上尚且有杀人越货。其他小路必然土匪很多,大山深处一定有个山大王,山寨上面一定缺个压寨夫人。
而路途到处都贴有“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的标语,水浒里面就有讲。
一直到49年建国之前,湘西、广西、贵州这些山区仍然是土匪横行,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代可以想象下。
旅行过程中还会时不时碰到猛兽,比如武松走的景阳冈是官商常走的大道,仍然碰到大猫一只,不是因为喝了很多酒壮胆打虎,估计武二郎就栽了。
大道尚且如此,走深山老林的小道,那是九死一生。
讲这些是想说在古代旅游的难度非常大,肯定不能说走就走。
现代人写的什么“人生就像一场旅行”;
什么“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还有“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对应翻译成中国古人的感受基本就是:
“旅行不像人生,旅行比人生凶险”—“一场旅行未完,就走完了人生”;
“世界很大,我TM找不到路”;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绑架”(压寨夫人供应商)。
依据旅游者实际社会活动,可以将中国古代旅游活动分为以下几类:帝王巡游、外交文化旅游、文人漫游、科学考察旅行、佛教巡礼旅行、商务旅游、节会庆游.
(1)帝王巡游
继承了奴隶制社会的特点,并且在经济能力、闲暇时间以及政治统治的需要上,帝王的巡游都要比普通社会成员更加方便。并且,由于当时社会中的流行趋势常常由帝王、封建官僚、权贵等势力所引导。因此,帝王巡游其实也部分的引导了封建社会中国旅行的发展。所以说,帝王巡游是当时一种极为重要的旅行形式。而且,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其中,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康熙、乾隆等更是最典型的几个代表。虽然其巡游、巡幸、巡狩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其中总要包含或多或少的享乐的原因和休闲游览的欲望,这些,由于帝王所处的特殊的地位,都必然影响到当时的社会范围内的旅行的发展。
(2)官吏宦游
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古代官吏的宦游也十分繁多。奉帝王之命往返于国内各地的官员有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甚至部分官员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原因千里迢迢远赴异域出使,可以说,这也是现代公务旅游的早期阶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概要数西汉的张骞和明代的郑和两人。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也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他为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张骞是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和旅行家。曾经奉汉武帝的派遣两次出使西域,累计长达1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原因开始是处于军事上的需要。为了实现汉武帝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张骞远赴西域去联合当时与汉帝国一样,同为匈奴敌人的大月支,这是一次空前的壮举,被史学家称为“凿空”,历时长达13年。这次出使,张骞虽然没有完成军事上的外交任务,但是,搜集了大量的西域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掌握了西进的交通等相关情况,为后来的旅行做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历时5年,其带领的使团本次主要以外交和经济交往为目的,先后到达了大宛(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康居(现在的哈萨克)、安息(现在的波斯)、大夏(现在的阿富汗)、身毒(现在的印度)、条支(现在的伊拉克)、大秦(现在的罗马)等国家,完成了出使的任务,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连通了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古代交通,为中外的交流、交往开辟了新的纪元。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和史料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当时的西洋指的是中国南海以西,包括印度洋及其沿海地区。郑和曾经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累计历时28年。他们先后到达了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波斯、阿拉伯,最远处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的舰队出访,其最初的目的仅仅是为打开中国海上对外贸易的通道,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这一目标,这些航行,加深了中国和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起到了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并且扩大的贸易,也引发了各国人民到中国旅行的愿望,其影响之深远远非出使的最初目的所能预见。并且,郑和本人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其航海壮举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而且,技术、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也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3)经商旅行
由于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历史极为悠久,商人一词可以追溯到商朝。并且虽然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机构为了保证粮食生产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个别王朝还出现了歧视商人的政策,例如,商人不可以穿着丝绸等。但是,中国商业却一直随着中国精美产品的生产和经济的繁荣而不断发展繁荣。而且,随着中国古代水陆、陆路交通条件的不断完善,加之商人的不断努力与开拓,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相当一批举世闻名的“商路”,使中国的货品行销五洲、文明世界,经商旅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史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直至今日,部分商路又演变为历史古籍成为现代旅游的优良资源。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等。
(4)文人游学
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语。因此,中国的很多文人都有游学的经历,他们走遍了中国的名山大川,漫游名胜古迹,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传世佳作。其中,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等人都是此中典型的代表。
以我国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为例。李白出生于亚碎叶,其父李客,为富商,家道殷实。李白青少年时期,唐代游侠之风盛行,李白读书学剑,二十岁前后便游历成都、峨眉山等地,留下了游历蜀中山水的许多诗作,其《蜀道难》家喻户晓。他遍游蜀中山水名胜,广泛接触社会生活,视野、胸襟开阔了。二十五岁时怀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生活。出三峡,经襄阳、武汉至金陵(现在的南京)、扬州,回到湖北。27岁到35岁时虽然基本定居长安(现在的西安),但是期间,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游踪遍及半个中国。35岁后离开长安,再度游历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43岁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高适同游开封、济南。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涉燕赵,来往齐鲁之间,以梁(现在开封)、宋(现在商丘)为中心“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直到晚年还曾到达巫山。可见,李白的一生都与旅行游学有着不解之缘。这也部分地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游学生活。
另外,由于我国古代政府的人才选拔是通过科举的方式,而学子考学往往要赶南纬(南京的进士考试)或北纬(北京的进士考试),因此,举子赶考也就往往必须有一段旅行的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文人游学。
(5)专业旅行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很多专业技术水平都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这就要求有众多的有识之士投身于专业研究。而很多的专业研究又都要求一定的旅行经历,这就形成了另一种旅行形式,专业旅行。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包括:郦道元、徐霞客和李时珍。
其中,郦道元志趣于江河水利事业。其所著的《水经注》是为魏晋人的一部地理书《水经》作的注,兼具科学与文学性,记载了河道水利,并且,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为了此书的写作。郦道元对于中原水利系统作了大量的实地勘察,对于我国中部130多条河流以及1200多条水道都有调查研究。与此类似的,还有《河水注》以及《洛阳伽蓝记》。其中,《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园林风物的建筑著作,作者北魏杨铉,以北魏洛阳的佛寺魏中心,广泛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历史沿革、掌故传闻等,作者的写作也是建立在资料的亲身游历上完成的。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鄙弃科举,终身从事游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和旅行家。其著作《徐霞客游记》由作者游历祖国各地时所写的日记汇集而成。作者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每至一地,必考察其地形、地质、水源等状况。其以地理学家的眼光记述山川大河,旅行与写作都服务于地理学爱好,可以说,也是专业旅行的典型代表。
(6)宗教云游
象其他许多宗教国家一样,由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拜火教、犹太教先后传入我国,我国从很早开始就有了宗教云游的记载。我国古代更是将宗教的信仰者为修行问道而云游四方称为游方。由于宗教云游在我国的长期发展,在我国更是形成了佛教四大圣山、道教五大名山等名胜,吸引着众多的信徒。而所有宗教云游中最富盛名的,只怕要数玄奘与鉴真两位大师。
玄奘,由于一部《西游记》闻名全球,而他的经历,虽然不象西游记中描述的一样奇幻,但是,从他本人奉唐太宗之命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奇迹般的游历生涯。该书记述的是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记载了他所到的110多个国家和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成为研究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重要历史地理科学巨著。
鉴真则是以其6次东渡日本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抵达日本宏扬佛教与中国文化所取得的积极而重要的历史意义传为美谈。
(7)节庆聚游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重视节庆的民族传统,每逢佳节常常有各式各样的节庆聚会。春节的庙会、元宵节的灯市、清明节的踏青春游、端午节的龙舟庙会、中秋节的赏月家庭聚会、七夕节的观星鹊桥会、重阳节的登高会等等,都会吸引各地的人们作长途或短途的旅行。其中的春节、中秋节聚会旅行都部分地类似今天的探亲旅游。
中国古代旅游的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古代的旅行方式因阶层不同而不同,有几种形式:
1、普通百姓的近游
经常看到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游记赞美名山大川,但实际上古代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碍于财力、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交通不便等原因,是不怎么远行的。一般都会选择周边游。他们的旅游活动通常是春节庙会、元宵灯市、踏青、端午划龙舟、重阳节登高等。
2、商人的商务旅游
中国历史上的商务旅游活动开展得很早。史书所载的“肇牵车牛远服贾”就属于商末周初商人的商务旅游活动。战国时期,商务旅行进入了发展阶段。
3、文人和士大夫的旅游
从战国时期开始,游学就十分盛行,《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游学博闻,事楚襄顷王。”游学的意思是“游异地,从师求学。”游学可以来增长见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还可以很好地推销自己,为日后仕途埋下伏笔。
4、帝王巡游
而统治阶级的旅游和其他人区别甚大。帝王出游规模之宏大、排场之奢华堪称之最。帝王巡游,是中国古代旅游的重要现象,是指帝王到其统治地区巡视与游览,其目的或为巡视各地、或为封禅拜祭,是以巩固政权为目的的旅行活动。
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500多人,包租火车从莱斯特到洛渤罗赫参加禁酒大会。这标志着近代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