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试分五级,分别为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要一步步来。
第一场考试:县试
由考生所在县的县官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二月。通过县试的考生获得参加府试的资格,统称为童生
第二场考试:府试
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每年的阴历四月。通过府试的考生获得参加院试的资格,统称为生员或秀才。
第三场考试:乡试
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阴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第四场考试:会试
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阴历二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第五场考试: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现在高考虽然是教育部统一管理,但由各省负责改卷,在各自省范围内进行成绩评比,所谓第一名都叫状元,什么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省第一名充其量只能叫作解元。古代殿试三年才能考一次,每次取进士两三百人,可见古代读书之艰难是现在难以企及的。
各地各校大肆炒作状元围绕着两点往下想就行了:提高学校名气,提高了学校名气就可以掐尖招生,吸引更多愿意自费的考生来校就读,可以多收择校费。总之一是名,二是钱,前因后果,背后的原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我们应该响应号召,不要炒作高考成绩。成绩不能代表学生的未来,人为炒作,增加攀比心理,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