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燕王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燕王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2020-07-25 12:37阅读(93)

燕王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1.南京虽是虎踞龙盘之地。但,但历朝历代,凡是在南京定都的帝国都短命或者偏安。在朱棣那个年代,人们是信风水的。前车之鉴在:-燕王

1

1.南京虽是虎踞龙盘之地。但,但历朝历代,凡是在南京定都的帝国都短命或者偏安。在朱棣那个年代,人们是信风水的。前车之鉴在,更是小心谨慎,他迁都北京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

2.明成祖朱棣皇位来的不正,他不是大明正统的皇位继承人。他是以靖难为名,通过军事手段夺取了自己侄儿皇位。他起兵之初还是燕王,即他的老巢是“北平”。而大明的都城是南京。朱棣身为篡夺了侄儿皇位的帝王,在南京办公内心肯定不爽:南京是自己父亲所选定的都城,自己违背了他的遗愿,干了伤天害理的事。对上,他无法面对父亲(老朱葬在南京)的在天之灵。对下,他无法面对江南的满朝文武和黎民百姓。这是人之常情,设身处地,他迁都到北京,能使内心获得此许安慰。

3.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成功后,标志着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入死、苦心孤诣构造的大明基业由太子朱标后裔转入了燕王及其后裔来继承,??点曲沃代晋的意思。所以,打破了以前的政治格局。而燕王以北京为都城,显示了自己发源于北京,也告诉天下人,自朱棣后,北京才是正统都城。又北京比邻大漠长城一线,使得天子守国门成为现实。事实上,朱棣迁都后,也确实削弱了大明来自北方的威胁。

4.其实,朱元璋在开国之初,也曾经与群臣商议过迁都的问题。他打算在开封与北京之间选择一个城市为新都,南京作为陪都而存在。可惜,由于太子英年早逝,此事不了了之。从这个角度来看,朱棣后来的迁都之举也??完成父亲心愿的意思。

2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明朝,定都应天府改称南京。同年,明军攻取元大都,朱元璋将其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

朱元璋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封其余诸子为藩王镇守各地,其中四子朱棣获封燕王,镇守北平府。朱标早逝,朱元璋立其子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即位后,为巩固中央政权,采取“削藩之策”,夺取各地藩王皇叔的职权。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最终夺取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

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为帝,年号“永乐”。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改称北京。朱棣虽兴于北平,但在南京为帝前后十九年之久。所以,迁都不应是北平是其旧有势力范围的原因。

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回蒙古草原,史称“北元”,后又分裂为鞑靼和瓦剌。蒙古军队多次南下侵扰明朝北部边疆地区。朱棣为藩王时镇守北平,多次率军抗击蒙古军队。

朱棣称帝后居于南京,十九年后为加强对北方的经营和管理,最终决定迁都北京。

3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定都南京。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北靠幕府山,东有钟山,东南有紫金山,历来是虎踞龙盘之地,连山带江,又是渔米之乡,河流众多,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所以朱元璋认为这里是“帝王之都”,将南京作为大明的首都。

可是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取了侄子的帝位,建元永乐。从永乐四年起,朱棣便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在北京重建宫殿,同时疏通运河,做迁都北京的准备。

永乐十八年九月,改北京为京师,次年正月整个政府班子迁至北京,完成了迁都。

(朱棣)

朱棣之所以迁都北京,并不仅仅因为这里是他的发祥地,也不是为了所谓的“天子守国门”,而是出于多方面的考量。

一、迁都的地理原因

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也是金、元的政治中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界,也是北方重镇。北京也是大运河的北端,长城脚下,担负着防卫北方的重任。

(迁都场面)

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是一个“形胜天下,依山带海,有金汤之固”的关键地点,西、北、东三面被群山环绕,只有东南连接华北平原。


她位于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交界处,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明交汇、冲突、融合的关键节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朱棣迁都的地理方面的原因。

二、政治原因

朱棣夺取帝位之前,是分封在北京的燕王,从洪武十三年,朱棣21岁起,他就在北京生活。

朱棣在北京深耕多年,在这里他与蒙古人多次作战,立下无数战功;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也有着无数美好的回忆,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

北京是他发动“靖难之役”的大本营,这里的百姓对他的忠心和拥戴是其他地方不能比的。

(北京的皇宫)

在朱棣发动靖难之战中,他倚重的文臣武将大多都是北方人,这些人是他成功的根本,他们希望荣归故里,富贵还乡,迁都北京是这些功臣们迫切盼望的。


而南京是建文帝的帝都,有很多忠于或者怀念建文帝的势力。建文帝一直生死未卜,得位不正的朱棣总感觉背后有一双眼睛紧紧的盯着他,让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他深深的讨厌南京这座城市,他认为一定是南京人将建文藏匿起来,或者是帮助建文逃走了。

他在南京杀掉了建文手下那么多忠臣,虽然在政治高压下南京的老百姓表面上不敢说什么,但南京总是给了朱棣无形的压力。他要离开这个讨厌的地方,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而北京是最好的选择。

朱棣雄才大略,非比一般守成之君。他心中一直有“控四夷,制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也是个积极进取的皇帝。

他要开创一个盛世,一个伟业,他要征服蒙古人,征服西藏人,征服他能征服的一切。他把蒙古当成他最大的敌人,他一定要将蒙古人打服,而北京更利于他对蒙古进行打击。

其实早在朱元璋的时候,就有定都北京的意向。朱元璋没有做到的事,由朱棣来完成,既是对先皇的告慰,也是宣示朱棣帝位法统合理性的举措。


他可以利用迁都尽可能的消灭建文帝的政治影响,转移视线,巩固自己的皇权。

迁都北京,让那些对旧皇还带有留恋的大臣们留在南京,所有忠于自己的人陪着自己在北京重新开始,对朱棣来说是一件有利于他的统治的好事,也是巩固他地位的妙招。

三、迁都的军事原因

蒙古人虽然被朱元璋赶出了中原,但没有消亡,一直阴魂不散。那个元顺帝及其继承者们一直对大明虎视眈眈。

蒙古还拥有强大的军事能力,虽然他们分裂成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分,但这三家从没停止对大明边境的骚扰。

由于之前大明的首都远在江南,对北方的统治并不稳固,大明不得不采取防御政策,设立九边总兵府,重兵驻防。

这样毕竟是被动之举,军费开支大,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朱棣想将政治中心迁往北方,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拉近与前线的距离,使自己可以快速对蒙古人做出军事行动,为将来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奠定基础。


(明朝北边疆界)

朱元璋生前将儿子们分封在各地,目的就是保卫疆土。而朱棣上台后,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固,剥夺了蕃王们的军权,这也造成边境地区防卫的空虚。


朱棣决心自己填上这个空虚,将京城迁到第一线,控制北部边境,彻底平定边患。从这方面的历史结局来看,朱棣的迁都对打击蒙古势力是绝对有效的。

四、迁都的平衡因素

自宋代以来,江南经济飞速发展,已大大超过北方。当时北方地区缺少一个龙头中心城市,无从发展。


而迁都会给北方地区制造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拉动北方经济发展,缩小同南方的差距。朱棣是天下人的皇帝,他要考虑全盘,不希望国家经济出现地区性的特别大的差距,所以用政治手段来缓解经济矛盾。

迁都之后,北京很快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但没有动摇南方经济,反而因为与南方的经济交流实现了南北双赢,缩小了南北差距,尽可能的做到了平衡。

北京在明代之前,就是金、元的首都,是政治中心。经过金、元数代政府的努力,北京早已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前线,也是控制整个国家北部的需要,有利于对各少数民族的统治。所以朱棣才会力排众议,“并建两京,用南京之财富,会西北之北京”。他实行两京制,将南京降为留都,保留相关机构,以太子在南京监国,大大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发展,开创了永乐盛世。

参考文献:于敏中《日下旧闻考》《明史纪事本末》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作者:冯生

4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建立明朝,定都南京。1403 年,朱棣登基,改元永乐,定都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迁都这件事,可不是随意决定的。改变一个国家的权力运行中枢和经济文化中心,不但需要巨大的勇气,而且要有周密的考虑。

(朱棣画像)

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呢?

其一,北京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伏惟北京,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

确实,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俯瞰中原,并且依山傍海,北靠燕山,西依太行,东南又有平坦辽阔的华北平原,是极好的建都之处。而且北京在历史上有着被作为都城的传统。最早在武王伐纣,封帝尧之后于蓟,北京开始作为方国蓟的都城。到辽朝以燕京为陪都。在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后来蒙古崛起,忽必烈于1272年定都北京。从此,北京取代长安、洛阳等古都,逐渐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而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偏东处南,不符合“王者受命创制建国,立都必居中土”的要求,加之南京为填湖而建,导致宫廷出现“前昂后洼”的格局,又与“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相违背。

(建文帝朱允炆像)

其二,北京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迁都北京是为了抵御蒙古入侵,这是最直接的目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把曾经称霸一方的蒙古人,重新赶到大草原上,蒙古人自是不甘心的,因此不断骚扰大明边界。据《明史纪事本末·故元遗兵》载:“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实未始亡耳……引军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由此可见,元朝遗兵势力尚存,而朱棣有“控四夷创天下”的雄心壮志,这就要求以北京为中心控制天下,使“远方万国无不臣服”。

朱棣称帝之前,和宁王朱权一起,共同镇守北方,抵抗蒙古人的进攻。深知蒙古人的彪悍凶残,出于军事考虑,朱棣决定采取“天子守边”的方式,迁都北京。

其三,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

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在燕期间,朱棣勤于政务,管理有方,使身处贫寒之地的燕民尚可安居饱腹,以致民心所向;他屡建军功,多次打败蒙古人的侵扰,为保卫边境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燕地百姓的支持和信赖。相反,南京是建文帝及其旧势力盘根错节的地方,建文朝遗风依然存在。况且他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帝位,从统治基础上来说,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有很多内心支持怀念建文帝的文士,其余阶层也对其颇有微词。迁都北京,则可以使朱棣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心里要踏实得多。

5

先说我的答案:

朱棣迁都北京,既是继承父亲朱元璋的遗志,捍卫国家的领土安全;也是完成自己的心愿,做一个开疆拓土的有位君王。

顺便纠正一下,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已经当上了皇帝,所以在历史上,一般都叫做明成祖迁都北京。

接下来铁锤文史将分三个部分来回答明成祖迁都北京的问题。第一部分,朱元璋的迁都谋划;第二部分,朱棣迁都北京的四大动机;第三部分,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的失误。

1,朱元璋的迁都谋划;

朱元璋是在南京封的吴王,也是在南京登基当的皇帝,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却一直在琢磨着迁都北方的事情。南京的优点是显而易见,虎踞龙盘,又有长江天堑护卫,的确是一个极好的战略要地。而且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早已经转向了江南地区,而南京更是当时经济中心的中心,所谓

“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


但是对于整个中国的皇帝来说,南京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那就是偏于江左,对于北方的安全事务鞭长莫及。

要命的是,当时明朝最主要的危险正是来自于北方。

元朝的朝廷虽然被推翻,但是蒙古人的军事力量还没有完全消灭,按照当时的说法,还有百万人可以弯弓射箭,还有千万头牛羊可以供他们生活,北元的敌人一日不除,大明朝就一天没有安宁的日子好过。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会把9个儿子都派遣到北方的边疆去做藩王的原因。

朱元璋迁都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以前定都南京的王朝,存在的时间都不长久。不管是东吴、东晋,还是南朝的宋齐梁陈,都是这样。朱元璋心里面总觉得此地不是长久坐天下的地方。因此洪武皇帝一直考虑迁都北方。

大臣们一开始建议定都汴梁,《水浒传》里面经常提到的东京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市。朱元璋亲自到了开封考察地形,结果发现开封地处平原地带,四周无险可守。也是老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仿照古代的做法,两个地方都做京城,应天叫南京,汴梁叫北京。各位是不是觉得有点绕,东京汴梁,转眼就成了北京。呵呵,这是历史哦,真真儿的历史哦。洪武元年颁布诏书,提出了南京北京的划分。

可是一年之后,形势大变,大明军队攻陷元大都。这个时候,京城的选择一下多了起来,大方向没有变,就是在北方,具体的选择有很多。有人建议定都长安,固若金汤;有人建议定都汴梁,它是宋朝首都,漕运方便;有人建议定都洛阳,位置处于国家正中,四通八达;当然也有人建议定都元大都,因为蒙古人帮咱们把宫殿都建差不多了,搬进去就能办公,别人铺床我来睡觉,这样的感觉不要太好哦。

没想到这些方案全都被朱元璋给否了。老朱说,这些地方虽然以前都是旧朝首都,但是一旦我们定都于此,肯定还要大兴土木,到时候所有的建设物资还是要从富裕的江南运载过去,劳民伤财,不堪其重。

接着,洪武皇帝给了一个大家想不到,可是又在情理之中的选择:

定都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朱元璋说凤阳这个地方和南京相比靠近北方,又有淮河可供漕运。定都凤阳,可以弥补南京的不足。

所以,把凤阳做为第二个都城,和南京形成双子座格局,美美哒!

虽然一些大臣认为凤阳没有当都城的条件,但是别忘了,朱元璋起家的子弟兵里面,很多都是江淮地区人士,他们当然愿意首都定在家乡。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朱元璋希望这么办。

老大想干的事情,还能干不成吗?

说干就干,小城凤阳一夜之间热火朝天建设起了中都城。从洪武2年连续干了六年,最终因为人力财力都要仰仗江南供应,老百姓不堪其苦,工匠发生了反抗事件。最后朱元璋不得不妥协,暂且定都南京城。

定都南京,北方一直是朱元璋的心头之患,后来他还是动起了迁都的心思,这次他没有亲自去,而是派了太子朱标前往洛阳和西安考察,朱太子去了一趟,带回来手绘地图,还没来得及和老爹商议大事,就得病死了。

朱洪武死了最喜欢的太子爷,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免灰心丧气,迁都迁都,迁个鸟的都!

“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

2,朱棣迁都北京的4个动机。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坐上了龙椅,没多久就开始考虑迁都事宜。

朱棣热心于迁都,有4个主要的动机。

第一就是显示自己是继承了爸爸的遗志。老父亲朱元璋琢磨了一辈子迁都的事情却没有办成,当儿子的肯定要前赴后继,帮老爹完成这个心愿哪。这不仅仅是表现自己的孝道,更是为了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理性。我朱棣朱老四,才是最好的接班人。

第二,就是要彻底粉碎建文帝前朝的政治势力。建文帝虽然没有了,但是许多老部下都还在南京,又不能真的把他们都给突突了。但是这些势力在南京城盘根错节必须铲除。迁都之后,重整政治架构,当然就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和朱元璋的想法一样,维护北方边疆的安全。朱棣是燕王,跟蒙古人打了20多年的交道,知道北元这些人有多么的难缠。所以迁都北京,保护国家安全,是一个有为皇帝的必然之选。

第四点,朱棣迁都北京,是为了完成他自己心中的愿望。朱棣这个人不是庸碌的守成之君,而是有着伟大梦想的帝王。他要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之上,打下一个更大的江山。要知道,朱棣当燕王的时候,住的地方可就是元朝人的元大都。元朝人征战四方的事迹,朱棣绝对是耳熟能详的,而朱棣自己的梦想,就是“控四夷以制天下”。从朱棣讨伐北元,远征安南,大家就可以想见,这位皇帝目光的尽头,是星辰和大海。

3,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的失误。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担心北方的藩王兄弟学习他起家的套路,在北方谋反,于是把镇守北方的宁王,谷王和辽王全部迁往内地,让京城失去了第一道防线,所以后来你会发现,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动不动就能打到北京城附近。此后东北的女真,西北的瓦剌,都成为明朝边疆的大敌,一直到后来被女真人打下大明江山,可以说和朱棣的这个措施密切相关。

明末清初,读书人追究明朝灭亡的责任。傅维鳞说:

“太宗定鼎幽燕,居外驭内,南面以临海宇。独迫在边陲,则守御为艰。然而大宁之内徙三卫之外向,独石之孤悬,东胜之沦没,抚今追昔,宁无叹慨!而况于数千里严疆,一旦波沉陆海,则明季边臣之偷玩,有不忍言者。而迹其始境,宁不罪有所归哉!”

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犯得错误很大很大很大。

总结一下:朱棣迁都北京,既是为了保卫北方边疆,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一统天下开疆拓土的梦想。而他迁都之后采取的撤三王的措施,却给明朝埋下了隐患。

6

因为任性!

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率领群臣自南京浩浩荡荡来到北京,完成了明朝最大规模的迁都行动。从此,北京成为明帝国的都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帝都。

放弃暖风和煦的南京,执意走向飞沙走石的北京,朱棣的行为显得匪夷所思。但当我们明白这对蒙古有多大的震慑时,就能明白这一举措对帝国未来的伟大意义。而后世的人也多从这一刻开始,将明朝奉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王朝,所谓“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等赞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朱棣迁都,将帝国的都城迁到了打击蒙古的第一线,将天子主动置于敌人的打击范围之内,是名副其实的“天子守国门”。

那么,朱棣为何要“天子守国门”呢?是有意而为之?还是另有隐衷?

1、朱棣的私心

朱棣出生在南方,但是自从被朱元璋封到北平当藩王,朱棣就慢慢成为一个北方汉子。

1402年,烽火4年,朱棣打进南京,终于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进城的时刻,本来是回家的熟悉感,朱棣却感受到了深深的窒息。这不是常年在外的水土不服,而是身处敌营随时被人干掉的恐惧。是的,自己推翻的建文帝虽然是自己的侄子,但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叔侄的争斗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派系,两个集团的死磕。最后,朱棣赢了。

此时的建文帝下落不明,随时有可能突然出现将自己赶下台,这把龙椅是坐不稳的。所以,此时的朱棣对南京是没有什么归属感的。暖风醉人,于我何加焉?

所以朱棣登基后,就着手在原有基础上在北京大兴土木,他要回到北方去!因为北京才是自己的地盘,在那里,遍地都是自己的爪牙,朱棣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朱棣不是明朝第一个遥望北京的人。早在朱元璋时代,老人家就意识到南京虽风水最佳,虎踞龙盘,但终归不适合做一个大帝国的都城。太过靠南的位置对于遥远的蒙古、辽东等地鞭长莫及,而这里,又是帝国最为头疼的区域。尤其是蒙古,自从退回高原后,常年南下抢劫,是明朝的心腹之患。所以将都城北迁是现实需要。朱元璋曾想将都城迁到凤阳、西安、洛阳或者开封,太子朱标也曾考察过西安。但是西安不做都城好多年,规模早已不同往日,至于其他三个地方就更不值一提了。所以朱元璋最后不得不放弃迁都,将三个武力值最高的儿子封到北方抵御蒙古,其中包括朱棣。

而且南京温暖潮湿,地基不稳,宫殿地基不断下沉,导致北高南低的情况,风水上已经非常不吉利。而且朱棣常年在北方喝风,对湿热的南京早已无感,所以离开这里,越早越好。

另外,朱棣时代的明朝朝廷,早已是南方豪强当权,这是朱棣很不喜欢的。虽然靖难之役后朱棣杀了一大批反抗的臣子,但是朱棣相信: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是口服心不服。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这些人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打击自己的人。没关系,玩不起可以躲得起,将都城迁到北京,让这些个豪强们离开自己的朋友圈,没有了狐朋狗友的兴风作浪,朱棣相信自己可以搞定他们。

所以,迁都也是对朝廷中枢人员的大换血。朱元璋时代,朝廷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当道。迁都后,朝廷中朱棣的北方士族比例大大上升,南方豪强的势力一落千丈。

北京,就在长城的南边。而明朝在放弃了开平卫等长城以北的卫所后,国界退至长城一线,北京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门。此时的明朝天子,无论是否愿意守,这里都是国之根本,不得不守。

“天子守国门”,除了朱棣的主观能动性,对后世皇帝而言,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

2、皇权和士大夫的妥协

自古以来,南经北政。

但是明朝不同,因为朱元璋在南方建立大明帝国,因此在洪武一朝,淮西派和浙东派成为朝中骨干。

朱棣靖难之役后,还有很多这两派的人。

坐上皇位后,朱棣需要处理的,就是自己带来的北方豪强和本土的南方豪强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我们都知道,自古建都南京的政权,要么活不长,要么求苟安,根本就撑不起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这个地方不能久留。

那么,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南方豪强,如何让他们认识到这一点呢?那就是用迁都来制衡。

朱棣迁都遭遇的阻力非常大,比起孝文帝迁都平城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朱棣总不能把反对者全部杀光啊,所以找个折中的方案是最好的。

这个方案就是,让南方豪强跟着自己北上,巩固北部防线,因为一旦北方失守,南方肯定要暴露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对于和自己有着切身利益相关的南方豪强,这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他们只能最后妥协。

对于朱棣而言,迁都可以让南方豪强离开自己的根据地,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削弱,有利于维护自己的皇权,所以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7

朱棣为何迁都北京,两个原因

其一,安定天下

朱棣的江山是夺取朱允炆的天下成就,所以朱棣的大本营其实并不在大明都城南京,而是在自己的燕王府,在北平,当时天下虽然大体安定,但是拥戴朱允炆的旧势力并没有完全灭亡,南京城内杀机四伏,朱棣迁都北京也是想将朝廷安在自己的封国中断除朝廷重臣和叛逆势力的联系,安定自己的江山

其二,继承父志

北京时称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华北平原第一重镇。迁都北京,最早是有朱元璋提出,因为千百年来威胁中华的外敌都是基本上都来自北方,南京对于中国来说太过于偏南,一有战况朝廷很难及时得知,只不过当时大明刚刚开国,民困财乏不得不在作罢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8

今天的北京,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很多人都渴望着去北京,一睹首都的风采。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永乐皇帝朱棣的一个决定——迁都。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建都南京,在位期间,南京的发展迅速提升,南京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地方,也是很适宜建都的,因为这里地势险要,风水不错,另外,这里的粮食产量十分可观。再加上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建都于此,无疑有利于维持明朝的统治。

如此得天独厚之地,为何朱棣要选择迁都北京呢?

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巩固国防,天子守国门!

朱元璋建立明朝,但元朝势力,却没得到根除。元朝残余不断骚扰北方边境。永乐元年(1403年)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烧杀抢掠。时任辽东的都指挥沈永,却是一个无能之辈。既无还手之力,也不向朝廷通报。朱棣一气之下,下令处死沈永。朝廷之上,朱棣询问大臣们由谁负责和巩固北方防御,大臣们竟然一语不发。徒弟并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心头怒火正欲迸发时,他却冷静的下来。他忽然知晓了大臣们沉默的原因。原来该对北方防御负责的是他自己。在以往,朱元璋派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驻守北方,负责北方防御。但宁王在靖难之役中被自己挟走,而自己也从北平跑来南京做了皇帝。难怪啊,难怪蒙古军队进入辽东如同入无人之境。而明朝主要兵力均在南京,如果发起远征,军队还没抵达北方蒙军就逃走了。军队一走,蒙军又来侵袭。就反反复复被游击战术拖着几乎无人顶得住。再加上那是交通不便,从南京到北方边境,少说也得三个月。这北方的边防实在令朱棣头疼不已。\"放手不管是不行的,讨伐也不行,总不能迁过去吧。对!就迁过去。\"朱棣当时可能就是这么个心理状态。就这样,迁都的想法在朱棣心中生根发芽。 军事政治固然是迁都的重要原因。但接下来这条原由也不可忽视。

二:朱棣的个人特征

迁都可是国家大事,难道除了政治因素朱棣个人与迁都也有关系吗?当然是有的。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从小眼见无数刀光剑影,有着十分优秀的军事能力。朱元璋在位是,就派燕王朱棣驻守北平,那是的朱棣二十一岁,这一待就是二十年,多少个春秋的洗礼,让朱棣早就习惯了北方的生活,那个北方,没有江南的山水,居多的就是荒漠。但那是朱棣所熟悉的。有史料记载朱棣十分爱吃北方的食物,在南京当了皇帝之后,北方的专厨也在皇宫为朱棣做饭。这南京虽好,但少有机会处理北方战事,至少自己不能亲自处理(朱棣十分热爱战争)。其次就是这里的环境并非自己所熟悉的,他熟悉的是那种大漠孤烟直的壮丽。熟悉的,才是朱棣认为最好的。

当然政治因素才是迁都的重要因素,而朱棣的个人特征虽有影响,但到如今也只是茶余饭后。

历史给我们证明了朱棣这个决定无意识正确的,在朱棣迁都之后,北京这座城市也开始了它的辉煌使命,在直至如今,它都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无数精彩绝伦的故事,朱棣这个迁都的故事也带给了我们无与伦比的美妙。给了我们今天繁华的首都。无疑历史是证明事情正确与否的最好事物。历史,是精彩的,是令人着迷的。

本文作者青梅煮史(悦奇)

喜欢历史,热衷码字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探讨!

——码字不易,请多关注!

9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受封为燕王,告别江南,就藩于北平。因为北平是通往塞外的咽喉重地,时年21岁的朱棣深感责任重大,勤于政务,战绩颇多,苦心经营二十多年,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与信赖。

建文帝即位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削藩”的举措,使燕王朱棣备感不安。形势危急,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决意起兵反抗,出师南京,自称其师为“靖难”,史称“靖难之役”。三年征战,最终夺取皇位,但是因为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感觉天下不稳,遂决定迁都北京。

从传统与风水上来说,南京在地理位置上偏处东南,不符合古代帝王“王者受命创制建国,立都必居中土”的要求;反观北平,承担了连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和蒙古高原的任务,成为沟通三大区域的中转站,左边环沧海,右边拥太行,南边衣襟河济,北边枕居庸,一言以蔽之,北平在中国政治地理格局中具备了得天独厚与无可取代的条件,也是朱棣之所以迁都北京的重要原因。

朱棣迁都北京,对整个明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封建的中央集权统治也得以加强。对于维护北方边疆地区的安全,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回溯历史,明成祖迁都的意义是正面的,影响深远。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

10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朱棣作为一个十分厉害的皇帝,可以说他的文治武功完全不亚于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论皇帝能力,朱棣完全可以排上前几名,他发动靖难之役推翻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定都南京大明王朝为什么会进行迁都,这到底是有什么原因呢?

1368年,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重要对手后,这个时候朱元璋有了足够势力和元朝对抗,他很快选择在南京称帝,并派出了徐达北伐元朝,徐达不负众望,击败元朝占领大都,并改名北平。

北平作为抗元第一线,必须要有个十分厉害的人物驻防,朱元璋把实力不俗的朱棣放在这里,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朱棣可以驻守住北方军事重镇,虽然北平的位置很重要,相对南京还是有有定区别。

南京作为历史名城本来就有不少王朝都定都在这里,南京是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可以说对于南方政权来说,南京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这个仅相比未统一南北的王朝来说,大明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并不太适合这里为都城,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已经有了迁都的想法,只是最终没有实现而已。

朱棣的皇位并不是正规手续得来的,而是通过军事政变得来,他本来大本营就是北平,南京方面不少都依旧反对朱棣,北平就不一样了,人民支持他,爱戴他,北京适合统治,在加上北方不稳定性,朱棣认为北平比南京更适合自己统治,朱棣选择北迁。

朱棣先提高了北平的政治地位,把他定位为陪都,可以说是为了未来迁都做准备,在把大量的富商迁移到北平,保证经济,并开始修建北平城,建帝陵,修运河,保证江南的物质和经济可以高效运输到北方。

虽然南京是六朝古都,对于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是十分不理想的,他选择北平最重要一旦蒙古南侵,需要调动大量兵马,将首都设置到北平,可以保证军事调动灵活性,朱棣在这里就可以随时亲征清扫蒙古残余势力,解决明朝北部危机。

朱棣虽然迁都北京后,并没有弱化南京的地位,南京依旧是都城,并且有相对完整的制度,可以说是“小朝廷”可以说地位还是很重要的,明朝中后期后,南京地位下降,成为不少大臣养老的地方。

北京在成为明朝首都后,明朝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没有迁都,躲过无数的凶险,一直到大明王朝的最后一刻,崇祯皇帝也没有想到迁都,而是选择了煤山上吊自杀,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