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雍正时期,八王胤禩利用"八王议政"对雍正进行逼宫,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为八和硕贝勒,一起共理国政。这种带有满洲民族民主色彩的议政制度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有利于后金的发展的,能够降低君王所制定决策的失误性。

但是八王议政绝对不会加速中国走向工业革命的步伐。

原因有: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八位王爷的后人都留在关外,被称铁帽子王。他们是满清侵犯中原的最大既得利益者。他们保留了奴隶制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汉族人民是他们践踏的对象,他们甚至比不了康熙、雍正对汉族文明的了解,而是抱残守缺,坚持满族游牧民族的法规。这些人的思想比有改革思想的雍正更僵化。他们也只是八阿哥手中的反抗雍正的棋子而已。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

一群思想在奴隶制的老顽固,想让他们接受西方文明,无异于对牛弹琴。

他们考虑问题会只按满清贵族的利害得失考虑,和他们讲西方的民主,他们会首先割掉你的脑袋,连自己懂些西方科技的康熙为了更好的统治汉人,都不肯接受机关枪的制造。

如果和这八位铁帽子王讲机关枪,他们会说你是妖言惑众,当即斩首。

所以八王议政看起来很民主,但目的是为了维护满族的统治,对中国社会前进是没有一点好处的。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问题有个误区,那便是历史上并没有八王议政,所谓的八王议政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虚构的剧情,并非真实的历史,历史上老八一党可没有这么强大,在雍正四年的时候就彻底被雍正帝给清洗了。


八王议政既然只是电视剧中的剧情,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以电视剧剧情来推断中国会不会步入现代化的问题了吧?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退一步说,以《雍正王朝》电视剧中的八王议政来说,仔细看看剧情就会发现,这场政变看似是打着恢复祖制的名义,架空雍正帝,但实际上祖制并非是这样的,这点后来被张廷玉揭穿,说白了本质并非是分权,而是以此为借口来夺权,最后再让老八一步步掌握大权,成为实际统治者,说明这个剧情还在古代传统的政治范围之内,重点在于权谋之术,跟所谓的现代化是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这个问题无论从哪方面讨论,都没有现实基础的,没有讨论的必要,是扯不到现代化上面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3

后金的八王议政制度其实就是部落联盟制,就是金朝的勃极烈,相对封建社会制度都是倒退,怎么会有利于率先进入现代化呢?

搞政治,努尔哈赤比皇太极差得太远,不是一个级别,他根本不知道八王议政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八王议政本身就是个笑话,无论明朝还是清朝,也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朱元璋,考虑的永远都是君主集权,个人独裁。

八王议政的“诞生”

努尔哈赤执政时期施行的就是大家长制(八旗旗主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所以努尔哈赤是家长,但他同时自称是所有国民的家长,所以称之为大家长制。),八王议政是在他的晚年,即天命七年三月和儿子们交流的时候才提起这个制度:

掌旗(主旗)贝勒即是八王;

“八旗同议,必然无失。”;

利益均分;

其实就是相互牵制杜绝集权的伪民主;

每月初五、二十日开会两次;

礼仪,汗王先参拜叔叔和兄长,然后落座受众人参拜,新汗与旗主们一排落座

努尔哈赤忽略了自己的“威望”条件

其实这是个稍显自私又一厢情愿的想法。

比如,把两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两黄旗明知道最终结果就是换旗甚至降旗,但没有人敢反对,可见努尔哈赤对政权的控制程度,他为什么不自己保留两黄旗呢,因为没有必要,哪个旗都他的个人“产业”,包括各个旗主,生杀大权全部握在他自己手中。

多尔衮勤政殿之争的时候,他就没有这种威望,索尼、鳌拜就是了为了不降旗才玩命,这是两黄旗的根本利益,换成努尔哈赤他们敢么。

皇太极的抉择

八王议政真正发挥作用的时间并不长,皇太极继位不久就架空了这项制度,还是一如努尔哈赤时代,大家都有谏言的机会,但是说了算的问题无需讨论,只能是皇太极,否则对莽古尔泰、莽古济和阿敏这一群人的大清洗就是前车之鉴。

他们真有那么大罪过么,当然没有,莽古尔泰和阿敏都是皇太极逼的,至于莽古济造反......冷僧机的话也就皇太极信,因为他就是主使人。

主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不能单纯归罪于皇太极的心狠手辣,这完全是因为努尔哈赤留下一个烂摊子,各阶级矛盾都很深很严重的烂摊子。

如果皇太极沿袭八王共治,那完全没有办法控制当时的乱局,清朝入关后某些史料已经被清洗过了,但是没洗干净,比如褚英之死,褚英没有那么傻那么混。

很多蛛丝马迹都说明当时后金已经处于军民大乱的状态,以兵役对士兵进行无限制的压榨,以劳役对平民(包括女真人)进行无限制的压榨,造成为了养家,士兵偷盗军用物资成性,平民哪敢偷部队东西,所以就迁往大明境内。

也算是奇景,也算是“围城”,当时边境地区无论女真士兵还是明朝士兵对“偷渡”都不闻不问,人太多了,拦不过来,女真人往明朝跑,明朝活不下去的往赫图阿拉跑,其实都好不到哪儿去。

皇太极本是大家推举上来的,他有他的统治基础和稳定的基本盘,但他接掌权柄的时候,后金也快不行了,烂摊子只是一方面,小冰期属于全世界,不是单明朝倒霉,减产歉收的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必然的,明朝易子而食,那时候的后金也一样发生过。银子也不值钱了,普通马匹都能卖到200多两银子,钱多物资少,通膨严重。

这就促使皇太极做出了两个决定:

一是时不我待火速集权,不要八王议政只要权力如臂使指,只有这样才能带领后金快速摆脱困境;

二是通过劫掠大明度过难关,甚至在蒙古盟友不同意的情况下,百般劝说也要冒着被包饺子的危险深入腹地抢劫。

当然,后来他就不亲自去了,没必要,因为那时候明朝的军事实力其实已经完了。

所谓的八王议政在皇太极执政初期已经遭到破坏,如果代善再没点眼力价,最终倒霉的肯定是他,所以代善也主动退让,成全了皇太极“南面独坐”。

八王共治无法避免的“尴尬”

这时起,八王共治已经形同虚设了,这源于两个矛盾:

一、体制归体制,他们都是有最高领导的,在努尔哈赤的年代,他的权威无人敢挑战,所以八旗只是他的工具而已,他想后世子孙八王议政,好像有些不大厚道,你集权人家也得集权,否则四对四不是分家就是开干,这也好像慈禧,自己一介女流掌权一生,临死交代不许女人摄政(后来又改主意),合着你玩够了,问题别人也是人呢,集权是所有君主的需要。

二、不符合当时后金的社会发展态势,当时的后金是由庄园奴隶制向封建制度快速转型的阶段,让努尔哈赤这么一改,变成了部落联盟制,越改越回去,这不顺应后金的发展趋势,军事、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会影响意识形态,所以八王议政终将被大势所淘汰。

还有一点就是努尔哈赤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敢在统治末期尝试八王共治,因为无论如何尝试都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有人敢分他权试试啥结果,但是新君继位能有他的威望和控制力么?

八王共治,或说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沿袭了一百多年,但是他的作用随着君权的收拢而逐步丧失,直至乾隆五十六年彻底裁撤,在此过程中为大清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始终属于皇帝忌惮的对象,所以宿命可知。

八王共治诞生的深层原因

康熙帝的九子夺嫡之苦,努尔哈赤早就尝过,不提舒尔哈齐,当时的赫图阿拉满共没多大,努尔哈赤想不听说也不行,皇太极VS代善,代善被废之初,并不是没有转圜余地,也就是说他还有继位的希望。

皇太极拉拢一部分势力想把代善搞倒搞臭,代善被吓得去努尔哈赤那里哭诉,加上四小贝勒的从属人员也都不安生,这些努尔哈赤都知道,康熙杀了索额图,努尔哈赤杀了阿敦都是为了敲山震虎。

为了这些不省心的儿子都能有命享福,也为了后金基业能够稳定传承下去,所以努尔哈赤想出了八王共治的点子,也是被逼的没辙。

八王共治所发挥的作用

皇太极面临大乱只能集权度过难关,所以八王议政沦为纯粹的旗主工作会议,你可以随便提意见,但只能皇太极说了算,八王共治发挥的最大作用恐怕就是“民主”扶立皇太极吧,可惜皇太极壮年猝死,为清廷又埋下了一颗不大稳定的地雷。

八王共治的弊端在于各怀鬼胎,“八王”未必真是为了整体族群利益,比如八王共治的二次“辉煌”还是涉及皇位,即勤政殿之争,不过即便这样,八王共治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

代善秉承的原则是谁也不得罪,济尔哈朗表面上是风吹两边倒,索尼鳌拜挣命,多铎也不想放弃自家机会,真投票的话,多尔衮非常有希望继位,但是被索尼和鳌拜搅黄,多尔衮不在乎这两个“家奴”,但他知道他们代表的是两黄旗整体利益,所以此次“八王共治”规则,执行的并不算好。

努尔哈赤时期,八王共治对他而言没有任何钳制作用;
皇太极时期,八王共治就是个笑话;

到了多尔衮摄政时代,八王共治还是个笑话;

到了康熙四大辅臣的时代,八王共治对鳌拜来说仍然是个笑话;

等到亲政之后,南书房应运而生,八王共治对康熙帝来说就更是个笑话了;

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帝很严肃,他也懒得看笑话,直接成立的军机处,彻底架空了王大臣会议;

到了乾隆时期,虽然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但也实在是没有用处了,所以乾隆帝最终终结了这个笑话。

这一路看过来,就应了我开篇对八王共治的定义,八王议政纯属笑话,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他与君权就是处于抵触、对立状态的,他俩无法共存,如果并存必须一强一弱,所谓的王大臣会议制度,他不单纯只是一个制度,他是一个贵族群体,关键词是“王”,各大贝勒会为了自己或说本旗的利益而左右朝政,一旦私下勾结可以威胁皇权,甚至威胁到皇帝的性命,这是历届君王都不能容忍的,已经触及了统治者的底线,所以八王共治还未问世,其实就已走向了终结。

别管可笑与否吧,努尔哈赤毕竟是个400多年前的人,您让他直接走向共和也不可能,至少八王共治解决了他选择困难症的问题,在严词“敲打”过皇太极后,又通过不过分集权的“八王共治”制度,让各大贝勒的明争转为暗斗,至少表面上很和谐也就是了。

如果雍正时期的八王议政得逞了,中国会不会率先步入现代化?

那是不可能的:

一是制度落后性,反而会造成更不“民主”,政局更不稳定。

二是即便八王分权成功,同样面临谁说了算的问题,所谓共治还是不成立。

三是皇室贵族们的所谓八王共治全是出于私利,这是一种斗争,一种与皇帝分权的斗争,雍正宁可屠戮殆尽也不会允许这些人捉妖。

4

这个问题回答不太好说,但是我们能够比较一下他们制度的优劣性。

一、八王议政的由来

《雍正王朝》里的八王议政在历史上其实叫“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它是努尔哈赤时期创建的一个讨论军国要务的制度。

天命七年(1622),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为八和硕贝勒,一起共理国政。这种带有满洲民族民主色彩的议政制度其实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有利于后金的发展的,能够降低君王所制定决策的失误性。后来这个制度在皇太极时期发展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二、雍正时期的皇权至上

雍正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中国古代史的顶峰,任何决策制定均出于皇帝之手,这种制度不利于制定政策的准确性。

三、二者相比较

个人觉得,后金初期的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制度,要好于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能不能进入现代化,我觉得都是不可能的。

5

《雍正王朝》中有一幕是关于八爷胤禩伙同皇九子、皇十子、四位旗主王爷逼迫皇帝宣布恢复“八王议政”的戏码。“八王议政”究竟是什么?它对清朝中期的政治生态将有什么样的影响。

“八王议政”的前后因果

在了解“八王议政”前,我们先来了解几个概念!

“八王议政”的原型叫做“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本质与核心是权力制约

“议政王大臣会议”游牧民族政治与封建政治融合而成

“议政王大臣会议”,指的是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始于皇太极崇德二年,结束于乾隆五十六年。这个起始阶段指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名称的起止,其本质的诞生实际上是明万历四十三年,即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之时。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如今的人民代表大会一样,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在皇太极时期便被称为“议政大臣”。

“议政大臣”的成份是复杂的。最早的“议政大臣”由旗主贝勒组成,后来逐渐融入了八旗中的军职干部固山额真,皇太极时期再增设三位名额;顺治时期包括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及公爵,包括满蒙汉八旗大臣。

《雍正王朝》分析

在《雍正王朝》之中,八爷党带着关外的四位旗主王爷气势汹汹的来到京城。采用机诈手段在不经意间替换了京畿几大军区的重要将领,又伙同九门提督隆科多,于雍正廷议新政之时突然发难,提出要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

实际上,这里的“八王议政”所执行的形式、目的,就是履行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

电视剧当中的“八王议政”甚至精确到了一个时间段,即大金天命七年到天聪年间(1622~1627)。天聪年开始后,努尔哈赤增设席位,允许八旗固山额真参加会议,人数开始增多。

或许有人会说,不管人数增减与否,八旗王爷永远只有八位,“八王议政”名正言顺啊。

这就得从影视剧中张廷玉反驳八阿哥的话中寻找线索。首先,张廷玉肯定根本没有过“八王议政”的祖制,理由是人数不足、成员不一,最主要的是成员不一定就是八位旗主王爷。这样一来,我们就很明确“二月河”老师写“八王议政”的意思指的就是努尔哈赤时期。

但是吧,影视剧中的历史细节往往处理的并不细腻。当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仅仅在雏形状态,八旗旗主贝勒为核心成员,而且都是旗主。而张廷玉的反驳也恰到好处,符合历史,因为当时“八王议政”应该有议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旗主贝勒八人,共计二十三人。张廷玉虽然强调了人数,却并没有精确到二十三人。

八爷党如果得逞,中国会更加没落!

八爷党领头人胤禩,也算是一个人才,能够做一位守成之主。

但是,他生错了时代。他生到了吏治腐败、贪墨横行的康熙末期。

晚年康熙疏于吏治,自己已经力不从心,只能将整肃吏治之大业交给后继之君。

康熙在分析胤禩时说的很清楚:“胤禩处处学朕,处处学的不像,朕是以宽仁治人,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就算他的宽仁是真的,也会将我大清基业毁于一旦。”

康熙的说辞已经解释了一切:胤禩不适合做康熙的后继之君。

康熙的后继之君,要披肝胆、斩荆棘、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执行新政;要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夜以继日的处理政务;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整肃吏治。这一切,只有胤禛能够做到。

所以,胤禩根本不适合做康熙的继承人。

如果“八王议政”的祖制实行成功,雍正被架空,新政被终止,八爷党掌权,以至于迫使雍正传位甚至是八爷党篡位,其影响便是吏治崩坏、民生困苦、国务存银、民无积蓄,大清只会亡的更早。

中国的近代化会提前吗?

大清亡国一旦提前,中国就能适时的赶上近代化的潮流。

但是,赶上潮流并不意味着能够抓住机遇,毕竟一环变化,历史便会彻底更改。

所以,这里笔者只能假设,清朝提前亡国五十年。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清廷腐朽不堪,太平天国必然获胜。对于近代化,太平天国领袖们是支持的,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便是良好的近代化纲领性文件。

但是呢,虽然能够发展近代化,其程度、减持力度、已经列强态度,都不得而知。

综上,八爷党的获胜是能够加速进入近代化的,但是成果如何,却是一个只能主观臆断的问题。

【明清史,圣祖训】

6

当然不会。现代化包含很多方面。有政治制度现代化、经济的现代化、人们思想的现代化。

而恢复了八王议政,只是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历史改进,但并没有实质上改变封建专制集权制度,所以说不上根本改变,根西方民主代议制度有根本不同。

再就是清朝经济方式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先进生产方式出现。更没有类似于西方的工业革命发生。

第三人们思想也没有经过民主自由思想的启蒙。任然盛行孔子的“三纲五常”“天地君亲师”那一套封建顽固思想。

所以即使恢复八王议政,中国也不会率先现代化!

7

王八议政和现代化有半毛钱关系吗?
WTF!?

王八议政说到底是一个落后的奴隶制社会酋长民主议事制度,不仅不是现代化,反倒倒退到了奴隶制。

题主大概把王八议政想象成了西方议会制了吧?

这两者差的十万八千里!

在关外,努尔哈赤就开创了个“八王议政”,实质上都是由极少数的几个皇亲贵胄共同协议一些军国大事,包括推举皇位(汗位)的继承人。



清朝前期,女真大汗是没有独断专行的传位权利的,即使指定了继承人也要经过议会的选举才能成为合法的统治者。

这叫现代化?

连集权都无法做到,连封建化都做不到,更不要说什么鸟毛现代化了。

一个落户的奴隶部落,最重要的是生存。

怎么才能生存?有一个强人带领,令行禁止,团结一致,与强敌作战,而不是整天几个酋长吓逼逼,议而不绝。

以前契丹有几个部落,每个部落长轮流当契丹大汉。耶律阿保机的汉人谋士对他说,汉人皇帝可没有轮流当的。

于是耶律阿保机就把其他部落长全部杀掉,自己当了契丹大汗,建立了辽国。

如果还是轮流当契丹大汗,那么契丹还是一盘散沙,就不会有后来的辽国了。

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开始虚弱八王议政的地位,逐步加强君主专制,比如设立“军机处”。





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及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象征着贵族政治权力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与皇权产生矛盾。

议政王大臣会议人数的增加,较低级别的贵族和大臣的参加议政,实际上降低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与地位。

顺治与康熙时期,由内阁处理政务,而雍正时又设立军机处,作为辅佐皇帝决策的机构,使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

议政王大臣会议虽然继续存在,但所议之政,已只限于军务、皇帝出巡、旗务、少数民族事务及重大刑审案件等具体事务,无关乎军国大事。.



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议政王大臣职名,自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也随之消失。

与此同时,清朝走向了辉煌:康乾盛世。

总结:八王议政是落后的奴隶制制度,必然被淘汰,有了它,反倒离现代化越来越远!

8

 在《雍正王朝》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莫过于老八胤禩搞得八王议政逼宫大戏了。当然,我们前面也分析过,这一切都是雍正帝设好的套,但我们今天不讲帝王套路,单独把视角放到其中一个大臣身上,选定的这个人就是对逼宫大戏毫不知情的张廷玉。

  面对来势汹汹的八王议政逼宫,为什么张廷玉敢站出来反对呢?他真的不怕死吗?

  雍正帝即位之后,一心推行新政,也导致了朝中大臣们的不满。随着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新政执行初见成效,整顿旗务的事情也摆到了台面上。

  而老八胤禩也趁此机会,联合雍正帝的第三子弘时,还有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爷,一同发动了浩浩荡荡的逼宫大戏。

  在设计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之后,又联合隆科多换掉了御林军(剧中这种说法可能有误,清朝那时候已经没有御林军了)。

  可以肯定的是,整场事件中,老十三胤祥是不知情的,所以才在弘昼跟他提出了丰台大营被共管以后,抽身离去。

  前面我们也讲了,整个事件都是雍正帝设的局,那么为什么不提前告知老十三胤祥呢?

  其实很好理解,雍正帝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他之前也不止一次提醒过老十三胤祥,说他的府上到处都是老八胤禩的眼线,可是老十三胤祥并不在乎。

  而雍正帝的这个局,必须骗过所有人,所以,原则上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甚至自己的亲儿子他都不能透露一丝。

  而此时的老十三胤祥,已经是重病在身,之所以雍正帝在这个时候布局,也是这个原因。老十三胤祥出了名的侠肝义胆,也是反对雍正帝对自己的兄弟下手的人,如果老十三胤祥去世后,雍正帝再收拾老八胤禩等人,总感觉对不起死去的老十三胤祥。

  其实他的兵根本就进不了大殿,即使敢进,也没有兵会跟着他造反的,这是灭九族的罪过,即使成功了,他们这些兵也不会有好下场。参考杀害魏国曹髦被成济弑杀,那时的司马昭已经掌控大局了,还不是以杀害国君罪名杀了成济两兄弟。

  更何况还有图里琛这个猴精猴精的人在身后注视着隆科多呢,所以隆科多前脚刚走,后脚就被图里琛的人盯住了。

9

康熙大帝时期,就等同于四大臣议政(辅政):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受顾命奉幼帝玄烨嗣承大统,为辅政大臣,史称“四辅政时期”。至康熙八年五月,玄烨正式亲政,凡八年零五个月。清世祖福临死时,清圣祖玄烨年方六岁。清廷汲取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给统治阶级带来混乱的教训,不复以亲贵辅政,而以索尼等异姓勋戚功臣辅政,但是结果还是相当危险。鳌拜专权,祸乱朝纲,如果不是玄烨聪明,不是孝庄太皇太后具有政治头脑,清朝是什么样子真不好说,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存。八王议政,前清努尔哈赤亡时,曾实施八王议政: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岳托为八和硕贝勒,一起共理国政。可是最后,皇太极利用一切机会,干掉了比大年长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自家独大而面南而坐。八爷允禩提出的八王议政,最后不过也是八爷专权,与雍正斗个你死我活。而已。家天下的王朝,别想什么现代化,那是做梦。日本之所以明治维新成功,是天皇最后只成了牌位,家天下已经彻底结束。

(网图 侵删)

10

其实到了雍正时期“八王议政”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时的皇权是高度集中的,八王议政在顺治时期就已经和皇权慢慢的产生了矛盾,随之而来的就是被取代,他们就只剩我们常说的“铁帽子王”的称号,世代世袭,为了保障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在顺治和康熙时期就设置了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雍正朝又设置了军机处,所谓的八王在当时基本上已经不再参与政务。

从清朝的皇位继承由皇帝说了算开始,起初八王权力就被极大的削弱了,那么为什么还在雍正朝出现了这么个插曲呢,其实是有些人别有用心,他们想用当年八王推举皇位继承人的方式,把雍正赶下台,可惜算盘打错了,此时的雍正已不是当年的雍正。

就算是他们得逞,中国的发展依然还是那样,有可能还不如雍正统治时期,八王只是八爷党手里的枪,用完还是会丢弃,不可能出现民主,如果得逞有可能八王都会被除掉,因为新的统治者也会害怕别人用同样的方法把自己赶下台,所以这八大铁帽王应该庆幸没有成功。

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后来工业革命原因来说,中国还得在封建社会里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当时的清朝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统治者不会想着变化,因为现代化会削弱他们的皇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