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没有如果,许多类似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但是题主这个如果却是很有意义、非常沉重的话题,值得仔细地品味。

第一,黄皓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这个并不重要。

没有史料记载,刘禅投降邓艾时,黄皓有无此话跟刘禅说过。

当然了,没有记载并不能就说绝对的没有,但按照一般的历史观点,就不能看做它的存在。但不必为此纠结,要看这事有无意义。

第二,不管黄皓有没有说过,但这个疑问,在当时恐怕是存在的。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肯定有人对于杀掉魏延耿耿于怀,这牵涉许多疑案。如诸葛亮是否安排杀魏延,魏延是否真的反叛等等;其二,寻找替罪羊。就是说蜀汉的灭亡应该由杀掉魏延的人来承担责任。

第三,豹眼一向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没有可行性,是不会成功的。而且坚定地认为诸葛亮没有那么神,但是豹眼也认为诸葛亮做不到的事,蜀汉任何人都不会做到。

也就是说,魏延不可能北伐成功。而且魏延的个性,与诸葛亮相比,更加偏激缺乏稳健,如果魏延活着,恐怕蜀汉早就被他折腾完了。

因此,豹眼的观点是,如果魏延活着,蜀汉更惨。无论诸葛亮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除掉了魏延,对于蜀汉来说,都是正确的。

这是一个典型的如果,豹眼不想说得太多。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豹眼真正感兴趣的是,为何黄皓会说出这样的话,不管是否真的说过。

据《蜀书·后主传》记载:景耀元年(258年),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

又据《蜀书·姜维传》记载:

景耀五年(262),姜维率众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击败,退还驻守沓中。姜维本是托身异国羁旅他乡,连年攻战未立功绩,而宦官黄皓在朝廷玩弄权术,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狼狈一气,黄皓阴谋废除姜维代之以阎宇。姜维也怀疑黄皓,故自己颇感危惧,不再返还成都。

《华阳国志》记载的较为详细,姜维看到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并不同意。刘禅说黄皓就是一个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令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看到黄皓在朝中势力根深蒂固、枝连叶附,恐怕要加害于他。当时的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了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害怕就离开了成都,前往沓中屯田。

黄皓弄权是一个方面的问题,但姜维坚持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劳民伤财,许多将领及官吏并不支持,也是一个原因。

并不是说,没有黄皓弄权,整个蜀汉支持姜维北伐,蜀汉就不会灭亡。

蜀汉的灭亡是早晚的事,即便没有黄皓弄权,一样不可改变这个历史史实。

但是,史实是你黄皓弄权了,那么蜀汉的灭亡自然而然就把责任推到他的身上。

黄皓也清楚这一点,蜀汉灭亡是个大事,总要有人来承担主要责任,黄皓就需要找个芝麻粒垫一下屁股啦。

于是就有了“魏延不死,蜀汉不亡”的话。其意并不是魏延多么厉害,他就是蜀汉的庇护神。实际上仅仅是黄皓在寻找借口,为自己解脱。

其意就是,姜维等人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去做,反而是借机除掉了魏延,致使蜀汉无人可用,最终导致灭亡。这个结局需要姜维他们来承担,别人死了,但姜维还活着,他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不管黄皓是否说过这话,但豹眼认为,像黄皓这样的人,能说出这种话也不稀奇。

权臣弄权不稀奇,最后寻找借口,把责任推给别人,也是常用的伎俩。

对于这一点,豹眼认为更值得品味,比去探讨魏延是否能够保证蜀汉不灭亡更有趣味。

这是豹眼看历史的角度和观点。

最佳贡献者
2

黄皓如果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话,虽然黄皓是祸国殃民的大太监,但是他这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说明黄皓认可魏延的能力,魏延是蜀汉名将,实力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蜀汉五虎上将是一个档次,魏延镇守汉中面对强大的曹操毫不畏惧,成功地保卫了汉中。

其次说明黄皓与魏延的关系不错。黄皓与蜀汉名将姜维关系不好,姜维要杀黄皓,黄皓也陷害姜维。而蜀汉当时唯一可以与姜维相提并论的名将就是魏延,黄皓怀念魏延也非常正常。

当年刘备派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豪情万丈——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兢兢业业守卫汉中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亮,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蜀汉大将,一直颇受诸葛亮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西北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理论上来说,黄皓的话是对的。如果魏延活到蜀汉灭亡的时候,有姜维魏延两位蜀汉超一流名将防御曹魏,蜀汉的确不可能灭亡。

姜维12次北伐曹魏,取得5胜5平2负的战绩,姜维最远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打到现在的青海甘肃一带。如果有魏延这样实力不亚于姜维的蜀汉名将镇守汉中,蜀汉对曹魏的战争更加游刃有余,当然不可能被曹魏灭亡。

曹操对魏延都毫无办法,何况实力远不如曹操的钟会邓艾等曹魏将领。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上魏延很难活到蜀汉灭亡的公元263年。

历史上对魏延的出生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公元211年魏延跟随刘备进军四川,就算魏延此时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将领,到蜀汉灭亡时候的公元263年也已经七十多岁了,魏延即使活着估计也廉颇老矣,很可能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

实际上公元234年诸葛亮死后,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为蜀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魏延在蜀汉权力斗争中被冤杀,昏君刘禅甚至灭了魏延的三族。中国历史上被皇帝灭族的名将屈指可数,两汉三国也就韩信彭越魏延三位,而姜维全家是在蜀汉灭亡以后被曹魏军队杀害。

如果在蜀汉王朝权倾天下的大太监黄皓真的说过这样的话,他就应该让皇帝刘禅为含冤遇害的一代名将魏延平反昭雪,可是黄皓并没有这样做,刘禅更没有这样做,可见刘禅是比杀害名将岳飞的赵构更加昏庸无能的昏君,赵构毕竟是南宋开国皇帝善于逃跑,而刘禅连逃跑都不敢直接投降,成为亡国之君并不冤枉。

3

魏延不死,蜀汉不亡。不过如果魏延还活着,黄皓有没有机会说这句话可就说不定了。因为那个时候,蜀汉的政局就完全两样了。

魏延是刘备手下大将,也是刘备精心培养的新一代的将领。魏延被刘备提拔为汉中太守的时候,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当时,大家都以为汉中太守这样的重任应该由张飞担任,可是刘备却提拔了魏延。刘备在问魏延守卫汉中的方略时,魏延说了著名的一句话: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里,已经表明了魏延防守汉中的方略。魏延依托汉中北部的山险进行防守,如果曹操亲自率领曹魏主力来,魏延就层层防御,阻击曹操,不让曹操突破。如果曹操派大将率领十万人马前来,魏延就设计全歼他们。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对曹魏手下的将领根本看不到眼里。

而诸葛亮执掌蜀汉的政权后,他亲自指挥了对曹魏的北伐。虽然有人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比起政治能力要差,但是,诸葛亮就是不放手。这让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满的魏延十分憋屈。诸葛亮不但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还很少给他独立作战的机会。魏延只得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亦步亦趋,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唯一一次的魏延独立指挥作战中,魏延率军西入羌中,扩充军队,在曹魏纵深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在阳溪一战,大败曹魏名将郭淮,显示了卓越的军事能力。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能力出众的将领,一直都被诸葛亮压制使用。而且,诸葛亮对魏延的性格十分不满意。魏延恃才傲物,和同事的关系处得很僵。在诸葛亮临死前,他指定蒋琬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不管是在职位上、资历上、能力上,魏延都是大家心目中公认的接班人。诸葛亮这样安排,直接就判了魏延死刑。随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魏延被诸葛亮的安排的这批人以反叛的罪名给杀了。蒋琬接任了诸葛亮的职位,做到了安全过渡。

如果魏延活着,最起码的一点来说,蜀汉是不会灭亡的。这是因为,曹魏根本就没有人胆敢讨伐蜀汉。当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都不敢动这个念头。他追击蜀军到了山边就退回去了。这是因为蜀军还有魏延这名将领在。而司马懿得知魏延的死讯后,马上上表要讨伐蜀汉。由于曹睿急着享受,否决了司马懿的意见。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在曹魏君臣心中的分量。可以说,有魏延在,蜀汉稳如泰山。如果曹魏胆敢进攻蜀汉,就如魏延所说,钟会率领十万人马到来,魏延就全部消灭他。更不要说想灭蜀了。

在军事上,魏延能够保证蜀汉的安全。但是,魏延更大的影响是在政局上。这也是诸葛亮最害怕的地方,也是他必须要除掉魏延的原因。这就是,魏延一旦掌管蜀汉的军权,就肯定会将诸葛亮营造的幕府制度推翻。

我们知道,在诸葛亮掌权之后,就建立了幕府制度。刘禅就是政权的名义元首,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诸葛亮的丞相府。就算是诸葛亮出师北伐,在出师之前,还把所有的权力向刘禅申明,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诸葛亮死前,也将政权交替继续安排,依然将幕府制度延续下去。他安排下继承人,绝不把权力还给刘禅。

刘禅之所以如此被动,最主要的是没有有实力的人来支持他。而当时,凡是刘备的亲信大部分不是死,就是贬,只剩下魏延一人。魏延对刘备忠心耿耿,必然会要求将权力还给刘禅。同时,被贬斥的李严也会复位,这样,刘备当年安排的政局会恢复,蜀汉的前途还会有希望。但是,这样一来,诸葛亮苦心经营的政局会出现严重的动荡。

不过,以李严和魏延的能力,是应该可以稳定住蜀汉的政局的。如果李严主政,搞好后勤供应。魏延主军,对曹魏进行北伐。那么,对曹魏的军事形势肯定比姜维的时候要好得多。除了司马懿,曹魏军中,没有一个人是魏延的对手。魏延对军队进行改造,那些被诸葛亮压制的军事人才会纷纷脱颖而出,蜀汉绝对不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境地。这样,北伐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战果。

可惜,魏延一死,这一切都没有了希望。当时魏延轻信费祎的花言巧语,将自己准备对军队的改造跟费祎直说了。这中间就包括准备起用的将领。魏延一死,这些将领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这才是蜀军最大的灾难,从此蜀军只剩下姜维这些无能的将领,蜀汉只有死路一条。

而李严一直在流放地等待重新起用的消息。历史上说,他是在等诸葛亮重新起用他,在得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而失望去世的。这根本就不可能。诸葛亮重新起用过谁?李严实际上是等待诸葛亮死后,魏延的消息。当听说魏延之死,完全失去了希望才死的。当时魏延是定的反叛罪,李严怎么敢和魏延发生联系。

结语:

魏延不死,蜀汉不亡。因为魏延的身上,寄托着刘备和他留下的那些老臣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着蜀军重振的希望。在魏延的身上,寄托着刘禅重整朝纲的希望。

但是,随着魏延的死,这一切都化成了泡影。虽然在后期,诸葛亮的继承人费祎被刺杀,姜维掌握了军权,继续发动北伐。但是病入膏肓的蜀汉政权,不是一个才能不足的姜维能够扶保得了的。蜀汉无可奈何的衰落下去,最终走向了灭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4

为了蜀国的建立,无数人花费了一辈子的青春,乃至是付出了生命,但是蜀国也不过仅存了40多年。可惜的是刘备这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诸葛亮尽心辅佐了十多年,但是最后也落下了一个灭亡的结局。刘备英明一世却生了一个糊涂的儿子,刘禅果然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就这样葬送了蜀国的大好基业,自己都没有拼命的去抵抗,反而是投降了,让蜀国很多人遭到了毁灭,为了一己之私,罪该万死。

而当时有很多人在想,要是魏延还活着的话,可能结局就不是这样的,在北伐期间,魏延还曾经提起过,奇袭子午谷计划要是实现的话,蜀国就可能统一天下了。那魏延要是在的话,真的会让蜀国继续延续下去吗?这个答案就是否定了。(根据三国志去讲述)

刘禅就是一个根本扶起来的阿斗,魏延也没有太大能力,诸葛亮都没有做到的事情,魏延又怎么能够做到呢?更何况当时蜀国的命数已经尽了,在大势所趋面前,魏延就算有通天能力,也改变不了这个结局。

首先是刘禅想要投降的,就算魏延在这里也没有办法阻止。



当初可是刘禅投降的,姜维当时还在拼命的抵抗,如果刘禅不投降还是可以继续保留下来的,但是刘禅一枪都没有打,直接把蜀国所有的基业都送给了魏国,让邓艾成了这个战役中占最大便宜的人。姜维气的要死,差点就是自杀了,但是他还没有放弃,还要寻找时机去反叛,并且联系了当时魏国大将钟会,可惜最后也失败了。

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于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于艾,

魏延劝说不了刘禅不投降。姜维可是诸葛亮最看重的人才,这个可是在他心目中比姜维更加的重要,姜维最后都没有办法改变刘禅这个投降的事实,他魏延又怎么能够保证劝说刘禅不投降呢,除非诸葛亮还活着,这个还是有机会的。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大赦。


杀掉魏延其中责任就是在于刘禅,就是因为刘禅对魏延不放心,魏延得不到重用。
当初魏延和杨仪闹矛盾,但是最后刘禅选择偏袒了杨仪,让杨仪掌握了权。魏延面对如此情况只能逃走,可是最后也被杨仪所杀了,这一切都在刘禅眼里,要是没有刘禅的意思,魏延又怎么能够死呢?最后杨仪杀了魏延之后,刘禅都没有责怪杨仪,反而放了他。

其次,魏延能力也不是很强,与众人不和,否则也不会早死,自然也做不到力挽狂澜拯救蜀国


魏延可不是诸葛亮,没有强大的领导能力。从当初魏延和杨仪的相争中可以看出,魏延不是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要是他能够一直忍耐下来,不得罪这些人的话,魏延或许就能够使蜀国保留下来。当初诸葛亮还是对魏延抱有很大希望的,让魏延掌握了一定的军权。

孙权: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魏延与众人不和,最后被杀。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应该做的就是和大家和睦相处。毕竟蜀国当时的国力还是尚未虚弱,诸葛亮一死,势必是比较混乱的,他们两个去争斗的话,皇帝又怎么能够放心下来,势必是要选择一个人。但是魏延可能觉得自己地位实在是太高了,在皇帝心目中一定会选择魏延,可是没想到皇帝会选择偏袒杨怡。而当时也没有人去保魏延,可以见他是多么不得人心啊。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魏延脾气不好,太容易冲动,不是成大事的料。要是当初魏延看到这样的情况,能够耐心下来,先和刘禅讲清楚就行了。可是魏延却直接想要去杀杨怡,杨仪当时可是朝廷命官,而且手握很大的权力,这明摆着就是送死,而且杨仪也有理由说魏延是造反的,毕竟这两个人象征这么久,自然是有对方的把柄在手里。要是蜀国真的一直在魏延手里的话,怕是可能会更快的灭亡。

最后,蜀国的气数已尽了,蜀国必亡

刘备和诸葛亮皆死,蜀国灭亡是迟早的事情。刘备死后,诸葛亮还活着,可以保守国平安。但是诸葛亮死后,蜀国虽然苟延残喘下来,灭亡也是迟早的事情。就算姜维一直北伐,继承诸葛亮的意志,可是诸葛亮做不到事情,姜维又怎么能做到呢?但是北伐却惹怒了很多人,连年战乱使民不聊生,就算魏国不去攻打蜀国的话,蜀国也迟早是灭亡的。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虽然是三国演义的开头的一句话,但是却非常的有道理,中国古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王朝灭亡,另一个王朝会起来,不可能一直延续下来。就算是分裂了,也迟早有统一的时刻,而这个统一的时刻就是蜀国灭亡的时刻。

蜀国必亡。要是蜀国没有打败魏国的实力,那么迟早也会被魏国打败的。人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战乱,人们早就已经厌倦了,多么想要过上和平的生活,所以统一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蜀国是统一不了天下,那么上天就选择了魏国来统一天下,一切选择皆有定数,蜀国是改变不了的。

在这些种种的条件下,蜀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情,魏延也是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人也是没有办法改变。早在刘备的时候已经就注定蜀国的灭亡了,蜀国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能力,只能被别人灭亡。而刘禅是比较幸运的,能够让蜀国继续延续了很多年,最后选择了让蜀国投降,自己安享晚年,对于刘禅来讲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所以一切都是有其道理,历史根本的原因在很深处,慢慢的等待人们的挖掘。

你们认为魏延该不该早死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5

冯梦龙的《燕都日记》记载:“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

明明是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身边的太监曹化淳说的“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不知为何竟然被有心人改编成了黄皓说的“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就算二人都曾是亡国之君身边的红人,黄皓又怎么能和曹化淳相提并论呢?

其实,世人多被《明季北略》所误导:“贼攻西直门,不克,攻彰义门,申刻门忽启,盖太监曹化淳所开。得胜、平子二门亦随破。”后来的《明史流贼传》、《国榷》、《崇祯实录》及《明史通俗演义》等史料也多引用此说法,认为曹化淳曾将北京城的彰义门打开,放李自成的军队入城,因此将他打成了“奸贼派”。

但是,当时的曹化淳已告老还乡5年之久,那有开门迎贼的条件和机会,而且也没有打开城门权威。对此,他曾写下《忽覩南来野史记内有捏诬语感怀》:“报国愚忠罔顾身,无端造诬自何人?家居六载还遭谤,并信从前使不真。”所以,他也是被历史摸黑的一位贤臣。

崇祯在世时,曹化淳先后任司礼秉笔太监、东厂提督、总提督京营戎政等职,曾负责处理魏忠贤时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可见其能;崇祯煤山上吊身亡后,曹化淳又多次奔赴北京,上书顺治皇帝,请求清朝妥善处理崇祯帝后的陵寝,终获得准许,比许多屈膝投降的明朝官员还要好的多,可见其忠;还有他的《被诬遗嘱》、《感怀诗》等作品留传于世,可见其才。

因此,如果说一位有才、有能、有德的人关心国事,并说出“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语,显然很正常。反观黄皓,自从17岁的刘禅重用他开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操弄威柄,终至覆国”(陈寿评)。

  • 向刘禅进谗言,致使刘禅和刘永兄弟感情疏远,10多年来兄弟想见一面都不可得。

  • 排除异己,培植党羽,将刚正不阿的将领罗宪贬为巴东太守,并受其亲信阎宇节制。同时,害姜维前往沓中屯田避祸,其得知钟会关中治军,也不敢再回成都,只能上书刘禅。

  • 当姜维上书刘禅,说钟会在关中治兵,有攻打蜀国的倾向,希望朝廷早做防备。可是,黄皓却用鬼神巫之术欺骗刘禅,说敌人根本不会来,没有那回来,致使蜀汉丧失御敌先机。

很显然,黄皓就是一个只会玩弄权柄的庸才,又哪有一点忧国忧民之志,也绝对不会说出“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关心国家安危的话来。

就算黄皓真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魏延也没有被马岱所杀,蜀汉还能延续吗?可以肯定地说,答案是否定的。

《三国志·魏廷传》记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也就是说,魏廷“以勇略任”(陈寿评),但性格又太高傲,同僚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其实就是群众关系紧张。虽说魏延的确是一员可以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良将,但他的群众关系太差,又怎么可能担负起扭转蜀汉生死存亡的重担。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蜀军秘不发丧,缓缓退军。当时,护军姜维、长史杨仪以及军司马费祎等人,是抛下他这支孤军缓缓撤离前线的,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一;

  • 当他梦到头上生角,去问解梦的赵直时,赵直明明心中清楚“头上用刀,大凶之兆”,但他反而糊弄魏廷“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二;

  • 当魏廷与杨仪两军对峙相互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时,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二人的意见,但二人都愿意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三;

  • 诸葛亮在世时,对魏廷并不重用,此乃同僚关系太差之四。

同时,魏廷的处事格局,也就决定了他人生的路走不长。当魏廷看到杨仪等人正在引兵撤退时,十分震怒,趁着杨仪还未下达撤军的机会,自己率先带领部队直接南归,并烧毁所过之处的所有栈道。而这些栈道可是花费了蜀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才建成了,就这样被魏廷一把火毁于一旦。由此可见,魏廷的大局观还是有问题的,显然是“顾小我而失大我”的心态格局。

所以,刘禅投降邓艾前后,黄皓绝对没有说过“魏延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样的忧国之言,而魏延就算活着,也无力扶蜀汉大厦于倾倒。

图片来源网络

6

蜀汉灭亡时,此时蜀汉的实力不如魏国,魏延的能力也不如钟会、邓艾,靠他是解决不了危局的。

魏国能灭蜀汉,其根本原因是它的国力远远超过了蜀汉。

魏国灭蜀之战时,共出动了三路大军:

第一路是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共计10多万人,经斜谷、骆谷进攻汉中。

第二路由邓艾率领,有3万多人,负责进攻甘松、沓中,以牵制在此地屯田的姜维。

第三路由诸葛緖率领,有3万多人,进攻武街、桥头,以切断姜维的后路。

此外还有魏兴太守刘钦统帅一路偏师从子午谷进兵。

这么算下来,魏军总共出动的兵力超过了16万。

而在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国力日益下降,在蜀汉投降时,全国共有士兵10.8万人,这还包括了各地的地方部队,由姜维等人指挥的机动部队不过4、5万人,不到魏军的1/3。

就双方的实力比来说,蜀军很难抵挡住魏军的攻势。

而且魏延的能力也远不如魏军的两个主帅钟会和邓艾,甚至还不如姜维,靠他是不可能挽回败局的。

按照《三国志》记载,魏延勇猛过人,是蜀汉后期难得的勇将,但是也仅此而已。

现在网上很多人认为魏延曾经长期镇守汉中,魏军未能进犯,如果由他守汉中的话就不会失守。而且魏延提出过“子午谷奇谋”,说明他很有战略眼光,但是这明显高估了魏延的能力。

魏延守汉中是在关羽水淹七军,曹操离开长安,回师洛阳以后。此时魏国的军事重心已经转移到了荆州一线,此后曹操、刘备先后去世,曹丕认为蜀汉已经不构成威胁,所以也是以东吴为主要目标。因此魏延能镇守汉中相安无事,主要还是因为魏国并不以蜀汉为主要目标。

而“子午谷奇谋”不过是《魏略》上的一个说法而已,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延提出的仅仅是自己领兵万人单独进军,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允许。

魏延大部分时间只是在诸葛亮手下担任先锋,他独自领兵最好的战绩,不过是在曹真伐蜀时和吴懿一起西入羌中,在阳谿击败了费瑶和郭淮。

而魏延独自领兵还遭遇过一次大败。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想夺取军权失败,于是率军攻打杨仪,结果被王平击败,魏延兵败身死。

应该说魏延一胜一败这个表现并不算太出色,廖化都曾经击败过郭淮,从实战结果来说,魏延的能力明显不如钟会和邓艾,甚至和姜维比都有差距。

结语

实力不如魏军,魏延的能力又不如对方主帅,所以蜀汉最后的危局靠魏延显然是不可能解决的。

7

我觉得有点道理啊。

当年刘备认命魏延守汉中,魏延何其雄壮——曹操举天下来,为大王拒之;偏将10万众来,为大王吞之。

事实上,魏延也是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本本分分守卫门户。

诸葛亮时代,以攻为守。诸葛亮将丞相幕府移到汉中,魏延虽受制于诸葛,但是作为最了解汉中军事的将军,一直颇受倚重。

在诸葛亮时代两类将军颇受重用,一是荆州派系,比如邓芝向宠;二是功能性武将,比如了解雍凉军事的姜维王平。

而魏延是兼具两种特性,荆州出身同时熟悉汉中前线军事。

如果姜维是矛,那魏延就是盾,盾不但能守,而且还能反击和推进。

从后期的蜀汉局势看,对于魏延的需要,要远大于凉州出身的姜维。但魏延死也是必要的,以他的个人性格和武人背景,不论杨仪,蒋琬,还是费祎,陈衹,都不会和魏延合作愉快的。

黄皓的感慨,有道理但又很牵强。

有道理在于,魏延确实能力强,魏延守汉中,估计汉中丢不了。

但是牵强在于,魏延不可能活到那时候。

黄皓的确是个宦官,但宦官不是傻子瞎子。历史上大多数宦官都是帝王的分身或国运衰退的背锅人。

他这句感慨如果是真的说过,那他其实埋怨的不只是姜维能力不足,或者诸葛死后蜀汉以攻代守的战略偏执,很可能还影射了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所带来的内耗。

8

黄皓有器量说出这样的话吗?作为三国迷,我是不相信有此情结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认为魏延是一个有反骨的人,诸葛亮在殒落五丈原前,特意安排马岱斩杀魏延,诸葛亮离世不久,魏延因不服从杨仪指挥调度,正是由于诸葛亮生前的巧妙安排,马岱斩杀了魏延,为蜀国避免了一场灾难。

魏延是三国蜀汉的高级将领,尽管没与关羽、张飞一样位列五虎上将,但显然比赵云、黄忠、马超还要受到刘备的重视!有一个事实能佐证这一点,在蜀汉全盛时期,文武人才济济一堂的时候,刘备特意点将魏延来管理汉中。

而且魏延镇守汉中前后达15年之久,曹魏武装力量始终没占有汉中一寸土地,按理他是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人物!
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敢为人先,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的军事构想,一千多年来,还有不少军迷为他的谋略叫绝!甚至不少人籍此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提出了质疑。

对蜀汉,魏延是忠心耿耿的,杨仪凭自己的资历与战功来统率三军,显然安排不妥,这是魏延死在自己人手下的根本原因,他的死,诸葛亮有责任。


如果魏延不死,曹魏要想取道汉中进入蜀地是要花费很大成本的,作为能征惯战的武将,魏延有很丰富的沙场战斗经验,而且防守策略得当,始终推行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作战方法。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王平秉承魏延的防守策略,将曹爽打得丢盔弃甲!在战火不熄的三国时期,魏延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稳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可谓功不可磨!

9

你这话不知出于何处?大概自己杜撰吧?如是杜撰实是可恶!蜀亡于景耀六年,此时魏延已于蜀汉建兴十二年被杀,离蜀汉亡国已二十九年了,要知道魏延与马岱、王平同时代可能还要大一些,此时这一代早就不在了,魏延想必也活不到蜀亡。再者,黄皓于景耀元年得宠专权,此时魏延也死去二十三年,他二人看来不曾有交集,黄皓能说出死去二十多年的叛将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吗?再说魏延不死,凭他那反复无常,利令智昏,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尾大不调,唯我独尊的品性,还不早篡了刘禅的帝位。诸葛亮逝后,魏延凭借征西大将军的地位和统兵能力与长史杨仪争权,竟然被杀,说明了他连一个杨仪都斗不过,怎堪国家大任。且朝中无一人为善,都不敢保他不反,手下兵将一哄散,混成了孤寡众背,独夫叛贼,还能指望他复国,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10

黄皓是什么人啊?三国时期唯一当权的宦官,原本东汉政权就是被宦官势力搞垮的,等到三国建立时,各国对宦官势力严防死守,曹魏立法严禁宦官干政,东吴也鲜有宦官,唯一一个当权的宦官出在刘禅的身边,这只能说明刘禅是个昏庸之人。

姑且不论魏延是否能挡住当时的邓艾,就说这话从黄皓口中说出来,谁信呢?一个装神弄鬼的宦官说的话,如果你也信,那真没什么可信的了。



事实上,等到邓艾兵临城下时,除了诸葛亮在能延续蜀汉的国祚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行,包括魏延、蒋琬、费祎、姜维这些人,统统不行,唯一能延续蜀汉的只有诸葛孔明。

其实站在黄皓的立场上看,是不愿意刘禅投降的,因为黄皓是宦官,能依靠的只有皇帝刘禅,刘禅一投降,就做不成皇帝,那黄皓这个宦官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假设黄皓真说这话了,也不过安慰下刘禅而已,没有任何用,魏延之才与姜维之才不相上下,姜维在时,尚且不能力挽狂澜,何况魏延呢?

魏延虽有才,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性格问题,魏延就是关羽的翻版,在性格、能力、待人处事方面与关羽如出一撤,看看关羽的结局,再想想魏延的举动,能待续蜀汉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蜀汉的灭亡,不是一天两天的结局,而是数十年的积累,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人是刘禅。

在蜀汉内部,除了诸葛亮和姜维是坚定的北伐派之外,还有一个魏延也是坚定的北伐派,如果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死,那么魏延就会成为蜀汉最高军事长官,主导蜀汉的军事,以魏延的性格,北伐仍然是第一重要的事。



世人都看到诸葛亮的北伐,却没有看到诸葛亮虽然北伐,但蜀汉的内政同时治理得很好,在内政良好的基础上北伐,同时北伐又没有较大损失,诸葛亮时代的北伐,对于蜀汉国力的损耗是微乎其微的,反而对蜀汉内部团结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对曹魏却是巨大的消耗。

但是魏延和姜维虽然有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但没有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打仗打的就是实力,魏延也好,姜维也罢,虽然军事能力不弱,但是对于蜀汉的内政几乎没有影响力,在后方不断内耗衰弱的情况下,再去北伐,就是穷兵黩武了,这就是魏延、姜维北伐和诸葛亮北伐的区别所在。



就算魏延真活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前夕,就算魏延是当时的大将军,也如同姜维一样,是敌不过朝中反对北伐的势力,甚至敌不过刘禅身边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也一样会受到排挤和打击。

在蜀汉灭亡前期,绝大多数朝臣是反对北伐,比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时掌控尚书台的,同时掌控尚书台的辅国大将军董厥也是反对北伐,还有以本地大族谯周为首的益州豪强也是反对北伐的,还有军队中官员,比如廖化、张翼等。



整个蜀汉朝廷唯一支持北伐的只有皇帝刘禅,如果刘禅不支持北伐,那姜维的11次北伐基本不会发生,事实上,刘禅还专门下过诏书让姜维北伐,如果魏延还活着,也只有刘禅支持北伐了。

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诸葛亮时代了,蜀汉在刘禅执政的三十年时间里,国力不断走下坡路,又让魏延穷兵黩武般的北伐,那蜀汉只能灭亡得更快。



再退一步,就算魏延在绵竹挡住了邓艾的军队,蜀汉也无法延续,邓艾已经兵临城下,另一个方向,钟会的15万大军已经开进剑阁,整个汉中除了汉、乐二城在蜀军手中,全部失守,蜀汉可控制地盘已经不到诸葛亮时代的一半了,接下去,蜀汉毫无悬念还是会失败。

十多万魏军已经深入蜀汉境内,有一半的国土已经沦陷,即使在军事上,蜀汉顽强抵抗,也不过是回光返照,就算姜维和魏延联手挡住魏军,但蜀汉国内的投降派已经占了上风,就连皇帝刘禅都没有继续抵抗的勇气,再维持下去,也不过是姜维和魏延被自已人出卖,又或者被皇帝刘禅出卖。



即使魏延一直活着,仍然不能延续蜀汉,除非诸葛亮转世,才能力挽狂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