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一个国企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线总人员150人而办公室文员加管理层有300人,合理吗?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挺可笑的,也是挺佩服的,更是感到十分震惊的。

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这样的企业,竟然还能够存在着,实在有点出人意料。要知道,一个工人养两个管理人员,再好的企业,也会在不长的时间内倒闭的,能够存在,到底靠的是什么,可以深入地研究剖析一下。

我们常说,国企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现象严重。但是,确实没有看到过管理人员是一线工人两倍的企业。不知道这样的企业,发球哪个行业、哪个产业,又是怎样形成这种格局的。就算是一家很老很老的国企,也不应当出现这样的现象。顶多管理人员加退休人员越过一线工人,而不可能出现在岗人员中管理人员是一线工人两倍的现象。

眼下,国企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像这样的国企,毫无疑问应当率先改革。再不改革,就只有关门一条路了。因为,再先进的制造企业,也不可能让150名产业工人养活300名管理人员。

所以,对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回答是否合理,而是如何让这样的企业在我们的面前消失,让这样的企业尽快进入破产行列。如果继续存在,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消耗国有资产,就是靠银行贷款发放工资。不然,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维持生存的,是不会维持长久的,是会给其他企业做一个很坏的示范作用的。唯有让其消失,才能让民营企业不受惊吓、不受刺激,不会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负面冲击和影响。

最佳贡献者
2

这种奇葩的人员结构,还问合理不合理?生产制作企业,生产人员150人,管理文员300人,地球上这样的奇葩企业,也只有在中国能存活了。不合理,但合国情,没有办法。有的生产企业都停产了,还不是照样养着几万人,贷款也要发工资,否则,推到社会上,就是不履行社会责任。所以,不要问合理不合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国企本来就有三大责任,其中有经济责任,还有社会责任呢。这个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外企的社会责任,比如,清洁环保,关爱居民。这个社会责任,还有解决就业责任,分流社会就业压力。所以,明明人浮于事,但不会辞退人员。有的人不干活,那么,再招新人。新人成了老油条不干活了,再招新人。另外,还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人就越来越多。

有人会问,人这么多,怎么不放到生产一线去?一是不干活的人,都是有背景的人,怎么可能去干粗活呢?二是国企进人越来越严了,比如,不让社会招聘,一般都是校园招聘。那么,校园招聘都是应届大学生,怎么可能愿意去生产一线当工人呢。生产一线缺人,又没有招聘渠道,实在缺人了,也只能招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遣工还不算企业的人。所以,管理人员越来越多,真正操作一线的人越来越少。三是生产一线的人,也不喜欢上面的人来一线干活,要么是来镀金的,要么是娇生惯养的,你是来干活的?还是来给基层添麻烦的?

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制约国企发展的最大障碍。当然了,这种生产型国企,一般市场化程度不高,可能是为母公司提供产品,属于内部关联交易。这样的生产国企,如果没有政策保护和母公司内部保护,到市场上基本活不下去。当然了,国企也正在深化改革,市场化、国际化叫的震天响,推动难度确实很大。具体原因就不展开写了。

如果从管理学角度,生产型企业,主要应该是生产操作技能工人和技术研发人员占大多数、管理人员(包括职能部门人员)占小部分才是合理的。生产型企业,重在生产出质量好、技术先进、成本低的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其他的都是浮云。这样企业,应该加大技术人员和技师操作人员比例,配备必要的设备、质量、品牌、技术等管理人员,同时加大销售人员比例才是合理的。

3

您好,我是一名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结合自身的经验谈谈对该问题看法。楼主所说的这种现象在国有企业确实并不少见,那是否合理呢?——我认为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但并非合理!

说其有存在的道理,也就是说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1)一方面,是管理体制的问题,不少国有企业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行政管理体制,公司架构行政官僚化,管理层级多,导致办公室及管理人员数量过多,机构臃肿,流程冗长,效率低下;(2)另一方面,存在一定的垄断因素,缺乏是市场竞争也就缺乏追求经济效益的动力。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必然以公司效益为目标、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开源节流、精兵简政、提高效率是提高公司效益关键所在。而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往往缺乏这样的动力。

说其不合理,是指该公司的人员结构不符合市场化公司运作的要求。显然,生产线的人员与办公室文员、管理层的比例严重失调。作为制造型企业核心是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和文员相对较少。富士康基层员工、中层管理与高层管理的比例大致如下:

生产部门:普通员工、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的比例 400 :10:1

研发部门:普通员工、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的比例 20:5:1

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失去政策保护或者垄断地位,该企业就会面临严峻的危机——公司效益危机和人员冗余危机。这几年,笔者辅导过多家有线电视企业,十年前这类企业是风光的,公司效益及员工待遇都不错。但是近几年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IPTV、OTT等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传统有线电视行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线电视用户持续流失,公司收入不增反降,员工工资5年甚至10年没有增长,这种情况下必然要进行市场化改革,要精兵简政,首先要降薪或被裁的就是行政管理人员。

因此,如果楼主在这样的公司,而且还年轻的话,要从长计议,好好谋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4

如果是在三年前,就像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一样,我会感觉这样的员工结构极度不合理,会想当然的认为管理人员队伍过于庞大人浮于事。

这几年与类似的国企打交道,对这个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

1、从国企改制之后,国企的绩效考核机制也是非常完备的,这样的人员结构应该是业务结构调整带来的结果。

2、国企拥有很强的技术和人才储备,也拥有民企难以获得的资源,在很多领域,国企拥有齐全的资质、科研能力和客户资源,民企很难获得相应的资质,但拥有高效率。

所以,国企就会发挥自己的长处,承包大项目,自己做设计、研发,自己做关键部件和质量控制,而把很多不重要的部件外包给民企加工。

3、于是就会出现提问者描述的情况,国企的管理人员多,但大部分属于设计研发、质量管理、采购销售部门,生产人员虽然少,但是只做关键部位产品或者有保密要求的产品,将其他非关键部位的产品外包给民企加工,一方面总体效率高了,另一方面节约了人员和设备投入,利用了外部资源,属于共赢。

所以,看事情不能仅仅依据表面的简单的数据来做判断,还应该深入了解一下事情的全貌。当然,不排除个别地区个别企业仍然存在真正干活的人没有清闲的人多、人浮于事的情况。

5

有幸曾经在某央企下属公司工作过,工作单位是某央企和地方政府及战略投资者组建的合资公司。

先介绍下原单位情况:

一、公司在职人数约3000人,人员组成分别是:

1.工人900-1000人;

2.工厂管理人员100人;

3.质量人员200人

4.研发及技术服务人员600人

5.销售系统700人

6.采购人员100人

7.财务人员150人

8.IT人员50人

9.行政、后勤、人力资源及公司领导100人

二、经营业绩:

1.营业额约百亿;

2.净利润率4-7%;

3.因为国企性质,公司税负率非常高,高到无法想象;

4.人员薪资水平和福利水平:薪资处于市场60分位,福利处于市场80分位。

5.公司的产品为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及技术服务。

6.2008年期末工人平均在职数2800人,随着生产自动化,模块化采购,管理效率提升工人近十年不断下降,最终至2017年平均960人。

7.公司最近五年,大踏步的向技术服务发展,有想法把产品制造委外生产,公司只做产品研发和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

三、行业竞折者及其他企业

1.某民企和原单位是同行竞争者,原来是约5000人,工人约3500,看到我们公司高自动化,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2013年前后学习原单位,工人一下子减少到1500人左右,研发人员从原来不到300人增加到800人,企业人数变成不到4000人。

2.欧洲一个竞争者,公司只负责研发,采购和销售,生产委托东欧国家企业生产,这个公司没有工人。

3.华润雪花啤酒某制造基地,大规模自动化前工人约1000-1500人,自动化后工人不到200人。

四、总结

1.国企很多行业,单纯看人头比无法判断是否合理;

2.不管哪种属性的制造型企业,生产自动化是趋势,自动化淘汰工人的速度是指数型的,变化大多是减少40-80%工人。

3.未来职场是脑力劳动和设备服务人员的天下,单纯靠一双手会越来越难生存。

4.警醒,共勉!

6

首先,针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捋一下构架:

第一、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研发、生产和营销。

但从题主提供的信息来看,没有看到有研发和营销的功能,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研发、技术、生产、营销、管理是一个基础的公司结构。只有生产、办公室文员和管理层,这样的结构是怎么为市场和客户服务的?

第二、这个公司有下属的子公司吗?有分公司吗?这些子公司、分公司的分布是怎样的?

基于以上两个疑问,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一、以生产制造企业作为前提条件

第一种情况,题主所述的办公室文员和管理层其实包含了研发和营销人员,否则产品无法通过营销的职能传递到市场上。如果是这样,组织结构或许是合理的。

营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数量和公司的产品性质、行业性质有关系,我们对题主提到的国企所在行业和产品类别不得而知。如果其产品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才能将产品研发出来、销售出去,那么这个组织的人员配置就是合理的。

如果其产品特性和行业性质并不需要太多的研发和营销人员,那么这个组织配置就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情况,题主所述的这个公司是一个集团公司,有数个甚至更多的子公司、分公司,为了确保集团对本部的管理和子/分公司的管控,办公室人员和管理层有这么多人也是合理的。

尤其是集团所属的子/分公司产品和业务复杂的情况下,办公室人员和管理层人员多,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只是一个单体公司,那么这种情况就又要回到第一种情况去讨论。

第三种情况,国企相对来说,组织人员的配置比较繁杂,里面可能还涵盖了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宣传部等等部门,如果是这样,那就已经不属于合不合理的范围了。

二、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比率多少合理

普遍意义上,制造型企业管理人员占比比重,因其技术成分含比不同而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重是1:5; 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重是1:3。

三、无论合不合理,得看企业能否高成长期经营

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1. 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

经营者不单单看直接成本,还要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就是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一般来说,制造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

这几年制造业平均值约为41~42。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2. 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

这个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

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制造业平均值约为19,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3. 人事费的大小

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比如: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

制造业平均值约为17~18。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

以上三个数字是制造业经营者最为看重的数字。    

以上,一个企业的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让自己好好活着,让自己的员工能够在能力上有提升、收入上有提高,而不能让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害了企业,让更多的人走向失业。

欢迎关注@焱公子,十年500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

7

我觉得挺合理的,第一:人家祖辈打下的天下后辈享福很正常。第二:国企这种地方不适合有能力的人呆着,如果整天发牢骚只能说你自己没本事,有能力有本事的早离开了,少发点牢骚,多学习提高自身本领,有朝一日能昂首挺胸走出去,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两年前就在一家垄断性质的国企,每天最大的工作就是打扫卫生,没有晋升的希望,后来我与几个同事辞职了,现在在外面混的比在国企强多了,赚的钱是国企的好几倍,最主要的是我在省会买了房,眼界,思路开阔了很多,我不会再回到那个只有进入国企和政府机关才能生存的小城市了,我的子女将来的选择会多一些,起点也会相对更高。

8

存在即是合理,不过趁早离开的好。我公司原来是老国企二次创业新建的20万吨竹浆企业,正式员工600多劳务工300多人,其中生产车间300人不到,投产6年,每年亏损1-2.7亿。2014年12月国企改制,白菜价甩卖给上海的大型私营企业,正式员工全部接收,本公司人员减到正式工380劳务工60人,其中生产车间320人,其余人员分流到新建的分公司。私人老板又投资一个亿搞技改,2015-2018年,利润2000万,6000万,3.5亿,5亿。全公司就换了1老总1财务总监1原料部副总,中层和基层员工基本没变,可企业变了!

9

在企业工作,一般做事不开心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对企业不满的心理,以致对企业人员匹配产生疑问即最不喜欢这样的生产制造企业啦,干活的没几个,坐办公室的一大把等等。像这种生产线150人,办公室文员加管理层300人也只能在国企里才会出现,因为国企盈利都有国家支持,以维持传统企业的传承,若换成民营企业有可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在不知道整个组织架构如何设置的情况,从表面来看有点不合理。

对于制造型企业,销售和研发部门为大,生产为基础,其他职能部门多为服务和支撑部门。当然在整体人员配置的比例有差异,每个部门因职能不同定员依据也不同。

例如销售部们,主要根据当年业绩目标,和区域板块的设置,然后将业绩目标进行分解到各个区域板块,以此来确定部门编制人数。

生产部门我们一般根据企业性质不同而选择设备定员法、岗位定员法等来进行部门定员。设备定员法主要和设备开动台数、设备开动次数、设备看管定额、出勤率、废品率等相关,而岗位定员法主要以生产工作时间、工作班时间、个人需要及休息时间来定员。

对于职能部门主要以职责定员法等,这种方法就是按照既定的组织机构和职责范围,以及机构内部的业务分工和岗位职责来确定定员。当然也可根据员工服务对象的人数和定员的标准比例采用比例定员法,这种方法多使用到服务性的岗位,例如后勤。

因此,各部门人员设置是否合理,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和评估,确保岗位人数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这不仅要考虑人工成本,而且还考虑生产交期、业绩目标达成情况、回款时效等,否则因人员配置不合理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奋斗的小强2018专注于职场疑惑解答,欢迎大家关注。

10

这种现象在私营企业非常普遍,因为何在?

私营企业往往股东都会安插自己的亲戚或者信得过的人。所以私营企业管理层中七大姑八大姨分侄子外甥人满为患,问题在于这些人即不懂专业又有‘暗杆’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就叫‘胡了’。

一个朋友在一家民营上市公司,生产第一员工三百多人,而办公,市场策划,营销以及亲友‘管理团队’高达一千二百多人。其实这很正常,现在很多企业最关键问题是产品销售,产品营销最为重要的就是管理人员,包括人员培训,市场分析以及各种行政人事等等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大于生产人员属于普遍现象,尤其是一些科技类公司,生产已经高度自动化规模化了,一线工人越来越少,而且维修维护方面采用外包给专业公司,市场竞争太激烈,现代科技科技公司不是以前那种大量招收低学历农民工的从事规模制造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