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能驾驭很多比自己厉害的人?:按《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来看,刘邦是卷帙浩繁的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没有文化的开基帝王,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登上最高权
按《史记·高祖本纪》中的记载来看,刘邦是卷帙浩繁的中华历史上第一位没有文化的开基帝王,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的“流氓皇帝”。刘邦带领他那帮起自蓬蒿的兄弟们打天下,化腐朽为神奇,击灭暴秦,扫平群雄,首开“布衣将相之局”,也算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呢。
司马迁用他那枝如椽之笔在《史记》中把刘邦描写成一个一身痞气的“流氓皇帝” ,但他还是能够实事求是,在对刘邦贬责揶揄的同时,并没有忘记他的过人之处,那么,刘邦究竟有什么长处呢?
刘邦小时候也读过几天书,颇认得几个字,并非全文盲,但他绝非本本分分的念书人。他不喜务农,不事产业,整日价吊儿郎当,和一帮狐朋狗友厮混在一起,其父刘老太公为此曾多次唾骂他是个“无赖”。
刘邦成人后,秦始皇已经横扫六合、统一中国。刘邦通过考试当上了秦的泗水亭长,主抓乡里治安,也时常押送刑徒到咸阳骊山为秦始皇修陵, 算是秦朝最基层的“小公务员”吧 。这段时间,他和萧何、曹参等郡县小吏往来密切。他虽是一介酒色之徒,在私生活上有欠检点,但为人仗义,豪爽大度,待人宽厚,胸怀大志,这些性格特点使他能孚众望。
秦末,秦始皇修骊山大墓需要大批夫役,刘邦常受命押送刑徒到咸阳骊山服苦役。
某次,他押送一批刑徒赴关中,一路上,刑徒们纷纷逃亡。到丰邑西边的一处大湖边时,晚上歇息,刘邦多喝了几杯,他暗自思忖:“秦法严酷,刑徒们已逃去大半,即使到了也要被治罪,我还不如做个好人,干脆将大家都放了”。仗着酒劲就把刑徒们身上的绳子都割开,说:“你们都各自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逃走了”。有十几个刑徒很感动,表示愿意跟他走,刘邦连夜带着这十几条汉子从大泽里遁去。
他带着那十几个刑徒逃到了芒砀山区(今河南永城附近),落草为寇。
据说在逃亡的路上,刘邦曾拔剑将一条挡路的巨蛇一挥两断。早先,秦始皇听人说:“东南有王气”。于是他多次东巡,企图镇住这股五彩云气。刘邦斩白蛇的故事愈传愈神,甚至连彭城(今徐州)沛县一带的人都听说了,一批性格强悍的年青人听到传闻后,都愿意到芒砀山来跟从他。如此一来,刘邦利用迷信以及自己的为人在自己身边聚集了一大批人, 是彼时人们公认的英雄豪杰。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刘邦趁机带领大家走出芒砀山,回到沛县,在萧何、曹参等人的配合下,诛杀了沛县令,被众人推为“沛公”,宣布起义。
秦二世元年(前209),刘邦、萧何、曹参、樊哙、雍齿等人聚合沛县豪杰两、三千人,活动在今天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在转战中遇到了韩国旧贵族张良。在张良、陈平等人的运筹帷幄下,已近年近五十的刘邦由弱变强,也逐渐开始有了问鼎天下的志向。
刘邦这人确实有无赖气质,关键时刻能豁得出去,很有些“六亲不认”的泼皮本性,且其人颇有权谋,能服众。而且他度量宽宏,知人善任,所以能在身边聚拢一大批英才,且这些能力很强的人都心甘情愿的为他效命。这就是他能扫平群雄,击灭项羽,全取天下的关键所在。
刘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建汉称帝,不在其德,而在其能。
秦始皇之所以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主要是秦国经过数百年积累、发展,自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后又经过六代人不懈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刘邦不同。刘邦出身寒微,以一个文化不高的乡下人,仅用几年时间便再次统一天下。不仅他自己荣登九五之尊,而且追随他建功立业的一大批乡下佬都做了三公九卿。对于商、周、春秋、战国以来极度注重门第出身的门阀祖制来说 ,这不啻于是一个惊世骇俗的巨大变化。汉高祖刘邦起自草莽,在当时已经引起极大的轰动,人们不免议论纷纷,啧啧称奇,史家因此将他称作大圣,百姓将他视作真龙天子。刘邦开创的“汉初布衣将相之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变局。
据记载,西汉的开国功臣,除个别人外,大都出身寒微。唯独张良出身最为尊贵,他是韩国故相之子。 其次为张苍,秦国御史,叔孙通秦待诏博士。其他的人里,萧何是沛县吏掾(县衙书吏),曹参狱掾,任敖狱吏,周苛卒史,傅宽魏(项羽所封诸侯国)骑将,申屠嘉材官(秦役备役部队军官)。其他的陈平、陆贾、王陵、郦食其、郦商、夏侯婴等都是白徒(布衣平民)。樊哙是杀狗卖肉的。周勃则是专门替人承办丧事的。灌婴是布贩子。娄敬是赶车的。一代英才,皆出其中,这些人能文能武,都比刘邦有能耐,却追随刘邦执鞭坠蹬,东征西讨,出谋划策,一个个封侯赐爵,致身将相,此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也。
刘邦以草根身份,缺文少墨的“流氓”禀赋,能团结这么多人才一起打拼事业,在秦末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战胜强大的对手项羽,夺取天下,彻底打破了千百年来世卿世禄的定制,开创了几百年的王朝基业。他的权谋与能力可见一斑。
刘邦生性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他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从不固执己见。《史记》载,刘邦一向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择善而从之。譬如:他采纳郦食其的建议,攻取陈留,以此为基地,积蓄钱粮,招兵买马,徐图发展;他听从萧何举荐,筑坛拜韩信为帅;后来他听张良劝说,封兵强马壮、举足轻重的韩信为齐王;楚、汉鸿沟对峙、划界时,他听张良、陈平之劝,乘势追击大举东进的项羽。称帝后,他本欲定都洛阳,后听娄敬建议,改定都长安。这些能听正确意见,采取正确举措的优点,让刘邦脱胎换骨、 化茧为蝶、一步步走向胜利。
刘邦知人善任,能用人所长。西汉建立后,有一天刘邦和文武大臣们讨论自己战胜项羽的原因所在。大臣们各抒己见,刘邦都不满意,觉得没说到点上。最后他和盘托出自己的见解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即所以为吾擒也”。众人听罢,恍如梦醒,对其不凡见解心悦诚服。
即便雄才大略的韩信,对权谋老到的刘邦也无可奈何。刘邦曾同韩信发生过一场争辩,韩信认为刘邦只能将兵五千,他自己却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同时他又补充说:“陛下不能将兵,却能将臣 ”。意思是刘邦虽然不善将兵,却善驭将。韩信心里太明白了,他纵有万般之能,也逃不出刘邦的手掌心。
刘邦胸襟开阔,唯才录用,用人只看才能,不问出身,能做到人尽其才,所以天下英雄皆入其毃中,甘为其驱使,义无反顾地助其一统天下,加上后来他自己的进步,遂成为无敌于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时势造英雄。正是时势把一个泗水亭长铸造成了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大英雄,也开创了布衣将相之局的大汉天下。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
汉高祖刘邦举事之前,不过是沛县的一个小小亭长。
论职级,不过是管理“亭父”、“求盗”两名小卒的基层公务员,论家世,不过是有些闲钱和薄田的小地主家庭,何以能驱策沛县豪族出身的豪吏萧何、曹参、樊哙等人,何以能驱策韩国相门之后张良、韩国王室之后韩王信?刘邦凭什么驾驭这些出身和能力都不在他刘邦之下的能人奇士?
细考刘邦的人生经历,驱策萧何、曹参、樊哙等沛县豪吏看似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了萧何、曹参、樊哙等一众核心班底之后,再驱策张良、韩王信等贵族则变得比较顺理成章了。
刘邦初起时,已非沛县的泗水亭长,而是流亡于芒砀山间的山大王,且身上有着众多荒诞不经的“神迹”。
那一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高呼,而后,陈胜举事的消息传遍山东六国,六国百姓纷纷杀掉秦廷派到当地的行政长官,响应陈涉的举事。
在刘邦工作的沛县,沛县县令担心被杀,于是跟主吏椽萧何、狱椽曹参等商量,打算打起响应陈胜的旗帜,据沛县反秦廷。
萧何、曹参认为,沛县县令为秦廷服役多年,突然改弦更张,百姓未必会跟从。于是,二人建议沛县县令招募流亡在外的反秦人士回到沛县,有了反秦人士的辅助,百姓一定会认为,沛县县令是真心实意地造反,才能听命于沛县县令。
于是,沛县县令派刘邦的连襟兼好友樊哙去请刘邦,刘邦到达沛县城外,沛县县令已经返回,逮捕了萧何、曹参的家人,不准刘邦进城,刘邦使了一个计策,怂恿沛县百姓杀掉沛县县令,响应自己。
刘邦进城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推举新的话事人。
萧何、曹参等人基于三点原因不愿做话事人。
第一,他们的家人是刘邦救下来的,刘邦于他们有恩,且百姓也多支持反秦人士刘邦,他们应当推举刘邦;第二,他们和沛县县令一样,是沛县的大官,为虎作伥多年,恐怕沛县百姓不听他们的号令;第三,反秦乃亡族灭种的大事,成功了是为王为帝,失败了则是诛九族,如果不做话事人,就没那么显眼,若是失败了,或许还能逃过一劫。
另外,当时的刘邦已有百十来号骨干分子,如果其他人想要做话事人,这百十来号骨干分子会答应吗?萧何、曹参等人不是没头脑的愣头青,自然不想跟刘邦针尖对麦芒,而是顺水推舟,推刘邦做话事人了。
在大概决定了刘邦做话事人之后,他们又开始占卜,卜者表示,刘邦做话事人,最吉利。沛县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推波助澜,说以前就听说刘邦身上有诸多神迹,所以刘邦是做话事人的最佳人选。
其实,从《史记》的记载中,我们能够发现,当时在沛县,萧何、曹参本就跟刘邦交好,甚至可能名面上萧何、曹参的职级比刘邦高,但暗地里却都是管刘邦叫老大的主,所以萧何、曹参等人当然会推举刘邦做话事人。
但当时也有其他人想做话事人,如王陵。
王陵是沛县豪族,刘邦做亭长的时候,以“兄礼”事王陵,也就是说,刘邦曾管王陵叫老大。所以,对于刘邦被推举为话事人,王陵的心里疙疙瘩瘩的,所以王陵自己单干了,后来还曾拉起一支人数不少于四千人的队伍。
在与王陵甚至雍齿等人的竞争中,刘邦因反秦人士的特殊身份,因百余名核心骨干的武力支持,因萧何、曹参、樊哙等沛县固有豪吏的推举,因曾流传于沛县的诸多神迹,刘邦成了话事人,号沛公,举红旗,在短时间内组建了人数达三千人的反秦队伍。
而后,刘邦迅速地攻城略地,很快就占据了整个泗水郡,以丰邑为大本营。
就在刘邦的反秦事业顺利起步即将腾飞的时候,后院失火,留守于丰邑的雍齿叛变了。
刘邦回师丰邑,战败;转而攻占其他城池做大队伍,回师再战,又败。无计可施的刘邦只好求助于其他反秦武装,并在求助的路途上遇到张良,这时候的张良也聚集了百十来人的队伍,打算去投景驹。
虽然刘邦还没从雍齿手中夺回丰邑,但此时的刘邦应当已经拥有了万八千人的队伍,对比张良的百十来号人,刘邦的势力可谓非常大了。
对于当时的张良来说,去投靠一个素未谋面的景驹也是投,投靠到相谈甚欢还颇受尊重的刘邦麾下也是投,二选一中,张良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刘邦,并开始为刘邦造势,说刘邦天赋过人,是他所遇到过的所有人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太公兵法》的人。
显然,在反秦的路上,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过程,当时的张良虽有相门之后的名头,但论军事实力,不过是一只小虾米,而刘邦则是一条拥有长成为大鱼趋势的小鱼,所以自然而然地,刘邦成了君,张良成了臣。
一段时间后,刘邦又成了臣,项梁成了君,因为刘邦投靠了项梁。
也是在刘邦投靠了项梁之后,张良离开了刘邦。
张良为什么要离开刘邦呢?
明面上的说法是,张良乃韩国相门之后,致力于复韩,所以张良打算拥韩国的公子成为韩王,在项梁的支持下复韩。
实际上的原因应当是,张良觉得刘邦已不是独立武装,跟着刘邦干没什么前途,但又不能直接转投到项梁麾下,所以只好重新选择一个君主,张良为自己选择的君主便是有着韩国王室血统的公子成。
张良做梦也不会想到,在他张良离开刘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梁战死,刘邦由半独立武装再次变成独立武装,并在西进的路途上接连收罗了郦食其、灌婴、郦商等许多能人奇士,军队人数扩展到几万人的规模,而他张良借着公子成的名头,也依旧是只有千把人的武装,今天打下一座城明天又失去,只能不断地打游记。
面对刘邦的上升态势,张良再次跳槽回到刘邦麾下,直到刘邦在咸阳分封中被项羽打发到世人眼中的不毛之地。得知刘邦被“发配”到巴蜀做汉王后,张良再一次离开刘邦,回到韩王成身边。
这一次,张良又失算了。刘邦仅仅用了一年,就击败了项羽所封的三个秦王,还定关中,有了能和项羽掰手腕的能量,而张良所辅佐的韩王成则先被项羽降为侯后被项羽杀掉。
于是张良再次回到刘邦麾下。从此以后,张良始终都是刘邦的臣子。
从张良反复跳槽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能够驾驭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等当世人杰,主要还是因为刘邦本身本事过硬。
正所谓,“打铁还要自身硬”,如果刘邦像陈胜一样,是个只会喊口号的庸主,能镇住萧何、张良等人吗?萧何、张良等人还不得像武臣、魏咎一样,今天是陈胜的臣子,明天就自己称王了?也就是说,刘邦的驭人之术应当非常高明。
这从刘邦和郦食其的相遇中便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刘邦西进的途中,求贤若渴,郦食其主动来投,但刘邦却先给郦食其一个下马威,后在郦食其说出一番道理之后主动低头承认错误,奉郦食其为上宾,这种驭人之术屡试不爽,随何成功策反英布之后,刘邦也在英布面前做了同样的表演。
纵观刘邦的一生,我们能够总结出,刘邦是见人下菜碟的,对于张良这种急需得到他人认可的,就展现出自己对《太公兵法》的深刻理解;对于郦食其、英布这种一身锐气的,就先挫一挫他们的锐气;对于自己押送的徭役,刘邦就展现出自己的豁达、大度和为他们着想;对于王陵、雍齿这种不愿臣服自己的,就不断地打压,打压到他们服了为止……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史记·黥布列传》、《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主要由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刘邦对自己用的人都十分信任,从来不去猜忌。比如陈平,周勃说他人品有问题,盗嫂欺金。刘邦的做法不是猜忌,而是直接与陈平交流。最后陈平的理由说服了他,他对陈平的信任依旧。
韩信是他手下大将,一开始韩信过来,刘邦不重视,后来夏侯婴推荐,他就给韩信官做,也没有足够重视。直到萧何推荐,他才重视,才真正发现韩信的才能。拜韩信为大将军显然不是信任韩信,而是信任萧何。
他对自己的手下都不猜忌,包括曾经出卖出他的雍齿,虽然他恨的咬牙,但当雍齿纳入他的战斗序列,他并没有像李广一样,找个借口就杀掉曾经不让他进城的霸陵尉,依旧重用雍齿的才能。
刘邦很会听意见,他从来没有真正摆谱过,虽然看上去有点像摆谱。
郦食其去见他的时候,他坐在床边,让两个女人替他洗脚 。他看到郦食其来时,骂他为竖儒,态度十分无礼。这是摆谱了,但当他听到郦食其说的有道理,马上变成什么?
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他也骂陆贾,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结果陆贾听到后反骂他,你能马上治天下吗?结果刘邦马上变脸,不是生气而是惭愧,然后请求陆生帮他写治理天下的文章。此时的刘邦已经是皇帝了。
这等气度谁能做得到?
再比较韩信让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很气,因为自己被项羽打的像缩头乌龟。结果陈平,张良指点他,他马上就接纳改主意。
试问问,这种反应速度谁能做得到?
刘邦没有太多的架子,在外臣面前当然有架子,但在他信任的圈子中,他不会摆架子。比如张良来的时候,他可以一边吃饭一边问张良问题,没有当他是臣子。
再比如他可以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戚夫人去求周昌,把周昌贬出长安,去保护赵王如意。
他的老底中,周勃,夏侯婴,曹参都成了一时的名将,也就经过短短几年就成长了,不过有人想过没,为什么他没有将萧何培养成名将,而让他成为管理内政的人才呢?
这说明刘邦很清楚这些人的特点,知人而能用人,知道他们在哪个地方能发挥长处。
刘邦最大的优势就是让别人感觉到自己对别人很厚。
比如韩信这样认为: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史记·淮阴侯列传》
张良更是有这样的感觉。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这些都是对刘邦评价。
所以就算是你知道刘邦的方法,你也是无法复制的,因为很多是个人的魅力和处世,更多的是天生的。
毛主席曾经说过“刘邦是一个大政治家”,而政治家的首要能力就是将自己人搞的多多的,将敌人搞的少少的,这一点刘邦的确不简单,他在自己的生变笼络了一帮人,这帮人最后帮他打下江山。
刘邦为什么能笼络这么多人在身边呢?首先就是刘邦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张良一直是韩王的人,在留遇到刘邦之后,给刘邦讲解兵法,刘邦全部能听懂,且能听的进去,所以张良就次就跟着刘邦了。相比之下相遇就是刚愎自用,韩信曾经说过他在项羽帐下的情况,项羽是“言不听、计不从”,两者一对比,自然跟着刘邦的人就多些。
其次刘邦豁达,刘邦不喜欢读书人,曾经骑在周昌身上,和周昌开玩笑,然后问周昌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君主,周昌说他是和夏桀商纣一样的人。这在古代就是对帝王岛侮辱,但是刘邦哈哈大笑就走了,后面就没提过这方面的事。
刘邦还比较豪爽,跟着刘邦的都不担心刘邦不会给他们富贵,尤其是他从沛县带过来的那一批人。刘邦对跟着自己的人都是封赏比较多,韩信作为大将军,最后封齐王、卢馆也也被封王,张良是自择齐地三万户,还有带出来的那一批将军,都有封侯,这一点让那个跟着他的人知道刘邦不会亏待自己。
最主要的事刘邦能看人,知道哪些人这么用,是他将将的特殊能力,这一点在他对后世的安排可谓体现咋淋漓尽致。
刘邦不愧于一个大政治家的身份,他是中国历史在的重要节点的领导者。汉初的“三杰”都是大才,但是他们都愿意被刘邦带领,可见刘邦独特的魅力。
因为刘邦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天生擅长与人打交道,识人用人,具备合格领导者所需要具备的绝大多数要件。
首先,刘邦对人才很大方,放手任用,不加干涉,只要你有本事,我就任你发挥,要钱要官都给,非常大手笔。 最好的例子是韩信,萧何推荐了刘邦就给大将军之位,从无名小卒一跃而成为三军统帅,这气度也只有刘邦能有。 换位思考一下,你要是个人才,遇到个对你用人不疑的领导,要钱给钱要地位给地位,就算他脾气不好爱骂人,也愿意跟着他混。因为你追求的他都给你了呀。
其次是不贪功,不装大尾巴狼。萧何、曹参、张良都批评过刘邦,或是说出很伤领导面子的话。 比如韩信就说刘邦的统帅能力远不如自己,但就是能将将,也就是控制将军。 这话要是对项羽说,项羽分分钟会把你给砍了。
但刘邦就不会,他很实在甚至实际,他的目标就是夺取天下,其他的都可以舍弃,甚至老婆孩子亲爹亲娘,你要是能把事给我办了,你随便骂我都行。而且事办成了,要官要钱我都给你,没问题。
刘邦的最大优点在于自知之明,他从来都能清楚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只要自己搞不掂的事,统统放手让别人干,而不会瞎指挥,这一点让他节省了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
再次是仁德,我怀疑刘备就是学的这手。约法三章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刘邦对百姓仁爱秋毫无犯是出了名的,尽最大可能团结群众,体恤民力。 这一点哪怕是到了他一统天下即位天子了,也还是没变,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萧何主建宫殿,规模大了点还被他骂了。 项羽太残暴,所到之处几乎都要屠城,实在太失人心。 从这点上说,刘邦是很清楚人民群众力量的领导者,并因此胜利。
最后就是悟性,刘邦没受过教育不读书识字,但不是不懂文化,相反,刘邦是个天赋极高的人。 张良、韩信,萧何这些人在汇报工作建言献策的时候,都承认刘邦的天赋很高,很多事一点就透,而且马上会去行动,反应能力超群。 要知道,很多话,张良、韩信这种人在项羽面前是说不通的,他就是没gai到那个点你也没辙,但这在刘邦那从来都不是问题,人才们自然可以知无不言,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长才。
综上,刘邦其实是一个很棒的领导,能驾驭那么多厉害的人也不奇怪了。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确实刘邦手底下的能人个顶个的棒,什么兵仙韩信,什么十大谋士之首的张良,什么治国一级棒的萧何。
刘邦虽然也识文断字,能够带兵打仗,但在这些人面前,整个就是一文不能写字,武不能挥刀弄枪的存在。
咋说呢?刘邦这人他不怕你能耐大,最好是大到没边那种,使唤着还趁手,就怕你没能耐,不是人家手里那盆菜,懒得搭理你。
按照人家《大风歌》的说法:“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指点江山何值是一个霸气。
话说领导那是一门艺术,不是说你来了,一只手插裤兜,另一只手拿一根指挥棒:“去你干这个,去你干那个!”
你没干好,俺拿扣工资来要挟你服从,这种领导太低端,是个人就能干,整个虾兵蟹将还成。
如果往大了走,其结果就是手底下养不出独当一面的大将,全是些人蓄无害的小白兔。
对手吹口气的功夫就能给你掀趴下,还不拿正眼瞧你,整个就不上台面的存在。
所以说道根子上,一个好的领导指挥艺术的根本是服众,不是压迫。
所以刘邦想要干趴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手底下没几个能耐大的,早就被项羽挖坑埋了,连个土堆都不会留下来。
而这些个大能,还就是喜欢蹲在刘邦的手底下听用。
那么刘邦能把这帮骄兵悍将整理的服服帖帖的,自有他的本事,有哪些本事呢?咱接下来聊上一聊。
刘邦虽然布衣出生,没那种暴发户的感觉,人家从头至尾能听人劝。
咱举几个例子大家伙听上一听感觉一下。
当年刘邦遇到张良,那也是机缘巧合。
张良辛辛苦苦半辈子组织起大头兵攻城略地,想着给韩国的复立弄块地皮,结果他的谋略是没问题,但手下的兵可不行,打的那叫个费劲。
正好赶上刘邦带着自己从沛县出来的哥几个,瞅着这都是盟友,得咧,能帮一把是一把。
刘邦这就帮了韩王打下几块地皮。
后来这不韩王有了地皮了,也阔气了,就让张良带着人马跟着刘邦去咸阳这块瞅瞅,能帮就帮一把。所以开头张良和刘邦也就这点情义,没多少。
但这一路上发生的事,让张良对这个起于微末的领导有了全新的看法。
比方说,刘邦这都打进了咸阳。
咋说呢?当时刘邦就是一土包子,花花世界也没见过多少,就了这地方,他那眼可就看花了,就感觉他这人生目标已经达成了。
一股脑杵在那秦始皇那皇宫里边,就不愿意出来了。
把一帮子跟着他准备打天下的臣子给急坏了,谁说都听不进去。
结果樊哙请了张良去说,张良把这危害和局势一条一条的说给刘邦听,刘邦听了虽然直吧嗒嘴,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从那皇宫里边退了出来。
为了安定咸阳这块的秦人,颁布了不少的法令。
就这些个法令,让这些个老秦人对刘邦的感官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也为他从汉中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冲出来做了最好的准备。
听人劝吃饱饭吗?张良打心眼里就感觉刘邦是个打天下的正主,要不后边张良为毛要留下来帮着刘邦过鸿门宴这到坎呢?
纵观刘邦这辈子,听人劝吃饱饭的例子多了去了,这也就为他能够留下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地基。
刘邦这人也大方,不是那种扣扣索索的人。只要你有能耐,就会给你相应的平台,让你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你比方说韩信,其实说道根子上,最开始也就是个无名小卒而已。在项羽哪里得不到赏识,转投了刘邦,是萧何挖掘出来的。
刘邦开头也不信,但是萧何推荐的,见个面搞个面试瞅瞅,这一瞅下来,刘邦服了。
不就是个大将军吗?刘邦一家伙就把韩信从微末的小吏,提到大将军的位子上,而且自己为了这这事,沐浴更衣,很正式的。
韩信那不就得拿出大本事来对待刘邦吗?
后来项羽被韩信逼的撑不住了,许诺韩信很多好处,韩信压根就没搭理。
这就是刘邦知人善用的威力。
刘邦这人知错就能改,重来不装高大尚的存在。
话说刘邦他开头也是个人,不是啥圣人,干的错事不能说一箩筐,但一簸箕还是有的。
但在错误面前,不管是萧何,还是曹参,张良等等,都或多或少的挤兑过刘邦。
有那说的重了点,也伤了刘邦的面子。也没见刘邦咋样?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刘邦也认。
您要说这种事搁到项羽身上,还听呢,分分钟钟就让你滚出去了,严重点直接就剁了脑壳。
人比人气死人吗?
咱举个例子大家伙听一听。
周昌这人性格比较直,说话从来不带拐弯的。有一次他去皇宫里边见刘邦说点事。
结果这时间点上,刘邦是娱乐时间,他和戚夫人抱到了一块。
周昌他不知道啊,毕竟大白天的,也没想那么多,这就进去了,一推门,就瞅见了。
周昌一张老脸弄了大红脸,掉头就跑。
刘邦一瞅,撒丫子就去追。
得咧,皇帝和臣子搁皇宫里边这顿跑,到最后周昌被刘邦追上了,刘邦到也干脆直接骑到了周昌的脖子上:“你感觉俺是什么皇帝!”
周昌也不客气:“您就是夏桀一样的皇帝!”
这要是一般的皇帝,早就翻脸了,夏桀?那是夏朝有名的暴君。
刘邦仰着脖哈哈大笑:“啥事说吧!”
得嘞,君臣二人拍拍土,又开始说正事了,刚才就当是一出玩闹而已。
所以刘邦这人你说道根子上,他很务实。只要你心思没有啥歪主意,能把事办了,你可劲的骂我,没问题啊!当然你不能胡闹不是。
刘邦这人知道自己两把刷子,很多事掂量着自己搞不定,他绝对会放手让手下人去做。
不存在蹲在上边瞎指挥的事,你爱咋干咋干,只要能把事撸平了,这就成。
人家刘邦也不是个不知道学习的人,他小时候可没咋学习过。
能读书写字这都是后来用功补上去的,不然咋能做出《大风歌》这样庞博大气的诗词?
天赋很高的,咱都知道刘邦是武力值和一帮子高级将领有差距,但这帮子高级将领但凡不服气的,那个不都被刘邦给收拾的妥妥帖帖的。
没这份天赋,也就不会有相应的武力值,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定都洛阳,于洛阳南宫宴请功臣时,说了这番话。
言外之意,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主要靠的是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后勤、韩信的指挥,没有这三人,胜败尚未可知。
张良、萧何、韩信三人,都是人杰,论单方面能力,均远超刘邦。
刘邦能够驾驭这些能力出众的“人杰”,必然也有着超出常人的能力,也是张良等人所不具备的能力——给跟着他混的人以“盼头”。
秦朝末年,因为秦的苛政,在陈涉起兵之后,各地有志之士纷纷响应,其中就有张良。
据《史记》记载:
“後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张良不得不四处寻找靠山。
令张良倍感郁闷的是,不论他依附谁,都像一名“走卒”一样跟着混日子,张良给主公献的策略,人家对他爱答不理。没办法,张良只能不断地寻找新的靠山,直到遇见刘邦,刘邦对他言听计从,张良遂死心塌地地追随刘邦。
尽管,此时的刘邦仅仅数千人,在所有起事队伍中,根本就不起眼。
张良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是,除了刘邦,没有人能够为他充分发挥他“谋略”的平台。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刘邦能够驾驭张良,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良如此,刘邦手下的谋臣能将多亦如此,比如萧何、韩信、陈平、曹参等等。
萧何与曹参等人都是最早跟着刘邦起义的同乡,论地位和出身,二人并不比刘邦差。起义之初,他俩也是最先被推举为起义首领的人,可是因为他们瞻前顾后、畏手畏脚,最终这个位子让给了刘邦。
在起义之前,曹参是个狱卒,萧何仅仅是个文书。
陈涉吴广起义之后,萧何等人也想起义,从而浑水摸鱼分得一杯羹。
可是,起义要承担起义的后果,一旦失败,就是满门抄斩。在“利”与“死”之间,萧何等人想要即能得到起义的利益,又不想死,怎么办呢?只好选一个“替死鬼”,而这个人,就是刘邦。
刘邦果然不负他们所望,一路凯歌猛进,萧何等人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刘邦成了汉王之后,一点也没有亏待二人:任命萧何为丞相、曹参为贴身近臣。
可以说,只要能够为刘邦立功的人,都能获得相足够的好处!功劳越大,所获得的好处也就越多。
道理很简单,搁现在就是“多劳多得”。
可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放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末年,却很少有人能做到。
比如说刘邦的死对头项羽,他就做不到。
还是在洛阳南宫的那场酒宴上,刘邦与众大臣分析他之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时,还询问了项羽为何会失天下。刘邦的谋臣答道: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一句话概括就是:项羽太小家子气。
且不说他妒贤嫉能,那么多江东子弟跟着他卖命,图的是什么?不过是打了胜仗能获得封赏,抢了地盘能分良田数倾。大家跟着他是为了升官发财,他倒好,得到的好处都独吞,根本想不到手下。
据说,有一次大战过后,项羽的一个手下立了大功。
按理,项羽应该加官进爵封赏,官也封了,爵也进了,该封赏的时候项羽犹豫了。因为项羽看到“后勤部门”给这位手下刻的官印太过精美,有些舍不得,就在手里攥啊攥,直到把官印的棱角磨圆,也不肯撒手。
这样的项羽,怎能成得大事?
于是,有先见之明的手下,比如韩信,便纷纷弃他而去。
刘邦听了萧何的话,在得知韩信是“国士无双”之后,特选择良辰吉日、斋戒数日、设立祭坛、准备好祭祀的牲口,以非常隆重的仪式,拜韩信为大将。换做旁人,断然没有如此果敢用人的勇气,可是刘邦就敢这么做。
前一日,韩信还是个到处混饭的“无名小卒”,后一日,韩信就成了汉王的大将。未立寸功就获得如此封赏,而且,彼时的韩信还只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
因为刘邦能给手下以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才会为刘邦卖命。楚汉争霸期间,刘邦数次陷入绝境,这些人也没有背弃刘邦。
可见,刘邦对于笼络人心,的确有自己的一套。
不得不说,再厉害的人,都有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能够准确识别他们的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是刘邦的超凡之处。
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呢?很简单,给他们想要的,而且是加倍的给。
刘邦为什么能够驾驭这么多比自已历害的人?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分析有以下几种理由:
第一点刘邦身上有强烈的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先讲一则小故事,刘邦和张良在一同投奔景驹的路上相逢,两个人彼此交谈,一见如故,于是张良放弃投奔景驹的念头,转头投入了刘邦的阵营。张良作为汉朝三杰,也是满腹经伦,胸怀大志,当初在乱世投奔,也希望找一个好老板,以便展示自已的才华,但他与刘邦初次相遇就成为至交,你不得不承认,刘邦身上确实有迷人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吸引着甘愿投之门下,为之牺牲和奉献一切,张良就是贡献了自已所有才能,最后功成身退了。
刘邦年青时候喜欢游手好闲,被人惯以无赖之闲,但他以布衣之身提三尺之剑,取得天下建立大汉的祖业,他身上还是具备很多吸引的人格魅力,与人为善,心胸开阔,为人大度,行侠仗义,勇于承担责任等等优秀的品质,吸引更多人聚集他周围。
第二点刘邦善用人才,恩威并用,宽猛相济。
再讲一则小故事,季布和丁公都是项羽手下的将领,季布几次都把刘邦打败了,而丁公追击过刘邦但又最后放了他。刘邦做了皇帝后,把季布抓了起来,随后又把季布放了,并封他为郎中,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做天下需要这样忠臣来辅佐。丁公和季布是亲戚,他说季布给过刘邦难堪都做官了,我有恩于刘邦应该给我更好待遇,而他做梦没有想到是,刘邦把丁公抓起来并对大家说:丁公做项羽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失去了天下。刘邦把丁公杀了,并且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当丁公。
刘邦这一招绝对拍案叫绝,恩威并用,让人心生敬畏,死心塌地效忠汉朝。作为汉朝最大老板要管理好一个国家,要做出令出必行,指挥若定,必须保持一定的威严,没有令下属感到畏惧的威慑力,是难以尽职尽责的,仅靠一张慈相的面孔,美丽动听的言辞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唯有恩猛并用,宽猛相济才是上策,而刘邦掌握的恰到好处,没有打人没有骂人,就教育了朝中每一位大臣,难到你不敬佩!
第三点刘邦公正豁达,用人没有门户之见,没有门弟之分,正确建议虚心吸纳。
再来一则故事,娄敬是一介平民,他从山东赶来见刘邦,他分析了目前天下形势,建议刘邦定都关中,因为秦地固守险要,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也同意此建议,因为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攻守自如。刘邦采纳了建议,很快迁都关中长安。
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刘邦此人高超之处,一个皇帝听从一个老百姓的意见,这得有多大的胸襟。一个人想要干一番事业,是离不开朋友帮忙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还找来了汉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创立了大汉朝。一个人要想成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人总以为有本事,有见识,有阅历就能成功,其实不然,人的成功很大因素来自于人际关系。
第四点刘邦有高超的用人、驭人的领导能力。
大汉建立,在庆功宴会上,刘邦总结自已胜利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驰骋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做到了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取得胜利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一个范增可用,但对他还心生猜忌。
这一段话说得很精彩,也很坦荡,道出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高超用人、知人的领导才能,作为一个领导指挥全局,知人善任,人尽其用,各尽其职,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你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刘邦高超的用人之术,正是他杰出政治的表现。
总而言之,正是刘邦能够驾驭这么多历害的人,他才有足够能力建立了大汉王朝,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首先,刘邦善于团结部下,舍得放权,领导力十足。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他让每一位部下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一切安排都是有条不紊。
其次,刘邦用人不疑,信任属下,特别注重论功行赏。对于人才,刘邦给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信任,之所以能够得到张良、韩信等人的帮助,就是由于刘邦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同时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最实在的肯定。夺取天下以后,刘邦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
最后。刘邦不计前嫌,唯才是用。他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项羽的手下,后来又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律表示欢迎。如韩信、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
总之,刘邦能够轻而易举的驾驭这些厉害的人,那么足可以说明刘邦在某些方面更加的厉害。
简单来说,刘邦自己就是个厉害的人,他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用人。
汉六年,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他自己总结的就是会用人: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可刘邦到底怎么会用人?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杰为何甘为驱使?
由于影视剧等的影响,很容易让我们对刘邦产生误解,以为他是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正好碰上乱世才当了皇帝,事实并非如此,刘邦本人无论是文还是武,都是有足够水平的。
《史记·留侯世家》: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这是刘邦与张良的第一次见面,这时候刘邦遭遇部下雍齿的叛变,丢了丰县还夺不回来,刘邦想向景驹借兵收拾叛徒,他就在留城见到了张良。
很明显,此时的刘邦是一个失败者,连部下都管不好,人马也才几千,完全没有半点成大事的气象。可当张良跟他谈起苦学十余年的《太公兵法》时,刘邦是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还喜欢活学活用。
几次三番下来,张良给出的判断是“沛公殆天授也”,天生的,学不来啊。
刘邦的天赋的确是不错的,但他也不是全靠天赋,他年轻时候是受过系统教育的。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卢绾跟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人从小关系就很好,一起上学是很正常的。刘邦的四弟刘交曾跟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学习《诗经》,刘邦跟发小钻研《尚书》也在情理之中。
别看刘邦平时不事生产、好酒及色,经常跟狐朋酒友出去鬼混,从他年轻时跑到大梁跟张耳融洽相处几个月来看,他的学识风度都是完全够用的,也正是因此,他才能赢得张良的好感,将其收为己用。
而在武方面,刘邦有胆色,这从他发迹前的传奇故事——斩白蛇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别管他扯不扯,至少喝醉了的刘邦一刀砍死别人害怕的大蛇(一般的蛇估计常人并不会太害怕),这相当于缩略版的武松打虎,说不定施耐庵的灵感就是从这里来的呢。
此外,刘邦本人是指挥过很多战役的,经常吃败仗不假,可败给的都是同一人:项羽。这种级别的对手,整个天下也没几个人敢说稳赢,刘邦屡战屡败都算正常。
一旦对手不是项羽这个级别的,刘邦就成了战神了,剿灭异姓诸侯王的时候,灭韩信和彭越都是玩的阴招,因为正面刚不过,可灭臧荼、韩王信这些人都是亲征解决,刘邦也有足够的资本宣称自己是马上取天下。
会用人取得天下这点是刘邦自己总结出来的,说明他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会击败项羽,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承认没有这些人的帮助,自己是搞不过项羽的,这一点,他曾主动承认过。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
这是刘邦跟韩信的第一次见面,刘邦文韩信有什么能教自己的(面试官上线),韩信反问道,你觉得你跟项羽谁强?
这世界上最难的事有很多,承认自己比对手差恐怕是一个,尤其是在优秀的人身上。刘邦沉默了好久,才如实回答,这也展现了他的过人之处,不用假话迷惑自己,这一点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有个词叫恃才傲物,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比较高傲,就算是找老板,也只是四十五度低头,而不愿弯腰,对待这种人,需要打压消磨他的傲气,也需要重视满足他的虚荣。
刘邦是学过《尚书》的,他弟弟刘交学的是《诗经》,儒家那一套周礼什么的他肯定都知道,可《史记》中刘邦待人接物都有前后反差,开始是傲慢,后面就变成了礼遇。
比如初见郦食其时。郦食其是骄傲的,在求见刘邦之前,他观察过途经家乡的数十个将领,结论是全都是废物,到刘邦经过时,他托关系得到了刘邦的召见。
见面时,刘邦正在洗脚,这样的动作是很不礼貌的,郦食其也不生气,也作出了不礼貌的举动:长揖不拜,并刺激刘邦,问他是帮诸侯灭秦还是帮秦灭诸侯。
刘邦气得大骂郦食其是“竖儒”,又表示我当然是要灭秦,郦食其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既然要灭秦,你就不能对长者(郦食其比刘邦大)无礼!
刘邦于是整理了衣裳,用高规格的礼仪接待了郦食其,给郦食其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让郦食其自我感觉良好。
这就类似于某些商家先涨价再降价的行为一样,如果只看最近,很容易以为你得了实惠,其实往前看,其实你亏了,只不过买家亏的是钱,郦食其亏的是满足感。
这种方法刘邦用了很多次,比如接见英布的时候,他也是在洗脚,英布大怒,可回到住处一看,帐御饮食从官都跟刘邦一样,这是高规格待遇啊,英布转怒为喜。
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比如周昌,刘邦一手搂着戚夫人接见的他,周昌大怒,转身就走,刘邦一看不妙,这小子不按套路出牌,赶紧追了上去。如果刘邦不重视周昌的话,根本不会追上去。
很多事情,明明是刘邦自己想做的,却总会人觉得是为了别人而做,他本人也很强调这一点。
比如当亭长时押送徭役,一路上都有人逃跑,刘邦自己猜测,真到了目的地也就剩他一个人了,为了及时止损,他决定放了这些人,并说“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你们这一走,我也要跑了)
这个局面跟陈胜吴广面对的还要复杂,陈胜吴广想的是如何欺骗一帮顺民跟他们造反,用迷信就可以,而刘邦想的是如何让这帮桀骜不驯的人以为受到他的恩惠,所以他选择放人,还感慨了一句。
这样一来,大家就会以为中刘邦是为他们好,有些人直接就留在了刘邦身边,跟着他到山里混了。
又比如萧何举荐韩信之时,刘邦明明对萧何追回来的这个人起了兴趣,但他的说法是“吾为公以为将”。是看着萧何的面子上才任用韩信,而不是因为自己有兴趣。
对韩信也是一样的,到楚汉之争末期时,项羽派武涉劝韩信反叛、蒯通劝韩信自立,韩信都拒绝了,理由就是“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这一点是驭人之术的核心,只有好处当然是不行的,关键时刻得来点教训,韩信就经常被搞,军队指挥权被刘邦夺过多次,萧何也一样,刘邦在外征战时,萧何留守关中输送物资,刘邦没事派人来问情况,萧何立马把子侄送上前线,充当人质。
对韩信的敲打就更入人心了,韩信作为一介统帅,军队就是他的命根子,军队是他纵横天下的资本,可刘邦轻易就能夺取军队。
《史记·高祖本纪》:“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当韩信、张耳还以为刘邦被困在荥阳中出不来时,刘邦假扮使者进了军营,等到两人一觉醒来,军队换了主人!
这也是韩信在齐地没有造反的一个原因,天知道刘邦会不会突然出现在他的身边,再一次夺去他的指挥权,事实上,在垓下之战后,刘邦又一次这么做了,韩信毫无招架之力。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