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我就从爱民、治国、开疆和繁荣文化四个方面,对唐太宗的功业进行分述。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真爱民
天可汗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从这个称谓里,我们就可以读出李世民的爱民之情。
李世民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水”就是指老百姓、人民。
晋阳起兵之日,李世民就告诫部下,不要烧杀抢掠,不要伤害无辜。李渊命令李世民征讨河西地区的高德儒,他率领大队人马,所到之处,秋毫不犯,沿途的蔬菜、水果不用钱买不得食用,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拿下西河城后,除了把高德儒斩首示众外,所俘兵民全部释放,让他们回家从事旧有职业。同时还在西河城内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他常说“老百姓是立国之本”。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京畿地区发生蝗虫,唐太宗前去查看灾情,看见蝗虫,他顺手捉了一只放进自己的嘴里,并咒骂道:“老百姓靠庄稼养活生命,而你们却吃庄稼,我宁愿让你们吃我的内脏。 ”侍从看见急忙拦他说,蝗虫是污秽之物,吃下去会生病的。 唐太宗说:“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我不怕生病。 ”
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建议,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实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各族拥戴,万方来朝天可汗
唐太宗也征伐异荻,但在他包容开放的胸襟使得各民族在唐朝这个大帝国下,如鱼得水,自由自在,唐朝也因此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最辉煌的历史时期,因此唐太宗曾经被称为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
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廷作官的和来朝贡的少数民族首领几百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地放声大哭。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古来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
勤勉治国,创造贞观之盛世
李世民能够创造贞观盛世,是他超前的治国理念和勤于理政的必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优秀的帝王,李世民在识人和选人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选拔标准。他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朝廷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李世民用人观点主要有三点:一、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二、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三、科举取士,广纳人才;
唐朝开科取士
相较于以往的察举制或者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上较大的疏漏,科举这样的大范围的标准化考试更有利于直观的去感受选举人才的能力,李世民是一个看重能力的人,他认为科举选才比以往的选拔方式要合理的多。李世民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是在李世民看到科举人才进入朝堂有感而发,由此可见李世民对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是多么的看好。
他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2、“三镜”自勉, 虚心纳谏听箴言
说到李世民治国纳谏,从善如流,就不能不说他和魏微。李世民曾言“三镜”,“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就是魏徵。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资治通鉴》中有篇《李世民畏魏徵》的文章,记述了两人的一段佳话。
李世民与魏徵
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一个一个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个是服务皇权的臣子。皇帝却如此畏惧臣下,为什么?
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李世民知道这位诤臣是为自己好,为社稷计。正是因为李世民有这样海纳百川、从善纳谏的胸怀,才有了贞观之治。
3、锐意改革,皇权之下有民主
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隋,但是隋炀帝荒淫无道,对官员好的建议从不采纳,所以是隋炀帝一人专权,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也就没有发挥出来可谓是名存实亡。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这个英明的君王对三省六部制进行了完善。
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专为皇帝起草政令的。门下省是负责审议的,政令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当时情况。政令审查通过后就交尚书省去执行。三个省分工明确,权力相互制衡。这就有点像,美国的三权分立,可以防止一方专权。三省之间还能相互合作,集思广益。
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下辖二十四司分工各不同。吏部管干部,户部,户就管人管钱,礼部管外交和祭祀,刑部管司法,工部管屯田建设。六部属于尚书省,分工更细。遇到事情,就可以很快找到相对应的部去做,防止推诿扯皮。责任分的这么细,毫无一点重复,六部的官员也没法推卸责任。如果政令足够好,那就可以很快得到执行。
三省相互制约相互合作,六部分工明确,遇到问题能及时上达天听,上面也会颁布很好的政策,使得人民能安居乐业。所以说唐太宗时的三省六部制,被称为皇权下的民主。
重视文教,创文化鼎盛基业
唐诗的繁盛是需要一个温度舒适、阳光正好的美好环境孕育的。
李世民执政时期,唐诗虽然不及盛唐光辉灿烂,却也孕育出了不少著名诗人,比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还有我们熟悉的张若虚、陈子昂、寒山……
李世民本人也是诗歌圣手。他的诗分为两类:一是描绘其军旅生涯、征战历程,以示不忘创业的艰难,如《饮马长城窟行》、《经破薛举战地》、《还陕书怀》等;二是咏史述怀,鉴古识今,总结历史兴亡的教训,抒发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如《登三台言志》、《春日望海》、《帝京篇》等。这些作品风格雄健,豪迈开阔,充分体现了一代明君洞悉历史兴亡,关心民生疾苦,富于开拓进取精神的博大胸襟。
玄奘西域取经
李世民非常 重视引进外来文化,比如我们熟悉唐玄奘西域取经的故事,玄奘历经17年回到中国,并把在古印度得所见所闻记录在《大唐西域 记》里,唐朝的文化也相应的收到影响,比如乐舞、蔬菜等。这正是:: 李世民重视佛教文化的真实写照。
李世民驾崩后,得到的第一个谥号是“文”。后来,又先后增谥为“文武圣皇帝”等。
李世民个人的文化素养说不上很高,但他开创了李唐王朝文化艺术尤其是诗歌、书法、绘画臻于鼎盛状态的近三百年基业,影响遍及周边数国。一个“文”字的确道出了李世民平生的第一大贡献。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中,论在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方面的贡献,汉武、唐宗、宋祖,可成三足鼎立之势。倘若加上自身的文化修养这一条,宋祖就逊色得多,汉武、唐宗堪称双璧。李世民之所以能在促进文化艺术繁荣昌盛方面的双璧之一,跟他重视文教的思想和一系列文教建设举措及其自身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
开疆拓土,天下一统固汉疆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第2位皇帝,李世民对外采取“开疆扩土”的政策,不但征服了突厥,还征服了西北和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隋朝国土面积是467万平方公里,李世民开疆扩土,又将中国面积增加了770万平方公里,大唐总面积达到了1237万平方公里。李世民开疆扩土面积仅次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排名第2。
出击突厥
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的时候,北方一直密切关注隋朝政治发展的突厥,迅速采取行动趁机袭击晋阳,掠夺财物和人口。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给李渊父子带来了严重的军事威胁。为了能够在太原站稳脚跟,李渊、李世民父子,只能忍辱负重,积极主动联系突厥,并向始毕可汗称臣,年年朝贡,以确保自己北部疆域的安全无虞。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一个污点
公元626年的玄武门之变,直接影响了突厥的判断。为了确保大唐新君继续对突厥称臣纳贡,东突厥颉利可汗率兵20万直逼长安。为了稳定大局,李世民积极采取缓兵之计,被迫签订了著名的“渭水之盟”。
等李世民的政权得到巩固,军事实力、作战物资等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629年,李世民决心永绝突厥祸患。于是命李靖率李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大将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第二年三月,东突厥灭亡。后来,唐军积极西进,夺取了整个西域统治权,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