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福全是康熙哥哥,在打噶尔丹时,因为退缩,被康熙处罚。受到处罚时,福全只说了一句“我复何言”。他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福全剧照)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他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

虽说是次子,但由于皇长子年钮只存活了89天便夭折了,因此福全又是事实上的皇长子。

福全从小性格柔顺,对孝庄太后和顺治帝都颇有孝心,按说要立储君,他是最有资格的。可是当顺治帝问他长大有什么志向时,年幼的福全朗声答道,他愿做贤王。

比福全小1岁的玄烨(后来的康熙)则说,愿效法父皇。

顺治帝也和千万父母一样,在这种时候,总希望做儿子的能有远大的理想。因此两相比较,玄烨的回答则更得顺治帝欢心,反倒是福全让顺治帝觉得不甚有出息。

不过,不管是福全还是玄烨,都不是顺治帝的心头肉,自然也没有考虑过让他们做储君的事情。

本来,顺治帝最宠爱的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可是皇四子无福,仅活了几个月便夭折了。再加上董鄂妃的离世,这接二连三的打击,极大的损耗了顺治帝的健康。

不久后,顺治染上了天花。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有限,染上天花无疑是不治之症,只能靠病人自己挺过去。不幸的是,顺治一病不起。眼看就有离世的危险,所以立储君一事不得不提上议程。

这时的福全8岁,玄烨7岁,顺治帝想到自己也是年幼登基,因而受制于多尔衮的经历,便不寒而栗。便有意让年长的堂弟安亲王岳乐继承帝位。

但在孝庄太后和汤若望的建议下,再加上顺治帝想到玄烨有做帝王的大志,最终还是将才7岁的他立为了储君。

(顺治剧照)

天时地利人和,玄烨登基称帝,是为康熙,而清王朝将因他走上“康乾盛世”。

康熙亲政后,实现了福全想做贤王的愿望。

福全不仅被封为裕亲王,还得到参与议政的权力。

福全和康熙本就兄弟相亲,而年轻的康熙也急需要一个能忠心不二又有才干的人来辅佐自己。福全的忠心不二,和在政事上的决断,都让康熙颇感欣慰。

康熙在位时,社会并不太平,内有三藩之乱,又有郑氏集团在台湾反清,还有沙俄多次入侵黑龙江烧杀抢掠。

这都是威胁皇权的大事,康熙是在政治上很有远见,手段也很高明,这诸多棘手的事情交付给做事稳妥的福全去做,让他放心不少。因此福全既是康熙的好兄弟,也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倚重大臣。

康熙二十七年,准噶尔部的噶尔丹随着势力强大,暗中勾结沙俄在喀尔喀蒙古发动进攻。由于攻击太过突然,喀尔喀兵败而退,不得不向清廷求援。

噶尔丹却趁胜追击,一路南进,一直打到了距北京城不足千里的长城一带。

这可打到天子脚下了,康熙忍无可忍,亲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准备手刃噶尔丹。

然而,康熙才出塞外,便受了风寒,只得“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攻打噶尔丹的重任,则落在了福全的身上。

(噶尔丹剧照)

福全很有军事才能,他统兵3万在乌兰布通和噶尔丹发起了正面攻击。

噶尔丹“觅山林深堑,倚险结营”,且以驼城战术对阵。

清军几次以火炮攻击,都因对方有密林保护,又有沼泽阻挡,因此不但不能冲出缺口,自身反而死伤不少。

无奈之下,福全改变战术,趁夜让清军从左翼山腰偷袭,噶尔丹防备不及,被打得四散而逃。

噶尔丹见势不好,派使者向福全求和。

福全想到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休整军队,等后方军队来后,再围剿噶尔丹不迟,所以假意答应了他的请求。

谁知,噶尔丹却趁机带着残兵败将,连夜往西北处逃遁而去。

福全发现后,知道再追恐怕来不及了,再加上军中粮草所剩无几,于是便自作主张,率军班师回朝。

按说,福全虽然没有歼灭噶尔丹,但他还是在战役中表现不凡,康熙应该予以奖励。谁知,康熙非但不奖,反而将他削职罚俸,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康熙虽然回京,但他却在后方督战,一切统兵大计皆由他发号。

本来,福全打了胜仗,康熙颇为安慰。但当福全议和停战时,康熙对他的行为已经很不满意,认为他坐失战机。对他多有警告,要他小心防备。

结果福全还是没能引起警惕,让噶尔丹出逃。最让康熙不满的是,福全没有立刻追击,反而不经他同意便班师回朝。这无疑放虎归山,给清廷留下后患。

另外一点,福全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让康熙颇为忌惮。想到福全曾是最恰当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知道,他必须给福全一个警告。

因此,康熙不光革去了福全所有的职务,还罚俸三年。本来还要剥夺他的爵位,幸得孝庄太后求情,才保留了他的王爵,让他做了闲散王爷。

对于康熙的处罚,福全有苦难言,只能以一句“我复何言!”承受了这一切。

(胤褆剧照)

那么福全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原来,福全虽然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对统兵作战有最高指挥权。但他的副手,却是皇长子胤褆。

胤褆骑射了得,又是皇长子,康熙对他颇器重,让他随福全出征,自然希望他能立功。

胤褆何尝不明白康熙的良苦用心。但福全却唯恐胤褆在征战中有闪失,打起仗来疑虑颇多。这样两个人在作战策略上,往往意见相左,于是二人多有不睦之处。

再加上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国舅佟国纲在攻打噶尔丹时战死。

这让福全更是惶恐,所以本该围剿噶尔丹完成使命的他,只能先保住胤褆为重。

在这种情况下,福全只能见好就收,放任噶尔丹出逃。

所以,当康熙治罪时,他只能默默承受,一句也不能辩解了。

康熙三十三年,噶尔丹再次叛乱,康熙御驾亲征,福全也随军出征,将噶尔丹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噶尔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听说后,还特意去他府中探视病情。

谁知没捱过半年,福全便病逝了。康熙本在塞外出巡,听闻后赶回京城,亲自祭奠,悲痛到恸哭不能止,随后又以王爷规格厚葬。大约在那时候,康熙已经明白当年福全退缩,是为了保护自己儿子,所以心中更加感动,更加悲痛。为了舒缓相思之情,康熙还命画工画了一张他和福全早年在桐荫下玩耍的画像,挂于书房。

福全一生,对康熙一片忠心,真正做了贤王的本分,大概他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吧。

(参考史料:《清史稿》)

最佳贡献者
2

福全是顺治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康熙的哥哥。因顺治的长子夭折,福全实际上就是长子。生在帝王家,福全是幸运的,能够处理好君臣关系,最后安全落地,更属难得。

一、愿为贤王,参与朝政,孝顺太后

福全小时候,因为生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跟其他没有眼疾的兄弟相比,福全总觉得“自惭形秽”,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所以,他从不指望能够继承皇位。

福全七岁的时候,与六岁的玄烨一起给顺治问安。顺治问了一个大多数父亲都会问的问题,“你们将来有什么志向?”福全回答:“愿为贤王”。玄烨却回答:“愿意效法父皇”。顺治对两个小孩子的回答很意外,也没想到两年后竟然会一语成谶。

顺治十八年正月,顺治行将就木。临终前,顺治立了玄烨为帝。康熙六年,鳌拜专横跋扈。康熙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就立十四岁的福全为和硕裕亲王,并让他参与朝政,以削弱鳌拜的力量。

铲除鳌拜后,康熙正式君临天下,将所有的权力收归己有。福全也很识时务,为了避免侵犯皇权,主动让出权力,因此,康熙对他比较友爱。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特地在乾清宫宴请福全,以庆贺胜利。

福全同康熙一样,对祖母孝庄太后非常孝顺。比如,康熙二十二年,他和康熙一起陪同孝庄太后巡五台山,在事前勘察道路时,发现道路很险峻,他们为了孝庄安全着想,共同力劝孝庄返京。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太后去世,福全无比悲痛,哭得死去活来。康熙担心福全身体受影响,特地派皇长子和领侍卫内大臣送其回府。

二、征讨噶尔丹,因谨慎而坐失良机,被康熙责罚

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再度东进,对清朝进行军事挑衅,并威胁到京城安全。康熙兵分三路,征讨噶尔丹。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皇长子为副将,出古北口;任命常宁为安北大将军,统领右路军出喜峰口;康熙亲自带领中路军,统领全局。

出发前,康熙特地写了一首诗给福全,并为其举行盛大的送别仪式。诗云:

“万国勤怀保,三阶愿治平。寰中皆赤子,域外尽苍生。小蠢忘帡幪,天心解斗争。执迷思梗化,伐罪事专征。武略期无敌……烟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体,归奏慰予情。”

福全上书请求将大同绿营兵划规他旗下统领,凡军情谍报都应该送至前线。康熙批准了他的提议,调遣大同的精骑兵六百、步兵一千四百人随福全出征。福全出发后,康熙又命大臣阿密达、阿南达等人出塞,与福全会师。

到了阵前,福全先礼后兵,派中间人济隆胡土克图带着他的信和一百只羊、二十头牛,去拜会噶尔丹。他在信中声明:“我和你共同保护黄教,你追击喀尔喀蒙古,犯我疆域,皇上命我来与你商讨此事。你的使者说,你奉藏族领导的指示谈和,那么我们在什么地方会谈合适呢?”

噶尔丹不断派人到清军大营,一再申述自己“兰入汛界,索吾仇而已,弗秋毫犯”,表示愿意同清廷“讲信修好”。但他又多次索取土谢图汗,表示清朝如果允许,他马上退兵。福全拒绝其请求。

1690年7月底,双方剑拔弩张。福全指挥三路大军进驻乌兰布通城附近,在距离噶尔丹三十几里处安营扎寨。

噶尔丹数万骑兵“依林沮水”,摆出“骆驼阵”,将骆驼捆绑伏地,上面加上沙袋湿毡,士兵就躲在骆驼后面放箭。清军以炮火营为前锋,万炮齐发,声震天地,从下午一直延续到天黑。

噶尔丹的军队只擅长在马背上用冷兵器厮杀,他们从未见识过如此猛烈的炮火,一时阵脚大乱。清军步兵、骑兵趁机攻杀,左翼军又迂回包抄,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在混战中,噶尔丹趁着夜色逃跑,清军也损失惨重,连康熙的舅舅佟国纲也阵亡。

福全休整兵马后,准备再战。噶尔丹已经领教过清军炮火的厉害,知道不是福全的对手,就拒险闭门不出,同时,派济隆前来清军大营求和。

济隆一再保证噶尔丹不会犯边,实际上是缓兵之计,而福全也想借济隆求情的机会拖住噶尔丹,等待前来助阵的兵马。于是,福全便答应了求和,传令各军停止进攻。

康熙得知福全单独与噶尔丹和谈,非常生气,他责备福全停下进攻,让清军坐失良机。皇长子因听信谗言,也与福全有隔阂,他越过福全直接向康熙汇报军情。康熙担心将帅不和,继续留在福全军中容易滋生事端,于是将其召回京城。

福全受到责备后,立刻派人探听噶尔丹虚实。噶尔丹听说清军派人前来,马上装出一副虔心忏悔的样子,然后派人乞求恕罪。

就这样,噶尔丹的缓兵之计,成功骗取了福全的追击,最后顺利脱逃。福全只得班师回朝。

福全回京后,不断有大臣弹劾他,说他没有乘胜追击,导致噶尔丹问题没能彻底解决。由于弹劾的人太多了,康熙也顶不住压力,对福全略加惩处,罚俸一年,还撤去他三佐领。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再次追随康熙亲征噶尔丹。

三、兄弟情深,安度余年

平定噶尔丹后,福全开始安度余生,他平时结交文人士大夫,以琴棋书画为乐。

康熙为了表示与福全的兄弟之情,命宫中画师画了一副福全与自己同框的画,以寄托两人手足情深。1699年,康熙到南方游玩,二月出发,五月返京,数月不见福全,时常挂念,特地写了一首诗:

“花萼楼前别,已经春夏余。平明挂锦缆,日暮傍樵鱼。吴越当年景,江湖各自如。留心异事重,隔月信音疏——《候见裕亲王》”

康熙三十九年,福全患病,康熙不仅派御医诊治,而且多次上门探望。

还有一件事,更能看福全与康熙兄弟两的深厚感情。福全在临终前,向康熙提议,废掉太子,立胤禩为储君。这事换作其他人,唯恐避之,只有福全凭借与康熙的交情才敢说出来,可惜康熙没有采纳。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去世。当时康熙正在塞外,得知消息后马上回京,亲临其丧,痛哭不已,还辍朝数日,以志哀悼。

秋媚说:福全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小时候“愿为贤王”的志向。康熙盛赞其“秉性宪和,持身谦牧”,福全受之无愧。

3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皇帝第二子,康熙皇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兄长。清朝历史上的福全,能被后世熟悉的大抵也就只有三件事:一是幼年时,世祖问志,福全以“愿为贤王”对之;二是福全在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期间的战功卓著、贡献极大;三是福全对皇八子胤禩的明确站位和对其“心性好,不务矜夸,聪明能干,品行端正,宜为储君”的拥立态度。

除此之外,福全的特殊之处大抵就在于康熙皇帝对其特殊的恩宠和敬重。

康熙四十二年六月,51岁的福全病逝于府邸,康熙皇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和福全之间的深厚兄弟感情:

1、巡幸塞外的康熙皇帝接到福全病重的消息后,立即下旨:命诸皇子星夜先赴京师,随传谕朕即启行;诸大臣再三恳留,不允。

2、三临福全丧礼:福全薨逝后,康熙皇帝亲临府邸,“除缨,哭至柩前;奠毕,仍恸不已”;再临福全丧礼,康熙皇帝亲赐“厩马二匹、对马二匹、散马六匹、骆驼十只、及蟒缎银两”;三临福全丧礼,康熙皇帝奉仁宪皇太后同往,“恸哭俟王柩发”

3、首次亲临福全丧礼后,康熙皇帝便“不入乾清门,自苍震门入景仁宫,居景仁宫不理政事五日”

4、按照清朝祖制,亲王薨逝,“同旗之皇子,应行穿孝”;但康熙皇帝打破常规,命“同旗皇子、皇长子允禔、皇三子允祉、皇四子胤祯、皇五子允祺、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俱穿孝”。(注意上述几位皇子的特殊性,均为获封爵位的皇子)
除此之外,根据《清史稿·列传六·诸王五》的记载,康熙皇帝还曾经“尝命画工写御容与并坐桐阴,示同老意也”,清朝皇室兄弟之间能有如此感情,恐怕也只有雍正皇帝和怡亲王胤祥之间才能企及。

但康熙皇帝并非只有福全这一个兄弟,除去没能活到成年的兄弟外,还有恭亲王常宁和纯亲王隆禧两位兄弟。可这两位兄弟薨逝时,康熙皇帝又是如何做的呢?

福全薨逝前20天,康熙皇帝的弟弟——恭亲王常宁病逝,康熙皇帝“命诸皇子经理其丧,并谕诸皇子每日齐集丧次”,却连个谥号都没舍得给。
康熙十八年,20岁的隆禧病重,康熙皇帝虽然也“亲临探视,为召御医”;其病逝后,康熙皇帝虽然也深为痛悼,辍朝三日并给予了谥号,但较之福全的待遇明显远远不如。

同为皇室兄弟,康熙皇帝为何独独对福全如此敬重,用情至深?难道就因为福全是兄长,常宁、隆禧是弟弟?

归纳之后,大抵能够得出三个原因:

1、相较于常宁和隆禧,福全值得康熙皇帝如此对待

隆禧,年仅20岁便早早薨逝,并未给康熙皇权做出任何贡献,康熙皇帝对其的兄弟感情也仅存于哥哥对弟弟的疼惜和爱护。常宁,这个被雍正皇帝评价为“昔年受皇考友爱深恩,不知感激报效,因循懒惰,悠忽终身”的恭亲王,和康熙皇帝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甚至还曾对康熙皇权有过一定程度上的威胁。

康熙二十九年,福全和常宁同任大将军,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常宁“以击败噶尔丹不穷追,罢议政,罚王俸三年”;福全“以擅率师内徙,免夺爵,罢议政,罚俸三年,撤三佐领”

两位大将军虽均得惩治,而且惩治程度大抵相同,但实际上常宁是真该死,而福全则是替皇长子胤褆背了黑锅。当听到康熙皇帝曾经对随军出征的皇长子胤褆下达过“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的命令后,福全大为感动,一句“我复何言”,心甘情愿代皇长子胤褆领下罪过,维护了皇室颜面。仅此一点,常宁就远远不及,福全就值得康熙皇帝如此敬重。

2、于孝庄太皇太后、仁宪皇太后面前,福全和康熙皇帝更像一对亲兄弟

在《清史稿》和《清实录》的记载中,福全“扈太皇太后行”、“奉太皇太后先还”、“躬身侍奉、衣不解带”的记载,屡见不鲜。孝庄太后崩逝后,康熙皇帝更是对其有过“裕亲王自太皇太后违豫,与朕同处,殊劳苦”的积极评价。
也就是说,作为康熙皇帝的兄长,福全一直尽心尽责地履行着孝道,和康熙皇帝一样精心服侍孝庄太皇太后和仁宪皇太后。而常宁、隆禧则并无孝道表现的记载。如此过往,兄弟两人之间必定生出非凡感情。

3、福全的优良品质

除了对康熙皇权的绝对用户和巨大贡献,除了和康熙皇帝同行的至孝之举,福全还被《清史稿》给予了“畏远权势、礼接士大夫”的至高评价。

拥有康熙皇帝兄长的特殊身份;加上能够参与政事、长期征战沙场的巨大威信;再有康熙皇帝的如此敬重;福全绝对有资格嚣张跋扈。但其并未恃宠而骄,更未居功自傲,而是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尊维护康熙皇权的守护神;一个礼贤下士、畏远权势的有德之人。如此优良品质,能不得康熙皇帝敬重和爱护?

一句“愿为贤王”,让福全错失皇位;一句“我复何言”,让福全受到重惩;好在,康熙皇帝并非昏君;好在,康熙皇帝明白福全的贡献所在。辍朝五日、三临丧礼,福全应得康熙皇帝如此敬重!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六》、《清实录·圣祖实录》、《啸亭杂录》

4

康熙是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众所周知,他8岁就已登基,斗鳌拜,夺政权。14岁就开始亲政,开创了一代盛世。对于帝王来说,他们似乎从不在意手足情深。历史上为夺皇权对自己亲兄弟下手的事比比皆是,但相比之下,康熙帝对他的哥哥福全却照顾有加。那么,康熙的哥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康熙的二哥福全)

  • 1.“愿为贤王”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在古代会有人不想当皇帝吗?同样出身与皇族世家,福全也是顺治皇帝的儿子,也是皇帝的候选人之一,如果他有心去竞争的话也许他也将会是大清入关的第二位皇帝,可他似乎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清史稿》中就曾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裕宪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由此看来,成为一代贤王才是福全从小的志向。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避免卷入皇位争夺的漩涡,不争不抢,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智慧呢?只能说人各有志,“愿为贤王”也成为福全一生的追求。

  • 2.“左膀右臂”

福全于康熙六年正月被封为“裕亲王”,这也算是完成了他的心愿。他与康熙帝的关系也十分和睦。在康熙帝眼中,福全不仅仅是哥哥的身份,而是朋友、是心腹、更是帮助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友,是他的左膀右臂。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势力强盛,进扰内蒙古,这对大清政权已然造成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决定进行回击。他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对其进行讨伐。

(福全平定准噶尔场景图)

福全接受到命令后立即奔赴战场,在战场上,福全一切听从康熙帝的指挥,全力配合,浴血奋战。此时,对于康熙帝来说,福全就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

  • 3.“孝敬长辈”

福全不仅仅是一位贤王,他对待自己的长辈也是十分的孝顺,尤其是对自己的祖母。当祖母生病时,他就在身旁无微不至地照顾。在闲暇时光里,还会陪伴祖母外出游玩,对待老人十分有耐心,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帝全都看在了眼里,也更加深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

(福全孝敬祖母孝庄文皇后)

福全虽没有当帝王的雄心壮志,但是他这一生却如愿成为了一代贤王。这样不也是潇潇洒洒的吗?

5

福全,是顺治皇帝之子,康熙皇帝的异母兄长,康熙年间被封为裕亲王,后来又封为抚远大将军,后在征讨噶尔丹时,大败噶尔丹军,福全去世后,谥号为宪。

那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呢?

福全是顺治皇帝之子,在福全年龄还小的时候,顺治皇帝就曾问过福全有什么理想和志向,福全当时就说愿做一个贤王,可见福全本身就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和理想,他只愿做一个贤王就满足了。

到康熙皇帝在位时,封他的哥哥福全为裕亲王,并且让他参议政事,后来噶尔丹势力发现很快而反叛,康熙皇帝就任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兵古北口,而后康熙皇帝亲自指挥作战。

清兵在和噶尔丹作战时人先败而后胜,同时福全因为当时军中粮草不多,而噶尔丹又打了败仗,所以就没有请示康熙皇帝而自作主张退兵,康熙皇帝因此对福全的行为非常不满。

等康熙皇帝和福全先后回京后,康熙皇帝就责斥福全,福全也没有辩白而领罪。

当时很多大臣觉得福全应该罢去爵位,但康熙皇帝因为他有战功,所以就没有罢了他的爵位,而是罚俸三年,同时取消他参议政事的权利,不过后来康熙皇帝再次征讨噶尔丹时,他的哥哥福全也去了,并且这次清军又打败噶尔丹。

后来福全生病时,康熙则亲自去看福全,而当康熙在外时,则会让皇子们回京去看福全。可见福全在康熙心中还是有很高的分量的。

福全在他五十一岁的时候,因病去世,康熙皇帝回到京城亲自祭奠,出殡时又去了福全家中,同时康熙皇帝也非常难过。

福全之所以在康熙皇帝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因为福全和康熙都对他们的祖母非常孝顺,他们祖母生病时,他们则是一起尽心的照顾。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深厚。

福全去世后,康熙皇帝为了表达对福全的思念之心,就让画师为康熙和福全两人画一张并坐的画像。

所以福全虽然是顺治皇帝之子、康熙皇帝之兄长,但他却没有做皇帝的野心,同时福全也是一个对祖母孝顺之人,因此康熙皇帝对他很礼遇,在军事方面福全曾打败噶尔丹之军。福全虽然没有做皇帝的气魄和熊心,但却如他所想是一个贤王。

6

“千古一帝”康熙的父亲是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他一共有8个儿子,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老三,而爱新觉罗·福全是老二,他们还有个大哥叫爱新觉罗·牛钮,不过仅活了89天就早夭了。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康熙帝的二哥爱新觉罗·福全。

顺治帝有4位皇后,7位正妃以及9位庶妃,康熙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后,而福全的生母是宁悫妃董鄂氏,她一开始只是庶妃,在康熙帝时期才被尊封为了宁悫妃。

爱新觉罗·福全于顺治十年,也就是公元1653年出生,顺治帝1661年驾崩,那时他才8岁。

在福全还小的时候,顺治帝曾问过众位皇子的梦想。当时顺治帝正在考虑让谁接替自己的位置,福全告诉顺治,自己只想当一个贤王,而康熙帝则回答说,自己要效仿父皇。

也正是因为福全的回答,让顺治帝对他有些失望,所以在后期顺治都是在培养康熙帝,福全也与帝王之位失之交臂。

1667年,14岁的福全被康熙封为裕亲王,彻底的做了一个贤王;1690年,福全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此后便开始了征讨噶尔丹的生活,直到1698年噶尔丹之战结束。

在噶尔丹之战期间,福全多次犯下错误,不仅错误部署军队,而且还违抗康熙的指令,后来,福全被免去了爵位,也丢掉了议政权。

噶尔丹之战结束后没过几年,1703年,福全大病,于6月24日病故,享年51岁。

其实福全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没有帝王的野心,只愿做一个臣子。而且福全和康熙从小就是好兄弟,福全去世后,康熙还特地下令画一张两人的合影,表示思念之情。

7

福全,生于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顺治帝次子,康熙帝异母兄,庶妃董鄂氏即宁悫妃出。福全幼时,顺治帝问其志,他说:“愿为贤王。”

康熙即位后,于康熙六年正月封福全为裕亲王,命参与议政,在平三藩,两征准噶尔都建功立业,成为了亲王中最受康熙信任的一个。特别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授福全抚远大将军,命其帅兵征讨噶尔丹,皇长子胤禔、大国舅佟国纲等一众皇亲国戚都在军中效力,足见康熙对于福全的仪仗与信任。虽然福全大军于乌兰布通大败叛军噶尔丹,但因佟国纲的战死以及福全未能组织追击致使噶尔丹逃走,而被康熙罚俸降职,后又恢复官职,继续随康熙带兵出征。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福全病故,终年五十岁,谥宪。福全死后,康熙帝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帝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此图寄以衷肠,表示了对福全的思念之情。

福全的一生充分对应他对顺治的那句回答“愿为贤王”。福全一生忠心耿耿,与康熙保持了亲密的兄弟之情,却又时时刻刻遵循君臣之道,成为康熙最为信赖的人之一,也是最为理解康熙的人,特别是在乌兰布通一战后,虽然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确实是惨胜,福全充分理解了康熙的心思,扛下了所有责任,这一点也让康熙非常感动,虽然后续是康熙亲征,但实际的指挥权依然是掌握在福全手里。

康熙与福全堪称君臣兄弟的典范,也对康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于自己孩子们的要求就是也希望能像自己和福全一样,成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所以在教导太子如何治国的同时,还安排各位阿哥出来办差,监管六部,都是希望兄弟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太子,只可惜事以愿违,“九子夺地”让阿哥们的关系势如水火,这也是康熙所非常不希望看到的。

8

一个聪明的皇子,一个懂得明哲保身的王爷。

福全,顺治帝次子,康熙帝二哥,母为宁悫妃董鄂氏(此董鄂妃,非彼董鄂妃。这位董鄂妃并不受宠,跟另外一位董鄂妃,也就是孝献皇后相比,她就是一个等同于打入冷宫的妃子,如若福全是孝献皇后所生,他恐怕早就是储君了,日后也注定会成为皇帝)。



关于福全的事迹,史书记载的并不多,其所记载的事迹主要有三件事。

其一、“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福全小的时候,顺治曾问过福全,他长大后想要干嘛,这时其回答的不是什么做一个明君,而是做一个贤王。

其二、“太皇太后崩。既绎祭,谕曰:“裕亲王自太皇太后违豫,与朕同处,殊劳苦。”命皇长子及领侍卫大臣送王归第”。康熙二十七年,太皇太后驾崩,福全与康熙一起在其灵柩前守灵书。数日后,康熙下诏:“福全与我一起守灵数日,实在是太辛苦,我实在不忍”,于是康熙就命皇长子与一位大臣送他会王府。

其三、康熙二十九年,因准噶尔部太过嚣张,丝毫不将清廷放在眼里,因此忍无可忍的康熙决定用武力回击,用武力将他们征服。同年,康熙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又令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两人分道进击,共讨准噶尔部。征讨准噶尔部初期,在因准噶尔部的驼阵,清军出现严重伤亡的背景下,福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反败为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打得敌军狼狈逃窜,并成功攻进驼阵,大败厄鲁特军。大胜后,康熙对其很是满意,亲自下旨褒奖于他。



但是,此战过后,对于是否要对准噶尔部乘胜追击,福全与康熙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福全认为各路大军还没会合,据险逞凶的厄鲁特部已被击溃,暂时无威胁,再者穷寇莫追,自身的将士也十分劳累,因此这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先争得时间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等盛京大军来会师时再与噶尔丹决战,继而全歼残敌。可是 ,康熙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应该要乘胜追击,不要让噶尔丹有一丝的喘息之机,此时不打,这就等于给了噶尔丹再战的机会。

事实上,也的确如康熙所说,在福全决定休战之时,噶尔丹就率残兵急速的逃出关去。此后,福全见噶尔丹已远遁,而自家的粮草已经严重不足,支撑不了几天,所以他就在未请示康熙的情况下,擅自让军队回师。显然,福全这种擅自而为的作法,其结果就是让康熙很是不满,康熙得知他擅自回师之后,就决定要治他的罪。

之后,福全与康熙双双回京后,康熙在朝阳门,当着我的群臣的面,就指责福全不遵从命令,自行其事,还让皇长子胤禔出面作证。面对康熙的指责,福全没有做出任何的争辩,而是留着着泪说道:"我复何言!",将康熙给他的罪行全部认领。而后,王大臣们经过商议,一致认为应该要夺去他的爵位,但是康熙考虑到福全击败厄鲁特的功绩,并没有夺去他的爵位,而是改以罚俸三年,撤三佐领,取消议政权为惩罚



从以上三件事,我们大概就可以得知福全是一个怎样的人。其一、福全没啥权力欲。清史曾这样评价过福全,说:“畏远权势”,就是不喜,也畏惧权势。个人觉得这个评价很中肯,福全却是不喜权力,如若他喜欢权力,就不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说出,他要做贤王。

其二、福全很聪明,也很孝顺,却是有做贤王的资质。从第一次征讨噶尔丹的表现来看,福全的确很聪明,同时当第一次征讨噶尔丹后,康熙要治他的罪,给他加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福全明知道这是欲加之罪,但他却什么话也没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福全知道,这其实是康熙在敲打他,在有意无意的削弱他的影响力,如此他再什么也没说,而是甘愿认罪。从这些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福全确实算的上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大才。

此外,从孝庄去世后,福全不顾自己的身体,一直撑着给孝庄守灵,直到康熙亲自下旨才回府的表现来看,他也是一个孝顺的人。如此,试问一个孝顺,又很聪明的福全,他怎会不能做一个贤王呢?

总得来说,福全他是一位聪明的王爷,也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王爷,更是一位懂得明哲保身的王爷

9

康熙二哥福全,康熙皇帝玄烨的可靠臂膀,镶白旗人氏。一个甘愿做亲王的皇族子弟,他与康熙二人也算是演绎了一段皇族史上手足情深的佳话。

福全为董鄂妃之子,据《清史稿》记载:“裕宪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幼时,世祖问志,对:‘愿为贤王。’世祖异之。”什么意思呢?就是亲王夫权威顺治皇帝的二儿子,小的时候,顺治问福全与玄烨有什么志向,福全说愿意成为以为忠勇贤王,问到玄烨的时候,玄烨却有另一种志向。正史中并没有后续,后续应该是玄烨想做一名功盖千秋的明君。这两位皇子的答复,已成为了未来的真实写照。

康熙六年,福全被封为裕亲王、议政大臣,从此圆了福全的亲王梦想。福全很安分,对自己的皇帝弟弟充满了希望,自己也奋发努力的想要成为康熙的重要力量。福全成为亲王之后,对内安分守己,对外听从帝令。康熙二十九年,福全被拜为抚远大将军,带兵出征,平定准格尔。结果在期间出了一段小插曲。原本需要坚守的福全顾及到粮草与敌我势力悬殊,擅自撤退。康熙为此很是生气,责备了福全,罚俸三年,撤三佐领,还取消了议政权。

福全同样很敬重孝庄皇太后,孝庄也很疼爱福全。孝庄死后,福全痛哭流涕,肝肠寸断。福全与康熙关系也不一般。据说康熙病了,福全亲自前去侍奉,后来福全生病了,康熙也亲自前往,由此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康熙作为皇帝,对兄弟有手足情深,自然也会有提防。就比如,康熙分明知道福全的撤退是迫不得已,但还是种种的处罚了他,最重要的是取消了福全的议政权,这是康熙集权的充分证据。没有了对皇权的威胁,福全自然可以功成身退。不管怎么说,康熙对福全是很优待的,福全对康熙也是推心置腹,两人的兄弟情义缔造了一段皇族佳话。或许最后的康熙也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像福全那样,相互帮衬,但事与愿违,“九子夺嫡”仍旧没能避免!

10

福全,一听这个名字,乍一听以为是哪个客栈小二的名字,但是在前面加上爱新觉罗四个字,身份地位马上就不同了。

爱新觉罗·福全,顺治皇帝的次子,其母为庶妃董鄂氏,于康熙六年封裕亲王,入封镶白旗。

一、其志愿为贤王

顺治十七年(1660年),已经病入膏肓的顺治帝,自知命不久矣,不得不考虑即位之人,想来想去最合适的只有三位皇子,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其中最有能力的是皇三子玄烨。

顺治把年仅八岁的福全叫到身边,顺治问道:“将来你的志向是什么?”一般情况下,皇子肯定会说“将来要做一个好皇帝”,可是出乎顺治意料的是,福全没有丝毫犹豫便回答:“儿臣愿为贤王。”顺治感动不已,他仿佛在福全的身上看见了自己曾经的影子,遂随了福全之志,将玄烨作为即位之人。

二、错失战机,罪责全收

康熙二十七年,准葛尔部日渐强盛,其首领葛尔丹胸怀野心,勾结沙俄,妄图制造分裂,从大清分离出去,不久后便袭击了喀尔喀部。康熙二十九年,进功,攻内蒙古乌朱穆秦。

康熙决定镇压噶尔丹,命福全为抚远大将军,自古北口出击,又命常宁为安北大将军,自喜峰口出击,康熙亲自出塞督战。

葛尔丹部以“骆城”为掩护,致使清军损失惨重,福全为了扭转战局,命令左翼插入山腰,与右翼联合大败葛尔丹部。按理说,此时应该乘胜追击,但是福全错误的战略部署,致使错失战机。十月初,福全估计葛尔丹早已经出逃边境,最重要的是军中粮草不足,在未经过康熙的允许下,自行撤退,这使康熙十分愤怒。事后,康熙列出其之过时,福全没有争辩,流着泪说:“我复何言!”承认全部罪责,被免去爵位,还取消了议政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