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作为国之储君,他具有超凡的政治号召力。但由于封建王朝的权力结构,以及专制制度,太子从某种程度是对当权帝王威胁最大的人物,是帝王家庭的悲哀也是事实。就算太子没有提前登基的想法,他身边的政治势力就很难保证了。所以,封建帝王对太子都是作为防范重点,防范太子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限制他的权力或树立一个可以与之争锋的权力集团,帝王从中平衡,方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太子一旦稍有差池,将万劫不复。

这样中国历史上就充满了各种悲情太子,他们的垮台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那就是他们的父皇。如杨勇,李建成,李承乾、胤礽。这些太子都有一个英武非凡的父皇。但朱标是个例外朱元璋不但英雄而且霸道,死在他屠刀下的功臣名将无数,唯独对朱标偏爱有家。朱标柔软,反对他杀功臣,他都从未对朱标产生不满。具体原因有:

1、朱标才能卓著。朱标储君之位很早就确立了,一直跟朱元璋学习处理政务,加之有宋濂等名师辅导,政务军务能力是的到了朱元璋的认可的。

2、朱标的人品。朱标虽然反对朱元璋杀人,但他从未有过抢班夺权的想法,只想做一些事情,对待弟弟也是十分宽容。

3、朱元璋的经历。前面说过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帝王,他自幼失去亲人,对亲情十分渴望,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可想而知,朱标在感情上对朱元璋的重要性。

这样一位无野心,有能力,有人品的太子自然能够获得一个重亲情父皇的认可和信任。有了皇帝的信任,加之太子本身具有的影响力,朱标很容易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

最佳贡献者
2

自古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皇帝和皇太子之间是亲父子,血缘最近!按理说关系也应该最亲才对。但是,皇太子是明立的储君,是未来的合法皇帝,与皇帝之位只有一步之遥。皇太子取代皇帝,名正言顺!因此,皇太子又成为了皇帝最为忌惮的存在,甚至成为了皇帝的重点防范对象!这对畸形的父子,就这样维持着微妙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皇太子地位太过敏感,即便是亲儿子,历朝历代的很多皇帝,对皇太子也是不敢轻易放权的,即便是适当放权,如命皇太子“监国”,也会在其头上套上一个、甚至多个“紧箍咒”!中国历史上皇帝对皇太子严重不信任时有发生,废太子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似乎是一个例外,朱元璋一生不仅从来没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对皇太子朱标的高度放权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这或许和朱元璋对自己皇权的高度自信有关,但多少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对朱标这个儿子是非常信任的。



早在朱元璋尚未开元建国的吴元年,刚刚进位吴王的朱元璋便正是册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明王朝开元建国,同年朱标又被朱元璋正是册立为皇太子。可以说,在立朱标为继承人这个问题上,朱元璋丝毫没有纠结!虽然他的其他儿子、诸如明成祖朱棣同样优秀。朱元璋对朱标这个继承人也是赋予了厚望,自幼便选择名师为其授业,绝对堪称“精英教育”。同时,朱元璋还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亲自指点儿子“帝王之术”。朱标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心理、心态上也远比那些在父亲的不信任与阴影下长大的皇太子自信许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标对兄弟的态度,历朝历代的皇太子大部分对兄弟都是如同放贼一般、时刻保持警惕。但是,朱标对于一种兄弟却采取了“怀柔”的手段,无论哪个兄弟有过,朱标都尽力兜着、从中调和,从不落井下石。理理论上对朱标威胁最大的朱元璋嫡次子、秦愍王朱樉因为犯事被朱元璋召回南京,差点被幽禁。全靠朱标从中调和、在父亲面前尽力周旋,这才让朱樉得以回到封地西安、没有受到父亲的“严肃处理”。



洪武十年,朱元璋见朱标历练得差不多了,索性发了一道圣旨:“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什么意思?“以后你们有什么事直接向太子请示汇报,事后只会我老朱一声就行了”。纵观中国历史,敢于如此对皇太子放权的皇帝,真心没几个!换言之,自洪武十年起、至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他整整当了十五年的“见习皇帝”!而这期间,朱标的表现朱元璋总体上是非常满意的。可见,朱标的能力还是相当出众的,起码朱元璋是这么认为的!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敢于如此放权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朱标虽然手中握着近乎皇帝一般的权力,但是他对父亲与儿子、皇帝与储君之间的关系把控却是相当到位的。既没有急于抢班夺权,也没有像历朝历代很多皇太子一样“消极怠工”、为避免犯错便尽量少做事,熬死老爹就是胜利。不仅漂亮地养成了父亲朱元璋交给的工作,又让父亲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不产生任何疑心。能够稳坐二十五年皇太子、十五年“见习皇帝”之位而不使皇帝父亲生出一丝疑心、始终信任有加,这样的情商,恐怕远在朱元璋之上!



当然,朱元璋分封皇子、强制就藩的政策或许也帮了朱标的大忙。朱元璋把其他皇子全部支出了南京城,不少儿子还被送到了边疆地区,并且规定没有宣召藩王不准擅自进京。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即便哪个皇子惦记上了朱标的皇太子之位,想在皇帝老爹面前搞点什么幺蛾子也没有机会,兄弟之间想要相互联络、合伙搞事儿,难度也相当大!更重要的是,明初的藩王虽然手中有权、有兵,但却和清初掌权的皇子完全不同,清初的皇子掌权掌握的都是中央部门、位高权重!但是,明初的藩王影响力实际上只有自己封地那一小块,手里的兵多则数万、少则几千,完全无法对掌握中枢权力的朱标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就在这样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朱标有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手中最有实权的皇太子之一。只可惜,朱标没有当皇帝的命。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虽然后来被儿子追尊为了兴宗孝康皇帝,却又让弟弟朱棣截胡,降回了懿文太子……直到南明时期,才最终恢复了皇帝身份,却依然是个只有谥号、没有庙号的“缩水版”皇帝。

3

朱标不仅是权力最大的太子,还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长子,出生于龙凤元年(1355年),朱标出生那一年,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朱元璋得知长子出生的消息后万分高兴,攻下集庆城后,朱元璋曾兴奋的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长子的出生无疑给了朱元璋莫大的安慰和信心,他有志于一统天下扫清六合,而朱标的诞生自然令他信心倍增,由此也对这个长子报以了极大的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朱标非常争气,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朱元璋很关心朱标的教育问题,请了宋濂这样的大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等曾多次有过犯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是他们免受太祖责罚,因此在诸王之中威信很高。朱标礼贤下士,亲近贤人,虽不类父好武善战,但也是个有尧舜之风的贤德储君,因此深得文武百官的拥戴。

朱标的地位之稳固,可以从他监国的经历看出来。

龙凤十年(1364年)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的朱元璋,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储君之位虽已正,但朱元璋依然为朱标的将来打造了一个最强的辅政班底,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另外还有开国元勋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组成了历史上最强的东宫班底,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由此可见一斑。

在封建社会,太子监国并非常态。而朱标的监国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标与鄂国公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至洪武十年(1377年),太子妃常氏已经先后为朱标诞下长子朱英雄和次子朱允炆,这一年朱标才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正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并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就这样,年轻的皇太子朱标开始接受父皇的安排协助处理政务,虽然每每在理政过程中总因自己希望的“宽通平易之政”而与父皇多有意见不合,但在长期的监国生涯中依然为朱标未来御临天下处理政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巡视陕西归来,不幸染上疾病,虽经太医竭力施救,但依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不幸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号曰“懿文太子”。在长达十五年的监国时间里,朱标无负圣望,经常代帝巡边,也正是长期的协助处理朝务,才使本来体质就不好的朱标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这个在明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太子,赢得了身前身后名,他的死,也为明朝在不久的将来爆发的第一场王朝危机埋下了伏笔。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而且是具有实际处理政务权力的监国,首先,他有着非常豪华的东宫班底,人数众多的开国功臣兼领东宫属官这说明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其次,朱标监国期间,具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权力,也就是说,朝廷官员所奏之事,要先交与太子处分,最后才奏闻皇帝做最终决断,如此看来,朱标监国是实打实的监国,其手上的权力,确实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属于皇帝的实权。

4

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是九五至尊,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即便太子是皇帝选定的继承人,国家未来的主宰,但大部分的太子并没有什么实权,在前任皇帝在世时,太子的权力一般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然而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一个例外,尽管他一生没有做过皇帝,一直待在太子的位置上,但他的权力却十分庞大,比之他的儿子,真正的皇帝建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许多人甚至称朱标为权力最大的太子。那么,朱标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他又为何能在一代枭雄朱元璋的手中取得如此大的权力?

朱标的权力,体现在方方面面。除掉乱世当中的太子,光论大一统王朝中正统的太子,朱标的手中握有的权力的确是十分惊人的,放在其他朝代,这简直是不敢想象。其实,大部分朝代中的太子只是身份尊贵,但没有多少实际权力,比如唐朝太子李承乾,隋朝太子杨勇,他们的废立不过是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而他们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们既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又没有实权。

然而朱标不仅可以参与政务,还握有军权。朱标的生母是朱元璋最宠爱的马皇后,听闻马氏为自己诞下儿子以后,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朱元璋竟喜极而泣,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字道:“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明史》)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他请来宋濂等名儒作为帝师,教授朱标。朱元璋自称吴王以后,立即立朱标为世子,足以可见他对于朱标的殷切期望。在朱元璋称帝以后,朱标名正言顺的被立为太子。与其他害怕太子夺权的君王不同,朱元璋任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可以说,朱元璋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能臣良将们全部交给朱标,送入太子东宫。

朱标二十二岁以后,朱元璋命一切事务都由朱标决断。尽管朱元璋常常插手政务,但要知道这时候朱元璋本就是皇帝,朱标仅仅是太子,但他却能决断诸事,权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与其他面对父皇时需要唯唯诺诺的太子不同,朱标性格敦厚宽容,却敢于和朱元璋争吵,坚持己见。这一方面说明太子朱标性格坚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朱标的权力之大。

而朱元璋敢于放权给朱标,原因有三。其一,朱标是马皇后所生,又是朱元璋嫡长子,朱元璋对朱标格外疼爱,放权给他,是想历练他,培养国家的继承人。其二,朱标性格敦厚,处理事务尽皆妥当,没有逾越之举,深得朱元璋信任。其三,朱标仁义宽厚,常调解争端,替人求情,在诸王以及朝中大臣中威望极高,朱元璋即使不给他实权他的影响力也是在的。

所以,朱元璋这位枭雄,可以对功臣狠辣无情,斩尽杀绝,但他对朱标却充满父爱。朱元璋不介意朱标权大,他相信以朱标的品行不会造反,而提前给他权力,有利于权力的过渡和交接。只可惜天妒英才,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最终还是没有做成皇帝。

5

朱标是朱元璋第一个孩子,还是一个儿子,属于嫡长子。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28岁,古人结婚生子早,28岁生子的朱元璋绝对是晚育了,终于香火有继,既对得起祖宗,也承载了他太多的希望。

至于朱标为什么被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其实不难理解,不在乎三点原因:

一,朱元璋的全力栽培和宠爱偏爱。

1355年朱标出生,此时的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府,双方激战正酣。闻听长子出生的消息,朱元璋身为一军统帅,竟难以自持,喜极而泣,在当地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1360年,朱元璋请到明初大儒宋濂(也就是方孝孺师傅)为才几岁的长子朱标教授知识学问。1364年,朱元璋自立吴王,立刻封朱标为世子。1367年,朱元璋派才13岁的朱标回乡代他祭祖,临行前曾多次教育他:“孩子,你生于富贵,习于安乐,当多体察民间疾苦,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且要认真访求父老乡亲,以知我创业不容易”。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和期望。



二,身边诸多能臣重臣的辅佐。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洪武,并立刻加封朱标为皇太子,以朝中重臣能臣兼领东宫,以辅佐太子。封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为太子少傅,常玉春为太子少保,冯胜为右詹事,刘伯温为赞善大夫。一批功勋能臣皆入太子府,朝上大半精华尽入太子东宫。虽然经过李善长案和胡惟庸案,重臣凋零不少,但后期依然有大将军蓝玉全力支持。因为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常遇春长女是朱标原配,论辈分朱标该叫蓝玉舅舅,所以蓝玉是个坚定的太子党。后期朱标的过世,加上蓝玉自己的骄横,朱元璋才不能再容他。

三,朱标德才兼备,能力出众。

朱标从小就得到大儒宋濂的亲身教导,多年下来饱读诗书,德才兼备。朱标才二十岁左右,为了锻炼他处理政事的能力,朱元璋就令所有政事均交于太子先行处置,然后再奏禀朱元璋。并让朱标跟随左右一起上朝,日临群臣,听群臣奏事,以锻炼其国政能力。经过不断磨炼,朱标德才兼备,能力出众,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让朱元璋深感满意。

古来太子被废被杀并不少见,如汉武长子太子刘据、唐太宗太子李承乾。而朱标既能得到他的父皇朱元璋全力信任和栽培,又能得到重臣能臣辅佐,自身能力也十分出众,加上在诸藩王中威望甚高,被称为史上地位最稳、权力最大的皇储岂是浪得虚名,唯一能威胁他的对手只有他的身体。洪武二十五年,因感风寒,这位传奇的皇太子结束了他的一生。

6

朱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说朱标的权力最大,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朱元璋让几乎全部的朝廷大臣,都担任东宫的大臣。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上的皇帝,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东宫交通大臣。汉朝唐朝宋朝对这件事有比较重视,有严格的要求,清朝康熙帝的时候,本来皇八子胤禩是极好的皇位继承人选。但就因为大臣们鼎力推荐他,因此,康熙帝觉得胤禩交通大臣的嫌疑,对他一通臭骂,同时坚决不把皇位给他。

古代皇帝为什么害怕东宫交通大臣呢?因为东宫是潜力股,所有大臣都希望提早和东宫搞好关系,为将来谋一个好职位。这样一来,他们对“今上”就不会尽心尽力了。更严重的还有,一些大臣迫不及待想掌权,于是便常常怂恿东宫提前夺位,让“今上”当太上皇。玄武门政变中,长孙无忌等人为什么比李世民还积极?就是因为他们想提前走上高位。

朱元璋当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他竟然不怕,而把大臣都交给朱标。由此可见,朱元璋给了朱标多大的权力。

(朱标剧照)

其二,朱元璋要求大臣们有事情都向朱标汇报,不用向自己汇报。

古代皇帝提前培养东宫,也是经常有的事情。目的是要东宫提前熟悉政务,以备将来有很好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不过,皇帝对东宫的培养都是有讲究的。要么是自己外出巡游的时候,或者御驾亲征的时候,让东宫代为摄政。要么是自己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让东宫站在旁边,学习他是怎么处理的。

而且,皇帝这样做,也是有预防措施的,就比如皇帝出游了,东宫需要随时把情况向皇帝汇报。如果有些事情隐瞒了下来,被皇帝知道了,东宫是会受到惩罚的。

但是朱元璋却让大臣们直接向朱标汇报,不用考虑他。这是一种最高的信任,也体现了朱元璋给予朱标巨大的权力。

(朱元璋剧照)

其三,朱元璋的家庭事务,都交给朱标来解决。

当皇帝还在的时候,不管是朝中事务,还是家庭事务,一般都是由皇帝来决定,东宫太子是绝对没有发言权的。

有时候,甚至东宫已经成为皇帝了,只要他爹还活着,很多事情他也不敢做主。比如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宋孝宗了,但是宋孝宗的很多朝中大事,都必须得到宋高宗同意,才能实施。朝廷官员的任命,事先也要征求宋高宗的意见。事后,那些被任命的官员,也要先向宋高宗报到,向他表达感恩。

还有,乾隆皇帝把皇位禅让给嘉庆皇帝了,但朝中事情基本上还是乾隆在处理。有时候在朝堂上,乾隆笑的时候,嘉庆才敢笑。乾隆发愁的时候,嘉庆也必须做出发愁的样子。

但是朱元璋家里的事情不一样,很多都是朱标出面落实的。比如朱标的两个弟弟:朱樉和朱棡。他们经常荒唐行事,都是朱标把他们揪回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他们也很听朱标的话,对朱标很畏惧。

(蓝玉剧照)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就必须注意一个问题,朱元璋给予朱标这个大的权力,难道他不害怕朱标会提前夺了他的皇位吗?

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朱元璋肯定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朱元璋是一个很爱自己儿子的人,包括他重新恢复了藩王制度,就可以看出,他有多么爱他们的儿子们。实际上,藩王制度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制度,与中央集权是背道而驰的。而朱元璋本身是非常注重中央集权的人。他一边加强中央集权,一边又实施违背中央集权的藩王制度(以至于后来造成了靖难之役),由此也可看出,朱元璋有多么爱他的儿子们。

正因为朱元璋很爱他的儿子们,他才会给予朱标那么大的权力,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给朱标。

应该说,朱元璋是非常幸运的。朱标的性格柔和、仁爱,而且并不是太有野心,因此,自始至终,他并没有夺权的行为。而且,不久朱标就去世了。

不过,如果朱标不死,他对朱元璋也不是没有威胁。比如蓝玉这样的大臣,其实心是很野的。他本身是朱标的人,如果他因为不满朱元璋,在朱标面前反复撺掇,朱标心思活了,那样的话,朱元璋确实就危险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7

朱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嫡长子,为朱元璋最宠爱、最敬重的马皇后所生。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朱标便是世子。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第一年,朱标便被立为太子。他是朱元璋指定的,也是其心目中唯一的皇位继承人,但若要说朱标是权力最大的太子,可能并不准确。



一、朱标太子地位不可动摇

在大明之前的元朝,蒙古人对于皇位传承很混乱,多位皇帝都没有将皇位传给自己儿子。而朱元璋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最终一步步走到权利巅峰的励志典范。对于好不容易得到的皇权,自然不可能轻易让给别人。因此,朱元璋对于皇位传承一早就有了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嫡长制”。并且朱元璋给朱标配置的老师堪称顶配。文以宋濂为首,武以常遇春等开国功臣为首,可以说是倾尽了当时大明朝最强的教学阵容。相比较之下,其余包括朱棣在内的皇子显然天差地别,重视程度之悬殊令人咋舌。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朱元璋对于朱标的肯定以及宠爱。其余皇子对于皇位归属也心知肚明,即便有想法也绝不敢表露出丝毫。



二、朱标太子性格与朱元璋完全不同

朱元璋对于朱标太子的重视和培养是毋庸置疑的,也从未想过将皇位传给别人。朱元璋也愿意放权给他,他曾多次让朱标太子监国,并且将许多国家政事交给朱标处理。朱标太子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但朱标太子的性格与朱元璋的霸道不同,他温文儒雅,仁厚待人,对于兄弟姐妹也是很和善。这种性格上的特质注定了他的治国方针与朱元璋不同,在处理一些国事政务上与朱元璋会有截然不同的方式。太子毕竟只是储君,在真正涉及到国家重要核心大事上时,还是会以皇帝朱元璋的意见为准。所以说,朱标太子的权力虽然很大,但仅限于一些普通的政务,重要的政务还是由朱元璋说了算。



朱标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其势力及权力在整个明朝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但朱标太子只不过是朱元璋培养的继承人,真正的核心权力依旧掌控在朱元璋手上

我是月关略萌,专注历史领域。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关注我,感谢大家阅读。

8

朱标是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这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他还是史上地位最稳固的太子。

这一切的根源其实就在于朱元璋对朱标这个儿子的喜爱和信任,以及朱标本人优秀的品性和处事的稳重。

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太子几乎都很难和朱标媲美,唯一一个还能和朱标一较高低的太子应该是李承乾。

朱标和李承乾的成长经历其实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也拥有一个相似的结局,那就是都没有当上皇帝。

李承乾也曾拥有极大的权力,至少在李渊去世之后的那段时间,李承乾是拥有一定实权的太子。

不过,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却远不如朱标那样稳固。

这也怪李承乾自己太不争气,不然李泰也没机会和他争,当时年幼的李治更没有几乎坐收渔翁之利。

李承乾从一出生开始就被赋予了厚望,这从他名字中的“承乾”二字也看得出一二,即承乾坤之重。

朱标实际上也是这样,他生于1355年10月,而此时却恰逢郭天叙和张天祐二人不慎阵亡。

郭天叙是谁?那是郭子兴的儿子。

郭子兴死了之后,朱元璋接手了他的势力,但是郭天叙并不甘心,一直想着把权力从朱元璋手上抢过来。

老朱一来碍于郭子兴的情面,二来生怕让底下将士心生兔死狐悲之感,所以不好对郭天叙下手。

所以郭天叙的死,其实对于老朱来说那就是一个好消息,他从此之后就能够完完全全地继承郭子兴的家当了。

从此之后,他就是这个集团的唯一!

这个时候他又听说朱标出生了,这对他而言无疑是喜上加喜,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于是,他高兴之下大手一挥给儿子取名为“标”。

所谓“标”者,其实是旗帜的意思,旗帜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旗帜上写个“朱”那就说明是他老朱当老板。

从这一点,多少也能够看得出来朱元璋对于朱标的出生有多开心了。

所以,朱标自幼就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也从朱标小时候开始就一直在用最好的资源培养他。

而且朱标还是嫡长子,所以朱元璋自从称王的那一天开始就把朱标立为了世子,后来当了皇帝之后又毫不犹豫地立他为太子。

朱标身为一个太子,如果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嫡长子,又或者深得老朱喜爱的话,他能不能继续当太子呢?

能,但是不会那么稳固,至少朝廷之上的臣僚不会那么一致地支持他。

朱标之所以能够成为最有权力并且最稳固的太子,其实关键在于他的能力,嫡长子身份和老朱喜爱只是锦上添花。

朱标13岁那一年,朱元璋曾经让他独自带队返回濠州祭祖,其实说白了就是借祭祖之事锻炼他。

他也的确没有辜负老朱的期望,不仅将祭祖之事安排得妥妥当当,还做了一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

朱标在途径太平的时候,特意停下来跑去拜访了陈迪一家。

他为什么要拜访陈迪呢?因为他当年就是在陈迪家出生的,这对他而言算是一段恩情或者说香火情。

他客客气气地拜访完了陈迪一家之后,又赏赐了陈家白金50两。

这么做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好处呢?

一来是可以告诉世人,他朱标是一个仁厚并且懂得感恩的人,这一点最受士人喜欢了。

二来是可以趁机笼络人心,笼络的不仅是陈家人之心,还有那些处于观望状态的人的心。

一个13岁的少年,独行在外,他能够做到这一步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哪怕是背后有高人在指点,也完全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判断,因为他小小年纪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而到了1377年,也就是朱标22岁的时候,此时他虽然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培养,可光有理论够吗?

显然不够。

为了让朱标能够将用实践来验证理论,让他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更优秀的皇帝,老朱直接下诏让他学习处理政事。

怎么学习?

凡是朝廷官员上奏之事,先交给朱标处理,让他拟出解决方案之后再上呈给老朱,由老朱做最终决断。

在这段“实习”过程中,朱标的表现很优秀,让老朱和朝臣都很满意,所以老朱又特意为他开设詹事院。

朱标当了24年的太子,始终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地位,甚至几乎没有一个人想过让人取代他。

这一点,倘若朱标没有能力的话,又怎么可能办得到?至少朝廷上不会几乎没有反对他的声音。

这24年时间里,朱标也有了一批拥趸,在他们的支持之下,他的弟弟们无人敢与之争锋。

所以,将朱标称为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并不为过,至少除了稍差一点的李承乾之外,无人能够做到他这一步。

9

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是未来的皇帝,太子本身的权势十分大,如果皇帝再舍得放权,那么太子就是皇帝之下的第一权臣。朱元璋对嫡长子朱标十分重视,可以说是大权尽放,普通政务只要太子朱标签署了,老朱都是照准。太子虽然是储君,跟皇帝是父子关系,但由于权力太大,威胁到皇权,因此皇帝也猜忌太子,废立太子,诛杀太子的事不绝于史。老朱对太子朱标十分放心,只有恨铁不成钢之意,从无猜忌或者废除之想。

1355年九月,朱标出生,当时老朱正在攻打应天府,闻长子出生,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1360年,老朱请名儒宋濂给朱标当老师,传授经典文化;1364年,老朱受小明王册封为吴王,同时册封朱标为世子。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标被立为太子,入主东宫,并配备了豪华的文武辅助。

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基本上朝中的高职重臣均是东宫的幕僚,朱标的太子府跟朝廷相类似。1377年,22岁的朱标开始监国,老朱下诏: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老朱外出征战,则太子朱标镇国;老朱临朝理政,则太子朱标必在左右;老朱处理政务,杀伐果决,必然会给朱标讲原因,说帝术,以期朱标将来的成就高于老朱。

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位好父亲,他把他自己的所有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朱标,权力也是给得最大,可以说朱标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胡唯庸案牵连到了宋濂,在朱标的力保之下,方才虎口脱身。秦王朱樉多有过失,在朱标的力劝下,才没有被老朱责罚。朱元璋称帝后,朱标为太子,一直到他去世,朱标帮助朱元璋处理朝政,将自己治国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围内付诸了实践。

朱元璋杀伐过烈,一大部分原因就是他深知太子朱标仁弱,骄兵悍将和淮西勋贵是朱标处理不了的,老朱要将这些带刺的勋贵替朱标拔除。老朱认为,恶人他来当,好人朱标来当,威由老朱立,恩由朱标给,如此方可保证朱标当仁君。可惜朱标仁弱过度,在父亲强大的压力下,在政见不合之下,他精神压力过大而薨。朱标死后谥"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为孝康皇帝。

10

史不想瞒今天来跟大家说说朱标能不能称得上是历史上权势最大的太子?老子是皇帝,儿子是皇帝,兄弟还是皇帝,唯独自己不是皇帝。请问此人是谁,没错,就是明朝第一任太子朱标同志是也。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朱标的确是权势最大的太子啊,上下几百年,找不出这等的关系户了吧。按照常人的观点,最苦命的要算是朱标了,本来第一继承人是他,本来他就能成为明成祖的,可惜最后不是他,甚至到了今天,他也没有他父亲,兄弟,儿子那么出名,不熟悉历史的人,会问朱标是哪个?如再读一遍史,仔细思考一下朱标的处境,他可能宁愿死。



一个从生下来就被父亲极度期望的太子,朱标是朱元璋攻打集庆的时候马皇后生的,如果说朱元璋此生谁都不服谁都不爱,那唯一所爱的就是马皇后了,朱元璋年幼时,家中的亲人几乎饿死死绝,家是他除了天下之外的另一个追求,而在20多岁的时候,马氏嫁给了他,给他这个穷小子洗衣做饭,给了他活下去的希望,所以,对于马氏所处的朱标,那是极端的疼爱。



从小就给予朱标最好的教育,聘请宋濂做他的启蒙导师,将自己的开国大臣辅佐太子学习,听他的求情,而他的兄弟朱棣,从小父亲就不管,扔到战场上去受尽颠沛之苦,长大了就是个痞子流氓。朱标同志在这种环境下,温润儒雅,宅心仁厚,知书达理,善于做和事佬,亲爱兄弟姊妹,可是历朝历代就不需要这样的人做皇帝,因为做了也死的快,因为它的兄弟比他心狠手辣的多。实际上除了他性格不适合继承大统之外,他更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活在父亲阴影下的绝望之人,朱标不适合做皇帝,他适合做一个普通人,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



史不想瞒觉得我们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情去想一想他的处境,他有一个非常强悍的老爸,他老爸从一个乞丐到打下了整个江山,他老爸对他寄予厚望,如果做的不好,这个暴脾气的老爸会失望会打人会不分青红皂白给你难堪,你连半句反驳都没有。史书也稍微有些记载,朱标偶尔会和父亲争吵,但是每次都会被父亲斥责,多年来父亲营造的压抑和恐惧的气氛,已经让这个长子不堪重负,就差一点精神崩溃。终于在一次外出巡查回来后,由于身体劳累,感染风寒,不幸逝世,所幸解脱。所以哪有什么权势最大,只有无奈的出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