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看清朝剧,经常会出来一个词,叫八旗。清朝初年,就是吹八旗多么厉害。到了晚清,就说八旗子弟多么腐败。清朝落后,责任就在八旗子弟身上。

这其中的东西,脑洞老师就不讲了。今天主要讲一下这个八旗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要追溯到努尔哈赤这个人。

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也就是现在辽宁省抚顺市的某个疙瘩地方。家里是满族的一个酋长。后来他的外祖父叛乱,就被明朝的万历皇帝派名将李成梁一锅端了。

努尔哈赤也被抓住了,但奇怪的是被李成梁的老婆给放了。理由是努尔哈赤仪表不凡。这里面的故事着实让脑洞老师想了很久。

努尔哈赤的一家算是被族灭了。接下来的故事比较老套,什么努尔哈赤靠祖下传下来的13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的女真各部并最终建立后金。

好了,该说说旗的事情了。

其实,这个旗跟打猎有关系。

满清人的主要社会活动就是打猎。一到打猎的时候,各族各寨出兵。怎么统一指挥呢?当时就有一个方法,就是十个人一组,从中选一个人当统领发一支箭。这个跟突厥的习俗有关。突厥以前分十部落,每个部落由可汗发一根金箭矢,设为十箭设。到时组织活动,比如到中原打个劫什么的,就拿着箭来调兵。

满清人的这个十人一组一人为首可以称为十人长。满清人称为牛禄额真。牛录是满语箭的意思,额真就是老大的意思。

一开始,努尔哈赤的手下也就是牛录额真这个级别。翻看一下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记录。比如万历十三年二月,努尔哈赤带着披甲兵二十五个,士卒五十个攻打哲陈部的界凡城。四月,带着绵甲兵五十、铁甲兵三十又去征哲陈部。

可见,一开始就是小本买卖,很容易一下把本钱打光了。但努尔哈赤这个人确实有点军事才能,没事喜欢读《三国演义》。他知道自己本钱少,所以从来不分兵。是谓:“但管他几十路来,我就是一路去。”

到了后面,努尔哈赤发大了。兵马多了起来,努尔哈赤把手下的牛录额真进行扩编,一个人可以管三百人。又在上面增加旗的编制,根据颜色不用建了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

这是1601年的时候。所以,一开始只有四旗。又过了十三年,到了1614年。再次扩编,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时努尔哈赤有多少人呢?

当时的编制是这样的,三百人为一个牛录,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这个固山就是旗的意思。可见,一旗是7500人。八旗是六万人。

最后来点小知识。

1.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这三旗是没有旗主的,归皇帝亲自统率。

2.旗中不单只有满人,后面又加入蒙古人,汉人。所以旗内分为三部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3.下五旗的人是可以换户口进入上一旗的。比如皇后如果出身下五旗,就有可能换到上三旗里去。像慈禧本来是镶蓝旗,最后提拔到镶黄旗。这种情况称为抬旗。

4.一些有名的旗人:老舍先生是正红旗,和珅也是正红旗。曹雪芹是正白旗,侯宝林是镶蓝旗。金庸,王朔祖上都是旗人。

5.八旗在京城驻地比较固定,如下图,据说是按照五行相克原理,因为动物们都不许成精 ,所以就不介绍这个原理了。

下面再给大家聊聊,清朝灭亡之后,八旗的大佬,也就是王爷们去了哪里。


1.礼亲王

这是铁帽子王的第一位,第一代礼亲王叫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军功很大,声望也很高,正因为这样,天天被皇太极打压,没事拎过去骂两句。当然,骂归骂,铁帽子王还是有的。

他的礼亲王传到清末时已经是十二世,继承人叫世铎。这位王爷是最没有架子的,李莲英见到他,给他下跪,他竟然还回跪还礼,这就闹笑话了,王爷还向一个奴才跪礼。

他死之后,儿子诚厚成了新时代的礼亲王。住在蓝靛厂,据说平时喜欢养一些虫子、刺猬、猫头鹰什么的,是个动物爱好学家。人家背后称他疯王爷。

诚厚在1917也死了,此后传给了诚堃,1929年传给了濬铭。濬铭算是正儿八经最后一代礼亲王。这个时候,他们的礼亲王府已经在二年前卖了,王府当了学校的宿舍。家族算是败了。

诚厚的另一个儿子毓鋆在1948年去了台湾,后面在台湾教国学,在2008年去世,享年103岁。

2.睿亲王

这一脉的开山祖师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多尔衮,曾经的摄政王。只是后面被打倒了,到了乾隆年间才算平反,而他的睿亲王职称由另一位王爷多铎的后人继承。

到了清亡的时候,睿亲王是魁斌,他是1915年去世的,死时不过五十岁,大概也是清亡把他气坏了。

他死后,儿子中铨接班。以外,他还有一个儿子叫中铭。这两位可以说是败家比较努力了。

其父死了之后,花天酒地,家里每个房间都装电话,家有汽车两辆,马车八辆。没事还经常到天津去赌一赌。没数年,钱就花光了,接下来只好卖家产,卖了三四年,家中的古董也卖光了。当时古董可不像现在值钱,满北京的王公贵族都在卖古董,出货量大,自然卖不上价。所以卖了数年,又没钱了,怎么办?卖房子,把名下的近千间房子卖掉,这要不卖,放到现在也是首富了。卖了房子后就开始卖地,大甩卖,一亩地块儿八毛的就卖了。最后怎么着呢?睿亲王中铨做起了摸金校尉,当然,他挖的不是别人的坟,而是自己家的,想把祖宗的陪葬品弄出来花花,结果被发现,坐了七年牢。在1939年去世。也算最悲剧的铁帽子王爷了。他的侄辈则在街头摆个小摊过点日子。这一家也算是败了。


3.豫亲王

第一代是多铎,最后一代是端镇。这一家也走了卖房子的路子,把当时的王府卖给了美国洛克菲勒石油公司去修协和医院。传说卖房子时,豫亲王一家也不知道祖先在地底下埋了大量的银子。结果这个银子被协和医院挖到了,银子远超卖房的价格。协和医院就用这个银子购买最先进的设备,使协和医院成为了中国最先进的综合大医院。

此外,这一家也干过迁移祖坟的事情,对外宣称给祖宗换个地方,其用意大家懂的。

这一折腾,豫亲王这一王族当然也不存在了。


4.庆亲王奕劻

这位庆亲王在清朝时只有一位,就是奕劻,他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孙,在慈禧六十年大寿时被封为亲王。四年后,因在戊戌政变中支持了慈禧,他的庆亲王升级为铁帽子,可以世袭罔替。不必降级。

这位仁兄在清朝时候捞足了钱,又因为大力推荐了袁世凯,被满清的这些王爷骂为“贼子”,满清灭亡之后,他带着巨额财产到天津当寓公。于1917年去世,他的一生倒是没吃过什么苦。儿子有三位,最有名的叫载振,是末代庆亲王。载振还算有能力的人,在天津做一些投资,开旅店办公司还炒股。也算是有收入的。不过,实在是家里人太多,大小老婆一堆,还集体抽鸦片,又赶上抗战社会动荡 ,公司也倒闭了,最终还是走上了卖家产度日的路子,最终在1948年病死在天津。

而他的兄弟败家败得更早,清朝亡了不到十多年,就卖房卖地破产了。子侄靠捡垃圾跟亲戚接济过日子。

至于庆王府,则在抗战时,卖给了日伪政府,抗战胜利,当然就是上交国家了。

5.郑亲王

首任叫济尔哈朗,其父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舒尔哈齐。

最后一任叫昭煦,这一位到了民国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也只好卖起了祖房,先把郑亲王府祠堂给卖了,后面又把郑亲王府作抵押借了洋人十万块。最后无力偿还,由当时的中国大学出面,替他还钱,郑亲王府改成校舍,而郑亲王昭煦被聘为校董,算是拿上了铁饭碗。

不过,死工资显然不够用。后面有人盗挖郑亲王祖墓,一查这位盗墓贼就是郑亲王的本家。开始挖祖坟了,郑亲王这一脉当然也败家了。

肃亲王

第一代是豪格,最后一代是善耆。善耆这个人可以说是保皇派,复辟,满蒙事件都有他的影子,他也是川岛芳子的父亲。其后人有留在中国的,也有出国英法的,但最多的是去了日本。

7.出过光绪、宣统两位皇帝的醇亲王府,其王府在解放后出售,但因为花费不似其它家,又比较低调,不参与复辟等事情 ,所以境况较好。最后一任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任办了一所学校,其后人也多从事教育事业。也算是完成了从皇族到国民的转型。

(此照片非王爷)

8.末代克勤郡王宴森挥霍完家产后,到街上当车夫,也算自食其力,人称车王。


9.顺承郡王,最后的顺承郡王叫文葵。六岁时顶岗成为郡王。长大后,清朝就完了,他还是有点想法的,想从军。到东北学过军事,后来在溥仪的伪政府里当军官。但去了发现不过是日本人的工具,于是心灰意冷,辞职回家过上隐居的生活,以画画写字为生,一直到1992年去世。而他的王府早在张作霖进京那一年被张作霖半买半抢弄走了。

10.末代怡亲王毓麒,父亲因为支持义和团,在八国联军时家里被洗劫过。家族财产缩水严重。他本人花钱也是大手大脚,吃饭总抢着买单,骑自行车出去,经常丢,丢了也无所谓再买一个,后面就破产了,好在喜欢京剧,是个超级票友,靠这个在戏班跑跑龙套,管管道具,总算不至饿肚子。

11.末代和硕恭亲王溥伟,复辟派。原本是光绪的接班人,最终被弃用。日本人用他来诱使溥仪,安排他在东北祭祖,逼溥仪到东北当伪皇帝,也因此受溥仪猜忌受打压,最终贫病猝死于东北的一个旅店。

末代庄亲王溥绪,他们家的庄王府在1914年就由他父亲载功卖给了军阀李纯。为了得到传说中的银子,李纯把这个院子拆了,不过未见任何银子。而溥绪这个人能唱戏,还能编剧本,后成为著名的京剧剧作家,但晚年比较凄凉,靠朋友接济过日子。

这就是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的最后背影。这还是家有底的,没有底的一些清朝贵族就更麻烦了。很多沦为苦力甚至乞丐。

当然,也有一些靠自己努力开创新生活的。比如著名的启功,他是雍正的九代孙,他不愿人家称他的原姓爱新觉罗,而称自己为启动,就是希望跟过去告别,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打开脑洞看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只有掌管牛录的多少,并没有明确地位的高低。

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于金代女真人时期的“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军事和社会组织制度,简言之就是将参与狩猎的女真人组织起来,统一领导,同生活,共生产,拿起武器一起上战场打仗,当下武器一同捕猎生活。

基于此,努尔哈赤以“一旗”起兵,最终发展成为“八旗”。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开始起兵征战,此时是以黑旗为帜,即“黑旗军”,此为“一旗”阶段。

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随着势力的壮大,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指挥,此为“两旗”阶段。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并以纯色为辨,划分为黄、白、红、蓝四旗,此为“四旗”阶段。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势力进一步壮大,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整,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至此,满洲八旗制度建立。

最终,伴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八旗制度为根本,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势力的分布是这样的:

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掌管;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代善及其长子岳托掌管;镶蓝旗(33牛录)由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掌管阿敏,此时的舒尔哈齐已经被努尔哈赤处死;正蓝旗(21牛录),由莽古尔泰掌管;正白旗(25牛录)由皇太极掌管;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除去努尔哈赤本人以及他的两个孙子岳托和杜度,剩下的四位旗主就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此时的八旗中,除了两黄旗,其他六旗并没有地位高低之分,而两黄旗的地位高也仅仅是名义上的,一方面是努尔哈赤亲领,另一方面是因为满洲人以黄色为尊的传统。八旗的区别也仅仅是在围猎和驻防的位置上,这里要说一下,这个时候的两白旗,分别是在左右翼之末,名义上是地位排在最后,也仅仅是因为皇太极排在“四大贝勒”中的最后一位,其次就是两个蓝旗。

而在努尔哈赤晚年,他从自己亲领的两黄旗中,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同时努尔哈赤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至镶红旗下,据推测是努尔哈赤有意将镶白旗赐给多尔衮,但是最终没有实现,镶白旗在努尔哈赤去世后被皇太极夺去,给了他的长子豪格。

由于此时的努尔哈赤主要是将正黄旗大部分给了多尔衮兄弟,自己的亲兵主要是镶黄旗的势力,因而也就此留下了镶黄旗为八旗之中首旗的传统。


皇太极时期,经过满洲贵族内部一些列的斗争与调整,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制度与格局。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为了巩固汗权,皇太极通过一些列的手段,改变了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格局。

首先是黄白对调。

皇太极将自己及其长子豪格掌管的两白旗,与多尔衮三兄弟掌管的两黄旗进行旗帜和服装颜色的对调,目的还是因为满洲人以黄色为尊。对调后,皇太极亲领正黄旗,豪格领镶黄旗,多尔衮兄弟这面,阿济格领镶白旗,与多尔衮共管,多铎领正白旗。与此同时,两黄旗继续在左右翼之首的位置,两白旗由左右翼之末提到了左翼之中的位置。

其次是打击镶蓝旗势力。

镶蓝旗的旗主是“四大贝勒”中的二贝勒阿敏,皇太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丢失“永平四城”以及当年妄图在朝鲜自立为由,将阿敏监禁起来,有阿敏的亲弟弟,同时与自己关系非常要好,堪称“铁杆支持者”的济尔哈朗担任镶蓝旗旗主。

再次就是调整两白旗内部格局。

皇太极先是借口剥夺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地位,改有多尔衮担任,之后为了进一步拉拢多尔衮,重新整合两白旗内部势力,由多尔衮担任正白旗旗主,多铎担任镶白旗旗主。

最后就是吞并正蓝旗。

皇太极先是借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御前露刃事件”,革去了其和硕贝勒的头衔,并借机削弱正蓝旗力量,而在莽古尔泰和他的继任者德格类相继暴病身亡后,皇太极又借口“莽古济谋反案”,对正蓝旗进行疯狂打压,最终成功将正蓝旗夺到了自己手中。

皇太极将两黄旗与正蓝旗进行了整编,由他自己统领新的镶黄旗和正黄旗,豪格则成为了正蓝旗旗主,至此,最初的“上三旗”和“下五旗”格局形成,即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下五旗为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顺治在位时期,经过“多尔衮专政”和“清算多尔衮”,最终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以及八旗家族传承世系的归属。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由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由顺治皇帝统领。

但是此后,大清王朝进入多尔衮专政时期,而多尔衮也借势除掉了豪格,开始对八旗势力进行新的调整。多尔衮先是将豪格的正蓝旗吞并,并且将两白旗与正蓝旗进行混编,由他统领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而原来的镶白旗旗主多铎则改为统领正蓝旗。随后,多尔衮将正蓝旗踢出了“上三旗”的序列,将自己的正白旗抬入到了“上三旗”中,而正蓝旗则被降到了下五旗。

然而,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亲政,随即对多尔衮展开清算,进而对八旗势力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顺治夺取了正白旗,该有皇帝亲领,同时,将多尔衮统领的镶白旗还给了豪格家族世袭。

至此,由皇帝亲领的“上三旗”与王公宗室统领的“下五旗”的格局最终形成。

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正红旗,礼亲王代善世系;镶红旗,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镶白旗,肃亲王豪格世系;正蓝旗,豫亲王多铎世系,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


“上三旗”相较于“下五旗”,地位更加尊崇外,而也形成了满洲人内部的阶级流动机制。

尽管“上三旗”与“下五旗”的旗民在待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实际的地位高低与权势尊崇,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承担的卫戍工作上。

上三旗守卫紫禁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卫队,特别是负责宫禁的领侍卫内大臣的职位,只能出自于上三旗。

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还被派往各地驻防戍卫。

而相对于旗民而言,“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抬旗”的方式,将自己乃至全家的身份进行提升,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晋升方式。而最为主要的能够争取家族“抬旗”的方式,就是争取后宫的地位或者建立功勋。

例如,乾隆朝的重臣阿桂,就是通过战功从满洲正蓝旗抬到了满洲正白旗;年羹尧家族,因为年羹尧的战功和他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的得宠,其家族也从汉军镶白旗抬到了汉军镶黄旗。

3

满洲八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正式建立八旗,以初设之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之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式形成八旗制度。满洲八旗制度系清朝的基本制度,为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和壮大进而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做出了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清顺治年间,皇帝亲掌的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顺治皇帝登基后,皇帝亲掌的上三旗就变成了了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三旗,由此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所以,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下五旗为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因为出征时用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颜色的军旗以示区别,所以也称为“八旗”。后来又将被满洲人征服的蒙古人、汉人也编入八旗,连同满洲一共八个旗二十四佐领,但其核心还是八旗满洲。

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为了压制和削弱八旗旗主的权力,创设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这个制度里面出了八旗旗主们能够参政议政,满洲贵族大臣和八旗内部的管旗大臣也成为参政议政的成员,而且皇太极在努尔哈赤亲管两黄旗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因罪被罚的莽古尔泰所率正蓝旗,由此,两黄旗和正蓝旗成为皇帝亲管的上三旗。

顺治五年,豪格因崇德八年的继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将至下五旗行列。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皇帝有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为皇帝亲自掌管,由此,皇帝亲掌的上三旗变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注意:满洲八旗之首应为镶黄旗,而非正黄旗。而正黄旗和正白、正蓝、正红中的“正”字应读作zhěng。

4

八旗分别为:正黄、正红、正白、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

其中,又分为上三旗 下五旗。

八旗建立之初,没有哪个旗尊贵那个旗低贱之说。因两黄旗为努尔哈赤统领,正黄又在镶黄之前,故正黄旗稍微尊贵一些。

后来皇太极继位,为巩固势力将自己的旗改为黄旗,镶黄旗又因各种原因比正黄旗尊贵。

最后又经过多尔衮改旗,雍正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确立镶黄旗乃八旗之首,和正黄旗和正白旗同为上三旗。

其余皆为下五旗,由贝勒、诸王和贝子分统。




5

这个问题非常专业,非常复杂,详细说的话能写一本书,我试着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回答,希望你能够耐心看完。

我们先说八旗的由来,再说它的演变和本质,这样就能准确又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

八旗的由来:游牧民族狩猎组织不断扩大的结果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制定的。女真人历史悠久,八旗的雏形来源于他们历史上的狩猎组织形式。女真人狩猎时,每十人有一个首领,叫做“牛录额真”。十人每人出一支箭 ,牛录就是大箭,额真就是“主”的意思。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时,有五个牛录额真,可见,他当时大概只有五十个兵。而此时,“牛录额真”实际上已经成为最基层的组织,相当于现在军队的班长。

后来随着努尔哈赤逐渐吞并女真其他部落,所统治的人数越来越多,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牛录的人数从十人扩展到三百人。而此时,“牛录额真”成为了真正的官名,就是统领三百人的将官。努尔哈赤此时有四个牛录,大概一千二百人的军队。每个牛录用一面旗子区分,分为黄、红、蓝、白四个颜色,这就是最初的四旗。

到了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除了叶赫部落之外,女真人已经被努尔哈赤统一,再加上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努尔哈赤已经有了四百个牛录,于是每五个牛录设一个统领,叫“扎拦额真”,五个扎拦额真设一个统领,叫“固山额真”。又把黄、红、蓝三旗厢上红边,红厢白边,这就成了八旗,也称八固山。可见,八旗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这个时候。

由以上可知,八旗中并非全是满人,也有蒙古人和汉人。再后来增设蒙八旗和汉八旗,只是依照旧制增加了军队人数而已,和此时的八旗制度不是一个概念,想弄清楚两者的区别,我们就得研究一下八旗制度的演变过程,从而得出八旗制度的本质。也就回答了什么是上三旗什么是下五旗,又是怎么区分的。

八旗制度的演变:由政体、国体变成军体

努尔哈赤时期,八旗都有自己的旗主,由自己的子侄担任,他们有各自的官署、大臣管理自己辖下的百姓,八旗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而并没有高低之分。并且旗主并不是世袭的,而是在皇帝的子侄中选择有能力的人担任。

我们一般认为,八旗是清朝的军队体制,而实际上,八旗创立之初是政体、国体。

清《武皇帝实录》记载,天命七年三月初三这一天,八固山皇子问谁能继承皇位,努尔哈赤说:“继我之位者,毋令强势之人为之。此等人一为国君,恐倚强持势,获罪于天也。且一人之识见能及众人之智虑耶?尔八人可为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干国,可无失矣。”“当聚众共议国政,商国事,举贤良,退谗佞。”又说:“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

可见,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之初,八旗制度不仅仅是军队的体制,而是政体、国体。政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贵族军事共和制”,国体类似于联邦制。他本意是八分天下,不让任何一方强于其他,让子侄们同心同德共治天下,可见,此时的八旗还没有上三旗下五旗的说法。

努尔哈赤的这个天真的想法,很明显实现不了,而且不利于皇权的加强,所以,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改变这种制度。

上三旗的变化:皇权争夺的结果

清朝将皇帝亲自统领的八旗称为上八旗,而称分封给子侄贝勒们的八旗为下八旗。

按照努尔哈赤的遗嘱,八旗本来是要分给八位皇子,可他死得仓促,后事并没有完全交待清楚,皇太极继位后,也并没有完全按照他的遗嘱去做,而是趁机扩大了自己的权力。

努尔哈赤生前自己就是正黄旗、镶黄旗两旗旗主,也就是皇帝的亲兵,战斗力高,死后分封给因母得宠的皇子阿济格和多铎。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是一母所生,皇太极继位后,趁多尔衮和多铎年幼,阿济格孤掌难鸣之机,用两白旗交换,收回了两黄旗的控制权,从此,两黄旗就一直是上三旗之二。但另一旗却有变化。

按照努尔哈赤的遗嘱,正蓝旗分封给了皇子莽古尔泰。天聪九年,莽古尔泰死后,皇太极找借口削其爵,将子孙废为庶人,收回了正蓝旗,这就是最初的上三旗:两黄旗和正蓝旗。这是八旗制度逐渐脱离努尔哈赤的本意,皇权逐渐加强的开始。

正白旗成为上三旗是在顺治年间。正白旗旗主最初是多铎。天聪二年,皇太极以阿济格擅自为多铎订婚为借口,剥夺了他的镶白旗旗主之位,多尔衮成为旗主;多铎死后,多尔衮又成了正白旗旗主;顺治年间,多尔衮成了摄政王,以出外打仗需要护卫为借口,从顺治手里拿走了正蓝旗。这样,多尔衮反而有两白、正蓝三旗,而顺治帝只有两黄旗。

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清算多尔衮的罪状,将战斗力最强的正白旗收回,镶白旗和正蓝旗分封。这样,两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就成了清朝的定制。

八旗制度是游牧民族在未接受汉文化熏陶之前,制定的天真的贵族民主国体,由于实现不了,所以经过几代皇帝的改革,到雍正时,旗主的权力几乎丧失殆尽,八旗制度仅仅成为军队的体制。在演变的过程中,以及上三旗的变化,都充满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血腥的皇权的争夺。

6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说到清朝,就不得不说到满族人立足的基础——八旗军。当年后金立国、建立清朝和清兵入关,八旗军在里面的角色那是举足轻重的。不过很多人有个错觉:以为八旗是满族人建立的八旗兵,只有满族人。

其实不是的,起初在努尔哈赤时,是只有满族八旗,可是如果要征战天下,满族人的兵源远远不够。因此在满族八旗的基础上,根据族源的不同分为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

这些八旗军在建立清朝政权期间,骁勇善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不过八旗军在后来,又分为了上三旗和下五旗。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啊,在努尔哈赤晚年间,八旗旗主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山头势力,可以说是各自为政。后来努尔哈赤病逝后,为了争夺汗位,各个旗主开始纷纷站队。最终两黄旗的旗主皇太极获得了胜利。

可即使如此,皇太极虽贵为大汗,但是朝堂是四大贝勒议政,权力十分分散。因为四大贝勒势均力敌,权力和地位几乎是平等的。不仅如此,皇太极每次临朝之时,三大贝勒并坐左右,同受臣属朝拜。久而久之,作为大汗的皇太极不满了:这算什么大汗!

所以为了巩固权力,也为了防止这些贵族作乱,皇太极于是从八旗军队中不断抽调人马,单独编制,组建皇帝直属军队,形成了前锋营、护军营、火器营、健锐营等军队编制,用来拱卫朝廷。不过这些军士户籍还是在原旗,但编制上还是脱离原旗,隶属新部队管理。因此这些直属部队称之为兵卫。

兵卫之上的最高级则是郎卫,主要来源是从上三旗抽调的亲贵子弟。

之后多尔衮摄政,直至雍正在位,逐渐确立了镶黄旗乃八旗之首,余下就是正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就是上三旗。

主要划分如下:

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清朝皇帝随身的,刚才也说了,能够入宫的大内侍卫都是来自于上三旗的子弟。

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和镶蓝旗,这五旗就是下五旗。不过下五旗出身的人,如果有功,可以恩赐抬旗。

从上三旗到下五旗,分别驻扎在北京、东三省、各省以及边疆藩部。

所以这也是真实的八旗排列顺序,很多人错以为正黄旗为八旗之首,其实并不是,排第一的是镶黄旗。

7

在大家看清朝宫廷剧之际,若清军出征之时,定会见到红白黄蓝四色军旗,这也是众所周知的八旗子弟兵,那么八旗子弟兵是否都是平等互助呢?自然而然可以知道其不以等级而分何以为八旗。实际据史所佐证,作为一代皇帝努尔哈起初也并非权力集中一人,是部分走向联合。

一、满族兴起——游牧中强强联手早就上三旗。

原因有二,一本来满族人未有汉人执政强悍,历朝历代都是汉族人统治中原,而其满族便是分散的游牧民族,虽体强而智弱。对于草原来说,有牛羊就有生活;对于政治来说,他们也反对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但无奈无人将这马上民族一一联合。

二是如果联合会引起汉人的注意,不利于自己对计划的秘密实施,所以努尔哈赤所幸遇遇到机遇,刚好遇见八旗之其中两旗叛乱,由其剿灭收编其三旗,后其努尔哈赤施发号令三旗,但另二旗明面为罪臣,不再参与任何军事事业。其余八旗也因努尔哈赤剿灭残余不敢争功,所以努尔哈赤自然而然成其中功臣,后发现其努尔哈赤强军战马之时以晚,所以此三旗有确定皇位之说,即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此三旗即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所以又称其为皇帝的亲军。

二、瞒天过海下五旗,守护贝勒与诸王

为何在说下五旗会提及满天过海呢?是源于清朝满族人将下五旗人数制度改为与明朝人士兵军制下名称相同,明朝人十人为一小旗,满50才为一旗,在明朝军制算法中满清前期一共八旗即四千人,又是游牧民族。故明朝认为其人少而又为一盘散沙,所以对其无防备心。而实际满族人以一旗四百牛录,一牛录为三百人为满,故一旗有12000人,那么八旗子弟兵共有七万二人马,且强军战马,而且还是只计算满族人。

而传说中的下五旗就是那个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但其包涵汉、满、蒙三族人士,所以其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由于努尔哈赤一次又一次的满天过海成功。他从一旗扩展到三旗,每次都是一口气全部把兵派到战场上,为的是一次性且强势胜敌人,生怕自己用一小部分兵力不胜敌人,把自己吞并。

所以后来胜利后扩军正式开始任面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且为拉进与兄弟的关系,将兵力分配与弟兄们,和兄弟一同管理政治,所以兄弟合心,齐力断金。很快又再次扩军,四旗变成八旗,从一色旗分成两个正镶分支,但原来跟随努尔哈赤的旗仍认为是高贵旗,而清朝建立后下五旗成为贝勒爷诸王的守护军——京城之师,由上三旗为京师之禁军。

8

众所周知,清朝时期有八旗之说,这是一种制度,也是身份的象征。所谓八旗,指的是正、镶黄,正、镶白,正、镶红,正、镶蓝。一般我们都会认为所有的旗人都是指满洲人,但其实在清朝而言,旗人中也包括蒙古,汉族,高丽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而且根据民族的不同,也会成为八旗蒙古或者八旗满洲等。那么,八旗是如何划分的呢?

一、八旗划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而所谓上三旗就是,正、镶黄和正蓝旗,这些是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也是皇帝的心腹,最为信任的人。在八旗当中,算是身份地位都非常高贵的,他们能够享受优良的条件,也会有不同的封号。但这是在皇太极时期,随后到了顺治年时,多尔衮将上三旗进行了改制。他当时所统治的是正白旗,所以他用正白旗代替了正蓝旗的地位,所以在顺治年间,上三旗更改为正、镶黄旗和正白旗。而且在那时,上三旗的人大多都能够亲近皇帝,也是皇帝最看重的一些人才,大多都是以汉人和满人为主,其中也包括一些蒙古人。而下五旗当中包括正、镶红旗,正、镶白旗和镶蓝旗,同样是在清朝刚入关时的制度,顺治帝之后进行了更改,下五旗便成为了正、镶红旗,镶白旗,正、镶蓝旗。比起上三旗来说,下五旗的任务主要表现在驻守各地方面,也有一些人会接到命令驻守在京师。

二、八旗的来历。古时候突厥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打猎时10个人一组,而在这一组当中有一个人是领导者,他需要起到带头作用。但因为人太多,努尔哈赤不好打理,所以他便将手下的人进行了扩编,每个人可以管理300个人,而且用不同颜色的旗来代表编制,最早时只有4种旗子颜色,分别为黄,白,红,蓝。大概到了1614年时,才又增加了另外4种颜色,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一个旗的人数能够达7500多人,也就相当于八旗的总人数可超过6万。久而久之,便将八旗的习惯保存了下来,到了清朝入关时,也成为了每个人不同身份的象征。但根据自己的功劳,也会被皇帝随时抬旗或者降旗。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时期,八旗的划分和由来了,不得不说,古时候皇帝为了管理好所有的人也真是煞费心思。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9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满清政权以几十万人口击败人口近亿的明朝,定鼎天下仅用了28年。满清政权发展壮大所用时间之短让人震惊,这其中除了爱新觉罗家族出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杰出人物之外,起到最大作用的还是八旗制度。八旗初建时期是平等的,后来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尊卑之别,是满族政权从部落分权向封建集权转化的必然结果。

八旗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随着满族政权发展壮大而逐步完善的。1584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当时以黑旗为标志,这也是后来八旗以颜色区分的起源。1589年,统一建州三卫后,努尔哈赤新设红旗军由自己统领,将原来的黑旗军交给弟弟舒尔哈齐指挥。1601年,随着势力发展,战争需要,努尔哈赤参照“猛安谋克制”将女真人打猎时临时性的“牛录”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改编后的牛录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这就是八旗制度的雏形。1615年,努尔哈赤基本上一统女真诸部,统辖的人口百倍于刚起兵的时候,因此对于原有的四旗进行拆分重组,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个参领;五甲喇为一旗,设一个都统、两个副都统;而在参领之上的就是旗主,由努尔哈赤自己和他的子侄担任,分别是正黄旗、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镶红旗旗主代善,正白旗旗主皇太极,镶白旗旗主杜度,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旗主阿敏,八旗制度自此确立。

清朝有着著名的八旗军,在八旗军初期的时候,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到了清朝入关之后,八旗军在朝廷的帮助下,有了大量的资源生存下去,在清朝建立的初期,还没有多大的问题,等到清朝中期在往后的发展中,这些八旗子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精锐,其中很多人都把盔甲变卖掉了,而整个八旗军已经变成了一个需要救助的弱势力,后来晚清时期出现了很多的事情,还都是曾国藩等人训练出来的新军解决的。

其实清朝的这些八旗本来没有高低之分,可是为什么会出现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说法呢?我们从头了解一下八旗就能够发现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八旗最初是女真人打猎的时候用的一种组织,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带非常的严寒,加上有很多的森林,所以打猎是他们获取生活物品的一种方式,不过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先进的东西去抓捕猎物,而有些猎物又比较危险,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够解决的,所以女真人就会组团去打猎。但是人数增多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调度,就会影响效率,比如说看到一个猎物,这时候都应该保持安静等待着猎物上钩,可是如果一个人发出动静把猎物惊跑了,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他们弄了一个八旗来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后来明朝末年,努尔哈赤起兵的时候,队伍中是一杆黑旗。当时努尔哈赤身边的人少,一个黑旗足够用了,可是随着努尔哈赤的努力发展,人数慢慢的增多,势力慢慢的壮大,于是努尔哈赤就又弄了一个红旗,而原本黑旗里面的人则交给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努尔哈赤带着新组建的红旗。不过一个红旗和一个黑旗没有发展多久,人数又多了起来,所以努尔哈赤干脆来了一个大的改动,分别是黄旗、白旗、红旗、蓝旗。最初的那个黑旗被取消了。

四旗有了之后,努尔哈赤就把手下的那些人全部都被编入到了这些旗里面,如果大家不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把它想成一队一队的,努尔哈赤就把手下人安排到这些队伍里面。到了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已经在东北一带打下了除叶赫部所有的女真部落,而且那个时候还有少量的蒙古人来投奔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一律接待了他们,可是人多了就不方便管理,于是努尔哈赤再次决定加旗,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变成正和镶,八旗到此也正式的诞生。

八旗诞生之后,其实还是不够用,因为蒙古人和汉人也来了,皇太极期间,八旗蒙古出现了,然后接着是八旗汉军。我们可以把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想象为三个大队,而三个大队下面各自有八个小队,这样方便我们理解。清军入关之后,皇帝手中掌管着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虽然皇帝掌管着这三个旗,但是对于旗中的人和皇家成员来说,哪个旗都一样,后来八旗里面出现了包衣左领,这些人才是有着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上三旗的人都是皇帝的亲兵,正所谓和皇帝有关的东西都比别的东西好,所以慢慢的上三旗就开始尊贵起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皇帝统领的这三个旗中经常出现一些名人,所以后来的皇帝就会把自己看重的大臣给调到上三旗里面。由此长此以往的下去,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最终也就形成了上三下五的说法。










10

八旗分为上三旗,下五旗,是在顺治年间才正式确立的,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有皇帝直接掌控;下五旗分别为: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由诸王和贝勒掌管。

接下来我带领大家了解一下八旗的由来,以及上三旗,下五旗的最终形成。

八旗这个叫法只和满族有关,在此之前未成出现过。它起源于满族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朝的国之根本。

八旗起源

最开始满族人在狩猎的时候,他会把猎人组织起来,编成一对,称为牛录,设置一位首领,称为牛录额真。随着人口的增加,又将若干个牛录编为一个固山,以旗帜为标志,汉语称为旗。

八旗的建立

明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起兵,建立黑旗,旗这一称为首次出现在历史长河中。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努尔哈赤逐渐统一东北,以及部分蒙古,随着势力的扩大,军队的增多,将原有黑骑扩充为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并且新增加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

正黄旗和镶黄旗旗主为努尔哈赤,正红旗和镶红旗旗主为代善,正白旗旗主为皇太极,镶白旗旗主为杜度,正蓝旗旗主蒙古尔泰,镶蓝旗旗主为阿敏。至此满洲八旗全部建立完善。

八旗的发展

讲到这里,也许各位就有疑问了,说我上边写的这八旗都是满族人啊,但是在电视里经常看到,有汉族大臣也是出生八旗了。这是因为在随后满族对蒙古和大明朝的战争中,逐渐又分别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人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才臻于完善。

八旗建立时,各旗统领一直在发生调整。在努尔哈赤时候,皇太极继位,为巩固权利,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原本杜度的镶白旗剥夺,交给自己的儿子豪格,并改色为镶黄旗,使自己控制的八旗数量由一个加为两个,又取消了四大贝勒并坐的仪式,改为由自己一人“南面独坐”,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到了清顺治五年,豪格被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多尔衮夺了豪格的正蓝旗,并把自己的正白旗进行混编,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镶白旗改为正蓝旗。此后八旗颜色再未变化。

上三旗下五旗的形成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旗、镶黄旗由皇帝直接统领,其余六旗由皇帝的子侄统领。

顺治七年,摄政王多尔衮去逝,顺治亲政,他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收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