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吴三桂为何停留长江以南三个月错失大好良机?

吴三桂为何停留长江以南三个月错失大好良机?

2020-07-25 09:34阅读(162)

吴三桂为何停留长江以南三个月错失大好良机?:康熙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持续了将近一年的三藩之乱,随着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三藩的节节胜利,长江以南包括陕

1

康熙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持续了将近一年的三藩之乱,随着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三藩的节节胜利,长江以南包括陕西、关中一带尽入三藩之手,此时的局势对于亲政不久、年纪又轻的康熙皇帝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甚至于康熙皇帝本人都有了御驾亲征的念头,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和吴三桂决一死战。

可就在这时候,本来已经打下了湖南、湖北等地,离清军大本营只有一条长江之隔,随时都能越过长江直捣北京的吴三桂,却出人意料地在长江南岸的松滋一带停留了下来,一呆就是三个月之久。这三个月的时间,给了康熙从容调度的喘息机会,也让吴三桂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在起兵反清开始之处,吴三桂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吴三桂举兵造反之前,康熙皇帝早已对三藩做出了很多调整,本意就是缓步削弱三藩的实力,以便日后彻底解决掉三藩势力。皇帝过河拆桥的举动引起了各地为清兵夺取天下的汉人武将的不满,而在吴三桂所占据的云南,上下都充斥着一片“兔死狗烹”的凄凉感,这时候只要吴三桂再煽动一下,起兵造反,恢复汉室江山的事也就水到渠成了。

于是吴三桂一面骗康熙派来的使者,说自己愿意服从朝廷的命令,主动举家搬到辽东居住,一面在暗地里组织军队,打造兵器,还派人去联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台湾的郑经集团等一起出兵。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吴三桂以为永乐皇帝服丧的名义,在云南起兵,自号“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吴三桂一起兵,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就势如破竹,当地镇守武将基本都是汉人,大多也都投降了吴三桂,为其摇旗呐喊:

  1. 最先接到消息的贵州总督甘文焜不愿为吴三桂效力,派弟弟去北京禀报,命令各处将领把守城池,不让吴军南下,可是贵州提督李本琛曾做过吴三桂的部下,是被朝廷分割到贵州的,他的手下也不愿为清廷办事。甘文焜无奈之下,只好逃亡湖北,结果镇远守将也响应了吴三桂,甘文焜全家被迫自尽,贵州一地全入吴三桂之手;
  2. 云南、贵州的得手可谓是毫不费力,康熙十三年,吴三桂自立为“周王”,分兵攻略各地:马宝部进兵湖南、湖北,王屏藩进军四川、陕西,策反了陕西提督王辅臣,而吴三桂率领大军,从镇远进入湖南,迅速地拿下了长沙、岳州、辰州等地,还得到了长江以北的湖北武将的支持,谷城、郧阳等地守将纷纷起义,幸好当时的湖北治所襄阳守备还算完备,吴三桂的力量一时之间还无法在湖北发展起来;
  3. 而康熙那边,由于消息闭塞,一直到吴三桂谋反后十几天才收到了消息,康熙皇帝震惊之余,立刻做出了防范:硕岱大军镇守荆州,以遏制吴军北上,拉拢吴三桂之外的势力:封广西孙延龄(已故定南王孔有德女婿)为抚蛮将军;停止撤藩以安抚尚可喜、耿精忠;加强对吴三桂各处进兵路线的防御;原属吴三桂,后被分派各地的将领,一律授予职权,不加连坐。

事实上,康熙的做法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位君王所该有的冷静和远见,可惜康熙毕竟还是太年轻了,论政治手段根本就玩不过南方这几只老狐狸,三藩之中,吴三桂已反,除了尚可喜还算坚守岗位之外,福建的耿精忠,加上广西的孙延龄都反了。

短短几个月时间,吴三桂已经拿下了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四省,声势震天,而在北京、河北等直隶地区,也爆发了杨起隆、蔡禄等,打着前明朱三太子的旗号公然造反。到后面,台湾的郑经集团也开始进兵,大将冯国轩率军自福建登陆,配合耿精忠占领了漳州、泉州等地,并在当地招兵买马,以及蒙古察哈尔部也起兵造反,要恢复蒙古的威风,就连本来就仇清的朝鲜、被郑经胁迫的琉球、越南的交趾都开始举起反清旗号了。

吴三桂的军事一路顺风,让康熙皇帝左支右绌,焦头烂额了,可是此时八旗军的实力犹在,康熙是进攻不足、自保却有余

康熙虽然靠高官厚禄拉拢了一下南方各地,可人心隔肚皮,康熙不可能依赖他们来平定吴三桂,何况吴三桂兵锋正盛,重兵压境之下,各路诸侯极有可能反清投吴,所以此时的康熙皇帝所依赖的,主要还是自先祖时期就流传下来的八旗军队。

当年努尔哈赤首创八旗制度后,经皇太极、顺治的改编,逐渐成为两支国家主力,一支由正黄、镶黄、正白所谓三上旗子率领,负责镇守京畿,另一支分守长江以南的各处重镇,由旗人出身的将军、都统率领,而长江以南则给了三藩以及绿营军负责,之后三藩造反,南方各地皆反,康熙只能调动八旗主力出兵镇压。

  1. 在王辅臣、王屏藩所占据的四川、陕西之地,康熙派信郡王董鄂为“定西大将军”,出兵西北,这主要是为了安抚王辅臣,双方并没有经历什么大规模决战,而是一直僵持着;
  2. 在耿精忠所控制的福建、浙江等地,康熙派康亲王杰书为“东命大将军”,主战耿精忠,镇守南京的简亲王喇布,负责控制江西,以免耿精忠和吴三桂合兵;
  3. 至于最重要的吴三桂,康熙摆出了全副身家来对付他:荆州主管的是顺承郡王勒尔锦、安亲王岳乐,其部下包括八旗、绿营和数十门专门用来攻城的红衣大炮,之后又多次派兵进驻湖南,总兵力达二十万之多。

吴三桂坐镇湖南,西边是王辅臣、东边是耿精忠,三人实力虽然强大,可在清军的隔断之下,三分却是各为其主,至于广西的尚可喜,他本人虽然不愿谋反,可其子尚之信却是一个野心家,在西、南皆反的情况,尚之信毅然决然地和父亲决裂,带着亲兵软禁了尚可喜,并接受吴三桂“大将军”的封号,举广东之地起兵。

广东连接广西、福建,北面就是湖南、江西,如果尚之信能一心一意为吴三桂效力的话,那三藩确实可以连成一道战线,互通有无,可是尚之信本人却是明里响应吴三桂,暗地里积蓄力量自保,对朝廷、对吴三桂都是虚与委蛇,吴三桂让他出兵,尚之信就一直就拖着,同样的,对于朝廷要他进兵湖南的指令,尚之信也是口头答应,一到关键时刻就借口修养。所以在当时,南方三藩各自为政,而康熙皇帝的八旗军也不复入关时的威风,双方只能一直相持下去。

事实上,吴三桂不是不知道他可以越过长江,直捣京师,可是当时的局势实在让他放心不下

当吴三桂大军进军到松滋时,距离长江已经是一步之遥了,只要越过了长江,足以在政治、军事上强势打压到清军的势力,加上长江以北汉人的向心力,把清军赶到黄河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可实际上,当时的局势完全不像我们说的那样简单:

  1. 前面也说过,三藩是各自为政,各怀鬼胎,吴三桂在湖南、尚之信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都遇到了清军的阻拦,而西北的王辅臣、广西的孙延龄更是不愿屈于吴三桂等三藩之下,而是坐山观虎斗,在朝廷和吴三桂之间长袖善舞,谁知道吴三桂前脚一走,他们后面会出什么幺蛾子;
  2. 对于吴三桂来说,他的基础是在云南、贵州,现在远离腹地来到了湖南,在清军的节节紧逼之下,后方已经开始出现动摇,如果吴三桂越过长江的话,那无疑是把背后留给了湖南、江西等地残留的清军和拥清势力,在没有完全清理掉南方清军之前,吴三桂是不可能渡过长江的;
  3. 虽然吴三桂在南方势如破竹,可那是因为留在南方的多是汉人绿营和本来就隶属于三藩势力的势力,而清军赖以生存的主力八旗军,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此时距离当年吴三桂亲眼看到的那支撼动天下的八旗精锐之师,也不过才二十年时间,八旗军更替也最多才一代。吴三桂所依赖的水军、陆军,很难和冷兵器之王骑兵匹敌。

吴三桂所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以云南、贵州为基地,与三藩割据南方自立,与清廷划江而治,所以他也不想逼人太甚,在松滋所停留的三个月里,吴三桂或许还在想着要如何和康熙这个毛头小子和谈呢!他可能还在等着康熙下达的诏书,就像当年崇祯、永乐皇帝一样。

可惜的是,康熙帝不是崇祯、永乐,从吴三桂起兵开始,康熙就下定了要和他决一死战的决心,不惜斩杀吴三桂留在京师的吴应熊,断了和吴三桂和谈的桥梁(同样是留在京师的人质,王辅臣之子王继贞就被授予大理寺卿、耿精忠之弟耿昭忠也被网开一面,直到康熙二十五年才去世,还加了谥号),可见康熙是恨透了吴三桂,而且他还是首犯,那就更无和解之理了。

总结:吴三桂之所以在江南逗留了三个月,除了害怕江北的八旗军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南方各势力不能同仇敌忾,而是各顾各的

这情况就和南明时代一模一样,各路大佬虽然响应了吴三桂的起兵,但却对他的态度是听调不听宣,时刻保持着自己地盘的独立性,这也是为什么平南王尚可喜致死都不愿配合吴三桂反清的原因,而且王辅臣、孙延龄也都暗自和清廷讲和,说自己的反叛是逼不得已的,至于台湾郑氏、交趾、朝鲜、琉球这些小势力,无非也是为了借着吴三桂打一下秋风而已,论实力、论野心、论规模都不如三藩和王、孙等人。

南方群雄里,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全力协助吴三桂,一方面他们看不起吴三桂,他打的旗号是为永乐帝复仇,可是当时明朝的号召力已经很弱了,很难将各路诸侯聚集起来,吴三桂没打着兴复汉室、改装易服的旗号,单纯地以明朝来召集南方群雄,自然容易吃瘪。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害怕清军,谁也不敢做那只出头鸟,虽然吴三桂势力强大,可清朝毕竟也入主中原十余年了,民心还算安稳,百姓们即便除了对剃发易服有意见,可比起没饭吃、没活路的明末,清朝入关后所设立的条件还算诱人,加上吴三桂在汉人心目中的名气已经臭了,自然也多少人愿意陪着吴三桂闹腾了。在当时吴三桂除了云南、贵州之外,四川、湖南等地都遇到了不少汉族官员的抵抗,其原因就在于此。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2

吴三桂当初认贼作父,勾引满清进关,开始还打着为崇祯帝报“君父之仇”的旗号,追剿李自成起义军,迷惑了一部明朝臣民。但很快原型毕露,与原明朝将军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三人兵分四路,带着清军由东北一直打到西南,亲手处死了永历帝,得到清廷重用,受封平西王,坐镇云南(兼辖贵州),成为一方藩镇(定南王孔有德己战死,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与吴三桂一样掌握当地军政大权)。清朝统一全国以后,开始对三个藩王势力逐步削弱,准备撤藩。吴三桂带头起兵反清,其它两路藩镇响应,各地反清起义相继爆发,一时席卷云、贵、川、湘、粤、桂六省,声势浩大。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不迅速渡过长江,占领中原,进攻北京呢?原因很简单,首先吴三桂当年引兵入寇,甘当满洲鹰犬,受到汉族人民唾弃,各地反清武装并不听从吴三桂的指挥,原明朝士大夫谁也不拥护他。其次三藩王勾心斗角,无法统一对敌。而且清朝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正是强盛时期。吴三桂根本不敢进军北方与清军决战,只求划江为界,割据江南,所以迟迟不肯率军北渡长江,直到最后三藩败亡。

3

吴三桂的造反几乎就是虎头蛇尾,一开始气势很盛,沿路北上,各汉人将领无一不是望风而降,但是吴三桂没有那种一往无前的气魄,最后只能是葬送了大好的机会。

这里说说吴三桂为何没有继续北上的原因。

第一就是吴三桂并没有一统天下野心,缺少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气魄。

首先,吴三桂起兵造反本来就不是他原本的意愿,只是当知道康熙要削藩的时候,吴三桂其实也并不像造反,要知道当时的吴三桂已经六十多岁了,也没几年好活的了,是他手下的将领不满权力被削弱因此裹挟了吴三桂造反。

第二就是因为吴三桂不敢继续北上了,再北上的话就变成吴三桂一人与满清血拼了,而尚之信和耿精忠就可以坐山观虎斗。

当时的情况是吴三桂一口气打到了云南、四川,贵州和湖南四省,而且尚之信,耿精忠等人也纷纷响应,而且再京城边上也有杨启隆的起义。

可以说,吴三桂当时的形势一片大好,而康熙的八旗军也进过十余年的休养,战斗力急剧下降,只能自保而已。而吴三桂此时只要勇气直扑北直隶的话,很有可能响应的人会更多。

但是吴三桂早已没有了雄心壮志,他现在只是一个快入土的老头子,只想着的是跟满清划江而治,而且南边的耿、尚等人都是只会摇旗呐喊,并没有出实力。

所以这也使得吴三桂放弃了翻盘的唯一机会,最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4

三藩之乱时,势头很猛的吴三桂为什么没能越过长江天堑?

所谓三藩之乱起源于康熙初年,清朝准备撤销以吴三桂为首的平西、靖南、平南三藩。

从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起兵反清开始,到康熙二十年(1681)清军杀到云南为止,历时八载。

在整场战争中,先发制人的吴三桂在起兵初期占据了主动权,短短数月内就攻占江南六省,再加上有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之子尚之信,以及广西的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等人的响应,一时间声势浩大,险些动摇清廷在中原的统治。

不过,来势汹汹的吴三桂,却始终不过长江,这给了清朝反戈一击的机会。

吴三桂为何不过长江?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首先,在1674年3月吴军进抵长江南岸时,清朝已经布置好了长江北岸的防空。

清朝深知,如果让吴三桂过江他们就完了。因此,这一战其实并不容易。就连吴三桂本人也知道厉害。

其次,吴三桂有偏安一隅的思想。

虽然清朝重兵把守长江北岸,但如果是年富力强的政治家,肯定会拼一把。可是吴三桂不同,他起兵的时候已经是暮年,内心有偏安一隅的想法,没有拼搏的雄心壮志。

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吴三桂放弃了进攻长江,给了清朝反攻的机会。

5

吴三桂原本的诉求,就是划江而治。过长江,面对凶悍的八旗,作战上也何无信心。

6

不是吴三桂想停留,而是长江挡住了他。你想他在云南何来水军?打到了长江何来船只?清军早就坚壁清野了,想打造船只找不到工匠,想抓熟水壮丁也寥寥无几,想短时间内形成水军战力难比登天。

7

一个人再无敌,百战百胜,然而有一样是敌不过的,那就是岁月,吴三桂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败给了岁月并非清廷。

受影视剧荼毒不浅,世人都以为吴三桂乃反复无常的汉奸小人,康熙大帝在与其角逐之中一直稳操胜券。今日我们且不论吴三桂数次改弦易辙的原因,只简单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

公元1644年,吴三桂不满逼迫崇祯自缢且将自己一家老小圈禁的李自成大顺政权,摆了李自成一道,联合多尔衮引清兵度过山海关。此后,为满清四处征战李自成政权将近20年,封为云南平西王。可以说,满清的大半天下都是吴三桂打下来的。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并非如影视或者我们谣传那样不堪,吴三桂号称铁骑将军,镇守山海关令满清未进寸土,他的能力可见一斑。

1659年,吴三桂入缅甸征南明政权,俘南明永历皇帝,1662年,为取信于清廷,吴三桂在云南勒死永历皇帝,寒了天下仕子的心。

1673年,康熙不堪三蕃重俸,意图撤蕃,年61岁的吴三桂为求取生之道在云南杀满清巡抚朱国治,拥兵20万宣告起兵造反,短时间内,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圈禁其父亲起兵造反拥兵10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拥兵20万纷纷默契响应,一时间,加上台湾郑经残部,保明与少数民族势力,南方将近70万兵力与满清割据,已经拥有了剑指京都的实力。此时,康熙能够调遣兵力不过20万而已。同年,尚之信又作墙头草转降满清。


吴三桂意图三面夹击康熙,即联合昔日部将陕西总督王辅臣还有靖南王耿精忠夹击康熙,派遣使者汪士荣劝降王辅臣响应自己,王辅臣不愿附逆,未经与山西张勇商量便将汪士荣交于康熙发落,将吴三桂书信与计划和盘托出。张勇因此嫉恨王辅臣目中无人,与其分政治之。恰逢四川总督郑蛟麟附逆造反,康熙派遣大臣莫洛为山陕经略,莫洛因为与张勇私交甚密而处处掣肘王辅臣。

公元1674年12月既康熙十三年,王辅臣被逼无奈,在宁羌杀莫洛,宣告起兵造反,这可把吴三桂高兴坏了,总算实现了自己三面夹击的战略。

次年2月5日,王辅臣攻下兰州,一时间陕甘岌岌可危。

1675年,康熙集结十路大军与吴三桂在湖南,岳阳一带两军对峙。此时,兵多将广的吴三桂却始终不愿听谋士刘玄初建议北上直捣黄龙而是选择在松滋停留三个月,致使白白贻误战机。

大局转折在公元1676年,康熙派遣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与心腹周培公征王辅臣,图海先于平凉断其粮草再攻心为上,招降王辅臣,吴三桂左翼沦陷。同年,东面的耿精忠部因与台湾郑经部相互猜忌且部将离心,投降满清。至此,吴三桂只能孤军驻守衡州,调兵遣将与满清对峙,其中,其大将马宝在永兴大败清廷,接着几战告捷。


但是,所谓单拳难敌四手,吴三桂正值暮年,且其因为几度改弦易辙已经无人愿意追随,大势落在了清廷,就是昔日汉族盟友也因为他杀了永历皇帝而与他势不两立。也许吴三桂自知大势已去,在1678年3月在衡州称帝,但是,随着夫人去世加上战事胶着,吴三桂身体每况愈下。

公元1678年8月18日,吴三桂因为积郁成疾而死,享年66岁。公元1682年耿精忠被康熙赐死,三蕃之乱结束。

值得一提,吴三桂在最后一年66岁时,即使是势单力薄依然让满清吃尽了苦头,因此有不少人认为,吴三桂败并非因为当初不肯过长江直捣黄龙,更多是因为年纪大了,大寿将尽,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再给他10年光阴,天下必定改弦易辙。

8

1673年11月21日,平西王吴三桂打着“兴明讨虏”旗号举兵反叛,南方各省的手握重兵的王爷巡抚纷纷相应,包括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以及贵州、四川、广西的封疆大吏纷纷加入吴三桂的叛军。吴三桂从云南起兵,一路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先后攻占贵州、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等省,队伍也有起兵时的3万迅速扩充到30多万。当时关内有18个省,吴三桂就占据了一半。此时,吴三桂的30万大军已经饮马长江,与清朝隔江对峙。一时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如果吴三桂能举兵渡江,挥师北上,攻克北京不是没有可能的。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吴三桂在江南按兵不动三个月,给了清朝喘息的机会,康熙皇帝迅速调集大军进行平叛,只用3年多时间就平息“三番之乱”,吴三桂最终功败垂成,落了个诛灭九族的可耻下场。那么吴三桂为何要在江南按兵不动三个月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吴三桂缺少开国皇帝的雄才大略。吴三桂之所以造反 ,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吴三桂的初衷就是做他的云南王、土皇帝,如果康熙不进行裁藩,打死吴三桂他都不会造反。他之所以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是为了笼络人心,根本就没有打算统一国家。因此,当他占据江南半壁江山后,就与清朝议和,幻想着划江而治,继续做他的土皇帝。

二:吴三桂不渡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吴三桂造反时已经62岁。62年在今天来说,也算是年富力强,精力充肺。可在古代62岁已是迟暮之年,不是有那句话说:人过七十古来稀。吴三桂早就没有当年跃马横刀、驰骋疆场的勇气了。并且此时吴三桂的身体健康很差,从他在衡州称帝不仅便一命呜呼中就能看出来。

三:吴三桂忌惮八旗兵的彪悍的战斗力。吴三桂的部队虽然在南方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但他面对的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不堪一击。一旦他帅兵越过长江,必定遭到八旗兵的猛烈反击。胜算几何,吴三桂心里没底。八旗兵多么骁勇善战,别人不知道,吴三桂应该是最清楚的。当年,他带领关宁铁骑,号称明朝最精锐的部队,也不敢到野外与八旗兵面对面厮杀,只能窝在城中坚守。这时与其渡过长江去打一场毫无胜算的仗,还不如以长江为天堑,与清朝划江而治。

四:叛军并非铁板一块。叛军虽然比八旗兵多两倍,但吴三桂能调动的兵力只是他从云南带出来的几万人。像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军队根本不听他的号令,这些人都是些反复无常的小人,没有一点忠义之心,都想跟着吴三桂捞点好处,谁愿意为他作嫁衣裳!一旦吴三桂帅兵渡江,与八旗兵打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岂不让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坐收渔翁之利,老谋深算吴三桂哪能为这些人做冤大头呢!

以上四点原因,使吴三桂不愿意也不敢渡过长江,与八旗兵来个面对面的较量,最终落个“乱臣贼子”的可耻下场。

9

如果从军事上来看,你让吴三桂跨过长江试试,八旗军能把丫老小子蛋踩碎了,就吴三桂那点滇军嫡系,到了北方,估计十个不够人家一个打的

10

梦想“划江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