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允炆,也作朱允文,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洪武帝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故又称之为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后,一改洪武帝执政的刚烈威猛,多宽大温和,深得人心。但因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亲近之人多为理想主义,而自身性情温文尔雅,作为皇帝则多少显得有些懦弱。执政不久后,建文帝在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继位儒家心腹的建议下决定削藩,在削前几位藩王的时候都还算顺利,然而当削到其四叔朱棣身上时,碰到了硬茬子。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朝建立后被封洪武帝为燕王,戍守北方边关。朱棣年少时期即有雄心,尤其是军事能力突出,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大明江上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朱棣曾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其军事能力也深得老爹洪武帝的赞许。太子朱标死后,朱棣一度以为朱元璋会立自己为太子,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立他为太子而是立了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子。朱棣对此极其不满,但碍于洪武帝的威严,不敢有丝毫流露。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不仅派人监视朱棣,还欲调走他的军队,为自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史称“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虽然以极大优势对战燕王朱棣,但是最终仍然兵败。兵败后,燕王朱棣宣布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遂称帝,号为永乐大帝。其后几百年间,民间对建文帝的最终下落颇有兴趣,目前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建文帝兵败后自焚而死

建文帝兵败后,深知四叔朱棣性格暴虐,如果落在他手里必定会生不如死,于是便在皇宫被包围的时候自焚身亡。而这种说法也被在场的太监所证实,朱棣攻破皇宫后,看到几具烧焦的尸体,经太监指认,其中一具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尸体。这种说法也最终为朱棣官方所用,昭告天下。

然而,这种看似最有可能的说法其实最经不起推敲,因为在随后的数年间,朱棣曾多次派人私下里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如果建文帝真的是自焚而死,朱棣又何必多此一举,故建文帝自焚身亡一事肯定为假,历史上,建文帝多半还活着。

二、建文帝失位后出家为僧

野史记载,当朱棣包围皇宫后,建文帝朱允炆意欲引火自焚。此时,身边的少监王钺告诉他,洪武帝朱元璋临死时,曾给朱允炆留下一个铁箱子,让王钺在他大难临头时交给他。铁箱子一直被王钺秘密地藏在奉先殿内。建文帝朱允炆急忙命群臣把铁箱子抬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已经写好了建文帝朱允炆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若干、遗书一封,遗书中写着:“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于是,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

后经考证,皇宫内并无鬼门和御水沟,故而不难判断,这只是野史中不少人因为同情建文帝而编造的一个凄凉的故事而已。但在民间,却真实的存在着不少建文帝出家为僧的传说,一说是建文帝出家后一直隐居在陕西城固县观音崖,那里现在还有一个名叫藏君洞的洞穴,一说是隐居在今江浙一带。

三、建文帝兵败后,逃亡西洋

明朝永乐时期,三宝太监郑和多次下西洋,据说表面上是为了和世界各国交流,实际上暗地里的任务就是寻找建文帝。因为永乐帝朱棣是篡位当的皇帝,只要建文帝不死,永乐帝的皇帝就不会当得安稳,于是他多次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四、建文帝仍隐居国内,后与朱棣言和

建文帝生性温和,在与燕王朱棣作战的时候,多次告诫手下官兵,切勿伤及燕王,因此手下士兵作战,多畏手畏脚,多次丧失良机,终至兵败。兵败后,建文帝隐居国内,伺机东山再起。然而,在蛰伏的数十年间,亲眼所见朱棣统治之下,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富强,自比治国才能不及朱棣,又考虑到战争再起,不免生灵涂炭。于是故慢慢就放弃了复国的想法,后主动与朱棣派来民间寻找他的人接触,并表明不愿为帝自愿为民的立场,朱棣念及叔侄亲情,封建文帝终身为僧。

有一件事情或许可以作为明证,明英宗时期,一个假的老和尚冒充建文帝,被明英宗正法,这个时候真的建文帝却出现了:“于是英宗迎建文帝入西内,程济闻之,叹曰:‘今日方终臣职矣。’往云南焚庵,散其徒。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而2009年8月,曾在福建宁德出土过一件袈裟,这件袈裟上有14条5爪龙,这件袈裟很旧,还有破损,明显是用了很久。按古代礼仪,这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东西,而且这件袈裟的样式与明朝的龙袍完全相同。明朝没有其他皇帝去过福建当和尚,而且当了很久的,因此很有可能是建文帝。野史传说洪武帝朱元璋曾给建文帝留下过袈裟,仔细想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为逃避追杀,建文帝不可能还穿的这么招摇,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建文帝向朱棣表明心迹后,这件袈裟是朱棣御赐的。

故而,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失位后最终下落最大的可能便是:皇宫被围后逃出皇宫,先是隐居在苏浙一带,后主动现身与朱棣派来的使者接触,表明甘为一介平民的心迹,朱棣得到下属的密奏后,念及叔侄亲情,封建文帝做和尚,赐给他袈裟,让他离开苏州富庶之地,去福建当和尚。仁宣之时,又把建文帝迁去云南。英宗时期,把建文帝从云南迎回宫中居住。最后,建文帝以寿终,葬于西山。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建立明朝,制定了一套嫡长子继承皇位、余子封王爵的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年),他生了大病,认为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就命足智多谋的李淑妃自尽,以防止像唐朝一样出现“武后之祸”。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因病去世,再选一个继承人成了朱元璋十分紧迫的事情。朱允炆虽然聪明孝顺,但仁柔寡断,朱元璋觉得不是最合适。燕王朱棣睿智过人,性格果断,朱元璋十分喜爱,一度时间想把皇位交给他。舍孙立子,这又不符合自己制定的礼仪。于是他征询群臣意见,是否可能立朱棣为继承人,遭到学士刘三吾当场反对。这样朱允炆就成了皇位的继承人。

朱允炆上台后,这些王叔叔们也不把他放在眼里,特别是势力最大朱棣,入朝时竟是立而不跪,令朱允炆十分的恼火,于是就着手消藩。他先是将周王贬为平民,后来又接连把代王、岷王、湘王、齐王等治罪。并派人到北京控制燕地兵权,监督燕王的行动。最终燕王以“清君侧”的名义,打着靖难的旗帜起兵造反。《太宗实录》写道:朱棣兵攻南京城下,文武百官诸王无计可施前来见皇帝,建文帝想出去迎接朱棣,想不到左右的人已全部散尽,仅有内侍太监数人而已。建文帝叹曰:“我何面目见耶!”就关门自焚而死。但建文帝是否真是死于自焚,很多人表示怀疑。因为事后朱棣命太监在火烧后的余烬中反复搜查,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遗骸。
《明史》中说朱棣怀疑建文帝逃走,就派人到天下各地寻找,还派郑和下西洋。嘉靖年间郑晓的《建文逊国记》,明确写道建文帝逃出金陵城。《明史.程济传》说:“金川门启,济亡去。或曰帝也为僧出亡,济从之,莫之所终。”南京城攻破而程济失踪了,所以人们怀疑他与建文帝一起做和尚了。这些说建文帝出逃为僧,大多是笔记小说和民间传说,缺乏有力的证据,看来当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到底做了什么,现在还是个无解的谜。

3

笔者认为建文帝朱允炆是真的逃出宫外失踪了,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多年来一直派人秘密寻找他的原因。

(朱棣剧照)

当朱棣被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入京城后,他没有直接攻城,而是等建文帝自杀或者投降传位给自己。但朱棣没想到,建文帝并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而是选择了出逃,既不自杀,也不投降传位,这就让朱棣难办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建文帝死了,这个最好办,大不了背负一个逼死皇帝的罪名。如果建文帝被活捉了,把他关起来就是,至于怎么处置以后可以慢慢考究。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可建文帝失踪就麻烦了,毕竟这朱允炆才是朱元璋钦点的正统皇帝,如果自己称帝后,朱允炆万一在哪一天突然不知道从哪个地方跳出来,振臂一呼,号召全国大臣来勤王,这就可怕了。

朱棣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他对此也想出了一个妙招,那就是偷梁换柱!

建文帝逃走之前不是放了一把火吗?朱棣就找了一个身体特征和建文帝差不多的死尸,把它烧焦了,然后对外宣称朱允炆已经自焚了。

如此一来,就断了建文帝忠臣们的复国之心,因为他已经被官宣死了。朱棣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建文帝也不在了,就算哪一天建文帝真的跑出来,咱也不认他!

当然只官宣建文帝已死还不够,朱棣还得继续寻找他的下落。但现在就不能公开找了,通缉令和寻人启事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这已经是一个“死”了的人,公开找只会打脸之前自己官宣建文帝已死的行为。

于是朱棣继续派人秘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这次他安排了两个人。

(郑和下西洋)

由于在全国范围都找不到,有传言说建文帝已经逃到了远洋,所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除了弘扬国威和促进外邦贸易交流以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另外一个人就是胡濙,这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明处让郑和去找,暗处就让胡濙去查探,给他安排的任务就是寻找仙人,而这个仙人其实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胡濙剧照)

胡濙确实非常努力的在找建文帝,“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查建文帝安在”是他一生的使命,连自己老母亲去世了也没时间探望尽孝。

试想一下,如果建文帝真如朱棣所说已经自焚,为什么还要派人去寻找其下落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所以朱棣只能孜孜不倦的找下去。

总之,笔者认为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死,而是逃出宫外失踪了。不知各位网友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分享有趣有料的历史趣闻和观点,我是醉爱谈历史,欢迎关注!

4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谜。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之子。洪武二十五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在太祖朱元璋死后,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朱允炆认识到被朱元璋分封在各地的藩王是巨大的威胁。于是他动手削藩,可是操之过急,燕王朱棣趁势起兵靖难。燕王军事能力极强,手下士兵英勇善战,朱允炆的军队胜多败少。

建文四年,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京师遂破。

燕兵进京,四处寻找朱允炆。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为啥这么着急呢?废话,当然急了。朱允炆活着不要紧,朱棣可以弄死他,他死了更好,朱棣可以安心做皇帝。可是,竟然找不到了……

那朱允炆到底咋样了呢?后世有这样几种主流说法。

一是死亡说。当时燕王军队攻城时,皇宫起火,大火熊熊燃烧。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的尸体。朱棣当机立断,哭着说哎呀侄子你咋这么糊涂啊!言外之意很明显,不用找了,这就是朱允炆,他死了该我来当皇帝了。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但这种可能性较小。

二是出逃说。出逃说比较复杂,容我细细说来。

据说朱元璋临终前曾经给朱允炆一个盒子,说到走投无路时就打开它。到朱棣攻城时,朱允炆突然想到这个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把剃刀,一张度牒。得,这不是让我出家吗。朱允炆一想,出家就出家,还是命重要,于是就在心腹太监的陪同下逃出了皇宫……对建文帝有同情心的臣子也多持这种态度,认为建文帝没死,只是躲起来了。

几十年后,有人说在云南驿见到一云游老僧。老僧在墙壁上题诗一首,扬长而去。根据诗的内容判断,他就是建文帝。

那么建文帝真的遁入空门了吗,我们看看朱棣方的一些材料。

朱棣知道自己和皇位不是合法取得的,一直提心吊胆,并秘密地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他在陆上派遣胡濙(ying)寻找,海路则派遣郑和寻找。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从这句至是疑始释,并且他们交谈了那么长时间,我们可以看到朱棣终于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

朱棣自己也不相信朱允炆自焚了。根据上面材料来看,朱允炆应该是出逃了,得以保全性命。但他的下落却被胡濙找到,朱棣有没有派人去灭口就不好说了……

5

关于朱允炆的踪迹,在明朝一直是一个谜。朱元璋曾为了明朝皇位的传承,大费周章。他知道太子朱标,为人和善,心不够狠,所以,在临死前就想把朝中官员驯得服服帖帖。所以,朱元璋时期,大臣们几乎都不敢大声说话。没想到,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顺势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长子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比朱标还要温柔,他上位后,与文臣们关系处得十分融洽。但是,他急于削藩,与他四叔关系闹得很不好。而且削藩的时候,又优柔寡断,导致朱棣有机可乘,最后夺了侄子的皇位。

《明史·成祖本纪》和《明史·方孝儒传》中记载,朱棣攻城之后,建文帝见大势已去,遂下令焚宫,自己携皇后跳去火中自焚。一时间,遍地伏尸,朱棣清理了三天,最后找出朱允炆的尸体,已经分不清男女了。


不过,后来,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都曾记载,朱棣怀疑大火烧死的并不是建文帝,建文帝削发为僧逃跑了,所以派郑和下西洋去找他。但是,建文帝其实并没有南下,他被僧司溥洽所救,此后便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从此再也没有复国之意。此事是朱棣在死前一天才知道的,建文帝死于永乐21年,享年46岁。但这种说法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高,一直都没有人能说的清楚,所以只好称建文帝下落不明。

6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意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有关这个问题,我个人的意见倾向于确实失踪了。朱棣把他干掉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理由有这么几个:

1、朱棣不会留活口。对于这么个大宝贝侄子,朱棣是很清楚他有什么政治能量的。只要他还活着,这个国家就会有不少忠于他的人以及更多的野心家聚集在他的身边,时刻准备造自己的反。只要有能力弄死朱允炆,朱棣会活口吗?不会的。事实上明朝政府也一直对外宣称是朱允炆死在大火里面了,即使是这样都有一堆人猜测他没死,逼得朱棣大开杀戒。试想,如果朱允炆真的坐实了已经死了,朱棣会那么慌,以至于必须杀一堆人灭口吗?

2、确实派人出去进行了搜寻。《明史》中的《郑和传》和《胡濙传》,都明确的记载了这两位一明一暗,就是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就算郑和还有别的目的,那胡濙在外面飘荡二十多年,总不能真的是为了寻找仙人吧?这个说不通。

3、胡濙的对话。《胡濙传》记载:“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找了十六年朱允炆的胡濙,急吼吼地从南方回到北京,又从北京跑到宣府,就为了见皇帝一面,如果只是跟他汇报建文确实死了,不太现实,也不可能说那么久。因此这一番长谈,很有可能是汇报建文的现状。至于是什么现状,那就任由后人猜测了。

欢迎您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7

大家好,我是大明皇帝朱允炆,也是你们口中的建文皇帝!

你们不要乱猜了,我性格比较弱,又是皇爷爷钦定的大明皇位继承人,怎么可能会自焚而死?我只是远遁而已,蓄积力量以图复位的机会!

所以当我那位好四叔的兵马突破长江防线,该死的家奴打开了南京城门,我就知道我应该跑路了,不跑只能等死,跑了也许还有一丝复位的希望。

我大明是讲孝道的法治国家,我是法定的大明继承人!

不管我那位四叔打出什么旗号,他不遵守皇爷爷的遗命,就是不孝;起兵造反,就是不忠!

等我到了落脚点后,只要振臂高呼,天下忠君之士定会为我所用。我要反攻回去,我要夺回属于我的东西。

要实现这一切,我需要一位绝对忠诚又有能力的武将。像李景隆那样坑爹的玩意儿,再次让我选择的话,有多远滚多远。

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去云南!

对,你们猜对了,我选的就是西平侯沫晟。

选他是因为两点:我让他继承了侯爵,对他有恩;他老子沫英和我老子感情深厚,听说当年我老子死后沫英还吐了血,追随我父亲去了。

这样的人应该是可以放心的。

让我绝望的是,我那位好四叔采取了一招“釜底抽薪”,断绝了我夺位的希望。

他先用一具烧焦的尸首告诉天下人那是自焚后的我,让天下人认为我已经死去,断绝对我的效忠;

然后采取凌厉的手段对我的臣僚杀一批拉拢一批,我的老师方孝儒因为不肯低头被他杀了,这老爷子虽然误我,但忠心不假啊,捶足顿胸!

最后又大肆分赏爵位,拉拢人心。听说连宫里的家奴都得了分赏,这真的是好手段。

最让我伤心的是,沫晟接受了现实,投靠朱棣了,这真的是天要绝我!

看来云南是去不了,要重新规划逃跑路线了。我不甘心啊,我的大明江山真的要易主了,虽然他也姓朱。

为什么忠臣良将这么少,难道他们都忘了我皇爷爷的恩赐,忘了我父亲的宽厚,忘了替我复仇呢?

不和你们说了,我打算把身上这套僧袍洗洗,然后往南去泰国。

听说那里信佛,过去后也许能混个法师当当,反正大明没有我的容身之地了,期望皇爷爷保佑!

再见了,我的大明!再见了,我的四叔!希望你不要为难我的小儿子朱文圭,两岁的娃娃起不了风云的。

希望大明繁荣昌盛!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8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成谜,以至于成了明朝的一件疑案。虽然朱棣进城后,找出两具尸体,指定就是建文帝和皇后,但当时的人却都不相信。而《明史》中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如果建文帝确实被烧死,则不必如此曲折行笔,其中史官必有难言之隐。那么,建文帝下落到底如何?

朱棣为何一口咬定建文帝被烧死

明史中记载:”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这段描写是很有问题的,给我们留下太多想象的空间。而且,其前后矛盾,是史官故意留给我们的把柄。为什么突然宫中起火?不过是制造混乱,想让建文帝出逃更容易罢了。史官真实的观点,便是”帝不知所终“。后面记载还有这样一句话:”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不过这样的记载,显然不能被朱棣接受,朱棣必须要建文帝死。

所以,我们看到”燕王遣中使“,这个宦官是朱棣派去的人。”出帝后尸于火中“,既然建文帝的尸体已经找到,那么前面这句”帝不知所终“岂不是废话了吗?原因就在于朱棣必须让建文帝死。而火中的尸体简直是太好找了,随便扔一个人进去就成。朱棣都说是建文帝了,谁还敢提反对意见?朱棣这就是让天下臣民都绝了希望,以后不论建文帝还是宣称是他的后代,都可以指定为假冒,朱棣这是为后面做准备了。

建文帝出家为僧

建文帝出家为僧的传闻流传最广。我们知道,和尚姚广孝是朱棣靖难时期的大功臣,在他84岁重病的时候,请求朱棣释放僧人溥洽。溥洽当时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朱棣进南京后,有人举发溥洽知道建文帝的下落。于是溥洽一直以散布妖言的罪名被关了十六年。如果建文帝真的被烧死,朱棣对于溥洽,或杀或放,又何必以其他罪名关押十六年?原因便是朱棣尚未得知建文帝下落,对于溥洽还有所期望而已。而传言替朱允炆削发的,便是这位溥洽。

另外,胡濙是朱棣极为信任的官员,朱棣还曾派他监视太子。后来也是因为胡濙的报告,才使得朱棣打消了对太子朱高炽的怀疑。但就是这样一个心腹,却长期打着寻找张邋遢(张三丰)的名号,在全国各地巡游,打听各种传说报告给朱棣。从永乐五年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期间,胡濙因母丧请求回家,都没有被朱棣批准。

等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回到京城,但此时的朱棣却在宣府。胡濙二话不说,转身去了宣府。当胡濙到达后,朱棣已经就寝。

”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半夜两点以后)乃出。“

胡濙在外十几年,是什么消息使得朱棣半夜接见他?而且还一直谈到深夜,想必自然是建文帝的下落,而且是确切的下落。此时的建文帝或者已经死亡,或者已经彻底放下了皇位,否则朱棣不会心安。那么,建文帝出家为僧还是有很高可信度的。

建文帝是否有可能到了南洋

”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在胡濙没有半夜前来报道的时候,有传言建文帝出海到了南洋,所以朱棣才派郑和下南洋。等到胡濙报告了之后,朱棣的疑惑才打消。如果建文帝真的出海,那么郑和一次两次出海还可以理解,但长此以往就有些不划算了。

等到了朱棣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时,他的皇位已经大大稳固,没必要再关心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在明宣宗时期,郑和还是进行了他最后一次下南洋。由此可以推断,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为主,打探建文帝的下落只不过是附带。况且,建文帝如果真的到了海外小国,自然也无法对大明形成威胁,所以朱棣才会”疑始释“。

综上所述,在朱棣靖难成功后,建文帝并没有大火中烧死,也没有到南洋。而他出家为僧的概率,则是最大的。一直到明英宗的时候,还有僧人自称是建文帝,被知府送到朝廷,”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可见,建文帝出家为僧,是被当时的人们广泛接受的。

9

关于明朝朱允炆下落之谜,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朱允炆的“下落说”,一直有几个不同版本,东明寺说,“自焚而死”说,遁入道门说,湖南新田大观堡说,但大观堡说被证实有造假之疑。

对于朱允炆的下落,笔者认为朱允炆在朱棣攻破京城后,在宫中自焚而死。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明史》

在燕兵攻陷京师后,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朱棣登位后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上亦曰:“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己焚燃”。

史书上记载,朱允炆是自焚而死的。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围得水泄不通,也无鬼门、御沟逃路,朱允炆能逃到哪里?

朱棣也绝不会让朱允炆活着,不然他就当不了皇帝。但是,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又苦心寻找朱允炆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

至于各个说法,笔者认为是忠诚、感恩于朱允炆的人所编造出来的,是为了表达对朱棣皇位的正统性、合法性的质疑和不满,怀念朱允炆在位时期的宽仁政策。

朱允炆在位时,一改朱元璋时期过重的税收,减少江南的土地税。但是,在朱棣夺得皇位后,把朱允炆时期颁布的政策,全部取消。税收又恢复到原貌,天下人怀念朱允炆的宽仁,是有可能编造出一个个传说。

另外,朱棣的皇位的正统性、合法性是一直被质疑的。忠诚于朱允炆的人,想恢复国家,但也无力改变已成定局的局面。

这些人心中的不满无从宣泄,是有可能编造一些故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对朱棣的质疑和不满。

至于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么样的,只有等更有力的证据出来,才能真相大白,现在都是猜测。

10

我也觉得朱允炆没有失踪,而是已经死了,我们被朱棣骗了。

首先,我们看朱棣派出去寻找朱允炆的两路人马,郑和和胡濙(yíng)。郑和那一路船队,大张旗鼓的,这怎么可能找到一个想躲起来的人。胡濙更别提,就是个骗子一样的存在,没有提供实际线索。

其次,朱允炆有能力逃走吗?没有,太难了。南京陷落,大臣侍卫都投降了,他一个没有社会经验养尊处优的皇帝,能走多远?

再者,朱允炆必须死,但是不能对外说出去。朱允炆不死,朱棣的皇位坐着不踏实。但是,朱允炆的死讯又不能放出去。因为,他要是死了,弑君的罪名就是朱棣的。清君侧的口号就等于没用了,朱棣就是谋逆!

所以,朱允炆必须自杀,或者被杀。朱棣也必须表明态度,他只是想清君侧,但是没想到朱允炆失踪了。大侄子失踪了,朱棣肯定要找。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只能勉为其难,先替大侄子当这个皇帝了。

这真是一条妙计!

(文/勇战王聊历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