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

2020-07-25 08:29阅读(198)

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侍卫赶紧脱了衣服下去救,为何最后却被朱元璋全部杀掉?:朱标在历史上以宅心仁厚著称,和他那刚猛的父亲简直是两个极端,他是朱元璋钦

1

朱标在历史上以宅心仁厚著称,和他那刚猛的父亲简直是两个极端,他是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朱元璋对他也是寄予厚望并加以信任,因此朱标在朱元璋面前也是有话语权的,他和马皇后是唯一敢劝并且能劝住朱元璋的人,所有有许多功臣在朱元璋的屠刀下被拉了回来,但是在就他的老师宋濂时,却遭到了父亲的断然拒绝,朱标一气之下,欲跳河轻生,幸好被身边的侍卫给救了回来,但这些侍卫最后却被朱元璋给杀掉了,这到底是为何呢?


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和刘伯温、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连朱元璋都盛赞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可见对他的评价是相当高的,1377年,67岁的宋濂决心辞官回归故里,对于宋濂的辞官,朱元璋是给足了面子,亲自为其饯行,宋濂也很感动,拉着朱元璋的手老泪纵横,答应每年都会上京看望朱元璋。


宋濂一生受人尊崇,可他却出了一个不孝的孙子,给他原本祥和的晚年招来了杀身之祸,洪武十三年,宋濂的长孙宋慎卷入胡惟庸的谋反案中,致使宋濂一家遭祸,其次子宋璲和孙子宋慎都被诛杀,按照大明的律法,宋濂他们全家是难逃一死的。

向来喜欢搞连坐的朱元璋杀气腾腾,打算把宋濂一并料理了,满朝文武人人自危,噤若寒蝉,没有人敢替他说一句话。


这时朱标冒着极大的风险向当时处于暴躁中的朱元璋求情,但朱元璋态度坚决,执意要处死宋濂。

朱标乞求说:“他是我的老师啊,您就不能法外开恩吗?”

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口不择言的说了一句“等你做了皇帝再去赦免他吧”。


朱元璋说的是一句气话,但朱标听了犹如五雷轰顶,让他羞愤难当,这不是说他大逆不道吗?

朱标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救老师,情急之下就以跳河轻生来威胁朱元璋放过老师,他是玩真的,说跳就跳。


朱标身边的侍卫一看主子跳河了,都吓得不轻,赶紧脱衣下河救人,性急的人和着衣服就跳了下去,很快就将朱标救了上来。

朱标这惊天一跳把强势的朱元璋也给震住了,也着实吓住了,连忙说“你个傻儿子,老子杀人,关你屁事,至于寻死寻活的吗?”


你还别说,朱标这一跳还挺管用,朱元璋见儿子能用死来救老师,很是欣慰,于是就答应了他,放过老师一马,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将宋濂流放四川茂州。

朱元璋对于这些救太子的人是赏罚分明,脱衣服下去的人一律斩首,没有脱衣服就下去的人连升三级,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太子都跳河了,你们还有时间脱衣服,等你们脱完衣服再下去救人,还来得及吗?简直没把太子当回事,不杀你杀谁?


我们通过影视剧看到朱标是个仁慈到软弱的形象,而且经常与朱元璋的施政方针有矛盾,但其实在许多方面古被误导了,朱标从十岁起就被立为吴王(朱元璋曾当过吴王)世子,到明朝建立后成为皇太子,直至洪武二十五年时以三十七岁早逝,其太子之位一直坚如磐石。

而自洪武十年后,朱元璋就下令“朝政政事先启请太子处理,然后奏闻”,这在历史上绝对是少见的,帝王们都很难做到放手让太子参与政事,要知道让太子处理朝政会对皇帝的权利构成相当大的威胁,搞得不好就架空了皇帝。

这说明朱元璋对朱标有极大的信任和真心倚重才能有此决定,朱标主持朝政达十五年之久,却从未见朱元璋有公开对朱标处理政务不满或更换太子的意向。


朱标主政期间,也是明朝四大案件中除朱标去世后爆发的蓝玉案以外的三大案爆发期间,可以说朱标是主持了明朝政治大案处理的,而除了为爱孙牵连进胡惟庸案的老师宋濂求情这种小事外,看不出朱标与朱元璋在大政方针上明确的对立,而朱标有时为其他藩王或功臣向朱元璋求情,与其看作是与朱元璋作对,倒不如说是朱元璋安排太子朱标向兄弟和功臣示恩更可信,,否则很难想象朱元璋真要处置的人会因求情而被放过。

所以说朱标和朱元璋是彼此配合密切的政治红白脸,朱标是朱元璋的政治缓冲器,而朱标又能借助朱元璋的威慑而使人心归附自己,但二者的立场和利益是一致的。


东宫太子是皇族里最惨的一个职位,就是整天的等待着皇帝死去,成天的谨小慎微,夹着尾巴做人,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朱元璋是个火爆脾气,阎王性格,动不动就拿大棒子打屁股,搞个大动作株连上万人,朱标能从世子再到东宫太子的位子上一路坐到死,且从未动摇,不得不说朱标是绝对有过人之处的。





2

大明王朝洪武十三年,又一场集体人头落地,令众人诧异不已。一代猛人朱元璋下旨:凡脱衣服下水救太子朱标的侍卫,统统杀掉,一个不留!钦此!


咦?不救太子吧会被杀头,救了呢也被杀头!伴君如伴虎,这到底怎么回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宋濂之长孙宋慎,被牵扯进洪武大案“胡惟庸谋反案”中,致宋濂一家也面临灭顶之灾,朱元璋打算将宋濂、宋璲等统统杀掉!


明太祖连坐之法,令人人自危,闻之色变!


宋濂是何许人也?


宋濂,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与刘伯温并称为“一代之宗”。

图:宋濂画像


宋濂是一代学问大家,所以被朱元璋聘为太子师,即太子朱标的老师,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老朱遍请名师大儒教儿子,就是因为自己读书太少。


宋濂德高望重,用心血教授“未来之君”朱标。朱标与老爹朱元璋性格不同,朱标是个“太平仁君”的好苗子,宽厚仁慈,自信宽和,与老师宋濂师生之情匪浅。


朱标跳水:我不是运动员,我是太子!


朱元璋要杀宋濂,朱标听闻老爹又要大开杀戒了,忙替老师百般求情,结果朱元璋就是不许,烦了还颇带几分讽刺地撂下了一句:等你自己做了天子再来赦免他吧。(太祖曰:“候汝为天子而宥之”)

图:懿文太子朱标


朱元璋一句话噎死了儿子,儿子哑口无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扯么?现在老子把宋濂杀了,等儿子做了天子,还赦免个啥人命?


宅心仁厚的朱标见救老师无望,竟然一气之下投了湖,准备一死了之。这一下吓坏了朱元璋,太子乃国之储君,若真有个三长两短,可是牵动国本的大事,弄不好一票人甚至几票人要掉脑袋。


皇宫侍卫见状,纷纷跳下水抢救落水的太子朱标,朱元璋又气又心疼道:“傻儿子,我杀人,关你什么事?”(太祖曰:“痴儿子,吾杀人,何预汝耶?”)


太子朱标有惊无险,溺水后最终被抢救上岸。救太子是大功一件,这不用说,侍卫们都在等着皇上赏赐。


可是,朱元璋却把脱衣服救天子的侍卫统统斩首了。怎么回事?有功不赏也就罢了,还把人家都给杀了,难道是杀人灭口,以防皇帝父子这出家丑外扬?


答案是否定。


因为与此同时,那些没脱衣服就跳水救太子的侍卫,却被朱元璋连升三级,大加赏赐。脱衣服和没脱衣服,都救了太子,居然待遇落差这么大?为什么?

朱元璋说了一句霸气的话:等到你们脱衣服救人,太子早就淹死了。(太祖曰:“太子溺,候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朱元璋和马皇后吃饭,马皇后故意弄了一桌子菜全素的,朱元璋问你这是干什么?马皇后说:臣妾听说宋濂宋先生被连坐罪,特吃素祈福,减轻杀孽。(马皇后曰:“妾闻宋先生坐罪,薄为作福佑之”)


朱元璋气得摔筷子走人,你们母子胳膊往外拐,来成心气我来了。


面对儿子朱标的“死谏”和马皇后的规劝,朱元璋只好赦免了宋濂,但余怒未消。朱元璋认为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于是将宋濂流放四川茂州。


就这样,宋濂捡回了一条老命,但次子宋璲、长孙宋慎被连坐而杀。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72岁的宋濂病死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临死时,据说正坐敛手而逝,当时夔州官员都前来哭祭,蜀王朱椿十分仰慕宋濂,还为他迁地重葬。


宋濂都一把老骨头了,哪还经得起折腾,就算不杀,流放也等于判了死刑。


农民做皇帝的思考


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出身悲苦,人生传奇,而农民做皇帝,有利有弊。

利的方面:朱元璋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对官员贪污嫉恶如仇,对“勤政爱民”体会更加深刻,因为他自己就曾为乞丐。据记载,朱元璋精力旺盛,每天要批阅大量奏折至深夜,他废掉宰相制,凡大事由皇帝自己抓,是个勤政之君。


弊的方面:朱元璋因出身寒微,自尊心强烈,敏感又猜忌,总害怕有人篡夺朱家江山,易暴易怒,诛杀功臣,要求臣子必须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比如,明太祖创立著名的带特务性质的组织“锦衣卫”,就用来监控群臣的。


当然,这一切与培育多年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以及担心年幼文弱的皇太孙朱允炆,无法驾驭和镇住功勋元老,有莫大关系。


以上是@峰子奇观的回答,仅供参考。欢迎关注和下方留言交流,谢谢!

3

朱标是朱元璋最喜爱的儿子,朱元璋一称帝,便毫不犹豫地将他立为皇太子,钦定他为明朝将来的掌舵人。

不过,朱标的性格却和朱元璋很不相同,他深受宋濂影响,性格颇为仁厚,也不似朱元璋一般生性猜疑,更不似朱元璋一般喜好杀戮。

朱元璋也正是因为看到了朱标的这一点,怕他将来压不住满朝文武功臣,这才在晚年之时下定决心为他扫除一些可能存在的障碍,如废除丞相制度,如命令禁止后宫、宦官干政,再如以胡惟庸案、蓝玉案为由杀了不少人。

朱元璋这么做既是想巩固朱家的江山,也是想为朱标铺好路。

只可惜,朱标虽然有当皇帝的命,却没有当皇帝的寿命,1392年年仅37岁的朱标便因病去世了。

对于在朱标5岁之时便开始担任他的老师的宋濂,朱元璋为何想要杀了宋濂呢?

实际上,宋濂这个人很聪明,他早在洪武十年,也就是1377年的时候便已经向朱元璋请辞了:皇帝呀,我老了,想辞职回家养老了。

朱元璋同意了吗?当然同意了,还送了自己的一本文集和一些布帛给宋濂,然后问宋濂:这个宋爱卿呀,你今年多少岁了?

宋濂恭恭敬敬地说:68岁了。

朱元璋听了又说:挺好挺好,这布你带回去好好收着,等再过32年你100岁了,再拿出来做成衣服穿。

赏完了东西,说完了话,朱元璋这才让宋濂的孙子宋慎一路护送宋濂回了老家,宋家将来之所以遭难就离不开这个宋慎。

宋濂虽然已经致仕,可朱元璋并不放心,所以特意找来宋慎打着关心关心宋濂退休生活的旗号问宋慎,你爷爷回去后干了什么,见了什么样人呀?

宋慎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我爷爷呀,自从回家后也就见见亲朋好友而已,别的人一概不见,闲下来的时候教育一下儿孙,管一管家中的财产田产之类的,也没什么别的事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正是为了打消朱元璋对宋濂的猜忌。

朱元璋一听宋慎的话,宋濂似乎也没干什么正经事,也就没再说什么。

那么,宋慎后来为什么让宋家遭难呢?因为宋慎卷入了胡惟庸谋反一案。

朱元璋对此可是零容忍的,所以想借着宋慎卷入胡惟庸案将宋家给一网打尽,这当中自然也包括了宋濂。

宋慎和他的叔叔宋璲很快被朱元璋给杀了,并将他们的家人发配到了茂州,可怜宋濂白发人宋黑发人。

事实上,从朱元璋问宋濂情况,宋慎对答的时候来看,宋慎并不是一个无知之人,相反,他不仅聪明机敏,也应当是一个行事谨慎之人,为何会卷入胡惟庸案呢?此事不仅宋濂觉得冤,方孝孺在给宋慎写墓志铭的时候也举得宋慎很冤。

更冤的是宋濂,自己明明已经致仕了,只是每年入京朝见一次朱元璋,怎么宋慎犯了事,朱元璋还能迁怒于一个已经退休三年的老头?

正当朱元璋想对宋濂下手的时候,马皇后和朱标跳了出来,阻止朱元璋杀宋濂。

马皇后是和朱元璋好好地讲道理,毕竟两人是患难夫妻,朱元璋曾经差点饿死的时候是马皇后冒着被烫伤的危险给他送炊饼,她在他的创业路上也没少给他帮助,所以感情颇深,他也能听得进马皇后的话。

朱标为了阻止朱元璋杀自己的老师宋濂,讲完了道理,又怕朱元璋听不进去,干脆来了一招更狠的——死谏。

朱标选择死谏,并不是说他真的要用死来阻止朱元璋杀宋濂,说白了他只是想吓一吓朱元璋,让朱元璋放弃杀宋濂的想法。

所以,朱标“扑通”一声跳到了河里。

朱标这边一跳河,他的侍卫们顿时愣住了,太子爷呀,你这是闹哪样呢?有反应迅速的也“扑通”一声跟着跳了下去,去救朱标了,有反应迟钝的还呆呆地看着,有爱惜自己衣物的却在一件件地脱下了自己的衣物之后才跳下去救朱标。

但是,朱标总算是被救上来了,毕竟南人会游泳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朱标恐怕也是因为这样才敢这么突然地跳河。

这事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他心里顿时一个咯噔,怎么样,太子没事吧?

没事。

朱元璋不知道朱标为什么跳河,只能匆匆地赶去看朱标,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因为自己要杀宋濂的事引起的!

看到自己的儿子竟用这样的办法阻止自己杀宋濂,生怕儿子再做出什么傻事,朱元璋只好答应放过宋濂一马。

可是,朱元璋放过了宋濂,却对将朱标从河里救上来的侍卫们下了死手,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咱的儿子都跳河了,你们不用最快的速度下去救他,竟然还在慢悠悠地脱衣服?是你们的衣服贵,是你们的命贵,还是咱的儿子命贵?耽误了救人怎么办?

侍卫们没有将救朱标放在第一位,将朱标置于危险之境,是朱元璋对这些侍卫下死手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说白了就是为了泄愤,因为他想杀宋濂,但是没杀成,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朱标为了阻止他杀宋濂,竟然选择了这么极端的方法,所以他心中也憋了一肚子的怨愤之气,这股气不撒出来他心里难受。

侍卫这时候的做法正好撞到了枪口上,给了朱元璋一个合乎情理的理由。

朱标也不会想到,救了一个宋濂,却害了一帮侍卫。

宋濂没有被杀,也被发配去了茂州,只是因为年迈经不起折腾,最后死在了去茂州的路上。

4

朱元璋在晚年变得非常残忍、嗜杀,先后杀害了不少有功之臣。他心爱的儿子朱标对父亲的行为很看不惯,屡屡劝谏,但朱元璋却不以为然。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朱元璋把一条荆棘折下来,让朱标伸手去抓。朱标看到荆棘上全是利刺,犹豫着不敢动手。朱元璋就自己用手把荆棘上的刺全部撸掉了,而他的手也被刺伤了,鲜血淋漓。

之后,朱元璋把光秃秃的荆棘交给朱标,对他说:“趁着朕还在,朕帮你将利刺撸掉,你拿着就顺手了。”

朱元璋这是在用荆棘比喻王权,他亲自诛杀那些可能对朱标继承大统产生威胁的人,把罪名全部自己扛,这样儿子就能安安生生地做一个为臣子和百姓所称道的人君。

从这一点看,朱元璋也算是爱子情深了。但朱标为人谦和仁厚,实在是不能接受父亲的做法。

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朱标还是会去求情。有一次甚至为了解救宋濂,不惜跳河明志。那么,宋濂是谁?他有何德何能让太子为他做出这样的牺牲呢?

宋濂是谁

宋濂被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小时候就有“神童”之称,但他不因自己的天分而骄傲,仍是刻苦学习,终于有所成就。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元顺帝听说后,想让他入朝为官,但他以侍奉父母为借口拒不应召。因为不想为元朝卖命,也不想再受到朝廷的纠缠,他干脆到仙华山当了个道士,表面修道,实际上还是在著书立说。

朱元璋听说了宋濂的事迹后,对他十分敬仰,特地聘请他做朱标的老师,自己也常常向宋濂请教,可以说朱元璋父子得到了宋濂很多的指导和帮助。

尤其是朱标,他本来就谦逊有礼,对自己的老师更是十分尊敬。宋濂对这个学生也很喜爱,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因为年事已高(67岁),自请告老还乡。此时朱元璋还舍不得他离去,但宋濂去意已决。朱元璋也只好恩准了他的请求,还亲自为他饯行。

宋濂也很感激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当场承诺只要自己还活着,以后每年都要回京觐见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宋濂

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和宋濂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那么朱元璋为什么突然翻脸不认人,执意要杀宋濂呢?

这件事其实是非常的冤枉,主要是因为宋濂的孙子牵扯进了胡惟庸案,导致宋濂也遭了池鱼之殃。

洪武十年(1380年)正月,丞相胡惟庸说自己的旧宅井里涌出了醴泉(带着薄酒味道的泉水),认为这是祥瑞之兆,邀请朱元璋前来观看。

不料朱元璋走到西华门时,有个叫云奇的太监突然死死拉住缰绳,还用手指着胡宅的方向,看上去十分着急、激动,嘴里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朱元璋本就十分多疑,看到云奇的表现后,就觉得胡惟庸恐怕是想谋害自己。

于是他当即返回并登上城楼,向胡宅的方向远眺。他看见那里上空尘土飞扬,怀疑藏有重兵,不禁勃然大怒,当天就把胡惟庸赐死了。

之后朱元璋也没有放过与胡惟庸交好的人,因此事被牵连致死者超过3万人,史称“胡惟庸案”。

宋濂的孙子宋慎不幸牵连于此案,宋慎与宋濂的次子宋璲都被处死了,宋濂一把年纪,朱元璋也不打算放过他。

可悲的是,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太监拉缰绳”这样的事情。

胡维庸案在历史上也有颇多争议,有学者认为这只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一个借口。这样他就可以进一步巩固王权。

而宋濂一家不过是些倒霉的牺牲品,在朱元璋看来,他们可能连荆棘上的一条刺都不如。

朱标为救宋濂跳河明志

在老师宋濂一家遭到迫害的时候,以仁爱著称的朱标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立即求见朱元璋为宋濂求情,但遭到了朱元璋的无情拒绝。

朱标十分绝望,负气跳进了金水河,以死明志。朱元璋大惊,忙令宫中的侍卫太监将朱标救起。

朱标被救上来后,朱元璋看着那些侍卫和太监,发现他们有的穿着衣服,衣服全湿透了;有的却脱掉了衣服和鞋袜。于是朱元璋把那些脱了衣服和鞋袜的人全部杀掉了。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朱元璋认为儿子已经跳进河里,命悬一线,左右从人却不急着相救,还忙着脱衣服、鞋袜,生怕会弄湿弄脏。

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衣衫比太子的命还要重要,这种人留在太子身边也没有用处。所以朱元璋就把他们全部除掉了。

而那些没有脱衣服鞋袜的人,朱元璋却把他们连升三级,以表彰他们对太子的忠心。

结局

其实当时不光有朱标为宋濂求情,朱标的母亲马皇后也采用了间接的方式向朱元璋进言。

当时马皇后开始在正餐中只吃素食,在朱元璋问起时,马皇后就说:“宋大人即将被处斩,我特意茹素来纪念他。”

马皇后一边说一边伤心垂泪,饶是朱元璋心硬如铁,也不得不被这母子俩打动了。

他打消了处死宋濂的念头,改判流放,将宋濂流放到了四川茂州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汶川一带。

虽然免去了一死,但宋濂毕竟年逾古稀,哪里受得了长途跋涉的折磨,最终在流放途中,这位惊才绝艳的大文豪还是与世长辞了,享年72岁。

得知他的死讯后,朱标母子免不了又是一阵伤怀,但谁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值得安慰的是,1496年经四川巡抚马俊上奏申诉,朝廷决定为宋濂平反,并恢复了他的官职,以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他的墓地举行祭祀,这也算是对英灵的一种迟到的告慰吧。

5

明太子朱标这一天早早的起床了,因为他要去给他年过七旬的老师宋濂求情,希望自己的父亲网开一面。为了老师他已经做好了跳河的准备,如果父亲不答应的话,他就跳河以死逼,为了让老师得救,他还请了他的母亲一同前去,毕竟父亲最听的就是母亲的话,他相信有了母亲的出马,老师一定会得罪。

但是到了大殿上,父亲根本不听他的劝,母亲说话也不顶用,朱标只得使出他最后的绝招,跳河,他相信慈爱的父亲会赦免他的老师。

他的计谋成功了,但是却连累了身边的侍卫,父亲说:“侍卫的职责是保护自己,却任由太子跳水,乃是失职。落水之后,施救不及时,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导致太子受寒,是守护不力。所以凡是脱衣服下水,没有第一时间去对太子进行救援的,通通以失职罪杀了。

朱标看到这哭了,他为自己救下老师而感到欣慰,但是却为自己的鲁莽害死无辜侍卫而悔恨。

看到这,如果你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那才是编剧本身的利害之处。果然有3小时故事,写出90集的功力。

宋濂是朱标的老师,明朝的”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69岁的时候辞职告老还乡。却因后代宋慎牵扯胡惟庸案,而受牵连。

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关于朱标救老师这事,明史的记录就这么短短几个字,根本朱标跳河这一说法。

可见朱标跳河纯属杜撰,这个作者也是脑残,写这样的故事,也不考虑一下朱太子的智商,以及朱元璋夫妻的关系,就敢胡编乱写,看来这作者当初也是玩自媒体的。

话说回来,朱标作为明太子,朱元璋最宠爱的一个儿子,未来大明朝的接班人,朱元璋一开始就在为自己的儿子铺路,在大臣面前树立的都是仁慈的榜样。

朱标纵然要救自己的老师,也不会傻到去用跳河这种招数,真把人家朱标太子当白痴了吗?

马皇后亲自出面,还有办不成的事,都 知道朱元璋对马皇后的话是言听计从。

那这个杜撰故事出自哪里呢?

他就是徐祯卿的《翦胜野闻》

下璲、慎狱,诏御史就诛濂,没入其家......太子惶惧不知所出,遂赴溺,左右救得免......因遍录救溺者,凡衣履入水者擢三级,解衣舄者皆斩之。

这本书里的内容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证据,都是野史性质的。这个跳水救师的故事,真是一个双面计一黑朱元璋杀戮无度,二黑朱标太子智商堪忧。但是后人也自有明辨事非的能力,并不会被一本野史牵着走。

6

在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元璋打算处死宋濂等一大批功臣,太子朱标忍不住向朱元璋求情,但朱元璋却把一条荆棘折下来,让朱标伸手去抓。

朱标看到荆棘上全是利刺,犹豫着不敢动手。这时朱元璋就自己用手把荆棘上的刺全部撸掉,然后再把光秃秃的荆棘交给朱标,对他说:“趁着朕还在,帮你把这些利刺撸掉,到时你拿着就顺手多了。”

事后,朱标自知无法救助宋濂等人,情急之下他竟然直接跳河轻生。 当然,这是影视剧加工后的效果,在所有正史和野史文献中,都有没有记载过任何关于朱元璋用手撸荆棘的事情。

不过,关于朱标替宋濂求情,在正史中却是有明确记载的,但朱标跳河自杀这个片段,却仍然只是在部分野史中出现的。



据说,宋濂晚年时,因为其孙子宋慎不幸牵涉到胡惟庸谋反案中,宋慎与宋濂的次子宋璲都被处死,宋濂一把年纪,朱元璋仍然把他关进大牢,准备将其处死。

因为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以仁爱著称的朱标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立即求见朱元璋为宋濂求情。 但是,朱元璋态度坚决,执意要处死宋濂。

朱标就对朱元璋说:“宋濂是我的老师,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就不能因此法外开恩吗?”正在气头上的朱元璋便对朱标狠狠地说了这样一句话:“等你做了皇帝再去赦免他吧。”

朱元璋这一句气话,让朱标羞愤难当,只好默默的离开。然而,朱标还是想救他的老师,但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法子救老师,情急之下他在回去的路上直接跳进了金水河,以死明志。



眼见朱标跳进水里,他身边的侍卫太监们也赶忙跳出水中,将朱标给救了起来。

后来,朱元璋知道这个消息后,在痛骂朱标懦弱的同时,也对那些不顾危险跳入河中救援朱标的人进行论功行赏。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朱元璋发现有几个侍卫是在脱了衣服后才跳入水中。

见此,朱元璋直接下令将这几个侍卫全部处死。因为,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儿子已经跳进河里,命悬一线,左右侍卫却不急着相救,反而先忙着脱衣服、鞋袜,生怕会弄湿弄脏。这样的人,是把自己的衣衫看得比太子的命还重要,这不是反天么?所以朱元璋要把他们全部杀死。

这件事过后,朱元璋害怕朱标又干傻事,加上马皇后向朱元璋进言。当时马皇后开始在正餐中只吃素食,在朱元璋问起时,马皇后就说:“宋大人即将被处斩,我特意茹素来纪念他。”

马皇后一边说一边伤心垂泪,饶是朱元璋心硬如铁,也不得不被这母子俩打动。于是,朱元璋打消了处死宋濂的念头,改判流放,将宋濂流放到了四川茂州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汶川。

虽然免去了一死,但宋濂毕竟年逾古稀,哪里受得了这种长途跋涉的折磨,所以在他行驶到重庆时,还是因病去世,享年72岁。当地的官员听说后都前来哭祭,并将其葬于莲花山下。后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将他转葬华阳城东。在朱标得知宋濂去世的消息后,也是一阵伤怀。

等到一百一十五年后,四川巡抚马俊上奏替宋濂申诉,朝廷这才决定为宋濂平反,不仅恢复了他的官职,还规定以后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他的墓地举行祭祀,这也算是对英灵的一种迟到的告慰吧。

7

朱标是历史上难得的没做过皇帝而评价很高的太子,因为当不了皇帝的太子,大部分因为被废或者被杀,作为不是君的储君,地位确实尴尬。能力太强了吧,让老爹不放心,表现软弱点吧,又可能被老爹误认为能力不足,不堪大任。因此,要把握好与皇帝和大臣之间的关系,被夹在中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朱标好就好在,他是朱元璋最爱的儿子,从九岁起就被朱元璋立为了吴国的世子,后来朱元璋经过浴血奋战,灭陈诛张,驱逐蒙元而统一了天下,在登基大典结束的第二天,他就立即封马大脚为皇后,又把朱标放在了东宫的位置上,呕心沥血,准备把毕生的治国之道传给朱标。

宋濂与朱标的渊源

故事是这样的,在老百姓的眼中,朱标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小青年,而朱元璋则是嗜杀成性的暴君。虽然自己从小没受过什么教育,但对于儿子的培养朱元璋却是格外的上心,因为他知道,打江山靠武力,而治江山却要靠文章。

朱元璋攻下应天府后,广设文榜,招募天下贤才,后来经过李善长的举荐,著名的刘伯温和宋濂、章溢、叶琛就成了朱元璋的座上宾,此四人的文章诗赋在江南一代极为出名,也被人称作“浙东四先生”。

归顺朱元璋的时候,宋濂已经50岁,经史子集自不必说,关键宋濂还是一个谦谦君子,道德楷模。朱元璋一想,这不正是我要给儿子们请的先生吗?

宋濂成为太子的老师之后,兢兢业业,克勤克勉,对于皇子的教导确实花了一番细功夫。而朱标对于这位才华横溢的老师由衷的打心眼里佩服,二人相处多年,不是父子但胜似父子。

宋濂本来应该会是一个善终的结局,洪武十年,67岁的宋濂渐渐感到精力不足,为朱元璋卖了17年的命,也是时候回乡颐养天年了。朱元璋对宋先生这十几年来为自己抚育太子打内心里感激,在皇宫中,亲自为他设下送行宴,并且准许宋濂每年返京,能让君臣再见上一面。

朱标跳河,侍卫被杀是怎么回事?

宋濂回到了家乡,每日读读书,钓钓鱼,生活得也算悠闲,本打算终老于故乡,可谁知一件惊天大案的爆发,彻底打碎了他的美梦。

洪武十五年,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人揭发曾参与到谋逆事件之中。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杀红了眼,宁可杀错,绝不放过,受到孙子的牵连,72岁发须皆白的宋濂也被逮捕入京。

按照当时的情形,宋濂一家肯定是在劫难逃,最终的结局就是满门抄斩。可此时太子朱标站出来替自己的老师说话,希望父皇能法外开恩,饶恕自己的老师。

可朱元璋恶狠狠的说了一句:“这件事你就不要问了!”朱标泪流满面,想起父亲的残忍和老师那慈祥的面庞,他绝望极了,最后竟然以跳河的方式来威胁朱元璋。

这可把周围的侍卫给吓坏了,见到太子跳河,有些人不顾一切直接跳入河中营救太子,有的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最后在众人的救援下,太子才幸免于难。

可知道这件事后,朱元璋不禁勃然大怒。他没有迁怒于太子,而是把所有的愤怒发泄到了侍卫身上。他认为,太子危在旦夕,有的侍卫还有闲工夫脱掉衣服再跳入水中,实在是天大的不忠。于是下旨,把所有脱了衣服跳进水中的侍卫全部斩首示众。

看到儿子如此坚持,作为父亲,朱元璋也心软了,他免去了宋濂的死罪,改为流放,将宋濂一家流放到了四川茂州。可已经72岁的宋濂哪能再经得起这般折腾,还没到四川,就在路上夔州因车马劳顿去世了。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不得不说,电视剧包括民间传说把这件事形容得很是感人,一来突出太子朱标的仁慈,二来批判朱元璋的杀戮。可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太子跳河的荒诞事件。

朱标其实在很多事情的立场上与父亲保持了高度一致,包括“胡惟庸案”以及被冤杀的大臣,朱标始终没有站出来说一句求情的话,只不过碰上了自己的恩师,出于情分,朱标才不得不站出来。

而真正让朱元璋打消了杀掉宋濂的除了太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皇后。朱标虽然仁慈,但很多事情上他不发一言,不是迫于父亲的权威,实在是打他内心中很认可父亲的做法。

“子不类父”是封建王朝皇帝们最担心的事情,也造成了许多太子没能走到登基的那一天。作为皇帝最喜爱的儿子,朱元璋在朱标的身上的确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要不然,很难有如此多的爱意。

他们父子俩之间的密谈我们不得而知,但朱标肯定理解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何在,那就是维护朱家王朝的统治,在这一点上,朱标始终是心里有数的。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恶名我都替你背了,将来你才能安稳的坐享天下。

父子俩如果连这一点默契都没有,朱元璋又怎能放心的让朱标处理政务,并且对他权力的增长是不忧反喜呢?


文/亮仔学史,欢迎大家关注留言。

8

在文学上和刘伯温、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宋濂,不但是朱元璋大力赞誉的“开国文臣之首”,而且还是太子朱标的老师,未来的帝师。

可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事件爆发,宋濂因为孙子宋慎被牵扯进案件,连累了本来已经告老还乡的宋濂被朱元璋下了死罪,后因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保全,七十岁的宋濂才被免了死罪,改为流放。

而据说在朱标劝谏朱元璋之时,朱元璋是抱着宁杀错一千,不放走一个的理念,一定要处死宋濂的。结果仁厚的朱标不愿老师枉死,也不愿父亲背上残害功臣的名声,可又劝不动父亲,被虎爸朱元璋铁腕压力压制得太久的朱标,居然选择了最无能的做法:一头扎进水中,以死劝谏。

太子有事,众侍卫也纷纷下水相救,后面虽然把朱标救了回来,但他也至此落下了病根,忧郁成疾了。那既然侍卫救太子有功,那朱元璋又为什么要杀这些救太子的侍卫呢?

一种说法是惩罚他们看不住太子,使其有机会跳河,杀他们是因为沒尽到保卫的职责。

另一种说法是朱元璋是询问了当时下水救太子的人,其中穿着衣服鞋袜下水的加官进爵,而脱下衣服鞋袜下水全部斩杀。原因则是危急关头,穿衣下水的有救主之忠心,而脱衣下水的没有。

不论哪一种说法,似乎都在侧面批评朱元璋是一个残暴的昏君,因为他不止要杀与国有功的功臣,还逼死自己的儿子,甚至连救人的侍卫,在暴君朱元璋的无谓理解中,都能得出这些人应该死的道理。

不过此说应该是影视剧的渲染而已,当不得真。因为朱标和朱元璋这对父子是唱惯了红白脸的,为了给朱标树立人心,朱元璋和朱标经常合伙演戏:朱元璋打一棒,朱标给颗糖。这样一打一拉的做法,唐太宗李世民也做过,而朱元璋的儿子:朱樉和朱棡都受过。

可以说宋濂也是朱元璋和朱标这场红白戏里的主角,那作为对此戏驾轻就熟的朱标来说,他没必要去跳水来让父亲放过老师的,反正最后保住宋濂的一定是朱标,这是朱元璋和朱标早就心知肚明的事。而且这跳水一事,危险系数过大,风险评估太高的事,朱标不可能,也不必去做。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朱标当时是和马皇后一起去劝朱元璋不要杀宋濂的,而作为朱元璋一生挚爱的马皇后,朱元璋对其是言听计从,马皇后说一,朱元璋没有说二的。那既然马皇后都出面保宋濂了,又哪里轮得到朱标跳河劝谏呢?

所以我说,朱标劝谏朱元璋不要杀宋濂是确有其事,而朱标跳河,以死劝谏以及朱元璋事后杀掉太子侍卫,这两件事应该就是无稽之谈,是为了黑朱元璋而黑的,不能相信。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9

朱标(1355~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子,按照古代“以嫡为贵”的继承法,朱标在13岁时(1368年)被老朱立为皇太子,这就意味着老朱在百年之后,朱标将继承皇位。

史书载朱标宽厚仁慈,和父亲朱元璋「嗜杀」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

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和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人做接班人呢?

原来朱元璋也知道自己治国太过刚猛,不过在大明初建之时不得已为之。

亲们想想看,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都是一些开国元勋,如果这些人都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甚至还窥视大明江山,你说让老朱还怎么执政?



换言之,老朱杀功只不过是为了儿子将来有一个天下太平的局势。

“黑锅我来背,你来享受太平盛世”可怜天下父母心,有谁知道老朱的良苦用心!

老朱也想施仁政,但他看问题比儿子尖锐。他能通过表面看透人心,这是朱标永远也比不了的。

想想看,朱元璋7岁当乞丐,25岁做了红巾起义军的副元帅,40岁开创了300年的大明基业,朱标比老爷子差的何止1000米?

许多事情也证明了我的判断,比如当时老朱的红人、新锐宰相胡惟庸,想乘老朱“退居二线”时预谋造反。

原来老朱从52岁时开始,就有意识的淡化自己的影响,着力培养25岁的儿子朱标接班。这就是老朱把儿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办法。



胡惟庸就想趁这个新老交替之机夺取大明江山。

有一次胡惟庸请老朱到府上一叙,老朱带着十几个随从骑马就去了“丞相府”。

等他走近后突然感觉到“丞相府”上空隐隐约约有一种杀气。多年行走江湖的经验告诉老朱有异常。

朱元璋登高一望,果然发现胡惟庸府内刀枪林立,静等老朱的到来。老朱倒吸了一口冷气,随后用雷霆手段一举将胡惟庸擒获。

此时朱标还蒙在鼓里。

轰动一时的“胡惟庸谋杀案”被老朱镇压了下去,朱元璋一不做二不休,诛杀牵连“胡党案”上万余人,这其中就牵连到了朱标的老师宋濂。



宋濂(1310~1381年)和老朱的军师刘伯温是同乡,他和刘伯温、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又是浙东四贤之一。

老朱很器重宋濂,13岁的朱标当了皇太子后,老朱就让宋濂做了朱标的老师。

这次宋濂受牵连完全是他大孙子宋慎惹得祸,胡惟庸犯案时,70多岁的宋濂已经退休返乡养老去了。但是他孙子宋慎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案。

宋慎就是历史上典型的坑爷孙子,和唐朝徐茂公的孙子徐敬业一类人物,徐敬业当初因为反对武则天称帝而起兵造反,最后失败被武则天处死,他牵连死去的爷爷徐茂公,徐茂公也被武则天挫骨扬灰了。

宋慎被老朱处死后,依照大名刑律,谋反罪要被诛三族,宋濂因此被牵连入狱。



经过刑部的审理,宋濂被判处斩刑,这时候朱标得知了消息,跪求父亲放过老师。

此时老朱正在气头上。呵斥儿子道:“唐朝的徐茂公曾经是太宗李世民的军师,他孙子犯了谋反罪,不是一样被女皇武则天挫骨扬灰了”。武则天连死人都不放过,你说我杀宋濂哪一点不符合大明刑律?

朱标无言以对,从法律来讲,杀宋濂合法,从情理上来讲“孙不教爷之过”,作为明朝的退休高官、一代名儒,宋濂怎么培养出一个试图推翻大明的不肖孙子?杀之合理。

朱标眼看老师要人头落地,无奈他选择了投河自尽头以此要挟父亲改变初衷。朱标确实着急了,这也是宽厚仁慈的性格使然。

朱元璋望着远去的儿子,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急忙命令侍卫暗中保护太子。



过了大约半天的功夫,十几个侍卫背着湿漉漉的朱标跑进了宫。朱元璋急忙询问出什么事儿了?侍卫一五一十讲了经过。

原来朱标出了宫后就直奔护城河去跳河自杀,他的意思是说“老师死我也陪老师一起死。”

侍卫说“我们赶到的时候,看到太子跳河,我们有的脱衣服,有的直接就跳进河里救太子。”

老朱一听点了点头。

看看儿子并无大碍,只是脸色看上去很苍白。朱元璋没有过多责备儿子。只是脸上闪过一丝欣慰的笑容。

老朱对儿子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这一点来说,也应该放过你的老师。



“来人”朱元璋喊道。“免去宋濂的死罪,改为流放茂州(四川汶川一带)。

朱标感激的跪下说:“多谢父亲不杀老师之恩”。朱元璋急忙扶起了儿子,说,“我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希望你能理解”。

朱元璋说罢,最后把脱衣服救人的侍卫杀了,当时没脱衣服直接救人的侍卫有些不解,心想,“救人倒成死罪了,皇上这是唱的哪出呢?”

事后朱元璋道出了实情,说,太子跳河这样紧急的事情,这些脱衣服的侍卫还有功夫脱衣服,这就是渎职罪。当斩!

没脱衣服直接救人的侍卫长吁了一口气。然而太子朱标的脸上表情很丰富,有感激、有无奈……

文/秉烛读春秋

10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他着力培养的皇储,可以说朱元璋十多个儿子中,朱标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太子跳河,侍卫当毫无犹豫的跳河救人,脱了衣服再跳河救人,是否表明衣服比人重要呢?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要么不去救,因为皇帝没有下旨救人;要么就不顾一切去救,毕竟那是太子,不是太监。最终脱衣救人者死,不脱衣救人者升官三级,不救人者不褒不贬!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一代大儒,朱元璋重金聘请来为朝廷效力,同时也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的孙子卷入了胡惟庸案,老朱大开杀戒,连坐之法下,宋濂也难逃一死。朱标为了救师,给老朱求了不少情,说了不少好话,但是老朱依然坚持法度,要诛杀宋濂!毕竟杀掉宋濂是老朱的既定目标!情急之下,朱标跳河自尽,救不了老师,他就先老师而去。事后,马皇后出面替宋濂求情,老朱才免宋濂一死。

朱元璋最恨不忠心的人,叛徒更是深恶痛绝!当年他的侄儿朱文正投靠了张士诚,后来朱元璋硬不给大哥封爵,就是因为侄儿的叛国投敌行为。侍卫们保护皇室成员,性命尚且不顾,更不要说脱衣服了。侍卫的衣服是飞鱼服,虽然精美,但是岂能和太子的性命相比?脱衣救人者心中有不忠诚的想法,至少不是百分百的忠心耿耿。下河救太子尚且要脱衣,跟敌人肉搏岂会用命?别人稍用利益诱惑,这些脱衣救人的侍卫必然反叛,不如杀之以戒后来者。这就是帝王之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这样形成的威慑力是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