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如果没有襄樊之战,关羽声望不会超过张飞。在襄樊之战前,张飞是拼命勇三郎,而关羽只是忠诚的二哈。关
如果没有襄樊之战,关羽声望不会超过张飞。在襄樊之战前,张飞是拼命勇三郎,而关羽只是忠诚的二哈。
关羽很有能力,但也只是刘备知道、曹操知道、孙权知道。我们看史书,也只是看到这三个枭雄在互相吹关羽、互相捧关羽、互相争关羽。但关羽却一直没有向历史证明自己的能力。
襄樊之战前,关羽的功绩主要是在曹营中立的,河北之战斩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受封汉寿亭侯。
再后来,关羽就没啥武功了,能有的就是义薄云天,即背弃曹操而还归刘备。关羽的武功,只在河北之战,但河北之战还是帮着曹操打的。
这时候的张飞呢?长坂坡之战,断桥喝退曹操百万军,为刘备的成功撤退赢得了时间。益州之战,攻略江州、义释严颜,与赵云和诸葛亮共同挽救了刘备益州败局。汉中之战,击退曹魏猛将张郃,确保巴西郡封疆无虞。
不是说关羽还据守荆州吗?刘备阵营里,也就关羽能担当这个大任。
但是,当历史的细节被掩盖之后,你怎么知道刘备不是任人唯亲呢?因为关羽守荆州,守得并不好。公元215年,东吴大将吕蒙袭夺三郡,即长沙、零陵和桂阳。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四郡,后来又借了孙权的南郡。然后,关羽守荆州,一下就被吕蒙收回三个。你这就不算什么成功了。
这件事不能埋怨关羽,因为刘备的荆州力量太弱,举兵四川后荆州力量就更弱。但是,吕蒙取荆州三郡这件事,还是能够证明关羽守荆州、守得并不好。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襄樊之战爆发了。关羽有了机会向历史证明他才是三国乱世当之无愧的猛将。
襄樊之战前的刘备集团,在四川很高光但在荆州很至暗。汉中之战,刘备取得了完胜,打得最强诸侯曹操只能据秦岭自守。而得到汉中这个缓冲地带的四川,就完全具备了战略后方的意义。简单说,就是刘备不用担心别人觊觎四川,而且能够以四川为后方兵出天下,而兵出天下还有汉中这个北向的跳板。
但是,荆州的形势就真心不好了。
一个是公元215年的时候失去了荆南三郡,荆州力量只剩下一个武陵郡和半个南郡(孙权当时只是借了一部分)。后来,孙权把零陵郡有还给了刘备,但没啥意义。武陵郡全是蛮夷,零陵郡位置太偏,都发挥不到支援南郡的作用。
另一个是公元217年的时候鲁肃死了,鲁肃这个人很重要,因为孙刘联盟就是他一直在主导的。没有鲁肃,那些目光短浅的江东门阀就肯定会惦记荆州这块美地,才不管什么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所以,荆州的窘迫就是南郡独木难支、孙曹虎视眈眈。曹操想也别想,对南郡既有贼心又有贼胆,只是一时忙活不过来。
而就是在荆州的这个至暗时刻,关羽突然发威了,直接带着兵去跟曹操抢地盘,攻占南襄隘道的南端要地襄阳。
襄阳肯定不好打,曹操的大将曹仁就守在这个地方,驻兵樊城。而且,曹仁也不是什么善茬,根本不会在襄樊这地方老实呆着。曹仁一直玩命折腾,就是要整军备战,势必要在孙权之前把刘备的南郡给抢过来。
但是,曹仁用力太猛,又是征钱又是征丁,直接搞出了一个宛城叛乱。侯音、卫开这两个家伙直接在宛城造反了,而且还勾结关羽。
这就是机会啊。关羽坚决不能放弃这个机会,于是立即带兵杀向了襄樊,而且攻势凌厉:我关羽不仅要抢你曹操的荆州,而且还要顺势北伐。
你关羽的野心这么大,曹操肯定不答应。于是,庞德来了,不仅雷霆解决了宛城叛乱,而且与曹仁一起加强了襄樊的防守。所以,关羽北伐的时候,曹操的襄樊力量已经得到了加强。
但是,这时才是关羽向历史证明自己能力的时候。你曹操增援也不怕,关二爷把曹仁和庞德捆在一起打,关羽军团开始包围樊城,目的就是要锁死而后消灭曹操在荆州的有生力量。
但同时,还有于禁率七军三万精兵,也来支援襄樊战场了。先是一个从来就不老实的曹仁,后是一个非要马革裹尸的庞德,这还没完就又来了一个五子良将于禁。你关羽这还怎么打?
关羽包围樊城,但还没有实现彻底包围。曹仁在樊城里面死守不退。庞德的援军和于禁的援军就驻扎在樊城北边。所以,这时候的关羽应该是腹背受敌,进不能取城、退不能全身。
但是,关羽却利用大雨水涨,先把于禁的七军给包围了,逼得五子良将举兵投降。然后,再借水势又把庞德所部也给困住了,庞德不投降,但不投降就杀。
曹操的两员猛将,一个是铁杆老将于禁,投降了;一个是新秀猛将庞德,干死了。这时候,襄樊之战想也不用想了,关羽肯定能打胜了。
而且,襄樊以北的南阳地区,流民、土匪以及百姓,已经准备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关羽的别部先遣队都杀到了许昌周围不到百里的地方。
所以,关羽北伐,真得是威震了华夏。
你这个时候再说关羽就是刘备帐下的一只忠诚二哈,就真心说不过去了。关羽以一个至暗时刻的荆州,打得曹仁要弃城逃跑、打得于禁跪地求饶、打得庞德马革裹尸。这哪是什么二哈,简直就是一头猛虎。
三国乱世里面,几乎没有哪个人物能以一支军队对抗三支军队、以一己之力对阵三大名将的。而关羽则可以,还把三大名将打成了乖乖猫。
但就在关羽的高光时刻,不讲政治的孙权集团开始偷袭荆州了。本来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策应配合非常好,刘备兵入关中、关羽兵入樊城、孙权兵入合肥,而且孙权还一直惦记着徐州。所以,最强诸侯的曹操就是破鼓万人捶,而孙刘两家即将改变一强二弱的格局,真正实现所谓的三足鼎立。
但是,鲁肃在公元217年的时候就死了,所以孙权集团就没有什么格局天下的人物。战略家不说话了,那就军事家说了算,于是吕蒙倡议灭关羽、取荆州。
吕蒙的立论很简单。
一个立论:徐州这地方就是打下来也守不住,因为地处平原、交通便利,曹操的骑兵想收回来就收回来。
另一个立论:彻底占定荆州以后,孙权就能利用长江航道快速调动军队,所以根本就不用依靠刘备也能确保江东无虞。
再一个立论:刘备和关羽肯定一直惦记着彻底占据荆州,只不过他们都没腾出手来,所以现在还没动手。
在吕蒙这三点立论的支持下,孙权集团就背信弃义了,也不管什么孙刘联盟,就开始抄关羽的后路了。
在公元215年吕蒙计取三郡以后,刘备的荆州就已经是至暗时刻了。所以,孙权取荆州,主要是取南郡,根本就不用吕蒙白衣渡江玩套路,带着兵直接抢就可以了。而且此时的荆州主力兵团又都跟着关羽北伐,于是孙权抢荆州就是大人大小孩儿,怎么打怎么赢、怎么抢怎么是。
但是,孙权和吕蒙这么操作就是完全地不讲政治。自此以后,孙刘联盟已经发挥不出什么威力了。因为蜀汉支援东吴只能在秦岭搞事情,但秦岭大山足抵十万大军,就是诸葛亮也搞不出什么大事情。曹魏的西线基本没啥问题。东吴确如吕蒙所言可以利用长江航道确保无虞,但这只能防守,无法实现对曹魏的进攻。于是,孙吴就是到死也基本上打不到淮河边上。
孙吴背信弃义,确实占了一时的便宜。但长远上看,孙刘联盟已经失去了意义,曹魏独强、孙刘两弱的格局彻底成行。而最可惜的应该就是关羽,高光时刻只是昙花一现,之后败走麦城、殒命疆场。
但是,关羽通过襄樊之战向历史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他是三国乱世中当之无愧的名将。
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降了于禁,斩了庞德,其影响的确巨大。
想了解其原因,还是从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局势来分析。
从赤壁之战延续到湘水划界,荆襄九郡被三家瓜分:
曹操占据了南阳、襄阳、章陵三郡及江夏郡的江北地区;
刘备占据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孙权占据了长沙、桂阳及江夏郡的江南地区。
在荆州这一地区,三国势力犬牙交错,摩擦不断。但都是小打小闹,互有胜负,在一段时期内,基本没有改变大的战略格局。三方势力处于暂时均衡状态,保持着相对的军事默契。
汉中之战,从217年刘备主动发起,到219年五月曹操主动撤兵结束,持续了两年的时间。
刘备方面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已经到了“男战女运”的程度;曹操方面大将夏侯渊阵亡,损失更大。可以说,双方都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
刘备取得胜利,自然十分高兴,急急忙忙进位汉中王,庆祝一下;曹操退兵,也想休养生息,准备做一下彻底的休整,疲劳、紧张的神经想放松一下。
孙吴方面,由于湘水划界,暂时达成了战略妥协,可以说不费一枪一箭就要回了长沙、桂阳二郡,与刘备保持着唇亡齿寒的战略默契。曹操从汉中撤兵,重新保持了对孙吴战略压力,致使其暂时不敢有大的战略行动。
在三方都想喘一口气的时候,关羽突然发起了襄樊战役,这出乎魏蜀吴三方首脑的意料,让他们都极度紧张起来。特别是曹操,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关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到了襄樊城下。旗开得胜,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震惊了魏国上下,逼迫曹操有了将许都迁移的想法。
关羽此举,可谓威震华夏。
就当时的势力而言,曹魏无疑是最大的,势力最大,地域宽广,但也面临着四面防御的压力。
曹操并不惧怕阵地战和军事对抗,怕就怕关羽这样孤注一掷的单方面突破。
就当时曹仁驻守襄樊的势力而言,并不足以抵挡关羽的进攻。
襄樊一旦失守,关羽乘势进军许都,的确后果很严重。
但此时,曹操已经从汉中撤军,可以腾出手来调兵遣将,围歼关羽。
同时,曹操采纳司马懿的策略,联合孙吴抄了关羽的后路。关羽军最终做鸟兽散,襄樊战役前期的成果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败了。
总而言之,关羽没有遵守战争的规则,不宣而战,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时机发起了战役,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开局;同样是因为违背了战争的规则,在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冒然挑起了事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
华丽的开场,不如低调的谢幕,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
你以为二爷打的只是樊城,降的只是于禁,杀的只是庞德吗?不是,他是打出了三国最漂亮的战役之一,直接打得曹老板要搬家。
汉末三国时期有几场战役,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首先三巨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是最出名的,官渡奠定曹老板的基本盘、赤壁确定三分天下、夷陵是季汉几乎全军覆没,先主仅以身退。
中间有汉中之战,是先主真正看到称霸机会的一战,是季汉走向巅峰的开始。
以上几场战役,都对三国时期的格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襄樊之战虽然在整体格局上不如前面几场战役重要,但影响也非常巨大,襄樊之战又被称作关羽北伐,你看这个定义就知道,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曹刘两句对峙的延续。
这一战的时间非常微妙,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刘开始了汉中争夺,2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5月,曹老板退出争夺,刘备入主汉中,7月称汉中王,然后没过几天,同7月关羽就开始北伐,展开了襄樊之战。
关羽为什么要急着北伐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先看一下拿下汉中之后的刘备军团是怎样一番景象。
五虎上将黄忠斩了夏侯渊、张飞怒怼张郃,差点毁了这位爷一生英名、赵云在汉水一战后被赞一身是胆。文官这边,法正深受刘备信任风头正盛,丞相这边也实现了隆中对所说的横跨荆益。
刘备论功行赏,关二爷当之无愧成了武将之首。面对大哥的信任和奖赏,二爷心里想着不赶紧立个大功,似乎有点对不起大哥啊。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退出了汉中,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汉中施压,刘备虽然应了战争,但这一战太过惨烈,损伤也非常惨重。在这种情况下,虎视眈眈的曹操始终是心头大患,汉中之战明面上结束了,实际上暗潮涌动。
这时候关羽就站出来了,实际上对关二爷来说,只需要给曹操施加压力,让他对汉中私心,让蜀汉有喘息之机就够了。
二爷气势汹汹就把大军开往襄樊。
曹老板这边什么情况呢,曹仁稀里糊涂就被二爷的军队围起来了。曹操赶紧派于禁督七军带3万人马前往支援,晚上做个梦的功夫,七军就被水淹了。
你纵观历史上防水淹城的战争,几乎都是有现成的大江大河,直接决个口子水就来了,比如曹操水淹下邳。但樊城这边是平地,要用水必须从远处引水过来,而且还要那么大的水才能淹城,这是谁也想不到的。
就这么出其不意,于禁的三万人马扑街了。
更要命的是什么呢,二爷进攻的时候就带着水军装备,于禁那边稀里糊涂被淹了,还在想办法逃命呢,关羽开着船就进城了。
水陆两军都来了,要不是时代所限,估计空军也不会少。
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晚节不保,庞德大将军站出来,又被关羽砍了,庞德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不是七军部队,而是一开始就跟着曹仁的。
这里需要注意,关羽斩庞德用了个“又”字,史书也这么记载的,就是说除了庞德之外,还斩了其他大将。
关羽这一战,降了于禁(五子之一),斩了大将庞德以及其他或有名或无名的将领,还杀死或俘虏曹军几万士兵。
后来徐晃带兵来跟二爷打,史书上是这样说的: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军队人数是有限的,曹操确实是几十万军队,但几万人也不是说丢就丢的,士兵和将士的培养都是要花时间和金钱的。就更别说这一战失败对曹军士气打击有多大了。
曹老板被吓到什么程度呢,一方面,他把远在合肥的夏侯惇、张辽都拉过来帮忙抵御关羽,这两位可是镇守淮南防线的大将啊,曹老板都可以放弃淮南,但是要抵御关二爷。
另一方面,他正在酝酿迁都,打不过就跑啊。
而关羽这边呢: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羽遣别将已在郏下。
你看,关羽一人率军,打得曹操这边:五子良将降的降、败的败,大将死的死、伤的伤,军队被全歼、一败涂地,曹老板主动要求搬家,周围不论白道黑道,主动前来投靠。
这一战不威震华夏,还要怎样才能威震华夏?
要不是孙十万背刺,照关羽的势头打下去,还真不好说是个什么结果。
这是事实,并非是关羽粉的吹嘘之言。
首先,据说关羽的前锋部队已经攻至颍川郡的郏县附近,严重威胁到了许都安危。
汉末三国时期的郏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许都就是现在的许昌市,当年是汉献帝御驾所在之处。
郏县距离许都只有百余里。现代人从郏县到许都,开车差不多要个把小时。古代人骑马的速度会慢一点,我就拿现代人的电动车来比,也只要四个小时。
试问,关羽的前锋杀到了郏县,而从郏县到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又只要四个小时,如果你是曹操,你实话实说,你怕不怕?
基于此情况,所以当曹仁提出撤出樊城的想法时,满宠当即提出反对。而他反对的理由非常现实: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在樊城挡住关羽,恐怕事后洪河(发源于伏牛山,淮河的支流)以南的地方都会丢!
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满宠传》
第二,魏国连遭惨败,全员士气低落,优质兵源紧张。
从汉中之战到关羽北伐,我们来替曹操和他的魏国算一笔账:
汉中之战,曹操损失了夏侯渊,兵力损失也是不计其数。后来曹操亲征也没打赢,退出汉中时又是仓惶而逃,部队损失严重。比如王平就率部投降了刘备。
襄樊之战,依据《华阳国志》记载,已知于禁七军约有三万人,关羽水淹七军,这三万多精锐就全报销了。
围樊城之战,庞德又被斩(庞德兵败是在于禁兵败之后的事,庞德不归于禁管辖,而是归曹仁节制。《三国演义》中庞德归于禁节制是错误的历史),魏军肯定又损失了一些人马。
把这些七七八八的损失总的一算,曹操当时最少损失了七八万人,而且还都是精兵。
纵然说,曹操家大业大,这点零碎损失他输的起。但是他的仇人也多啊。
比如说,东北的公孙恭要不要防?那也是拥兵八万的大军阀;东南的孙权要不要防?东吴可是拥兵十几万的超大军阀。并且,刘备还在汉中虎视眈眈关中,他手上起码还有十三、四万精兵。曹操要不要防他?
另外当时北方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叛民,比如孙狼起义,这都不提了。
把防御这些死敌的兵力全部扣除,可以看出曹操当时真的是没什么机动兵力。不然,他也不会让徐晃率新兵去救樊城。
(徐)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三国志·徐晃传》
徐晃到了樊城后,小挫关羽,在局部逆转了战局。但关羽有水军,他盘旋不退,徐晃拿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后,曹操被逼得没办法了,才想到了联络孙权偷袭南郡,再调防守孙权的张辽驰援樊城,这才算是彻底逆转了关羽威震华夏给他造成的颓势。
然而,让孙权偷袭荆州瓦解关羽的攻势,这无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把刘备的地盘送给孙权而已。这对志在统一的曹操来说,这是无奈之举,是下策,没什么好吹嘘的。
第三,曹操当时年纪大了,心态保守,这是导致关羽威震华夏的因素之一。
关羽被杀于公元219年12月,曹操病死了公元220年3月15日。也就是说,关羽和曹操是前后脚见阎王,关羽死后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
曹操年纪过大,会给曹魏政权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
很显然的——就是政策偏保守。
当时的曹操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冲劲和意志力了。说的不好听一点,年迈的曹操有点听风就是雨,遇事畏首畏尾。
如果曹操再年轻个十岁,他或许就不会有迁都的念头,而是整军备战,亲自到前线跟关羽死磕到底。如此一来,或许就不会有关羽威震华夏的史籍记载了,而是曹孟德大战关云长的史籍记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当时的曹操就是年迈,就是保守。
听说关羽无敌,他立马就想跑(陈群劝阻了曹操)。而他的保守差一点就毁了“一强两弱”的局面。
PS:若是孙权不偷袭关羽,曹操大概率会退守河南,力保河北核心区域。刘备和孙权也会分别取关中和淮南,将豫、兖、青、徐四州变为拉锯区域。如此一来,一强两弱的局面将被打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只不过孙权打破了这种可能性,维持了一强两弱的旧格局。
总结。
汉末三国时期,人口锐减,精锐兵力是稀缺资源。曹军先败于汉中,再败于樊城,死伤七八万人,这是非常巨大的损失。此种情况下,关羽围攻樊城,前锋甚至直抵离许昌只有百余里的郏县,说他是威震华夏,一点都不过分。
后来刘备兵败夷陵,也就死了四万多人,蜀汉差点亡国;曹休兵败石亭,也只是损失了数万人,结果魏攻吴的局面居然被逆转。从这两个案例可以倒推,关羽生擒于禁,击破庞德,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胜仗。
谢谢邀请。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之后,已经动摇了曹魏的统治体系,所以称为威震华夏。
219年秋天,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史书用了“威震华夏”的评价,这在《三国志》中独一份。为何如此呢?因为关羽这一战的锋头,确实已经震动了曹魏的整体根基,甚至有改变天下大势的可能。
一场战役的整体地位,无非看三个层面:第一,看直接战果;第二,看给敌人造成怎样的影响;第三,看敌人接下来的应对心态。战果越大的,影响越大的,敌人接下来越重视的,说明其整体地位越高。
接下来咱们看看关羽襄樊之战的背景。
东汉的最后十余年,基本是曹刘孙三家的角逐。其中曹操最强,孙刘较弱,两弱对一强是主流。从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北退开始,到217年鲁肃死为止,十年中,曹操稳定了关中,夺取了西凉、汉中;刘备夺取了益州、荆州南部,孙权夺取了交州,在刘备配合下夺取荆州中部。中间夹杂着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以及孙刘两家中分荆州。曹操曾派张郃从汉中进攻巴中,又曾数次南下濡须口,孙权也曾北伐合肥失败。但整体来说,还是曹魏进攻较多,主动性较强。
217年刘备开始向汉中进攻。这也是孙刘方面第一次向曹操控制的地盘发动长期进攻。汉中战役打了两年,到219年初,尚打成胶着状态。
这时候,曹魏集团的军事力量分布是这样的:
西线集团:以汉中为前线,夏侯渊为总指挥,曹操在这一线投入了诸多良将,包括宗室中的曹洪、曹真、曹休,五子良将中的徐晃、张郃,都曾在这一路作战,与刘备争夺。曹操自己率领的中央军主力后来也加入了。
南线集团:以襄阳、樊城为前线,曹仁为总指挥,于禁、庞德等在这一路。主要对付关羽。
东线集团:以居巢为核心,夏侯惇为总指挥,张辽、臧霸等在这一路(乐进、李典这时候已经死了),主要对付孙权。不过到219年初,曹操和孙权已经两年没打仗了。
另外文聘屯于江夏,连接东路和南路。
由此可知,在219年初,曹魏的整体军力分布是三线并重,但西线集中了半数以上主力,全力和刘备争夺汉中。
但从219年春天开始,几个月内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首先是刘备军在正月斩杀了西线总指挥夏侯渊。曹操大军赶到汉中,与刘备对峙数月,也无能为力,被迫在五月撤回长安。曹魏西线主力受到重创,西线军事集团余部连同增援的中央军防线后撤。刘备随后又攻取了上庸、房陵等郡。
七月,刘备称汉中王。但依然担心虎视眈眈留在长安的曹魏主力部队,因此令关羽从南路北伐。
关羽不负厚望,率军北进。八月,趁着秋水暴涨的机会,一举歼灭了曹魏南线军团的主力,擒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斩杀骁勇的白马将军庞德。南线总指挥曹仁只带着几千人马困守樊城,而关羽俘虏的魏军就有三万多人。
要知道,西线虽然斩杀了夏侯渊,重创曹操西线军团,但那是经过长达两年拉锯战后,在一次遭遇战中取得的战绩。
而关羽在南线,出兵仅仅一个月,就几乎全歼曹魏南线军团主力,活捉该军团二号人物,使得该战略集团仅剩下数千人困守孤城。这个战绩是非常惊人的。从横向比较,整个曹魏历史上,数万人军团几乎全灭,三万多人被俘的战例仅此一例。就连255年王经输给姜维之战,好歹数万人还跑回来一万多。更何况这次带兵的不是王经这种文人军盲,而是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
所以,关羽此举从战果上,堪称是曹魏历史上遭遇的最大败仗。
再看对敌人造成的影响。
水淹七军之时,由于曹操率领的主力军还在关中,南线主力又覆灭,导致整个中原几乎是敞开在关羽面前,唯一剩下的只有襄阳樊城的数千兵马。曹仁左右都想逃跑。满庞的劝告是:“。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 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这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当时关羽的声威。如果没有曹仁这几千人马,中原地区就要被他拿下了。郏县在许都正西略微偏南,距离许都直线距离只有50多公里,你看危险不危险?
尽管曹仁被满宠劝住了,没有逃走,但关羽的胜利已经在曹魏的腹心地带引起了极大的震荡。首先是魏讽之乱,差点掀翻曹操的大本营河北,不但连累死了数千人,还使得钟繇罢官,杨修被杀:
九月,讽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鄴;未及期,祎惧而告之。太子丕诛讽,连坐死者数千人,钟繇坐免 官。……操亦以(杨)修袁术之甥,恶之,乃发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收杀之。
曹操所在的关中,也发生了土豪将领不服从的闹剧:
关中营帅许攸拥部曲不归附,而有慢言,操大 怒,先欲伐之。……遂厚抚攸,攸即归复。
至于接近关羽的中原地区,更是狼烟四起:
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 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陆浑位于洛阳西南部,许昌正西偏北,距离洛阳直线距离只有40多公里。如果关羽和孙狼汇合,基本就把曹魏的黄河以南领土切成东西两截了。
所以曹操赶紧跑回来,不然地盘要丢光了。他虽然在十月赶紧奔回了洛阳,但还是考虑迁都躲避关羽,幸亏被司马懿、蒋济劝阻:
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 言于操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操从之。
由此可见,关羽的胜利,确实使得拥有强大兵力的曹魏顾此失彼,慌乱一团。最终司马懿给曹操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拉拢孙权背刺关羽——如果不是孙权背盟袭击,关羽是真的可能动摇曹魏根本的。
最后看敌人的应对策略:
前面列举过219年初曹魏的军力部署,重心在西部。但水淹七军之后,不但曹操迅速跑回了洛阳,而且整个曹魏的军力也开始往南线集结。
根据史书各传记的记载,曹操除了派遣原本在西线的徐晃南下增援曹仁,自己也亲率大军为徐晃后援。原本在西线的曹洪、曹真、曹休史料未曾记载他们的具体动向,但从职务和相关记载来看,大概率曹洪和曹休跟着曹操,而曹真留在关西。
此外,曹操还从东线抽调兵力:
(夏侯惇传)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
(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
前面说过,东线集团,夏侯惇是主帅,张辽、臧霸是主要大将。现在曹操把夏侯惇和张辽都调过来了,而且“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只留下一个不那么放心的臧霸。
在南线区区一地,集中了曹魏半数以上的主力。宗族四大天王在世的三人(夏侯惇、曹仁、曹洪)悉数在此,五子良将中尚存的三人(徐晃、张郃、张辽)仅有张郃在关西。曹魏为了对付关羽,也真是下了血本。
因此,评价关羽\"威震华夏”,没有任何问题。至于之后,因为关羽轻敌大意,又遭到东吴背盟偷袭,最终导致身死地失,这些短板,丝毫无损于其之前“威震华夏”的状态。
答;关羽能威震华厦,我个人看还是有他的长处的,一,个人武艺高强,二,过五关斩六将,三,三英战吕布等等。所以能威名远震。
谢谢邀请。
关羽的樊城之战,是战功辉煌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吓得曹操想迁都,一时间天下震动。关羽威名达到了巅峰。
那是为什么呢?
1、关羽面对的对手非常强大。从人数上来看,关羽出征时的确是有兵马五万左右,而曹仁只有兵马两万。从初期来说,关羽的军队人数占有优势。且看后续情况的发展,关羽打的是攻城之战,耗时耗力,损兵折将定自是不少,损失应该也不小。且紧跟其后,曹操援军也随之陆续赶到支援,先是,于禁、庞德的七军强势而来,后有,徐晃的数万人支援,最后,还有十二营兵作为其坚强的后盾。关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2、曹仁、于禁、庞德都是曹魏的精英。曹仁、于禁都是曹魏集团军的首领,五虎上将,嫡系精锐部队。庞德,那是当年跟着马超横扫西凉、关中,打得曹操四处逃窜的悍将。这些人,都是相当有威名的,个个在当时的威名都在关羽之上的。
关羽以一个进攻者的身份,远离蜀汉大本营,没有援军,孤军深入。几乎是在曹魏家门口挑战。这本来有些不可思议。
关羽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利用汉江在雨季的暴涨,实现了水淹樊城。淹掉了于禁的七路大军。并且活捉了于禁和庞德。
这让曹魏以及天下震动。樊城距离宛城(南阳)很近,也就是说关羽很可能一鼓作气地攻进曹魏的腹地和心脏的。
也就是说,樊城的这一场胜利,是威胁到曹魏当时的整体安危的。曹操毕竟刚刚经历过汉中战场的失败,如今又面对樊城这个南大门的失守,可谓是成了惊弓之鸟啊。
樊城之战,关羽是幸运的。也许老天爷给他安排的灭亡前奏。让他膨胀。
随后的关羽又是狼狈不堪的。长驱直入,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徐晃带着队伍追赶关羽,直接冲进关羽的大营,长驱直入,横穿整个关公大营,打得关羽从后门落荒而逃。
关羽能威震华夏一是因为战果巨大,二是打的地方好,三则是这个时间点也掐的好,所以才有这么大的效果。
曹仁是曹操手下最亲信的大将之一,在赤壁战败后,曹仁奉命驻守南郡,牵制孙刘联军,和周瑜在南郡相持了一年才撤走,期间周瑜也没少在他手里吃亏。而于禁则是五子良将之首,曹魏外姓大将里的第一人,当时外姓大将里唯一一个假节钺的武将。
可以说曹仁和于禁都是曹魏军中顶尖的大将,然而先后被关羽在几个月时间内一一击败,这个战绩可以说非常不错了。
而且关羽不仅仅是将他们击退,而是利用汉水暴涨之机一举歼灭了曹仁和于禁两部,光俘虏就抓了3万,算上死于水中和被杀的,那这个数字就更大了。
和《三国演义》里动辄几十万大军不同,在三国时期几万人已经是非常巨大的数字了。像官渡之战,袁绍拥有河北四州,也不过出动10万大军。而刘备占据益州以后,他的机动部队也不过5、6万人。
所以关羽这一战消灭的魏军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几乎可以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相媲美。
关羽北伐襄樊,正是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展开激战之时。结果曹操在汉中战败,而曹仁也被关羽击败。曹操撤到长安以后,曹仁派人前来求援,曹操命于禁和徐晃前去救援,于禁所部七军是曹军主力,而徐晃的部队则以新兵为主。可见此时曹操兵力也是捉襟见肘,不得不以新兵仓促上阵。
在于禁战败以后,曹操除了将自己直接统辖的徐商、吕建等部增援徐晃外,只能抽调驻守合肥、居巢的张辽所部前来增援。张辽镇守合肥是防御东吴攻击的,此时虽然孙权已经和曹操达成共同攻打关羽的协议,但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曹操不可能冒险将张辽调来。
所以此时曹魏连续经历了两次大败,正是最虚弱的时候。
襄阳、樊城往北就是宛城,再往东北一些,就是许昌了,距离很近。而宛城在襄樊之战前,就因为侯音之乱被曹仁屠城,曹魏在这一带的统治可以说并不稳固。因此一旦樊城失守,那么魏军很难在许昌以南组织起防线,甚至许昌也有被攻克的危险。
而且关羽如果攻占襄樊,那么蜀军就可以从汉中顺水南下和关羽会师,蜀汉的荆州和汉中两地将联在一起,可以发起更大的攻势。
所以在关羽水淹七军以后,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等人纷纷投降关羽,而“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梁、郏、陆浑都是许昌周围的地方,这么多地方同时发生叛乱,可见当时很多人都对曹魏失去了信心。
所以满宠才会劝曹仁不能放弃樊城,认为一旦放弃樊城则许昌以南全部将会失守,只能坚守樊城,以牵制关羽。
正是因为关羽北伐襄樊重创了魏军,威震华夏,此时曹操又没有足够的兵力反击,所以才会“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和手下商量迁都以躲避关羽。应该说关羽仅靠小半个荆州就打的曹操如此狼狈是很难得的,可惜最后因为孙权背后一刀,关羽功败垂成。
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逼得曹操都想迁都逃跑,一时间威震华夏。但是很快就在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的夹击下跌落巅峰,落得个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为什么关羽在襄樊之战的表现被称为威震华夏,这场战役在当时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襄樊战役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帐下头号大将关羽从荆州发起的针对曹操防区的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关羽从荆州南郡出发,向曹操控制的襄阳和樊城进攻,驻守此地的曹仁坚守待援。得知消息的曹操随即派遣于禁领兵救援,关羽利用连绵大雨和汉水暴涨的战机,提前准备了舟船,乘曹魏军队被淹之机迅速进攻,不仅俘虏了三万多曹军,还迫使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投降,斩杀了被俘之后不愿归降的大将庞德。一时间关羽所部威震华夏,曹仁困守孤城,汉献帝所在的许昌就暴露在关羽面前。
第二阶段:听闻关羽“水淹七军”的消息,曹操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迁都逃跑,避免汉献帝被关羽夺走。但是经司马懿等人献计,利用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的矛盾,尤其是孙权与关羽的矛盾,坚守待变,果然孙权集团乘关羽北上后方空虚之机,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老巢,直接导致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从两个阶段来看,关羽在史书中被称为威震华夏的事迹就是襄樊之战的第一阶段,而后一阶段就是关羽败亡的末路罢了。那么为什么一场先胜后败,而且总体上来说关羽大败亏输,刘备集团损失惨重的战役,会对关羽评价如此之高呢?
襄樊战役的第一阶段的核心就是“水淹七军”,关羽在这一阶段让于禁和庞德率领前来救援的“七军”除了被俘的三万人之外,几乎可以算全军覆灭。这一战役从战术层面来说打的很精彩,足以体现关羽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但是从更大的方面来说,这一战对曹操和刘备集团来说的确都有巨大的影响。
政治大局:此战的直接影响就是荆州郡的“三分天下”格局被打破,荆州在赤壁之战后演变成了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荆州的长江以北一带被曹操集团占据,长江以南的六郡之地则被刘备和孙权双方“友好”瓜分。但是“水淹七军”之后,曹操集团只有曹仁的几千人困守孤城,关羽已经突破曹操的荆襄防线,随时可以威胁近在咫尺的许昌。而许昌城里可是住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金字招牌——汉献帝刘协,因此曹操集团非常恐慌,一旦汉献帝被夺走,这就是让曹操失去了赖以起家的政治招牌。
军事格局:赤壁之战后,虽然三分天下之势还不算特别明朗,但是曹操集团已经很难跨过长江已经可以算是板上钉钉了。因此曹操转而经略关中、汉中,孙权则攻略交趾、合肥;而刘备则与孙权达成平分荆州的协议后,立刻进军益州,随后与曹操争夺关中。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已经在汉中之战中击退了曹操,而孙权也平定了交趾转而在合肥一带向曹操集团进攻。一时间曹操集团全面转入守势,防御的三个重点就是在关中防御刘备从汉中北上,在合肥防御孙权北上,在荆襄战场则防御关羽和吕蒙的两军北上。可以说在漫长的防线上,曹操集团在任何一个点上都不敢有大败,因为一旦出现惨败,则很可能导致整个防线的崩盘,到时候就很可能要打破“三足鼎立,曹魏最强”的格局了。也正因如此,曹操在汉中不敢和刘备死磕,主动撤出。同理关羽在荆襄战场的大胜,就足以让曹操担心整个防线全面崩盘,刘备和孙权两路齐出,曹操就力不从心了。
曹操的夺权计划:曹操虽然最终没有直接篡位,但是他在赤壁之战后就明显开始着手准备让曹氏取代刘氏。因此他开始放缓了进攻其他割据势力的脚步,除了关中之外,其他地区的争夺曹操都没有尽全力,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内部稳定方面。但是因为曹操从赤壁之后的转入守势,曹操控制区域的不稳定因子就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许昌震动,已经出现了反叛作乱,响应关羽的军事行动。这样的声势可是曹操占据中原以来极其罕见的,由此可见当时关羽的军事行动产生的巨大影响。
襄樊战役除了上述几点影响之外,其实从曹操、孙权、刘备三大集团的战略取舍上可以看出它的深远影响。
刘备集团“隆中对”战略的破产:关羽的军事行动一如诸葛亮在“隆中对”战略谋划中设想的,刘备占据巴蜀,另遣一上将从荆襄北伐,两路并进,兴复汉室。可以说关羽发起的这一战役就是“隆中对”的军事推演的实际执行。其结果不仅可以证明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可操作性和对曹操集团的威胁,同时也可以反证关羽这一军事行动带来的威震华夏的深层含义,那就是曹操集团在面对“隆中对”中预想的进攻战略是非常棘手的,因此整个曹魏集团和当时的天下群雄都被这一深层次的影响力所震撼了。但是关羽对隆中对的理解可能在军事战略层面是吃透了,但是政治外交层面似乎还没弄懂,虽然他凭借军事能力做到了威震华夏,貌似创造出了两路并进,兴复汉室的战略态势。但是隆中对所提的战略前提:“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却被关羽忘的一干二净。
促使曹孙修好:关羽在镇守南郡以来,似乎就傲的没边了,不仅对内时常摆出头号大将,二号人物的架子,对蜀汉的其他将领看不上眼。而且对东吴政权老大孙权的求亲举动也是肆意羞辱,完全没有政治眼光。结果襄樊一战虽然大胜曹军,但是也让躲在后面孙权集团份外眼红,一是眼红荆州之地被分走的一半,另一个是眼红刘备集团接连大胜,短期内吞并益州,占据汉中,如今又打破荆州“三分天下”的格局,眼看就要乘胜进占中原。孙权集团从政治大局上已经有了遏制刘备集团过快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关羽的傲慢,就更让孙权有了联曹遏刘的动机。于是赤壁之后一直处于敌对关系的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默契的开始了对关羽的夹击。这一局面的形成也足以证明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水淹七军对曹操和孙权两大集团的巨大冲击,致使双方放下仇怨,共同对抗威震华夏的关羽。
首先你得明白什么是威震华夏?
在解释威震华夏之前,一定要联系关羽襄樊之战的天下形势来说明,公元219年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仅仅在刘备于汉中之战击败曹操2个月后,当时的曹魏无论是在西线的汉中,中线的上庸,均败于刘备之手,处于战略守势,而刘备恰恰处于战略进攻姿态。
无可否认,虽然刘备集团节节胜利,但是实力无法与曹魏集团同日而语,曹魏仍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集团,接着关羽在东线开始发动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不是一二天就开打 ,而是有一个过程,在赤壁之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曹魏襄樊地区与蜀汉荆州地区的交界线在当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到宜昌当阳一带,关羽是怎么一下子就打到襄樊去了,而且还是水陆并进?
换句话说,关羽之所以能打到襄樊去,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在节节向北推进攻打曹魏,从当阳到襄樊还有数百里呢,关羽一直在水陆并进,攻打曹魏的地盘,步步蚕食,终于在219年7月,推进到襄阳和樊城地区。
于是襄樊之战就爆发了,关羽迅速击败吕常和曹仁,并将他们包围在襄阳和樊城,曹操见关羽强势,于是派出于禁率领七军三万多人的精锐部队前往襄樊救援。于禁是当时曹操手下除宗亲之外的官职最高的领兵大将,率领的还是曹魏留守中原的中央军,同时也是曹魏的精锐部队。
曹魏的兵分为中央军、边防军和郡县兵,吕常和曹仁所在的襄阳和樊城等于是边防军和郡县兵,当时曹操将中央军的主力都带到汉中参与汉中之战,正在返回洛阳的路上,换句话说,于禁手上的三万精兵,是曹操未到洛阳前的唯一主力军队。
可是于禁的七军和庞德的军队,居然不堪一击就失败了,如果曹操率领的主力不到的话,等于是曹魏中原地区的兵力空虚了,曹操在情急之下让徐晃率领新招募的士兵,迅速到襄樊前线集结,准备抵御关羽。
再来说威震华夏,华夏就是中国,泛指中原地区,威震华夏就是威震中国,或者威震中原。
当时的中原是在曹操手中的,以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和曹操的大本营邺城,及事实上的首都洛阳构成的三角地带为核心地区。
守卫这些核心地区的3万中央军主力已经被关羽歼灭,如果关羽攻破了襄樊地区,那么曹魏的核心区域直接暴露在关羽的威胁之下,所以曹操一方面让徐晃率领新招募的军队前往襄樊地区阻挡关羽,一方面自已率军亲自到达摩陂(河南郏县东南)守护,摩陂在洛阳与许都之间的位置。
看出来了吗?曹操非常担心洛阳与许都的安危。之所以选择守在摩陂,是做最坏的打算,一旦关羽突破了徐晃的防线,同时攻破了襄樊,那么曹操只能自已上了,在洛阳与许都之间,可以同时救援洛阳与许都。
因为关羽一支军队的战争行为,就导致曹魏整个帝国的军事部署发生改变,这在战争史上,都是较为少见的,关羽一个人的战争行为,而且是没有援兵的战争,就牵制了曹魏帝国的大部分精力和资源,这是相当不容易和历害的,放眼整个三国,又有谁能达到关羽的水平呢?
这还只是外在的军事行为,由于关羽的襄樊之战,导致曹魏中原地区,也就是邺城--洛阳--许都这个核心三角地带控制之下的民变及叛乱四起,而这些民变及叛乱全是打着关羽的旗号发动的。
218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卫开联合关羽发动叛乱。农民起义首领孙狼在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联络关羽发动叛乱,219年魏讽在邺城发动叛乱,打出的旗号还是关羽。这些叛乱全是在曹魏的核心区域发生的,若是没有关羽在攻打襄樊,这些叛乱是不会发生的,反之,这些叛乱发生是因为关羽引起的,这就叫威震华夏。
换句话说,关羽的战争行为,不仅在军事上牵制了曹魏帝国的大部分军事部署,而且在政治上,引起曹魏核心地带此起彼伏的民变和叛乱,导致整个中原地区人心惶惶,都担心关羽会带来威胁,这就叫威震华夏。
就连不可一世的曹操也担心关羽的威胁,有准备迁都以避开关羽锋芒的意思,虽然被劝住了,可是关羽带来的这种震憾就是威震华夏,连曹操都有这种想法何况手下人及曹魏统治区的官吏和平民呢。
威震华夏四个字,在整个三国时期,只有关羽获得这个评价,也只有关羽的襄樊之战,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是最能打击曹魏的战争行为,威震华夏四个字,关羽当之无愧。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