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赵匡胤陈桥兵变可以成功,他到底是如何布局的?:很荣幸跟大家探讨这一问题!陈桥兵变,发生于公元960年,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取代后周、建立新的政权,在陈
很荣幸跟大家探讨这一问题!
陈桥兵变,发生于公元960年,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取代后周、建立新的政权,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东南)发动的军事政变。有人说,在整个兵变的过程中,赵匡胤是被迫“黄袍加身”,事先并不知情,许多难解之谜也使此事成了千秋疑案,后人众说纷纭。个人认为,陈桥兵变既是后周大厦将倾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幕活剧。
广结英豪,投入柴荣门下。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他的父亲赵弘殷先后任后唐飞捷节度使、护圣都指挥使,后周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团练使,赵弘殷虽然没有太显著的功绩,但是给他的儿子赵匡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报名参军,成为后周太祖郭威的部下。他的情商非常高,经常与郭威麾下的年轻将领称兄道弟,同石守信、杨光义、刘守忠、王审琦等十人结为异性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军队将士对他都很欣赏,凭借着出色的才干,他进入了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柴荣的门下,后来当了个开封府马直军使的官。
因功擢升,重整殿前司。公元954年,柴荣即位,赵匡胤在禁军中任职,不久后参加了高平之战,侍卫司将领何徽、樊爱能等人的临阵脱逃,为赵匡胤提供了绝佳的立功机会,他奋勇当前,帮助柴荣击退了敌人,战后被擢升为殿前都虞侯。
殿前司和六军、侍卫司一样,都是后周禁军的部门,而此时六军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侍卫司是三个部门中最强的,柴荣为了防止其兵变,命令赵匡胤整顿和扩充殿前司诸班,作为自己的亲信部队。在赵匡胤数年的精心打磨下,殿前司实力已经和侍卫司相当,他在部队中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
担任殿前都点检。公元959年,柴荣讨伐契丹过程中,生了重病,当他返回开封时,有人呈给他一块写着“点检做天子”的木牌。皇帝对这种事情,历来都是宁可信其有的,于是罢免了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让赵匡胤代替。从此,赵匡胤成为后周禁军中除了李重进、韩通之外的实权派将领。
李重进是兵变的最大障碍。李重进可不简单,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死党,在后周代后汉的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从内殿直都知、大内都点检、权侍卫马步军都军头到殿前都指挥使,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直到最后成为禁军最有实权的马步军都指挥使。有这样威王极高的人在前面挡着,兵变几乎是不可能成功实施的。
与顾明大臣范质合作。这又是赵匡胤打得一手好牌。公元959年,柴荣在死前留下遗诏,让王著和范质等人共同辅佐周恭帝。据《资治通鉴》294卷记载,柴世宗“召范质等入受顾命”,范质是排在第一位的,他和赵匡胤成为知道遗诏内容为数不多的人。王范二人历来不和,而且王著还是有名的臭脾气。赵匡胤利用这一点,联合范质隐匿了柴荣遗命,范质的把柄也牢牢握在了赵匡胤的手心,乃至于后来有大臣建议削弱赵匡胤的兵权时,范质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外调李重进。就在柴荣死后一个月,范质把兵权在握的侍卫司一把手李重进调到扬州,担任淮南节度使。此时,赵匡胤成了事实上的后周禁军“一哥”,他的好友韩令坤、高怀德、张令铎等人在韩通手下任侍卫司的高级将领,他的好友亲信慕容延钊、石守信、刘光义等人在殿前司担任要职,赵家军只差“临门一脚”了。
北汉和契丹侵边的消息,成为兵变的“东风”。公元960年,后周定州和镇州的守将报告,北汉、契丹联手侵犯后周的边境。周恭帝派赵匡胤率领部队北上抗敌,赵匡胤以兵少将寡为由推脱,无奈之下被赋予了调动全国兵力的最高军权,这为陈桥兵变提供了良机。事实上,他这时光能够调配的禁军都不止殿前司了,连侍卫司也统统归他管,前面说过,除了外调的李重进和二把手韩通外,侍卫司其余的三个高级将领全都是赵匡胤的好朋友,而韩通这个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说话已经不好使了。
开封谣传,制造天命不可违的舆论。就在赵匡胤率领部队离开开封不久,不知是何人所起,城内谣言四起,说他将要成为天子。虽然大家都不太相信,但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早就惶惶不可终日,完全忘记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局,而赵匡胤率领的部队更加觉得,跟着他干会有出路,他在军中的威望空前高涨。
煽动将士散布反动言论。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家军行至距离开封20公里的陈桥镇。当晚,赵匡胤的一众亲信在部队中广散朝廷不论功行赏、皇帝还是个孩子、赵匡胤会是个好皇帝之类的反动言论,随着议论的将士越来越多,赵光义和赵普将提前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并山呼万岁,赵匡胤连着推辞了好几遍,最后“勉为其难”接受。
石守信等人城内接应。石守信和王审琦是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中的其中两人,事先被安排在开封城内做接应,他二人得之兵变的消息后,迅速做好接应的准备。而韩通闻听消息后,还没来得及召集所属部队,便被殿前司王彦升乘乱杀死。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以宋国为号,改封周恭帝为郑王。
从以上环环相扣的过程来看,陈桥兵变看似事出偶然,实则是赵匡胤等人周密筹谋的结果。
很多人说赵匡胤的皇位来得容易,他是从孤儿寡母手中,抢来的江山,对比那些白手起家的皇帝们。比如刘邦、朱元璋、刘裕等人,赵匡胤的上位之路的确比较容易。但这只是相对而言,赵匡胤能结束五代乱世,打下北宋疆域,这绝非常人可比。
公元960年(显德七年),北汉、契丹入侵后周边境,赵匡胤奉命前去御敌,到了陈桥驿这个地方, 众人一致通过要立赵匡胤为天子。
史料记载:
“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第二天天刚亮,众将领身披铠甲手持利刃,到了赵匡胤门外,大声到:
“军队没有主人,我们愿立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还没有回应,众人一拥而上,用黄衣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众人跪倒,皆呼万岁。陈桥兵变一气呵成,如此这般,赵匡胤率军回到开封,即位天子。
那么赵匡胤为了这次陈桥兵变,究竟做了哪些布局呢?
一、点检做天子,舆论谜团
显德六年,赵匡胤跟随世宗柴荣北伐,到了瓦桥关,敌将领姚内斌投降,击退敌军。在行军的路上,柴荣审批各地的奏折,却发现了一个皮口袋,里面有三尺长的木牌子,上面刻着几个字:
“点检作天子!”
点检是个军中要职,是为殿前都点检,禁军的最高指挥官,当时这职位是由张永德担任。这牌子是谁做了不得而知,是谁送来的也不清楚,很明显,这牌子是有人故意让柴荣看到的。张永德本就是柴荣亲信,但由于这个牌子,柴荣心有怀疑,回到京城,就将张永德免职,任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是因此升了官,而且当时柴荣已经身有病患,身体状况是一天不如一天。而赵匡胤正是他眼前的红人,和最信任的人,否则他也不会将如此重要的职位交予赵匡胤。策划这个小木牌子的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受益最大的就是赵匡胤。
有了这个牌子之后,点检做天子这句话,就传了出去。众所周知,在古代,要想当皇帝,那就得为自己造势,而利用鬼神之说最为好使。所以说不论是谁策划的这场事件,都应该跟赵匡胤有关系。
二、制造群众基础
史料记载:
“匡胤掌军政六年,得士卒心,数从世宗征伐,屡著功绩,为人望所归。至是主少国疑,将士阴谋推戴。”
不论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策划得多么完美,唯一难以策划的就是军中威信,哪怕这场戏演得再好,如果大家不拥护,一切都白搭。然而,赵匡胤在军中服役多年,立下无数军功,是后周军中头号勇将,正由于众望所归,赵匡胤才有可能被大家拥立。
后汉隐帝刘承祐即位之后,便想杀掉大将郭威,郭威因此发动政变,取代后汉,建立后周,而当时赵匡胤就在郭威左右。赵匡胤的这一套流程,很多都是跟着郭威学来的,郭威带兵在外,控制军权,等到时机成熟,杀回开封,再密谋将众大兵们和他捆绑在一起,最后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于是政变成功。
赵匡胤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策划的这场政变准备更充分,效果更好。赵匡胤同样学郭威,以防御契丹的名义出兵,之后在行军路上安排着一出接一出。
大军到了陈桥驿,军中的“天文学家”苗训,招呼门吏楚昭辅看太阳,苗训道:
“你看见没有,太阳下面还有个小太阳。”
楚昭辅回话:
“是啊,大家快来看,太阳下面还有个太阳!”
太阳就有一个,当时怎么会出现两个太阳呢?
在古代,天生异相,人们总会跟下面的人联系在一起,比如君主无道,比如要改朝换代,星象都会有所变化。具体有没有那个小太阳我们不得而知,但正是由于苗训、楚昭辅的一些列对话,将天有异象的这条消息,传到了军中,大家心有灵犀,预感到有大事发生。
利用天相还是不够的,赵匡胤还需要几个靠得住的亲信,帮其将前奏准备好,这几位亲信便是赵普、赵光义、李处耘等人。那天晚间,众将士商议,要立赵匡胤为皇帝。作为代表李处耘将此事上报给了赵普、赵光义。
而当时赵匡胤在做什么呢?
如此重要的时刻,赵匡胤必须当作什么都不知道,那天夜晚,赵匡胤喝了不少酒,吃饱喝足就呼呼大睡去了。李处耘刚刚将众将士的意思传达,一帮将领就冲到了进来。
这场大戏就此开始,老谋深算的赵普早就准备好了台词,众人说要立赵匡胤为太子。赵普的第一次回答:
“太尉忠赤,必不汝赦。”
意思就是赵匡胤忠于朝廷,必然不会同意你们这么做。
众将领一时激动,拔出刀枪:
“我们都已经定决议,就得这么办,如果此事不成,必定没有好下场。”
赵普继续二次回应:
“现在外敌压境,我们应该先要抵御敌人,此事就此作罢!”
造反从来就没有小事,哪里有中途停滞的道理,众人不依不饶,继续要求立赵匡胤为皇帝,并要求先立了皇帝,再说抵御外敌的事。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赵普把火候掌握得极为准确,在第三次的时候,赵普通过了众人的提议。于是众人在第二天直接动手,在赵匡胤起床后,直接给他披上了黄袍。
三、军中重要人物,已经做了相应安排
史料记载:
“皆許諾,乃共部分。夜,遣衙隊軍使郭延贇,馳告殿前都指揮使浚儀石守信、殿前都虞侯洛陽王審琦。”
赵匡胤的这次出征是有意为之,所以他早就做好了相应的布置,比如将李重进外调扬州,再比如安排石守信、王審琦担任内应等等。这些事情在赵匡胤出兵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人心,只要人心所向,事情就能办成。
所以在我看来,赵匡胤花了大量心思去统一军中思想,其次才是行动,只要统一了想法,政变才能水到渠成。
我们也从这场政变发现,赵匡胤是个可怕的天才,不论从细节还是宏观,都将戏份演得炉火纯青、尽善尽美,运筹帷幄之间赢得帝王的宝座。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陈桥兵变是大家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些大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其实赵匡胤的这场兵变也是危机重重,如果不是老赵的深谋远虑,胜负手还真说不好。
如果说赵匡胤从效力后周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兵变那是扯淡,五代十国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以周世宗的英明给赵匡胤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想谋反的事,以老赵的本事,周世宗还必须把他用起来,当时的禁军一把手是张永德和李重进,周世宗为了培养接班人又扶植起了韩通和赵匡胤,并且有意将李重进、张永德,韩通、赵匡胤搞成死对头,保证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军矛盾,这样才能保证周世宗对军权的绝对控制。所以赵匡胤杀韩通,不是意外,是谋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原本周世宗定下的辅政大臣,除了王浦、范质等文官外,武将就是张永德和韩通,李重进因为血缘和个人能力早就被世宗皇帝发配到扬州去看门了,侍卫司的实际最高领导是韩通,而殿前司张永德此人是忠心耿耿,且赵匡胤能力太强,必须得找个人在他头上压着。但是问题就在于。张永德此人德不配位,或者说周世宗直到临死前才知道他才是那个最危险的人。
周世宗病危之际把张永德叫到榻前问话,发现这个人老好人的可以,耳根子软,为人平易近人,看似都是优点,但是如果周世宗死后,张永德的手下也学着郭威来一出黄袍加身,张永德绝对会不会做任何抵抗。所以说他才是最危险的那个。于是周世宗临死之前把张永德外放,提前把赵匡胤提了上来。
有人说后周不照样还是没了吗?守仁君只想说人不是神仙,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周世宗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的。
还有就是赵匡胤对军队势力的掌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义社十兄弟”,这一点确实是赵匡胤在周世宗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做的事,但是这件事也无可厚非,就别说五代十国那种人心险恶的战场了,就说现在的职场,你不把人际关系搞好,混都混不下去,赵匡胤拉帮结派不是说就是为了以后篡位,而是在当时五代十国的背景下,军中如果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力量,生存都是问题,只不过这支力量成功的存活到了赵匡胤一手遮天的时期,成为赵匡胤篡位的最大助力。
最后守仁君说两句,赵匡胤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确实不道德,但是那是五代十国啊,五十年还了五个王朝十四个皇帝,就算没有赵匡胤,也了绝对会有其他人来找这对孤儿寡母的麻烦,在那种强者为王的时代,孤儿寡母的下场基本就是国破家亡。而老赵虽然不道德,却给这对母子留了生机,并且成功终结五代乱世,给了中原百姓一百多年的太平日子,也算是将功补过了。
公元960年发生的陈桥兵变是一次兵不血刃改朝换代的政治事件。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北伐至陈桥驿时被众人黄袍加身,拥立为皇帝,改国号为宋。陈桥兵变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赵匡胤及其党羽多年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的结果。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三月,北汉与后周之间爆发高平之战。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等人在战争初期怯战逃跑,给后周军队造成了严重损失。经此一战,周世宗柴荣决心整顿军队,大力培养皇帝私人卫队性质的“殿前诸班”。
整军行动由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实施。在改革过程中,赵匡胤亲自选拔武艺高超的猛士强将,裁汰老弱,并将控鹤、散员、散指挥使、铁骑、内殿直等部队划归“殿前诸班”,极大提升了殿前军的战斗力。
有了这支战斗力彪悍的殿前军,在周世宗三征南唐时,赵匡胤驰马冲锋,勇冠三军,立下汗马功劳,被提升为忠武军节度使兼领殿前都指挥使,一跃成为后周禁军中仅次于李重进和张永德的三号人物。
赵匡胤依靠出众的才干和显赫的战功,确立了殿前军中的实际统帅地位,顺利在基层士兵和指挥系统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掌握了后周禁军精锐殿前军。
随着赵匡胤军中威望的提升,他开始有意识的广泛结交文臣武将,培植党翼。
首先是赵匡胤与翰林学士窦仪及后来成为亲信幕僚的赵普,李处耘,楚昭辅,王仁赡,吕余庆,刘熙古,沈义伦等人都有了初步接触。
其次是借助职务之便,赵匡胤还与禁军中的各级将领张永德、李继勋、高怀德、石守信、韩令坤、慕容延钊、王审琦、刘廷让、韩重赟等人密切接触,并与石守信、王审琦、李继勋、刘廷让、杨光义、韩重赟、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结成“义社十兄弟”,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
在赵匡胤通往称帝的道路上,有两个关键人物需要清理。第一个就是殿前军总负责人——殿前都点检张永德。
显德六年,后周世宗率军北伐,就在大军一路所向无敌,迫近幽州的关键时刻,柴荣突然病重,大军无法继续前行,只能班师回朝。在回去的路上,有人捡到了一块像是占卜用品,上面刻着“点检作”三个字的木牌。后周世宗此时病重不起,得知此事,不得不对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产生怀疑,就罢免了他的职务,改由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
第二个被扫除的关键人物是王著。
后周世宗临终前任命王著为宰相辅佐柴宗训,赵匡胤为了防止王著出山阻碍自己登基称帝,与当朝宰相范质一起密谋废除了周世宗的遗命。
清理了张永德和王著后,朝中就再也没有人能对赵匡胤构成实质性威胁。尽管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仍然掌控着侍卫司,但他远在淮南,副都指挥使韩通虽然在京城,但赵匡胤的职务比他高。如此一来,赵匡胤便控制了后周禁军的命脉。他开始对殿前司和侍卫司进行布局,安插亲信,更换私人势力。
在殿前军,赵匡胤任命慕容延钊为殿前副都点检,任命王审琦为殿前都虞侯,牢牢控制殿前军。在侍卫司,他任命韩令坤为侍卫亲军步军都虞侯,任命高怀德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撤换原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换成自己人张令铎。
经过一番谋篇布局,文臣以宰相范质为首,武将以忠武军节度使张永德为首,朝中文臣武将均支持赵匡胤,处于赵匡胤的控制下,此时发动陈桥兵变,改朝换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实现登基称帝的目标,赵匡胤还需要为改朝换代正名,他利用君权天授的老办法为自己创造舆论氛围。
公元960年,传闻北汉与契丹南下犯境,宰相范质派赵匡胤等人出兵北伐。大军出征途中,通晓天文占星的军校苗训看见天上挂着两个太阳,而且第一轮太阳盖过了第二个太阳。他将此事告诉了楚昭辅,两人利用这个机会传播谣言,认为这是天无二主的意思,是上天授命给赵匡胤。一来二去讨论之下,殿前军中所有人都知道了“一日克一日,当出新天子”这件事,全部坚信赵匡胤是真命天子,应该代周称帝。赵匡胤有了称帝的舆论,到了陈桥驿自然也就不必害怕军队哗变,顺理成章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为宋太祖。
赵匡胤一步步从基层军官做起,掌握殿前军,培植私人党羽,控制权力中枢,清除称帝障碍,安插亲信势力,最后为自己改朝换代创造天授舆论,其筹划可谓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最终陈桥兵变获得成功,既是赵匡胤个人实力的表现,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只是赵匡胤人生的巅峰时刻。在此之前,老赵做了极其耐心和扎实的谋划。
从高平之战算起,赵匡胤从后周一名低级军官,一步一步登上宋太祖的宝座,用了区区六年的时间,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达成这个奇迹的,就是赵匡胤的过人权谋。
下面我会用三个部分来还原赵匡胤的登峰之路。
第一部分,五代的社会大环境,容得下武将夺天下;
第二部分,高平之战是赵匡胤腾飞的起点。
第三部分,陈桥兵变前后赵匡胤埋下的伏笔,决定了政变的成败。
五代十国,军阀割据,军人上位成为时局常态。
一千年前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言一出犹如石破天惊,卫道士认为是大逆不道。
可是一千年后,五代军阀说的更加直白: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
在这样的社会共识下,兵变不算个啥。
除此之外,五代十国时期,是贵族门阀逐渐消灭的时代,是小人物崛起的时代,不管是朱温,石晋塘还是郭威郭家雀,都是草根出身的帝王。他们做得,老赵自然也做得。
所以说,赵点检造反夺天下,社会容得下。
赵匡胤在后周军界混了很多年,其实都没有混出什么大名堂,就是后周禁军的一名下级军官,后来宋朝文人写历史有意吹捧赵匡胤的家族如何光芒耀眼,那个纯属吹牛拍马。
赵匡胤真正的好运气来自于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发生在公元954年,那一年柴荣继位,御驾亲征,大战北汉。那场大战,柴荣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而在战争中,赵匡胤和张永德联手斩杀北汉前锋张元徽成为胜利的转折点。
高平之战取胜之后,赵匡胤捞到了两个对他来说天大的好处,第一是抱上了张永德的大腿,第二是开始有了培养自家兄弟的机会。
后周世宗柴荣是开国皇帝郭威的养子,而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一个女婿半个儿,张永德在后周的权势可想而知。但是在朝廷里,还有一个身份不亚于张永德的人,叫李重进。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和张永德都是禁军的首领。后周禁军分成两块,一块叫殿前司,归张永德掌管。一块叫侍前司,归李重进管。
李重进和张永德是政敌,后来自然也是赵匡胤的政敌。
赵匡胤和张永德在战后结成了政治同盟,对于今后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强大的推动力。
此外,赵匡胤战后虽然只当了一个殿前都虞候,可是却拥有选拔禁军的权力,这个权力带来的隐形政治资本,是不可限量的。后来围绕在赵匡胤周围的石守信,王审琦等所谓“义社十兄弟”,就是这个时候逐渐充实到了禁军中层将领中间,成为赵匡胤后来发动兵变的重要政治资本。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埋下了大量精彩的伏笔,决定了最后政变的一举成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联合范质,隐匿了柴荣的遗诏。
959年,柴荣病危之际,把范质和赵匡胤叫进来,遗诏要求安排王著作宰相。后来范赵二人把这个遗诏隐匿不言,无形之中结成了政治联盟。
此后,即使有人反映赵匡胤拉帮结派,也被范质包庇下来。
在后周世宗柴荣死后不久,侍前司的李重进和另外一名重要军官袁彦被莫名其妙的外放为地方节度使,赵匡胤在京城之内最大军中政敌几乎被扫除干净。随后赵匡胤的人马开始入住侍前司。
简单来说,这个时候,京城的军队,已经姓赵了。
随后,赵匡胤开始布局城外的军队,重点就是派遣亲信坐镇河北。熟悉五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此时河南开封已经成为政治中心,这个时候河北对于京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岳飞后来就说过:国家都汴,恃河北为固。
赵匡胤在显德七年正月初四发动陈桥兵变。在此之前他做了如下安排:
显德六年十二月,派遣禁军心腹张令铎、韩令坤出巡河北。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赵匡胤谎称契丹入侵,后周王朝孤儿寡母哪里知道如何抵御,完全听命于赵匡胤。赵匡胤派遣心腹慕容延钊打前站,率兵直奔河北。自己率领兵马随后出发。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兵来到距离开封城四十里外的陈桥驿安营扎寨。当晚,得到心腹慕容延钊大兵已经渡河,搞定河北真定之后,大局已定。
正月初四凌晨,陈桥兵变精彩大戏上演,男主角赵匡胤走到聚光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
由于京城内外的兵马已经全部被赵匡胤摆平,这个时候回城登基几乎是一马平川。唯有侍前司一位军官韩通拼死反抗,被赵匡胤的兄弟王彦生追杀进韩家灭门。
这算是陈桥兵变之后最重要的一宗血案。
除此之外,整个政变可以用兵不血刃来形容。以至于著名历史学家,《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也感慨,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也创立了一种不经过流血而诞生一个主要的朝代之奇迹。”
后周当时的情况是,世宗驾崩,幼子继位,主弱臣强!而臣子里最强的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是个勇武与谋略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证明了他个人是个极其有能力的人;另外,在陈桥兵变前,他获得了后周的最高军权,同时很多京城的军中实力派将领都拥护他,而且确定行动后,动作迅速,兵临城下,朝内群臣才刚反应过来,几乎没有获得任何抵抗,成功自然就不在话下。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聊聊!
(赵匡胤留存于世的“七言绝句”)
《宋史·本纪·卷一》:“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这里说赵匡胤长大后,身姿雄伟,仪表堂堂。形象这个问题很好理解。你走路上碰见两个人,一个贼眉鼠眼,一个器宇轩昂,只要不是对“贼眉鼠眼”那个人感到好奇,正常情况下,都会多瞅那帅气的几眼。好比面容姣好且甜美的空姐总是能吸引住各路男女的眼光!好的形象自然能获得更多人的青睐!
(陈建斌版赵匡胤)
《宋史·本纪·卷一》:“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 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资治通鉴·后周纪二》:“步兵千馀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
《宋史·本纪·卷一》: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南唐节度皇甫晖、 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 决胜负。”太祖笑而许之。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说起来赵匡胤还是官二代,甚至官三代。祖上好几代都是做官的,曾祖赵珽是唐朝的御史中丞;爷爷赵敬在后唐历任营、蓟、涿三州刺史;父亲赵弘殷在后唐后汉后周都受重用,后周时为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赵匡胤同掌禁军。
但赵匡胤并不是纨绔子弟,从小有梦想。骑射打架水平都是上乘。有很多军中主将主要在于“统率”二字,但赵匡胤证明了自己,不仅能“统率”,更能冲锋陷阵,于万军丛中取敌将首级!
这样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后周与契丹北汉联军的“高平之战”以及后周攻伐南唐之战两场战役中。
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继位,北汉联合契丹大举来犯,柴荣御驾亲征,在现今山西晋城的巴公镇与北汉军来了个偶遇,结果后周右军不战而溃,甚至投降北汉。在此危急时刻,是赵匡胤振臂高呼“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不仅稳住了阵脚,还有破敌之策,与禁军将领张永德各率弓箭手占左右高地,两边夹击,加之柴荣亲临督战,北汉溃退。
公元956年,赵匡胤跟随柴荣征伐淮南,上去就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干掉了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打死打残南唐军一万多人。南唐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领号称15万的援兵来救。开战,赵匡胤抱着马脖子躲避箭雨,冲入南唐军中刀劈皇甫晖[huī],生擒姚凤!
古今中国,多的是“偏科”的人,有勇无谋,有谋乏勇。比如著名的“房谋杜断”,房玄龄擅谋却寡断,杜如晦恰恰就是他的反面。那赵匡胤就是个“这也会,那也会”的人,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能手!
1 舆论:“点检作天子”
《宋史·本纪·卷一》:“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
这个计策,赵匡胤一共用过两次。
公元959年,柴荣在北伐的路上得到了一个皮口袋,口袋里装着一个三尺长的木条,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当时的一把手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赵匡胤是二把手,张永德不至于愚蠢到如此地步,只能是有人有意为之,那是谁呢?总之成功的让世宗起了疑心,回去就让赵匡胤接替了张永德!
不过也许正是因为被“阴”了一把,所以,张永德在宋朝建立后都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至死富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时都下喧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廷晏然不知。”
第二次使用此计则是在960年领兵抗辽出行前安排人在都城内部散布“策点检为天子”的言论造成舆论影响。
2 拢权钥匙:公元960年辽国联合北汉来袭
《宋史·本纪·卷一》:“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
辽国和北汉是不是真来入侵有待商榷,但这个消息传过来后,对赵匡胤有着最大的利好。
有外敌入侵,皇帝年幼,以宰相范质为主的朝廷第一反应当然是遣将出征。而赵匡胤是当时明摆着的有能力有实力的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当范质找到赵匡胤时,赵却托词兵少将寡,无法出征,范质无奈,只得将国内所有兵马交给他统领,至此,都城几乎都控制在赵匡胤的手掌心!
至于后来的什么“被迫黄袍加身”等等,听听就行了。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十四》:“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养其疽囊,以为子孙不治之疾,于是渔阳窃发,而四海横流矣。肃、代以降,方镇跋扈,号令不从,朝贡不至,名为君臣,实为绚敌。陵夷衰微至于五代,三纲颓绝,五常殄灭;怀玺未暖,处宫未安,朝成夕败,有如逆旅;祸乱相寻,战争不息,血流成川泽,聚骸成邱陵,生民之类,其不尽者无几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详细描述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对抗中央的现状,五代十国时期,纲常混乱,战火不熄,生民涂炭。几乎每次改朝换代都伴随着血腥杀戮。百姓苦战久已。
《宋史·本纪·卷一》太祖曰:“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辈不得惊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库、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赏,违即孥戮汝。”
在陈桥驿,面对众将的拥戴,赵匡胤并没有被冲昏头脑,如往常惯例一般,一路烧杀抢掠回都城,而是先为部下立下不得侵扰后周皇室,朝臣,不得掠夺百姓的军规!
960年的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军出城,正月初三黄袍加身,便火速回师京城,沿途以及进入城后,都军纪严明,秋毫无犯。
百姓自然拥戴这样的队伍,而刚刚反应过来的太后及以范质为首的朝臣,也无可奈何,只得拥立赵匡胤!
赵匡胤虽是高干子弟,但他的地位是他用他的勇武智谋通过战争一步步挣来的,军中有绝对的威望;而后通过计谋,将军权都揽在自己手里,让自己能够掌控一切,几乎没有反抗的力量。这就具备了“革命成功”的实力。
再加上他自己长远的政治眼光,不骄不躁,严格约束属下,获得百姓的尊重与爱戴,结合实力,这场“不流血”政变的成功自然是水到渠成!
寻历史魅力,乐当下之人,我是“史海浮沉假行僧”,感谢阅读,感兴趣别忘了关注交流哟~
陈桥兵变又称作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这一典故又称作“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后周周世宗柴荣死了,他儿子继位,年仅七岁。柴荣死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任归德军节度使。他和自己的一帮结义兄弟就掌握了军队的实权。
960年,赵匡胤抵御北汉和契丹的南犯,率军就北上,从大梁出发到了陈桥驿。赵匡胤的胞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一帮人,就授意众将把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做皇帝了。这就是所谓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率军回到开封就逼小皇帝让位,夺了政权,改国号叫宋,建立了宋家王朝。有人说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兵变,没流血,大家做了做样子,就各安其位了,挺好的。
在公元948年的时候,赵匡胤只不过是大将郭威手下一个普通的亲兵,到960年,陈桥兵变的时候,,他已经黄袍加身了,仅仅十三年的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到960年,后周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后周建北宋,中原地区,经历了非常复杂混乱的过程。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这就是所谓五代十国的那个五代。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你来我往,城头变幻大王旗,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当时的百姓和军队,对皇帝的忠诚度应该都很低,换来换去的,当兵也不过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或者养家糊口。
赵匡胤也从军,经历了郭威发动的政变,建立后周。在当时只要有军权就做军阀,在政治上就有资本,就有话语权。但是赵匡胤发动兵变的时候,只不过是刚提拔的殿前都点检,相当于禁军的统领,也没有完全控制军队。如果说他有资格发动兵变的话,那开封有好多人都有这个能力,况且在各地也还有一些手握军权的人。
960年,北汉、契丹联兵来犯,当时辅政大臣就认为有两个人选可以带兵伐敌,一个是韩通,是个实力派的军阀,再一个就是赵匡胤。韩通势力很大,一直让朝廷不放心,周世宗提拔赵匡胤也是为了克制这样的人,所以权衡了半天,大家推举赵匡胤做元帅领兵出征。
而这时候赵匡胤做了一个决定,把自己的大部分人马和亲信石守信留在开封,把韩通的大半人马带走了。这也太聪明了!
大军出征的头一天,军队里就有谣言传出来说,赵匡胤要做天子了。当晚,大军在陈桥驿驻扎,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开始散布一些议论说,现在皇帝年幼,靠不住,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谁知道将来怎么样呀?不如索性让老大做皇帝,然后咱们再出发北征,这不就有靠山了吗。
赵匡义、赵普还有一帮亲信,看时机成熟了,就授意将士把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主角男一号赵匡胤,他干嘛呢?假装喝酒喝高了,假装刚醒,假装晕晕忽忽的就把黄袍披上了,大家往地上一跪,山呼万岁。
赵匡胤半推半就,说到底不就想干这事儿嘛。然后宣布回开封之后的注意事项: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绝不能进犯,对后周的公卿绝不可侵扰,政府、官僚、市井,都不许给我扰乱。要我当皇帝就得答应我的条件。
大家当然拥护了,回师开封。开封有接应,石守信这帮弟兄就在那儿,所以很顺利地开城门就进去了。
韩通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打算组织兵马抵抗,赵匡胤早有准备,当场有人把他就宰了。
赵匡胤对于朝中的大臣大加安抚,在太后和小皇帝面前哭诉自己是迫不得已,然后承诺他们一些优待的政策。太后一看大势已去了,就让出了皇位,这样赵匡胤很顺利地登基做了皇帝。之后,又亲率大军打败了要造反的其他节度使。
赵匡胤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夺了后周的江山,说起来似乎冠冕堂皇,其实并不光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都是有预谋的。
首先,实力对比,赵匡胤绝对优势。赵匡胤有一帮手握重兵的好弟兄,如石守信等人。而且石守信就驻守在当时的京城。相对来说,当时的后周政权只剩下孤儿寡母,柴世宗39岁英年早逝,柴宗训虚岁7岁即位,根本不能驾驭局面。主弱臣强,这是最容易改朝换代的情形。胸怀大志的赵匡胤自然也在窥视柴家的江山。
其次,赵匡胤用假消息换来真兵权。赵匡胤大肆宣扬外患入侵,北汉、契丹前来攻打后周了。信息报告给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太后和小皇帝慌作一团,只有求救于最大的军阀赵匡胤。赵匡胤欲擒故纵,推说北汉和契丹兵力强盛,难以抵抗。太后只好将后周兵权一股脑交给赵匡胤调度。
第三,兵力布局。赵匡胤留嫡系石守信驻守京城开封。而把高怀德等几个非嫡系将领与自己的大部分兵力一起带在身边。这样容易同化异己。果然,高怀德诸将很快被吸纳到赵匡胤队列。并且黄袍加身的动作,还是高怀德亲手做的。
第四,掌握节奏,伺机而动。赵匡胤奉命抵挡后汉和契丹,出城之后并没有急于进发,而是在陈桥停留下来。此时,开封城里正酝酿一个大的阴谋。有谣言传出:“赵匡胤手握重兵,对于后周不利,势必要谋反。”显然,明白的文臣武将都能看得出趋势,石守信等人正乐得将“斗争”公开化,以便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第五,谣言传到赵匡胤军营。柴世宗英雄一世,其国力、军力均上乘,将士们也都勇猛。但士兵们正要出征的时候,听到后方这种猜忌的论调,自然群情激奋。赵匡胤继续引而不发。驻兵陈桥喝酒小醉,继续让后周君王的猜忌言论在军营发酵。而亲信赵普、赵光义等人则悄悄联络高怀德等人,密谋谋反之事。
第六,水到渠成,黄袍加身。高怀德等非嫡系将领,既看不到跟随后周幼主的曙光,又迫于赵匡胤军事实力,只能与赵匡胤联手。所以,黄袍加身,是高怀德把象征权力的袍子披在赵匡胤身上的。似乎也在说两点:谋反的首先是高怀德,赵匡胤是无奈的;高怀德的举动显示赵匡胤的军事力量整合已经成功,非嫡系部队已经归拢过来。
第七,都是好演员。赵匡胤刚才还醉酒,加上黄袍,居然清醒地能指挥部队回击开封。分明没醉。城里石守信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谋反部队一路上只遇到零星的抵抗。太后和幼主知道大势已去,权力顺利移交。一切程序井然有序。事后再没有北汉和契丹入侵的消息,看来北方之敌是赵匡胤布局的第一步。
什么陈桥兵变?什么黄袍加身?剧本早就写好了,一切如赵匡胤预计。不过政变中,只有很少的伤亡,这一点上常被史家认为仁厚。此外,赵匡胤封幼主柴宗训为郑王,对于柴家也算礼遇了。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清人査慎初诗云:“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要说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的陈桥兵变成功的原因,还得从他在后周末年的实力地位说起。
一、赵匡胤在后周的实力地位
赵匡胤出身于将门,祖籍虽是涿州,却出生在洛阳夹马营,至于《宋史》本纪说他生时“赤光绕室”之类的话头,令人想起刘邦斩蛇的故事,那是后来的附会。尽管家境还优裕,他却从少年时代就独自走南闯北。这是一个靠武力和兵权夺天下的动乱年代。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他投到枢密使郭威的帐下当一个普通士兵,开始其戎马生涯。郭威建立后周,赵匡胤受到郭威的养子柴荣的赏识。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柴荣继位不久,匡胤因战功卓著,两年以后就升至殿前都指挥使。
跻身禁军高级将领的赵匡胤,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匡胤任职的殿前司系统,兵员虽少于侍卫司,却是禁军的精锐所在。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卒于显德三年,位至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因而匡胤在侍卫司里也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以拜把子兄弟的方式,团聚了一批生死与共的铁哥们,号称“义社十兄弟”。
这十兄弟是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和赵匡胤。这些人大多是后汉初年投奔郭威麾下的,现在已是禁军中手握兵权的中高级将领,而赵匡胤是他们的领袖。除了义社十兄弟,匡胤还有不少身为禁军将领的好友,例如慕容延钊、韩令坤、高怀德、赵彦徽、赵晃等。
这张名单与任职足以说明:代周前夕,匡胤已在后周禁军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集团。
与此同时,赵匡胤也蓄意构筑自己的智囊班底,其首席人物当然就是那位鼓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其他还有匡胤之弟赵光义和吕余庆、刘熙古、沈义伦、李处耘、王仁赡、楚昭辅等。
二、皇位争夺的几股势力
除了赵匡胤,当时觊觎皇位的至少还有二人。一是张永德,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一是李重进,郭威的外甥。郭威去世前,任命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让李重进担任马步军都虞候。髙平之战后,赵匡胤奉世宗之命整顿禁军,把武艺超群者选入殿前司,殿前司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上升。
但张永德官职依旧,他对李重进升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大为不服,向世宗密告重进有“奸谋”,挑明了两人的勾心斗角。世宗便特设殿前都点检让永德担任,让他在地位上与李重进平起平坐,而他的殿前都指挥使就由赵匡胤顶替了。
显德六年,周世宗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忽从地中得一木牌上书“点检做”,联系京师流传的“点检作天子”的谣传,很显然是中伤张永德的。
这块一箭双雕的栽赃木牌出自谁手,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李重进一派,一是赵匡胤一派。但后者可能性更大,因为赵匡胤属于张永德派系,要完全摆脱永德的控制,必须把他从殿前司最高的位置上拉下来,自己取而代之;赵匡胤北征时始终拱卫在世宗身边,最有机会做手脚。
世宗北征回京,即身染重病,安排后事。他命宰相范质、王溥参知枢密院事,魏仁浦兼枢密使,三相并掌军政大权,以辅佐年仅七岁的幼主。
武臣方面,他命李重进率部防御河东,罢免了永德殿前都点检之职,让他出镇澶州,而改命匡胤任殿前都点检。世宗对张、李固然不信任,对赵匡胤也是忌防的,下令军务由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韩通裁决。世宗托孤的文武大臣很明确,张、李、赵都不在其列。
六月,世宗去世,恭帝即位。不久,李重进移守扬州,张永德改镇许州。这时,殿前司前四位实力将领依次是都点检赵匡胤、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侍卫司前五位实力将领依次是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在扬州)、副都指挥使韩通、都虞候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髙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可见在京城的禁军两司将领,除了韩通,基本上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好友。
三、禁军将士在陈桥兵变中的作用
五代仅五十三年,先后竟出了十四位君主,而禁军将领在政权更迭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分获了巨大的好处。五代皇帝多由军将拥立,已成惯例。
原因就是赵翼在《廿二史札记》里所说:“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土亦胁制主帅,古来僭乱之极,未有如五代者。”周世宗死后,主幼国疑,一场新的政变在酝酿中。
十一月,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定州(治今河北定县)上奏说: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边境。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带兵北上抵御。
一般都说这一军情是谎报的,也有人认为不可能谎报军情,因为二州节度使郭崇和孙行友不属赵氏集团,不可能合谋谎报;即便合谋谎报,后周也未必一定派赵匡胤出征。实际上,是否谎报军情并不重要,这只不过给陈桥兵变提供一次契机而已,而契机总是可以寻找的。
大军将出,都城已传开了谣言:“将在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为天子。”一个号称谙知天文的军校名叫苗训,也指点了“日下复有日”的天象,宣传开了改朝换代的“天命”。
初三晚上,大军抵达开封东北四十里的陈桥驿,将士们相聚议论道:“主上幼弱,我们出死力破敌,有谁知道?不如先册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为时未晚!”都押衙李处耘把将士意图报告给匡胤之弟、时任供奉官都知的赵光义和匡胤的掌书记赵普,他俩是这次兵变的直接指挥者。
见军心已被煽动起来,赵光义与赵普一方面派快骑入京,通知匡胤的死党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殿前都虞候王审琦,让他们做好应变的准备;一方面部署诸将,环列待旦,准备拥立劝进。
次日黎明,诸将校露刃环立匡胤帐前,光义与赵普入内,匡胤才作乍醒欠伸状,黄袍已加其身。匡胤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必须听我命令。不然,我不能做你们的主上。”接着,他颁布了入京以后的约束,率大军返回开封。
城门早在石守信的控制之下,大军顺利入城。时正早朝,韩通闻变,还没来得及集结军队应变,就被殿前司勇将王彦昇率兵迫逐,合家被杀。这是后周将相中唯一的反抗行动。
当宰相范质、王溥被军士挟持来见时,赵匡胤还辩说自己被六军所迫,惭负天地。列校罗彦瓌不等二相回答,就扬剑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于是,当日就行禅代礼,正愁没有禅让的文告,原后周翰林承旨陶穀从袖中拿出事先拟就的禅位诏。赵匡胤完成了禅让大礼,他就是宋太祖。
四、赵匡胤一手策划还是拥立前不知?
在宋代官方文献中,都把陈桥兵变说成是赵匡胤事先完全不知内情的,以便洗刷篡夺政权的千古骂名。
实际上,匡胤完全是预知兵变的主谋,有关蛛丝马迹也并没有抹尽。例如,大军将出之际,为何先有“点检作天子”的谣传?为何军将(或说是高怀德)和陶穀敢于预备足以杀身的黄袍和禅位诏?还有两件家庭佚闻也泄露了天机。
其一,北征前夕,点检作天子的谣传令京城人心惶惶,富室或举家逃匿外州,赵匡胤密告家人,说:“外间汹汹,将若之何?”他的姐姐拿起擀面杖要揍他,说:“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应自作主张。到家来吓唬妇女干吗?”
其二,赵匡胤兵变成功,回师京城,有人报其母杜氏,她说我儿素有大志,今天果然。”两事也都证明匡胤是预知其事的幕后谋主。赵匡胤之所以在代周以后遮遮盖盖,还是拘泥于儒家正统思想。实际上,他后来的开国措施结束了五代政局动荡和政变频仍的局面,有功于历史甚多,后人已经并不在意他如何得位的细枝末节了。
五、定都开封的利与弊
次日,因太祖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仍定都开封。五代除后唐建都洛阳,其他四朝皆都开封。除了北边还有黄河,开封所处的地理位置基本上是易攻难守,故而直到太祖晚年,还有迁都之议。
开宝九年(976年),他准备迁都洛阳,群臣力谏不便,太祖表示将来还要再迁都长安,理由是“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是为了避开其弟光义在开封形成的势力集团)。光义谏曰:“在德不在险。”太祖默然良久,放弃了迁都的打算,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确实,从军事地理学上看,定都开封的先天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它势必要求有重兵拱卫京畿,造成守内虚外的结果。而澶渊之盟、靖康之变,也与开封四战之地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但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定都开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是因为:晚唐以来国家财政主要仰赖江南经济,而江南漕粮能够顺抵开封,却难到洛阳。太祖在吴越献宝犀带时说:“我有三条宝带,一是汴河,一是惠民河,一是五丈河。”首当其冲的汴河就是连通大运河以专运江南漕粮的。因而,太祖最终放弃迁都洛阳、再迁长安的计划,只得定都开封,自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六、平定叛乱
再回到太祖开国的话题上来。太祖代周,有两个握重兵在外的将领并不买账。一个是驻守潞州(今山西长治)的原后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一个就是以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驻守扬州的李重进。太祖即位后,即遣使加两人中书令的荣衔,试图稳住他俩。
李筠先是拒见使者,既而会见使者时对着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涕泣个不停,却犹豫不敢立即起兵。其后,他与后周的世仇北汉结盟,迟至四月才公然揭旗反宋。他命其子守节镇守潞州,大军兵锋直指开封。太祖派石守信、高怀德等分道迎击,扼断其退入太行山的关隘。
六月,太祖亲率大军进讨。李筠退保泽州(今山西晋城),城被攻破后,他投火而死。宋军进攻潞州,守节投降。
在李筠举兵以后,李重进派亲吏翟守珣前往联络。不料守珣先到开封见了宋太祖,太祖让他说服李重进暂缓发兵,以免南北呼应,局面复杂。守珣回去照办,重进信以为真。大祖遣使赐重进铁券誓书,重进竟准备治装入朝,被左右劝阻,这才拘留了宋使,修城缮兵,还向南唐求援。
九月,李重进在扬州起兵。其时李筠之乱早被平定,正给太祖一个出兵平叛的理由。十一月太祖亲率大军围扬州,当日破城,李重进合门自焚而死。
《宋史》把二李与韩通并列为周三臣,实际上三人并不能概而论。韩通死于赵宋禅代之际,称得上是后周的忠臣,宋太祖赠官礼葬,也是表彰其节概。据说,太祖见到开宝寺壁画中韩通的画像,即命人涂去,在韩通面前,太祖自知是有愧于后周的。
而二李不在宋太祖禅代之际起兵,于传统的忠义已经有亏,却举旗于局面安定之后,对天下的大势更是昧然。尤其是李重进,完全出于一己的盘算,进退踟蹰,举措乖张,结局可以想见。说二李是逆潮流而动的叛乱,绝不算冤枉。
宋太祖削平二李,使那些心怀不满而势力不大的地方藩镇不敢再萌反志,标志着宋代后周的最终完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谈赵匡胤不得不谈谈郭威,赵匡胤也是有样学样。当年郭威撤下军旗当作黄袍 黄袍加身的时候赵匡胤就已经是郭威的亲兵了,亲眼目睹了这一场好把戏,到后来不过是好戏重唱了,一点也不用奇怪。
平定了三镇之乱的郭威在外面是军权最大的一个节度使,本来也是想好好的当个忠臣的,辅佐幼帝,以报先帝的知遇提拔之恩。可是18岁的小皇帝血气方刚啊,没有经历过太多的事情,严重低估了事情的严重性。高估了自己,低估了郭威!郭威是什么样的人?
(水浒里的鲁智深的原型就是郭威。
郭威军营附件菜市场里有一个卖猪肉的屠夫,欺行霸市啊,盛气凌人,自己卖的不许别人卖,是当地一霸。郭威走过去重复了水浒传那的一幕,故意刁难,屠夫也不干啊,知道郭威为难他,没等屠夫拿刀捅过来,郭威直接一剑穿肠,然后继续闲庭信步的在闹市逛街。这一年郭威才18岁。当然后来被自己的老领导从监狱捞出来的)
公元948年后汉皇帝刘知远驾崩,其子刘承佑继皇帝位。刘承佑听信自己的舅舅调拨,决意除掉郭威。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十一月,刘承祐密令曹威等人刺杀在外的大将郭威。有人把皇上要杀郭威的意思透露给了郭威。郭威知道后大怒。便在圣旨上面改了一点,把杀郭威改成了杀郭威身边的将军。然后把圣旨给几个将军一看,将军们就暴走了啊,我们就算无功也没有丝毫过失啊,凭什么杀我们?郭威说皇上的意思我也没办法,这个时候几个将军就主动提出兵变,拥护郭威为皇。 扯下来军旗披在郭威身上,然后几万人同时三呼万岁,声音几里外的乡镇都能听见,然后举兵杀向开封。
赵匡胤,从一个职业军人到最后夺得皇位,当大将军有勇有谋,当皇上谋略天下。
点检做天子的流言开封城一直在传,当时要是有微博的话肯定是最热门的点击量。经过勘察历史反复推敲,赵匡胤的黄桥兵变 是他和他的亲弟弟赵光义 赵普 还有几个亲信大将蓄谋已久的兵变。
当时守卫开封都城的几个军事主官都是赵匡胤的亲信。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正月初二,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正月初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
这时后周宰相范质等人才知道不辨军情真假,就仓促遣将是上了大当,但已无可奈何,只得率百官听命,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位。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
一、通常意义的“陈桥兵变”
通常意义上的陈桥兵变,无论是在《宋史》还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中都是起自后周显德七年正月,也就是西元960年的一月底二月初,周世宗驾崩的半年之后,起因是镇、定二州传来消息,北汉连结契丹入寇,需要朝廷任命一员宿将统领大军北上迎击,而这员宿将自然就是周世宗遗命掌控殿前司的赵匡胤。
后面就是宋人口径的天命了——“太祖掌军政六年,得士卒心,数从世宗征伐,屡著功绩,为人望所归。至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接着是赵匡胤的副手慕容延钊率领前军先发渡河,随后京师谣言(或曰谶语)四起,出军之日将策立点检(也就是赵匡胤)为天子的传言已经是闹得满城风雨士民惊怖,偏偏内廷却是对此一无所知;然后就是出师当天,军中小校苗训妄言天象,与赵匡胤的亲吏楚昭辅在军中鼓噪“天命”;当夜大军即歇宿在距离东京仅仅只有二十里的陈桥驿,并且在经过了一晚上的酝酿活动之后,以赵普、赵匡义为首的军将对赵匡胤黄袍加身,迫使赵匡胤率军回师登基。
在这样的口径中,赵匡胤当然就不是欺负孤儿寡母的篡位者,更不是背弃周世宗信任的背叛者,而是顺应天命的真命天子了,并且颇有几分迫于无奈的苦衷,再加上叛军入城之后的杀戮很轻微,对城市几无破坏,“市不易肆”,还有“善待柴家后人”云云,无不凸显出这是一位何等的仁厚之君!
当然,在这段故事当中,年仅二十出头的赵匡义甚至有高于赵普翊戴之功的表现,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陈桥兵变的主谋和关键策划人,一方面替其兄长分担了造反作乱的恶名,一方面又显示了他在赵氏集团当中的极端重要性。
这样的口径几乎传布了近千年,《长编》中虽然照录了削弱赵匡义作用的说法,却也没有推翻此论,而仅能以“今从新录”作些有限的暗示罢了。
宋朝之后,士人们没有了指斥当朝的顾虑,对陈桥兵变探究得就越来越多,不过一般也就是限于指出赵匡胤本人参与谋反的程度更深,且时间更早,而赵匡义实际上因为年少位卑而戏份很轻,但是在俺看来,这些说法仍然没能把整个阴谋的过程说透,甚至有些分析如“周世宗对赵匡胤过于信任”云云,其实颇有小视周世宗之嫌,而那些涉及到这一段公案的网文在这方面就更是显得浅薄了。
实在是疑点太多了,尽管宋代的文人百般讳言或者粉饰,毕竟没有《四库全书》这等伟业,在史书中残留的蛛丝马迹还是让俺抓住了一些线索。
二、陈桥兵变的缘起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并不像郭威的起兵那样是被朝廷所迫,而策划精细比郭威后来的裂黄旗加身犹有过之,这一点到了如今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了。不过很多人还在沉醉于“赵匡胤被部下或者情势相逼”这样的说法,不少人只承认赵匡胤到了陈桥之后才真正主动起来,而先前的那些布置都是赵普和赵匡义瞒着赵匡胤干的,即使承认赵匡胤早有图谋的人,也往往要给他强加上一点理由,譬如周世宗驾崩之后赵匡胤受到了文臣的打压,他的阴谋策划都是出于反击的不得已,而他的策划之所以能够轻易成功,又是因为周世宗对张永德过于猜忌,却过于信任了赵匡胤,这又可以说周室咎由自取。
关于张永德的问题,后世有传言他被周世宗落去军职是因为一件“点检作天子”的木牌,而张永德又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对于实为郭威内侄的周世宗已经颇有威胁,更遑论其幼子,所以周世宗在自知不久人世的时候对张永德颇多猜忌,于是罢去了张永德的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根基较浅的赵匡胤接任。
而关于“周世宗猜忌”的说法,赵匡胤本人更是在篡位之后不断地亲自制造舆论,甚至对群臣有“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终日侍侧,不能害我”之语,更似乎是坐实了周世宗的猜忌之性。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宋人关于本朝的粉饰之辞未必可信,尤其是赵匡胤本人这种利害相关者,篡位而且是背叛了自己恩主的人,对恩主还不是尽量编排?
宋人笔记还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说的是某次军乱的时候,赵母用担子挑篮挑着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两人逃难,被陈抟看见,这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道人、仙人立即口占“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诗句,端的是显示了赵氏兄弟的天命所归……不过这不是瞎扯是什么?
赵匡胤生于后唐天成二年也就是西元927年,而赵匡义是生于后晋天福四年也就是西元939年,两个人相差了整整一轮,赵母用担子来挑,那赵匡胤该是何等无能!这可和他早年头撞城门而无伤的神奇与顽劣完全不符,再者说了,后晋的兵乱要导致住在禁军营地里面的指挥使家属仓皇逃难,那得是什么样的兵乱?大概只能是耶律德光入东京那一段时间吧……然则那时候赵匡胤都生女儿了,或者是石敬瑭灭后唐那一段时间?可是那时候赵匡义连液体都不是呢~
即使单论赵匡胤的这一段话,那也是漏洞百出,周世宗把方面大耳的禁军将领和藩镇都杀了?只留下了赵匡胤?莫非周世宗和赵匡胤有基情?
莫非赵匡胤剩下来的那些同僚都是尖嘴猴腮?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是断然不能答应的啊!
再具体到张永德,周世宗要是猜忌郭威的女婿,又怎么不去猜忌郭威的外甥李重进了?须知李重进的军职可一直要比张永德更高,军中的资历也更高,甚至在周世宗继位之前还高于他本人,以致于郭威打算传位于周世宗的时候都要专门把两人召到面前,命令张永德向周世宗行君臣之礼以定名分。总不会那一拜就可以决定一生了吧?这可不像是惯于猜忌之人的想法啊……
与其相信这种指控,俺还不如相信《却扫编》里面的记述暗示的另一种可能性呢——
周世宗既定三关,遇疾而退,至澶渊迟留不行,虽宰辅近臣问疾者皆莫得见,中外汹惧。时张永德为澶州节度使,永德尚周太祖之女,以亲故,独得至卧内,于是群臣因永德言曰:“天下未定,根本空虚,四方诸侯惟幸京师之有变。今澶、汴相去甚迩,不速归以安人情,顾惮旦夕之劳而迟回于此,如有不可讳,奈宗庙何!”永德然之,乘间为世宗言如群臣旨,世宗问:“谁使汝为此言?”永德对以君臣之意皆愿为此,世宗熟思久之,叹曰:“吾固知汝必为人所教,独不喻吾意哉!然观汝之穷薄,恶足当此!”即日趣驾归京师。
周世宗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来张永德的耳朵根子太软,在自己的身后说不定就会被哪个阴谋家给利用了,恐怕难以担负托孤重任,这才罢去他的军职,但是也没亏待了他,镇宁军节度使的实职依然是稳稳的,张永德还在为后周镇守东京北面的重镇澶州(也就是周世宗本人的起家之地),并有检校太尉、同平章事的加衔。
至于那件“点检作天子”的木牌,可以是与张永德有宿怨的李重进陷害,可以是张永德副手赵匡胤的一石二鸟之计,也可以是后来宋人编排出来的祥瑞,这其实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周世宗其实并没有真正上当,而此事即便是赵匡胤做的,也并不能说明他此时就已经阴谋作乱了。
阴谋搬开自己的上司,多半只是为了自身升官而已,而且他还不能保证自己就可以接替张永德的位置,毕竟周世宗的决定不是赵匡胤可以左右的。
周世宗确实罢去了张永德的军职,并且让赵匡胤接任殿前司都点检,但是并没有将禁军全部交付于他,更不是把自己的身后事完全寄托在这个根基略浅的禁军大将身上,赵匡胤在周世宗生时不敢有任何妄想,在周世宗刚刚驾崩的时候也不具备作乱的条件。
郭威将李重进和张永德扶起来辅弼周世宗,这两人在世宗朝分掌侍卫亲军司和殿前司,后周初年才建立起来的殿前司经过近十年的经营和刻意拔高,已经能够与侍卫亲军司相拮抗,而李重进与张永德两人恰到好处的交恶更是让这两个禁军军司取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由赵匡胤接任殿前司主帅绝不会让这种平衡向殿前司倾斜。
三、陈桥叛军是从哪天开始练起的?
那么陈桥兵变的真正策划到底起于何时呢?陈桥叛军到底是从哪天开始练起的呢?
很多人根据明确的史料记载和阴谋论的推理,将这个时间节点从显德七年的正月前推到了显德六年的十二月,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领兵巡北边,随后就传来契丹、北汉联军入寇的消息,而在陈桥兵变之后,如此浩大的联军居然就偃旗息鼓了,考虑到冬季从来都不是契丹人南侵打草谷的时节,反而在后周幼主继位时日更短的秋季却还没有这种消息,可见这份警讯多半是为了配合赵匡胤攫取军权从而顺利地发动兵变。
至于捏造警讯与赵匡胤密切配合的人是谁,论者多数怀疑那个与赵匡胤算得上总角之交的韩令坤,而并没有将视线落在镇州的成德军节度使郭崇与定州的义武军节度使孙行友身上,因为从以后的人生轨迹来看,郭崇因为对后周郭氏的忠诚而很为赵匡胤疑忌,孙行友则“不自安,累表乞解官归出,诏不允”,后来却干脆被赵匡胤使计拿到东京削夺官爵勒归私第了,这样的两个人不太可能是赵匡胤篡位的功臣。
不过在俺看来,韩令坤也未必在一开始就知情,因为他和赵匡胤固然是打小的交情,但是长期以来地位并不比赵匡胤更低,没道理成为赵匡胤篡位的急先锋,倒是在事发之后自然成为盟友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事实上从韩令坤的酬功也可以看出来,他算不得赵氏集团的核心人物。
最可疑的其实是成德军和义武军的两个监军,陈思诲密告郭崇可是相当的积极,药继能密告孙行友也是不遑多让,这其实比较符合赵家在军中的势力盘根错节且集中于中下层的特点。
但是这不是俺的什么大发现,这些观点说穿了终究只是猜测,而且是几乎没有太明显旁证的猜测,俺真正的发现,是对赵匡胤篡位阴谋起始时间的推断。
根据对史书中一些蛛丝马迹的组织,现在俺已经基本敢于肯定,赵匡胤起心作乱并且付诸实施不会晚于显德六年的七月,也就是周世宗驾崩的一个月之后。
显德六年是转折性的一年,周世宗北伐功败垂成,燕云十六州从此确认远离中国达四百年之久,这一年更是后周政权灾难性的一年。就在这年的三月份,才华横溢且为人方正的枢密使王朴因积劳成疾而骤然离世,时年只有四十四岁,仅仅三个月之后,与其称得上君臣相得无间的周世宗驾崩,他更是没能活过四十大关,这样的灾难让历史上如此英明的君主也来不及完善地布置好后事,尽管他已经是尽力运筹了。
让俺确信赵匡胤阴谋起始的,是后周禁军与节镇不同寻常的人事变动。
对五代历史有所认知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先皇有心理准备的驾崩,他总会为嗣君提前安排好人事,尤其是在嗣君相当年幼的情况下,这种安排就更会殚精竭虑,之后如果嗣君不是自觉可以掌控朝政与禁军的话,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再大幅度变更人事的就连郭荣要对郭威的安排进行变动,那也得是在高平之战以后。
然则显德六年的七月却出现了太大的异常。
【秋七月……庚申,以邢州节度使王仁镐为襄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为陕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右羽林统军、权知邢州事、检校太保李继勋为邢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以滑州留后、检校太保陈思让为沧州节度使;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为侍卫马步都虞候,依前陈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为夔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铎为遂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仍改名令铎……壬戌,以郓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兼侍中李重进为淮南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依前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以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向拱为河南尹,充西京留守,加检校太师、兼侍中……以宋州节度使、充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韩通为郓州节度使,依前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以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附马都尉张永德为许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以今上为宋州节度使,依前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进封开国侯;以淮南节度使兼殿前副都点检、检校太保慕容延钊为澶州节度使、检校太傅,依前殿前副都点检,进封开国伯;以殿前都指挥使、江州防御使、检校司空石守信为滑州节度使、检校太保,依前殿前都指挥使……】
变化真的是太大太多了一点!
军史军史,不光有历史,还不能离开地理,现在请大家自己去找来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翻到后周那一页结合着看一看。
王仁镐是郭威的乡党和起兵时的副手,可以说是嫡系中的嫡系,此时又是坐镇郭氏和自己的故乡,而且邢州距离东京并不远,这样的一个人却被骤然调往了后周的西南边陲襄州,接替他的却是赵匡胤义社十兄弟之首的李继勋。
袁彦也是周室的嫡系,而且性情凶悍,即使被罢去军职出镇陕州,赵匡胤篡位之后都“虑其为变,遣(潘)美监其军以图之”,而接替他担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的张令铎却是公认的老好人,“性仁恕”,可知这个人事变动隐含的意味。
陈思让其实就是成德军监军陈思诲的兄长,应该说不能算赵家坚定的敌人,但是就因为他镇守的是黄河南面的重要渡口滑州,而且多半动向不明,竟然就被支去了北疆的沧州,而接替他的则是义社十兄弟当中的石守信。
原本坐镇东京东面郓州的李重进被远远地支去了扬州,唯一“幸运”的是接替者韩通也算周室忠臣,不过李重进是虚领侍卫亲军司而实掌节镇,韩通却是要留在东京打理侍卫亲军司的,郓州其实在节度判官等文臣的掌握下,其中的幸与不幸也就难说了。
然后戏肉来了,紧邻东京的东南重镇宋州,就此从韩通手里转入了“今上”也就是赵匡胤之手。
被李重进挤走的慕容延钊这回接替的却是张永德的澶州,而张永德就只好去赵匡胤原先的节镇许州了,黄河渡口已经全数不在周室亲信掌握之下。
其实这样的节镇变更在五代末期还算小事,毕竟进入了五代后期,不靠禁军而只依靠方镇作乱成功的就只有石敬瑭一个,而要是京师发生巨变,周围的方镇勤王也仅仅是聊胜于无而已。
要命的还是禁军军职的变动。
殿前司没什么大变化,至少在中高层是比较少的,不过张永德卸职之后,曾经担任过选兵、推荐将领的赵匡胤,此时又总领殿前司,而且副都点检慕容延钊与其关系甚密,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殿前司不说是铁桶一般,那也是没有多少异声的。
一直是周室嫡系占据优势的侍卫亲军司变化可就大了去了。
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也就是仍然挂着个名,人却离开东京和军司远远的,对东京的局势可以说毫无影响力了;副都指挥使韩通倒是执掌侍卫亲军司,坐镇东京得到周室的特别倚重,可惜……“韩瞪眼”之名注定了他或许会有听命的下属,却不会有冒死并肩作战的兄弟。
升任侍卫马步都虞候的韩令坤,不消说得,即使不能算赵氏阵营的铁杆吧,那也肯定不会是周室的忠臣。
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升任马军都指挥使,这也是一个和赵家颇有交情的军将子弟,即使比韩令坤还有疏远一点吧,那么保持中立大概没什么问题的;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升任步军都指挥使,顶掉的当然是周室嫡系的袁彦。
没有在《旧五代史·周恭帝纪》当中出现的人事变动还有更多。
柴贵,这个几乎已经被宋朝的史官们彻底磨灭的人名,是周世宗血亲的弟弟,本来担任着侍卫亲军龙捷右厢都指挥使,资历比左厢的高怀德还要老那么一点,可是他不仅是没有升任马军都指挥使,甚至被罢去军职出任了虢州防御使,这个人名不见于五代史,在《宋史》当中也仅见于礼志和张令铎传的一行字,尽管他的身世和军职都不算低了,重要性应该也不会差。接替柴贵的是祁廷训,一个人称“祁橐驼”的人,这个绰号“以其庞大而无所取也”,绰号当然是不会取错的,其人在史书上获得的评价就是“形质魁岸,无才略,临事多规避”,在稍事过渡之后,此人就被打发到安远军节度观察留后的位置上去了。
陆万友,以天雄军马军都指挥使预谋过郭威起兵,在虎捷右厢都指挥使的位置被罢去军职出任安州防御使。
李韬,从郭威平三镇之乱立功,在侍卫亲军司的一个军都指挥使的位置上出为赵州刺史。
王晋卿,周世宗镇守澶州时投军,在龙捷右厢第一军都指挥使的位置上出为滨州刺史。
这些还只是俺从《宋史》当中零零星星抓来的能够进入本传的人员(除了柴贵之外),是不是有更多的军一级将领被罢去军职?俺相信肯定是有的,而且相当不少,这已经可以称得上一次大清洗了!
四、有无合谋者?
这样的大清洗,几乎就只有高平之战后的周世宗干过,而这两次显然难以相提并论,根本就掌握不了朝堂的年轻太后和年幼皇帝可能主动这么干?当真是难以想象。
唯一的解释就是阴谋,是符合最后篡权得利者的阴谋。
不过赵匡胤当然是没有这种人事权的,军中大清洗符合他的利益需求,却不是他自己做得到的,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能是枢密使和宰相。
谁和赵匡胤合谋了?范质,王溥,魏仁浦,还是吴廷祚?
范质不太可能,从他后来的忧愤而卒以及不愿请谥号来看,他对于自己的失职悔意极深,那就断不可能是与赵匡胤合谋的人,不过他阻止了周世宗遗诏任命王著为相,为了揽权而私心自用是有的,估计这就是他悔意的来源;王溥倒是有许多迹象显示和赵匡胤早已勾连,但是一个庸碌的次相怕还无力主导军职的大规模变动,哪怕他兼任了枢密院的职务;吴廷祚倒是枢密使,不过此人担任枢密使的资历很浅,而且他在宋朝很遭赵匡胤疑忌,死得也相当蹊跷,并不像有能力谋划并且收取了阴谋红利的人。
只有魏仁浦,这个小吏出身的资深枢密使,早在后汉时期就已经是枢密院的兵房主事,对军职变动的诀窍深得其味,而且相对于吴廷祚这个新扎枢密使和另外三个宰相参知枢密院事在这方面有更扎实的发言权,唯一的问题就是,魏仁浦到底是深入参与了赵匡胤兵变的阴谋,还是只做了这个阴谋的一部分工具。
只是对于这一点,现在恐怕已经是无解了,魏仁浦或许只是帮着赵匡胤排除异己?毕竟他与篡位者合谋得不到多大的特殊利益,倒是他和赵匡胤早已预定的儿女亲家关系可能让他小小地用点权力帮赵匡胤谋私,结果却帮助赵匡胤完成了兵变布局。也许正是基于这个教训,赵匡胤自己对枢密使与宰相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万分警惕,后来他的枢密使李崇矩和宰相赵普结儿女亲家,赵匡胤便极为不喜,并且因此而改变了枢密使、宰相一起候对的传统。
说到这里,王朴之死为何是后周的灾难,赵匡胤为何说“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答案也就很简单了,并不是如果王朴活着的话可以和韩通共同举兵平叛,而是王朴在枢密使任上的话,赵匡胤的兵变布局压根就不可能完成!周世宗临终安排下来的托孤局面不可能被颟邗地破坏,后周政局平稳地过渡到郭宗训亲政是大有可能的。
【周显德中,朴与魏仁浦俱为枢密使。时太祖皇帝已掌禁兵,一日,有殿直乘马误冲太祖导从,太祖自诣密地,诉其无礼。仁浦令徽院勘诘,朴谓太祖曰:“太尉名位虽高,未加使相。殿直,廷臣也,与太尉比肩事主,太尉况带职,不宜如此。”太祖唯唯而出。】
魏仁浦和王朴的差距着实大了一点……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