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明神宗万历清算张居正时,为什么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明神宗万历清算张居正时,为什么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2020-07-25 04:32阅读(95)

明神宗万历清算张居正时,为什么李太后不出面阻止?李太后对张居正非常器重,也是她不让张居正功成身退的,那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万历清算张居正?:慈圣皇太后李氏

1

慈圣皇太后李氏,是一个有心机、有能力、有眼光也知道隐忍的女性,也是明朝后期一位女性政治家。正是有了她对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才有了进行改革的条件。

李太后据说名叫李彩凤,原本只是裕王府上的一个宫女,只是在偶然的机会被裕王朱载垕临幸,生下了一个儿子朱翊钧,在朱载垕成为隆庆皇帝后,母以子贵,李彩凤也被册封为贵妃,并在儿子朱翊钧继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李太后与张居正)

朱翊钧坐上帝位时,年仅十岁,正处在一个“主少国疑”的环境中。而太后李氏背后又没有外戚撑腰,太后本人也不是一个善于弄权和治理国家的女人,所以她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处理千头万绪的国事。


当时可以胜任的人有两个,一是张居正,另一个是高拱。还有一个辅臣高仪只是名义上的阁臣,早被高拱排挤到一边凉快去了,所以竞争只能在张居正和高拱之间展开。

隆庆在遗诏中告诉万历:“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的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怠荒,保守帝业”。

又要求三位辅臣要遵守祖制,保固皇图,与司礼监太监冯保一起辅佐小皇帝。所以当时的政治局面是内阁和司礼监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遗诏中并没有提及李太后,也没给她安排任何政治任务。所以说,这时的李太后仅仅是太后,隆庆是没有想让她干预国事的。

而司礼监的冯保与首辅高拱历来有矛盾,在冯保将由秉笔太监升任掌印太监时,高拱就跳出来反对,先后保举了陈洪和孟冲担任掌印太监,所以冯保一直想扳倒高拱。

而身为次辅的张居正也清楚的知道,高拱不下台,自己永无出头之日,政治抱负也无从施展,所以张、冯二人很快结成了同盟,目标就是赶走高拱。

(张居正)

在后宫中,李太后对冯保是相当信任的,她对陈洪和孟冲事事逢迎隆庆皇帝,并引导皇帝天天淫乐早就不满。

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忍受丈夫天天抱着别的年轻女子,所以她把这个账算到了陈洪和孟冲头上,对冯保却是言听计从。

高拱是个有能力的首辅,但有点不把太后放在眼里,他反对冯保掌握大印,也是为了自己专权的方便。高拱想挑战内监和内阁联合掌权的体制,是李太后不能容忍的。


因为内监只是皇帝的奴才,他们代表的就是皇权,因此李太后会义无反顾的站在冯保及其盟友张居正一边。

这场斗争的结果是,李太后以皇帝和两宫太后的名义驱逐了高拱,这也是明代首例后妃违反不得干政的祖制。

不久后,高仪病死,朝廷事务完全落到了冯保和张居正手中,他们可以大刀阔斧的做他们想做的事了。

而李太后也被张居正以皇帝的名义尊为慈圣皇太后,同隆庆的皇后仁圣皇太后陈氏并驾齐驱。可以说,李太后和张居正实现了双赢。

(张居正与冯保)

张居正帮助李太后实现了政治上的地位,同时又在生活上非常关心这个女人。李太后信佛,可是印佛经施舍需要大笔资金,按照规定这个钱国库是不能出的。

张居正使用变通之法,将皇室的一些财产划到李太后名下,解决了太后急需的资金问题,自此深得李太后的欢心。

李太后和张居正有一腿的事,在野史中都写滥了。当时有一首童谣唱到:“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正是说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的暧昧关系。

张居正是个大帅哥,在原配顾氏去世后,与续娶的王氏感情并不好,所以年纪并不老的太后对张居正有点意思也是很正常的。

张居正也写过一首诗祝贺太后生日,诗中写道:“白燕飞,两两玉交辉,有时红药阶前过,带得清香拂绣闱”。

就连看到这首诗的戚继光也认为张居正写得太露骨了。

当然,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暧昧关系,正史上是没有的,只能靠大家自己去想像了。但李太后对张居正十分尊重,言听计从,这是板上钉钉的事。

(李太后与冯保)

张居正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李太后。是她将“大柄悉以委居正”,张居正担任首辅十年,几乎是“独相”,其他的阁臣都是凑数的,朝廷大事都是张居正一言而决。

就连万历大婚后,按制应该亲政,张居正也上表致仕,可是李太后以“内外一应政务,(万历)尚未能裁决”为由,仍然事事依赖张居正。

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不少人,如果没有李太后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张居正在担任首辅的十年中,也遇到过无数次弹劾,特别是他父亲死后,张居正不去奔丧,而是以“夺情”的借口赖在位置上不走,让朝中官员十分不爽,弹劾的奏章也雪片一般飞到宫中。


这些人占据道德高度,逼得张居正都要跪下了,是李太后在背后支持张的夺情起复,说:“先生一旦远去,则数年启沃之功尽弃之矣!先生何忍?”可以说,要不是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早就夭折了。

张居正去世仅仅六个月,万历就开展了对老师的清算。冯保被废,张居正的一切荣誉被剥夺,家产被抄,甚至家属被饿死,长子上吊自杀。他的新政许多被废止,被罢免的官员重新起复,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精明的女人)

令人诧异的是,在为时一年多的倒张运动中,李太后居然一声不吭,从没有站出来帮张居正说一句话,这与她之前的表现大相径庭,令人不解。


有人说是万历掌握了她和张居正之前奸情的第一手资料,所以万历报复张居正时,她没脸出来帮老情人说话。这种说法虽然符合情理,但却没有任何根据,也不见任何记载,可信度不高。

我们分析李太后的行为,要考虑到她的立场。她之前支持张居正,目的是为了儿子的皇位稳固,皇权不失。

江山是朱家的江山,张居正也好,冯保也罢,只是打工仔,儿子坐稳江山后,她必然将儿子的利益放在首位。莫说张居正不一定是情人,就算是情人又如何?

秦宣太后不是为了儿子的江山,杀了几十年的老情人义渠君么?在政治面前,在利益面前,感情不值一提。

张居正已死,儿子需要靠打倒张居正树立自己的威信,做母亲的怎么会不支持儿子,而去支持一个外人?

另外一个方面,张居正的改革也触动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李太后的娘家人也未能幸免。

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是个庸碌之人,他关心的是自家的荣华富贵,是想沾女儿的光,让全族人过上好日子。可是张居正在时,并不买李伟的账,所以张居正死后,李伟成为倒张最坚决的人之一。

而李太后也是封建贵族的代表,她必然要考虑这些宗室和贵族们的权益。如果一味打压这些人,会影响儿子的统治稳固。

(小万历与两宫太后)

从张居正本人来说,他的个性也太强了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点狂。

他曾说过:“吾非相,乃摄耳”。(我不是丞相,是摄政)

在许多大事上,张居正是乾纲独断的,甚至不用告诉小皇帝。

张居正本人的生活过得非常奢侈,他回乡时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轿子,里面有好几个房间,可谓应有尽有,奢华之极。


而张居正每每在皇帝面前要求皇帝厉行节约,连过年组织一个饭局都要挨骂,所以张居正死后,别人将张居正的真实生活告诉万历时,万历开始不信,后来发现是真的,气得脸都白了。

而李太后也认为张居正之前骗了她们母子,是个表里不一的奸人,所以她也不愿意为张居正出头了。

万历亲政后,李太后很快也露出了变通人的本性,也变得追求享受起来。她将父亲由伯爵升为公爵,提高娘家人的待遇,又花费四十万两银子大建慈宁宫,将主要精力放在享受生活上了,她也无暇顾及当年那个首辅冤还是不冤了。

参考资料:《明史》、高拱《病榻遗言》、《万历起居注》

2

很多电视剧小说描绘李太后和张居正的关系,那简直就是“单纯的男女关系”。按这个逻辑,张居正有事,李太后无论如何都应该出面的。但是万历清算张居正的时候,李太后竟然毫无动静。不应该啊,毕竟“黑心宰相上过你的龙床啊”。


所以很容易得出个结论,“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实际上万历初期的政治格局,从一开始而言,是危如累卵的。因为那是典型的“主少国疑”的时代。而宫廷之内,朝堂之上,充满了野心家。

李太后出身裕王府一个宫女。她入王府之时,裕王也不过是个坐冷板凳的王爷而已。而最终能够最终成为圣母皇太后,是她毕生中的最大的彩票,就是因为她生了万历。所以万历是她唯一的资本。

乱世离人命,而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之中,李太后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任何心思如谈情说爱的,即便她仍处于应该谈情说爱的年纪。

看看隆庆的正牌皇后陈皇后吧,你们可曾还记得此人?这个隆庆生前最爱的女人,隆庆时期,整个大明王朝最尊贵的皇后。到了万历年间,还有几个人记得她呢?

在扳倒高拱之后,最终形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那就是冯保、张居正、李太后这三角稳定的权力格局。

很多电视剧和小说把这三人之间的关系又描绘成穿一条裤子的关系。这其实又错了。既然是权力斗争,那就是为了共同利益可以沆瀣一气;为了个人利益又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李太后是无法忘怀当年,那个声音比雷声都大的高拱是如何说“小皇帝怎么能当家”的那副欺负孤儿寡母的那副德行的,但是高拱是坏人吗?好像并不是。那个说话细声柔气的冯保,总是非常体贴关怀小万历,小万历称呼他为“大伴”,大事小事恨不能咸决于他,可是她是好人吗?好像并不是。还有那个说话滴水不漏,总是面无表情,但是总能在最关键时刻拿处解决方案的张居正,亦正亦邪,总让人捉摸不透。

而李太后能从一个宫女变成太后,就说明了她绝对不白给。她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女,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

张居正有经邦治国之才,那么我将万历定位成小学徒,向你学习理政,将来做一代圣君。总有一天,小学徒会出师。但是在出师之前,自己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一定要约束好万历,千万不能出一丝差错。你要权力给你权力,你要名声给你名声。总之,在万历亲政之前,你要啥我给啥,你要上龙床,便给你上龙床!

因为有司礼监和内阁这种权力制约的设置,李太后放心大胆地让张居正如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其实这种平衡只维持到万历6年。

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6年(1578年),李太后生活在乾清宫的这段日子,李太后对万历的管教相当严格。几乎时刻关注万历的学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陪读的妈妈们。万历有丝毫懈怠,便会被李太后责罚。史书中,关于李太后管教万历的例子不甚枚举。因为李太后明白,在这种环境下,你没有资格懈怠。你必须学会如何理政如何治国,如何用人,最终才能不受制于人。

万历6年(1578年),万历大婚,按照传统,皇帝大婚后便可以亲政了,也就是说辅政大臣此刻得归政于万历了。而李太后则主动从乾清宫搬回慈宁宫。名义上,万历自己结婚了,李太后不适合再住乾清宫了。实际目的就是在做榜样,归政万历。然而张居正却丝毫没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没有得到归政的万历,开始懈怠,玩乐。李太后借口万历割了一个小戏子头发的事情,扬言要废了万历,结果张居正带头求情。李太后果真要废了万历?你若真这么想脑子就要糊了。她所做的,无非是不让这句话从张居正口中说出来而已。

直到20岁万历要求亲政,李太后破口大骂,30岁之前都不要想亲政的事情,好好跟着张先生学习。这话又是说给张居正听的。

但是同年张居正竟然莫名其妙死了,关于张居正的死因,史书上各种矛盾各种不一致。相对官方一点的说法,那是因为痔疮死的;相对野史一点的,是海狗肾吃多了,马上风死的。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别人”盼”死的呢?

不可否认张居正在万历前10年,创造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居功至伟!但是他严重地破坏了权力结构的平衡,而且非常不客气地吹牛“吾非相,乃摄也!”这也是他身后的悲剧所在。

或许是李太后那种态度害了张居正,张居正竟然把一个女人的话信以为真了。抑或张居正看过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等人的下场以后,早就对自己的结局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才在生前如此地有恃无恐!

从万历亲政后,对张居正表现出来的恨,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年幼时受张居正的压抑究竟有多深。

而此刻的李太后是不会傻到再替张居正说话的。原因很简单,现在掌握权柄的是自己的儿子万历,为了有这天,她已经说过多少违心的话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3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李太后本来就是一个很现实的女人,张居正也好,冯保也罢,都只是她的维系权力的工具。她为了一个已死的工具与自己儿子结怨,有这个必要吗?

隆庆皇帝驾崩的时候,万历只有十岁,而且还是虚岁。很显然,他当时的年纪不可能亲掌皇权。所以,作为万历生母的李太后就需要找一帮忠臣辅佐她们娘俩。

找哪些人辅佐呢?这个问题,她的丈夫穆宗皇帝早已经提前为她预备好了。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临终前委任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在这三人中,穆宗对高供尤其寄予厚望。他卧在病床上拉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

然而,尽管穆宗对高拱寄予了厚望,可李太后却对高拱颇为不满意,特别不待见他。

因为,她认为高拱专横跋扈,以后必然会欺负她们孤儿寡母。并且,穆宗去世后,高拱因遗诏问题,密谋了百僚驱逐冯保事件,意欲染指司礼监的权力。这触怒了李太后的忍耐下限。

她怀疑高拱控制司礼监,为的就是以后哪天看她们娘们不爽了,意欲废掉万历,立藩王为新君,让他们娘俩靠边站。

所以,当高拱和冯保展开权力之争后,李太后立即做出决定,站在了冯保这一边。

其后,意欲取高拱而代之的次辅张居正加入混战,他联冯倒高,给冯保出谋划策,让他在李太后面前将高拱在内阁议事时曾经说过的一句感叹“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了“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的狂言。

宣称高拱密谋拥立藩王,图谋不轨。

李太后本来就很烦高拱,所以当冯保诋毁高拱时,她想也没想,直接就信了。并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召内阁、五府、六部众至”,集众臣之力,指责高拱擅权无君,罢了他一切职务,赶回原籍闲住,不许再出仕。

高拱被罢免之后,张居正坐上首辅宝座。此时李太后压力山大,因为高拱是先皇指定的辅政大臣,他干的好不好,与李太后没有关系。但是张居正不一样,他是她一手提拔的首辅,他要是干不好,李太后要负全责。

所以当张居正全权负责内阁后,李太后别无选择,只能全力支持张居正。而张居正也是投桃报李,为大明朝尽心竭力。

然而,为大明王朝掌舵,只是张居正的工作之一。他除了首辅工作之外,还要帮李太后教育万历皇帝。

当时,万历皇帝年幼,李太后除了要担任他的监护人,还要担负教育他的责任。但是万历皇帝实在是太顽皮了,很多时候,李太后都拿他没办法。于是,李太后就只好搬出张居正,让身为帝师的张居正吓唬万历。

对于李太后拿自己当枪使得行为,张居正心里是很厌倦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君子,不是海瑞那种诤臣,他是一个猛人,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干,什么事情不该干。作为臣子,他居然在吓唬皇帝,他还想不想活了?

但是,李太后要这麽做,张居正也没有办法推辞,只能按照李太后的指示,扮演一个让万历害怕的样子。

李太后也知道张居正委屈,所以他对张居正更加的倚重。这种倚重一是为江山社稷,二是为私。在她眼里,张居正完全就只是维护她和万历统治的工具。

这个工具,她能用则用,不能用,她随时都可以抛弃之。

所以,这也就不难解释,当张居正想辞官回乡养老,李太后不让他走;当张居正积劳成疾死于任上,万历要清算张居正,她在当时一言不发等种种不正常的行为。

毕竟,外臣再牛,终究也就是个替皇家看家的护院的。皇帝不满意,换人就是了。大家都是读书人,用谁不是用?

如果你对李太后的薄情寡义难以理解,你大可把自己代入到李太后当时那种情境:张居正已经死了,你作为一个很容易被旁人说闲话的俏寡妇,你有必要为了维护一个已死之人,跟自己的儿子过不起吗?并且,儿子才是你以皇太后身份享受荣华富贵生活的法统来源,为了一个工具跟儿子闹掰,有这个必要吗?

4

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孝定李太后,原名李彩风,是今天的北京通州人,在嘉靖年间被选入裕王府,最初只是普通宫女,后因容色出众,被裕王临幸,在朱载垕继位后,晋升为贵妃,可见朱载垕对她的喜爱。儿子朱翊钧继位后,被尊崇为慈圣皇太后,她对朱翊钧一生的影响极大。

提到明代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张居正肯定是首当其冲,他的成与败都离不开一个女人,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李太后。张居正也是明神宗的老师,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开创万历新政。

虽然一条鞭法尚存缺陷,但确实给当时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注入新的活力,至少延缓了当时的财政和统治危机,主少国疑嘛,而初期给予张居正大力支持的,就是孝定李太后。

李太后虽然出生底层,然阅历丰富,她坚定的支持张居正施行变法,并监督万历皇帝的行为与学习状况,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万历皇帝便清算张居正,在这个时候貌似一直倚重张居正的李太后居然一言不发,更没有求情,任由神宗逼死张居正家人,这就让很多人心中充满疑问,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无论当时还是以后她都能镇得住场,但她根本不想帮······前仇该清算了。

一切源于利益,而爆发点,就是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朱载垕的这位老岳父,自女儿发迹就一直受到特殊照顾,朱载垕刚刚登基,他就被封为锦衣卫都督同知,而朱翊钧被立为太子,李伟又晋升武清伯。

李伟虽是伯爵,但深受家族传统影响,从事商业活动,他从三边总督王崇古手中接下部队采购项目-赶制20万套棉衣,或说野战棉衣,每套棉衣价值20两纹银,但是,李伟却将棉衣偷工减料,变成了不值几两银子的劣质货,这就热闹了,冀州镇总兵戚继光所带领的士兵,因为棉衣质量问题,当年就被冻死19人,张居正大怒,立刻跑到李太后处告状,李太后斥责了自己的父亲李伟,李伟自觉脸上无光,颜面丢尽,自然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李太后虽然表面上斥责了父亲,她心里所想却未必是这样,对于父亲的照顾从来不知避嫌,又怎么会知错。虽然表面上显得大公无私,其实内心也开始渐渐记恨张居正。这样一来,张居正本来因为变法,就得罪人无数,这次不但得罪了李伟、李太后,还得罪了李伟交好的张四维,采购人王崇古,还有诸如太监张诚也早就恨不得生啖其肉,这是他遭到万历皇帝清算的原因之一。

张居正病逝后,虽然风光一时,但不久,太监张诚被万历皇帝召回北京,他选择与张四维联盟。张四维是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内阁首辅,察言观色之下,他察觉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记恨,不单言语挑唆,还唆使言官弹劾张居正种种不法行为。本就因张居正严厉管教、“夺权”、欺骗行为而产生愤恨的万历皇帝,立刻对张居正一门进行了清算。

张诚则掌握太监冯保与张居正二人互相勾结的很多隐秘细节,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他的添油加醋,多重渲染,说张居正的财富堪称富可敌国,万历皇帝立刻下旨,剥夺张居正生前各职及死后的谥号并抄家。

本已被罢任的太监冯保,因与张居正私交甚好,也被后补杖责80,发配南京,看守皇陵。而在这时,原来对张居正甚为器重的李太后丝毫不干预、劝阻自己的儿子。

要知道,李太后之所以支持张居正,并非什么大义,也不是私交,更不是情人,她只是为了保住他的儿子朱翊钧的皇位和朱明的江山,一旦朱翊君坐稳了皇位,主少国疑的变数消失,张居正也就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历史上那些曾为王朝效力的辅政大臣,一般下场都不太好,卸磨杀驴也是意料之中。倒张运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而李太后的注意力却没放在这里,因为在她看来张居正已经胜利完成了任务,儿子得以亲政,她也就不需要再关注相关这人的一切。

财帛动人心才是关键,李太后举双手双脚赞成清算张居正,就差喊出口号了。

她当时关注的焦点是自己的二儿子潞王朱翊鏐,朱翊鏐已经15岁,到了结婚的年纪,李太后一心要把婚事办得豪华气派,但经费吃紧,拿不出大量珠宝,所以要朱翊钧解决,朱翊钧竟然把这个责任推到冯保和张居正身上,“那么多年来,一些无耻的臣子,买来珠宝就先给张居正和冯保送去,以至于珠宝价格骤然上涨。”

李太后竟然说,“那就把他的家抄了,必有所得”,二人贪财嘴脸,显露无疑,所以仅从这一点看,就不能把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支持看成她是多么的通晓大义,一切皆是私利,皇权也是他们母子的私产。

张居正的行为种种不能说没有对皇室、贵族利益造成侵害,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李太后和她的父亲李伟,张居正都没少得罪。

比如缩减开支,限制皇室经费等举措,对李太后及其家族追求奢侈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们还能忍受,死后就再无顾忌。

凡此种种李太后的一切物质享乐、奢侈举动,都受制于张居正,在张居正死前,他们的冲突就已经趋向表面化,所以对张居正的清算是必然的。

还有几件事可以旁证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愤恨,由不再被压制的放肆状态,可以看出当初他们被压制甚至可以说是被钳制的时候,心态会如何。

比如,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侯李伟病故后被封安国公,很明显这不符合礼制,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劝谏,神宗根本不听。

在李伟死后他的儿子袭承了武清伯的爵位,这又违反了世宗的规矩,外戚如有爵位在身,子孙不能袭承,御史上奏也没有效果。

被张居正阻止的慈宁宫工程开始大兴土木,这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肯定是行不通的,这次工程花了多少钱呢?40万两白银。

看到张居正死后,李太后所干的这些破事,就不难理解李太后为何对张居正家人的死活顾若罔闻了,实际上,她对清算张居正是非常支持的,一切源于自身利益,而张居正无论官至何位,也不过是个利用工具罢了。

5

李太后是明神宗的亲生母亲,属于明朝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太后之一,其与张居正是政治盟友,甚至在野史上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清算张居正,并不是李太后不想出面阻止,而是李太后已经死了,无法出面阻止了。李太后死于万历六年(1578),此时张居正的宰辅地位根本没有动摇,而是时隔四年后的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后,神宗皇帝才开始对其清算。

政治有仁义,到头还是交易

先帝明穆宗原本有两个宠妃一个是正宫陈氏,一个是太子朱翊钧(万历皇帝)的生母李氏。明穆宗驾崩,神宗登基后,以太监冯保为首的后宫为了讨好新皇帝,通过各种方式暗地里向张居正传达两后并立的意思。张居正是什么人,捕捉到这个信息后,赶紧在朝会上提建议,加封李氏为皇太后,后宫由正偏房走向两房并立的局面。

政治方面,之所以张居正和李太后能够走到一起,纯粹是出于政治交易。当年作为先帝明穆宗的几大托孤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高拱不是李太后的人,李太后也对高拱有着一大堆意见,相对而言张居正就显得懂事乖巧许多,至少张李二人相处时,还是有很多政治共识。

这种政治共识的基础是权力来源不正,李太后的后位本身就来得不正,虽然她是皇帝的生母,但不是正宫,张居正作为托孤大臣之一,但不是首辅。两人出于对权力的相互成就才走到一起,而且也达到彼此共同的期望。二人走向权力的过程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但不可否认合作推行的万历中兴,却是给明朝带来一次全方位的振兴。

据史学家统计,张居正变法中的\"一条鞭法\"改变明朝困扰多年的财政危机,彻底清查出民间私有土地的亩数,朝廷国库逐年增加,最多是达到一千三百万石。同时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巩固边防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张居正也因此顺利坐上首辅大臣的座位,但接下来张居正才发现首辅做起来实在艰辛,一方面要打理朝政,一方面还要做太子老师。

愿望莫过张老师,只为李后背黑锅

张居正可能是历史上最冤枉无奈的老师没有之一,张居正给皇帝朱翊钧当老师期间,真是头都大了。皇太后李氏是个严格教子且又教子无方的母亲,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恐吓。

有一次,明神宗在宫里开宴会,喝得稍微有点高,就让近侍们唱歌听。近侍说自己不会唱,明神宗一听火冒三丈,拔剑就要杀近侍,幸亏左右拦住。此事传到李太后耳朵里,李太后命人把神宗皇帝喊来,一顿训斥,细数他几十条过错。

母亲教育儿子从来都有,可是李太后居然迫使明神宗下罪己诏。罪己诏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下的,皇帝得犯下很大的政治失误才会向天下人低头认错,也等于是让天子向臣民们作检讨。如此一来,神宗皇帝感觉自己颜面扫地,但惧怕于母后的威严不得不下罪己诏。

更为可笑的是,野史传闻神宗皇帝少年时期,开始对两性有些好奇,进而临幸一个宫女。这事又被李太后知道,后宫一时炸开锅。李太后可能是情绪太过激动,居然对神宗皇帝说,你如果不听话,就让张居正一班朝臣废掉你。李太后虽然处于爱子心切的角度,但是这句话一旦说出,无异于将张居正等人推向君臣矛盾的顶尖。李太后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神宗皇帝自然无可奈何,但是张居正是臣子,神宗皇帝就会觉得自己一个君王,每天都要活在被一帮大臣说废就废的危险中。所以,明神宗对张居正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仰仗、恐惧、厌恶、憎恨、感恩等等,可谓是百感交集,任何矛盾的积蓄始终都会有一个限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君臣之间越来越接近矛盾的爆发点。

人死清算,可悲可叹

这种矛盾的心里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神宗皇帝一直没有发作。直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终于在朝中异己者挑唆下,明神宗带人直接把张居正家抄了底朝天,居然查出黄金万两,白银十多万两,万历皇帝面对恩师张居正如此庞大的财产,脑海里又浮想起恩师生前对自己谆谆教诲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爱民如子的皇帝,一时悲愤之余削去张居正生前的所有名分。

张居正属于明朝期间知识分子的缩影,教条顽固、倔强不知变通的性格在其仕途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死后抄家家产庞大,我们暂且不说,毕竟这些都是张居正的政敌所撰写,其中的真实与否,已经无从考究,单纯拿他和李太后主张的改革来说,虽然没有被贯彻至终,但也为明朝神宗执政期间带来短暂的繁荣。

6

别胡诌八扯地为张居正和李太后辨白了,″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可不是妄言。张居正是个情圣,欲力超强,隆庆呜呼时李太后二十刚过,这一对干柴烈焰政治上相依为命,如果不弄出点感情上的才子佳人身心互补来,似乎有悖情理!

张居正晚年已经彻底把权力交给万历,他得痔疮后被万历整得七荤八素,可见他对皇上已经构不成威胁,李太后没由头联合儿子来整他。

万历整张居正,李太后当然心疼,也曾出头责骂儿子,但被万历:\"我早知道你们那裆事,只不过不挑破\"的暗示给堵住了嘴,有口难言而已。毕竟这事如果公开,大明江山坍塌不说,当事人谁也好不了。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张居正无论从政治还是生活上一手带大了万历,他能长大成人,全靠张.李.冯联盟,可以说沒有张居正,就没有万历。就这种关系,万历就算不感恩,也没由头恨张居正,而且恨到骨子里去。但现实却是:张居正死了不久,就被万历抄家鞭尸,而且累及家人一一这是多大的仇恨啊?

唯一原因,就是张李那裆事万历从小就知道,男孩,对这事往往特敏感,男人,最容不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人给自己的老爹戴绿帽子!

7

李太后为儿子万历赶走高拱,同样也希望儿子彻底掌握皇权。母亲对儿子的支持当然要比一个对死去的人的支持。仅李太后主张对张居正抄家这点就能说明一切。张居正和高拱只不过是皇权的工具而已,活着的时候有用,死了就没用了。

在“张居正改革是不是拾高拱的牙慧,如果是,为什么又把高拱贬的一文不值”问答中,我说过二人其实能力一样、性格一样,二人都是独裁(无贬义)式的人物,已经威胁到皇权。

(1)李太后怒曰: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钱就有了

李太后的二儿子潞王结婚前,因为珠宝等没有准备好且不够好,找大儿子万历想办法,万历说:近年来,天下无耻官员,全把钱财、珠宝献给张居正、冯保二人,造成物价飞涨,好的珠宝都很贵。

李太后听罢大怒:抄了他们的家,钱就有了。

在母亲心里,什么大臣、家臣,都不如儿子重要。

(2)李太后和万历都惧怕的则是压制了皇权

冯保、张居正却有贪腐问题。但明朝的官员大多都有此类问题。以张居正的级别、贡献说还真不算多。相关案例参见“戚继光为何要委曲求全贿赂张居正”这一问答。

说二人贪腐造成物价飞涨则是故意夸大其词。贪腐只是借口,更重要的原因是下面的案例所表现的内容:

张居正曾收到一副用黄金制成的对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这对联的文字放在封建社会哪个朝代都是大不敬。

同时,冯保对万历也比较专横,所以,万历朝对宦官干政问题比较注意。冯保被打倒后,其他掌握大权的宦官也被打倒了。万历朝,宦官没有大权者,基本做好了奴才的职责。

由此可见,万历对张居正、冯保地打击都是为保住皇权,李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哪有不支持儿子的道理。

(3)张居正教育万历要节俭要做圣贤,结果自己行之却不是,李太后、万历对其有失望、痛恨情绪

张居正对万历幼小时的教育可没有贪腐的位置,要做圣贤。其结果呢?张居正本身并没有做圣贤,由此,对其必然有一种愤恨。

非但如此,张居正对太后、万历地要求却比较严格,使二人产生故意为之的愤恨。例如1572年十一月,大内要求买珠宝,张居正阻拦;1575年李太后的父亲因为造坟茔需要两万两白银,张居正以大义凛然的道理劝阻;1577年五月,万历要修慈庆、慈宁两宫,张居正也阻止,后于冯张二人被清算后的1584年三月开工。。

如此等等,案例还有很多。

8

当时,万历清算张居正的时候,李太后手中已经没有权力了,说了不算。既然说了不算,如何出面阻止呢?而且当时李太后的耳目已经被万历皇帝切断了,她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为了防止李太后干预清算张居正之事,万历肯定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第1个就是不让他的母亲李太后知道。



当张居正死的时候,万历皇帝已经掌权十几年了,之所以之前不清算张居正,还是碍于张居正的威严和李太后的面子,而且当时他也没想到去清算。因为当时朝堂上都是张居正的耳目。当时,张居正也以皇帝他爹自居,谁敢清算他啊?

那么张居正死了以后,万历皇帝为什么敢清算呢?主要是万历皇帝手里有权了,他死了以后,大臣都不就怕他了,弹劾他的人也多了。关于他的信息渠道畅通了,知道了他更多的罪状。而且最最关键的是张居正,李太后和冯保组成的制衡集团已经被打破了。

冯保是太监的头,李太后是太后,后宫之首,张居正是内阁首辅,这是后权,宦权和相权进行联合制衡,压制住皇权的一种格局。



之后这种制衡失效,因为他们三人都不同程度上失去了一定的权力,特别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冯保也被万历赶出朝廷。所以李太后一人孤掌难鸣,再说她被夺权了,她没有办法,有心无力。在后宫做一个无奈的吃斋茹素,努力让自己清心寡欲的边缘人物。

不得不佩服李太后会调节心态,她的寿命比较长,她活到了69岁,在1614年去世,之后6年,万历也追随他母亲而逝。

关于张居正和李太后的传说也比较多,二人关系暧昧,也有传闻说还生了孩子。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作为女人,姿色可能这是最大的资本了。而且李太后长得还算比较漂亮,不然作为宫女,怎么会得到皇上的恩宠呢?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不少,秦始皇的母亲和假太监嫪毐也生了两个儿子,最后被秦始皇都摔死了。芈月为了儿子的江山也是和车渠国国王好了几十年,之后设计把车渠国国王杀了。



当时,万历皇帝继位的时候还是个懵懂的少年,之所以万历之后能顺利的亲政,得益于李太后这个坚强的后盾。李太后本身作为一个宫女出身,自身能力也不强,不太懂政治,只好依靠太监和大臣,但是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驭人有术。让张居正和冯保都能忠心耿耿的为自己效力。

万历皇帝在张居正死后不长时间,立即抄了张居正的家,推倒了他的墓碑,挖了他的坟。并且他的长子被逼自杀,其他的家眷被流放。而且在清算张居正的同时,万历还不解气,也把冯保给流放。

作为一个儿子,如果听到母亲的风言风语,这应该是最不能忍受的事情,而这个源头就在于张居正,所以万历不对张巨正恨之如骨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万历没有做一下换位思考,如果不是他母亲做出的牺牲,怎会有他后来的辉煌,可能他自己早就被收拾了。

而当时的张居正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只想到了眼前,估计没有想到,以后有可能被万历秋后算账。

有时候我们就是想当然的认为,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没有看到本质。如果有权力能说了算,谁也想去说了算。为什么张居正在死前没有被清算呢?万历还是比较高明的,当然他觉得此时时机不成熟,虽然有胜算的把握,但是会掀起比较大的波澜,对朝廷稳定不利,所以他在隐忍,在寻找时机。

其实纵观一下历史上,“主少国疑“,等少主长大后顺利继位的,都是在背后有一个默默支持的,有能力的女人,或者是他的母亲,或者是他的奶奶。比如辅佐了儿子和孙子两代的孝庄太后。

后来,20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牢牢控制着朝政,内部没有出现什么叛乱,所以他还是有两下子的,不然也不会有“万历中兴“的辉煌。

9

张居正一去世,万历皇帝立刻对张居正进行清算,不但削夺了张居正的官爵,还对他实行抄家,甚至差点掘墓鞭尸。他的家人后代,也全部流放,很多都饿死在路上。张居正生前重用的那些官员,万历皇帝也都给予削职甚至问罪斩杀的处分。

(张居正剧照)

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打击,明显是出于一种挟私报复。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朝野一片议论之声。也正是因为朝野的议论声太大,万历皇帝才不敢对张居正进行进一步的处罚。而且,万历皇帝去世,他的孙子天启皇帝朱由校继位后(中间还经历了朱常洛不到一个月的短命皇帝生涯),立刻就恢复了张居正的官爵,给予了张居正应有的待遇。由此可见,包括明皇室在内的人,都觉得万历皇帝打击张居正,实在是太过分了。

既然大家都觉得过分,为何当初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不阻止这件事呢?

要知道,李太后是极为欣赏张居正的。隆庆皇帝去世后,当时是高拱当首辅。但是,李太后不满高拱的独断专行,废了高拱的首辅之职,让张居正出任首辅。由此可见,她对张居正是很满意的。

万历皇帝因为年幼,李太后担任了教育万历皇后的责任。但是,万历皇帝实在是太顽皮,不好学习,也不听教育。很多时候,李太后都拿他没办法,只好搬出张居正,用张居正来吓唬他。说老实话,张居正其实并不愿意吓唬万历皇帝。毕竟人家是皇帝,你一吓唬,必然会在他心中造成阴影。等万历皇帝成年后,受伤害的肯定是自己。但是,李太后要这么做,张居正也没有办法,还只能按照李太后的指示,做一个让万历皇帝害怕的人的样子。

李太后也知道张居正委屈,她对张居正说,要以国家为重,以教育出好皇帝为重,只能委屈你了。

可以说,要是没有张居正的苦心教育,万历皇帝是很难成才的。这一点,李太后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万历皇帝剧照)

而且,在张居正当政期间,明朝的国库得到了极大的充盈,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让本来已经处于穷途末路的明朝,又再一次复兴。也正是因为张居正聚敛的国力,才经得起万历皇帝后来的挥霍折腾。

这一点,李太后也是看得清清楚楚的。

既然李太后知道张居正劳苦功高,张居正被万历皇帝忌恨,完全是替她背黑锅。那么,李太后为什么不阻止万历皇帝打击张居正呢?

是李太后把万历皇帝没办法吗?

其实并不是的。李太后实际上也是镇得住万历皇帝的。别的不说,就拿万历皇帝立太子的事情,就可以看出李太后在万历皇帝心中的分量。

当时,万历皇帝无论如何不立朱常洛为太子,想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当时李太后把他找来,问他为什么不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说,他是都人(宫女)之子。李太后大怒,说,你也是都人之子,难道你也不该当皇帝吗?万历皇帝没有办法,才不得不立朱常洛为太子。还有一点,当时万历皇帝和郑贵妃都不愿意朱常洵就藩,于是对李太后说,等李太后的寿诞过了再去。李太后对他俩说,你们这意思,我也可以把我的儿子朱翊镠喊回来啊?万历皇帝和郑贵妃才没法,只好让朱常洵去藩地。

由此可见,如果李太后站出来说话,万历皇帝是肯定会听她的。

(李太后剧照)

既然如此,为什么李太后在那时候,会由着他儿子打击为他老朱家兢兢业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张居正呢?

我觉得,李太后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出于自私的心理。

当初,她之所以极为欣赏和重用张居正,是因为她知道,张居正是一个忠臣,而且是一个兢兢业业的忠臣。张居正会一心为她儿子好,不像高拱一样,把持朝政,甚至企图夺位。张居正不会这样做。

现在张居正已经去世了,她儿子也已经成年了。张居正对她儿子来说,就已经没有意义了。因此打不打击张居正,对她儿子没有任何伤害了。

另一方面,张居正掌控国政那么多年,无论如何,都培植了一个势力集团。万历皇帝要自己做主,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打击这个势力集团。只有把这个势力集团打压下去了,万历皇帝的皇位才不会受到影响。

张居正也许不会造反,但是难保张居正的继任者不会造反。在李太后看来,万历皇帝的这种做法,和汉朝的时候,汉宣帝在霍光去世后,清洗霍光后人的做法,是完全一致的。既然汉宣帝干得好,那么她儿子也干得好。

所以,李太后完全不会阻止万历皇帝做这件事。

(参考资料:《明史》)

10

瀚海倒是想问问,明神宗万历清算张居正的时候,为什么李太后一定要出面阻止不可呢?张居正跟万历皇帝的母后(也就是李太后)有毛线关系呀?她为什么要阻止自家儿子清算他的宰相张居正呢?真是锤子跟毛线的关系呀,两个人真是八竿子都打不着,更别说什么做出“圣旨下留人”的奇迹之事了。这样做的话岂不是让人留下话柄与大大的问号?



没错,很多野史中述说「黑心宰相卧龙床」之类的宫闱秘事,传出来张居正宰相与李太后的绯闻一事,正是因为如此,明神宗万历皇帝为了一洗以正人君子自居的张居正睡了自己母后(李太后是也)的耻辱所以愤而抄其全家,诛其九族。

瀚海认为,这简直是无中生有的历史事件嘛,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的力量简直是太丧心病狂了。张居正被万历皇帝清算一事跟李太后几乎是没有瓜葛的。张居正改革触动内阁、宦官和言官各方的利益,但是他又不能协调这其中的平衡,只是一味强势打压,才会生出官非,致死后被清算。



李太后跟张居正绝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见不得光的龌龊关系。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的父皇驾崩,当时万历皇帝年方十岁。这么小的皇帝继承皇位,肯定需要才能出众、信得过靠得过的大臣辅佐呀!就好像是刘备临终之前找诸葛亮作为刘阿斗的托孤之臣一样。

当然驾崩之前的先皇并没有交待好由谁来担当辅佐大臣,于是乎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从高拱和张居正之中选择一人来当托孤重臣。由于当时高拱已经是地位和权势都高人一等,李太后担心他会权倾朝野,到时候一发不可收拾酿成大祸,她就选择地位稍微低一点的张居正作为辅助大臣。

张居正求权位,李太后求忠心和平衡,他们两个是不谋而合的。作为合作伙伴的他们,年龄也差距甚大,李太后当时还是花容月貌之时,才二十八岁,而张居正已经是中年老头,四十六岁了。这两个人能看得上眼,瀚海是不太相信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跨越雷池的更进一步关系,想想也是够刺激的,然而,这又不是在拍戏写小说,江山大事岂容他们二人儿戏呢?

万历初期,张居正与李太后合作愉快,和谐共处。然而,后来张居正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实施开源节流的措施,慢慢让李太后心里产生不满的情绪了。

万历三年,李太后老家修坟,嫌国家拨的二万两少,张居正却说“贵戚之家不患不富,患不知节;富而循礼,富乃可久。”;万历五年五月李太后要修葺宫殿,张居正却说“两宫于万历二年落成,今壮丽如故,足以娱圣母。乃欲坏其已成,更加藻饰,非所急也。”。



尽管李太后心中不悦,也没有抵抗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她完全也是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来见机行事。后来张居正被清算,她也无动于衷,安心享乐。由此可见,她也是个冷眼旁观的吃瓜群众之一。张居正被清算,又不会损害到她的自身利益与荣誉,她又为何要出手相助呢?此乃冷静人!